国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考试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8226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59.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国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国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国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国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国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1页
国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1页
国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1页
国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1页
国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1页
国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1页
国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1页
国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1页
国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1页
国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1页
国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1页
国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1页
国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1页
国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1页
国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考试复习资料.docx

《国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考试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考试复习资料.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考试复习资料.docx

国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考试复习资料

国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考试复习资料

教育技术考试操作题型

Internet操作题型

1、网址的收藏及改名

2、网页的搜索

3、网页上图片的保存

4、主页的设置

5、网页保存为文本文件

6、收藏夹中文件夹的建立与整理

电子邮件的收发

1、邮件的新建

2、收件人、标题和正文的输入

3、附件的添加

Word题型

1、 在规定位置处输入文字

2、设置字体、字号、颜色、字型(如加粗、倾斜、加下划线等)

3、文字的对齐方式设置(如左对齐、居中、右对齐)

4、编号的插入与设置

5、页码的插入与设置

6、删除指定的文字

7、批注的添加

8、着重号的添加及颜色设置

9、文字和标点符号的更改

10、文字的特殊效果设置

11、文章段落设置,如首行缩进2个字符、段前和段后间距

12、段落中首字下沉设置(如下沉字体、下沉行数、颜色等)

13、查找与替换,如文字和标点符号的替换

14、文字的边框设置

15、数学公式的输入

16、图片的插入

14、修订:

突出显示

15、批注的插入

16、表格的插入

17、文字的底纹颜色设置

18、页眉和页脚

19、分栏

20、特殊符号的插入:

如①②③④

21、字符的间距设置

22、Word保存为网页格式

23、表格格式的套用

24、行和列的删除

15、图片设置成灰度图

16、页面设置

17、图片的水印效果设置

PowerPoint题型

1、插入文本框、输入文字

2、字体、字号、颜色、字型(如加粗、倾斜、加下划线等)

3、文字的对齐方式设置(如左对齐、居中、右对齐)

4、图片的插入及设置(如透明、大小、对比度等)

5、文字或图片的自定义动画的设置

6、给幻灯片添加编号和可更新的日期

7、幻灯片背景颜色和背景图片设置

8、幻灯片切换效果设置

9、剪贴画的插入

10、超链接的设置(链接到幻灯片、链接到网页)

11、音乐的插入与设置

12、艺术字的插入与设置

13、项目列表符号的修改

14、标注的添加

15、图形的组合

16、幻灯片应用设计模板的使用

Excel题型

1、求总分

2、排序

3、行和列数据的插入

4、图表的插入

5、行的合并

6、字体、字号、颜色、字型(如加粗、倾斜、加下划线等)

7、底纹颜色设置

8、单元格的格式设置(如合并单元格、保留小数位数)

9、工作表的重命名

10、函数的使用:

RANK、SUM、AVERAGE

11、序列的填充(如学号:

1023689401~1023689412)

12、数据的筛选

理论复习资料 

教育技术:

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教学设计:

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作出具体安排的过程。

教学设计过程中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内容主要包括:

学习者的认知发展特征、起点水平、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

学习者起点水平的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对预备技能的分析,了解学习者是否具有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二是对目标技能的分析,了解学习者是否已掌握了教学目标中的部分内容;三是对学习态度的分析,可采用态度量表、观察、会谈等方式进行。

媒体:

是指承载、加工和传递信息的介质和工具。

广义的媒体是实现信息从信源到信宿的一切手段,包括书本、图片、电影、电视、计算机、网络、通信卫星等。

媒体成为教学媒体的两个基本要素:

用于储存与传递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用于支持教与学的活动。

多媒体:

指的是多媒体信息和多媒体技术,所谓多媒体信息是指集数据、文字、图形与图像为一体的综合媒体信息。

多媒体技术则是指计算机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具有交互性的系统。

集成型、交互性、和控制性是多媒体的三个最基本的特征。

教学媒体选择依据:

1、依据教学目标。

2、依据教学内容。

3、依据教学对象。

4、依据教学条件。

教学媒体选择方法:

1、问题表。

2、矩阵式。

3、算法型。

4、流程图

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包括:

前期分析、确定目标、制订策略、选择媒体或资源、试行方案、评价和修改等过程。

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

单元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任务与问题设计、信息资源查找与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生作品范例设计、评价量规设计、单元实施方案设计、评价修改。

授导型教学:

指在课堂教学中以讲解、演示、操练及练习、自主学习、小组讨论、问题化学习等方法综合运用课堂教学形式。

授导型课教学环境中的教学媒体(至少四种):

.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大屏幕、实物展示台、录像机、影碟机

探究型学习: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围绕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探究型学习的目标:

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探究型学习的特点:

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

MiniQuest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情境、任务、成果三部分。

皮亚杰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出生后到1.5岁、2岁)、前运算阶段(2--6、7岁)、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5岁)。

教育评价:

是以教育目标为依据,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教育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定、分析、比较,并给以价值判断的过程。

教育评价功能:

导向功能、鉴定功能、监督功能、调节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

诊断性评价:

是为了使教学更适合于学习者的需要和背景,在一门课程和一个学习单元开始之前对学习者所具有的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的条件所进行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

是在学习进展过程中所做的评价,具有反馈的功能,其目的是监督学习进程,对学习进程进行调整或修正,这类评价将原来预定的发展目标作为评价依据。

总结性评价:

也称终结性评价,是在学习结束之后所进行的评价,这种评价关注的是整个教学阶段所产生的结果,目的是了解整体的教学效果。

总结性评价具有对后继新阶段的诊断性评价的作用。

教学设计成果评价是一种特定的系统过程,包括确定评价目标,搜集有关资料,描述并分析资料,形成价值判断,做出决策等步骤。

教学设计成果评价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设计方案(成果)进行评价并做出相应的修改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是使教学设计成果趋向完善的必要内容,通过评价还可以掌握学习者的学习情况。

教学设计成果评价主要使用测验、调查、和观察三类工具。

教学设计成果评价分为五个基本步骤:

制定评价计划、选择评价方法、试用设计成果和收集资料、归纳和分析资料、报告评价结果。

教学目标是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要求,根据层次和表述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教学总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之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表述。

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学习目标,这涉及学习目标的分类问题,按照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可以把学习目标因素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其中认知领域又包括知道、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教学重点指教学内容中最基本的、最主要的知识技能,在整个教学内容中占据核心地位,通常重点多集中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上。

综合地考虑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也有利于理清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指教学内容中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部分,是学生学习中感到阴力较大或难度较高的地方。

重点和难点有时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不一定,而且并不是每节课的内容都有难点。

行为主义学习是个体某些条件限制下产生的反应;个体习得的行为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侧重于学习的外部行为研究,对陈述性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学习有指导意义。

教师要观察学生行为变化,及时强化;支持了程序式教学设计。

对学习者的认知加工和学习环境的丰富程度都没有特别高的要求。

认知主义

学习是个体对事物经由认识、辨别、理解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认知结构将发生改变。

比较适合那些需要进行较高认知加工的任务,比如问题解决技术(规则的演绎、推导与简单应用)。

在教学实践中,强调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心理结构,提供适当的问题情景,支持了信息加工式教学设计。

对学习者的认知加工能力有了较高的要求。

人本主义

主张研究人的整体意识性、人的尊严、价值及其本性;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着眼于学生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和人格的自我实现。

对学生完善的个性和人格的培养;对个性强,性格孤僻的学生的教育。

重视合作学习和发挥学生主动性;重视学习动机、情意教育;支持双主式教学设计。

教师要有对自身职业和学生的热爱,要有责任心。

建构主义

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力图在更接近实际的情境学习中,以个人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建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个人理解的意义。

适合于非良构领域的复杂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即一些需要高认知加工的任务,如复杂的问题解决,认知策略的选择与调控等。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情境,设计合适的任务或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支持探究式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者要有很强的认知技能及自我控制能力;学习环境能充分展示问题的复杂性,提供足够的材料、细致数据分析与操纵的工具等。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的内涵是:

知识与能力:

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

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

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

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

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支持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的一类技术。

其中,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电子音像技术、卫星电视广播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

什么是教育技术,它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哪些方面?

答:

教育技术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它的主要研究领域可以从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个方面来回答,设计主要包括:

教学系统设计、内容讯息设计、教学策略、学习者特征分析等;开发主要包括:

文印技术、音像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综合技术等;利用主要包括:

媒体的利用、革新技术的推广、实施并制度化、政策与法规等;管理主要包括:

项目管理、资源管理、教学系统管理、信息管理等;评价主要包括:

问题分析、参照标准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等。

教育技术相关的理论有哪些,它对教学有哪些影响?

教育技术的相关理论主要有:

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等。

可以从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的研究内容来看其对教学的影响,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的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它着重说明学习是怎样产生的,关注观察个体行为永久性的变化,研究什么是学习的基本条件,并研究学习系统所含因素存在的理由(如动机、练习、反应等);教学理论侧重于研究教学的一般规律,它更加关注如何用特殊的方法控制个体行为的改变,研究如何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研究教学系统所含因素的功能(如目标、学生、教材、评价等)。

教育传播理论主要是研究教育信息传递活动的规律,关注教育传播的基本要素等方面。

什么是教学设计?

什么是信息化教学设计?

它们包括哪些主要环节?

答:

教学设计是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的过程。

其主要环节包括:

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环境分析、确定学习目标、设计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或资源和学习效果评价。

信息化教学设计即“信息化教学”的设计,提倡教师不仅需要通晓现代信息技术,而且需要掌握如何学会设计以信息技术支撑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其主要环节包括:

单元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任务与问题设计、信息资源查找与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生作品范例设计、评价量规设计、单元实施方案设计和评价修改。

常见的教学媒体配置模式

提示:

  

(1)简易型多媒体组合教室配置模式

      录音—幻灯组合教学环境

      录像—电视—投影组合的教室环境

  

(2)集成型多媒体教室配置模式

  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环境:

包括计算机、大屏幕投影屏幕、电子投影机、超亮度多媒体电子投影仪、视音频媒体、多媒体教材创作系统等。

  语言实验室

  多媒体网络教室:

将多功能教室、多媒体或普通计算机教学环境中的计算机与与局域网或internet互联

  (3)计算机网络学习环境

  教室网教学环境:

典型的局域网,在其中学生可进行集中、个别化、小组等教学活动,教师可随时控制学生的学习活动。

  校园网教学环境:

采用intranet结构,把学校内部的各种资源共享起来

  因特网教学环境:

信息资源丰富,但也比较分散和混乱,还不适合作为标准的教育信息系统支撑平台和环境

  外联网教学环境:

Intranet利用internet通讯设施,将多个本来互相独立的intranet进一步连接起来

  教育信息资源的获取方法

提示:

  

(1)利用图书信息检索工具获取图书资料

  

(2)期刊信息检索

  (3)利用目录型检索工具搜索网络资源

  (4)利用网页搜索引擎搜索网络资源

  网上教育信息资源的类型:

提示:

  

(1)电子书籍。

是以数字格式传播的正式书籍类出版物;

  

(2)电子期刊。

包括电子报纸、电子杂志和期刊、电子新闻和信息服务(NIS)。

  (3)数据库。

是指大量信息对象的集合,允许用户根据某些属性进行检索。

网上有各种各样的数据库,例如专题数据库、图书目录和地址簿等。

  (4)虚拟图书馆。

指由比较严肃的学术和科研机构建立的网上信息库,这些库往往集中于一个或几个专题,广泛收集网上的学术作品和相关网站地址,按一定规则进行分类编目,有的用超文本建立索引,有的用关键词检索。

  (5)电子百科。

即电子百科全书(包括电子辞书)。

  (6)教育网站。

包括:

教学类、教育类、研究类、资源类、综合类等。

  (7)电子论坛。

指由Usenet、BBS之类的技术支持的网上讨论。

  (8)虚拟软件库。

虚拟软件库专门收集免费及试用的软件,可以自由下载使用,但试用对使用期限有一定限制。

关于Shareware、Freeware及FreeSoftware软件

  提示:

  Shareware即为共享软件,它允许用户可重新发布该软件,但是任何人想继续使用它需要支付一笔许可费用,通常是由个人开发的,一般没有支持且没有公开的源码,它希望得到使用者的资助。

Freeware即为免费软件它通常使用于那些允许重新发布,但不允许修改的软件包(他们不提供源代码)。

FreeSoftware即为自由软件是指允许任何人使用、拷贝、修改、分发(免费或者少许费用)的软件。

特别是这种软件的源代码必须公开。

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公布源代码,就不能称之为自由软件。

“自由”实际上指的是使用上的自由、获得源程序的自由、修改的自由、复制和推广的自由。

关于Internet教育资源“合理使用(Fairuse)原则”

提示:

  “合理使用原则”通常是指为了学习、引用、评论、注释、新闻报道、教学、科学研究、执行公务、陈列、保存版本、免费表演等目的,可以不向版权人支付报酬而使用其作品。

这是为了在保护版权人利益,加强对版权限制的同时,又不至于减慢慢信息传播速度和增加社会成本。

美国在1976年修订的版权法对“合理使用”有如下定义:

使用任何方法复制各种材料,将这些材料用于批评、评论、消息报道、教学(包括用于在教室内使用的多本复印件)、学术及科学研究不违背版权法。

它允许教师、学生、学者及艺术家们使用持有版权法的各种资料,不必取得作者和出版商的许可,也不必付任何使用费,这对促进知识的进步和提高教育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在教育界,对“合理使用”信息资料比较一致的看法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

 

(1)教育界使用受版权保护的作品的合法权益应该得到保护,即教育工作人员有权利通过可靠途径获得各种用于教学、学习、学术研究、个人学习的信息资料。

 

(2)在创作和学习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可以自由的使用信息资料,

 (3)教育界在网络世界利用“合理使用原则”不应该受到诸如以“授权”或者“执行”为名义的各种理由的干扰。

 (4)在使用网络信息资料时,教育界也有尊重版权和版权人的义务,即教育界应该教育它的下属机构和工作人员了解知识产权和使用受版权保护作品的法律依据。

什么是探究型学习?

探究型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结合自己的设计过程,说明探究型学习如何选择主题?

  

(1)结合自己的学科背景

  

(2)符合探究型学习的特点

  (3)实现探究型学习的目标

   资源的查找中应注意什么?

  

(1)与主题相关程度

  

(2)资源引用规范

  (3)作资源引用记录

什么是量规?

如何设计量规?

  量规专家海蒂·古德瑞齐将它定义为“为一项工作列出标准的评分工具”。

而我国的教育技术领域专家祝智庭教授则将它定义为“一种结构化的定量评价工具”。

  为了更好的评价学生的绩效(Performance),并且获得可靠的分数,设计量规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水平来设计结构分量

  教学目标不同,量规的结构分量也应不同。

例如,在评价学生的电子作品时,通常从作品的选题、内容、组织、技术、资源利用等方面考虑;而在评价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时,又会从学生的出勤率、回答问题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情况等方面考虑。

另外学生的水平也是决定量规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不符合学生水平的结构分量在评价时往往是没有意义的。

 

(2)根据教学目标的侧重点确定各结构分量的权重

  对量规中各结构分量的权重(分数)进行合理的设置不但可以帮助有效的评价,还可以引导学生把握好努力的方向,起到目标导向的作用。

结构分量的权重设计与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有真接的关系。

还是以电子作品的评价为例,如果教师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制作电子作品的有关技术,那么赋予技术、资源利用结构分量的权重应该高些;如果教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电子作品展示自己的调查报告,那么赋予选题、内容、组织等结构分量的权重则应高些。

  (3)用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描述语言清楚地说明量规中的每一部分

  在对量规的各结构分量进行解释时,应使用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描述语言,而避免使用抽象的概念性的语言。

如在评价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时,如果标准是“学生具有很好的信息收集能力”,则此标准形同虚设;而如果标准是“从多种电子和非电子的渠道收集信息,并正确地标明了出处。

”,则标准就明确得多。

后者所具有的可操作性,正是量规最可宝贵的特质之一。

如何使用量规?

  使用量规进行评价时,一般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学习进行前提供量规。

  在学习提出预期要求是信息化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原则,唯有如此,才能发挥量规对学习过程的关注和作用。

  

(2)与其他评价工具配合使用。

  正如强调探究型学习不等于否定接受式学习一样,强调量规的优势,也不等于否定其他评价工具(特别是传统评价工具)的作用。

每种评价工具都有它的适用范围,配合使用才会取得最佳的效果。

比如,在要求学生以电子作品递交作业时,采用量规与范例(学生作品范例)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就会非常有效。

  (3)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量规的要求。

  关注过程的评价特别强调要求评价要随时并频繁地进行。

这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要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醒,以便他们能自觉不自觉地运用量规来衡量和自己的绩效。

  (4)为自评和互评设计良好的氛围。

  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

因此应该积极地鼓励这类评价,如要求学生互相浏览作品,根据量规提出修改意见等。

但切忌为学生的互评施加压力,否则势必会影响互评的质量,如要求以学生互评的分数作为期末考试分数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定义:

  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定义:

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美国《美国学生教育技术标准》:

在学术性知识的日常学习过程中,利用技术来支持、加强学和教的过程。

列举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出现的常见问题(三种以上),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问题:

教学目标漂移,缺乏有效的教学目标来引导整合活动

  解决策略:

明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目标,使教学活动的设计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而服务。

  问题:

当让学生使用技术工具进行探究时,发生信息迷航或目标偏移。

  解决策略:

教师进行有效和必要的引导,提供参考网址或支架,使学生关注于解决教学问题。

  问题:

教学时间过于紧张,无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开展有效的整合。

  解决策略:

在更弹性或宽泛的设计时空(例如从课时层面发展到单元层面)来综合考虑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问题:

整合过程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仍然是教师控制着教学过程。

  解决策略: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让学生参与到技术整合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投入性和活动参与积极性。

Webquest:

是由美国著名专家作伯尼·道奇和汤姆·马奇首创的一种基于因特网资源的课程单元式探究型学习模式。

完整的webquest包括:

导言、任务、资源、过程描述、学习建议、评价和总结七部分。

Miniquest只包括情境、任务、成果三个部分,也可以选择地增加过程、资源、评估等要素。

Miniquest特点:

Miniquest本身为真实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框架,该框架引导学生带着特定的目的,通过专门的网络资源,回答有意义的问题,从而提升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常,熟悉互联网的教师能用较短的时间设计出一个Miniquest。

另外,由于学习者只需要1-2课时就能完成一个Miniquest单元的学习,因此,Miniquest能够很容易地插入到常规课中,教师不必用一个较长的网络学习单元来“代替”大量的常规课时间。

在电脑硬件资源不很充分的情况下,仅需1课时的网络探究学习活动具有极高的现实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