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课题.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98246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课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课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课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课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课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课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课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课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课题.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课题.doc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课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课题.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课题.doc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课方

陈波飞

2006年10月—2007年7月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课题实施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教学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同时,我们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

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

在课堂中,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现象:

1、树上有12只鸟,飞走了5只,还剩多少只?

答案是17只。

2、王奶奶家养了15只鸭子,8只公鸡,32只母鸡,王奶奶家共有多少只鸡?

学生的算式时15+8+32等等。

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在情景中学习数学是最有趣的,为生活而学数学是最有价值的。

”从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并能随时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基于以上的原因,我觉得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特别是从小学低、中年级开始实施课堂教学”生活化”很有必要。

二、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带动本校的新课程改革,转变教师教育意识是本课题实施的前提,对低、中年级学生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有进一步的认识,寻找学生生活中的数学,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有用的数学知识,以此来调动学生课堂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数学。

并通过参与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为他们今后能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基础。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的内容: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生动有趣的,我们将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教学内容生活化的研究。

整合教学内容,使新知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如计算、应用题、几何初步知识等内容展示生活化。

  2、对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的研究。

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教学、数学实践等手段,创设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对课堂练习设计的研究。

课堂练习是教师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途径,要使课堂教学生活化,使学生把数学知识成功的实践到生活中去,教师的前提就是要精心的设计课堂练习。

我们需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挖掘开放性的素材,练习题的设计要具有开放性,要是学生感兴趣的,要能直接反映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化。

  4、对课堂上教师语言的研究。

根据低、中年级学生的语言特点,教师在语言上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即教师是学生的”翻译”。

在课堂上,我们现在迫切要做的是:

应该告诉学生各种数据的来源,背景,让学生知道各个数据间的联系,使学生更好的理解题意。

好的老师必须能把学科内容成功的”翻译”成学生的语言,用学生的语言和学生进行沟通和学习。

5、在数学应用方面的研究。

如何将数学方法灵活的运用到生活中,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在以往的小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重视解答现有的数学问题,而很少关注这些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它们之间有什么作用。

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因此,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在数学应用中,生活实践中使知识得以验证,得以完善。

例如:

在学习分类后,拿出一些生活中的用品让大家分一分,在学习了小数后,组织学生进?

quot;逛超市”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乐于创新。

教师应该适时组织学生参与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多给学生创造一些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的机会,并鼓励学生主动在生活中大胆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法,实践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四、研究的步骤

(一)研究的准备阶段:

成立课题研究指导小组。

收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调查分析学生情况,制定课题方案和计划,

(二)研究的实施阶段

  课题研究的实施分三个阶段。

  1、课题实验的起步、探索。

(2003年9月-2004年7月)

(1)学习《数学课堂教学论》,转变本组成员意识,提高认识,努力形成”学习―认识-实践”的格局。

(2)根据学生生活实际,搜集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的生活素材。

  (3)根据研究方案和计划,在实验班级开展研究工作。

(4)适时召开课题指导小组会议,交流汇总实验情况,进行研讨分析,提出下阶段的实验建议。

2、课题实验的提高、完善。

(1)课堂教学作为实施课题的主渠道。

(2)认真备课,组内进行集体讨论,讨论怎样更有效的体现小学数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3)积累经验,写出有关论文和报告,就成功与不足之处写好自评。

期间进行阶段性的总结,注意完善研究措施,提高研究成效。

  3、课题实验的后期深入。

(1)研究活动展示:

课堂教学展示。

(2)结合研究活动,讨论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与收获,约请专家针对研究情况进行指导,以答疑难、指问题为主。

(3)结合课题,精心设计二次数学教学

实践活动,检验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

(4)收集好研究资料,配合课题做好阶段总结。

(三)、研究的总结阶段。

根据研究内容,收集、整理、归类材料,综合研究材料,最终以教学经验总结、典型课例、论文表达。

五、预期研究成果

  1、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

  2、使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灵活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实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3、使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培养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积累经验,逐步形成一条”低、中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之路。

六、实验的成果形式:

教案设计;教学模式课例;数学实贱活动;有关教学模式的论文;课题实验报告等。

2006年10月

以例导思 由例及类

――课题阶段性成果

(1)

例题是数学教材的核心内容,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揭示、技能的训练、智能的培养,往往要通过例题教学来进行。

为了完成好这些任务,我们在例题教学设计时,要做到数学生活化就必须遵循以下两点:

1.以例导思。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掌握例题的思路和解法。

2.由例及类。

能解与例题同类或相关的题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例题教学设计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去考虑:

一、温故引新,实现知识的迁移

数学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后面的例题往往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扩展。

因此我们可以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新知的生长点,将有关的旧知优化组合,引导学生利用旧知探索新知。

如通用教材六年制第十册“约分”的例题引入,就可以设计以下的一组训练题。

1.什么叫互质数?

举例说明。

2.说出下列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各有哪些公约数,最大的公约数是几6/10、8/12、12/18、30/60。

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说出根据。

15/20=3/()=3/(),2/3=()/24,16/32=()/16=()/4=4/()=1/()。

第1题是复习互质的概念,因为约分的目的就是要把可约的分数化成分子、分母互质的分数(最简分数)。

第2、3题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为掌握约分的根据和方法铺路搭桥。

学生在学习例题时可以在此基础上利用旧知进行迁移类推,比较轻松地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包括迁移,而影响有意义学习和保持的认知结构的主要变量有三个,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清晰性)。

以上训练正是借助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稳定性,变未知为可知,实现知识的迁移。

值得指出的是,我们在运用迁移规律时,要注意起固定作用的旧知和新知的可辨别性,为了防止负迁移的干扰,要引导学生比较新、旧知识的异同,以免学生因新、旧知识的相近或相似而产生混淆。

还要通过及时反馈纠正错误、分析造成错误的原因,来增强同化、扩展新的认知结构的稳定性、清晰性。

二、指导分析,掌握解题的思路

在例题教学后,有时会听到学生说“听是听懂了,就是不会做”,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参与分析思考的过程,不重视教学生怎样思考。

要改变上述情况,教师必须要从“解题者”和“主讲者”转变成“引导者”和“组织者”。

如教学稍复杂的整数应用题(通用教材六年制第九册第38页例1),“红叶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

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学生思考的难点主要是不易找到两个中间问题。

在指导学生分析时除了要理清思维的程序,按照解题步骤解答外,还要着重抓以下两点:

1.让学生通过画线段图,深入理解题意。

利用线段图形象直观的特点,启发学生看出条件和条件、条件和问题之间关系。

2.引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来分析数量关系:

①从问题看:

根据“剩下的要3天做完”和要求“平均每天做多少套”,可以看出,先要求出“剩下多少套”这个中间问题。

②从条件看,根据“平均每天做75套”和“已经做了5天”可求出中间问题“已做的套数”,再用“计划做的660套”减去“已做的套数”,便可求出“剩下的套数”。

于是沟通了已知与未知的内在联系,得出教材中的解题思路:

“要求后3天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先要求出后3天还要做多少套。

要求还要做多少套,先要求出已经做了多少套。

”例题中的这一结语,其实是分析综合的结果,只有以例导思,让学生参与寻求解题途径的过程,才能真正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回顾深化,产生触类旁通的效果

美国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总结出的“怎样解题”四个步骤中的第四步是回顾。

他要求在检验后还要做到以下两点:

①你能用不同的方法得出这一结果吗?

②你能把这一结果或方法用于其它问题吗?

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在例题教学中常采用的变式深化。

如通用教材六年制第十二册按比例分配例1:

“农业专业组计划在240000平方米地里,播种粮食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的比是3:

2。

两种作物各播种了多少平方米?

”一位老师在让学生对例题解答检验后,又引导学生想出了两种解法:

①归一法,240000÷(3+2)×2;②用方程解,设每份为x平方米,粮食作物3x工平方米,经济作物为2x工平方米,3x+2x-240000。

从而沟通了归一问题、分数应用题、列方程解应用题、按比例分配这四种问题之间的联系。

接着为了把例题的解法进行推广,又将题目中的“播种面积的比是3:

2”这个条件进行变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把播种面积的关系改变成如下五种形式,①粮食作物是经济作物的3/2,②粮食作物比经济作物多1/2,③粮食作物是经济作物的3/2倍,④经济作物是粮食作物的2/3,⑤经济作物比粮食作物少1/3。

经过这种形变质不变的训练,不仅能深化对原例题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产生由例及类、触类旁通的效果。

当然并不是每教一个例题都要变条件、变问题,一定要因人因题灵活处理,否则会适得其反。

四、相机渗透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方法、规律的一种本质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和程序,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反映;数学知识是数学思想方法的载体。

大纲中也明确规定,小学数学教学要渗透集合、函数、统计等数学思想方法。

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在教学通用教材六年制第十二册正比例例1、例2,完全可以抓住这一契机,及时渗透函数思想。

渗透时可采取如下的方法:

1.充分利用例题中的表,引导学生观察这两种相对应的量是怎样变化的,从而弄清什么叫“相关联”的量。

8.组织学生讨论两种相关联的量中,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3.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

每个表里的两种量不论怎样变化,两种量中上下相对应两个数的比的比值都是一定的。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再抽象出用字母表示的正比例关系式:

y/x=k(一定),渗透函数思想中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而变化的相依关系。

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的灵魂,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实际上是由例及法、由例及类,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新视角和新举措。

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既要增强渗透的意识,又要把握好尺度。

做到有机结合,自然渗透。

五、突出重点,处理要详略得当

数学教材的例题,大多数以题组形式出现,形成了一个个系列。

如果我们能弄清例题之间的关系,明确例题的编排意图,就可以做到详略得当、取舍合理。

《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的结题报告

一、背景

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教学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同时,我们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

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

使学生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在情景中学习数学是最有趣的,为生活而学数学是最有价值的。

"从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并能随时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基于以上的原因,我觉得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特别是从小学低、中年级开始实施课堂教学"生活化"很有必要。

二、理论依据及实验假设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

"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

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就是倡导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2、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育家卢梭认为:

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

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原苏联心理学家提出了活动内化的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建构理论都指出学生基本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

3、创新教育理论:

创新教育要求我们从现代社会发展变革和人自身发展的高度来审视学校教育。

要求教者在实施教育过程中,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态度,创新能力和创新型个性品质置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创新教育要求把课堂换给学生,给学生创新的空间。

因而陈旧而僵化的课堂教学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没有课堂教学生活中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对于师生双方无异于精神的劳役。

基于以上理论,我提出了如下的实验假设:

通过寻找学生生活中的数学,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有用的数学知识,将其带入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在课堂中实施教学生活化,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数学。

并通过参与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为他们今后能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基础。

三研究的内容:

从课题确立到现在也已差不多一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努力着、探索着,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教学内容生活化的研究。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

“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

教学中,在不违背教学宗旨的基础上,应尽量优化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从中感受数学是从生活中而来的。

例如我在教《乘法分配律》时我就以学生最为熟悉的买卖问题并结合学校正在增订的校服来引入新授的内容,对于买东西学生是最熟悉不过了,所以一下子说了好几种买衣服的结算方法,但同时又让学生清楚的看到不论这样买花钱是一样的这样就得到了等式从而找到规律,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更清楚的看到数学就是从生活中来的,并不是高不可攀的。

例在教加减法的速算法过程中,有这样一个例题:

324—199,学生对于减去200的同时要加上1的算理,难以理解,我就在教室里创设这样一个买东西找零钱的生活情景:

我当顾客学生当营业员,我带324元去买一盒199元的补品,我付给营业员200元(先用324减去200元),又找回1元(再加上1元),因此多减的1要加上。

这里教师赋枯燥的数字以“生命”,把教材中缺少时代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这样的教学,使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生活经验的支持,提高了解题技巧,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开放教学内容,体验生活实践。

2、对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的研究。

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教学、数学实践等手段,创设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每次考试结束让教师们感到痛心的就是概念题失分概率最高,追究其原因还是学生对某些概念的内涵不了解,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明白这些概念的含义呢?

我觉得不妨给学生提供一些丰富的、现实的为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构建新知,在生活化的活动情境中让学生实践感知,参与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这样的概念才不会乏味,这样的知识学生才会感到有趣、有味、有价值,才会学得扎实。

如对于长度单位中的米、厘米、分米,学生能理解,而千米的认识就困难些,从和米的关系只知道1千米=1000米,那它究竟有多长?

学生心中还是模糊不清,作为教师的我就创设一个生活情境,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先告诉学生操场一圈有400米,1千米有二圈半,请学生跑一跑看要几分钟,然后请学生估测学校门口的水泥大道有多长,—250米,然后精确测量一下,这样有层次地展开对1千米这一概念的感知、体验,让学生在喜悦中积累了250米、500米、1千米的丰富表象,有效地消除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抽象感、陌生感,使学生感到数学概念原来就是这样活生生、丰富多彩而与生活又是那么地联系紧密。

3、对家庭作业设计的研究。

课堂练习是教师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途径,要使课堂教学生活化,使学生把数学知识成功的实践到生活中去,教师的前提就是要精心的设计课堂练习。

我们需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挖掘开放性的素材,练习题的设计要具有开放性,要是学生感兴趣的,要能直接反映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化。

例:

在学生学习完小数的加减法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请同学们调查你所感兴趣的几样物品的价格,再根据调查内容提出问题,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现在开了很多的大买场,很多大买场实行会员制,商场里的产品有会员价和非会员价,有同学在乐购超市对几样物品进行了调查。

计算一下三种物品非会员价为4.50+2.95+8.80=16.25元,会员价为4.35+2.80+8.50=15.65元,比较一下会员价比非会员价便宜16.25-15.65=0.60元,看来如果经常到乐购超市买东西,办一张会员卡是比较省钱。

做完这道题后有的同学甚至建议爸爸妈妈去办一张会员卡。

我觉得在这样的作业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现实生活中去,体验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并运用于生活。

从这个作业中看到学生根据自己所搜集的信息,利用已学的知识加以计算,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选择、处理信息的能力。

因此,我觉得教师设计的习题应尽可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数学知识学以致用,尽量避免让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无意义的练习。

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性。

四取得的成效和反思

我能根据在课题研究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写了《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和《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的论文,在上完《面积与面积单位》后写了《让数学融进孩子们的生活》的案例,并编入校刊。

当然还存在很多的不足。

A自己的教育理论有待提高。

实验推广过程中,自己发现了一些问题,却没有及时总结、形成书面材料,使一些可贵的发现就从身边溜走了。

  B缺少丰富的活动充实研究。

C数学生活实践课的开展要走向课堂外、走向社会,那么如何取得老师与老师,老师与家长,学校与社会的合作,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

以上是我对于课题研究的阶段总结,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这也正是我在今后的研究中应重点提高与改进的地方。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还将一如既往,不断探索,继续钻研,为这一课题的继续实施进一步努力。

2007年6

《分数应用题的整理和复习》教学案例

情景说明:

复习目标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应用题的结构及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简单的分数应用题。

分数除法应用题是第二单元分数除法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而整理和复习则是对本节应用题知识的梳理、比较和概括。

如果只让学生做—练—做,这样学生毫无兴趣同时也无法展开学生的思维。

如按教材P56面所设计的复习题进行整理教学,则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所设例题牛郎星、织女星的距离远离学生实际,学生倍感枯燥,那样学生只是机械的模仿、练习,孩子们的主动探究得不到体现。

因此,教学时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引导学生从实践出发,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成为“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设计及思路分析:

一、创设情境、导课:

新课程要求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环境。

所以,本环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以学生熟悉的景和物、人和事为载体,利用多媒体课件把生活中常见的购物情境生动的展现在课堂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设计如下:

同学们,国庆放假期间你同爸爸妈妈一起逛过街吗?

我在假期中也逛过街,看见许多商店打出很多广告宣传语,老师带来了一个。

请看:

(课件显示)“好消息,国庆期间本店所有玩具一律七折出售!

(课件)七折出售换种说法就是“现在售价按原价的7/10出售。

学生读这句话,说说从中知道了些什么?

课件继续显示小明购买遥控汽车的场景引入教学。

二、整理探讨:

《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将过去的说数学、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用数学、生活中的数学。

学生通过用生活中的事例创编应用题,整理探讨,发现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设计如下:

1、学生利用信息,编成一道应用题:

某种玩具汽车现在一辆卖140元,现价按原价的7/10出售。

这种汽车原来一辆卖多少元?

列式:

140÷7/10=140×10/7=200(元)

学生说思路:

原价×7/10=现价140元,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根据除法的意义,用除法列式。

还有其它解法吗?

X×7/10=140

学生说想法:

因为原价的7/10是现价140元,设原价为X元,由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列出方程X×7/10=140

2、课件继续显示:

这位店老板他只标出了“原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