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探讨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9799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5.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探讨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探讨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探讨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探讨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探讨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探讨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探讨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探讨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探讨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探讨解析.docx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探讨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探讨解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探讨解析.docx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探讨解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探讨

廖 小 容

【摘要】: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

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也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关键词】:

生活理念数学课堂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

当我们沐浴着课改的春风,走进课堂的今天,尤其体会到华老的话的深刻含义:

让课堂回归生活,让浓郁的生活气息充满课堂,我们的课堂应该始终如一地站在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密切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有意义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与自然及人类社会密切联系,体会知识的价值,增进学生学习的信心,并会用学习到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也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生活化呢?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处理。

一、立足生活需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

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想、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一些让孩子们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且最大限度地达到智力、心理、情感和意志等各方面相结合地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兴趣高涨中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如学习“加减混合运算”时,让学生模拟乘坐公共汽车上、下车的情境,让学生轮流当乘客上、下车,人人参与,把枯燥乏味的加减混合运算生活情境化,让学生乐于感知接受,易于理解内化。

接着让学生讨论如何列式计算,从而引出加减混合运算的式题,并让学生顺水推舟地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

生动真实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借助活动获得了亲身感受和体验,在情趣与算理的交融中,让课堂焕发了活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

所以教师必须根据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生活背景和认知水平,既要明确教材内容中的知识要素,又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使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比如,学习“十几减9退位减”,让学生做售货员和顾客,通过对原有货物、卖出货物以及剩下的货物的体验,加强对十几减九退位减的理解。

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兴趣高,参与面广。

接着让学生针对情境互相编题,学生学习的激情达到了高潮。

学生通过参与实践式数学情境,自然而然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增强了对数学的亲切感,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对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返回生活,实现数学生活化的再扩展,增强学生理解数学的能力。

北师大严士健教授指出:

将实际问题归结为数学问题(即建模)与求解过程,可以说是与数学问题同时产生的应用题是将条件纯化或简单化的实际问题的模拟。

将生活情境数学化,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是两者最佳的融合,它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起到了催化作用,教师要巧妙地沟通两者。

数学教材是众多前人实践经验的结晶。

对于学生来说,它仍然是一种间接经验,具有很强的抽象性。

处理这种直接和间接的矛盾,莫过于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和实践,再现“生活”。

将数学问题还原于生活现实,课堂上常用的有画线段示意图,出示教学模型等方法。

这有助于学生理解题目意思和数量关系。

但如有可能将数学内容进一步生活化,学生则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时间的认识是二年级数学的难点,我一改以往死板的生搬硬套,在课堂上让学生完成他们一分钟内可做的事,如拍球的次数、呼吸的次数、跳绳的次数、写字的个数、朗读课文的字数等,通过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活动,使学生较容易地掌握了时、分、秒的单位。

可见,通过兴趣盎然的活动,使枯燥无味的数学充满了生活气息,从而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又如学生初步认识人民币后,安排课后作业,让学生到超市或小商场去看看,1元左右的商品有哪些,并亲自购物,运用所学习的元、角、分的知识算一算,付给营业员多少钱,应找回多少钱。

第二天学生交流时,大家兴致勃勃,你一言我一语,高兴地谈论着自己购物的经历,体验着成功的喜悦。

这样让学生学以致用的同时又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价值所在,另外也让学生在感受成功的同时,也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

三、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

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现有的数学问题,学生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不知所措。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我认为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数学活动。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问题生活化”是指让学生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著名小学数学教学法专家邱学华与一位小学教师交谈时,这位教师不停地埋怨自己教的学生“笨得像石头”。

邱学华让他请个“笨得像石头”一样的学生来。

学生来了,邱学华笑眯眯地说:

“今天不让你做题,你能帮我办件事吗?

”说着拿出两角钱,请他去买两本作业本、两支铅笔,而且要便宜的。

孩子高高兴兴地跑了,一会儿就买了本子和铅笔,还找回了4分钱。

谁知邱学华说少了一分钱,孩子着急地申辩说:

“本子一本5分,二五得十;铅笔一支3分,二三得六。

两角减去一角六分,还剩4分,怎么不对呢?

”他刚说完,邱老师就高兴地笑了。

学生走后,邱老师对那位教师说:

“你看他多聪明呀,在实际生活中能解答复杂的多步计算应用题,而且还带着小括号呢!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在他们的眼中,数学是一些符号与文字的结合,是抽象的、枯燥的。

而生活却是丰富多采、充满情趣的,是他们天天经历的。

他们对生活充满着具体的、感性的认识。

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学生的这部分生活经验,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往往能激起学生探究和自主创新的欲望。

1、走出课堂学习,使数学问题实际化

数学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但有些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在实际生活中学习。

如,学习了《统计初步认识》后,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去观察校门口的车流量,收集数据,并用数学方法对这些原始数据加以整理。

××路口车辆(5分钟)统计表

名称

辆数

摩托车

 

拖拉机

 

卡车

 

客车

 

轿车

 

合计

 

从统计表提供的信息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把车流量、车速、车子经过校门口的时间与学生上学进校门、放学出校门的时间加以联系,设计出“安全过马路方案”,最后对方案进行全班举手表决,把投票结果进行统计,评出全班最佳方案。

这样的教学安排将学生课堂中所学习的知识返回至生活中,又从生活实践中去弥补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自然契合了学生求知的心理状态,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

2、开展模拟演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把讲台变舞台,让学生做演员,这对于学生而言是很有吸引力的事情。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引导学生模仿或虚拟数学活动情况,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例如,学习相遇问题应用题,我在学生了解了这类应用题的结构和解法后,组织了这样一个活动:

同桌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应用题中的情节作表演,并口头编应用题再解答。

表演场地在教室内外可自由找……5分钟后,集中交流表演情况。

在活动时,两位同学站在两个不同的地方(两地),面对面的站着,喊预备走,一齐面对面走来(同时、相向),经过一定的时间,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相遇了)……那么,如果没有同桌帮忙,你一个人可以表演这个节目吗?

学生们兴趣很浓,纷纷举手示范,将两手掌竖直,掌心对掌心,慢慢靠拢,经过一会儿时间,两手掌合在一起了。

经过这样的演练,学生对“两地”、“同时”、“相对”、“相向”、“相遇”等有了实实在在的了解。

这些表演生动真实,费时不多,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情趣和理趣的交融中,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教师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认识到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

3、进行实践操作,使数学问题活动化

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

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

如,在一年级教学“有趣的拼搭”时,首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4种形体都在桌上滚一滚,在滚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圆柱体和球体滚得很快,而正方体和长方体容易拼搭。

而后,教师又组织了搭建模型的比赛,要求小组活动的同时,要填写操作表格,看用了哪些模型。

这里要考虑形状、大小、个数、美观、独创的因素,学生个个都乐在其中。

当一件件作品展现在学生课桌上时,每组都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介绍:

“我们的模型像一辆卡车”,“我们的模型像一间房子”,“我们的模型有两个轮胎,可以滚动的”……他们利用几种立体模型,看似幼稚的拼搭其实也是一种创造,通过活动,学生不仅认识了几种立体图形,还学习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要考虑很多因素,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拼搭。

可见加强课堂实践活动必须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这样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十分重要。

4、解决生活问题,使数学知识价值化

现行的数学教材所呈现的数学知识,更多的是生活原型地提炼、概括,题目中所需的条件都是现成的,学生只需按解题模式就能完成解答过程。

长此以往,学生只能解答课本中的题目,而对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常感不知从何入手。

因此,教师的责任不仅是诱发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欲望,更应把数学还原于生活,让学生学会在众多的条件、信息中选出需要的条件、信息,来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以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体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凸出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如:

有一道练习题,求下面图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

厘米)

学生会用“大长方形的面积-四个小正方形的面积=阴影部分的面积”的方法解答,但此时,教师把教学要求不仅仅留在会解答上,而随时注重将题目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教师马上布置了一个实践操作题,选一张比较精致的薄纸板,像上图的样子,将空白部分减去,然后通过“折”、“粘”做成一只漂亮的盒子,这只盒子可以放学习用品……这样的教学安排,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不但更好的掌握了解题方法,而且通过动手操作,由“面”到“体”,培养了空间观念,提高了应用能力。

又如,在教学完“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规则形体的体积知识后,将学生分成6人小组,每组提供1个鸡蛋、1盆水、1个矩形塑料盒、1个茶缸和1把尺子,要求每个组的同学动脑筋想办法,齐心协力计算出鸡蛋的体积,这样的活动实践既满足了学生的活动需要,又尽显了学生的潜在能力,更主要的是,凸出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生活经验“数学化”

生活经验“数学化”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造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

“讲授不应立即试图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及方法与一开始就给予意义的环境相分离,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习有意义。

”这里“真实问题的背景”显然大部分是指实际生活或者是实际生活的模拟再现。

数学天然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数学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因此教师要积极充分地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创造“数学化”的生活情境。

1、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数学新知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

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引入新课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

教师让学生分苹果,依次把4个、2个、1个苹果分给两个小朋友,要求分得一样多。

当学生发现,把一个苹果分给两个小朋友时,每人得到“半个”,自然感觉到这样一个问题:

某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每份不一定能用整数来表示。

这时,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

在表示物品的每一份时,不能用整数来表示,该用什么数呢?

教师引出“分数”后,追问学生,你想了解分数的哪些知识?

由于学生经历了前面的过程,自然地想到了这样的问题:

什么是分数?

分数怎样写?

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它与整数有什么区别?

这样利用人分苹果的生活现象,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不但增加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且使学生产生了参与新知识探究的浓厚兴趣。

2、经历实践活动,发现数学规律

数学规律往往又是人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后提出猜测,并通过科学实验加以验证的。

如果我们的学生能经历数学家发现数学规律的实践活动,或许也能发现并提出大胆猜测和假设,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加以验证。

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学会选择信息,分析、概括、提炼,使知识内化。

如教学“圆周长”时,当学生应用滚动法及绕绳法测量出圆形实物的周长后,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要求学生想办法测出它的周长。

结果,虽然一位同学勉强用绕绳法测量,但下面的同学早就议论纷纷,觉得太麻烦,太不精确。

接着,教师鼓励学生探索圆周长究竟与什么有关。

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实验交流,很快的得出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在教学中,教师先把对圆周长的测量还原到学生的生活背景中,唤起学生的经验,进而故设“陷阱”,使学生认知发生冲突,自觉的进行数学概括:

圆周长的计算肯定有规律。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开展数学操作,进行数学交流,在概括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到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还有很多数学规律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总价与单价数量间的关系、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哪些数量在怎样的条件下成正比例关系等,我们都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索数学规律。

3、利用生活经验,检测数学知识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在解答应用题过程中,不求理解,只凭个别词语就确定计算方法,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检验,可以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避免计算错误造成的笑话。

如:

小李家养了8只公鸡和12只母鸡,平均每只鸡每个月产蛋18个,这些鸡一个月共产蛋多少个?

有位学生说:

先用12+8求出一共有多少只鸡,再用20×18求出一个月共产蛋多少个?

但是有的学生发现:

结论不切实际,只有母鸡生蛋,哪有公鸡生蛋的。

因此只需用12×18就可以了。

这样使学生在数学的应用中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科学性的理解。

4、根据生活素材,构建“数学模型”

数学建模是生活经验数学化很关键的一步,生活中学生接触的数学问题不少,为了解决这些数学问题,学生需要对接触到的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再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和判断推理,把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问题。

如:

“购房中的数学问题”一课,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数学情景:

王老师家在旧房改造中拆迁,得到拆迁补偿金16.5万元,家里有存款6.6万元。

现在要在甲、乙、丙三个地段购房,各有五种房型供选择。

如果将每4位同学成立一个“点子公司”,你们将如何替王老师设计购房?

想一想,你们首先会去了解什么问题?

接着再请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考虑,在购房过程中,你认为会遇到哪些重要的数学问题?

学生讨论的十分热烈,纷纷提出了问题:

要知道每平方米的房价及房子的面积,算出买一套房子要多少钱;要了解王老师现在有多少钱以及相差多少钱;要去银行了解怎样贷款……最后学生算出各个项目,汇报点子公司的设计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仅仅让学生计算房价,只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而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帮助,应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进而概括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解题的技巧。

这一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而且也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把生活经验转换成数学问题,赋予数学课以价值体验,使空洞的、乏味的知识“实”起来,“活”起来,从而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

(三)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自主探究,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的数学思维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的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引导他们借助生活表象来学习知识,激发探究欲望。

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35-95=135-100+5”,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5,难以理解。

因此,我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自主探究:

妈妈带了135元钱去商店买了一只95元的特价电熨斗,准备用来熨衣服。

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3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5元,(应加上5元)。

所以,多减去的5应该加上。

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这样教学,让学生对数学的抽象思维找到了具体形象的生活依托,在脑海中形成了清晰的思考流程,实现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这样,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解题技巧,培养了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创造条件,创设生活情境,把有限的生活知识源于无穷的生活情境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生活问题,巩固数学知识。

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

一方面:

自主探究,不断反思。

新的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不断反思,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如,在“利息、利润”教学后,我让学生在父母的带领下,到银行模拟存款、取款,作有关利息、利润问题的调查研究。

从学生的反馈中发现,学生不仅明白了利息、利润的意义,以及存款、取款的程序和步骤,还懂得了“把1000元钱存三年定期与分三年逐年转存,哪一种存法合算?

”的道理,更有甚者开始思考:

既然知道哪一种存法合算,为什么有的储户一次性存三年,有的却逐年转存?

老百姓把钱存入银行要付利息,银行会不会亏本?

还有的甚至在反思银行调整储蓄利率与社会生活、国民经济发展有没有关系?

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对利息、利润的体验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也为长大后独立当家理财打下了基础。

另一方面:

深入调查,学会本领。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生活实际,服务社会,掌握本领。

如,现在学校周围办起了许多少儿书店,此事立即成为学生、家长关注的焦点。

许多人疑惑学校附近的书店究竟是为了方便学生还是为了赚钱?

有一天,几名在书店看书的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老师,书八折销售书店会不会亏本?

”有的说:

“书店中的书是从那里买来的?

”教师及时抓住这一信息,由此引发学生开展“书店中的数学”课题研究。

学生们经过深入地调查,学到了许多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

他们在调查中还发现了一家书店生意清淡的个中原因:

①书店中的书不适合学生的口味,品种单一;②利润要得比别的书店高,学生嫌贵;③书店环境差、服务不到位;④书店离学校远购书不方便等等。

学生们把调查分析的意见转告了老板,书店老板采纳了同学们的建议,果然生意逐渐红火了起来。

活动锻炼了学生,增长了知识,为今后走向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受到了社会的好评。

最后:

回归社会,体现价值。

数学教学不仅要从学生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还必须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来看待、分析及解决现实问题,体现数学的价值。

为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这样不仅学生应用了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教学中,可让学生利用双休日去调查测算,完成以下作业:

测量你房间的长和宽,并用学过的比例尺画下来。

假如让你重新装修你的房间,你想用什么规格的地板,需要买多少箱?

如果在四壁和屋顶贴上墙纸,扣除门窗面积后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你打算选什么颜色的墙纸,每平方米价格又是多少元?

总共要花费多少钱?

这一组作业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他们对于自己的房间,不象从前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而是以主人的身份自己设计、自己测量、自己选择、自己预算经费,一方面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另一方面也真正体会了以学生为本这样一个数学理念,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生活经验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生活化,虽然在思考方向上有所不同,但都是数学和生活相联系的形式。

有时教师备课时进行的思考正好和学生相反。

如上课时,要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引出数学概念,教师备课时,可能要从数学概念出发,寻找和数学概念相关的生活实例,以便上课时提供给学生们分析、思考。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

值得强调的是,让学生在观察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在探索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是现代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思想。

所以我们教师应积极地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充分挖掘生活资源,把有限的数学知识源于无穷的生活情境中,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来帮助学生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帮助学生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在一个自己熟悉的生活氛围中热爱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使数学知识真正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丛书《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等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构建生活的课堂——现代生活教育案例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