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二部分专题突破专题一中外文明精彩纷呈中外文明及文明交流练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836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6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二部分专题突破专题一中外文明精彩纷呈中外文明及文明交流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河南省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二部分专题突破专题一中外文明精彩纷呈中外文明及文明交流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河南省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二部分专题突破专题一中外文明精彩纷呈中外文明及文明交流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河南省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二部分专题突破专题一中外文明精彩纷呈中外文明及文明交流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河南省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二部分专题突破专题一中外文明精彩纷呈中外文明及文明交流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河南省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二部分专题突破专题一中外文明精彩纷呈中外文明及文明交流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河南省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二部分专题突破专题一中外文明精彩纷呈中外文明及文明交流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河南省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二部分专题突破专题一中外文明精彩纷呈中外文明及文明交流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河南省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二部分专题突破专题一中外文明精彩纷呈中外文明及文明交流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二部分专题突破专题一中外文明精彩纷呈中外文明及文明交流练习.docx

《河南省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二部分专题突破专题一中外文明精彩纷呈中外文明及文明交流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二部分专题突破专题一中外文明精彩纷呈中外文明及文明交流练习.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二部分专题突破专题一中外文明精彩纷呈中外文明及文明交流练习.docx

河南省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二部分专题突破专题一中外文明精彩纷呈中外文明及文明交流练习

专题一 中外文明 精彩纷呈—中外文明及文明交流

一、选择题

1.(2018河南中考)下面图片中的历史文物上均有文字,这些文字(  )

A.完整呈现了汉字的演变过程

B.有印证历史事实的作用

C.都体现了封建中央集权制度

D.均以隶书字体进行呈现

2.(2017河南中考)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  )

A.寺院建筑的中国化B.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C.文化传播者的坚韧D.雕塑艺术的古朴与精湛

3.(2016河南中考)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主题正确的是(  )

A.中华文明的演进B.生产工具的进步

C.耕作技术的发展D.古代纹饰的演进

4.(2018河南鹤壁一模)2018年4月13日下午,外交部河南全球推介活动在北京举行。

外交部部长王毅出席并发表讲话:

“……今天的主角是中原大省——河南。

……历史上的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那么,下列不属于河南的是(  )

5.(2018河南安阳一模)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  )

A.商代手工业发展B.商代文化繁荣

C.西周建筑业发展D.西周文化发展

6.(2018河南安阳二模)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  )

A.中外文化交流B.中国文化外传

C.佛教传播与交流D.亚欧的和平交流

7.(2018河南郑州二模)下列三张图片中的内容共同反映了我国宋代(  )

A.城市的快速发展B.商品经济的繁荣

C.对外交往的频繁D.市民文化的丰富

8.(2018河南焦作一模)观察下面3幅图片,它们的共同反映了(  )

A.古代建筑的典范B.佛教中国化的过程

C.中原文明的辉煌D.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9.(2018河南洛阳一模)下列世界遗产中,能够体现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有(  )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10.(2017河南郑州二模)关于下面两个作品描述最准确的是 (  )

A.两者都为服务帝王而作

B.两者内容都能反映北宋的社会面貌

C.两者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D.两部作品描述的主体都是市民阶层

11.(2017河南安阳一模)关于下面四件青铜器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史料

B.反映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高超

C.显示中国古代文字的演变

D.是研究古代政治的重要史料

12.(2017河南信阳二模)下列河南文化遗址中能够体现儒、释、道的是哪一处(  )

A.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

B.安阳殷墟

C.龙门石窟

D.郑州商城遗址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古代戏曲起源于祈获丰收和狩猎胜利的原始宗教歌舞。

明清是中国古代戏曲的繁荣时期,这时的戏曲多为反映忠孝节义的美德故事,扎根人民生活,并形成了多样的剧种和流派。

古希腊戏剧起源于群众性的节日歌舞和祭祀活动,有悲剧和喜剧两种形式。

悲剧主要取材于神话传说和英雄史诗,寄寓了剧作家的政治主张;喜剧取材于日常生活,多为政治和社会讽刺剧。

观看戏剧是古希腊公民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1)据上述材料,比较中国古代戏曲与古希腊戏剧的相同之处。

(3分)

 

(2)请举出你所知道的我国戏曲剧种一例。

你能为戏曲文化的传承做一件什么有意义的事情?

(2分)

 

14.(2017河南中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两种古代文明有什么不同?

并说明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因素。

(3分)

 

(2)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古代文明呈现出的主要特征。

面对不同文明,我们应该持怎样的态度?

(2分)

 

15.(2018河南洛阳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构成中国内聚性的另一重要因素是:

存在着一种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

它由表示意义和物体的汉字组成。

这种共同的书面语是为中国提供统一性和历史连续性的一种重要力量。

——《全球通史》

材料二

(1)材料一提到的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是什么?

材料一强调了汉字的什么作用?

(2分)

 

(2)东汉以后,书法成为专门供人们欣赏的艺术,这和材料二中图1反映的内容有何联系?

(1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字的演变趋势和书写材料的变化趋势分别有什么特点。

(2分)

 

答案精解精析

一、选择题

1.B 本题以历史文物图片为切入点,考查古代文字的作用及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三幅图片中的文物上都刻有文字,文字是文明传播的重要载体,B项符合题意。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几个发展阶段,图片信息不能完整呈现,排除A项;“司(后)母戊”方鼎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商朝是奴隶社会,排除C项;图片上的文字均不是隶书字体,排除D项。

2.B 洛阳白马寺体现了佛教建筑的中国化,鉴真东渡日本体现了文化传播者的坚韧,洛阳龙门石窟和鉴真塑像体现了雕塑艺术的古朴与精湛。

白马寺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见证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龙门石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为宣传佛教而开凿的;鉴真塑像见证了中日佛教文化的交流。

所以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故选B。

3.A 鹳鱼石斧纹陶缸腹部绘的《鹳鸟石斧图》是原始社会绘画艺术的杰作。

司母戊鼎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杰出的技术成就。

铁犁铧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斗争进入一个新阶段。

故A符合题意。

4.B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四羊方尊出土于湖南,符合题意。

A司母戊鼎出土于河南安阳,C白马寺位于河南洛阳,D殷墟位于河南安阳。

A、C、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5.B 甲骨文体现商朝文字,司母戊鼎体现商朝手工业发展,殷墟遗址体现商朝宫殿遗址,故B符合题意。

6.A 依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玄奘是唐代著名高僧,于贞观年间西行天竺求取佛经回国后著有《大唐西域记》,他被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

鉴真是唐朝僧人,先后六次东渡,弘扬佛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郑和是明朝航海家、外交家,曾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故三幅图片都体现了中外文化交流,故A符合题意。

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不属于中国文化外传,B不符合题意;玄奘、鉴真、郑和没有到达欧洲,D不符合题意;郑和下西洋未体现佛教传播与交流,C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B 依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明上河图》反映北宋东京商业繁荣景象,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反映商品经济繁荣,“南海一号”沉船打捞出的文物反映南宋海外贸易发达,B符合题意。

《清明上河图》不能体现对外交往频繁,C不符合题意。

“南海一号”沉船打捞出的文物不能体现城市的快速发展及市民文化的丰富,A、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C 依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殷墟是商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

中岳庙属于“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一部分,位于河南省登封市。

卫河(永济渠)河道属于隋朝大运河中一段,流经河南,故C符合题意。

殷墟、卫河(永济渠)河道不属于古代建筑的典范,也不属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A、D不符合题意。

中岳庙是道教建筑,B不符合题意,排除A、B、D。

故选C。

9.D 依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少林寺属于“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一部分,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龙门石窟是南北朝时期统治者为宣传佛教,令人开凿的。

少林寺、龙门石窟体现了古代印度佛教中国化,D符合题意。

雅典卫城是希腊最杰出的古建筑群,殷墟是商朝后期都城遗址,没有体现中外交流,①②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0.C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繁华景象。

《资治通鉴》叙述了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历史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

《清明上河图》不是为服务帝王而作;《资治通鉴》的内容无法反映北宋的社会面貌,描述的主体也并非市民阶层,故A、B、D排除,本题选C。

11.C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都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因此,这四件青铜器无法显示中国古代文字的演变,故选C。

12.A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包括少林寺(佛)、中岳庙(道)和嵩阳书院(儒)等建筑,是我国建筑种类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建筑群,故选A。

二、非选择题

13.答案 

(1)都有专门的演出场所;都起源于原始的歌舞活动;内容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日常生活;都有一定的教化作用。

(3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

(2)京剧;豫剧;昆曲;黄梅戏;秦腔;等。

(1分,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参观戏曲博物馆;积极参加戏曲社团;出板报宣传戏曲;等。

(1分,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图片和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对比、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1)问考查中国古代戏曲和古希腊戏剧的相同点。

从材料一两幅图片的名称可得出都有专门的演出场所;材料二前半部分描述了中国古代戏曲的起源和内容,后半部分描述了古希腊戏剧的起源和内容,通过前后对比得出答案。

(2)问考查学生对戏曲的认识。

第一小问,我国戏曲剧种较多,可任举一例。

第二小问为开放性设问,言之成理即可,但回答要符合学生自己的年龄和身份等特征。

14.答案 

(1)不同:

中国——大河文明;古希腊——海洋文明。

(中国——农业发达;古希腊——工商业发达或商业发达)(2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主要因素:

地理环境或自然条件。

(1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主要特征:

区域性;民族性;多样性;等。

(1分,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态度:

开放宽容;互相尊重;彼此借鉴;等。

(1分,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两种古代文明的不同。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地理环境决定了两种文明类型的不同:

大河文明地处平原地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灌溉,适合农业生产。

海洋文明地处沿海,多山地,适合种植经济作物,海岸线曲折,利于航运,适合发展工商业。

(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可知,世界古代文明具有区域性、民族性、多样性等特征。

第二小问,面对不同文明,我们既要保留自己文明的特色,也要尊重外来文明,合理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分。

15.答案 

(1)甲骨文;(1分)汉字成为维系中国统一的纽带。

(1分,意思相近即可)

(2)造纸术的改进,使书写的载体变得快捷便利,也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1分,意思相近即可)

(3)汉字越来越规范和简便。

(1分,言之成理即可)书写材料越来越方便和普及。

(1分,符合题意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