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下册复习检测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8451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下册复习检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一历史下册复习检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一历史下册复习检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一历史下册复习检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一历史下册复习检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高一历史下册复习检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高一历史下册复习检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高一历史下册复习检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高一历史下册复习检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高一历史下册复习检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下册复习检测试题及答案.docx

《高一历史下册复习检测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下册复习检测试题及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历史下册复习检测试题及答案.docx

高一历史下册复习检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历史下册复习检测试题及答案

安博教育沭阳银河学校高一历史复习材料题精选1、以下材料分别摘自17世纪末和19世纪后期西方某两大国的历史文献:

材料一“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材料二宪法第15条:

“自皇帝任命帝国宰相”;第18条:

(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第12条:

“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

请回答:

(1)上述两则材料各出自什么政治文献?

(2)两则材料反映的政治体制有何异同?

原因是什么?

(3)两则材料反映的政治体制的实质是什么?

(4)两则文献反映的政治体制对两国有何影响?

1、

(1)政治文献:

材料一选自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材料二出自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2)异:

英国国王权力受到限制,而德国皇帝权力至高无上。

同:

都实行君主立宪制。

原因:

光荣革命结束了斯图亚特复辟王朝的专制统治;而德国统一后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3)实质:

都是资产阶级专政。

(4)影响:

英国议会有较大权力,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德国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被保留下来,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为后来法西斯专政局面的出现埋下了祸根

2、现说到我朝祸害之源,即洋人助妖之事。

自我军两位勇猛王爵英王、翼王死后,我军确受重大损失,但如洋人不助敌军,则吾人断可长久支持。

但一自妖军收买洋人以攻我军,我朝连续袭城失地,屡战屡败,我军无力抵挡,末日快到了。

天王之自杀更令全面混乱。

天京在两年长围之下,遂无力再守矣。

――《洪仁�\自述》请回答:

(1)“妖"指什么?

“洋人助妖”指何事?

(2)本段文字叙述了哪一方面的事情?

你如何评价此事?

(3)“天王”是谁?

你认为“我朝祸害之源”是什么?

(1)“妖"指清政府。

“洋人助妖”指的是外国侵略者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2)这段文字叙述总结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一是如洪仁�\所述,“洋人助妖",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太平天国运动;二是农民阶级自身的弱点.(3)“天王"指洪秀全。

是没有先进阶级领导。

4、材料一如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辛亥革命史资料选》材料二今日共和初成,兴实业实为救贫之药剂,为当今最重要之政策。

――《中国近代史资料》材料三曾几何时,己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专制阶级妥协。

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

……夫袁世凯,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与彼,其致失几,又何待言!

――《孙中山资料选集》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孙中山怎样的政治态度?

当时形势是怎样的?

(2)材料二的主张是什么?

如何评价此主张?

(3)材料三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4)材料三中“情势所迫”的史实依据是什么?

(1)孙中山被迫妥协退让。

帝国主义对革命派施加压力,立宪派旧官僚乘机想革命派进攻。

(2)实业救国。

对袁世凯盲目信任,对巩固共和的艰巨性认识不足。

(3)革命派向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妥协,国内反革命势力与帝国主义勾结。

(4)帝国主义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旧官僚乘机向革命派进攻。

5、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

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继续努力……请回答:

(1)本文是谁的遗嘱?

(2)本文中“国民革命"的性质是什么?

(3)根据“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的经验,他提出过什么政策?

1)孙中山。

(2)性质:

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反帝反封建的人民大革命。

(3)“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6、材料一当今郡县,倍多于古。

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又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二……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隋书•杨尚希传》材料二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计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寝差遣京官、使臣及守候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愈一倍多矣。

…以至隋唐虽设官浸多,然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

今天下州郡三百二十,县一千二百五十,而一州一县所任之职,素有定额,大率用吏不过五六员。

今乃三倍其多,而又三岁一开贡举,每放近千人,复有台寺之小吏,府监之杂工,萌序之官,进纳之辈,总而计之,不止于三倍。

――《包拯奏报》材料三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西汉时期,全国人占5959万,官员7500人,官民之比为1:

7945;而唐高宗时,全国人口5238万,官员13465人,官民之比已增加一倍,为l:

3927;元成宗时,全国人口与西汉相差无几,5881万,官员已增至2.25万人,官民之比为1:

2613;清康熙时(指康熙初年)全国人口2459万,官员2.7万人,官民之比高达1:

911。

――《江淮论坛》1982年第2期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象。

(不得照抄原文)(4分)

(2)扼要指出产生上述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

(2分)(3)分析上述历史现象的危害及其历史教训。

(6分)

(1)滥设郡县等官僚机构,官吏的委任越制超编,官员数量越来越多;官民之比畸形发展,官多民少的现象日益严重。

(2)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和强化的必然产物。

(3)危害:

大大加重了人民负担;增加国家的财政支出,影响收支平衡;官场人浮于事,不仅影响办事效率,而且易于滋生腐败现象。

教训:

必须精简机构,裁撤冗员。

7、材料一《史记》卷五七《周勃世家》:

周亚夫为丞相,窦太后欲封王信为侯,景帝犹豫不决说:

“请得与丞相议之”。

《史记》卷一百七《武安侯列传》:

田�`于武帝时为丞相,“丞相入奏事,坐语移日,所言皆听”。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

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乘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政体》材料三“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

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职官志》请回答:

(1)汉朝皇相的职能是什么?

(2分)从材料一可知丞相的政治地位怎样?

(2分)

(2)唐太宗在宰相作用上的看法如何?

(2分)他又是怎样做的?

(2分)(3)根据材料三画线部分推知这是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

(2分)材料中的“帝自操威柄”是什么意思?

(2分)“帝”指的是谁?

(2分)

(4)从三段材料中皇帝对宰相(丞相)态度的变化,你能看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

(6分)

(1)“助理万机”,位高权重。

(2)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

做法:

由宰相等官员先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

(3)明朝。

全国的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

明太祖朱元璋。

(4)相权逐渐被削弱,君权逐步强化,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并发展。

8、材料一……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

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乘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政体》材料二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记事本末》

(1)据材料一、二,指出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上的看法有何不同?

各是怎样做的?

(2)综合上述材料,比较唐朝、明朝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异同。

(1)唐太宗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

做法:

宰相等先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

明太祖认为设置宰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权于皇帝一身。

做法:

废丞相,中央各部门分理政务,互不统属,皇帝总揽大权。

(2)同:

最高决策权都在皇帝手中,相权的存废都服从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异:

唐太宗把皇权和相权协调起来,注意发挥宰相的参政辅佐作用;明太祖把君主专制与宰相制相对立,从制度上取消相权,以保证皇权的绝对权威。

9、材料一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

《新唐书》记载: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明太祖认为:

“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

(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是什么?

(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

为什么?

(4)你怎么理解材料四中黄宗羲的观点?

(1)秦始皇让御史大夫监察百官以牵制丞相;汉武帝设置“中朝”决策机构,剥夺宰相的决策权;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太祖以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相权。

共同点:

相权受到限制和分割削弱,皇权加强。

(2)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

(3)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内阁首辅不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的长官,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军机处是皇帝谕旨的传达机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

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不具有宰相的权力,不能对皇权形成制约,所以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宰相。

(4)宰相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废除宰相后,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发展到了顶峰,形成了绝对的君主专制,加重了政治腐败。

10、材料二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

中书省也称都里,为全国行政中枢。

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

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削,故称“行中书省"。

《元史•地理制》中载: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三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

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

――赵翼《檐曝杂记》

(1)材料一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起了什么作用?

(2分)三省中门下省的职能是什么?

(2分)

(2)材料二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

(4分)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度?

(2分)(3)材料三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是什么?

(4分)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2分)

(1)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制度。

门下省掌管国家政令的审批。

(2)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朝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实行行省制是为了对全国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统治。

(3)职能是迅速将笔录的皇帝旨意传达给各部门和地方大臣去执行。

作用是使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反映了明朝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11、希腊是古代民主思想与实践的摇篮,雅典的民主制更是影响深远。

(1)假如你生活在雅典民主制全盛时期,你会看到()A.终身制的君主B.世袭制的君主C.公民大会D.民众法庭E.五百人议事会

(2)“……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解决一切国家大事。

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所有公职人员从30岁以上的公民中选举产生,各机构内部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这些描述,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什么特点?

(3)“……是通过抽签从数个部落中各选数十人组成的。

每数十人为一组轮流执政,处理一些日常事务。

”此段描述,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什么特点?

(4)雅典民主制创造出了一系列民主的运作方式,请列举两项。

(5)谈谈你对雅典民主制的认识及评价。

(1)C、D、E。

(2)人民主权。

(3)轮番而治。

(4)选举制、任期制、比例代表制、议会制等(任选其中两项即可)。

(5)积极方面:

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的方式,为后世民主积累经验;促成雅典政治、经济文化臻于极盛;消极方面:

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外邦移民、奴隶和妇女则没有民主权利。

(从两个方面评价)

12、人们一般认为:

西欧古典文明指处于奴隶制时代的古希腊罗马文明。

它发端于克里特文明,终结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它的地域范围并不仅限于今天的希腊和意大利,两大文明都有一个渐次拓展和不断吸纳、改造和创新的过程。

它们共同为西欧文明奠定了基础,成为全部西方文明的源流。

但是两者也有许多差异。

请回答:

(16分)

(1)就文明的拓展方式而言:

(4分)

(2)就国家的形式而言:

(4分)(3)就政治体制和统治方式而言:

(4分)(4)就在政治文明领域的突出贡献而言:

(4分)

(1)希腊:

通过殖民建立新的城邦,吸收外部文明并拓展希腊文明。

(2分)罗马:

通过兼并战争扩大疆域,在继承希腊文明、吸收外部文明的同时拓展罗马文明。

(2分)

(2)希腊:

分散的城邦制:

各城邦的主要特点是小国寡民,长期独立自由。

(2分)罗马:

对外进行军事扩张,建立庞大的军事帝国,实行元首制并过渡到帝制,加强集权,同时进行法制建设,在帝国范围内推行法律。

(2分)(3)希腊:

经历了从君主个人统治到贵族集体统治,再到全体公民集体统治的制度演变,在古代首次实现了公民参与普遍参与、轮番而治的民主制度。

(2分)罗马:

在摆脱了君主制后建立了共和国,但是一开始权利就集中在少数富人手中,共和国并没有进一步演化为民主制,而是一种贵族共和国,随着疆域的扩大,共和国转化为帝国,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2分)(4)希腊:

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制,其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2分)罗马:

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罗马政治文明中最伟大的成就。

13、英国和美国一直被视为传统的资本主义民主国家,但两国的政治面貌却不尽相同。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8分)

(1)指出两国政治的制度及主要特点。

(8分)

(2)指出两国政治制度的法律依据分别是什么?

(4分)(3)概括说明两国实行不同政治制度的社会原因。

(6分)

(1)政治制度:

英国:

君主立宪制;美国:

共和制。

主要特点:

英国:

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的混合政体;美国:

共和制是根基,总统制、联邦制是表现。

(2)法律依据:

英国:

《权利法案》;美国:

《1787年宪法》。

(3)英国:

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传统的封建社会,是革命胜利后新旧势力既斗争又妥协的结果;美国:

通过独立战争彻底摆脱殖民统治,没有传统势力的包袱,但各地利益存在激烈冲突,是各种现实利益冲突妥协的结果。

14、材料一康熙帝说:

“今天下大小事物,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

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

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一《东华录》(清)材料二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美并赋予其权力的目的,是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

……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人们因此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英)约翰•洛克《政府论))(1688年)材料三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4、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8、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9。

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

――(英)《权利法案))(1689年)请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一与材料二观点的不同之处。

(2分)

(2)结合时代背景比较这一历史时期中英政治体制的不同特点。

(4分)(3)分析中英不同的政治体制给两国历史发展所带来的不同影响。

(4分)(4)从治理国家的角度来看,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趋势?

(2分)

(1)不同之处:

材料一认为皇帝应总揽全国一切大权,材料二认为权力来自于人民,反抗残暴统治是上帝授予人民的权利。

(2分)

(2)不同特点: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2分)英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2分)(3)不同影响:

中国的政治体制虽然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但它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落后于世界潮流。

(2分)英国的政治体制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

(2分)(4)趋势:

从人治向法治转化。

(2分)

15、我们不能希望贸易会立刻就发展到按照该国(指中国)人口的众多、土地的富饶和人们的勤勉所可测定的那种规模。

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业产品已经增加的需要……新贸易市场尚待确定,新部署尚待进行。

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的修订……我们可以希望,英、法、美交涉人员通力合作……更能够影响中国政府去力行对目前事情的改进。

――1854年《克勒拉得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请回答:

(1)材料中“自从条约缔结以来”指的是什么条约?

(2)材料中哪些文字能够反映英国要求修约的原因?

(3)材料反映了英国对鸦片战争的结果表示了什么态度?

他们“新部署尚待进行”是指什么?

(1)《南京条约》。

(2)“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业产品已经增加的需要”、“新贸易市场尚待确立”、“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

(3)不满足既得利益;进一步扩大中国市场,掠夺原料。

16、阅读下列三幅图片,回答问题。

(12)

(1)图一和图二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是发生在列强侵略中国的什么战争?

(2)图三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3)图一、图二和图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4)简单谈一谈你对图一、图二和图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感想。

(1)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2)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或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回归)。

(3)图一:

英国割占香港岛;图二:

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图三:

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4)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落后,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致使香港脱离祖国怀抱;香港的回归证明了中国综合实力的日渐增强,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翻开了香港历史新的一页。

(也可结合香港回归的现实意义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17、材料一……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

――《天朝田亩制度》材料二兴银行。

倘有百万家财者,先将家资契式禀报入库,然后准颁150万银纸,刻以精细花草,盖以国印图章,或银货相易,或纸银相易,皆准每两取息三厘。

……此举大利于商贾士民,出入便于携带……兴器皿技艺。

有能造精奇利便者,准其自售,他人仿造,罪而罚之……兴宝藏。

凡金、银、铜、铁、锡、煤、盐、琥珀、蚝壳、玻璃、美石等货,有民探出者准其禀报,爵为总领,准其招民采取。

――《资政新篇》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天朝田亩制度》的主旨是什么?

材料二反映出《资政新篇》的主旨是什么?

(2)有的学者认为《资政新篇》是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补充,是《天朝田亩制度》的继承和发展,这种观点是否正确?

为什么?

3)如何评价《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天朝田亩制度》旨在废除半封建主义私有制度,建立一个绝对平均、平等、无私有财产的理想社会。

《资政新篇》的主旨是鼓励发展资本主义。

(2)不正确。

因为《天朝田亩制度》要废除一切私有财产,而《资政新篇》允许“百万家财者”存在,鼓励发展私有财产。

《资政新篇》是符合时代潮流的进步纲领,而《天朝田亩制度》则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空想纲领。

(3)《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施政纲领:

从土地入手,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要全面改造封建社会。

它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思想的结晶,鲜明的提出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

但这种绝对平均主义思想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是无法实现的空想。

《资政新篇》比较系统的提出学习西方的主张,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愿望。

但由于缺乏实施的社会条件18、阅读下面两幅图片:

(1)上述材料是哪个阶级提出的救国方案?

哪一个反映了时代潮流?

(2)这两个方案的共同进步意义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方案二的主要内容。

(1)农民阶级。

《资政新篇》。

(2)都体现了反封建精神(3)①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②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③开设新式学堂。

19、

(1)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和清政府被推翻。

(2)中华民国已经建立;在袁世凯的反革命两手作用下,清帝溥仪也已经退位。

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任务已经完成。

(3)这是对孙中山的永恒纪念和崇高敬仰。

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或最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他一生为革命奔走,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为祖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和富强,贡献了自己的心血和生命。

(本题言之有理即可)

19、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

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辛亥革命老人吴玉章曾作诗说:

“丧权辱国震人心,铁路风潮鼎沸腾。

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

”请回答:

该诗中反映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2)1912年2月13El,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遂向参议院请辞临时大总统,并推荐说:

“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

”他这样做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3)每逢“五一’’和“十一"这样的重大节日,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总会摆在天安门广场,与天安门城楼正中的毛泽东主席巨幅画像遥相面对。

请你说说孙中山先生具有如此崇高地位的主要理由。

(1)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和清政府被推翻。

(2)中华民国已经建立;在袁世凯的反革命两手作用下,清帝溥仪也已经退位。

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任务已经完成。

(3)这是对孙中山的永恒纪念和崇高敬仰。

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或最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他一生为革命奔走,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为祖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和富强,贡献了自己的心血和生命。

(本题言之有理即可)

20、在东西方不同的制度下,国家大事的通过与否决、决策机构与程度各国不尽相同,反映了东西方政治决策系统的差异性。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决定对外战争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

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提示,完成下列问题。

①中国隋朝时对高丽用兵:

决策者(或决策机构)是。

(1分)理由是(1分)②公元前420年的雅典:

决策者(或决策机构)是(1分)理由是(1分)③1840年,英国发动对清朝的鸦片战争,决策者(或决策机构)是。

(1分)理由是(1分)④1914年,德国对英法宣战。

决策者(或决策机构)是。

(1分)理由是(1分)⑤1941年,美国对日宣战,决策者(或决策机构)是。

(1分)理由是(1分)

(2)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

“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

而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都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

”丘吉尔的话反映了美国政体的哪些特征?

(2分)并指出英国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