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和谐为话题的作文指导与例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8543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和谐为话题的作文指导与例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以和谐为话题的作文指导与例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以和谐为话题的作文指导与例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以和谐为话题的作文指导与例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以和谐为话题的作文指导与例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以和谐为话题的作文指导与例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以和谐为话题的作文指导与例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以和谐为话题的作文指导与例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以和谐为话题的作文指导与例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以和谐为话题的作文指导与例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以和谐为话题的作文指导与例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以和谐为话题的作文指导与例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以和谐为话题的作文指导与例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以和谐为话题的作文指导与例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以和谐为话题的作文指导与例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以和谐为话题的作文指导与例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以和谐为话题的作文指导与例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以和谐为话题的作文指导与例文.docx

《以和谐为话题的作文指导与例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和谐为话题的作文指导与例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以和谐为话题的作文指导与例文.docx

以和谐为话题的作文指导与例文

以“和谐”为话题的作文指导与例文

作文天地

03-301133

以“和谐”为话题的作文指导与例文

  和谐的力量是无穷的。

班集体拥有了和谐,就拥有了团结之美;失去了和谐,就失去了希望。

家庭拥有了和谐,就拥有了温馨之美;失去了和谐,就失去了安宁。

社会拥有了和谐,就拥有了繁荣之美;失去了和谐,就失去了发展和进步。

大自然拥有了和谐,就拥有了活力之美;失去了和谐,就失去了生机……

请以“和谐之美”为话题,结合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写一篇文章。

【思路点拨】

1.审题要准。

这个题目要紧紧围绕“和谐之美”来思考。

既要写出和谐,更要从中发掘“美”,把“和谐”和“美”有机结合起来,如果只是“和谐”而没有“美”,会影响主题的全面和深刻。

如《正视历史,共铸和谐社会》就用古今中外的典型材料,从历史的角度写出了社会的和谐之美。

2.立意要新而高。

虽然和谐社会已经家喻户晓,但仍要强调构思创新。

可以从不同角度来体现创新,如《正视历史,共铸和谐社会》,以“德国和日本对二战历史的不同态度”为内容构思,其立意就比一般文章高出一筹。

3.构思要巧。

在考场上用几百字写“和谐之美”有一定难度,要获得高分更难,有了好材料,更要巧妙构思。

考场作文要尽量避免一般化,以创新获胜,具体方法很多,关键在灵活运用。

如《和谐之家令人醉》,以“家与环境的和谐”“家中布局的和谐”“家与自然的和谐”三个小标题来突出主旨,这确实不失为一种巧妙构思,这也是获得满分的主要原因。

4.文体要明。

不管写成哪种文体,都要入格。

从阅卷情况看,有些考生就把命题中的提示性语言罗列出来,加上一些政治课本上的语言,简单地阐述一番。

即看不出是散文,又看不出像议论文,这样“四不像”的文章很难得高分。

满分作文多数是以某一表达方式为主,兼有多种表达方式等,这样对某一文体来说是入格的,符合文体要求的,又不拘泥于某一文体的表达而活泼灵活。

5.语言要美。

主题是“和谐之美”,文章语言更要美。

考场作文的语言美并不在于词句多华丽,主要在准确表情达意,当然能恰当而灵活地运用修辞手法,仿用名言警句,用创新的语言等也是不可忽略的。

如《和谐之家令人醉》深情地给我们描述梦想,营造一种“人和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的意境。

文章的语言朴实、真诚而又隽永,感染力特强自然能获得高分。

1.让和谐走进心灵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就是和谐。

——题记

让和谐走进心灵,让自然更美丽:

田园里麦浪滚滚,香飘四溢;山坡上绿树相衬,五彩斑斓;水石潭边,青树翠蔓,蒙络摇缀;梅雨潭边,柳浪轻拂,黄莺对答。

放眼望去,清澈的秋水与宽广的蓝天交融为美丽的一线。

好一幅和谐的自然画卷!

宁静中蕴含生机,动态中流露安谧!

让和谐走进心灵,让百姓安乐。

在“将相和”的故事中,如果没有蔺相如的宽容忍让,没有廉颇甘愿以大将之身负荆请罪,哪会有将相同心、各展所长的千古美谈?

古往今来,从宋朝的秦桧陷害忠良到近代的国民革命时期的“府院之争”,多少人为了名利拼个你死我活。

面对外敌入侵和人民百姓的水深火热毫不动容,不懂相让,不懂和谐,影响的又何止一人一事?

让和谐走进心灵,让集体更温馨。

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融洽相处,不然怎么会有运动会上阵阵热烈的掌声和声声响亮的助威声?

又怎能获得“先进班集体”的荣誉称号呢?

灰心丧气时,有同学亲切的鼓励;成功时,有朋友真诚的祝贺。

因为和谐,我们彼此都是亮丽的风景线,会带给大家温馨舒适的感觉。

怎能让勾心斗角的心灵破坏了这美好的景致呢?

让和谐走进心灵,让世界五彩斑斓。

清晨薄雾笼罩大地,听着清洁工沙沙的扫地声、商贩们的各种吆喝声;看着学生们三三两两手牵手快乐地走向学校的情形、上班族匆匆忙忙赶去上班的身影,谁都会蓦然感动。

感动于这些有着音符般动听的和谐!

和谐其实是美丽的一种更高境界,它能够平和心境,净化心灵,让人由浮躁变得安份静谧,升华到永恒。

朋友,在你心中永远保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秋景图吧!

你的生活定会美不胜收。

【点评】小善于捕捉生活中打动人心的细节,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发掘其中蕴含的“和谐之美”——大自然的和谐,美在宁静与动态的统一;人与人的和谐,美在人心的宽容和忍让;集体的和谐,美在齐心协力;社会的和谐,美在安宁祥和。

从不同的角度,由表入里地诠释了主题——让和谐走进心灵,生活定会美不胜收。

语言基本功也不错,描写景色,语言优美灵动;概述故事,语言简洁凝练;揭示主题,水到渠成。

前后照应,结构完整。

2.和谐——美好

和谐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学校需要和谐,家庭需要和谐,社会更需要和谐。

——题记

学校和谐,生机勃勃

操场平旷,校舍俨然,树木葱茏,花草含情,在这环境幽雅的校园里,有谁不希望人与人之间更加融洽和谐呢?

你看,教室里,学生时而凝神静听老师的教诲;时而为了一个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展开一场唇枪舌战;时而为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师生共同垂泪。

你看,操场上,运动会正在火爆进行中。

一个个生龙活虎的剪影、一声声声嘶力竭的呐喊助威、一场场异常激烈的强手争霸戏,正在演绎一首活泼欢快的《青春进行曲》。

你看,寝室里,某个同学生病了,同学们忙前忙后,端水送药;老师跑上跑下,嘘寒问暖。

一双双援助之手搭起了同学之间友谊的桥梁,一句句关切的话语破译了彼此心灵的密码。

在这和谐的校园中,为了培育祖国的花朵,老师之间互相请教,共同提高。

一个微笑,一份诚恳,一份理解支持,都会增进老师们的感情。

为了班集体的荣誉,同学们在各种竞赛中互相鼓励,齐心协力,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

这就是一种和谐,一种充满生机、充满关爱和激励的校园和谐之美。

家庭和谐,和睦安宁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的开心的乐园、父母的温馨的港湾、老人宁静的天堂。

在这样的家庭里,老人和孩子是臭味相投的顽童,父母和孩子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在老人孤独寂寞、有病有痛的时候,有孙辈开心的逗乐,有子女忙碌的孝顺;在父母辛苦劳累的时候,有老人的理解支持,有孩子的懂事关心;在孩子迷惘的时候,有祖辈的耐心开导,有父母的悉心指教。

夫妻之间的恩恩爱爱、家人之间的和和美美,不正是一种和睦安宁的和谐之美吗?

社会和谐,和平安宁

曾几何时,战争的阴霾弥漫原本应该阳光灿烂的天空。

我们痛心的看到,在伊拉克的广袤土地上,原本应该是工厂林立的大地,却被星罗棋布的弹坑所代替;那些原本应该是天真活泼的儿童,此时却衣不蔽体地睁大无辜的双眼,可怜巴巴地伸出双手,祈求一点果腹的食物。

曾几何时,恐怖分子制造了震惊世界的“9•11”灾难。

当人们在电视上看到客机呼啸着一头扎进世贸大厦的时候,有谁不感到阵阵地心悸呢?

人们双手合十在祈祷,祈祷苍天还给人们一个和谐安宁的世界。

是啊,当天空不再有阴霾,当大地不再有硝烟,当江河不再有浊流的时候,人们就可以在明媚的阳光下,在青山绿水旁,抬头仰望鸽子在天空自由地掠过。

不再为衣食而烦忧,不再为战争而受难,不再为恐怖袭击而担惊受怕。

“闲看云卷云舒,静听花开花落。

”这是一种多么和谐安宁的境界!

学校因为和谐,才有充满生机的校园环境;家庭因为和谐,才会有和睦安宁的生活;社会因为和谐,才能自由和平地发展。

和谐——美好。

【点评】这是一篇主题明确,线索清晰,结构完整,内容充实的考场作文,题目鲜明地提示内容和主题,三个小标题从学校、家庭到社会,层次清晰地从不同角度来表达主题,这也是思维的活跃性的表现。

全文虽然没有华丽词藻,但朴实的语言表达和谐之美比较吻合。

另外,文章的取材广泛显现出的知识面广而使文章有深度

3.正视历史,共铸和谐社会

(一)

那是一位经典政治家的经典之举。

他深深地弯腰,就在这一刻,他的双膝弯曲了,沉重地跪在青白色的大理石板上。

华沙之跪,这是二战后德国联邦总理勃兰特的和谐之跪。

这一天,天色晦暗闷沉,毫无一丝阳光。

波兰人民眼里凝着泪水,愤怒地接待敌国总理的来访。

面对巨大的犹太人被屠杀的历史纪念碑,勃兰特还是跪下了。

这双膝,凝聚着千万犹太人的鲜血;这双膝,凝聚着波兰人民的悲伤,这双膝,凝聚着时代和谐的进程。

勃兰特本不该跪下,但他为那些本该跪下而没有跪下的纳粹分子跪下了。

这是一代政治家为了和谐世界向被侵略国人民真诚的歉意。

修好东欧,从这和谐一跪开始。

(二)

张纯如,一位美籍华人女作家。

她那深沉的笑靥使每一位认识她的人记忆犹新,嘴角边浅浅的笑靥是对日本右翼分子严厉的指控。

这一位弱女子以她那纤弱的肩膀扛起了整个民族的责任。

为了揭开南京大屠杀的真实面纱,她往返于中国、日本、德国,搜集了大量证据。

她以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汇集成《南京屠杀——被遗忘得大屠杀》一书,严厉控诉了日本侵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历史不该被埋没,张纯如为了和谐感动了十几亿国人。

(三)

小泉纯一郎不断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右翼分子修改历史教科书……这一系列荒谬之举是日本企图否认历史,埋没对东亚地区人民的侵略,企图复活军国主义的行为。

日本当局,你们难道没有注视到罪恶的历史仍在杀人吗?

为何你们不以实际行动向亚洲人民赎罪呢?

德国人民能够以华沙之跪来修复东欧,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你们却一味地想复活军国主义!

请不要再做出伤害亚洲人民感情的事吧!

(四)

正视历史,是华沙之跪的真诚;正视历史,是张纯如的责任感;正视历史,是中日友好的前提。

那矗立在金色阳光下,闪烁着美丽光彩的大门不正是因正视历史而开启的和谐之门吗?

让我们正视历史,共铸和谐安宁的世界吧!

【点评】正视历史,共铸和谐,世界才能铸剑为犁。

这不仅是小在文中体现出的观点,更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

文章选取三个历史事件,极富代表性,从不同角度诠释了主题。

这也体现了小开阔的视野,深邃的思想。

本文高屋建瓴的立意,是取得高分的关键。

采用板块式“分——总”的结构,使文章条例清楚,不蔓不枝。

语言叙议结合,干净利落,结尾的排比句用词准确又有气势。

是一篇难得的考场佳作!

4.和谐之家令人醉

和谐之家,它是那么恬静、安详……

几丛翠绿的竹子,中间隐藏着一座两层的竹楼,上面用结实的竹子做成的蝶形的栏杆。

那便是我充满和谐韵味的家。

家与环境的和谐

站在栏杆前,一丛竹子正面向我。

清晨,捧一本书,静静聆听竹叶的耳语和“珍珠”下落的音乐。

等到太阳暖暖的光芒柔柔地洒向大地时,竹叶便牵着风的手摇摇晃晃的来同我嬉戏。

风中还渗入了竹的清香。

木地板上投下了斑驳的影儿。

有时,还会有一两只小鸟藏躲在竹叶间,用宛的歌声为我歌唱。

到了傍晚,夕阳西沉,我便一边听着悠扬的音乐 一边欣赏夕阳的美景。

我用心享受着这家与环境的和谐。

家中布局的和谐

沿着走廊向左拐,顺着扶梯走下去,听着拖鞋踏过地板的"嚓嚓"声,真像古典音乐一般。

扶梯尾部有一个造型别致的竹制大花瓶,里面,时常插着我从外面采摘的野菊花、玫瑰等许多不知名儿的小野花。

客厅里放着一张小木桌,几把椅子,一台电视机,一台小型电扇……最重要的是在餐桌旁边还放了一个大玻璃缸,里面养着许多红的、黄的、白的、蓝的、金黄色的小鱼儿,两株水草压在许多雨花石下面。

闲了,看看鱼儿的世界,任心和鱼儿一起畅游其中.玻璃缸上方有一扇窗,阳光也可以到达这个生机盎然的水下乐园。

我精心呵护着这家中布局的和谐。

家与自然的和谐

走出小楼,眼睛便情不自禁地移向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它们在小楼旁肆无忌惮地生长着,随着风,起着浪。

一层又一层,一浪接一浪。

在前面不远处,一条"银带子"由南往北淙淙而去。

里面有许多小鱼、小虾,石头也十分光滑。

岸边生长着几棵柳树,婀娜多姿的身材,纤细娇嫩的柳枝,从水面轻拂而过,惹得清水顿生粼光。

我醉心迷恋着这家与大自然的和谐。

我喜欢独居,但也喜欢老朋友来玩,我会用最真诚的心和她们交谈,和他们并肩坐在河边,听风语,看夕阳,陶醉那迷人的和谐……

【满分理由】若在一个有阳光的午后,躺在古朴的竹椅上,晒着暖暖的太阳,读着这篇颇有韵味的散文,读者很容易就走进了精心营造的意境之中。

可见写作此文时并不是在刻意作文,而是在深情地给我们描述她的梦想,一种“人和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的意境。

文章的语言正如内心一样:

朴实、真诚而又隽永!

从结构上看,文章以“家与环境的和谐”“家中布局的和谐”“家与自然的和谐”三个小标题来突出题目“和谐之家令人醉”不失为一种巧妙构思。

 

5.芒草花田

黄昏漫步,惊逢一片萋萋绵延的芒草花田。

原本轻盈的脚步,不知如何跨出下一步。

——题记

铮然闪现的芒草花田,在我的眼前无拘无束地茂密着,一束一束地向上生长,在斜阳下显得一片迷离。

一阵风徐徐吹来,一排排地向下倒去。

原本以为会倾倒于地面上,却只惊起了几只欢快的小鸟。

多美的芒草花田,那些轻轻的、晶莹的柳絮花,在枝头小心翼翼地开放着。

也许就在前一晚,不知谁说了一个笑话,逗笑了它。

这样的一个季节,这样的一片花。

我分明感受到了一种活力,看到了一种美。

绿叶相互拥挤着,却又不乏整齐,层层叠叠,配合得那样有序。

那是一种和谐,一种和谐的美。

我不得不停下脚步,生怕打扰了这一片芒草花。

驻足,观赏,令人赏心悦目。

此时,如果有人在花丛中,也绝不会发现那些极高的芒草阴蔽着大自然的秘密。

想要去探寻,却不知从哪儿进入。

芒草花的生命在我眼前跳跃着,而我的脚印也能在田边停留。

或许正应了那句“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吧!

夕阳从容地下落,一个人连通了两个世界。

芒草花让我的眼睛目眩神迷。

也许让我神迷的还有这一片花草的生命。

它们的生命是那样的光辉,在这块自由的土地上自由地开放,让我偶然遇见并深深地震撼。

一种和谐的美在荡漾,或羡慕或惊叹,灵魂像被洗涤了一般,生命再一次让我感到了幸福。

无论是萋萋绵延的芒草花田,还是我作为一个路人的津津乐道,都是在与美完美地契合。

芒草花所表现出来的和谐,在我心上留下了一个完美的投影。

我害怕自己打扰了这一片将美丽展现得淋漓尽致的花儿们,我也害怕生命无法真正地诠释最美的意境。

生命就这样反反复复地出现在我们面前,那些华美的震撼,以及芒草花田所表现出的和谐之美,让我再一次明白了生命的真正含义就是要在不断地成长中,将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现出来。

我想我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美,在生命的旅程中,我要的不仅是芒草花和谐的展现,更多的是去追求,去创造更好的和谐之美。

总有一天,我的心灵上也会盛开出那样娇美的花。

〖点评〗小笔下的芒草花,很像宗璞笔下的“紫藤萝花”一样,让人感受到一种生命的蓬勃之美,一种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文章的行文,语言也很有宗璞的散文风格。

这说明能够学以致用,很好地把握了“借鉴与创新”的关系。

语言优美、灵动,为读者营造了一种和谐的氛围。

字里行间蕴藉着浓郁的感情,使读者也不禁陶醉在芒草花的和谐之美中。

美中不足,对芒草花的描写层次还不够清楚,对芒草花的和谐之美展现还不够;划线的词句有些不准确。

 

 6.干部人民齐心度难关

2006年,我市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大干旱。

这次干旱为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到处都是一片死气沉沉。

山坡山,那地里的玉米开始是绿色,几天后变黄最终干枯。

远远望去,山坡上全是一片一片的“黄色”。

看着这些健壮的玉米苗一株株死去,农民无可奈何,只能叹息:

“老天爷难道没长眼?

今年拿什么来喂猪?

全白费了哎!

田野里本应是禾苗绿油油的,但因为太阳的缘故,禾苗一棵棵死去。

田里的裂缝足有五六寸宽。

一大片一大片的秧苗死去,农民的心里也发慌:

“今年拿什么来收成?

吃什么?

唉,愁更愁!

由于连年的干旱,有些地方甚至几个月没有下过雨,到处的水源都枯竭了。

以前连几十年没干过的老井都干了。

农民是心慌慌,人慌慌。

这也不是,那也不是。

他们只能去几十里外挑水,而且几十里以外的水源也不一定充足,还要排长队。

面对这些情况,老百姓不知道如何是好。

该怎么办?

这时党来了,政府来了,干部来了,这才让农民们心里的大石头放下来了,让农民们看到了希望。

领导们为农民送来了水,和农民一起去田间地里考察,了解情况。

最后还派专家去检测,说明情况。

告诉农民不要担心,一切难题我们共同面对,天塌下来我们顶着。

我们要齐心协力共同对抗敌人。

专家们说明年我们应该种高产、耐旱的农作物,这样才能保证有好的收成,不会再让你们担心,我们应该坚信人定胜天。

古人说“人心齐,泰山移。

”最终通过全体人民、干部的努力,终于迎来了明天度过难关。

干部们是人民最坚强的后盾;

干部们是冬天里的一把火,夏天里的一缕风。

旱灾并不可怕,只要干部群众一起齐心协力,天大的难关也能度过。

【点评】怎样表达“和谐之美”?

这是一个难点,这位考生不去追求什么新颖形式,而是具体回忆自己清楚的2006年特大干旱的情境,先是以从不同角度描写“百年一遇的大干旱”给人民带来的无情灾难,然后笔锋一,写“党来了,政府来了,干部来了”和老百姓一起抗旱而谱写一曲抗旱交响乐,最后引用名言而点题。

文章可贵在从生活中选材,尤其是对旱情的描写形象而深刻,文章对抗旱的叙述略有不具体之嫌,这也许是考生没有深刻的生活体验的原因,但对于常年在“三点一线”行进的初中生是情有可原的,这和那些无病呻吟的文章相比就非常可贵了

7.愿一切重回美好

苗儿在龟裂的土地上濒临死亡,知了在干枯的树枝上无奈地长鸣,焦黄的树叶在风中无力地坠下。

这,就是2006年特大干旱的回放。

我记忆犹新。

是谁让天公不作美?

是谁让地球如置火海?

是谁让万物受此煎熬?

是人类!

是人类让地球不再拥有隔热外衣;是人类让万物难以生存。

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类不断地摧残着自己的家园,自己的朋友。

当干涸的河里,躺着翻白的鱼儿,人类是否注意过?

当森林不再繁茂,只剩树桩,人类是否关心过?

当土地沙化、黄河断流,人类是否反省过?

人类啊,为什么还不反省呢?

环境在一天天恶化,人类也在一天天失去良知。

或许,人类也反省了,也在重新拾起丢弃的良知,逐步为地球着衣。

但是,覆水难收啊,钉子从木头里拔出,痕迹犹在。

人类闯下的祸、留下的伤疤依然醒目。

人类纵然有回天之术,也无法再回到过去。

还记得鸟语花香的时候,我们曾在草地上放风筝,在花丛中捉蜜蜂。

今天已不再存在,被人类的大道所取代。

那些快乐的时光也只剩下回忆。

看看今天,人类种下的苦果——大地干旱、洪涝、泥石流,这都是大自然在惩罚,在诉说,在哭泣。

她要对人类说:

“人类,你们听到了吗?

你们感受到了吗?

你们的恶果,已经累累!

未来是否会依然美好?

眼前何时才能出现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树苗何时才能长成大树?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人类,从现在开始,为子孙后代留下可贵的遗产吧!

火山爆发,他在发怒,感受到了吗?

海啸来临,他在索取,感受到了吗?

冰山融化,她在泪流,流到你的心里了吗?

愿一切重回美好!

〖点评〗“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06年的特大干旱正是大自然对我们人类的惩罚。

小对这次干旱事件进行了描写,并由此联想到人类破坏环境的许多事例,引起人们深思。

语言比较有特色,多用排比、反问句,增强气势。

尤其是结尾两段的语言意味深长。

不足的是整体内容较为空洞,尤其是对干旱情形的描写不够细腻。

对美好的未来的情形也应该展望,这样才能紧扣主题“愿一切拾回美好”。

 

8.信  赖

 

大年三十的早晨,我和妈妈正准备出门。

刚一打开门,一只小狗就窜了进来。

当时把我吓得尖叫了起来,我还以为是黄鼠狼。

可回头一看,是一只非常可怜的小狗,(身上的毛湿漉漉的,浑身不停得打颤)。

眼里仿佛还有(改为“噙着”)泪花。

(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估计)它腿上受了伤。

我们见它可怜的样子,决定收留它。

可我们一接近它,它就躲到一个角落里,还不停地(像婴儿一样)乱叫,样子十分的痛苦。

我们不敢看它痛苦的样子,就没再接近它。

我想:

它总该要吃东西吧!

于是我把自己喝的纯牛奶倒给它喝。

可刚一接近它,它就大声乱叫(也许是怕我伤害它吧)。

于是我把牛奶放在它面前就走了。

可后来我来到碗边一看,它却一点也没喝过。

我又再三安慰它(我小心翼翼地靠近它,试图抚摸它,可它还是对我有一丝戒备,不过不再像前面那样大声“抗议”了),可它还是不肯喝,照样摆出一幅很痛苦的样子。

我摇了摇头走了。

过了一天,我又去看它。

它依然不肯喝牛奶。

于是我拿起牛奶对它说:

“没事的,小狗狗,乖,我不会害你的。

不信,我喝给你看。

”(小狗很认真地盯着我喝牛奶的样子,还不停地用两只前脚在地上刨着。

)过了好一会儿,它才怯生生地走过去喝牛奶。

觉得没事后,才津津有味地喝了起来。

看着它可爱的样子,我欣慰地笑了。

看见它终于肯吃东西了,我和爸爸决定给它做一个“家”。

我们用棉布和竹篮给它做了一个安稳的“家”,还在里面放上了玩具。

我还给它取了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沙沙”。

渐渐地,我和沙沙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我们也淡忘了它腿上的伤。

一天晚上,我忽然听见沙沙痛苦的呻吟。

我急忙起床去看,才发现它的伤口由于没有及时处理,感染化脓了。

我急忙叫醒爸爸妈妈,把沙沙送到了宠物医院。

在去医院的路上,我看到沙沙眼里的泪光(改为“泪花”),我哭了。

也许是因为和沙沙有了深厚的感情,也许是看见沙沙痛苦的样子,心软(改为“心痛”)了吧。

看见我伤心的样子,沙沙(不停地)用脚挠挠我,仿佛在安慰我。

(一时间,我心里涌起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甜蜜感,仿佛我的世界里又多了一位亲人。

信赖,往往创造出和谐美好的境界。

〖评析〗“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这种美好的境界,就是任何动物和谐相处得境界。

此文章一波三折,将小狗对自己的“哀求——戒备——信赖——感激”的情感变化过程写得非常清楚,注意到了点面相结合。

尤其是小带小狗去医院时,在路上发生的感人一幕很自然的表达了文章主题。

不足之处在于文章缺少细节描写,有些地方用词不够准确。

如果能像老师修改点评的一样,再作一些细节描写,那文章就会更加生动形象。

 

9.“两免一补”解烦忧

 

开学了,我揣着父母辛苦为我筹到的六百元学费,去报名了。

一路上,别的小伙伴都是蹦蹦跳跳地欢跑着。

而我却是小心翼翼地捂着口袋,捂着那来之不易的学费钱,慢慢地走着,深怕一不小心弄丢了,那可就上不成学了。

来到学校,见同学们互相问道:

“你知道今年的学费是多少吗?

”“听说六百多元。

”我一听心里咯噔一下,想到放寒假前老师说的“开学来,学费没有带齐的同学不发书!

”我脑海里顿时一片空白,像得了失忆症一样。

“糟了,如果真像他们所说的那样,是六百多元,那么我的钱够不够?

老师不发书给我怎么办?

要知道,父母为了给我筹集这六百元学费,只差没有砸锅卖铁了。

本来我家经济条件就不好,去年又赶上爷爷生了一场大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

祸不单行,爷爷刚出院,妈妈干活时又不小心摔断了胳膊。

这下,我的学费可就成了大问题。

记得放假回家时,我给爸妈提到学费的事,爸爸眉头紧锁,一言不发,只是长叹了一声:

“唉!

”妈妈吊着一只胳膊,用另一只手不停地抹眼泪:

“今年怎么这么倒霉啊!

看病看不起,偏偏学费又这么贵,读书又读不起了。

怎么办喔?

为了给我筹学费,一家人都起早贪黑地忙碌:

爸爸在瓷砖厂上班,经常加班到深夜,连大年初一都没有休息;妈妈呢,吊着一只胳膊还在田间地头劳动,一有空闲还要去捡废铁卖;爷爷身体还未痊愈,还要支撑着料理家务;我呢,自然也懂事了些,每天细心的照料鸡鹅鸭子,只盼望它们能尽快长大,换成钱为我交学费。

好不容易才凑够了六百元钱,压在我心上的大石头终于落地了。

而现在听说这钱不够,我的心一下又沉重了起来……

正当我愁眉不展时,老师忽然走进教室,在黑板上写道:

“书本费115元,伙食费200元,累计315元。

”我一看,真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不是说六百多元吗?

而现在除了伙食费才100多元,这学期怎么那么少?

”大家正在交头接耳时,老师高兴地为我们揭开了谜底——“今年中央对西部地区实行“两免一补”的政策,不但学杂费免了,而且还对贫困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贫困生生活费。

以后你们的学杂费不交了,只交书本费和生活费。

这样就减轻了你们父母的负担,那些没钱上学的孩子就可以重返校园,继续读书了。

”我们听了,都情不自禁地欢呼雀跃起来。

我迅速地报名后,迫不及待地回家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父母。

爸爸上完夜班刚回家,听我这么一说,便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哎呀,这是真的啊!

前几天看新闻里在说什么‘要构建和谐社会,实行两免一补’,我还以为是假的,没想到还真是兑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