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导.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8629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29.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导.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导.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导.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导.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导.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导.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导.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导.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导.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导.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导.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导.docx

《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导.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导.docx

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导

 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导

 

实验一   细胞和组织的显微观察

一、实验目的

(一)正确使用显微镜。

(二)掌握细胞的基本形态结构,理解其形态。

 (三)掌握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了解上皮组织的分布及功能特点,了解结缔组织的分类。

 (四)掌握骨骼肌、肌原纤维的结构,掌握神经元的结构特点。

二、实验原理

利用显微镜观察不同的细胞与组织结构。

三、实验器材

 细胞结构模型、细胞组织切片、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

(一)学习显微镜的一般构造(图3-1)

显微镜是进行细胞、组织研究和实验的重要

仪器之一。

显微镜可分为普通光学显微镜和精密度很

高的电子显微镜。

普通光学显微镜又可分为单目镜、

双目镜等多种类型。

在实验课中,双目镜常用于示教,

学生实验多用单目镜。

现重点介绍普通单目镜的一般

构造。

1.镜筒:

镜筒装接目镜。

2.旋转盘:

接于镜筒下方,嵌装物镜,可以旋转。

3.镜台:

放置玻片的平台,中央有一圆孔,光线可通过此孔,两侧装有压片夹或推进器。

4.光圈:

位于集光器上方,可任意开闭,以调节光线强弱。

5.集光器:

由几片透镜组成,用以聚集光线,可上下移动,以调节光度。

6.副镜台调节器:

转动时可使副镜台上下移动,以调节亮度。

7.反光镜:

为集光器下方的圆镜,有平凹两面。

凹面镜有聚光作用,光线弱时使用。

平面镜只有反射作用,光线强时使用。

此镜片可向各方向转动,收集光源。

8.目镜:

嵌于镜筒之顶端,刻有5×或l0×或15×等字样,表示该目镜的放大倍数。

9.物镜:

嵌于旋转盘下,分低倍、高倍和油镜3种,上面均刻有放大倍数,如l0×或40×或100×等。

低倍镜放大约10倍,镜头较短。

高倍镜放大约40倍,镜头较长。

油镜放大约90~100倍,镜头最长,有红线或黑线作标记,用时在镜头与玻片之间要加香柏油。

10.镜臂:

位于中部,呈弓形,作支持和握取用。

11.细调节器:

位于粗调节器下方,调节轮较小,旋一圈可升降镜筒0.lmm。

12.粗调节器:

位于镜筒两侧,调节轮较大,旋一圈可升降镜筒10mm。

13.镜座:

在最下部,呈马蹄形,作支撑用。

   

(二)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对光

   转动旋转盘,使低倍镜置于镜筒直下方,放大光圈,适当下降集光器,两眼睁开,用左眼在目镜上观察(注意两眼睁开,勿用右眼),转动反光镜,使镜内视野完全明亮为止。

   2.装片

   用粗调节器升高镜筒,将切片平置于镜台上(盖玻片必须朝上);移动切片使需观察的部分移至圆孔中央,并用压片夹固定(如有推进器时,可先将切片固定,再将标本移至圆孔中央)。

   3.使用低倍镜

   向前转动粗调节器,应从镜侧密切注视,使镜筒慢慢下降至距离玻片约3mm时为止。

然后,左眼注视目镜,向后转动粗调节器,使镜筒缓慢上升至见到物象。

再转动细调节器,将物象调节到最清晰时为止。

   用低倍镜观察视野广,能看见较多结构,宜多下功夫观察和寻找组织结构,不要急于使用高倍镜。

   4.使用高倍镜

   在低倍镜下将需观察的结构移至视野中央,再把高倍镜转至镜筒直下方,通常只需转动细调节器调节焦距即可得到清晰的物象,如光线太弱,可开大光圈,升高集光器。

在使用非原配镜头的显微镜时,则应先用粗调节器升高镜筒,再调换高倍镜,按使用低倍镜的步骤进行。

   5.使用油镜

   在使用油镜之前需将油镜头和玻片用二甲苯或1:

1乙醚纯酒精拭净,将高倍镜下已找到的结构,移至视野中央。

接着,将镜头升高约1cm,将油镜头转至镜筒直下方,滴香柏油一滴于切片上欲观察处(注意滴油时切勿产生气泡)。

从侧面注视镜头使之慢降至镜头浸入油滴,约与玻片相隔0.5mm,然后用左眼注视目镜,转动细调节器使物象至最清晰为止。

使用油镜时,需要更强的光线,用后须用擦镜纸擦净镜头和玻片上的油迹,再用1:

1乙醚纯酒精拭净。

(三)观察细胞类型、细胞的形态结构

取细胞模型,观察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3部分,辨认细胞质的细胞器,分别观察它们的形态结构,思考它们的功能。

(四)观察四种组织的结构特点

1.取各类上皮组织切片,观察各类上皮组织的结构。

2.取疏松结缔组织与致密结缔组织切片,用显微镜观察其结构特点,取软骨组织与骨组织切片,用低倍镜观察,可见哈佛氏管、哈佛氏骨板和间骨板;内、外环骨板由于制片时不能同时保留故不能清晰辨出。

用高倍镜观察,可见骨板间有许多呈黑色的卵圆形小腔,即骨陷窝,四周的黑色小支,即骨小管,还可见相邻骨陷窝之间的骨小管彼此相通。

3.取骨骼肌纵切片与横断面切片,用低倍镜和油镜切片或幻灯片观察,Z线、H带、I带、肌节等,观察骨骼肌细胞的结构特点。

4.取脊髓灰质涂片,可见胞体与胞突(轴突与树突),选择一较清晰的神经元,用低倍镜或高倍镜观察神经细胞质内尼氏体、核仁。

五、注意事项

(一)使用显微镜

   携取:

一手握镜臂,另一手托住镜座。

放置:

镜台向前,镜臂向后,置于工作台偏左侧。

保护:

使用时,勿使灰尘、湿气、水滴、药品等沾染显微镜的任何部位;禁用口吹或手抹目镜、物镜上的灰尘或污物,要用擦镜纸或绸布拭净,以免损坏透镜;严禁拆卸、调换和玩弄目镜、物镜;使用调节器时动作要轻,以免损坏;离座位时,需将显微镜扶直,并推至桌子中央,以免撞翻。

收藏:

使用完毕,将镜臂转至垂直位,移去玻片,升高镜筒,将物镜转至两侧,不使任一物镜对准圆孔,然后再转动粗调节器,使镜筒下降至最低处,将反光镜折回原来的位置,拭净镜座、镜台,最后收回。

   

(二)观察切片

六、实验作业

(一)绘制在细胞切面模型上看到的细胞结构部分并注明其结构特点。

(二)从疏松结缔组织片观察中,说明结缔组织结构特点。

(三)在骨骼肌纤维纵切片观察中,绘制一根肌原纤维结构图,并标注明带、暗带、H带。

 

实验二   运动器官形态结构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

(一)掌握人体全身骨的组成及特点。

(二)掌握人体上肢骨、下肢骨、躯干骨和头颅骨的组成及各骨的名称。

(三)结合教学内容,掌握全身各骨的结构特点以及各骨的主要骨性标志。

(四)了解人体骨连结的类型和关节的分类,掌握关节的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

(五)观察肩、肘、桡腕关节模型,观察髋、膝、踝关节模型,掌握其组成结构特点,椎连结的脊柱模型,了解脊柱的整体观、人类脊柱的特征,胸廓的组成与形态特征,熟悉各关节的运动。

(六)通过观察肌肉模型,能辨认出主要肌肉,进一步了解其位置、形态和起止点,理解主要肌肉的功能。

二、实验原理

结合教学内容,通过模型观察掌握全身各骨的结构特点以及各骨的主要骨性标志,了解人体骨连结的类型和关节的分类,通过观察肌肉模型与讨论,熟悉关节、肌肉的结构与运动功能。

三、实验器材

(一)人体骨架模型:

人体骨架、人体完整散骨模型、脊柱模型等。

(二)人体完整的散骨模型:

肩关节、膝关节、肘关节模型,关节分类模型,椎连结模型、颅骨模型。

(三)人体肌肉模型:

全身肌肉挂图和模型,上、下肢肌肉模型,躯干肌模型等。

四、实验步骤

(一)观察上肢骨、分辨各骨的主要骨性标志

(二)观察下肢骨、分辨各骨的主要骨性标志

(三)观察躯干骨、掌握各骨的主要骨性标志

(四)观察颅骨、掌握颅骨的主要骨性标志

(五)观察关节的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用关节类型模型来观察关节类型。

(六)观察上、下肢各主要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关节类型及运动功能以拼接组合人体各主要关节,完成上、下肢各关节运动的实践。

观察椎骨的连结,分辨各段椎骨并组合,观察胸廓的形态,完成脊柱的运动实践。

(七)观察上、下肢斜方肌、菱形肌、前锯肌、胸大肌、背阔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肱肌、旋前肌、旋后肌、髂腰肌、缝匠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四头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小腿三头肌、内收肌、运动脊柱的肌肉、腹肌、竖脊肌等的位置、形态和起止点,确定其运动功能,分组进行活体表面上肢肌肉的触扪与观察。

五、注意事项

   注意骨骼的位置和关节的形成。

六、实验作业

(一)说明抽查部分骨的名称、位置、主要结构。

(二)说明人体主要关节结构名称、基本结构、辅助结构和运动功能。

(三)说明所指的肌肉名称、起止点及运动功能。

(四)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三   人体动作的综合分析与实践

一、实验目的

(一)运用所学习的运动解剖学知识与体育实践相结合,对体育动作进行解剖学分析,深入理解和分析人体各关节和肌肉在各项活动中的相互作用关系。

(二)为指导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与训练、设计提高运动员体能的力量与柔韧性练习手段、预防运动损伤提供形态学依据。

二、实验原理

体育项目繁多,动作复杂多样,可借助相应的条件,对常见的较为简单的运动动作进行练习和解剖学分析,如俯卧撑、仰卧起坐、引体向上、肋木悬垂举腿、马步、哑铃侧平举等。

通过常见运动动作的解剖学分析,使学生亲身体会到完成该动作所需要的关节做什么运动,由哪些肌肉完成,肌肉的工作性质和固定条件是什么等。

分析运动动作的发展变化,判断动作技术的质量水平与练习效果。

原动肌分析方法:

环节运动时所受到的各种各样的力可以归纳为肌力和外力两类,根据肌力矩和外力矩的大小和作用方向就可以判断环节的运动方向、原动肌及其工作性质。

三、实验器材

哑铃、单杠、肋木等。

四、实验步骤

动力性动作分析:

(一)直腿仰卧起坐

1.动作要领描述

该动作要求双手交叉于胸前或置于头后,躯干前屈向下肢靠拢,两腿伸直,随后躯干后伸还原至起始位(图3-2)。

2.划分动作阶段

仰卧起坐动作可大致分为坐起和还原两个阶段。

3.制表分析

[例]:

           

直腿仰卧起坐动作坐起阶段躯干肌的动作分析

环节

关节

运动

环节与外力矩关系

原动肌

工作条件

工作性质

脊柱

腰骶关节

相反,M肌>M外

腹直肌、腹外斜肌和腹内斜肌、胸锁乳突肌等

下固定

克制工作

骨盆

髋关节

前倾

相反,M肌>M外

髂腰肌、股直肌、缝匠肌和耻骨肌等

远固定

克制工作

注:

肌力矩与外力矩方向相反,且肌力矩大于外力矩,原动肌位于关节的同侧

 

直腿仰卧起坐动作还原阶段躯干肌的动作分析

环节

关节

运动

环节与外力矩关系

原动肌

工作条件

工作性质

脊柱

腰骶关节

一致(慢),M肌<M外

腹直肌、腹外斜肌和腹内斜肌、胸锁乳突肌等

下固定

退让工作

骨盆

髋关节

后倾

一致(慢),M肌<M外

髂腰肌、股直肌、缝匠肌和耻骨肌等

远固定

退让工作

注:

肌力矩与外力矩方向相同,且肌力矩小于外力矩,原动肌位于关节的对侧

4.动作综合评价

仰卧起坐是发展腹肌力量的最常用的锻炼方法。

 

(二)俯卧撑

1.动作要点描述:

发展上肢肌肉力量的练习方法。

2.动作划分阶段:

可分为准备姿势、下降和撑起三个阶段(图3-3)。

3.动作分析制表:

实践后完成。

4.俯卧撑动作综合评价

(1)发展前锯肌、胸大肌、三角肌前部和肱三头肌等上肢肌肉的力量。

(动力部分)

(2)训练腹直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及竖脊肌、髂腰肌等肌肉的控制能力。

图3-3俯卧撑

[实验作业]

通过动作练习,完成动作分析的表格填写。

俯卧撑动作撑起阶段上肢肌的动作分析

环节

关节

运动

环节与外力矩关系

原动肌

工作条件

工作性质

 

 

 

 

 

 

 

 

 

 

 

 

 

 

 

 

 

 

 

 

 

注:

 

俯卧撑动作下落阶段上肢肌的动作分析

环节

关节

运动

环节与外力矩关系

原动肌

工作条件

工作性质

 

 

 

 

 

 

 

 

 

 

 

 

 

 

 

 

 

 

 

 

 

注:

动作综合评价:

 

(三)引体向上时屈臂引体阶段动作分析

1.动作要点描述:

两手正握单杠,握距与肩同宽,是利

用练习者自身体重来发展上肢肌肉力量的练习(图3-4)。

2.动作划分阶段:

准备姿势、屈臂引体和下落三个阶段。

拉引时,头、躯于和下肢仍保持伸直位,躯干呈悬垂.

体会:

屈臂引体时,桡腕关节、肘关节、

桡尺关节、肩关节做什么运动?

是由哪些肌肉

直接参加收缩完成的,指出肌肉的收缩形式

和固定条件。

同时,指出脊柱的屈肌群和伸

肌群、下肢的屈肌群和伸肌群做什么工作。

思考:

两手握杠距离大或小、尽量

拉胸部靠近握点、以及头部伸向单杠前上方,

对哪些肌肉训练有利?

3.动作分析制表:

实践后完成。

[实验作业]

通过动作练习,完成动作分析的表格填写并作出评价。

引体向上动作向上阶段时上肢肌肉工作的动作分析

环节

关节

运动

环节与外力矩关系

原动肌

工作条件

工作性质

 

 

 

 

 

 

 

 

 

 

 

 

 

 

 

 

 

 

 

 

 

注:

4.引体向上动作综合评价:

体会后作出评价。

引体向上动作综合评价:

引体向上主要由    ,      ,      ,      等肌肉完成。

 

(四)肋木悬垂举腿

1.动作要点描述:

发展下肢肌肉力量的练习方法。

2.动作划分阶段:

准备姿势、举腿和下落三个阶段(图3-5)。

3.动作分析制表:

实践后完成

两手反握肋木与肩同宽,身体重量分别由两手承担呈

直臂悬垂,两腿伸直举到水平位以上。

体验:

①握住肋木和克服人体的重力,是由哪些肌肉

收缩完成的?

②两腿与躯干成直角,髋关节、膝关节、踝关

节各做什么运动?

是由哪些肌肉收缩完成的,并指出肌肉的

收缩形式和固定条件。

   思考:

两腿慢举慢放,主要是训练哪些肌肉?

[实验作业]

通过动作练习,完成动作分析的表格填写并在体会后作出评价。

肋木悬垂举腿动作上举阶段下肢肌的动作分析

环节

关节

运动

环节与外力矩关系

原动肌

工作条件

工作性质

 

 

 

 

 

 

 

 

 

 

 

 

 

 

 

 

 

 

 

 

 

注:

肋木悬垂举腿动作下落阶段下肢肌的动作分析

环节

关节

运动

环节与外力矩关系

原动肌

工作条件

工作性质

 

 

 

 

 

 

 

 

 

 

 

 

 

 

 

 

 

 

 

 

 

注:

4.肋木悬垂举腿动作综合评价:

体会后作出评价。

肋木悬垂举腿动作综合评价:

肋木悬垂举腿动作主要由    ,      ,      ,      等肌肉完成。

 

静力性动作分析:

(一)马步

1.动作要点描述:

马步是武术中依靠下肢肌肉

力量维持平衡的基本动作(图3-6)。

2.动作分析制表:

实践后完成。

图3-6马步

两腿平行开立(与肩同宽),脚尖正对前方,屈膝

半蹲,膝部不超过脚尖的前方,大腿在髋关节处接近

水平位,全脚着地,身体重心垂线落在两脚支撑面内。

两手握拳于腰间,两眼平视前方,挺胸塌腰。

   体验:

马步时,肘关节、肩关节、肩带做什么运动?

是由哪些肌肉收缩完成的?

并指出肌肉的收缩形式。

维持马步姿势和保持脊柱伸位的肌肉有哪些?

它们完成什么工作?

思考:

练习马步的意义。

 

[实验作业]

通过动作练习,完成下肢肌的动作分析并作出评价。

马步动作下肢肌的动作分析

环节

关节

运动

环节与外力矩关系

原动肌

工作条件

工作性质

 

 

 

 

 

 

 

 

 

 

 

 

 

 

3.马步动作综合评价:

体会后作出评价。

综合评价:

马步动作主要由下肢的    ,      ,      ,      等肌肉完成。

 

 

 

(二)哑铃侧平举

1.动作要点描述:

发展上肢肌肉力量的练习方法(图3-7)。

2.动作分析制表:

实践后完成。

[实验作业]

通过动作练习,写出动作分析表格名称,完成上肢肌动作分析。

哑铃侧平举动作分析

环节

关节

运动

环节与外力矩关系

原动肌

工作条件

工作性质

 

 

 

 

 

 

 

 

 

 

 

 

 

 

 

 

 

 

 

 

 

3.哑铃侧平举动作综合评价:

体会后作出评价。

综合评价:

哑铃侧平举动作主要由    肌等肌肉收缩完成。

 

五、注意事项

课前,要对有关内容进行预习。

穿运动服和运动鞋,做好准备活动,使用器材时要注意安全,做好保护工作。

六、实验作业要求

(一)动作要点描述:

(二)动作划分阶段:

(静力性动作除外)

(三)动作分析制表:

体验与思考;

(四)通过动作练习,完成动作分析的表格填写并在体会后作出评价。

动力动作分析

环节

关节

运动

环节与外力矩关系

原动肌

工作条件

工作性质

 

 

 

 

 

 

 

 

 

 

 

 

 

 

 

 

 

 

 

 

 

注:

静力动作分析

环节

关节

运动

环节与外力矩关系

原动肌

工作条件

工作性质

 

 

 

 

 

 

 

 

 

 

 

 

 

 

 

 

 

 

 

 

 

(五)体会后对动作进行综合评价。

实验报告应包括:

(1)实验题目;组员姓名;班级;指导教师姓名

(2)综述(实验原理和研究进展)

(3)材料与方法

(4)实验结果

(5)结果分析

(6)问题与讨论

如:

可以对原地纵跳、单手肩上投篮、哑铃弯举、双杠直角支撑等进行动作分析。

 

实验四   内脏器官观察

一、实验目的

(一)通过观察消化器官模型,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掌握胃

壁、小肠壁和肝小叶的微细结构。

(二)了解呼吸系统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大体结构。

(三)观察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其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大体构造。

二、实验原理

通过内脏器官模型的观察、离体新鲜猪肾的解剖后观察,进一步了解消化、呼吸、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主要器官的位置、形态、构造和功能。

三、实验器材

(一)人体半身解剖模型和消化系统模型。

(二)取呼吸系统模型观察组成呼吸系统的各个器官。

(三)泌尿系统模型及肾脏模型,离体新鲜猪肾。

(四)解剖七件套。

四、实验步骤

(一)观察内脏器官模型

(二)熟悉解剖器具(7件)使用方法

(三)解剖离体新鲜猪肾,观察组织结构

取离体新鲜猪肾,可见表面有薄而光滑的纤维膜,用手触及肾,质软而脆。

用镊子将纤维膜剥离,在肾门处寻找出肾动脉、肾静脉和输尿管,然后用解剖刀将猪肾由肾门处自输尿管起始部冠状切开,在剖面上可见皮质呈红褐色,髓质色较淡,肾椎体和肾柱比模型上观察的轮廓更为清晰。

五、注意事项

(一)使用解剖器具注意安全。

(二)动物标本和废弃物应放在指定器物内,不要随地乱丢,严禁丢到水池,以免堵塞下水道。

六、实验作业要求

(一)找出教材中所指内脏器官的结构名称。

(二)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五   心脏与血管观察

一、实验目的

(一)熟悉心脏的位置与形态,掌握心的结构,弄清心房、心室与出入心脏的大血管之间的联系。

(二)掌握全身主要动、静脉血管的行程、分布。

二、实验原理

通过心脏与血管模型的观察、离体新鲜猪心的解剖后观察,进一步了解心脏的位置与形态,掌握心的结构,弄清心房、心室与出入心脏的大血管之间的联系。

三、实验器材

 心脏模型、血液循环模型、显微镜、解剖器具、离体新鲜猪心等

四、实验步骤

(一)用模型观察心脏的位置与形态,观察心脏各腔的结构,观察心壁构造,观察心传导系和心的血管,用模型观察体循环的动脉血管、观察体循环静脉。

观察淋巴结的形态结构。

观察脾的位置、形态及结构。

(二)取离体新鲜猪心,用离体的心脏与整体标本结合对照观察。

心脏似前后略扁的圆锥体,大小似本人拳头。

离体心脏的心尖易辨认,与心尖相对,连有大血管的部位为心底,心底大部分由左心房、小部分由右心房组成。

用切开心壁的标本观察心脏的各腔,重点观察各腔的出入口、瓣膜等结构,确定四个心腔。

观察心脏的冠状动脉与静脉。

五、注意事项

离体新鲜猪心切开

时要注意观察,以便标

本的形状清晰。

六、实验作业要求

(一)讨论二尖瓣与主动

脉瓣的不同,左心室与右

心室的不同。

(二)完成实验报告。

注明所观察到的离体新鲜

图3-8解剖离体猪肾与心脏

猪心各部的结构名称。

 

 

实验六   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

       了解脊髓的外形及相关的结构,了解脑的组成形态,了解脑神经、脊神经及其分布概况。

了解躯干和四肢的一般感觉传导路,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锥体系传导路。

了解眼球的解剖结构,了解耳的形态结构,了解螺旋器、囊斑、壶腹嵴的微细结构。

二、实验原理

结合教学内容,通过模型观察进一步加深对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了解,理解神经系统内各器官的相互关系,了解螺旋器、囊斑、壶腹嵴的微细结构。

三、实验器材

中枢神经系统模型,脊髓横断面模型,脊髓节段模型,脑模型,脑干放大模型,脊神经主体模型,人体骨骼(附血管神经)模型,传导路模型、眼球模型、耳放大模型、内耳放大模型等。

四、实验步骤

(一)观察脊髓相关的结构。

观察辨认脑干、间脑和小脑的位置,观察大脑的位置与外形。

观察脑神经模型,辨认第1至12对脑神经的位置,观察脊神经的组成,在椎间孔处可见前后根汇合而成的脊神经。

在模型上分别辨认颈丛、臂丛、腰丛和骶丛的组成及其主要分支。

(二)观察眼球外形,观察眼球壁的三层结构,相互间进行活体人眼的附属结构观察。

取耳放大模型,观察耳的三个组成部分,观察中耳各部分的位置和邻接关系,观察内耳中骨迷路和膜迷路的结构,观察螺旋器、囊斑、壶腹嵴的微细结构。

(三)取传导路模型,观察躯干和四肢一般感觉传导路途径,观察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途径,观察锥体系传导途径。

五、注意事项

在脑干、脊髓纵向观察的基础上,再结合典型横断面进行横向观察。

六、实验作业要求

(一)说明各传导路从何处发出,第一、二或三级神经元在何处,最终传至何处。

(二)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七   发展肌肉力量与伸展性的实验研究

一、实验目的

通过学习和实践设计发展肌肉力量、伸展性的主要练习方法,巩固和掌握发展主要肌肉力量和伸展性的各种方法和动作要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

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组进行实践,运用人体运动的解剖学理论分析讨论方法,进行讲解与实践,制定力量训练方法和创编伸展性练习的实例。

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器材

人体骨架、全身肌肉模型、健身器材、场所,毛巾、水等。

四、实验步骤

(一)主要内容

常规的教学实验,主要是理解实验原理、进行实验操作、综合分析讨论和实验报告的撰写的过程,继承和接受前人的知识、技能。

重复前人的工作范畴,这是科学实验入门的基础训练。

当我们经过一定数量的基础实验训练之后,有必要进行综合设计性实验的训练。

基本程序大体包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