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八 历史遗存旅游资源及鉴赏开发.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866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9.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块八 历史遗存旅游资源及鉴赏开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模块八 历史遗存旅游资源及鉴赏开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模块八 历史遗存旅游资源及鉴赏开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模块八 历史遗存旅游资源及鉴赏开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模块八 历史遗存旅游资源及鉴赏开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模块八 历史遗存旅游资源及鉴赏开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模块八 历史遗存旅游资源及鉴赏开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模块八 历史遗存旅游资源及鉴赏开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模块八 历史遗存旅游资源及鉴赏开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模块八 历史遗存旅游资源及鉴赏开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模块八 历史遗存旅游资源及鉴赏开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模块八 历史遗存旅游资源及鉴赏开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模块八 历史遗存旅游资源及鉴赏开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模块八 历史遗存旅游资源及鉴赏开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模块八 历史遗存旅游资源及鉴赏开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模块八 历史遗存旅游资源及鉴赏开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模块八 历史遗存旅游资源及鉴赏开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模块八 历史遗存旅游资源及鉴赏开发.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模块八 历史遗存旅游资源及鉴赏开发.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模块八 历史遗存旅游资源及鉴赏开发.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模块八 历史遗存旅游资源及鉴赏开发.docx

《模块八 历史遗存旅游资源及鉴赏开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块八 历史遗存旅游资源及鉴赏开发.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模块八 历史遗存旅游资源及鉴赏开发.docx

模块八历史遗存旅游资源及鉴赏开发

模块八历史遗存旅游资源及鉴赏开发

历史遗存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历史遗迹、遗址、遗物,是古代人们适应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结果,是人类历史的载体和见证,反映了历史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建筑、艺术、风俗等特点和水平,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

由于距现代人生活时代久远,保存又不完整,需要人去考证、分析,因而有一种神秘感。

其中以历史时代早、保存较好、而又距城市或风景点近的遗址,旅游的开发价值大。

课题一历史遗存旅游资源认知

一、历史遗存旅游资源的概念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远古以来,在广大的地域范围内,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存。

历史遗存是人类社会发展直观的、生动的、全面的历史史书,包含了某一地区或某一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军事史、民俗史、建筑史等人类活动的一切方面的历史,是构成人类古代文明史史迹的主体。

它们不仅是历史真实的客观表现,凝聚着人类智慧,而且昭示着特定的历史特征,是现代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遗物。

指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具有可移动性的器物。

即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生产工具、武器、日用器具及装饰品等,也包括墓葬的随葬品和墓中的画像石、画像砖及石刻、封泥、墓志、买地券、甲骨、石经、纺织品、钱币、度量衡器等。

一般而言,遗物都经过人类有意识的加工和使用。

其中未经人类加工的自然物则必须与人类活动有关而能够反映人类活动,如各种作物、家畜及渔猎或采集获得的动植物的遗存等。

遗物按材质分石器、陶器、骨角器、玉器、金属器等,按用途分生产工具、生活用品、随葬明器、装饰品、艺术品等。

遗迹。

指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具有不可移动性的遗存。

遗迹一般依据其功能或用途分类并命名,可分为城堡、废墟、宫殿、村址、居址、作坊址、寺庙址等,还包括山地矿穴、采石坑、窖穴、仓库、水井、窑址、壕沟、栅栏、围墙、界壕等。

由于地域、时代及民族的不同,遗迹面貌也各不一样。

就新石器时代居址而言,各地居室的形式与营建方式各不相同,山区有洞穴居址,沿海有贝丘遗址,沼泽有干栏式建筑,平原地带、黄河、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盛行粘土木构建筑的居室或半地穴居址等。

其他如城堡建筑、古代墓葬,帝皇陵墓的各种埋葬坑、人殉坑、兽殉坑、车马坑等,也都显示着地区、时代及民族的各自的独特风俗、风格。

一般遗迹中,均包含有数量不等的遗物。

这些遗物有些是当时人们无意识地丢弃的,如在废弃的窖穴或壕沟中倾倒的生活垃圾和破损的陶器、工具等。

有些则是人们有意识地放入的,如墓葬中的随葬品等。

遗址。

指古代某一社群居民日常居住活动范围内遗留下来的连续分布的不可移动的遗迹、遗物集合体。

历史遗址大部分是有各种性质、功能不同的房屋及防卫、经济设施等组成的村社聚落或城址的废墟。

但历史遗存只有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才可以视为旅游资源:

1、历史的知名性,该遗迹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曾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

2、文化的展示性,历史遗址旅游是历史文化的体验之旅,只有物质遗存丰富,文化内涵浓厚的历史遗址,才能让普通游客看有所知,知有所思,感触深刻,难以忘怀;

3、开发的可能性,旅游者的大量进入,必然会对历史遗址的遗存环境带来干扰,影响遗址的寿命,旅游开发不会对其造成负面影响的历史遗址才允许进行旅游开发利用。

因此,历史遗存旅游资源是指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满足旅游体验的要求,能够为旅游业所利用并产生效益的历史遗址、遗迹、遗物。

二、历史遗存旅游资源的旅游功能

(一)满足旅游者了解人类历史演变的需要

从时间的角度来看,历史已成为过去,但历史又以物质载体的形式得以延续和保留,历史遗存是人类历史发展阶段性的具体反映,是人类活动的真实写照,揭示了历史的真实面目。

人类社会的进步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发展历程,取得了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文明。

由于古代人类生活环境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古代人类的文化表现出不同于现代社会的成就。

漫长而又曲折的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对现代人而言,充满陌生、神秘、奇特、有趣之感。

于历史时间的久远,历史场景往往已经无法再现。

而历史遗存忠实地记录了古代历史的文化状况和基本特征,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再现。

了解历史自然环境的演变,探索人类进步的脚步,追寻社会文明的真谛,逐渐成为现代旅游的主要动机之一。

历史遗存旅游资源是现代人认识历史、理解历史的可靠媒介之一,能够化解旅游者的思古、忆古、怀古之情,满足增长历史知识的需要。

(二)满足旅游者体验人类传统文化的要求

现代旅游追求参与性,强调经历和体验,尤其是文化体验。

由于人类文化发展的继承性和异化性,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之源,理解现代文化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必须从统文化入手。

历史遗址忠实记录了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和高度凝聚,是旅游者探讨文化演变脉络的窗口。

散布于中华大地的无数历史遗址,构成一部宏大的华夏文化发展演变的史册,为旅游者体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绚丽灿烂提供了可能。

(三)满足旅游者了解古代科学技术的需要

古代科学技术是现代科技发展和进步的基础,代表了人类科技水平的历史进程,是古代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

中国古代工程建设、古代科学思想、古代科技创造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历史遗存蕴涵极为丰富的科学技术价值,是古代科学思想、发明创造、技术进步的具体反映,凝聚着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展示出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领先于世界,取得了以四大发明、传统医学、天象历法、建筑工程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杰出成就,令人叹为观止。

历史遗址旅游,为旅游者深刻了解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内容,创造了具体的实证条件。

(四)满足旅游者了解古代人们生活方式的需要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随历史的演替不断发生变化。

古代们的生活方式,如住房、服饰、饮食、器物、习俗等,与现代生活方式已是大相径庭。

通过历史遗址旅游,旅游者可以更加具体地了解古代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深刻体会古人的生活风俗和习惯,满足好奇心和神秘感,获得相关的知识文化。

(五)满足旅游者审美的需要

历史遗存本身的规模气势、设计构造、建筑情调等以及今日表现出来的历史感、沧桑感、残缺感等带给人们精神上或情绪上的感染,或者是它所展示的特殊的设计、风格、艺术上的进步和高水准的技艺以及历史遗存旅游资源凝聚着古代浓厚而独特的美学思想,例如天人合一的环境意境、阴阳互补的哲学理念、对称与变化的空间构想、古朴与华丽的色彩运用、稳重与精巧的构均衡,是历史上景观美学的形象化展示。

历史遗存的美学观赏,构成吸引旅游者游览的亮点,能够满足旅游者观美景、体会美感、陶冶情操的要求。

三、历史遗存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

(一)史前人类活动遗存

从人类发展到有文字记载以前的人类活动历史遗存,包括古人类化石、原始部落遗址、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等。

按照存在的历史年代尤其是当时使用的生产工具分为:

1、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遗址与地质时代划分的更新世大体相当。

当时原始人以石器为主要工具,过着原始采集和狩猎生活。

由于极端落后的技术条件,缺乏能力去开凿或修建居住的处所,当时主要利用山洞,或山崖裂隙栖息。

目前在我国已发现旧石器遗址200多处。

年代:

距今1万年至250万年之间

著名遗址:

云南元谋猿人遗址。

1965年,地质工作者钱方、浦庆余在云南元谋县第四纪地层中发现两颗牙齿化石,经测定,属距今170万年的原始人类所有。

伴随元谋人牙齿出土的,还有17件石制品,在同一地层中还发现大量的炭屑和一些烧焦的骨头,并且在有炭屑的地方都伴有动物化石。

这说明,元谋人不仅会使用自己制造的工具从事狩猎及采集活动,而且还学会用火,开始摆脱茹毛饮血的时代。

另外著名的还有陕西蓝田猿人遗址、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等。

特点:

生产工具上使用打制石器

生产生活靠采集狩猎为主

生活方式过着群居生活

2、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遗址,距今大体1万至5千年前,相当于地质时代中的全新世。

年代:

距今1万年进入新石器时代

著名遗址:

1921年河南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1951年经中国科学院考古队大规模挖掘,发现文物沉积厚达4米,出土文物有石斧、石铲、石锄等陶器,大部分器皿有几何图案或动物花纹的彩绘。

由于仰韶村常有彩陶出土,故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

仰韶文化反映了距今5000—6000年前母系氏族公社制的繁荣时期,当时古人类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并饲养猪、狗等家畜。

另外著名的还有西安半坡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

特点:

生产工具上使用磨制石器

生产生活靠种植粮食和饲养家禽为主

生活方式上过着定居生活

开始使用陶器

由于没有文字记载,以传说形式流传下来,像盘古开天;伏羲女娲兄妹成亲;黄帝同炎帝、蚩尤大战等。

这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形成时期,先民们以农耕和畜牧为主,制陶、铜器工艺发达。

目前新石器遗址已发现700多处。

(二)历史文化遗存

1、概念

古代历史文化遗存,泛指人类社会有文字记载以来至近代以前所形成的历史遗存。

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商代,至1840年鸦片战争,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遗存数量大,类型多,是旅游开发的主要对象。

2、分类

(1)古代城池遗址

当城市依存的环境因素不复存在时,城市必然走向衰退以致消亡,成为古代城池遗址。

综观城池遗址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基本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

①政治性城池遗址

该类城池遗址以前多为王朝、国家的都城,或割据政权的首府,或地方政治中心,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政治作用。

其衰落演变为废墟,往往与政治权力的争夺、交替有关。

晚商殷都,随商亡周兴,渐趋荒芜,成为殷墟遗址。

西周沣镐二京,犬戎作乱,平王东迁,形成沣镐遗址。

秦咸阳城、齐国临淄城、洛阳汉魏古城等,也皆属此例。

经济性城池遗址

该类城池遗址的形成往往与经济因素的演变相关连。

如依托资源开发而形成的古代矿冶手工业城市,同样会由于资源的枯竭导致城市的衰退。

兴起于古道旁、水运港口附近的交通枢纽性城市,也会因为交通道路的改线、废弃、取代而丧失原有价值,引发城市的衰落。

我国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就曾兴起过较多的城市,导致在河西走廊沿线和塔里木盆地的南北,古城遗址众多,如吐鲁番交河故城和高昌故城、和田尼雅故城等。

军事性城池遗址

古代出于军事目的,修建的防御性城池,多分布于边陲、军事重地和沿海地区,形成军事性城池遗址。

这些遗址城池规模多不大,但历史地理位置重要,如汉长城的玉门关城、明长城的九边九镇、山东烟台的明备倭水城、黑龙江的清靖边营城等。

(2)古代交通道路遗址

①关隘遗址

关隘即关津要隘,是古代设于交通要道、险峻之地、边关要塞、出入路口的防御守卫设施,承担守国卫土、检查行人、征收关税等职能。

古语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人守隘,万夫莫向”之说,因此关隘遗址以其地理形势之险要、历史遗存之丰富、文化含量之浓厚而颇具旅游吸引力。

我国关隘遗址可分为边关要隘和要道关隘。

边关要隘,如长城沿线的关城,除保存较为完整的山海关、嘉峪关等关隘外,更有众多如“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而阅尽人间沧桑的关隘遗址;

要道关隘,如古代关中平原四周地形封闭,各向出入要道关隘罗列,东有函谷关、潼关,东南有蓝关、武关,西南有大散关,东北有临晋关,北有萧关、金锁关,西北有陇关、安戎关等。

②驿道和驿站遗址

驿道是指古代社会人们出行往来的交通要道,即供车辆、马匹通行而开辟的大路。

驿道是历史发展的脉络,文化传播的桥梁,重大事件的张扬。

我国古代有修路利民的传统,历朝历代皆有驿道的修设。

如秦始皇统一后,就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九条放射状驰道,可谓最早的“国道”。

古道遗迹多为历史所湮灭,但在有些山地段尚有遗迹可寻,如绵延于子午岭的秦直道,被称为中国最早的“高速公路”,历经两千多年风雨路基仍依稀可见。

古代驿道沿途设有驿站,为传递公文之人或过往官员提供歇宿、换马的场所。

古代驿站极多,如汉代15公里置驿一所,宋代10公里设有邮铺,清代则进一步细化为“省内为驿、军报为站”。

但驿站遗址遗存较少,新疆的盖茨河畔古驿舍遗址,位于塔什库尔干县,当时可容数十人留宿,是丝绸之路葱岭古道的重要驿站。

③栈道遗址

栈道又名阁道、复道、栈阁,是古代崎岖山区的独特道路形制。

为了通过峭壁陡崖,凿石为穴,立木为柱,架梁铺板,形成一面临壑一面贴崖的狭窄木结构路面。

栈道所在山高谷深、岩立石耸,修建耗资巨大且充满危险。

古栈道既是人们智慧的结晶也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古栈道旅游可给游客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精神震撼。

栈道遗址主要分布于秦岭、巴山以及西南地区。

唐代杨贵妃能够“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也完全得益于穿越秦岭的子午道和巴山的荔枝道。

如著名的褒斜道,北起秦岭北坡斜谷,南止其南坡的褒河口,栈道段众多。

南口附近的石门栈道,为纪念修建栈道的有功之人,或有感于山水风光,形成了被称为“石门十三品”的汉隶石刻摩崖书法作品,被视为古代石刻和书法的精品。

(3)古代生产地遗址

矿山和冶炼遗址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就开始了对铜矿资源的开采。

随着社会的发展,矿产资源的利用范围和种类不断扩大,成书于春秋末期的《山海经·五藏山经》中记载的矿物就有89种,矿产地309处。

我国最迟在春秋时期就能开采地下矿藏,战国时期已有效地采用井巷结合、竖斜共用的方法,解决了井下通风、排水、提升、照明、支护等技术问题。

人类十分悠久的矿产资源利用史,形成了种类多样的古代矿山和冶炼遗址,可以满足游客了解古代科技和生产发展的需要。

湖北的铜绿山古矿遗址,开采于春秋到汉代,井巷多达数百条。

在附近还有不同时代的竖炉、地炉及炼铜炉渣等冶炼遗迹。

河南巩县铁生沟西汉冶铁遗址,附近采矿遗迹众多,冶炼区面积达21600m2,炼铁炉18座,还有铸造坑、配料池及铁制器物,该遗址证明在西汉时期已出现了煤炭炼铁和球墨铸铁技术,在世界冶金史研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陶瓷窑场遗址

新石器时代陶器已得到广泛的使用,相继出现了夹沙陶、彩陶、黑陶、白陶、灰陶、印纹硬陶等品种,古陶窑在原始村落、古代城镇遗址中大量发现,如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制陶的竖窑和横窑6座。

我国在东汉完成了由原始瓷器向真正瓷器的转化,瓷器生产技术工艺的不断创新和文化内涵的积累丰富,使其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唐代有“南青北白”的越窑和邢窑,宋代有官窑、定窑、汝窑、钧窑、哥窑五大名窑以及耀州窑、磁州窑和景德镇的影青瓷窑,元明清时代景德镇“瓷都”地位确立瓷窑密布。

目前发现并被用于旅游的主要古代瓷窑遗址有江西景德镇的白虎湾、湖田、黄泥头和吉安的吉州窑,浙江上虞的小仙坛,安徽淮南的寿州窑,河南禹县的钧窑,陕西的耀州窑等遗址。

手工作坊遗址

手工作坊遗址类型和数量都较多,相当一部分遗存于一些古代城市文化遗址之中。

如郑州商城遗址,在北墙外有骨器作坊遗址,南墙外有铜器作坊遗址,西墙外有陶器作坊遗址,手工业生产已形成社会分工。

山东临淄齐国故城也发现多处手工作坊遗址,有冶铜、炼铁、铸钱、骨器等不同类型。

(4)古代军事遗址

烽燧遗址

早在西周时期,人们为了迅速传递军情,就创建了烽燧报警系统。

长城出现以后,烽燧系统遂成为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烽”指夜间举火,“燧”指白昼放烟,多于高阜山巅、高台之上实施,因此烽燧遗址主要表现为被称为“烽火台”的台式建筑遗迹。

在陕西骊山山巅,有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的西周烽火台。

汉代烽燧报警主要用于边塞防御,遗址多分布于新疆南部和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如新疆巴里坤县的烽燧群遗址,保存有20多座烽燧墩台,夯土板筑,间以块石,再现了“寒驿远如点,边烽互相望”的情境。

战场遗址

历史时期发生的一些重大战役,是影响社会进程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与这些战役的古战场遗址、遗迹相关联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传说,文化内涵丰富,缅怀古人追忆历史,旅游开发价值突出。

如三国赤壁之战遗址,位于湖北蒲圻县西北长江南岸,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此采用火攻计策,焚毁曹军战船及营寨,以少胜多,为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础。

此处有赤壁、南屏、金鸾三山,起伏毗连,嶙峋临江,激浪飞溅,气势磅礴,保存有赤壁摩崖、风台、凤雏庵、翼江亭等古迹,成为古战场旅游胜地。

赤壁之战遗迹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昔日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枕还酹江月。

赤壁,这个名字记载了一场名垂青史的战争,记述了一代威震一世的英雄。

东汉末年(公元208拜年),一代中华豪杰,极尽千古风流,羽扇纶巾的诸葛亮,雄姿英发的周公谨,在这里演奏了中国古代赤壁之战悲壮豪迈的一幕。

“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在”。

三国古战场赤壁,宛如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镶嵌在江南千里绿野之上。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争之一。

公元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领水陆大军,号称百万,发起荆州战役,然后讨伐孙权。

孙权和刘备组成联军,由周瑜指挥,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大破曹军,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赤壁之战是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也是孙、曹、刘各家都派出主力参加的唯一的战事。

赤壁之战的正名还原,应归功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达到妇孺皆知的程度,自然应记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账上,但借东风、连环计均于史无据。

赤壁的出名,则是苏东坡的一词两赋的功劳。

但苏老夫子当年下放当团练副使的黄州,即今日的黄岗县,他所颂扬的赤壁,是黄岗县的赤壁矶,又名赤鼻矶;而公认的发生赤壁之战的古战场赤壁,是赤壁市(原蒲圻市)的赤壁镇的赤壁山。

两个赤壁,前者在长江的武汉市下游,后者在武汉市上游,相距约200公里左右。

苏东坡这一错就是900多年,他的赤壁赋作于北宋神宗元丰五年,即1082年。

名人效应使许多人跟着错下去,在黄岗赤壁修了不少纪念苏东坡的建筑,成了名胜古迹。

今人为缅怀这位词章大家,名之曰“文赤壁”;而“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照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唐朝伟大诗人李白诗中咏叹的“赤壁”与之相对应,顺理成章成了三国赤壁古战场“武赤壁”,各得其所了。

赤壁大地到处闪耀着三国古文化的灿烂光华,流溢着秀丽的江南风光,展示着奇特的风土人情,是旅游胜地,令宾客神往。

(5)古代名人活动遗址

历史名人活动遗址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名人故里、名人故居、名人游历地、碑刻摩崖、名人墓地等。

中国人素有怀古的情节,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曾写到: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历史名人故居和活动遗址因人而名,得到人们的保护,成为参观瞻仰的场所,历史文化旅游的热点。

(三)近代革命活动遗存

1、革命活动遗址的旅游作用

革命活动遗址是指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近代史时期,中华民族为了民族独立和解放,反抗外来侵略和封建统治的革命斗争而形成的革命活动遗迹、遗址和纪念地。

随着国内旅游活动的发展,革命活动遗址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越来越成为具有强烈吸引力的旅游热点。

革命活动遗址就是百年苦难史、百年奋斗史的真实写照,通过革命活动遗址旅游,能够满足人们深刻认识、具体了解这一段历史变迁的需要。

通过革命活动遗址旅游,可以缅怀民族先烈的事迹,追忆前辈奋斗的足迹,深刻体会民族精神的内涵,进行活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励人们建设强大祖国的意志和决心。

2、革命活动遗址的属性分类

根据遗址的保存现状和属性,可以将革命活动遗址划分为以下类型。

(1)革命遗址

指有准确地点,遗迹、遗物保存较多,建筑物比较完好的革命活动遗址,如江西瑞金中央苏维埃政府遗址。

1929年1月到1931年9月,毛泽东、朱德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主力从井冈山出发,先后建立了赣南、闽西两个革命根据地,并在1931年9月红军粉碎了国民党第三次“围剿”后把两个根据地连成一片,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又称“中央苏区”。

同年11月在瑞金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央工农民主政府,选举毛泽东为主席。

(2)革命遗迹

有事件发生的准确地点可查,有一定的遗迹可寻,但遗物较少或缺乏,建筑物已遭到破坏的革命活动遗址,如众多的战役遗址。

(3)革命地址

曾经发生重要革命活动事件,但因时间久远,当事人已不在,原物较少,准确性较差,如太平天国起义的金田村。

(4)革命旧址

革命活动的遗存物较丰富,建筑物完好而且仍在使用,如延安的枣园、杨家岭、凤凰山、王家坪革命旧址。

(5)革命人士故居

近代史中革命领导人、活动家、知名人士的居所。

(6)重要会议会址

影响中国近代革命进程的重要会议召开的场所,如中共一大会址、遵义会议会址、中共七大会址等。

(7)革命先烈墓葬陵园

革命烈士的安葬场所,如广州的黄花岗、红花岗,南京的雨花台等。

(8)革命纪念性建筑

为了纪念革命先烈、革命事件等目的而建立的建筑物,如纪念塔、纪念堂、纪念馆、纪念碑等。

(9)革命历史文化名城

在近代时期曾经在重要的革命历史阶段较长时间发挥重要作用的城市,如北伐战争时期的广州、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瑞金、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等。

课题二历史遗存旅游资源的鉴赏——以史前人类遗迹为例

一、历史遗存旅游资源的鉴赏价值

(一)文物属性鉴赏——不可再生性和替代性

这是历史遗存的文物属性。

历史遗存具有典型的“独特性”,甚至是“唯一性”,不能再创造,它是逝去的历史事件和过程的客观见证。

正是由于“独特性”,从而导致历史遗址的“不可替代性”与“不可再生性”。

所谓“不可替代”是指遗址个体不能被哪怕相同时空的其他同类物品所替代;所谓“不可再生”,是指遗址一旦被损毁,它的全部物质信息、文化信息、以及历史印痕等,决不能由一个现代复制品所复原。

这就要求我们在欣赏中注意区别其余其他遗址的差异和文化特色。

(二)历史属性鉴赏——真实性

真实性,是历史遗址活力和生命的所在,这是其历史属性。

历史遗存只有真实,才能客观地反映历史面貌、自然环境,反映传统文化的真谛,反映民族的心理特征。

当然这种真实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历史遗存历经沧桑,不可能没有丝毫的损伤或修补,但是这种损伤或修补不应在整体上影响历史遗存的真实性。

文物法规要求对历史遗存保护的原则是不改变“原状”,即文物真实面貌,但这种“原状”应该有科学的理解。

通过欣赏历史遗存,可以较直观地再现真实的历史,帮助人们实现对历史的真实面貌的追寻和探索。

(三)文化属性鉴赏——延续性和教育性

历史遗存是一个民族或者地域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人类生产劳动、文化艺术创造和科学技术发明的结晶,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种文化内涵体现在人类的传统生活中,被人类不断地认识和改造,通过出土的文物和遗址的布局、结构等表现出来。

因此认识历史遗存不能只看它当前的经济价值或静止不变的若干功利性价值,而应把历史遗存看作是人类全部传统文化价值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特色的凝结。

(四)审美属性鉴赏——残缺性和专业性

历史遗存一般从保存状态、外观形式方面,原有主体构造、形体破坏残损或绝大部分丧失,只残留下建筑基础、平面布局或少部分建筑结构的遗迹,遗存的原有功能已经丧失或改变,已不再是过去完整的城池、村落等,昔日的辉煌己随着时间的流逝,只剩下残缺的遗存,只有极少数还保持着一定的功能作用。

但环境风貌在历史变迁的过程中不断改变,已不再对应与完整,本身即带有残缺性。

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

这就要求鉴赏需要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在某种程度上对历史遗存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文化等背景具有相对的了解,否则只能是走马观花,反而认为没有意思,容易产生视觉、思想的审美疲劳。

二、外观形式鉴赏

(一)原始的艺术美

人类全部美的历程都是从原始人开始的,其形式和内容都萌芽于原始社会。

因为人类最初的审美意识首先是在人类对生产工具的创造和使用中产生的。

人类最早的审美体验首先寓于生产工具的创造和使用的经验之中。

当人们在生产劳动中打制石器工具,制作石刀、石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