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本帝国海陆军主要作战飞机20.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8852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09 大小:103.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战日本帝国海陆军主要作战飞机2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二战日本帝国海陆军主要作战飞机2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二战日本帝国海陆军主要作战飞机2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二战日本帝国海陆军主要作战飞机2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9页
二战日本帝国海陆军主要作战飞机2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9页
二战日本帝国海陆军主要作战飞机2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9页
二战日本帝国海陆军主要作战飞机2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9页
二战日本帝国海陆军主要作战飞机2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9页
二战日本帝国海陆军主要作战飞机2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9页
二战日本帝国海陆军主要作战飞机20.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9页
二战日本帝国海陆军主要作战飞机20.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9页
二战日本帝国海陆军主要作战飞机20.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9页
二战日本帝国海陆军主要作战飞机20.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9页
二战日本帝国海陆军主要作战飞机20.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9页
二战日本帝国海陆军主要作战飞机20.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9页
二战日本帝国海陆军主要作战飞机20.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9页
二战日本帝国海陆军主要作战飞机20.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9页
二战日本帝国海陆军主要作战飞机20.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9页
二战日本帝国海陆军主要作战飞机20.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9页
二战日本帝国海陆军主要作战飞机20.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9页
亲,该文档总共10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战日本帝国海陆军主要作战飞机20.docx

《二战日本帝国海陆军主要作战飞机2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战日本帝国海陆军主要作战飞机20.docx(10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二战日本帝国海陆军主要作战飞机20.docx

二战日本帝国海陆军主要作战飞机20

二战日本帝国海陆军主要作战飞机(20).txt不相信永远,不拥有期待,不需要诺言当你不能再拥有的时候,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

王子之所以能口奂酉星目垂美人是因为王子用心了我能口奂酉星什么二战日本帝国海陆军主要作战飞机(20).txt成熟不是心变老,而是眼泪在眼里打转却还保持微笑。

把一切平凡的事做好既不平凡,把一切简单的事做对既不简单。

二战日本帝国海陆军主要作战飞机1(2009-01-2313:

58:

15)标签:

军事

二战时期日本投入了200多个型号的飞机,可谓品种繁多,五光十色,其中很多型号都是经典之作,过年只介绍些经典或大量运用,或对战争对日本航空发展有一定影响的机种,其他的闲杂机bu介绍了,首先介绍海军部分.

舰上戦闘机

A5M三菱九六式舰上戦闘机

世界第一种性能超越陆基战机的舰载战机,很可能还是当时最强的战机,不过初期并没有多少人注意日本飞机的性能,所以96舰战的名气不大

该机1937年开始在中国战场投入实战,性能比中华民国空军当时任何一种型号的战机都好,不过初期数量不大以及国军飞行员的训练水平超过预料,加上96舰战虽然盘旋性能很好,但速度不是很快,国军利用96舰战这个缺点,采取高速战机与慢速双翼机搭配的战术对付96舰战,由慢速双翼机纠缠96舰战,由高速单翼机伺机偷袭对付96舰战,并且取得了一定效果,此外96舰战航程有限,并不能为日军执行远程轰炸任务的轰炸机进行全程护航,而且战区滞空时间有限,并不能与就近起飞的国军战机长时间格斗,加上当时日军飞行员的平均水平不如国军飞行员,所以96式舰战虽有整体性能优势,但也无法解决国军空军的战斗机力量的威胁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军海军航空兵多数战机其实依然是96舰战,96舰战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曾与美军英军各种战机交锋而且还略占优势,到1942年底则由性能更加优秀的0式舰上战斗机全部取代,退役的96舰战转为海军舰上战斗机训练机

飞机资料:

96式4号舰上战斗机[A5M4]

翼面积:

17.80m2

自重:

1,075kg

最大重量:

1,707kg

最大航速:

432km/h(高度3,160m)

续航距离:

1,200km

上升限度9,830m:

螺旋桨:

3叶螺旋桨

发动机:

标称610马力中岛[寿]41型气冷9缸发动机×1

乘员:

1名

武装:

7.7mm机枪×2

总生产数:

990架

主要型号:

1号(A5M1):

初期生产型,安装中岛[寿]2型改1(标称460马力)发动机

2号改(A5M1A):

主翼上安装了20MM机炮的试验机

2号1型(A5M2A):

安装[寿]3型(标称600马力)发动机

2号2型(A5M2B):

机体,风挡,尾舵修改设计的A5M2A改良型

3号(A5M3):

安装式[ヒ式](标称650马力)发动机的试验机

4号(A5M4):

安装[寿]41型(标称610马力)发动机,风挡重新设计

A6M三菱零式舰上戦闘机

0式战斗机是二战时期日本最出名的战机,几乎成了日军二战战斗机的代称,性能特点是爬升率高,转弯半径小,速度快,航程远,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没有空中对手,说的极端一点0战就是日本敢于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本钱,因为有了0战日本才敢于发动太平洋战争

0战于1940年首次出战时,零战的卓越表现使它不逊色于世界上任何优秀的战斗机。

速度,航程,爬升率,机动性和可操作性结合在一起铸成了一件日本海军手里无敌的战机。

1940年8月19日,12架0战从汉口起飞,掩护50架G3M2对重庆进行空袭。

这次袭击未能和中国空军接战。

9月13日,13架0战在重庆以东空域和27架中国空军的I-15、I-16混和机群遭遇。

中国空军27架飞机被全部击落击伤(被击落13架,击伤11架),0战则无一损失。

在随后的几个月里,一共有99架中国飞机被0战击落击毁,而0战仅有两架在地面事故里被焚毁

当0战在中国出现后,当时任中国航空委员会顾问的陈纳德曾向美国军方提出警告,可惜这份本可以挽救许多美国飞行员生命的情报却被打入冷宫,结果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西方对0战的情况仍然一无所知。

在太平洋战争初期,0战对盟军飞行部队造成了空前的灾难,给予了盟军最大的震撼,战争初期日军仅有300架0战,其中250架投入了太平洋战场,就凭借这区区250架0战,日军在开战后几个月时间把盟军在太平洋地区的战斗机部队消灭了2/3,当时盟军飞行员架机起飞迎击0战时,无论飞行员还是指挥官都明白,战机飞出去以后8成是回不来了

0战的创造者是三菱重工著名的设计师堀越二郎,他1927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航空工业科,曾在德国容克斯公司和美国寇蒂斯公司深造,他吸收了世界最先进的设计思想,在海军的96舰战的设计经验基础上设计出了这种全新飞机。

0式战斗机于1937年开始设计,1939年4月1日由三菱重工业公司首次试飞。

由于1939年是日本纪年2600年,因此被称为0式战斗机,简称0战。

0战是日本飞机设计的重要里程碑,它实现了多个第一,如首次采用全封闭可收放起落架;电热飞行服,机关炮,恒速螺旋桨,超硬铝承力构造,大视界座舱和可抛弃的大型副油箱等设备,太平洋战争初期日军投入的0战21型采用了950马力的中岛荣12星型气冷发动机,时速达到了533千米,并有可调空战襟翼,空中缠斗极为灵活

0战设计期间,三菱公司召开的新战斗机性能取向会上军方代表曾有过争论,一派认为;空战能力主要取决于转弯格斗性能,为了格斗性能必需牺牲航程与速度。

而另一派则认为;日本战斗机的格斗性能优越,足够对抗世界任何战机,差的就是速度,新战斗机应该着重解决速度与航程的问题,至于格斗性能可以适当牺牲。

一时会上出现了2种截然相反的观念,谁也无法说服谁,只得休会。

然尔出乎意料的是当新战机试飞时,性能竟然同时满足了高速派与格斗机动派的需求。

0战设计成功一个关键因素是日本住友金属公司当时合成了一种超级铝合金,日本称50岚金属,这种铝合金比钢还硬,强度异常大,因为有了这种金属,0战设计时就采用了很细的飞机框架,并且敢于在上面钻孔减重,此外铆钉尺寸也非常小,在能保证战机强度的情况下大大减轻了飞机重量,如果没有住友金属的这种铝合金,0战是根本生产不出来的。

因为有了超硬铝合金,对飞机主桁梁进行革新,其抗拉强度好,耐疲劳强度更好,而且机体重量极轻,空重(21型)仅1570千克。

零式的性能优势最大来源就是轻,特别轻,翼载极小,保证了极大的续航力,此外因0战采用了特殊金属制造,虽然重量减轻,但机体结构强度很大,可以轻松的安装上2-4门20mm机炮,并且开火时不会对飞机结构构成损伤

1942年6月,对于盟军打破0战称霸天空所向无敌的局面来说是个重要日子,当天日本对阿留申群岛进行了攻击,意欲牵制美军,掩护日本对中途岛的袭击。

6月3日,小贺忠义兵曹长驾驶一架0战从龙骧号起飞对荷兰港进行袭击,返航途中发现飞机燃料发生泄漏,无法返回母舰,不得不紧急迫降在一个荒岛阿库坦岛的苔原上。

松软的苔原陷住了机轮,机身翻倒,折断了小贺的脖子。

5星期后,一支美国搜索队发现了这架飞机和倒吊在座椅上死去的小贺。

飞机除了燃料箱上被地面机枪击穿两个洞外,几乎完好无损。

这是美军在太平洋战争期间最重要的缴获品。

美军立即将飞机装箱运回美国,修复并进行试飞,通过试飞寻找对付0战的办法和针对0战的特点设计新型战斗机。

美军的试飞证明,0战的确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战斗机;

试飞得到结果如下

1,爬升率和转弯半径极好,能轻易超过F4F野猫和P-40,在低空时用这两种飞机和0战进行缠斗无异于自杀。

但如果在高空时,0战优异的垂直机动性能开始恶化,原因是副翼的动作出现呆滞,反应变缓

2,0战的俯冲速度不快,在战斗中如果被0战咬尾,应立即以高速度俯冲并向左滚转转向,通常可以摆脱,但切记不可向右滚转转向,使用爬升手段摆脱,也不要追击急剧爬升的0战,否则死路一条,原因是0战太轻了,俯冲时加速不快,另外在进入高速状态时,0战将无法克服发动机扭力,会向右自动滚转,必需要进行翼面控制,这样就增大了飞行阻力,而且左滚转能力将急剧恶化,当然如果驾驶0战的是技术非常精熟的飞行员,那还是能够捕捉住目标,对采取俯冲后左转脱离的敌机,他可以采取向右反向滚转超过180度的方式再度咬住目标,不过中途岛海战以后,日军的熟练飞行员数量是不多的,所以这一战术使得成千架美军战斗机得以在0战炮口下逃生

3,0战没有任何装甲保护飞行员和油箱,油箱也没有自封装置和灭火设备,一旦被纵火穿甲弹射中就很容易起火,并且无法控制火势,一定坠毁

4,0战火力不强,对有完善装甲保护的战斗机伤害力不足,0战虽有20mm机炮,但那是海军型号,炮弹初速很低,射速也低,并且是弹匣供弹,携弹量太小仅60发,在空战中很难靠这几发炮弹命中对方战斗机,实际其对付战斗机主要是靠2挺7.7mm机枪,另外0战的20mm炮弹爆炸力不弱但穿透力很小,有装甲的战斗机被少量命中1-2发也不至于被重创。

后来0战遇到美军专门针对0战设计的F6F战斗机连吃败仗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0战火力太差,很难击落F6F

当0战性能解密以后,美军在设计新式战机时就有了针对性的设计,并且在专门对付0战的新式战机问世以前,美军也找到了立足现有装备对抗0战的有效战术,挽救了成百上千的盟军飞行员生命,并及时制止住了因0战造成的盟军空中局势进一步急剧恶化的局面

在专门克制0战的F6F设计投产以前,美军飞行员利用0战俯冲能力不好的特点,对0战护航的日军轰炸机采取打了就跑的突击手段,可以避免0战的截击,使得0战的护航效果大大降低,并且通过俯冲逃跑的手段避免了被0战击落,这个战术的应用使美军在F6F与P47/51服役以前,成千的飞行员得以在0战的炮口下逃生,并且给予了日军轰炸机部队沉重打击,有效的扭转了空中不利局面,可以说是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之一

当美军专门对付0战的F6F问世以后,0战的快乐时光就一去不复返了,最后沦为自杀飞机,0战最大的问题是当初设计时没有留下足够的升级空间,飞机设计的太小,无法安装体积较大的发动机,而小尺寸的发动机提升功率技术上很困难,而且功率提升有限,所以后期的0战在安装了装甲以后,虽然换了功率更大的小型发动机,但单位功率并没有提高,格斗性能无法因改进而继续提高反有所下降,不但如此0战多数后期型除了俯冲速度得到了提高了以外,所有的飞行性能都在下降,后期型0战的爬升率比前期型下降25%以上,至于航程下降近40%,0战空战性能最好的型号实际是早期的21/22型与最后才出现的54丙型

战争中后期随着美军战机格斗性能的不断进步,0战就逐渐丧失了技术优势,当美军专门用来克制0战,具有0战水平的格斗性能,而且有更强的装甲,更高的速度的F6F泼妇战斗机出现以后,0战就完全失去了威力。

而0战设计之初三菱公司曾对0战到底是按装小型的瑞星发动机还是大型金星发动机来设计,后来三菱公司0战主设计师崛越二郎提出,如果装金星发动机的话,飞惯了小飞机的军方试飞员在初期肯定不习惯,会有怨言可能会影响军方的购买兴趣,所以最后0战就按装瑞星发动机进行了设计,如果当初选用了金星发动机来设计0战,那么后果不堪设想,0战装大型发动机的后续型正是以后因东海地震难产的A7M烈风,如果当初0战选用了金星,那么以后就没必要再设计烈风了,烈风战斗机的威力比0战大的多,二战期间没有能与其抗衡的美军战机,如果开战时日军投入的是装金星发动机的重型0战,那么就没有办法对付了

0战从1939年原型机试飞以后在整个战争期间一直在生产,是日本二战期间产量最大的机型

 

飞机资料:

0式舰上战斗机52型甲[A6M5A]

翼面积:

21.30m2

自重:

1,876kg

最大重量:

2,733kg

最大航速:

556km/h(高度6,000m)

续航距离:

1,900km

上升限度:

11,740m

螺旋桨:

3叶定速螺旋桨

发动机:

标称1100马力中岛[荣]21型复列星型气冷14缸发动机×1

乘员:

1名

武装:

20mm机炮×2,7.7mm机枪×2航空炸弹60kg×2

总生产数:

10449架

主要型号:

12试舰战(A6M1):

原型机型号,装[瑞星]13型(标称875马力)发动机

11型(A6M2A):

装[荣]12型(标称950马力)发动机

21型(A6M2B):

机翼翼端可折叠的舰上使用初期生产型

22型(A6M3):

装[荣]21型(标称1100马力)发动机,机体与21型相同

22甲型(A6M3A):

装99式长身管20mm机炮的22型

32型(A6M4):

装[荣]21型发动机。

翼展缩小,航程缩短

32甲型(A6M4A):

装陆军99式长身管20mm机炮的32型

52型(A6M5):

发动机采用推力排气管,翼展缩小,副翼扩大

52甲型(A6M5A):

装长身管20mm机炮的52型

52乙型(A6M5B):

52型右机翼机枪换成13mm机枪的武器强化型

52丙型(A6M5C):

取消7.7mm机枪,全部用13mm机枪取代,安装防护装甲

53丙型(A6M6C):

52丙型机体安装[荣]31型发动机

54丙型(A6M8C):

52丙型机体安装[金星]62型(金星的体积缩小型,标称1500马力)发动机

62型(A6M7):

安装轰炸设备的战斗轰炸机型

A7M烈风舰上戦闘机

这种战机是0战的后续型,由于0战在设计时选用了小体积的瑞星发动机,所以飞机体积太小,以后无法安装大马力的发动机提升性能,不过日军认为0战已经达到了天下无敌的地步,并不急于设计0战的后续机,到1942年日本海军才让三菱公司去研制0战的后续机型维持优势,当时三菱公司也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研制0战的后续机上,而是专心在搞雷电局地战斗机

1943年底美军将装2000马力发动机,具备0战格斗能力,而且速度更快,防护更强的F6F泼妇战斗机投入了战场,立即打破了日军0战无敌神话,当得知F6F的情况后,三菱公司当初主张使用瑞星发动机的0战设计人员后悔的吐血,紧急研制安装大功率发动机的新0战,这就是A7M烈风舰上战斗机

A7M烈风舰上战斗机,1942年开始了懒洋洋的预研无甚进度,1943年下旬则开始突击紧急研制,1944年5月首架原型机试飞,安装了自动空战襟翼,格斗性能比0战还好,但用惯了0战的海军还是希望A7M尽量轻型化点,只批准使用轻型的誉22型发动机,这样就造成了A7M的最大速度并不令日军满意,更要命的是誉22型大功率轻型发动机,性能根本不稳定,高空飞行时功率下降严重,达不到预期设计值,并且容易出故障,于是海军做出了让步,允许三菱公司用HA43-11型发动机作为A7M的标准发动机,这样就要重新修改机体,虽然誉22的尺寸比0战上使用的荣要大,但比HA43还是要小,因此必须对前部机身进行重新设计

1944年10月,换装了HA43-11型2200马力发动机的A7M2试飞成功,使用2200马力发动机的烈风,不但速度快而且格斗性能更好,此外高空爬升率大幅度提高,从地面爬升到6000米高度只要6分零7秒,实用升限10900米,不要20分钟就能爬到这个高度,而0战在6000米以上高度爬升率开始严重下降,要75分钟才能爬到10000米高度,A7M烈风不但格斗性能与高空爬升性能都很突出,而且速度快,装甲完善,火力强大,20mm机炮采用了弹链供弹,每门炮的携弹量是0战的5倍!

可以轻易的对付当时美军新推出的任何型号战机,日本海军见到A7M2的表现后,喜出望外,立即下令A7M2投入量产,并称A7M为海军的大东亚决胜机,此外三菱还决定试制装HA43-51型发动机的A7M3,A7M3与A7M2盘旋格斗性能相同,但速度与高空爬升性能更好,高空最大速度可以达到672公里/小时,A7M3在13分零6秒内就能爬升至10000米高空,其实用升限达到11300米,而且火力更强大

A7M烈风原本计划1944年底大量下线,但1944年12月东海大地震摧毁了生产烈风与HA43发动机的三菱名古屋新厂,快要下线的大批烈风全部报废,而A7M的生产并不简单,其他的小工厂没有条件生产烈风,东海地震摧毁了三菱公司与中岛公司密集建设在名古屋地区的新大型飞机制造厂与发动机制造厂,重创了日本的航空工业,东海大地震实际宣布了A7M烈风失去了投产条件,A7M工艺与设备模具复杂,地震中设备与模具大部分毁坏,日军设备最新最好的飞机与新式发动机制造新厂恰好多数也在名古屋,都被地震震垮了,尤其是烈风所用的发动机只在名古屋生产。

没有有受到地震影响的川崎公司,川西公司与中岛公司,三菱公司的一些老厂则无法生产A7M

日本海军在地震之后,拼命的修复地震中损坏的工厂,企图恢复烈风的生产,但并未如愿,这种日本海军最具杀伤力的战机,还没有能够从再度恢复生产的生产线上走下来,战争就结束了,如果没有东海大地震,那么A7M烈风一旦成批的从生产线上走下来,就会对战局构成重大影响,当时盟军任何型号的战机都无法有效对付烈风,一旦大量烈风出战,盟军与日军的空战中将会重新回到开战初期盟军用水牛野猫对付日军0战的这种悲惨局面中,而且B29在1945年中旬对日本本土发动的大空袭将会遭到毁灭性拦截打击而失败。

但由于东海地震,盟军避免了在空战中遭遇A7M烈风,连同原型机在内,烈风实际只在战争结束前完成了8架,其中只有1架是生产型

烈风其实就是重型0战,如果0战在设计时按选用金星发动机设计,那么就不会再有烈风了,太平洋战争很可能就是另外一个结局了,所以联合国应该在战争结束后,为当初研制0战时提出;“装金星发动机可能会影响军方定货兴趣,不如装瑞星”的那个0战设计人员堀越二郎颁发枚大勋章

飞机资料:

舰上战斗机烈风11型[A7M2]

翼面积:

31.30m2

自重:

3,266kg

最大重量:

4,720kg

最大航速:

629km/h(高度5,660m)

续航距离:

1,600km

上升限度:

10,900m

螺旋桨:

4叶定速螺旋桨

发动机:

标称2200马力三菱HA43-11型(MK9A)复列星型气冷18缸发动机×1

乘员:

1名

武装:

20mm机炮×4航空炸弹60kg×2

总生产数:

8架

主要型号:

试制烈风(A7M1):

试制原型机,装[誉]22型(2000马力)发动机,后来其中2架修改换装了HA43-11型发动机,成为A7M2的原型机

11型(A7M2):

制式采用生产型,装HA43-11型(2200马力)发动机,武器为20mm机炮×4,战争结束时完成1架

烈风性能提升型(A7M3):

装HA43-51型(2200马力)发动机的高空性能提升型,战争结束时首机还未下线,只有用A7M1修改的原型样机

试制烈风改(A7M3-J):

安装有增压涡轮的HA43-11型发动机的高空截击机,战争结束时首机还未下线

舰上攻撃机

中岛B5N九七式一号舰上攻撃机

1935年日本海军命令中岛公司与三菱公司分别研制新式舰上鱼雷攻击机,称做10试舰上攻击机,海军将从中间挑选竞争获胜者投产,中岛公司与三菱公司都在1937年拿出了自己的10试舰上攻击机,这2个公司的飞机外观近似,性能差不多,中岛公司采取了起落架可折叠收放的设计,而三菱公司的则采取固定起落架设计,三菱的鱼雷机虽然采取固定起落架设计,但由于发动功率更大,反而飞行速度比中岛公司的鱼雷机还快,最后日本海军难以取舍,决定干脆中岛公司与三菱公司的试制鱼雷机全部投产,每种都要一些,于是中岛公司的B5N就被命名为海军97式1号舰攻,而三菱的B5M则被称做97式2号舰攻

97式1号舰攻装备部队后,因为重量轻而且低速飞行时安定性好,有利于在航母上起降,所以比97式2号舰攻更受欢迎,军方不停的追加订单,产量大大的超过了97式2号舰攻,97式1号舰攻的改良型称做97式3号舰攻,换装了功率更大的发动机,战争期间多数B5N实际都是97式3号舰攻也称做97式舰攻12型,至于97式1号舰攻也称97式舰攻11型

97式1号舰攻服役后立即就投入了中国战场,由于载弹量大,机动性好,飞行速度也比早先海军的双翼鱼雷机快的多,因此发挥了很大的威力,日军海军对此很满意。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战争初期97式舰攻参与了日军航母战队几乎所有的作战行动,并取得了重大战果,直到1944年才被天山舰攻完全取代,不过到1945年已经转入预备役训练机的97式舰1号攻再度复出充当自杀特攻机,又活跃在了第一线,到战争结束时97式1/3号舰攻还残存134架

飞机资料:

97式1号舰上攻击机[B5N1]

翼面积:

37.70m2

自重:

2,107kg

最大重量:

3,650kg

最大航速:

370km/h

续航距离:

1,090~2,260km

上升限度:

7,400m

螺旋桨:

3叶螺旋桨

发动机:

标称710马力中岛[光]3型星型气冷9缸发动机×1

乘员:

3名

武装:

7.7mm机枪×1航空鱼雷×1或航空炸弹800kg

总生产数:

1250架

主要型号:

1号(B5N1):

安装[光]3型(标称710马力)发动机,后来改称97舰攻11型

1号练习用攻击机(B5N1-K):

1号舰攻的教练型

3号(B5N2):

安装[荣]11型(标称970马力)发动机,后来改称97舰攻12型

三菱B5M九七式二号舰上攻撃机

B5M是10试舰上攻击机的三菱公司型号,由于三菱公司使用了大尺寸的[金星]发动机,所以三菱的10试舰上攻击机比中岛的要重一些,为了尽可能的减轻重量,三菱公司还采取了固定起落架的设计,不过采用固定起落架后依然比中岛的B5N要重,但由于[金星]发动机的功率比B5N用的[光]3型发动机功率大,所以即使采用固定起落架B5M的速度比B5N还是要快一些,1937年犹豫不定的海军武器采购部门,索性决定中岛B5N与三菱的B5M统统投产,让作战部队自己根据喜好换装,三菱的B5M被命名为97式2号舰攻,以后改称97式舰攻61型B5M投入部队使用后

不过大多数部队不大喜欢B5M,理由是三菱B5M重量大,在航母上起降比中岛B5N费事,所以B5M产量不大,总产量只相当B5N的1/8不到,从商业角度来看相当的失败,所以日后三菱公司在无竞争的情况下研制12试舰战(0战),也有人担心较重型的舰战恐怕会不受海军飞行员欢迎,影响海军的定货数量,导致12试舰战走了极端轻型化设计道路,使得0战虽然早期不可一世,但却缺乏继续提升性能的空间,最终0战神话破灭,导致了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失败,可以说B5M不受欢迎,竟埋下了日后可以导致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失败的隐患

飞机资料:

97式2号舰上攻击机[B5M1]

翼面积:

39.64m2

自重:

2,342kg

最大重量:

4,000kg

最大航速:

380km/h

续航时间:

9.3h

上升限度:

8,260m

螺旋桨:

3叶螺旋桨

发动机:

标称1075马力三菱[金星]43型复列星型气冷14缸发动机×1

乘员:

3名

武装:

7.7mm机枪×1航空鱼雷×1或航空炸弹800kg

总生产数:

150架

主要型号:

2号(B5M1):

唯一生产型号,后来改称97式舰攻61型

中岛B6N天山舰上攻撃机

中岛公司97舰攻的高性能后续机,1939年海军命令中岛公司以14试舰攻的名义开发,1941年春原型机完成,B6N安装大型的[护]大功率发动机,并且使用了层流翼设计,飞行速度比97舰攻快的多,而且运动性能优良,堪称当时最佳舰上鱼雷机,B6N天山舰攻没有采取封闭弹舱携弹设计,减轻了重量,提高运动性能,由于采用了大型的[护]大功率发动机,飞机尺寸与重量都较大,因此设计中主翼与垂尾均可折叠,以节约舰上空间

不过B6N天山舰攻的性能虽然高,但却长时间无法派驻航母上使用,因此让日军伤透了脑筋,主要原因是安装了[护]发动机与4叶螺旋桨后,经常会造成过热与震动问题,等好不容易解决了散热与震动问题以后,又出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