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9050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docx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docx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16025503

课程名称: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英文名称:

IntroductiontoSciencesofHumanSettlements

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

学时:

48

学  分:

3

适用对象: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考核方式:

考试

先修课程:

二、课程简介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

通过学习人居环境科学发展的缘由与过程,阐述人居环境科学的涵义、基本框架及其研究方法论。

空间上由区域到城市到居所,时间上由古代而至现代,思想方法上从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到吴良镛的“人居环境科学到”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和择居风水文化,系统地学习人与环境的相生相融与制约关系,初步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认识与知识基础。

IntroductiontoScienceofHumanSettlementsisoneofthemajorcoursesforstudentsofHumanisticgeographyandurban-ruralplanning.ThroughthestudyofthereasonsandprocessofdevelopmentonScienceofHumanSettlement,wecanexpoundthemeaning,basicframeworkandresearchmethodsofit.Spacefromregiontocitytoresidence,timefromancienttomodern,thinkingmethodfromthe“Ekistics”ofC.A.DoxiadistotheChinesetraditionof“Harmonybetweenmanandnature”andthecultureofFengShui,systematiclearningthesymbiosisandconstraintsrelationshipandinitiallyestablishaknowledgebaseofharmoniousco-existencebetweenhumanbeingsandnature.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人居环境科学的基本内容、目的和结构框架,熟悉其历史演变和发展变化,掌握人居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分析和思辨能力,提高学生对硬环境、软环境的理解能力与创造能力,综合提高学生对物质技术环境与精神文化艺术环境的素养,让学生充分明白城市、居住建筑与周围环境的重要关系,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关注我们的生活环境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环境的基本概念,

2.熟悉环境的构成与分类

3.了解环境问题研究进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环境概述

1.环境:

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比较《环保法》中的定义。

2.环境的构成:

自然环境、人工环境。

3.自然环境要素:

大气、水、生物、土壤、岩石、阳光等。

环境要素的基本特点:

最差(小)限制律;等值性;整体性大于个体之和。

4.基于范围的环境分类:

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

第二节现代社会对人居环境的关注

1972年的《只有一个地球》;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对策;可持续发展思想;我国的住房改善进程;广州的城市环境变迁;2008北京奥运。

(三)思考

如何理解人类环境构成诸因素的内在关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运用多媒体进行讲授、讨论

(五)课程思政设计

课程思政点:

我国的住房改善进程

授课目标:

建立制度自信,了解城市规划中的以人为本思想,不忘初心。

第二章人居环境科学的缘起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近代城市史理论的丰富遗产,了解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的基本框架与理论。

2.熟悉当今世界人类住区发展的主要趋势;了解中国人居环境建设的历史发展与现状,树立发展人居环境科学的理念。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近代城市史理论的丰富遗产

1.霍华德:

田园城市(略)

2.盖迪斯:

城市地区规划

3.芒福德:

以人为中心的区域观与自然观

强调以人的尺度进行城市规划,注重新技术与人文关系的统一;提倡城市密集地区的区域整体论,认为真正成功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创造性地利用景观,使城市环境变得自然而适于居住。

4.道萨迪亚斯:

人类聚居学

人类聚居学的基本框架与理论;建设步骤;基本评价。

第二节人居环境科学的提出

1.当今世界人类住区发展的主要趋势

城市作为一种人居环境,已成世界关注焦点;

人类聚居的可持续发展;

全球一体与地域差异。

2.中国人居环境建设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中国人居环境建设的遗产与理念;

发展人居环境科学是时代的要求。

(三)思考

1.近代城市史理论研究的现代指示意义。

2.结合问题谈谈发展人居环境科学的时代意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运用多媒体进行讲授、讨论

(五)课程思政设计

课程思政点:

中国古代规划思想

授课目标:

感悟中国灿烂悠久的历史与博大精深的文化。

第三章人居环境科学基本框架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人居环境与人居环境科学的基本涵义,熟悉人居环境的基本构成。

2.掌握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原则,熟悉人居环境科学的基本研究框架和学科体系构成,了解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3.了解相关学科与人居环境科学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居环境释义

1.人居环境与人居环境科学。

2.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前提:

核心是“人”;大自然是基础;人居环境是中介;人居环境内容复杂;人创造人居环境,人居环境又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第二节人居环境的构成

1.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

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和支撑系统。

2.人居环境的五大层次:

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

3.道氏的人类聚居的分类框架

第三节人居环境建设的五大原则

1.正视生态困境,提高生态意识;

2.人居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3.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4.关怀广大人民群众,重视社会发展整体利益;

5.科学的追求与艺术的创造组合。

第四节人居环境科学的基本框架与学科体系

1.人居环境科学基本研究框架

2.人居环境科学学科体系的构成

第五节人居环境科学与相关学科

1.地理学与人居环境科学

2.生态学与人居环境科学

3.环境学与人居环境科学

4.空间信息科学技术与人居环境科学

(三)思考

如何理解对人居环境的层次划分?

如何看待人居环境科学的学科地位?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运用多媒体进行讲授、讨论

(五)课程思政设计

课程思政点:

人居环境建设的原则

授课目标:

生态原则,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人居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树立制度自信。

第四章人居环境科学的方法论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人居环境科学的系统复杂性,熟悉其基本研究方法,掌握其思想精髓。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科学研究的哲学修养

将复杂的事物作本质上的概括,从众多矛盾中找“出路”。

集中与分散、拆与建、内与外、整体与个体、系统的观点等。

第二节复杂巨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简化方法与复杂巨系统;系统思维与复杂性科学。

第三节对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求解的尝试

融贯的综合研究;以问题为导向;“庖丁解牛”与“牵牛鼻子”;综合集成,螺旋式上升。

(三)思考

试列举一些人居环境问题,并以哲学思想分析之。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运用多媒体进行讲授、讨论

(五)课程思政设计

课程思政点:

科学研究的哲学修养

授课目标:

巩固唯物辩证法思维,树立科学求真精神,善于发现问题,建立批判性思维模式。

第五章人居环境规划与设计论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人居环境规划设计时空观的内在涵义,熟悉和了解传统城市设计理论与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关系。

2.熟悉和了解人居环境规划设计中理性分析和形象思维的重要性,并掌握一些在实际应用中的方法与技巧。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对规划设计的再思考

1.历史上有关观点的回顾:

综合性规划、倡导性规划、沟通性规划。

2.传统规划设计的不合时宜的原因:

技术、经济、社会、生态等因素。

第二节城市设计理论

1.建筑设计理论:

综合性、知识的广泛性与相互联系、融贯。

2.城市设计探索:

不同的理解。

3.人居环境规划设计时空观:

汇“时间-空间-人间”为一体

(三)思考

比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时空观与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运用多媒体进行讲授、讨论

(五)课程思政设计

课程思政点:

倡导性规划与沟通性规划

授课目标:

理解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的关系,是制度优势与效率的统一。

第六章居住区与室内环境概述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居民的环境需求;

2.熟悉室内环境评价因素;

3.了解建筑与环境的基本关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1.“天人合一”思想:

对讨论的简要回顾与总结。

2.建筑与环境保护:

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质量的改善。

3.室内环境与健康:

室内温度、湿度、通风、日照等,室外环境。

第二节居住区与室内环境评价与创建

1.居民的环境需求:

出行便捷、居住安全、购物方便、交往各得其所、环境清洁美观。

2.室内环境评价因素:

热、气、声、光。

3.病态和健康建筑:

健康建筑的基本要求。

4.居住区与室内环境创造与改善:

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三)思考

试分析评价住所的居住环境。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运用多媒体进行讲授、讨论

(五)课程思政设计

课程思政点:

社区环境营造

授课目标:

认识具有共同价值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第七章居住区的气候

(一)目的与要求

1.熟悉影响居住区环境的主要气候要素,掌握不同地区的日照要求,较好地把握住宅布置对日照的影响。

2.掌握影响室内自然通风的主要因素;熟悉城市高楼风效应,并了解其环境危害;从城市区域角度进一步熟悉城市风的形成与变化。

3.了解城市气候成因,熟悉其基本特征和改善途径,掌握城市气候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气候要素

太阳辐射、日照、气温、湿度、风、降水等。

第二节居住区的日照

1.日照标准:

不同地区的差异。

2.建筑平面体形对日照的影响

3.住宅布置对日照的影响

第三节居住区的风

1、影响室内自然通风的主要因素

①风向投射角;②建筑朝向;③房屋间距;④建筑形体;⑤建筑群布局形式。

2、城市的风效应

高楼风效应:

高楼林立的“峡谷”效应。

高楼风的环境危害:

影响活动与安全、环境变异、局部空气污染等。

城市热岛环流与城市风的垂直变化;城区内外风的局地差异。

第四节城市气候及改善途径

1.城市气候成因:

下垫面变化、空气污染、能耗增加、其他。

2.城市气候特征:

气温高、散射强;空气干燥;通风不良;云、雾、降雨增多。

3.城市气候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影响:

建筑朝向、间距;用地布局;防风防洪等工程;热岛效应的规避;生活设施。

4.城市气候改善途径:

因地制宜;发挥绿地与水体作用;合理布局建筑等。

(三)思考

1.谈谈日照标准对建筑布置的影响。

2.以你熟悉的一片居住区为例,分析其风效应。

3.学习一个说明城市气候改善途径的案例,与大家交流。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运用多媒体进行讲授、讨论

(五)课程思政设计

课程思政点:

日照标准

授课目标:

认识中国的国土空间差异,理解不断改进的依法治国历程。

第八章居住区室内空气环境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2.熟悉其主要危害;

3.掌握主要防治措施。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室内空气污染源

室外来源、室内来源、在室人员形成的空气污染。

第二节室内主要空气污染物及其危害

气体污染物;悬浮颗粒物;空气微生物;病态建筑综合症。

第三节室内空气污染防治

污染源治理;工艺控制;空气净化;行政干预。

(三)思考

谈谈空调系统造成的室内空气污染途径及其防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运用多媒体进行讲授、讨论

(五)课程思政设计

课程思政点:

空气污染物传播

授课目标:

抗疫之战,是中国制度优势的体现。

第九章理想人居的环境结构模式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风水术的沿革,熟悉风水理论与流派分布。

2.把握理想人居环境的基本风水结构,了解风水术对自然环境要素的选择与处理。

3.熟悉罗盘的基本使用方法,了解五行学说对风水发展的影响。

4.了解传统住宅设计中的风水观念,把握现代住宅平面设计的基本要求及其与风水术的关系。

5.了解风水图谶观念与心理分析,把握风水的有益思想,明晰其中的迷信内容并予以批判。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风水”概说

1.藏风得水。

相地术,选址与定向。

2.风水术沿革:

春秋战国期间的《考工记》等;汉代的阴阳五行说;唐代佛教兴盛,道教也受重视;宋明理学、心学;明清时山川形势的重视,陵区。

解放后的起伏。

3.风水理论与流派分布

形法与理法。

宋代后盛于南方的原因。

在国外的传播。

第二节“风水宝地”的环境要素分析

1.人与环境:

元素测定,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关系。

顺应自然规律。

三种观点:

环境虚无论、自然顺从论、自然与人等值论。

动态平衡。

2.地形地质:

来龙去脉;自然地形的利用;理想人居结构。

地质灾害。

3.水文:

吉地不可无水。

水情水势水质。

4.土壤:

土壤质量;地基承载力;厚度。

5.气候:

季风、太阳辐射、气温、风。

第三节风水中的定向

1.罗盘的使用:

罗盘的分层与认识。

2.传统建筑方位:

关于“南面文化”;轴线;形势与坐向。

五行学说与三合之理简介。

3.如何确定建筑朝向:

日照时间和面积;各墙可接受的太阳辐射量;居室可得紫外线量;风向。

第四节住宅设计中的风水艺术

1.传统住宅中的风水观念:

室外环境、外部形态、内部形态、建筑尺度和比例。

关于“八宅明镜”与“九星术”介绍。

2.住宅的平面设计:

四点要求。

3.住宅人居环境的要素

采光与照明;温度和湿度;通风与间距;噪声控制;辅助房间设计。

第五节风水术评判

1.风水图谶观念与心理:

祈福装饰;厌胜与辟邪;心理分析。

2.精华与糟粕

建筑环境选址的经验总结;除实利物质功能外,还是一门艺术,体现建筑的美与象征意义;平衡的构图,具有一定规律性。

包含不少图谶庇荫的迷信内容。

3.儒家说风水与扬弃

儒家经典中很少涉及阴阳五行等谶纬内容。

但天地神祗的神权是王权的象征,两者逐步的结合与利用,使风水术的流行有了一定的伦理与哲学基础。

(三)思考

1.谈谈风水术发生分异变化的原因与后果。

2.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3.试说明五行学说在风水术发展中的重要影响。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运用多媒体进行讲授、讨论

(五)课程思政设计

课程思政点:

理想的人居环境结构分析

授课目标:

认识文化是人们长期生活实践的经验总结并逐步凝练的认知传承。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包含朴素的哲学思辨与归纳思维。

五、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教学环节

教学时数

课程内容

实验

其他教学环节

第一章

3

3

第二章

6

6

第三章

7

2

9

第四章

2

1

3

第五章

6

6

第六章

3

3

第七章

3

3

第八章

2

1

3

第九章

9

3

12

合计

41

5

2

48

六、课程思政教学融合安排表

教学进度

课程思政点

融入方式与

教学方法

思政教育预期成效

第一章关注我们的生活环境

我国的住房改善进程

规划中的居住用地变化,案例讨论

促使学生建立制度自信,了解中国城市规划中的以人为本思想,不忘初心。

第二章人居环境科学的缘起

中国古代规划思想

中西方规划理论对比

感悟中国灿烂悠久的历史与博大精深的文化。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与编制程序

人居环境建设的原则

如何理解相关原则。

生态原则,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人居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树立制度自信。

第四章人居环境科学的方法论

科学研究的哲学修养

案例讨论

巩固唯物辩证法思维,树立科学求真精神,善于发现问题,建立批判性思维模式。

第五章人居环境规划与设计论

倡导性规划与沟通性规划

城市规划方案确定标准与过程

理解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的关系,是制度优势与效率的统一。

第六章居住区与室内环境概述

社区环境营造

结合居住区环境需求讲解和谐社区

认识具有共同价值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第七章居住区的气候

日照标准

日照标准南北比较及南京的案例

认识中国的国土空间差异,理解不断改进的依法治国历程。

第八章居住区室内空气环境

空气污染物传播

案例讨论

抗疫之战,是中国制度优势的体现,促使学生建立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第九章理想的人居环境结构模式

理想的人居环境结构分析

结构描述与案例讨论

认识文化是人们长期生活实践的经验总结并逐步凝练的认知传承。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包含朴素的哲学思辨与归纳思维。

七、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

参考教材: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主要参考资料:

1.《人居环境》,范祥清等.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

2.王桂霞、韩建民、安光义,《人居环境学》,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3.陈静生等,《人类—环境系统及其可持续性》,商务印书馆,2001

4.李丽萍,《城市人居环境》,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5.程建军、孔尚朴,《风水与建筑》,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6.吴良镛,《建筑·城市·人居环境》,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7.于希贤,《中国古代人居环境与风水》,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8.尚永亮、张强,《人与自然的对话》,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