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草船借箭练习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9056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 草船借箭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5 草船借箭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5 草船借箭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5 草船借箭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5 草船借箭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5 草船借箭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5 草船借箭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5 草船借箭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5 草船借箭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5 草船借箭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5 草船借箭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5 草船借箭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5 草船借箭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5 草船借箭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5 草船借箭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5 草船借箭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5 草船借箭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5 草船借箭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5 草船借箭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5 草船借箭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5 草船借箭练习题含答案.docx

《5 草船借箭练习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 草船借箭练习题含答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5 草船借箭练习题含答案.docx

5草船借箭练习题含答案

5草船借箭练习题(含答案)

一、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以及模拟试题

1.

一双脚上的修养

①每逢双休日,我都会到图书馆的阅览室去翻阅一些报纸和杂志。

每次来这里,总看到座无虚席的场面。

在这紧张而喧嚣的都市里,能保持一份阅读的闲情,是难能可贵的。

在我看来,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一定的层次和修养。

②北方冬天的雪大,雪一下,许多麻烦就随之而来了。

走在街上,鞋上会粘满脏雪,从天寒地冻的室外进入室内,脏雪马上就会化作污水。

人走过的地方,往往会留下两行黑乎乎的脚印。

正是一个雪天,我走进阅览室时发现了异样。

屋子里多了一个擦地的女工,她看我进来,竟紧张地盯着我,手操抹布,如临大敌。

我故作视而不见,可感觉告诉我,她正跟在我的身后,猛回头,把她吓了一跳,自己也吓了跳。

吃惊于自己留下的那行脚印。

在淡黄的地板上,显得如此扎眼。

而那个擦地女工,正在奋力擦抹。

③坐到座位上,想着刚才的脚印,愧怍油然而生,再也无心看书了。

阅览室是一个开放的公共场所,来往进出的人很多。

我注意到,每个进来的人都在犯着同我一样的毛病,浑然不觉自己双脚正在恶作剧式地涂鸦着刚刚被擦干净的地板。

于是,那个女工就要不停要跟在进进出出的人后面,擦了再擦。

不断地踩踏与不断地擦抹,似一场破坏与复原的拉锯战,在阅览室里上演着,让人心惊。

渐渐地,那个疲于擦地的女工,已是额头见汗。

④忽然有种感觉,每一双进出的脚都充满着罪恶,因为,它们是在不断践踏着别人辛苦取得的劳动成果,是在破坏着一种美好与和谐。

⑤不知过了多久,那扇门又被悄悄推开了。

一个男人伸头朝里面看了看,似乎想进来,但又把头缩了回去。

不一会儿,两扇门被推开了。

还是刚才那个男人,这次,他是肩扛一桶纯净水进来的。

突然,一阵“沙、沙”的响声,伴着送水男人走路的旋律,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

我开始从上向下打量他,老旧的棉帽子、绿大衣厖最后我终于看到了他的双脚,然后是惊异万分。

男人的每只脚上,竟然都套着一个塑料袋。

他一走动,塑料袋就会发出“沙,沙”的响声。

因为套了塑料袋,所以他超过的地方没有一点污迹,还是那样干干净净的。

我注意到,那个擦地的女工,站在那里表情复杂地盯着送水的男人,看到他放好水,慢慢离开阅览室。

而当她再次转过头来,我发现她眼里竟有泪水涌现。

⑥这个下雪的周日里,我没有读书,但我想到了“修养”这个词。

我想,修养工不是一个人比别人多认识些字,多读了几本书;或是一个人了解《红楼梦》的情节、会背莎士比亚的一些名句,修养应该是在一个人举手投足的细节中体现,就像那个送水工,懂得在雪天里,进入室内之前用塑料袋把两只脚都套上。

1、第自然段中,“我”“愧怍”的原因是什么?

2、下列描写人物的语句很富有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

(1)屋子里多了一个擦地的女工,她看我进来,竟紧张地盯着我,手操抹布,如临大敌。

(2)不知过了多久,那扇门又被悄悄推开了。

一个男人伸头朝里面看了看,似乎想进来,但又把头缩了回去。

3、文中第自然段说“而当她再次转过头来,我发现她眼里竟有泪光涌现”,你认为“她”是为什么而流泪?

4、口味文中两个画线句,你认为作者再次对“修养”一词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1.“我”的脚印弄脏了地板;“我”对女工的劳动故作视而不见。

2.

(1)“紧张地盯着”“如临大敌”等神态和动作描写。

形象地写出了擦地女工见到“我”进来唯恐弄脏地板又要再次擦地的担忧与紧张心理,

(2)“悄悄推开”“伸头”“缩”等动作描写,传神地写出了送水工怕影响图书馆安静的氛围,推门时小心翼翼的情景,突出了送水工对他人的尊重,体现了他的修养。

3.为送水工的细心体贴而感动,为自己的劳动终于得到他人的尊重而激动。

4.第①自然段中“修养”指有文化或学问;第6自然段中"修养"之养成正确的待人出事的态度。

2.

梦想背后的故事

王列

王老师没想到一向很听话的燕红,突然变得这么倔强。

进入高二,学校对学生进行分流。

所谓分流,就是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以及文化课基础,把爱好相同的学生分到同一个教学班,这样便于管理与教学,也有利于学生发展。

燕红的文化课基础很好,老师希望燕红专心学习文化课,想不到燕红坚持学习美术。

实事求是地说,学美术的学生文化课基础多数较差,文化课基础这样好的一个学生,学习了美术,王老师觉得非常可惜。

王老师做了很多工作,想不到燕红却毫不动摇,他异常生气。

他想跟燕红的父母交流一下情况,让她的父母劝说她,偏偏他们都在外地打工,通过电话联系上后,他们都表示孩子学什么由她自己决定。

既然没有任何办法可以阻止她,干脆先让她学习一段时间,如果她觉得不合适,再让她回到普通班级学习也未尝不可,王老师有些无可奈何地想。

转眼间,一个学期就过去了。

期末考试,燕红的文化课考得很好。

让王老师想不到的是,她的绘画也几乎是最优秀的。

王老师询问美术老师燕红今后发展潜力如何,老师赞扬燕红说,她对色彩和线条非常敏感。

王老师感到高兴的同时,也有些莫名的失望。

高三下学期,市电视台组织一次以“我的梦”为主题的中学生绘画大赛。

大赛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个阶段是初赛,学生自由创作。

第二个阶段是决赛,学生现场作画。

学校很多学生都参加了比赛,但是进入决赛阶段的只有燕红一个人。

这次比赛除了看学生的绘画基础,还委比学生的想象力。

不用说,凡是参加比赛的,绘画基础都不错,谁的想象力更强,谁肯定会胜出。

通过前几轮的比赛来看,燕红的想象力非常强;几乎每一张画都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

最后一次比赛的题目是《梦中的家乡》,只要胜出,燕红就会获得冠军,大家对燕红也非常期待。

然而那幅画燕红却画得非常普通甚至连一点想象的成分都没有:

弯曲的柏油马路、低矮的远山、清清的小溪、几块石板搭成的小桥,还有低低的石头房子……

当然,燕红与冠军失之交臂了,大家都为燕红感到惋惜。

“自从参加比赛以来,你的每一幅画都是充满想象力的,为什么最关键时候的这幅画却这么普通?

”主持人问她。

“我梦中的家乡就是这样的!

燕红说这话时,眼里已经充满了泪水。

“为什么不是更美好一些的呢?

”主持人感到奇怪。

“我梦中的家乡就是这样的!

燕红再次强调说。

“作为这太比赛的亚军,电视台会帮你实现一个梦想,您的梦想是什么呢?

”主持人问。

“我想找到一个和我画上一模一样的地方,哪怕哪怕十几年前曾经这样也行。

”燕红说。

“能告诉大家为什么吗?

”主持人问。

燕红说这是她的一个秘密,她非常希望找到这样一个地方,主持人只得答应想尽一切办法帮她寻找。

也视台通过多种方式,最终还是找到了那个地方。

那是几千里路外的一个小山村,而燕红的秘密也随之揭开,原来她是一个被拐卖的孩子。

被拐卖的时候,因为年龄太小,根本不知道家乡是哪里,只是隐约记得自己家乡是这样的,而家乡的样子也曾一次次闯进她的梦乡,于是她发誓学习绘画,画出家乡的样子并找到家乡。

这个秘密,此前,她没告诉过任何人。

知道实情后,王老师感慨无限,他不禁暗暗告诚自己,今后一定要尽量尊重学生的选择。

因为,有时,你不可能知道学生有怎样的梦想,也不知道这个梦想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选自《当代青年》,有改动)

1.文题为“梦想背后的故事”,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仔细品味文中画””句,王老师因为什么而高兴?

又为什么有些莫名的失望?

3.文章主要写了王老师和燕红两个人物。

请分析一下这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4.文中画横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5.最后一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1.小时候被拐来的孩子燕红,为了找到家乡,毅然放弃基础很好的文化课坚持学习美术,并最终凭借一幅美术画,在电视台的帮助下,找到了家乡。

2.因为燕红文化课考得很好,绘画也几乎是最优秀的,而且美术老师说她对色彩和线条非常敏感,所以王老师高兴。

而因为燕红在绘顺方面的发展潜力很好,所以分流后她不会专攻文化课了,所以王老师觉得可惜和失望。

3.王老师:

关爱学生,为学生的长远负责,尊重学生的选择;燕红:

学习成绩优异,性格倔强,思念家乡。

4.这句话运用了神态描写,表达了燕红内心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已经极度汹涌,她非常渴望能够找到家乡。

刻画了燕红倔强执着的人物性格和对家乡的殷切思念。

5.结构上:

总结全文,服应题目。

内容上:

这一段写出了王老师不禁暗暗告诚自己的原因,也含蓄地表达了希望大家尊重学生的选择这一思想和理念,揭示了文章的题目,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3.

拯救老妈

余显斌

他特别烦老妈,一会儿敲门进来,让他吃饭;一会儿又拿一件衣服,给他轻轻披在肩上。

他屡次受到影响,气坏了,一白眼睛说:

“老妈,你不能安静一点儿啊?

老妈拿着一盘水果,长叹一声,张张嘴,想说什么,又没有说,无声地走了出去,轻轻地关上门。

他安下心来,又进入了新的战斗中。

这是一款新开发的游戏,叫作《拯救母奈》,大概是从一个古老神话《沉香救母》中衍出来的。

老妈被捉,压在一座名叫“千仞不倒山”的大山下,受尽折磨和苦难。

作为儿子,必须去救老妈,。

他披盔戴甲,手里拿着一把威力无穷的降魔刀,亮光闪闪,一路冲杀过去。

路上,有雷神,有雨神,有二郎神,甚至还有齐天大圣拿着金箍棒赶来阻拦。

他用尽全力,可是,沿路总有杀不尽的妖魔鬼怪,打不完的各路神仙。

他有些心焦火急,一头汗珠。

可又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天黑了,他打到深夜,实在受不了,他会趴在来上,打上一个哈欠。

天亮了,他揉一下眼睛,接着开始。

饿了的时候,手一伸,旁边放着吃的东西,是老妈悄悄送来的。

老妈每次来,站在他身边望一会儿,想说什么,怕他生气,又没有说,轻轻走了出去。

他拿过东西,两下吞咽下去,接着又开始游戏。

渐渐地,他感到,老妈没再来啰嗦了。

屋子里静静的,甚至没有了老妈的一丝声音。

老妈已经出去了。

当时是他闯关最紧张的时候,隐隐约约中,他听到老妈一声叹息。

然门响了,又轻轻关上了。

太阳光照在窗户上,亮亮的,如一片温馨的水光,然后又移到椅子上,接着又慢慢移到脚下。

天,再次黑了,他感到有些饿了,甚至能听到肚子里咕咕地叫着。

他本能地伸伸手,去拿旁边的食物吃,可是旁边空的,什么也没有。

他的手机此时响起来,他没工夫接,继续忙着。

手机响个不停,真讨厌。

他想,将手伸进兜里,关死手机。

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他终于打败了二郎神,接着又打败骑着风火轮冲来的哪吒,让他提着他的火尖枪,逃回姥姥家去了。

最后,他腾云驾雾,规尽变化,与斗战胜佛大战一千回合,两人惺惺相惜,结成生死之交,相偕飞向千仞不倒山。

站在山顶,他大喊一声:

“老妈,我来救你了。

”随着喊声,一刀剁下去,神山被缓缓剖开,老妈从山中缓缓走出。

他和老妈相拥,泪如雨下。

他胜利了,伸伸腰,走出游戏。

天,已经彻底黑了。

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过的荣耀,同时也有一种虚脱,一种彻心彻肺的饥饿。

他终于想起老妈,大声喊道:

“妈,妈—”没人答应,屋内是一片怕人的空寂,还有浮荡周身的孤独。

他猛地想起,老妈出去两天多了,怎么还不回来,甚至也不来个电话?

他转了两圈,突然一拍昏沉沉的脑袋,忙打开关死的手机,叩响了老妈的号码。

手机响了一会儿,那边通了,他问:

“妈,你在哪儿?

那边,是一个陌生的声音,告诉他,这是医院,赶快来。

他一惊,愣了一会儿,然后疯了一样向医院跑去。

赶到地方,在走廊里,他看到,几个护士,用一张白床单包裹着一个刚刚停止呼吸的女病人,向外缓缓推去。

那人,正是他的老妈,患急性病死去的老妈。

他睁着眼睛站在那儿,耳边一片空静。

手机突然又响了,一个声音问:

“有人给你订了份外卖,请问,你在家吗?

现在可以送来吗?

他的泪一涌而出,扑过去喊道:

“妈,别离开我。

”他知道,那份外卖,一定是老妈临死前担心他没吃饭,在病床上给他订下的。

那时,当老妈挣扎在死亡线上时,他正在网上,竭力拯救着那位虚幻的老妈。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4年第9期)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

2.文中两次写妈妈“想说什么,又没有说”,你认为妈妈想对儿子说什么?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写到“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过的荣耀,同时也有一种虚脱,一种彻心彻肺的饥饿”,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4.有人说这篇小说妈妈帮儿子叫外卖部分和前文内容无关,属于画蛇添足,你怎么认为?

5.看完本文,你获得了什么启发?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

1.画线句运用了环境描写,通过写阳光从窗户上,又移椅子上,又移到脚下的照射角度的变化,写出了时间的流逝,侧面写出他玩游戏的时间之长。

2.妈妈可能想告诉儿子:

不要只顾着玩游戏,饿了要自己做饭,冷了要加衣服,困了要注意体息,你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

3.“一种前所未有过的荣耀”指他在游戏中取得了胜利,很有成就感,“一种虚脱”指他在游戏中取得的成就是十分空虚的,同时人的身体也很疲惫。

一种彻心彻肺的饥饿”指他很久没吃饭而十分饥饿。

4.有关,小说结尾部分写了儿子沉迷游戏,直到妈妈去世才追悔莫及,而妈妈在生命快直到尽头时,心中想的却是儿子会不会挨饿,这样强烈对比,突出了妈妈无私的母爱和伟大形象,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5.略

 

4.

修鞋的女人

吴小冰

①鞋修得多了,便和修鞋的女人熟稔(rěn)了起来。

②像人们正常上班一样,每天早晨,她都准时地来到街边的那棵松树下,轻轻地放下木板凳,摆上修鞋用的架子,然后熟练地打开工具袋,一天的工作准备就绪了。

她的工具袋破破烂烂,可有两样东西干干净净:

一双给顾客穿的棉拖鞋,一把修好鞋后用来擦鞋的细毛刷。

③不知是她的技术好,还是她的人缘佳,一般情况下都是客等她而不是她等客。

只要她一坐下去,找她修鞋的人就走了过来,她一干就是一天,除了中午吃个便当之外,她总是忙得停不下手,累得直不起腰。

④家人每每要修鞋子,大多让我代劳,反正顺路,顺便可以和那女人搭搭讪,我倒是挺乐意。

我想,人与人之间只要有交流的愿望,即便没有语言也可以达到某种程度的沟通。

就这样,我有机会知道了那修鞋的女人的情况。

⑤女人告诉我,她来自四川广安,到海丰已经十多年了,早已习惯了这里的生活,甚至基本的海丰话都会说了。

一个陌生的地方能以博大的胸怀去接纳一个陌生的人,可见那个地方是宽和的;一个陌生的人能被一个陌生的地方接纳,可见那个人是随和的。

我想,对那修鞋的女人来说,应该就是这样一种境况吧!

⑥上线六元,换底八元,擦油两元……她童叟(sǒu)无欺,遇上讨价还价的,她就将就些;遇到大方的顾客不用找零钱的,她也是高兴地接纳。

她说:

“人都是感情动物,无所谓聪明和愚笨,不斤斤计较,也就过去了。

我们干手工活的,多少都愿意赚。

”她的话,纯朴而实在,却是生活的哲学。

她每天的生意都那么好,似乎总有修不完的鞋。

相反,她对面的同行却门可罗雀,常常是眼巴巴地看着她忙得不可开交。

难道,是她的技术好,还是她不锱铢(zīzhū)必较?

修鞋的功夫,聪明的人也许学一阵子就掌握了,而做人的艺术,却是一辈子都学不够的啊!

⑦这个修鞋的女人不知修过多少双鞋子,一针一线,一锤一挑,她都是那么娴熟,她一个活儿一个活儿地接,一双鞋子一双鞋子地修,连头都顾不得抬一抬。

无论男女老少,再破的鞋子在她手里都能修复如初,再硬的鞋底她都能自如地穿线,那个功夫,简直就是魔术表演。

顾客往往从头到尾把鞋子看了一遍,用手去拉扯了一番,才把它穿在脚上,顺便蹬一蹬地,再欣赏了一会儿才收回眼睛,然后付了钱满意地走了。

我一般是傍晚下班后才去修鞋的,因而常常成了她那一天的最后一个顾客。

这样,我和她的闲聊便多了起来,对她的了解自然也多些。

⑧在千千万万的农民工中,眼前这个修鞋的女人是幸运的。

她告诉我,她的丈夫在做建筑工,一个儿子在读大学,而且还是名牌大学呢!

我仔细地看了看她的手,那是一双扎满了布条、沾满了油污而且变了形的手;我看了看她的脸,竟然辨不出她的脸是长满了斑点还是蒙上了尘土,黑得比她略带褐色的眼珠还黑;我又看了看她的头发,竟然白的、灰的、黑的、褐的、黄的、红的都有,简直就像五色线。

我心里暗暗地感叹:

生活,生活,这就是生活!

为了生活,没有谁不用奔波劳累,不同的是,有人付出的与收获的相当,有人付出的少收获的多,又有人付出的多收获的少,好在眼前这个修鞋的女人没有想那么多。

她那么忙,哪会有时间去想那么多呢!

一个忙得没有时间去想那么多的人,一定是快乐的吧!

因为,她没有时间不快乐呢!

⑨生命不能用来叹气,生活不能老拿来相比。

人最难得的事,其实还是要拥有好心情。

心情好,不必在乎身在何处,就像这个修鞋的女人,辛苦而快乐的日子使她过得异常自得。

他们虽然很普通甚至卑微,但他们的内心深处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令人敬重。

人啊!

只要自得,就没有谁能够妨碍到他的幸福。

⑩傍晚,一阵急雨落下,行人脚步加快。

一个女顾客跑过来修鞋,她只好撑起雨伞,借着路灯的光小心翼翼地修着。

收摊了,她弯着腰用一把刷子仔仔细细地把脚下的地面扫干净。

白天摆摊的地方空荡荡的,一点痕迹也没留下。

(选自《美文精选》2015年版,有删改)

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词语。

(1)指对无关紧要的事过分计较。

()

(2)形容事业由盛而衰,宾客稀少之况。

()

(3)形容没法解开或摆脱。

()

(4)形容言行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大意。

()

2.文章第⑧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属于人物描写的______描写,表现了修鞋女人_________的形象,突出其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⑧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修鞋女人是“幸运”的?

4.如果删掉最后一段,文章的主题也能得到较好的表现,但作者还是保留了这一段文字。

请你试着说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5.“生活,生活,这就是生活!

”联系本文,谈谈你对生活的认识。

1.

(1)斤斤计较

(2)门可罗雀(3)不可开交(4)小心翼翼

2.外貌因操劳而苍老生活的不易

3.①丈夫有工作可做,儿子学业有成,自己也有谋生的手段,在城市里有一席之地。

②懂得生话的哲学,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不会被生活的艰辛所打倒。

4.①内容上更能表现修鞋女人生活艰辛,衬托出修鞋女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②烘托人物形象,表现出修鞋女人的热情以及纯朴厚道的特点。

③突出主题,歌颂了像修鞋女人一样为生活辛勤付出却依然热爱生活的普通人,也引起读者对生活的思考。

5.生活可能是艰辛的,但也是快乐的:

①人只要活着,就应该为了希望而辛勤付出;②为人实在,用心做好自己分内的事,辛苦的生活也会很充实乐;③不必计较付出多少,要保持心境平和快乐;④无论自己处境如何,不必总是叹气,不要总和别人比,要时刻拥有好心情。

(言之有理即可)

 

5.

卖豆浆的孩子

鲁先圣

①在我居住的小区门口,有一个天天早晨卖豆浆的孩子,这个孩子有十一二岁的年龄。

他在这个地方卖了多少天了,我不得而知。

我只知道从我不久前搬到这里来住,每天早晨的六点多钟开始,这个小孩子就在小区门口吆喝()他的鲜豆浆了。

②最初发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我以为是孩子的父母正巧这几天有什么事,让孩子代替几天罢了,也没有引起过多的注意。

但是,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门口吆喝鲜豆浆的声音却一直是这个孩子,一种好奇心驱使着我走出了家门,我实在想了解个究竟。

③有时候买豆浆的人很多,只见他很用力地用那个很大的铁皮瓢一下一下地从那个大塑料桶里往外舀清水添加到豆浆机里,又很熟练地在豆浆机的出口用塑料袋接豆浆,五角钱一份,他很熟练地算账、找钱、舀()豆浆,有条不紊。

盛清水的塑料桶有一米多高,放在一辆三轮车上,因而当卖去一半多以后,再舀,他的臂膀就不够长了。

这时候,他往往就将半个身子趴在桶边上。

我的心中有很多的疑问与不解,在当今这个时候,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是早晨起不了床,被父母吆喝起来吃早点去上学了,而他却早早地在这里卖豆浆了。

他一定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家庭,有着许多同龄孩子所没有的经历和背景。

我总想找个机会与他pān()谈,但看到他辛苦忙碌的样子,我虽然想急于了解却又不忍心打扰他。

④这一天,下了小雨,但是,孩子的吆喝声依然准时传来,我从家里走出来,发现他依然像往日一样站在小区的门口磨着豆浆。

买豆浆的人很少,到我买的时候,我趁着没有人,就问他:

你爸爸妈妈呢?

怎么天天就你一个人?

他回答说爸爸妈妈在另外两个地方卖。

我又问,你卖了多长时间了?

他说一年多了,从10岁开始就卖。

看着面前这个孩子,心里很不是滋味。

10岁,他就开始为生计而早起了。

他不是短短的几天代替父母,而是承担了家庭中谋生计的一份责任,或者说,他从10岁开始就有了一种职业。

⑤我问他,卖豆浆不影响学习吗,起这么早?

他说没事,卖完了再去,在班里还是最早到的呢!

孩子生得虎头虎脑,极壮健,很精神,两只眼睛明亮而有神,他已经没有了一个十一二岁孩子所拥有的那些稚嫩与娇气,而平添了一份成熟,几分老练,一些骨气,而且,我还看到了一种生的勇气与坚强。

⑥当时小雨一直在下,他的头发和一件小背心都淋湿了,这个时候走过来一个领孩子去上学的女人。

那孩子穿了一件夹衣,女人给孩子打着一把美丽的伞。

那个孩子看上去也是十一二岁的年龄。

⑦站在两个孩子之间,我不由自主地摇了摇头,那个孩子现在是幸福的,但这个卖豆浆的孩子呢?

我无言以对。

后来,我听别人讲,这个孩子的父母都在一个工厂里上班。

工厂停产放假了,就做起卖豆浆的生意。

⑧每天见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我的心里便有许多苦涩的东西在流tǎng()。

我想我不能够责怪孩子的父母让这么小的孩子就担负了生活的责任,或许这个孩子挣的这一份,就是他自己的生活费或学费。

没有这一份收入,他就不能去读书了。

⑨卖豆浆的孩子天天早上六点钟就在我居住小区的门口响亮地吆喊,这个声音成为了我们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或者起床买早点,去上班,喊孩子起床,或者去做生意。

而我,也总是在听到这个清脆的声音之后,放下台上正在读的书或停下写作的思路,走出家门,吸纳新鲜空气,驱除一夜伏案的劳累。

⑩我总这样想,这个孩子今天卖豆浆的经历,一定是他将来人生的一笔财富。

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字。

2.根据“我”对孩子卖豆浆行为的情感态度变化,理清文章思路,完成填空。

______________→我实在想了解个究竟→______________→我希望这是他将来的一笔财富

3.第⑤段画线句“孩子生得虎头虎脑,极壮健,很精神,两只眼睛明亮而有神”是什么描写?

有什么作用?

4.文中画“”线的句子中,作者为什么要将两个孩子放在一起写?

作者的“无言以对”之时,内心是怎么想的呢?

5.结合卖豆浆孩子的经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1.heyǎo攀淌

2.没注意心里不是滋味

3.外貌描写,突出孩子的可爱、健壮,为下文我看到了一种生的勇气与坚强作铺垫。

4.两个孩子放在一起,更能突显卖豆浆孩子的不容易与艰辛。

作者内心一定是苦涩的,一定在为男孩的遭遇而感到难受。

(具体的想法,合理即可)

5.越坎坷的经历,对将来越是巨大的财富。

生活中有许多不幸,我们要怀抱希望,勇敢面对。

6.

母爱是一根穿针线

尤天晨

母亲为儿子整理衣服时,发现儿子衬衣袖子上的纽扣松动了。

她决定给儿子钉一下。

儿子很年轻,却已经是一名声誉日隆的作家。

天赋和勤奋成就了他的今天。

母亲因此而骄傲()——她就是作家的母亲!

屋子里很静,只有儿子敲击键盘的嘀嘀嗒嗒声,为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伴奏。

母亲能从儿子的神态上看出,他正文思泉涌。

她在抽屉里找针线时,不敢弄出一点声响,唯恐打扰了儿子。

还好,母亲发现了一个线管,针就插在线管上。

她把它们取出来,轻轻推好抽屉。

可她遇到了麻烦,当年的绣花女连针也穿不上了。

一个月前她还穿针引线缝被子,现在明明看见了针孔在那儿,可就是穿不进。

她不相信她视力下降得那么厉害。

再次把线头伸进嘴里濡(rú)湿,再次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它捻得又尖又细,再次抬起手臂,让眼睛与针的距离最近,再试一次——还是失败。

再试……

可线仍未穿进针眼里。

儿子在对文章进行后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