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知识培训安全理论.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9104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知识培训安全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安全知识培训安全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安全知识培训安全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安全知识培训安全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安全知识培训安全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安全知识培训安全理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安全知识培训安全理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安全知识培训安全理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安全知识培训安全理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安全知识培训安全理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安全知识培训安全理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安全知识培训安全理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安全知识培训安全理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安全知识培训安全理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安全知识培训安全理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全知识培训安全理论.docx

《安全知识培训安全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知识培训安全理论.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全知识培训安全理论.docx

安全知识培训安全理论

08安全知识培训

(一)

一、影响人的安全行为因素分析

人的安全行为是复杂和动态的,具有多样性、计划性、目的性、可塑性,并受安全意识水平的调节,受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支配;同时也受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影响:

态度、意识、知识、认知决定人的安全行为水平。

因而人的安全行为表现出差异性。

不同的企业职工和领导,由于上述人文素质的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安全行为水平:

同一个企业或生产环境,同样是职工或领导,由于责任、认识等因素的影响,因而会表现出对安全的不同态度、认识,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安全行为。

要达到对不安全行为的抑制,面对安全行为进行激励,需要研究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安全行为学科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

1、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个性心理因素

(1)情绪对人的安全行为的影响。

情绪为每个人所固有,是受客观事物影响的一种外在表现,这种表现是体验又是反应,是冲动又是行为。

从安全行为的角度:

情绪处于兴备状态时,人的思维动作较快;处于抑制状态时,思维与动作显得迟缓;处于强化阶段时,往往有反常的举动,这种情绪可能发现思维与行动不协调、动作之间不连惯,这是安全行为的忌讳。

当不良情绪出现时,可临时改换工作岗位或停其工作,不能让因情绪可能导致的不安全行为带到生产过程中去。

(2)气质对安全行为的影响。

气质是人的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气质使个人的安全行为表现为独特的个人色彩。

例如,同样是积极工作,有的人表现为遵章守纪,动作及行为可靠安全,有的人则表现为蛮干、急燥,安全行为较差。

一个人的气质是先天的,后天的环境及教育对其改变和微小和缓慢的。

因此,分析职工的气质类型,合理安排和支配,对保证工作时的行为安全有积极作用。

人的气质分为四种:

①多血质,活泼、好动、敏捷、乐观,情绪变化快而不持久,善于交际,待人热情,易于适应变化的环境,工作和学习精力充沛,安全意识较强,但有时不稳定;②胆汁质,易于激动,精力充沛,反应速度快,但不灵活,暴燥而有力,情感难以抑制,安全意识较前者差;③粘液质,安静沉着,情绪反应慢而持久,不易发脾气不易流露感情,动作迟缓而不灵活,在工作中能坚持不懈、有条不紊,但有惰性,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差;④抑随质,敏感多颖,易动感情,情感体验丰富,行运迟缓、忸怩、腼腆,在困难面前优柔寡断,工作中能表现出胜任工作的坚持精神,但胆小怕事,动作反应慢。

在客观上,多数人属于各种类型的之间的混合型。

人的气质对人的安全行为有很大的影响,使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和安全工作的适宜性。

因此,在工作按排、班组建设、使用安全干部和技术人员,以及组织和管理工人队伍时,要根据实际需要和个人特点来进行合理调配。

(3)性格对人的安全行为的影响。

性格是每个人所具有的、最主要的、最显著的心理特征,是对某一事物稳定的和习惯化的方式。

如有的人心怀坦白,有的人诡计多端:

有的人克已奉公,有的人自私自利等。

性格表现在人的活动目的上,也表现在达到目的行为方式上,性格较稳定,不能用一时的、偶然的冲动作为衡量人的性格特征的根据。

但人的性格不是天生的,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方式,人的性格表现出多种多样,有理智型、意志型、情绪型。

理智型用理智来衡量一切,并支配行为,情绪型的情绪体验深刻、安全行为受情绪影响大,意志型有明确目标,行动主动,安全责任心强。

2、影响人的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

(1)社会知觉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知觉是眼前客观剌激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客观剌激物既包括物也包括人。

人在对别人感知时,不只停留在被感知的面部表情、身体姿态和外部行为上,而且要根据这些外部特征来了解他的内部动机、目的、意图、观点、意见等等。

人的社会知觉可分为三类:

一是对个人的知觉。

主要是对他人外部行为表现的知觉,并通过对他人外部行为的知觉,认识他人的动机、感情、意图等内在心理活动。

二是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是对人与人关系的知觉。

人际知觉的主要特点是有明显的感情因素参与其中。

三是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是指一个人对自我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的概括认识。

人的社会知觉与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常常是不一致的,这就会使人产生错误的知觉或者偏见。

使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在自己的知觉中发生歪曲。

产生偏差的原因有:

①第一印象作用;②晕轮效应;③优先效应与近因效应;④定型作用。

(2)价值观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价值观是人的行为的重要心理基础,它决定着个人对人和事的接近或回避、喜爱或压恶、积极或消极。

领导和职工对安全价值的认识不同,会从其对安全的态度及行为上表现出来。

因此,要使人具有合理的安全行为,首先需要有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念。

(3)角色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在社会生活的大舞台上,每个人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有人是领导者,有人是被领导者;有人当工人,有人当农民;有人是丈夫,有人是妻子,等等。

每一种角色都有一套行为规范,人们只有按照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行为规范行事,社会生活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否则就会发生混乱。

角色实现的过程,就是个人适应环境的过程。

在角色实现过程中、常常会发生角色行为的偏差,使个人行为与外部环境发生矛盾。

在安全管理中,需要利用人的这种角色作用来为其服务。

3、影响行为的主要社会因素

(1)社会舆论对行为的影响。

社会舆论又称公众意见,它是社会上大多数人对共同关心的事情,用富于情感色彩的语言所表达的态度、意见的集合。

要社会或企业人人都重视安全,需有良好的安全舆论环境。

一个企业、部门、行业或国家,要把安全工作搞好,需要利用舆论手段。

(2)风俗与时尚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风俗是指一定地区内社会多数成员比较一致的行为趋向。

风俗与时尚对安全行为的影响既有有利的方面,也会有不利的方面,通过安全文化的建设可以实现扬其长、避其短。

4、环境、物的状况对人的安全行为的影响

人的安全行为除了内因的作用和影响外,还其外因的影响。

环境、物的状况对劳动生产过程的人也有很大的影响。

环境变化会剌激人的心理,影响人的情绪,甚至打乱人的正常行动。

物的运行失常及布置不当,会影响人的识别与操作,造成混乱和差错,打乱人的正常活动。

即会出这样的现模式:

环境差→人的心理受不良剌激→扰乱人的行动→产生不安全行为;物设置不当→影响人的操作→扰乱人的行动→产生不安全行为。

反之,环境好,能调节人的心理,激发人的有利情绪,有助于人的行为。

物设置恰当、运行正常,有助于人的控制和操作。

环境差(如噪声大、尾气浓度高、气温高、温度大、光亮不足等)造成人的不舒适、疲劳、注意力分散,人的正常能力受到影响,从而造成行为失误和差错。

由于物的缺陷,影响人机信息交流,操作谐调性差,从而引起人的不愉快剌激、烦燥知觉,产生急燥等不良情绪,引起误动作,导致不安全行为。

要保障人的安全行为,必须创造很好的环境,保证物的状况良好和合理。

使人、物、环境更加谐调,从而增强人的安全行为。

二、导致事故的心理因素研究

从传统的经验管理过度到科学安全管理,需要对人的不安全行为进行科学的预防和控制。

为此需要研究导致事故的心理因素。

1.事故原因与人的心理因素

引起事故的原因多种多样,有设备的因素,也有人的因素。

人的因素除了生理因素外,重要的还有心理因素。

从安全管理心理学理论出发,人为事故原因分为三类,第一类:

有意违反安全规程或无意违反规程;破坏或错误地调整安全设备;放纵喧闹、玩笑分散他人注意力;安全操作能力低,工作缺乏技巧;与人争吵,心境下降;匆忙地行动,行动草率过速或行动缓慢;无人道感,不顾人人,超负荷工作,力不胜任。

第二类:

没有经验,不能查知事故危险;缓慢的生理反应和生理缺陷;各器官缺乏协调;疲倦,身体不适;找工作“窍门”,发现不安全的方法便当;注意力不集中,心不在焉;职业选择不合理;夸耀心,贪大求全。

第三类:

激情、冲动、喜冒险;训练、教育不够,无上进心;智能低,无耐心,缺乏自卫心理,无安全感;家诞原因,心境不好;恐惧、顽固、报复或身心缺陷;工作单调,或单调的业余生活;轻率,嫉妒;未受重用,身受挫折,心绪不佳;自卑感,或冒险逞能,渴望超群,受到批评,心有余悸。

第三类即表现为基本的心理原因,而事故发生前人在行动起点上的心理大致有五方面的因素:

素质癖性;无知,智能低;无意,缺乏注意力;被外界吸引,心不在焉,工作掉以轻心;抑郁消沉。

2.导致事故的心事分析

性格与事故:

性格是一个人较稳定的以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性格分为情绪型、意志型和理智性。

具有理智型性格的人,由于行为稳重且自控能力强,因而行为失误少;情绪型相比之下就易于发生事故,由于情绪型属外倾性格,行为反应迅速;精力充沛,适应性强,但好逞强,爱发脾气,受到外界影响时,情绪波动大,做事欠缺仔细;意志型的人属内倾性格,善于思考,动作稳当,但反应迟缓,感情不易外露,对外界影响情绪波动小,由于个性较强,具有主观倾向,因此也具有事故心理侧面。

性格是在生理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是环境和教育的结果。

情绪与事故:

情绪是人心理的微观波动状态,人的行为过程往往受情绪的支配。

喜、怒、哀、乐、悲、恐、惧对行为产生影响。

当情绪处于极端状态时,往往是行为失常的基础;行为失常又常常是事故前提。

气质、兴趣、态度等个性心理因素,也与事故行为具有特定的联系。

心理学的“事故倾向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有些人不管工作情境如何,也不管他们干什么工作,易于引发事故。

这种理论的意义在于,通过对事故造成者进行测量,找出他们的共同个性特征,然后对其个性进行调整或进行按排性适应,如把容易出事故的人分配去做不易发生事故的工作,而把那些在个性方面不容易出事故的人分配去做易发生事故的工作。

3.事故心理结构及控制

为了更好地防止事故,需要对事故心理进行有效的控制,而且控制的前提是预测,事故心理的预防方法有:

(1)直观型预测,主要靠人们的经验,知识综合分析能力进行预测,如征兆预测法等。

(2)因素分析型预测,是从事物发展中找出制约该事物发展的重要因素,以作为该事物发展进行预测的预测因子,测知各种重要相关因素。

(3)指数评估型预测,对构成行为人的引起事故的心理结构若干重要因素,分别按一定标准评分,然后加以综合,做出的总估量,得出某一个引起事故的可能性的量的指标。

事故心理的控制:

造成事故心理的控制就是要通过消除造成事故的心理状态,以达到控制事故行为,保证安全行产的目的。

人的心理包括极其广泛的内容:

从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到思维;从情绪,感情到意志;从兴趣,习惯,能力,气质到性格个性等等。

事故的心理因素是对由于影响和导致一个人行为而发生事故的心理状态和成份的总称。

导致事故的心理虽然不如人的全部心理那样广泛,但仍然有相当复杂的内容,而且其中各种因素之间又是相互联系和依存,相互矛盾与制约。

在研究人的导致事故心理过程中,发现影响和导致一个人发生事故行为的种种心理因素,不仅内容多,而且最主要的是各种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而有机的联系,它们常常是有层次的,互相依存,互相制约,辩证地起作用。

为了便于研究,人们把影响和导致一个人发生事故行为的种种心理因素假设为事故的心理结构。

事故心理结构是由众多的导致事故发生的心理要素组成。

在实际工作中,可以说,只有当一个人形成一定的引起事故的心理结构,而且具有可能引起事故的性格,并且碰到一定的引起事故的机遇时,才会发生也必然发生引起事故的行为。

由此,可得出最基本的逻辑模型:

造成事故的心理结构+事故机遇——导致事故的行为发生——事故。

根据这一事故模型我们不难看出:

(1)在研究引起事故发生的原因时,首先要考虑造成事故者的心理动态,分析事故心理结构及其对行为的影响和支配作用,从而弄清事故心理结构和其事故行为的因果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通过研究造成事故者心理结构的内容要素和形成原因,探寻其心理结构形成过程的客观规律,便能寻究和找出发生事故行为的人的心理原因。

(2)在研究事故的预测问题时,首先应着重于研究造成事故的心理预测,实际上就是通过对造成事故心理的调查研究,通过统计、分析进行预测。

当某一个体的心理状况与造成事故的结构的某些心理要素接近相似时,该个体发生事故行为可能性便增大。

因此,造成事故心理的预测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造成事故心理结构的内容要素进行人的心理状况的预测。

进行造成事故者的心理结构及其性格估量的分析讨论,有着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生产过程中发生工伤事故的因素很多,而造成事故者的心理状态常常是导致事故的主要的,甚至是直接的因素。

造成事故的心理结构复杂多样,我们在事故心理结构设计时,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故心理因素列出,为便于研究,现归纳为十大心理要素:

A侥幸心理;B麻痹心理;C愉懒心理;D逞能心理;E莽撞心理;F心急心理;G烦燥心理;H粗心心理;I自满心理;J好奇心理。

4、安全行为的激励理论

行为科学认为,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引发人的行为。

企业领导和职工能在工作和生产操作中重视安全生产,有赖于对其进行有效的安全行为激励。

激励是目的,创造条件是激励的手段。

行为学家把激励分为“外予的激励”和“内滋的激励”,外予激励是通过外部推动力来引发人的行为,最常见的是用金钱作诱因,此外还提高福利待遇、职务升适、表扬、信任等手段。

内滋的激励是通过人的内部力量来激发人的行为。

如学习新知识、获得自由,自我遵重发挥智力潜能,解决疑难问题,实现自己的抱负等等,这些激励不是由外部给予的,而是自己给自己的激励。

“外予的激励”和“内滋的激励”虽然都能激励人的行为,但后者具有更持久的推动力,前者虽然能激发人的行为,但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建立在自觉自愿基础之上的;后者对人的行为的激发则完全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它能使人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指导、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

三、违章控制与事故预防

1、违章行为分析

违章行为是指企业员工在生产过程中,违反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条例及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进行违章指挥、违章操作的不安全行为。

统计资料表明,由于违章造成的事故占事故数的70%以上。

尤其应引起重视的是,重复性的违章已成为引发事故的顽症。

因此,对各种违章行为进行归类、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对于企业现实的安全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行业、专业、岗位、地域、季节等不同,违章行为的表现也千差万别,分析其始发心理和管理缺陷,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冒险性违章。

冒险性违章,就是对自身、设施、设备起安全防护作用的用具认为是多此一举,从而弃之不用。

如登高作业不系安全带或者是进罐作业没有监护人、进入厂房作业不戴安全帽等。

冒险性违章还有一种表现形式就是滥用防护用品。

如在运转中的机械上注油、检修或清扫等。

冒险性违章的最大特点,就是一般情况下不易引发事故,从而使安全意识较差的员工容易产生冒险的冲动。

  

(2)、习惯性违章。

习惯性违章,就是对违章行为习以为常,把错误的组织、操作当成顺理成章。

它大致产生于两种情形:

一是不知道正确安全的组织、操作方法;二是知道正确的组织、操作方法,但是当新的安全装置投产或改变工艺或采用新工具设备时,因旧的工作习惯一时没有改变,或喜舒适、图方便,从而下意识地操作而造成的违章。

   

(3)、侥幸性违章。

侥幸性违章,就是在进行生产组织、具体作业的时候,组织者和操作者已经预见到潜在的危险,但这种危险的程度并不大,在侥幸心理的驱使下违章指挥声音作业。

它的产生往往是由于在无意或有意进行了第一次违章或者是知道他人有过同类违章行为的发生,但没有酿成事故的情况下,产生了侥幸心理。

如超速、逆向行驶、该停车的地方不停车。

   

(4)、被动性违章。

被动性违章,就是明知操作是违章行为并具有潜在的危险性,但受一定条件的制约必须违章,否则就完不成任务或面临着人身胁迫等。

   

(5)、异常性违章。

异常性违章,就是大脑出现短暂的“真空”状态,指挥系统失灵,引发操作失控。

它的表现形式很多,如:

特殊情况下大脑缺氧,短时间心绪紊乱,长时间连续作业引起疲劳过度,大脑、手、脚失控,身体机能有缺陷,不能完成正常的操作等等。

(6)、记忆和判断失误性违章。

这是由于训练不足丧失“短期记忆”而对安全事项想不起来,或在作业时,突然因外来干扰使判断失误发生的违章。

如一埋头伏案设计的电气工程师,忽然想起要测一下变电站电机的相应尺寸,于是没有换工作服而穿着长袖衫到低矮的变电间屈身蹲下去实测,头上有高压线,正当测量之时,右长衣袖脱卷,他下意识地举手企图卷上衣袖,结果手扬起时指尖接触电线而触电死亡。

这是典型的记忆性违章,假使穿工作服,后面一连串的事就不至于发生。

   

(7)、环境性违章。

指个体受到外界的刺激促成心理异常而发生的违章,如环境引发兴奋过度、忧愁担心、发怒等心理反应影响了对危险的预见,或根本不考虑危险,致使操作违章等。

 

       行为科学指出:

人的行为受个性心理、社会心理、社会、生理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个体违章行为的原因是复杂的。

因而,在分析违章行为的原因时不能停留在“人因”这一层次上,应该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应分清是生理或心理的原因,抑或是客观还是主观的原因。

现今我国不少企业,在分析事故原因时,只简单归咎于“违章作业”、“违章指挥”等浅层直接原因或只在表面现象上做文章,而不去分析产生不安全行为的深层次原因,这对制定合理的预防控制措施,有效地杜绝类似现象的发生是没有多大益处的。

通过对大量的人为事故分析得出,违章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

 

(1)、技术不熟,能力不强,盲目蛮干。

操作者没有熟练掌握操作规程,没有工作经验,又不向他人请教,没有察觉到危险的存在,这是产生冒险性违章的主要原因。

  

(2)、自以为是,习以为常。

操作者自认为从事该项工作多年,很有经验,对不安全行为习以为常,满不在乎,甚至在工作条件和环境发生变化后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始终凭经验办事,这是产生习惯性违章的主要原因。

    

(3)、心存侥幸,思想麻痹。

在遇到难干、麻烦的工作时,只图省事、省力尽快完成任务,虽然感到操作有一定的危险,但认为问题不大,对潜在的风险未有足够的警觉,这是产生侥幸性违章的主要原因。

    

(4)、生产作业条件受限。

生产现场设备相对简陋,作业环境恶劣,加之生产任务又紧,作业人员只能利用现有的条件来完成生产任务,很难有其它的选择,这是产生被动性违章的主要原因。

    

(5)、力不从心,疲劳作业。

操作人员过于疲劳,感觉机能减弱,注意力下降,动作准确性和灵敏性降低,人的思想和判断错误率提高,无法正常操作,从而产生异常违章或记忆和判断失误性违章。

    

(6)、受情绪的影响,意识不集中。

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刺激,心情不好或情绪激动,大脑皮层极度兴奋,注意力难以集中到生产作业中去,这种情况容易导致环境性违章。

 

违章行为一般发生在生产作业活动中,而且伴生于其全过程。

因此。

在识别违章行为时不能仅限于生产作业过程的某一时段,而应贯穿该项作业的全过程。

为了便于企业安全监督管理人员查纠现场违章行为,控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可以借鉴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估方法中的工作危害分析法,逐一查找出企业各项生产作业活动中存在着的违章行为,再依据经验,估算出违章行为引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和后果的严重性(S),从而测算出违章行为诱发事故发生的风险度(R)。

在此基础上,按风险大小对违章行为依次予以控制。

在这里,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之为作业过程违章识别法。

    

违章行为的识别。

可依据以下步骤识别出企业生产经营作业活动中的违章行为:

  

(1)确定企业内所有作业活动包括日常操作、作业,设备设施的安装、搬迁、检维修,机关后勤服务人员的活动,外来人员的活动等。

    

(2)以车间、队为单元,列出作业活动网络图。

    

(3)选定作业活动。

    

(4)将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工作步骤,用3~4个词说明1个步骤,只说做什么,而不说如何做。

    

(5)分析每一步可能存在的违章行为。

    以上工作最好由懂设备、生产、工艺,熟悉操作规程的人员组成工作小组来完成,人员以5~6人为宜。

(二)违章危害分析

(1)违章行为引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评估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重点考虑违章行为发生的频率、现场是否有在监督监护、现场是否采取控制措施(包括个种防护、应急措施、监测系统、联锁机构、保护装置等),具体评估标准:

可能性(L)。

表1危险事件的可能性等级表

等级

等级说明

分值

个体发生情况

总体发生情况

A

频繁

5

频繁发生

连续发生

B

很可能

4

在寿命期内会出现若干次

频繁发生

C

有时

3

在寿命期内可能有时发生

发生若干次

D

极少

1

在寿命期内不易发生,但有可能发生

不易发生,但有理由可预期发生

E

不太可能

0.5

可以设想,但高度不可能

F

极不可能

0.2

极不可能

不易发生,但有可能发生

G

不可能

0.1

很不容易发生,以至于可以认为不会发生

可以假定不会发生

(2)后果的严重性(S)。

  

违章行为引发事故的严重性重点要考虑法律法规要求、伤亡程度、经济损失、时间损失等。

表2危险事件的严重性等级表

等级

 等级说明

分值

事故后果说明

灾难性的

5

人员伤亡或系统报废

严重的

4

人员严重受伤、严重职业病或系统严重损坏

轻度的

3

人员轻度受伤、轻度职业病或系统轻度损坏

轻微的

1

人员受伤和系统损坏轻于Ⅲ级

(3)违章行为引发事故的风险度(R)

   根据违章行为引发事故的可能性及后果严重性,就可以计算出其风险的大小,并根据其数值大小对违章进行归类,评估的结果可分为以下几种:

轻徽违章L×S=1~3;一般违章L×S=4~8;中等违章L×S=9~12;

重大违章L×S=15~16;特大违章L×S=20~25

  利用以上危害分析方法,可以排查出整个生产活动过程中存在的违章行为,并可对这些违章行为的危害大小进行判定、归类,依照先主后次的原则,分层次控制、防范各类违章行为。

(三)、违章行为的控制

 从发生机理上讲,任何事故都是可以防范的,同样,任何违章行为都是可以控制的,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可以在对各种违章行为进行分类、分析其表现形式和产生的具体原因的基础上,根据违章行为的危害大小,对症下药、有重点、分先后地整治各类违章。

(1)努力提高设备本质安全配套水平,尽量减小违章行为对企业安全生产的影响。

①对重特大违章危害,可以考虑用新的系统、新的技术和工艺代替旧的不安全系统和工艺,从根本上杜绝事故的发生。

如用液面报警仪代替员工坐岗观察监测;用机器、机械手、自动控制器或机器人代替人来完成某些操作;用无毒无害原料替代有毒有害原料;密闭生产替代开放生产等。

②安装安全保险装置。

目的在于尽量降低机器设备的危险程度,使事故造成的损失最小化。

如高压设备的安全阀、泄压阀,电路中的过压、过流自动保安器;电器设备的接地、接零装置;冲压机械的安全互锁器;金属剪切机室的出入门互锁装置等。

③实施有效的隔离防护。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认为,事故是能量的非控制释放造成的,工伤是非控制能量直接作用于人的结果。

这些能量形成有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电离及非电离辐射、声能和生物能等,其中意外释放的机械能是造成工业伤害事故的主要能量形式。

因而,只要对这些能量进行有效的屏蔽、隔绝,对员工个体进行控制、防护,就可以防止非控制能量对个体造成伤害。

如:

电动手工具采用的双层绝缘措施;建筑高空作业的安全网;防止人员误接触而设置的电气设备的防护屏、防护栅栏;汽车上的安全带等等,这些设施都可以消除或减轻因为人的不安全行为而导致的对自身的伤害。

    

(2)建立科学、规范的安全教育培训考核机制,努力提高生产指挥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岗位胜任能力。

   

①建立现场管理、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台帐,考核不合格者,不准独自上岗。

培训内容应包括:

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标准、规章、制度,安全生产工艺技术、操作规程,安全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