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作业文言文专题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9206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65.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本作业文言文专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校本作业文言文专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校本作业文言文专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校本作业文言文专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校本作业文言文专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校本作业文言文专题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1页
校本作业文言文专题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1页
校本作业文言文专题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1页
校本作业文言文专题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1页
校本作业文言文专题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1页
校本作业文言文专题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1页
校本作业文言文专题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1页
校本作业文言文专题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1页
校本作业文言文专题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1页
校本作业文言文专题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1页
校本作业文言文专题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1页
校本作业文言文专题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1页
校本作业文言文专题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1页
校本作业文言文专题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1页
校本作业文言文专题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本作业文言文专题答案.docx

《校本作业文言文专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作业文言文专题答案.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校本作业文言文专题答案.docx

校本作业文言文专题答案

2、文言文专题

(一)论语

1.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2.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学而》)

3.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4.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

5.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6.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7.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8.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9.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10.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一、字词解释

(一)通假字

1.说:

通“悦”,愉快。

2.女:

通“汝”,你。

3.知:

通“智”,聪明。

(二)一词多义

1.知①了解(人不知而不愠)②明白(诲汝知之乎)

③是知也(通“智”,智慧)

2.而①转折连词,译为“却”(人不知而不愠)②顺承连词(择其善者而从之)

③并列连词(任重而道远)

3.为①担任,做(可以为师矣)②替(为人谋而不忠乎)

③是(知之为知之)④作为(仁以为己任)

(三)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按时,名词用作状语。

2.传不习乎:

老师传授的知识,动词用作名词。

3.温故而知新:

故,旧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新,新的理解,形容词用作名词。

4.见贤思齐:

贤者,形容词用作名词;齐:

看齐,形容词用作动词。

(四)古今异义

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

按时;今义:

时间

(习)古义:

复习;今义:

学习

2.不亦君子乎(君子)古义:

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义:

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3.吾日三省吾身(三)古义:

泛指多次

今义:

数次,三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

真诚,诚实

今义:

相信

5.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

可以凭借

今义:

可以

(五)重点词语

1.愠:

生气,发怒。

2.日:

每天。

3.罔:

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4.殆:

有害。

5.是:

此、这。

6.弘毅:

刚强,勇毅。

7.凋:

凋谢。

8.其,大概、也许。

9.恕:

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六)成语

1.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2.见贤思齐:

意指见到有才德的人就想着与他齐平。

3.择善而从:

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实行。

4.任重道远:

担子很重,路很远。

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5.死而后已:

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生。

意为不辞辛苦地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到死为止。

6.岁寒松柏:

比喻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节操高尚的人。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如果自己身体不想要的结果或精神不情愿被这样对待,就不要使得别人遭受不想要的结果和得不到想要的对待。

二、句子翻译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

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翻译:

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

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

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翻译:

看见贤能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样的短处就要改正。

8.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翻译:

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翻译:

(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

那大概是恕(道)吧!

自己不想做的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三、中心主旨

1.关于求知态度的句子: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关于学习方法的句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关于修身做人的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问题分析

1.第一则告诉我们要有怎样的学习方法、学习乐趣和为人态度?

答:

①学习方法:

学后要时常复习。

②学习乐趣:

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探讨学问。

③为人态度:

对不了解自己的人,毫不怨恨。

2.第二则:

从曾子“三省”来看,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的是什么?

你怎样看待这种做法?

答:

重视品德修养。

德乃为人之本,治学之基。

一个人首先应该有德,有才无德,其人会遭人鄙视,其才也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却会引起消极的影响。

3.第三则:

“温故”和“知新”是否是并列关系?

作者强调了什么?

为什么?

答:

不是。

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复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所以,关键是要“知新”,这就要独立思考。

4.第四则:

这一则阐述了怎样的内容?

你从中掌握了什么学习方法?

答:

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告诉我们要学思结合,二者不可偏废。

5.第五则:

孔子教育仲由(子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用现代汉语概括孔子的观点。

                             

答:

要有谦虚、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6.第六则、第七则:

这两则讲了怎样的学习态度?

答:

要善于向一切人学习。

既要学习长处,又要看到短处,从而反省自己。

7.第八则:

曾子为什么要强调“弘毅”?

 答:

“弘毅”是刚强、勇毅的意思,只有刚强、勇毅才能接受重任并为之奋斗。

8.第九则:

怎样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答:

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以“松柏”比喻君子。

只有在险恶环境下,才能显示出君子的操守。

9.第十则:

你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

答:

这句话现在看来,有其现实意义。

其中包含相互体谅的意思。

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改变已有的不正确做法,这样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

(二)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一、字词

(一)通假字

1.要:

通“邀”,邀请。

 

(二)一词多义

1.寻:

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寻病终(副词,不久)

2.舍:

便舍船(舍shě,动词,舍弃)

  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

3.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wéi,动词,作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wèi,介词,对,向)

4.遂:

遂迷,不复得路(最终)

  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三)古今异义

1.无论古义:

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

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2.妻子古义:

妻子和儿女。

今义:

对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

3.绝境古义: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

没有出路的境地。

4.鲜美古义:

鲜艳美丽。

今义:

食物味道好。

5.交通古义:

交错相通。

今义:

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6.仿佛古义:

隐隐约约。

今义:

似乎,好像。

(四)重点字词

1.为业:

把……作为职业,以……为生。

2. 缘:

沿着,顺着。

   

3.落英:

落花。

4.缤纷:

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5.异:

以……为异,对……惊异、诧异。

   6.俨然:

整齐的样子。

7.穷:

走到……尽头。

 8.开朗:

开阔而明亮。

  

9.属:

类。

 10.阡陌:

田间小路。

 

11.悉:

全,都。

 12.黄发垂髫:

指老人和小孩。

13.具:

详细、详尽。

 14.讯:

消息。

 15.间隔:

隔绝。

   

16.叹惋:

感叹,惋惜。

17.延:

邀请。

  18.语:

对……说,告诉。

19.足:

值得 20.扶:

沿着、顺着。

    24.向:

从前的、旧的。

 

25.诣:

到……地方去。

26.规:

计划,打算。

27.果:

实现。

28.寻:

不久。

   29.问津:

探访,访求。

(五)成语

1.豁然开朗:

形容由狭隘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朗。

也形容由迷惑糊涂一下子变得通晓明白。

2.世外桃源: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

后亦指环境清幽、生活安逸的地方。

3.无人问津:

原指没有问通往桃花源路的人了。

现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

4.怡然自乐:

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5.落英缤纷:

花瓣凋落;纷纷飞扬的样子。

形容鲜花盛开的美丽景致。

二、句子翻译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对此感到诧异。

又向前走,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2.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又向前走了几十步,眼前一下子由狭隘幽暗变为开阔明亮。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互相都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和儿女及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桃源里的人)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6.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 

桃花源里的人对他说:

“(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

” 

7.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还是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通往桃花源)路。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听闻的情况,那些人听了都感叹惋惜。

三、中心主旨

本文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民风淳朴、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四、问题分析

1.本文第二段描写了美好生活的图景,请从三个方面加以概括。

答:

自然环境:

优美富饶;

社会环境:

安定和平;

人民生活:

自由快乐。

2.本文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写了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一线贯之。

3.请结合本文谈谈桃花源人的特点?

答: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表现桃源人的热情好客;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表现桃源人的勤劳;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表现桃源人的和美幸福;

4.渔人离开桃源后“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

是使人觉得桃花源只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

5.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里虚构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

答:

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和批判。

6.对渔人的回答,桃源人叹惋的原因是什么呢?

答:

为桃花源以外的世界变化大,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痛苦地生活而叹惋。

7.本文寄托了作者追求怎样的人生理想?

答:

追求一种景色优美、民风淳朴、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平等的理想世界。

(三)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一、字词解释

(一)一词多义

1.名著名:

有仙则名。

说出:

不能名其一处也。

(二)词类活用

1.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变得有名,著名。

2.无丝竹之乱耳使动用法,使……扰乱。

3.无案牍之劳形使动用法,使……劳累。

 

(三)重点词语

1.斯:

这。

2.惟:

只。

3.馨:

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4.鸿儒:

博学的人。

鸿,大。

儒,指读书人。

5.白丁:

平民。

指没有学问的人。

6.调:

调弄,这里指弹琴。

7.案牍:

官府的公文。

8.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意义。

二、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谈笑、来往都是学识渊博的人,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奏乐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三、中心主旨。

《陋室铭》通过对居室环境和交往人物生活情趣的描写,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志趣。

四、问题解析。

1.开篇就写“山”“水”“仙”“龙”,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用意?

答:

运用了类比、比兴的手法,引出主旨“陋室不陋”。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以“陋室”扣题,“德馨”一词统领全篇,这句话写出了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揭示主题,是全文的主旨句。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陋室?

突出陋室怎样的特点?

答:

从居住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这三个方面来描写陋室,突出了陋室环境清幽典雅(景色雅),交往人物博学儒雅(交往雅)和生活情趣高雅(情趣雅)的特点。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和“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都是写室中之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致和情怀?

写作角度有何不同?

答:

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志趣。

前句从正面说,是实写,表现是主人的从容雅静;后句从反面写,是虚写,表现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5.作者为什么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

以古代的名贤自比,暗示陋室不陋,说明自己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表现出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6.文章结尾引用“孔子云:

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

答:

①引用孔子的话,强调了陋室不陋,点明主旨。

②表现出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③照应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含蓄无穷,令人深思。

(四)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词语解释

(一)一词多义

1.之①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

②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无丝竹之乱耳)

③助词,宾语前提的标志,无实义(何陋之有)

2.可①值得(可爱者甚蕃)

②可以(可远观)

3.鲜①少(陶后鲜有闻)

②鲜艳(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4.远①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香远益清)

②副词,远远地(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二)词类活用

1.不蔓不枝:

蔓,生枝蔓;枝,长枝节。

(三)古今异义

亭亭净植古义:

立。

今义:

栽种。

(四)重点词语

1.蕃:

多。

2.妖:

美丽而不端庄。

3.益:

更加。

4.亵:

亲近而不庄重。

5.染:

沾染6.濯:

洗。

7.鲜:

少。

8.闻:

听说。

9.宜:

应当。

10.谓:

认为。

二、句子翻译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翻译: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爱的很多。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翻译:

我唯独喜爱莲——它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翻译: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翻译: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

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

对于牡丹的喜爱,应该有很多人了。

三、中心主旨

全文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美德。

四、问题分析

1.文章从哪些方面写莲,分别象征了君子的哪些品质?

答:

(1)生长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还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2)体态、香气: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

(3)风度、气质: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象征君子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2.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牡丹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菊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莲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操守的思想感情。

3.菊之爱有哪两重含义?

作者以菊作烘托的本意是什么?

答:

两重含义:

一是做一个避世的隐士;二是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作者以菊作烘托的本意是:

避世者不染尘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则境界更高。

4.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答:

这是一个反问句。

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世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哪一句话?

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盛爱牡丹”。

结尾这一句感叹句表达了表现了作者对追逐名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6.本文写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什么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答:

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同时又是花中隐士,具有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

因此它是从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牡丹雍容华贵,是富贵的象征,人们对它的喜爱反映了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的世风。

因此它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形象。

7.作者运用“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这种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自己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

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名利,表现了作者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同时也表现了他对追逐名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五)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一、字词解释

(一)通假字  

1.略无阙处:

通“缺”, 中断。

(二)一词多义

1.绝   ①沿溯阻绝(隔绝、断绝)            ②哀转久绝(消失)    ③绝巘多生怪柏(极)

2.自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

3.属   ①属引凄异(连接)              ②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4.清   ①回清倒影 (清波)           ②清荣峻茂(清澈)

(三)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

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2.空谷传响:

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3.素湍绿潭:

形容词用作名词,急流的水。

(四)重点词语

1.略无:

毫无,完全没有。

 2.自非:

如果不是。

 3.亭午:

正午。

  

4.夜分:

半夜。

5.曦:

日光,这里指太阳。

6.襄:

上,这里指漫上。

7.沿:

顺流而下。

8.溯:

逆流而上。

9.或:

有时候。

  

10.奔:

飞奔的马。

11.御:

驾着,驾驶。

12.疾:

快。

13.素:

白色的。

 14.回清:

回旋的清波。

15.飞漱:

急流冲荡。

16.荣:

茂盛。

 17.良:

实在。

18.晴初:

天刚刚放晴的时候。

19.霜旦:

下霜的早晨。

20.属引:

连续不断。

属:

连接。

引:

延长。

21.久绝:

消失,停止。

  

二、句子翻译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翻译:

两岸都是群山连绵,没有中断的地方。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翻译:

到了夏季,江水上涨,漫上两岸的丘陵,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断隔绝了。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翻译:

即使是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翻译: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有很多趣味。

5.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翻译:

在秋天,每逢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寒凉山涧里一片寂静。

6.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翻译:

(猿猴叫声)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三、中心主旨

本文通过对三峡地貌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秀丽,表现了他热爱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

四、问题分析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不同的季节有何特点?

答: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

写山,突出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水湍急,春冬水清澈。

不同季节的特点:

①夏季:

水势迅急凶猛(奔放美) ②春冬:

景色秀丽奇绝(清悠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