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问答题doc.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53729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问答题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文言文问答题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文言文问答题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文言文问答题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文言文问答题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文言文问答题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文言文问答题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文言文问答题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文言文问答题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文言文问答题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文言文问答题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文言文问答题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文言文问答题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文言文问答题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文言文问答题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文言文问答题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文言文问答题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文言文问答题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文言文问答题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文言文问答题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问答题doc.docx

《文言文问答题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问答题doc.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言文问答题doc.docx

文言文问答题doc

文言文问答题:

七(上)《童趣》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文中叙述了哪些“物外之趣”?

观蚊如鹤之趣(夏日戏蚊)、神游山林之趣、鞭打蛤蟆之趣。

2.文中出现了好几个成语,请写出三个来。

庞然大物、明察秋毫、怡然自得

3.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思想感情?

反映了作者严惩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

4.文中所写的都是平常之物,而“我”却产生了“物外之趣”,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

《〈论语>十则》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从语录中看,孔子认为学习的快乐在于(不断学习、复习)。

2.从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几句语录看,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做老师?

这种观点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观点是否矛盾?

答:

温故知新,经常学习的人才能做老师;不会矛盾,因为只要虚心学到处都有老师。

3.本文的语录中,孔子认为,任何人身上都可以让我们学到东西,因为如果别人比自己优秀,那么学习他优点;如果别人有缺点,那么自己也有就反省,并改正。

4.说说本文中出现的现在仍在用的成语。

答:

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为什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略。

《山市》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找出文中表现时间的词语。

答:

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无何,……;未几,……;忽大风起……;既而风定天清,逾时,;倏忽如拳如豆。

2.文中描述的蜃景若以“风起”为界,前后的蜃景变化各有怎样的特点?

答:

前者孤塔耸立,少顷换一幅图景,这时蜃景的物象是逐步增加的;后者五座楼的情景,逐渐变化,依次消失,这时蜃景的物象是逐步减小的。

3.文中将“山市”称为“鬼市”,对此,你怎样认识?

答:

作者在他那个时代,还不会理解海市蜃楼是一种光线折射形成的现象,所以在文中将此幻象称为“鬼市”是可以理解的。

(言之有理即可)

《世说新语》两则:

读课文回答问题。

1.文中两个以雪为喻的句子你认为哪个更好?

为什么?

答:

我认为“未若柳絮因风起”;因为比喻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要有意蕴。

“柳絮”飘飘扬扬的样子,极似雪花飘落的神态。

(不仅限此答案,只要有道理即可)。

2.文中“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答:

融洽、欢快、轻松等家庭氛围。

(答出两点即可)

文中“儿女”指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

今之“儿女”则专指子女。

3.当友人怒曰“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

元方入门不顾表示了他的什么态度?

答: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对友人不守信,说话不礼貌的行为表示抗议和蔑视。

4.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

元方入门后,友人会怎样?

答:

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略)

5.“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怎样理解元方的行为?

(略)

6.你认为元方这个孩子怎么样?

他有哪些特点?

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

陈元方是一个聪颖机智,有礼有节的儿童。

待人接物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寓言两贝1:

1、《智子疑邻》的寓意是什么?

答:

凡事要尊重事实,不能凭主观感情去判断是非,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2、这则寓言的启示有哪些?

答:

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

人们看问题要全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事物的反面。

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七(下)《伤仲永》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

第一阶段:

幼年天资聪慧“即书诗四句”。

“指物作诗立就”。

第二阶段:

才能渐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

“泯然众人矣”。

2、“受于天”指什么?

“受于人"又指什么?

答:

“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受于人"又指什么?

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怎样看待?

答:

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4、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

答:

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

活到老,学到老。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等。

《木兰诗》:

详略处理:

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为什么这样安排?

详写:

决定代父从军、准备出征奔赴战场、还乡与亲人团聚。

略写:

十年征战生活

原因:

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是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

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五!

'权劝学》:

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

要想让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于学习,并学有所成。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孙权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答:

劝学。

用自己的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

3、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

其作用是什么?

答: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这是侧面描写。

作用是:

突出表现吕蒙修业,学有所成。

《口技》:

1、哪些声音直接地表现了火势的凶猛?

哪些声音表现了大火中人们的行

动?

(用原文回答问题)答:

火势: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

人们的行动:

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2、作者是怎样称赞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的?

(原文回答)答: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3、找出描写观众的句子,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句子:

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作用:

从侧面烘托口技表演的逼真,具有巨大吸引力,突出了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4.为什么文章结尾与开头都强调“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答:

首尾呼应,并且通过强调简单的道具,突出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演技。

5.当观众听完演出,"撤屏视之,一人、。

”会想起什么,说些什么呢?

请用现代汉语,以“演出结束以后”为题,续写下文(100字左右)。

答:

《短文两篇》:

(1)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①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②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狼》:

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阐述本文主旨。

答:

本文叙述了屠户与狼斗争的故事,揭露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

2、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答:

文中表现狼狡猾的语句有:

“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

3、结尾一段是什么表现手法?

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它又告诉“人”什么呢?

答:

是议论。

它告诉人们: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八(上)

《桃花源记》: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

答: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

答: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

3、写出本文出现的三个成语:

豁然开朗、世外挑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

答:

甚异之

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什么?

(用原文)答:

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什么?

(用原文)

答: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哪些?

答:

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有哪些?

答: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什么?

答: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什么?

答: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1、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答:

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他们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12、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

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的宁静、祥和。

13、桃源中人“不复出”的原因是什么?

答:

原因是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厌恶外界的战乱;同时,他们进来后能安居乐业。

14、作者虚构这桃花源这一美好社会的用意是什么?

作者虚构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的理想社会,人们能安居乐业,自给自足,怡然自乐,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

同时,也暗含着对当时生灵涂炭社会的批判。

《陋室铭》:

1、统领全文的一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中点睛之笔是何陋之有。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答: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的是什么?

答: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什么?

答: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6、文中前面说“斯是陋室”,结尾说“何陋之有?

”,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

答:

从建筑和室内布置来看是简陋,但由于室的主人品德高尚,所以就不显得简陋。

7、写出三组对偶句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调素琴,阅金经

8、文章结尾提出两个历史人物、引用孔子的话,分别有什么作用?

答:

用诸葛亮、杨雄两位先贤自比;,说明只要“德馨”,所居的陋室就不显得简陋;引用孔子的话,反问句式呼应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点明了文章主旨,表明作者高洁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

1、文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

答:

莲,花之君子者也。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

答: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4、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

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5、作者要赞颂莲花,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

答:

写菊和牡丹的目的是衬托莲的高贵品质,写菊是正面衬托,写牡丹是反面衬托。

《核舟记》:

回答以下问题

1、能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盖大苏泛赤壁云。

2、最能表达作者对核舟的感情和态度的句子是:

技亦灵怪矣哉!

3、舟上并没有“赤壁”二字,你是怎么知道苏轼和朋友游的是赤壁?

答:

苏轼曾游过赤壁,并写了《赤壁赋》《后赤壁赋》,核舟的窗户上的字正是出自这两篇文章,核舟正是通过这一点表明苏轼和朋友游赤壁的。

4、第二段为什么先介绍苏东坡,然后才介绍黄庭坚和佛印?

答:

因为核舟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大道之行也》:

1、文中从哪几方面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

答:

(1)人人都受到社会关爱;

(2)人人都安居乐业;(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2、“大同”社会一个基本特征是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

人人都受到社会关爱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1)全社会亲如一家(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各种年纪的人都有合适的安排(老有所终,壮有所用……);(3)尤其对矜、寡、孤、独、废疾五种人实行生活保障。

3、文章从哪两方面说明了“大同”社会的优越性?

答:

两方面,一是社会制度,二是社会公德。

4、文章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答:

天下为公

《石壕吏》:

理解默写:

说明兵役之苛酷:

三男邺城戍;表现战争惨烈的的句子:

二男新战死;说明战争破坏严重:

出入无完裙;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三峡》: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答:

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用原文回答:

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是: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表现春冬水清流缓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答:

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

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4、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答:

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说明三峡秋天寂静、凄清的特点。

5、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

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原句1: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

虽乘风御风不以疾也)理由2:

落差大原句2: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6、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第四段是写三峡的秋天?

理由是什么?

答: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因为只有在秋天才会有霜,冬天是雪,夏天是雨,所以说这是秋天。

还有林寒,夏天的树林是茂盛的,冬天是光秃的,只有秋天才会林寒涧肃。

7、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答:

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8、作者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描写,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答:

本文重在写水,夏季三峡的水为湍急,极具特色,所以先写“夏水”。

春冬两季的景色相似,所以将春冬两季合起来写;秋季凄清,写在最后.

9、“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意思是什么?

这使我们想到李白的哪两句诗?

答:

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当晚就到达江陵。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10、“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试分析好在哪里?

答:

这两句的意思是:

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句中以“回旋”写“素湍”的动态,以“倒影”写“绿潭”的静态,极言江水之清澈。

“素湍”见浪花之雪白;“绿潭”显潭水之清澈,“回清”写江水之动态。

11、用简短的话归纳各段的大意:

答:

第一段:

总写三峡峰峦重叠,雄伟峻拔的山势。

第二段:

写三峡夏天水势的湍急。

第三段:

写春冬二季三峡清幽隽绝、令人向往流连的风光。

第四段:

写三峡秋冬之时景色的凄清。

《答谢中书书》

1、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

答:

反映了作者寄(娱)情山水的思想。

2、中心思想(表达的思想感情)答:

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3、书是一种怎样的体裁?

答:

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具有文学性。

4、文中提到的“康乐”指谁?

作者举他有什么用意?

答:

“康乐”指谢灵运。

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5、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说说其作用。

答:

最后一句。

说明能够欣赏山水之美的人很少。

6、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请用一个短语来概括短文内容。

答:

峰、流、壁、林、竹、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

短语是:

欲界之仙都

《记承天寺夜游》: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答:

月光(月色)

2、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

答:

“庭下如积水空,水中藻、苻交横,盖竹柏影也。

3、全文分几层,请用“/”划分,并写出层意全文分三层:

答:

第一层记事,交代了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写景,写了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层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蔬影的感触。

4、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

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5、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

本文记述了’'我”与张怀民一起赏月的经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①遂至承天—②相与步于中庭—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

①唯张怀民可以同乐②关系亲密③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7、作者称自己是“闲人”,有什么深意?

答:

“闲人”可指闲来无事可做的人,依此解可看出苏轼被贬后失意落寞之情;“闲人”又可指有闲情逸致的人,自此我们又可看出苏轼不以被贬为意,仍旧有积极乐观旷达的人生情怀。

8、“何夜无月?

何处无松柏?

”一句表达作者怎样的胸怀?

答:

体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阔大胸襟。

9、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被贬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一一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10、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作者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答:

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

《观潮》:

回答下列问题1、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描写?

有什么作用?

答:

侧面描写;从侧面烘托钱塘潮的奇伟壮观。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

写出了江潮的怎样的特点?

答:

从形(仅如银线)、色(玉城雪岭)、声(大声如雷霆)、势(吞天沃日)四方面,由远及近地写海潮,刻画了江潮的雄伟壮观。

3第二段写水军演习,场面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答:

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

4、第三段哪些句子描写壮士形象?

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

答:

“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写出了壮士形象;“溯迎而上”“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突出了勇士的绝技。

5、统领全文的句子是: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6、第二段中写水军演习之时,说他们"如履平地”,这样写有什么内涵?

答:

这是比喻、夸张的手法,突出水兵技艺的娴熟。

7、作者引用杨诚斋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答:

这两句诗从侧面对潮水的形象做了补充,同时也与段首“天下之伟观”照应,以此加强了读者对海潮之雄伟壮观的强烈印象,并为下文作铺势。

《湖,L亭看雪》:

回答问题1、文中具体描写雪景句子是哪些?

答:

雾淞沆质,天与云与山与水,下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文中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

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的“强"和"拉”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情?

答:

“强”表现作者的喜悦豪爽心情;“拉”表现客喜悦心情。

4、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答:

包含了作者痴迷山水之乐的称赞,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八(下)《与朱元思书》:

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的哪句话与有异曲同

工之妙?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文中“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4、请找出文章里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异水”的句子: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5、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

找出具体语句: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鸾飞戾天者息心和经纶世务者忘反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望峰窥谷。

《五柳先生传》:

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1、五柳先生三大爱好是指什么?

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自

娱。

平和、旷达的性格。

2、文中哪句话是陶渊明归隐形象的总体勾勒,使一位沉默寡言,淡泊功利的隐世名士飘然而生。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3、“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表现了五柳先生怎么样的性格特点?

自得其乐,淡泊名利。

《马说》:

作者描述千里马的遭遇用意: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

遭遇(托物言志),寄托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感,以及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强烈的愤慨。

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其真不知马也”。

《送东阳马生序》: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作者写自己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景,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艰苦的学习过程和端正的学习态度。

2、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表现了什么?

勤奋学习的谦虚求学的态度。

3、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的内容叙述了作者奔走求学之苦。

4、作者在写自己的清苦生活时,为什么要写同舍生奢华的生活?

通过对比更足以突出作者不慕富贵,专心学习的思想品质。

5、围绕“嗜学”二字写了哪两件事?

借书之苦。

求教之难。

6、“卒获有所闻''这里的''闻''指什么?

得到知识,明白道理。

7、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

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

8、与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

说说现代中学生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吃穿无忧,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广泛,信息灵通等。

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

《水调歌头》:

本词上阕写月下饮酒,下阕对月怀人,表达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把酒问青天(把:

端。

)高处不胜寒(胜:

能承担,经得起。

)千里共婵娟(婵娟:

月亮。

),

2、理解默写:

词人由情感的激越转入了理智的超脱,化悲怨为豁达,告诉人们,原本是自然规律,没必要死死纠缠于其中,应退而思之: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相隔千里的亲人虽不能相聚,只要健康常在,可以千里共赏明月,共同寄托相思之情啊!

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诗人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小石潭记》:

问答题

1.课文按什么顺序写?

游览顺序。

2.课文抓住了小石潭什么特点?

幽静。

3.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幽深冷寂,孤苦凄凉。

悲哀深沉。

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

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有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5.文中的“对I:

匕"和“烘托"点拨:

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佶然不动"和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

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岳阳楼记》:

本文中心思想:

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

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①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是: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作者写本文的原因是:

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表现洞庭湖“胜状”或“岳阳楼大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