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广东A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9265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广东A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广东A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广东A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广东A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广东A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考广东A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考广东A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考广东A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考广东A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考广东A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考广东A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考广东A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考广东A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广东A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高考广东A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广东A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广东A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高考广东A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09年高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word版(广东卷)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是()

A、赝品/摇曳     概况/愤慨       咽喉/哽咽

B、溯源/夙愿     憧憬/瞳孔       大厦/厦门

C、斟酌/甄别     荟萃/猝然       模样/楷模

D、商榷/证券     燥热/烦躁       降临/降伏

2、下面语段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欣逢您四十华诞,我们谨向您——亲爱的母校,致以热烈的祝贺。

   四十年来,您培养的莘莘学子,或纵横商海,运筹帷幄,或潜心学界,激扬文字……在各行各业的建设中,总是首当其冲。

   亲爱的母校,是您厚实的沃土孕育了我们的未来,是您严谨的学风和优良的创痛赋予了我们奋发向上的力量,是您把我们这些懵懂的少年培养成今天的栋梁之材。

A、莘莘学子  B、运筹帷幄      C、首当其冲      D、栋梁之材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青少年是上网人群中的主力军,但最近几年,在发达国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纷纷“触网”,老“网虫”的人数激增。

B、据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初步鉴定,这头金色牦牛是世界上新发现的一种野生动物,并命名为“金丝牦牛”。

C、近年来,在秀丽的南粤大地上,拔地而起的九州城、海南琼苑、风城大厦等一批多功能新型建筑物,令人流年忘返,构思奇特,巧夺天工。

D、水果营养丰富,但是它的表面常常黏附着对人体有害的细菌和农药,所以食用水果应该洗净削皮较为安全。

4、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示现本是佛教用语,指的是佛菩萨应机缘而现种种化身。

              。

           。

如杜甫《月夜》诗: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闺中只独看。

”,就是诗人运用示现修辞手法来描绘想像中的情景。

              。

           。

预言的示现,同追述的示现相反,是把未来的事情说得好像摆在眼前一样。

              。

示现作为一种修辞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①    修辞学中的示现是把实际上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闻如见的一种修辞手法。

②    至于悬想的示现,则是把想像中的事情说得在眼前一般,同时间的过去未来全然没有关系

③    后来人们把这一词语用在修辞学中,当作一种辞格的名称

④    在修辞学中,示现一般分为三类:

追述的、预言的和悬想的

⑤    追述的示现,是把过去的事迹说得仿佛还在眼前一样

A、①④⑤②③   B、①③④⑤②    C、③①④⑤②    D、③④⑤①②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

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

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

“公辅才也。

”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

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州。

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

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

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

帝曰:

“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

”迪曰:

“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

”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

章献深衔之。

天禧中,拜给事中。

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

迪从容奏曰:

“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

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

“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

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

”迪对曰:

“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

”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

“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

”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奇之,曰:

“公辅才也。

”                  奇妙

B、以章献起于寒微                            出身

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惩罚

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                      延缓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                   B、 发兵捕之,久不得

   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                        周怀政之诛,帝怒甚

C、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                    D、 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                          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

7、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  )3分

①迪深厚有器局                      ②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③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          ④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⑤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             ⑥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②③⑥       D.③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

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

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9、断句和翻译。

(10分)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4分)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①语迪曰:

“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

”太后对李迪说:

“你先前不想让我干预政事,恐怕错了吧。

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皇帝下诏不准许,但是非常赞赏他的想法。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

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鸟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

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层闲居于此。

②上弦:

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③故故:

常常;频频。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3分)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的感情是:

对国家局势动荡的忧虑;对家园的思念;对和平生活的盼望。

(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语中任选两个,分别分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分)“万里”极言空间之寥廓,烘托了诗人望月怀远的思绪之绵长。

“时时”极言月亮冲破云层的阻隔,给世间以光明。

烘托了诗人对祖国命运前途充满了信心。

“夜久”极言时间之久远,烘托了诗人因忧虑时局动荡、国事艰难以及思念亲人而老泪纵横、夜不成寐的感人形象。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诗经·氓》)

(2)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

(3)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李白《蜀道难》)

(4)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我文字,完成12—15小题。

自由和科学

爱因斯坦

我知道,要对基本价值的判断进行争论,是一件没有希望的事。

比如,如果有人赞成把人类从地球上消灭掉作为一个目标,人们就不能从纯理性的立场来驳倒这个观点。

但是如果有某些目标和价值是大家一致同意的,人们就能够合理的来议论达到这些目的的手段。

现在,让我们来指出两个目标,凡是读到这篇东西的人大概都会完全同意的。

第一,为维持全部人类的生活和健康所必须的资料应当由总劳动量中尽可能少的部分来生产。

第二,满足物质上的需要,固然是美满的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但只做到这一点还是不够的。

为了得到满足,人还必须有可能根据他们个人的特点和能力来发展他们理智上的和艺术上的才能。

其中第一个目标是要求增进一切有关自然规律和社会过程规律的知识,也就是要促进一切科学工作。

因为科学工作是一个自然的整体,它的各个部分彼此相互支持着,虽然支持的方式还没有人能预料到。

但是科学先决条件是不受限制地交换一切结果和意见的可能性---在一切脑力劳动领域里的言论自由和教学自由。

我所理解的自由是这样的一种社会条件:

一个人不会因为他发表了关于知识的一般和特殊问题的意见和主张而遭受危险或者严重的损害。

这种交换的自由是发展和推广科学知识所不可缺少的,这件事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首先它必须由法律来保障。

但单单靠法律还不能保证发表的自由,为了使每个人都能表白他的观点而没有不利的后果,在全体人民中必须有一种宽容的精神。

这种外在的自由的理想是永远不能完全达到的,但如果要使科学思想、哲学和一般的创造性思想得到尽可能快的进步,那就必须始终不懈的去争取这种自由.。

如果要保证第二个目标,也就是要使一切个人的精神发展成为可能,那末就必须有第二种外在的自由。

人不应当为了获得生活必需品而工作到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从事个人的活动的程度。

而没有这第二种外在的自由,发表的自由对他就毫无用处。

如果合理的分工问题得到解决,技术的进步就会提供这种自由的可能性。

科学的发展以及一般的创造性精神活动的发展还需要另一种自由,这可以称为内心的自由。

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

这种内心的自由是大自然难得赋予的一种礼物,也是值得个人追求的一个目标。

但社会也能做很多事来促进它实现,至少不该去干涉它的发展。

比如学校可以通过权威的影响和强加给青年人过重的精神负担来干涉内心自由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由鼓励独立思考来支持这种自由。

只有不断的、自觉的争取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精神上的发展和完善才有可能,由此,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才有可能得到改进。

                                        (选自<<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 ,赵中立、许良英编译)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促进一切科学工作是达到爱因斯坦所指出的第一个目标的要求。

B、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理智和艺术的能力就能够得到发展。

C、第一种“外在的自由”对于科学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D、法律的保障和全体人民的宽容精神对于第一种“外在的自由”具有重要意义。

E、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第一种“外在的自由”的理想就完全能够达到。

13、下列对第二种“外在的自由”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工作之余还有可能从事个人的活动,属于第二种“外在的自由”。

B、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实现爱因斯坦所指出的第二个目标的基本前提。

C、第二种“外在的自由”与第一种“外在的自由”相辅相成,都有助于科学的发展。

D、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实现合理分工和技术进步的先决条件。

14、根据文意,可能影响“内心自由”的主客观因素主要有哪些?

(4分)

15、根据文意,怎样才能使“创造性思维”尽可能得到发展?

(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

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耕作的诗人

张炜

俄国画家列宾给托尔斯泰画了一幅耕作图。

它长久地吸引了我,让我想像那个杰出的老人、想像他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

也许这是一个伟大诗人与庸常写作者的最本质、最重要的区别。

  

在房间里专注于自己的所谓艺术和思想的人,可能不太理解一个耕作的诗人。

对于他,稿纸和土地一样,笔和犁一样。

于是他的稿纸就相当于一片田园,可以种植,可以催发鲜花、浇灌出果实。

在这不息的劳作之中,他寻求着最大的真实,焕发出一个人的全部激情。

离开了这些,一切都无从谈起。

 

在诗人的最重要的几部文学著作之间的长长间隔里,我们都不难发现他怎样匍匐到土地上,与庄园里的农民,特别是孩子和农妇们打成一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他做他们所做的一切,身心与土地紧密结合。

这对于他,并非完全是刻意如此,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他只能如此。

他就是这样的一个生命。

他在它们中间。

①他可以融化在它们之中,融化在泥土之中。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诗人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树林中那个简朴的坟墓。

那是他最后的归宿。

安静的树林、坟墓,都在默默昭示着什么,复述一个朴实而伟大的故事。

这个故事不可能属于别人,因为这个世界上仅有一个角落,埋葬着一个耕作的诗人。

 

托尔斯泰的故事差不多等于大地的故事。

他是一个贵族,后来却越来越离不开土地。

于是,他的情感就更为质朴和扎实,精神与身体一样健康。

这就启示我们:

仅仅是为了保持这种健康,一个写作者也必须投入平凡琐碎的日常劳动,这是不可偏废的重要工作。

而当时另一些写作者所犯的一个致命错误,就是将这种日常的劳作与写作绝然分开。

偶有一点劳作,也像贵族对待乡下的粗粮一样,带出一份好奇和喜悦。

今天,也恰是这种可恶的姿态阻止我们走向深刻,走向更深广和更辉煌的艺术世界。

我们只能在一些纤弱和虚假的制作中越滑越远,最后不可救药。

  

一个人只有被淳朴的劳动完全遮盖,完全溶解的时候;只有在劳作的间隙,在喘息的时刻,仰望外部世界,那极大的陌生和惊讶阵阵袭来的时刻,才有可能捕捉到什么,才有深深的感悟,才有非凡的发现。

这种状态能够支持和滋养他饱满的诗情,给予他真正的创造力和判断力。

舍此,便没有任何大激动,人的激动。

  

托尔斯泰的鼻孔嗅满了青草和泥土的气息,两耳惯于倾听鸟雀以及树木的喧哗,马的喷嚏,还有其他四蹄动物在草丛里奔走的声音。

黎明的空气中隐隐传来了田野的声息,空中连夜赶路的鸟儿发出悄然叹息,还有远方的歌手、农妇的呼唤、打渔人令人费解的长叫……他眯着眼睛望向遥远的田野,苍茫中费力地辨识着农庄里走来的那个黑黢黢的高个汉子,还有他身旁的人:

那个孩子、那个妇人。

晨雾中,淡淡的光影里闪出了一头牛,一只狗、一群欢跳的麻雀。

有人担来了马奶,原来是头上包着白巾的老妇人用木勺敲响了酸奶捅,她小心的充满溺爱的咕哝声引起了他的注意。

②他转过身,脚下那双粗大的皮靴踩在地上,踩出深深的凹痕……

他的去世也令人难忘。

那也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故事。

深夜,老人乘一辆马车,抛却了自己的庄园,要奔到更遥远更苍茫的那片土地上去,与贫穷的人生活在一起。

他仅仅走到了一个乡间小站就躺倒了。

寒冷的车站上,一个伟大的生命临近了最后一刻。

  

这一刻向我们诠释了诗人的一生。

 

(选自《张炜散文精选集》,有删节)

16、文中画线部分①中的“它们”指什么?

②中的“踩出深深的凹痕”有何寓意?

(4分)

17、简述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托尔斯泰一生是“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

(6分)

18、从全文看,作者把托尔斯泰描绘为“耕作的诗人”的意图是什么?

(5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黄侃先生二三事

①中国文人似有放诞的传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放诞与其说是真性情的流露,不如说是专制制度下无奈的装疯卖傻。

就群体而论,文人放诞怪癖的行为,既能见自由之态又能显率性之真,恐怕也只有晚清和民国间的读书人了。

如章太炎将袁世凯所授大勋章贬做扇坠,辜鸿铭大辫长袍徜徉北大校园,逻辑学家金岳霖与鸡共舞……黄侃也堪列其中。

    ②黄侃为章太炎门生,学术深得其师三昧,后人有“章黄之学”的美誉;其禀性一如其师,嬉笑怒骂,恃才傲物,任性而为,故时人有“章疯”、“黄疯”之说。

    ③1908年春,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先后病逝,清廷下令各地举行“国丧”当时,高等学堂学生,同盟会会员田桓在“哭临”(指追悼皇帝的仪式)时,流露不满情绪。

堂长杨子绪高悬虎头牌警吓,并欲开除田桓学籍,黄侃获悉,大怒。

闯入学堂,砸烂虎头牌,大骂一顿而去;又过几天,田桓带头剪辫以示反清,杨子绪恼怒异常,又悬挂虎头牌,黄侃闻讯,手持木棒冲进学堂,先砸烂虎头牌,又要痛打杨子绪。

④1911年7月,黄侃因宣传革命,被河南豫河中学解职,返乡途径汉口之际,同盟会同志及友人为他设宴洗尘。

席间论及清廷腐败,革命浪潮的高涨,黄侃激愤不已,当晚,黄侃借酒性挥毫成文,题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文章刊出,舆论哗然,各地报刊或纷纷报道,或全文转载,清廷惊恐万分。

    ⑤黄侃不仅有革命之壮行,亦多名士之趣行。

一次,他在课堂上兴起,谈及胡适和白话文说:

白话与文言谁优谁劣,毋费过多笔墨,比如胡适的妻子死了,家人发电报通知胡适本人,若用文言文,“妻丧速归”即可;若用白话文,就要写成“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呀”11个字,电报费要比用文言贵两倍,全场捧腹大笑。

    ⑥黄侃曾经在中央大学任教。

学校规定师生进出校门需佩戴校徽,而黄侃偏偏不戴,门卫见此公不戴校徽,便索要名片,黄侃竟说:

“我本人就是名片,你把我拿去吧!

”争执中,校长出来调解、道歉才算了事。

在中央大学教课的名流颇多,大多西装革履,汽车进出,最起码也是包车。

唯有黄侃进出学校,穿一件半新不旧的长衫或长袍,并用一块青布包裹几本常读之书。

一个雨天,其他教授穿胶鞋赴校,而黄侃却穿一双土制皮木钉鞋以防滑溅泥,课后晴天,他换上便鞋,将钉鞋用报纸包上夹着出校门,新来的门卫不认识黄侃,见他土里土气,又夹带一包东西,便上前盘问,还要检查纸包,黄侃放下纸包就走,从此不再去上课,系主任见黄教授连续几天未到校,以为生病,便登门探望。

黄侃闭口不言,系主任不知所以然,急忙报告校长,校长亲自登门,再三询问,黄侃才说:

“学校贵在尊师,连教师的一双钉鞋也要检查,形同搜身,成何体统?

”校长再三道歉,后又托名流相劝,均无效果。

    ⑦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当然不是黄侃的全貌,他的学术的谨严与虔敬,恐怕才是其性情的根本。

黄侃治学非常严谨,对待著述十分谨慎、认真。

所治经、史、语言文字诸书皆反复数十遍,熟悉到能随口举出具体的篇、页、行数,几乎没有差误,即便如此,依然不轻易为文。

他常说,学问之道有五:

“一曰不欺人。

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四曰为后世负责,五曰不窃:

”黄侃还经常教育学生,中国学问犹如仰山铸钢,煮海为盐,终无止境,作为一个学者,当日日有所知,也当日日有所不知,不可动辄曰我今天有所发明,沾沾自喜,其实那所谓发明,未必是发明。

    ⑧以学术“新”,“旧”论,黄侃与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学人可谓泾渭分明,但在内在精神方面,他们对学术独立、自由精神的追求、甚至革命行动的激烈等,恐怕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吧。

                                    (              根据刘作忠《国学大师黄侃的妙文趣事》改写)

 19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叙写黄侃的?

请各举一例。

(4分)

 20按照第⑦段中的黄侃的说法,中国学问有什么特点,应当采取怎样的治学态度,应当做出怎样的贡献?

(用自己的话回答)(5分)

21作者这样叙写黄侃的意图是什么?

(6分)

五、本大题两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下面的图表一和图表二,是有关机构对我国不同群体通过电视获取科技信息情况调查。

请根据图表反映的情况,补充下面文段中A、B、C处空缺的内容(不出现数字),使上下文语文语意连贯。

 (图表略)

根据2005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对我国不同群体获取科技信息主要渠道分析的结果显示:

女性通过电视科普节目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高于男性;不同年龄的群体通过电视科普节目获取的科技信息比例也有差异;_______A________其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高达95.9%;家政人员是电视科普节目的观众主体,面高校教师的比例相对较低,可见______B______。

上面的分析结果告诉我们,如果________C______________,电视科普节目就会更有针对性。

23.华南大学向南粤中学赠送了一批图书和电脑,南粤中学举行了全校师生参加的捐赠仪式。

下面是学生代表的致谢词,请你补出空缺的部分。

要求正文写出对捐赠方的欢迎、感谢及其事由等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知道,今天我们接受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捐赠和支持,更重要的是接受了一种鼓励、一种鞭策。

这种精神力量将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地学习,以更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

   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我们生活在常识中,常识与我们同行。

有时,常识虽易知而难行,有时,常识须推陈而出新……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自拟标题,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