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和营养专业函授烹调工艺学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9282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6.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烹饪和营养专业函授烹调工艺学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烹饪和营养专业函授烹调工艺学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烹饪和营养专业函授烹调工艺学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烹饪和营养专业函授烹调工艺学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烹饪和营养专业函授烹调工艺学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烹饪和营养专业函授烹调工艺学教学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烹饪和营养专业函授烹调工艺学教学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烹饪和营养专业函授烹调工艺学教学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烹饪和营养专业函授烹调工艺学教学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烹饪和营养专业函授烹调工艺学教学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烹饪和营养专业函授烹调工艺学教学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烹饪和营养专业函授烹调工艺学教学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烹饪和营养专业函授烹调工艺学教学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烹饪和营养专业函授烹调工艺学教学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烹饪和营养专业函授烹调工艺学教学大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烹饪和营养专业函授烹调工艺学教学大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烹饪和营养专业函授烹调工艺学教学大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烹饪和营养专业函授烹调工艺学教学大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烹饪和营养专业函授烹调工艺学教学大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烹饪和营养专业函授烹调工艺学教学大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烹饪和营养专业函授烹调工艺学教学大纲.docx

《烹饪和营养专业函授烹调工艺学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烹饪和营养专业函授烹调工艺学教学大纲.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烹饪和营养专业函授烹调工艺学教学大纲.docx

烹饪和营养专业函授烹调工艺学教学大纲

《中国烹饪工艺》教学大纲(函授)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目的要求与考核

一、课程性质

《中国烹饪工艺》是一门以烹调基础理论和烹调技术原理操作技术相结合,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应用科学。

学科的任务使学生成为懂营养、会管理、有技术的应用型人才。

二、课程目的要求

目的:

在于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烹调原理工艺原理,熟悉配菜、火候、烹调工艺流程,掌握调味技术、原料初步熟处理、烹制技术、装盘等操作技能。

使学生正确烹制菜肴和地方风味、地方名菜,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

要求:

1、正确认识课程的对象、任务和研究方法,熟悉课程的体系、结构,对烹调工艺学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到活学活用,正确处理烹饪理论与烹饪实践的关系,与其他相关科学之间的关系真正掌握本课程的精髓。

三、课程的考核

(一)考试成绩的组成

该课程的考核主要是以理论和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总评成绩各项所占的比例为:

平时成绩占20%,理论及技能考试占80%(理论考试占40%,技能考试占40%)

1、考核方式及成绩构成:

本课程考核形式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考试的目的是考察学生的思考理解应用,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

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

理论考核以笔试为主,实践考核以操作为主。

考核成绩组成:

理论成绩40%实践成绩40%平时成绩20%

2、考核内容:

为本课程大纲所列知识范围,其中掌握、熟悉、了解等不同要求程度的知识在试卷中的比例大约为6:

3:

1。

(二)考核的方式

1、知识考试

(1)考试范围:

刀工技术、鲜活原料加工、部位取料与整料出骨、干货原料涨发、配菜、火候、调味、原料的初步熟处理、上浆、挂糊、勾芡、制汤、热菜烹调方法、装盘的相关知识

(2)考试方法:

理论的考核是闭卷笔试。

(3)题型、题量及分数分配:

实行百分制(100分)

2、技能考试:

(1)考试范围:

实践操作内容。

(2)考试方法:

现场操作,当场评分

(3)考试时间:

30分钟

考生需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标准完成指定原料的切配成型、配菜、调味、烹制成熟、装盘。

(4)考核内容:

现场制作热菜菜肴2个

(三)命题的原则及要求

1、命题的原则:

(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科学性与可行性统一的原则;

(3)规范性与标准化相结合的原则;

(4)难、易相结合的原则;

(5)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2、命题的要求:

(1)理论知识考核要求考核的知识面要广,重点内容要突出,难、易要相结合,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

(2)实践知识考核要求以考核学生专业基本功为主,主要是配菜、烹调技法部分。

学生要按照标准规范操作,要从熟练度、规范化、标准化以及卫生等方面进行评定。

实践考核要难、易适中,突出重点。

四、编写说明:

1、此大纲为成人教育函授大专教学制定;

2、此大纲以“烹调工艺学”实际教学情况为标准而制定,可根据实际情况分配学时。

第二部分教学时数与学时分配

1.本课程总课时126学时。

2.面授:

面授课40课时。

(1).课时分配

理论教学时数40课时

教学学时安排如下:

章节及实验内容理论时数

第一章概述1

第二章刀工技术2

第三章鲜活原料的初步加工2

第四章部位取料与整料出骨2

第五章干货原料涨发4

第六章配菜4

第七章火候4

第八章调味7

第九章原料的初步熟处理2

第十章上浆、挂糊、勾芡、制汤2

第十一章热菜烹调方法8

第十二章装盘2

合计40

(2).开课学期:

第学期

3.自学:

自学课时86课时,其中实验操作40学时。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

第一章概述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烹饪原料加工技术在烹饪专业中的地位、作用,课程性质、研究对象、教学内容。

二、内容要点

1、烹调技术在烹饪专业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关学科的关系。

2、了解烹调技术的基本功。

三、重点难点

烹调技术的基本功。

四、教学建议

结合本章的教学,建议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事例,提高学生学习、应用烹饪专业的兴趣和能力。

第二章刀工技术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刀工的意义和刀工的基本要求,掌握刀工、刀法及刀工用具的知识,熟悉刀法及运用,操作中有正确操作姿势,并熟练掌握各种运刀方法和要领,使原料成型符合规格要求。

重点掌握丝的成型操作,花形原料的处理及其他料形的加工要求了解。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刀工的意义与基本要求

一、刀工的意义

二、刀工的基本要求

1、适应烹调的要求2、原料形状规格整齐

3、刀要锋利,技术娴熟4、原料内质与刀工及菜肴质量的关系

5、外形美观,形色协调6、合理用料,物尽其用

第二节刀工设备与基本操作知识

一、刀工设备

1、常用刀具及用途2、磨刀技术

3、刀具保养4、菜墩的选择与保养

二、基本操作知识

1、刀工的操作要求2、刀工的基本操作姿势

第三节力学在刀工中的应用

一、刀身的厚薄与省力

二、刀身的斜度与省力

三、刀刃与省力

四、断料部位与省力

第四节刀法

一、直刀法

1、切2、斩3、剁4、砍

二、平刀法

1、拉刀片2、推刀片3、抖刀片4、平刀片5、推拉片

三、斜刀法

1、斜刀片2、反刀斜片

四、锲刀法

1、直刀锲2、推刀锲3、斜刀锲4、反刀斜锲

五、辅助刀法

1、剔2、剖3、刮4、戳5、捶6、排

7、刮8、削9、剜10、旋11、拍

第五节原料的成型

一、块二、片三、丝与条四、丁、粒、末五、泥茸、球珠六、原料的花形刀法

三、重点难点

重点:

力学在刀工中的应用

难点:

刀法和原料的成型

四、实践教学内容及安排

1、刀法

2、原料的成型

五、教学建议

结合本章的教学,建议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原料成型进行教学,通过实际使用,掌握本章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应用刀工的兴趣和能力。

第三章鲜活原料初步加工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类鲜活原料的整理、宰杀、洗涤方法,懂得原料加工的好坏对菜肴质量的影响。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初步加工的基本原则

一、保证原料的清洁卫生

二、使原料符合切配及烹调要求

三、合理利用原料

四、保持原料的营养成分

第二节蔬菜的初步加工

一、蔬菜加工的要求

1、按规格分档加工2、洗涤得当,确保卫生3、合理放置

二、蔬菜加工的方法

1、摘除整理2、削剔处理3、洗涤方式

第三节家禽的初步加工

一、家禽加工的要求

1、放血2、褪毛3、洗涤4、剖口5、物尽其用

二、家禽初步加工的方法

1、宰杀2、褪毛3、剖膛4、整理内脏

第四节家畜内脏的初步加工

一、家畜内脏的加工要求

1、洗涤干净2、除去异味3、迅速处理

二、家畜内脏加工的方法

1、翻洗法2、搓洗法3、烫洗法4、漂洗法5、冲洗法6、刮洗法

第五节水产品的初步加工

一、水产品初步加工的要求

1、除尽污秽杂质2、按用途或区别品种加工3、勿弄破苦胆

二、水产品初步加工的方法

1、刮鳞去鳃2、剖腹取内脏

三、常见鱼虾的加工实例

1、虾肉2、鳝鱼3、甲鱼

三、重点难点

各类鲜活原料的整理、宰杀、洗涤方法。

四、教学建议

建议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菜例,结合鲜活原料初加工的加工方法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应用的兴趣和能力。

第四章部位取料与整料出骨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理解部位取料与整料去骨的作用和基本要求,掌握去骨出肉取料的基本技能,熟悉猪、鱼、鸡的各个部位名称及性能、用途。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部位取料

一、部位取料的原则

1、适应烹调特点,保证菜肴质量2、保证原料的合理使用

二、部位取料的要求

1、开刀准确2、重复刀口一致3、注意下刀的先后顺序4、紧贴骨骼操作

三、猪的部位取料及用途

1、猪的皮肉部位及用途2、猪的肌肉部位及用途

四、鸡的部位取料及用途

第二节整料出骨

一、整料出骨的作用

1、易于成熟入味2、形态美观,便于食用

二、整料出骨的要求

1、选料符合整料出骨的要求2、初步加工符合条件3、出骨下刀正确,不破损外皮

三、鸡、鸭的整料出骨

1、去翅骨2、去身骨3、去腿骨4、反转鸡皮

四、鱼的整料出骨

1、出脊椎骨2、出胸肋骨

三、重点难点

熟悉猪、鱼、鸡的各个部位名称及性能、用途

四、实践教学内容及安排

鸡、鱼的整料出骨每生一只鸡,进行实际操作。

五、教学建议

建议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菜例,结合部位取料与整料出骨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第五章干货原料涨发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明确干货原料涨发的目的,理解涨发的原理,掌握涨发的方法,使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涨发方法常见干货原料的技能。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干货原料涨发的特点、目的与要求

一、干货原料涨发的特点

二、干货原料涨发的目的

三、干货原料涨发的要求

第二节涨发的原理方法

一、水发

1、水发的原理2、冷水涨发方法3、热水涨发方法

二、碱发

1、碱发的原理2、烧碱涨发方法3、纯碱涨发方法

三、油发

1、油发的原理2、单纯性油发方法3、不完全油发方法

四、其他方式的涨发方法

1、盐发2、沙砾法

第三节干货原料涨发实例

一、菌类二、笋类三、海产品四、豆制品五、山珍类六、其他类

三、重点难点

综合运用涨发方法,涨发常见干货原料的技能。

四、教学建议

建议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原料涨发实例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第六章菜肴的配制

一、基本要求

1、了解配菜的意义

2、熟悉配菜的原则与要求

3、掌握配菜方法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菜肴配制的意义与要求

一、菜肴配制的意义

1、确定菜肴的质和量2、确定菜肴的色香味形

3、菜肴营养素合理搭配4、菜肴多样化

5、菜肴的成本核算6、利于原料的合理使用

二、菜肴配制的要求

1、了解原料的市场供应和库存情况2、熟悉原料及个部位的特性

3、菜肴的配料应分别放置4、既精通刀工,又了解烹调

5、注意营养成分的配合6、具有较高的审美艺术观

7、掌握菜肴的质量及净料成本8、注意原料的清洁卫生

9、继承传统,大胆创新

第二节配料的基本原则

一、数量的配合二、质地的配合三、色的配合

四、香味的配合五、口味的配合六、形的配合

七、营养的配合

第三节配菜的方法

一、菜肴的配料方法

1、单一原料菜肴的配法2、主辅原料菜肴的配法3、多种原料菜肴的配法

二、配料中半成品的制作方法

1、参2、蒙3、粘叠4、酿5、卷6、包7、夹8、裹

第四节菜肴的命名

一、菜肴的命名的原则

二、菜肴的命名的方法

1、在主料前冠以调味方法2、在主料前冠以烹调方法

3、在主料前冠以主要调味品名称4、在主料和主要调味品之间标出烹调方法

5、以主辅料命名6、在主料前冠以人名、地名

7、主辅料之间标出烹调方法前冠以8、在主辅料前冠以烹制器皿

9、在主料前冠以色香味形质地的特色10、以形象寓意命名

附:

单一菜肴的配菜及宴席菜肴配菜实例

三、重点难点

掌握配菜的原则、要求、配菜方法

四、教学建议

建议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单一菜肴的配菜及宴席菜肴配菜实例,供学生参考学习,通过实际使用,掌握配菜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实际运用能力。

第七章火候

一、教学要求

1、了解传热介质的特点及对原料的影响

2、熟悉各类火力特征,懂得鉴别各类火力

3、掌握油温的识别,理解加热对原料的影响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热源

第二节热传递的几种介质

一、以水为传热介质二、以油为传热介质三、以蒸汽为传热介质

四、以空气为传热介质五、以盐粒为传热介质

第三节加热对原料的影响

一、原料受热后的自传热二、原料受热后的分散作用

三、原料受热后的分解作用四、原料受热后的凝固作用

五、原料受热后的酯化作用六、原料受热后的氧化作用

七、原料受热后的其他作用

第四节火候的掌握

一、掌握火候的原则

1、火候要适应烹调方法的需要2、原料的种类不同,所需的火候不同

3、同一原料质量不同,火候不同4、视原料的规格、数量,运用不同的火候

二、掌握火候的方法

1、根据原料的形状与颜色变化2、根据刀工与火候的关系3、原料质地决定投料先后

4、火候与操作手法要协调5、根据菜肴的特色风味

三、重点难点

鉴别各类火力、油温的识别,加热对原料的影响

四、教学建议

建议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菜例结合火候运用进行教学,通过实际使运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第八章调味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单一味、调味品的性能及运用

2、熟悉冷、热菜肴复合味的特点、组成的调味品,并能合理放置和保管盛装调味品。

3、掌握冷、热菜肴复合味的调制方法,要领、运用及注意事项。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调味的作用

一、调味是达到享受烹调艺术的重要手段二、确定菜肴的复合味

三、能除异解腻,增加美味四、把滋味较浓和较淡的原料加以调和

五、把各种原料的滋味融合在一起六、使菜肴更加多样化

七、是突出地方菜的主要标志八、能美化菜肴的色彩

第二节基本味

一、咸味二、甜味三、酸味四、辣味

五、麻味六、鲜味七、香味八、苦味

第三节预制复合调味品的配方与应用

一、辣椒油二、花椒油三、椒盐四、香糟卤五、咖喱油六、芥末油

七、复制酱油八、葱油九、蒜泥十、椒麻末十一、油酥豆瓣酱

十二、甜酸柠檬汁

第四节调味的方法与原则

一、调味的方法

1、多次性调味2、一次性调味

二、调味的原则

1、确定口味、准确调味2、按照一定的规格调味,保持风味特色

3、掌握调味的性能和质量4、根据原料的不同性质调味

5、适合各地的口味6、结合季节的变化

7、视对象和具体情况8、视菜肴的多寡酌情调味

第五节复合味的调制方法与应用

一、凉菜复合味味型

红油味麻辣味蒜泥味椒麻味鱼香味怪味麻酱味白油味芥末味糖醋味

二、热菜复合味型

红油味麻辣味豆瓣味椒麻味鱼香味、糊辣味荔枝味咸鲜味

咸甜味糖醋味酸辣味咖喱味甜香味家常味

掌握冷热菜复合味型的特点、调味品的组成、调制方法、运用

第六节调味品的盛装保管与合理放置

一、调味品的盛装保管二、调味品的合理放置

三、重点难点

冷、热菜肴复合味的调制方法,要领、配比及注意事项。

四、实践教学内容及安排

冷、热菜复合味的调制方法

五、教学建议

建议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菜例供学生实习使用,通过实际使用,掌握辅助调味的方法。

第九章原料的初步熟处理

一、教学要求

1、了解熟处理与烹调方法的关系

2、熟悉焯水、水煮、走红、过油、汽蒸等熟处理的原则

3、掌握焯水、水煮、走红、过油、汽蒸等热处理的方法与要领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焯水

一、焯水的作用

1、使蔬菜原料色泽鲜艳,质地嫩脆2、肉类原料排除血污,除去异味

3、缩短烹调时间4、调整几种不同质地的原料,使其成熟一致

5、使原料便于切配成形

二、焯水的方法

1、冷水锅

(1)使用范围

(2)冷水锅的方法(3)操作要领

2、沸水锅

(1)使用范围

(2)沸水锅的方法(3)操作要领

三、焯水的原则

1、根据原料的不同性质,掌握焯水时间2、特殊气味原料分别焯水

3、色深色浅原料分别焯水

四、焯水对原料的影响

1、焯水对原料的有利方面影响2、焯水对原料的不利方面影响

3、减少焯水对原料的不利方面影响的措施

第二节水煮

一、水煮的作用

1、便于直接食用2、适应烹调制作菜肴

3、除去原料异味,增加鲜艳色泽4、缩短烹调时间

二、水煮的方法

1、水煮的方法2、使用范围3、操作要领

三、水煮的原则

1、水煮的原料区分类别2、一次性投料水煮

3、控制好原料的老嫩成熟度4、利用好煮料的汤汁

第三节走红

一、走红的作用

1、增加原料的色泽2、使原料定型3、增香除去异味

二、走红的方法

1、卤汁走红2、过油走红3、使用范围4、操作要领

三、走红的原则

1、根据菜肴要求决定色彩2、控制好原料的成熟度

第四节过油

一、过油的作用

1、保持或增加原料的鲜艳色泽2、使原料成菜后,有滑嫩脆香的质感3、保持原料形整不烂

二、过油的方法

1、滑油

(1)滑油的方法

(2)使用范围(3)操作要领

2、走油

(1)走油的方法

(2)使用范围(3)操作要领

三、过油的原则

1、油脂一定炼熟

2、投料数量与油量成正比

3、掌握好油温的高低、火力大小、加热时间长短

第五节汽蒸

一、汽蒸的作用

1、保持原料的原汁原味,形整不烂,酥软滋润2、缩短烹调时间

二、汽蒸的方法

1、汽蒸的方法2、使用范围3、操作要领

三、汽蒸的原则

1、与其他初步熟处理的方法配合

2、几种原料同时汽蒸,防止串味

三、重点难点

原料初步熟处理的方法与适用范围

四、教学建议

建议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菜例进行讲授,提高学生学习、应用熟处理方法的兴趣和能力。

第十章上浆、挂糊、勾芡、制汤

一、教学要求

1、了解糊浆芡制汤在烹饪中的作用

2、熟悉糊浆芡制汤所用原料的性质

3、掌握糊浆芡制汤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浆、糊、芡所用原料的加热性质

1、蛋清2、蛋黄3、淀粉4、面包粉5、油脂6、糯米粉7、发酵粉

第二节上浆、挂糊

一、上浆、挂糊的作用

1、保持原料的汁液2、保持原料的形态饱满光润

3、保持或增加菜肴的营养素4、使菜肴色彩美观

二、上浆、挂糊的种类及运用

1、上浆的种类及运用

(1)蛋清浆

(2)湿淀粉浆(3)全蛋浆(4)苏打浆

2、挂糊的种类及运用

(1)蛋清糊

(2)全蛋糊(3)蛋泡糊(4)湿淀粉糊(5)拖蛋拍粉糊

(6)拖香糊(7)发粉糊(8)脆浆糊(9)蛋黄糊(10)经济糊

三、上浆、挂糊应注意的事项

1、浆、糊的干稀厚薄,视原料性质,菜肴烹调具体情况掌握2、与原料拌和均匀

3、先码味后上浆4、掌握好时间5、与油脂油温密切配合

第三节勾芡

一、勾芡的作用

1、增加菜肴汤汁的浓稠度2、增加菜肴的光泽

3、保证菜肴的特色风格4、保证菜肴的温度

二、芡汁的种类

(1)包芡

(2)糊芡(3)流芡(4)米汤芡

三、勾芡的方式

1、调味芡汁2、单纯芡汁

四、勾芡的方法

1、烹入法2、淋入法3、粘裹法

五、勾芡应注意的事项

1、勾芡的时机恰当2、勾芡的汤汁恰当3、调准复合味后再勾芡

4、入锅均匀成熟再勾芡5、菜肴是否需要勾芡

第四节制汤

一、制汤的原理

1、制汤原料的化学组成2.制汤原料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3.加热程度对制汤的影响

4、调味品对制汤的影响

二、制汤的作用

1、为汤类菜肴提供半成品2.增加菜肴的鲜香味

三、制汤种类与方法

1、一般奶汤2、特制奶汤3、一般清汤4、特制清汤

四、制汤的原则

1、新鲜无异味原料2.掌握制汤的加水量3.控制好制汤的火候4.掌握调味品的运用

五、素汤

三、重点难点

1、制作糊、浆、芡、制汤的方法

2、糊浆芡制汤的评价标准

四、教学建议

建议结合具有代表性的菜例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及应用实践能力的兴趣和能力。

第十一章热菜烹调方法

一、教学要求

1、了解烹调方法的适用范围

2、熟悉烹调方法的代表菜例

3、掌握各种烹调方法的操作要领、工艺流程、成品特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炒、煸、溜、爆

第二节炸烹

第三节烧、扒、焖、煨、炖

第四节煮、涮、汆、烩、蒸

第五节煎、贴、烤

第六节拔丝、挂霜、蜜汁

三、重点难点

1、各种烹调方法的操作要领、工艺流程、成品特点

2、各种烹调方法的菜例及成品特点

四、实践教学内容及安排

各种烹调方法的代表菜例

五、教学建议

建议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菜例供学生实习操作,通过实际使用,掌握烹调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应用的兴趣和能力。

第十二章装盘

一、教学要求

1、了解盛器的使用范围、种类

2、熟悉盛具与菜肴的配合原则

2、掌握各种装盘的操作要领、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装盘的基本要求

一、注意清洁、讲究卫生

二、菜肴丰满、主料突出

三、注意菜肴色和形的美观

四、保证菜肴的数量相等

第二节盛器的种类

1、腰盘2、圆盘3、汤盘4、汤碗5、品锅6、扣碗

7、火锅8、砂锅9、汽锅10、攒盒

第三节盛具与菜肴的配合原则

一、盛具的大小与菜肴的分量相适应

二、盛具的形状与菜肴的形态相适应

三、盛具的色彩与菜肴的色彩相协调

第四节热菜装盘的方法

一、热菜装盘的要求

1、菜肴装盘应于盘形适应

2、菜肴装盘的数量不宜超过盛器的内圈

3、两位或多味菜肴同装一盘,力求数量相等

二、炒、溜、爆、炸菜肴的装盘方法

1、炸类菜肴的装盘方法

2、炒、溜、爆菜肴的装盘方法

三、烧、焖、煨、炖菜肴的装盘方法

1、拖入法2、盛入法3、扣入法4、扒入法

四、整只和大块菜肴的装盘形式

1、整鸡、鸭2、蹄膀、方肉3、整鱼

五、汤菜的盛装法

第五节冷菜的装盘方法

一、冷菜装盘刀工特点

1、先烹调后刀工2、规格均匀、讲究刀口

二、冷菜装盘的分类

1、单盘2、拼盘3、九色攒盒4、什锦拼盘5、花色拼盘

三、冷菜的装盘的要求

1、配色鲜艳和谐2、点缀艺术3、数量与盛器适应

4、形式富于变化5、菜肴与盛器协调6、防止不同口味菜肴串味

7、注重食用效果

四、冷菜的装盘方法

1、三个步骤2、六种方法

五、花色冷盘的造型

1、构思造型2、选料造型3、配色造型4、刀工造型5、点缀造型

第六节盛菜温度

一、掌握盛菜温度的意义二、冷菜盛菜温度三、热菜盛菜温度

三、重点难点

装盘的方法

四、教学建议

建议可通过放录像或多媒体网络光盘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应用的兴趣和能力。

第四部分课程教学建议

一、教学组织形式

1.面授:

应保证1:

1的上课与实习操作的时间比例,保证一人一组上灶操作;实践操作时,要鼓励学生相互教学,相互探讨。

2.函授:

要组织一定课时的面授辅导,并提供烹饪专业实习时间,比例在1∶1左右。

实践操作时间可相对集中,教师分别指导。

3.自学:

在适当时间组织面授辅导、解答实践操作中的问题。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1.要尽量多地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示范。

2.要尽量多地收集各类辅助教学手段,供学生实习参考使用。

若条件不具备,至少应向学生演示一些典型的教学菜例。

三、注意事项

1.由于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建议教学设施设备也必须相应跟上。

例如烹饪实验室的建设等。

2.本课程的实践性很强,采取各种措施,保证足够的实习时间。

第五部分教科书及参考书目

1、教科书

周晓燕《烹调工艺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1月

2、参考书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烹饪专业教学大纲》中国商业出版社1991年8月

3、中国烹饪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烹饪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4月

4、劳动部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