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 第八节 教案一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一课时 第二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9510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2.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 第八节 教案一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一课时 第二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一历史 第八节 教案一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一课时 第二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一历史 第八节 教案一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一课时 第二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一历史 第八节 教案一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一课时 第二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一历史 第八节 教案一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一课时 第二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高一历史 第八节 教案一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一课时 第二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高一历史 第八节 教案一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一课时 第二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高一历史 第八节 教案一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一课时 第二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高一历史 第八节 教案一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一课时 第二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高一历史 第八节 教案一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一课时 第二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高一历史 第八节 教案一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一课时 第二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高一历史 第八节 教案一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一课时 第二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高一历史 第八节 教案一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一课时 第二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高一历史 第八节 教案一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一课时 第二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高一历史 第八节 教案一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一课时 第二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高一历史 第八节 教案一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一课时 第二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高一历史 第八节 教案一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一课时 第二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高一历史 第八节 教案一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一课时 第二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高一历史 第八节 教案一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一课时 第二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高一历史 第八节 教案一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一课时 第二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 第八节 教案一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一课时 第二章.docx

《高一历史 第八节 教案一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一课时 第二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 第八节 教案一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一课时 第二章.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历史 第八节 教案一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一课时 第二章.docx

高一历史第八节教案一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第一课时第二章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八节教案一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第一课时第二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2.理解“扶清灭洋”的口号。

3.掌握慈禧太后的安抚政策。

4.了解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

5.掌握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

6.掌握《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

德育目标

1.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是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次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

通过史实的讲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通过认真总结义和团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启发学生进一步认识:

农民阶级不可能完成反帝斗争任务。

3.《辛丑条约》是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一个严重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深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辛丑条约》内容的具体分析,准确评价它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学会运用具体历史史实形成历史概念的能力。

3.通过相关历史材料的教学,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有效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

2.《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难点

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义和团运动形势示意图》。

●教学方法

1.提问法:

在介绍事件的相关历史背景时,可采用提问法,有助于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2.讲解法:

教师应将教材中的重难点部分给学生通过讲解,加深理解。

本节适用于讲解“扶清灭洋”的口号。

3.比较法: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作比较,从而加深认识。

4.讨论法:

在讲述慈禧太后的安抚政策时,可由学生讨论,使学生理解掌握安抚政策的实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堂构思

本节内容作为讲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一课,要向学生交待清必要的理论问题及概念。

关于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具体事实不要细讲,重点讲清“扶清灭洋”的口号;对于义和团运动的发展,要使学生注重宏观知识的把握,不要拘泥于细节问题;对于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注意把握线索,交待清楚学生容易忽略的细节;对于《辛丑条约》及其影响,一定要结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概念进行讲解。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

通过鸦片战争,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一个独立的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该向何处去,中国的命运在哪里?

社会各阶级、阶层都为救国救民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与尝试。

地主阶级当中抵抗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但是由于没有彻底变革封建制度,洋务运动破产。

19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也进行了戊戌变法,而事实证明资产阶级改良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行不通。

就在封建统治阶级、社会中上层的民族资产阶级试图寻求救国方案时,早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就开始了救国救民,他们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了对华政治、经济、文化的侵略,特别是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严重,在国破家亡的危难之时,农民阶级再一次进行了反帝爱国运动即义和团运动。

[板书]第八节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师过渡]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阶级兴起了义和团运动。

[板书]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教师讲述]义和团原名义和拳,活动于山东、直隶(今河北)一带的民间秘密结社,以农民为主,鸦片战争后,他们自发加入到反洋教的斗争中。

请问当时人们为什么要进行反洋教斗争?

[板书]1.背景

[学生回答]西方传教士充当列强侵略中国的侦探和帮凶。

[教师总结]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外国传教士借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他们实际上成为深入民间的帝国主义势力的代表,与中国地方封建势力相结合,共同欺压百姓,由此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人们的反洋教斗争。

而山东又是帝国主义侵略较早的地区。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人民,并最早在山东冠县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教师过渡]义和团运动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形势下爆发的,它的斗争锋芒主要是指向帝国主义,义和团运动在斗争中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如何评价“扶清灭洋”这一口号?

[板书]2.“扶清灭洋”口号

[教师提问]分析这个口号,大家要从口号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出发,联系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

[学生回答]积极性:

具有爱国的性质;局限性:

使群众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惕;同时带有笼统排外色彩。

[教师分析]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的危急形势下,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抉择。

义和团运动提出了这个口号。

这个口号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始终把“灭洋”放在第一位,突出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出中国广大劳动群众从切身的深重危难中对帝国主义者发出的不共戴天的仇恨,从而吸引了中国广大劳动人民奋不顾身地向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行勇猛的冲击。

但同时这个口号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这个口号没有麻痹清朝统治者,相反的却欺骗了广大群众,束缚了群众的行动和思想,便利了清统治者的利用和叛卖。

“灭洋”又带有笼统排外色彩。

所以义和团运动的最终失败与他们“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有关。

[教师过渡]1898年山东冠县赵三多领导义和团民众打起“扶清灭洋”的旗号,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1899年这场反帝爱国斗争发展到山东、直隶的许多州县,威势大振。

下面咱们来学习新问题。

[板书]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教师过渡]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势不可遏,引起帝国主义的惊恐,帝国主义要求清政府剿杀义和团,义和团运动中心被迫转移。

[板书]1.中心转移

[教师提问]山东义和团活动为什么转移到直隶?

[学生回答]清政府于1899年底任命袁世凯为山东巡抚。

袁世凯到任后,血腥镇压义和团。

迫使义和团转移,与直隶的义和团联合起来,声势浩大,迅速发展到京津地区。

[教师过渡]义和团运动的蓬勃发展,使清政府意识到非镇压手段所能达到目的的,于是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

下面咱们通过看投影来学习。

[板书]2.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的态度

[投影显示]

材料1:

清政府致各省督抚电文:

此次义和团民之起,数月之间,京城蔓延已遍,其众不下数十万,自兵民以至于王公府第,处处皆是,同声以洋教为仇,势不两立。

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

材料2:

清政府令驻外使节向各国政府解释:

“朝廷非不欲将此种乱民下令痛剿,而肘腋之间,操之太蹙,深恐各使促护不及,激成大祸。

亦恐直东两省同时举事,将两省教士教民使无遗类。

所以不能不踌躇顾者以此。

[教师分析]从材料1、2可以反映出当时清政府看到了义和团势力的强大,使他们意识到用剿灭手段无法达到目的,于是他们改用招抚,虽然采取的手段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消灭义和团,正是招抚二字麻痹了义和团民众,虽然取得了合法的地位,但未能识破封建统治者利用及欺骗阴谋,致使最后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

义和团的迅猛发展使帝国主义深感恐慌,并发生了枪杀义和团民众的事件。

义和团对列强发动猛烈进攻。

不久,清廷对外宣战,义和团运动达到高峰。

请思考清廷为什么对外宣战?

义和团运动为什么达到高峰?

[投影显示]

在1990年6月中旬,慈禧太后看到一份伪造的外国“照会”,该“照会”要求慈禧把政权还给光绪,慈禧阅后,益怒曰:

“彼族竟敢干预我家事,此能忍,孰不能忍!

外人无理至此,予誓必报之!

[教师讲述]这则材料内的“照会”实际是端郡王载漪伪造列强逼慈禧太后还政给光绪帝,目的是促使慈禧太后对列强开战,由于当时义和团运动正迅猛发展,所以成了慈禧太后利用对付列强的工具。

慈禧太后命载勋和刚毅统率义和团,对外宣战。

所以义和团运动达到高峰。

[教师过渡]19世纪末,中华民族危机严重,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他们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美国对中国抛出了“门户开放”政策,与此同时他们又通过联合发动战争来实现他们瓜分中国的侵略计划。

他们在中国所犯的罪行罄竹难书。

[板书]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暴行

[教师提问]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先后发动过五次侵华战争,是哪五次?

[学生回答]1840~1842年、1856~1860年两次鸦片战争;1883~1885年中法战争;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师补充]这次是列强在近代前期对中国发动的第五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侵略战争。

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基础知识。

[板书]1.时间:

1900年6月

[板书]2.参与者:

英、俄、德、法、美、日、意、奥

[教师提问]这次战争中有几场重要战役,结果如何?

[板书]3.战争过程

[学生回答]1.廊坊、杨村一战:

侵略军遭受重创,狼狈逃回天津租借地。

2.天津保卫战:

义和团同守卫天津的清军进行英勇抗击,清军将领聂士成阵亡。

天津陷落。

侵略军成立都统衙门,对天津实行殖民统治。

3.北京一战:

北京陷落,八国联军在北京实行分区占领。

[教师总结]以上通过同学们简述各战役的简单经过和结果,使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力量的伟大,他们重创了敌人,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他们在中国土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们所犯的罪行真是罄竹难书,令人发指。

[教师提问]从以上几场战役中我们看出除取得了廊坊、杨村大捷外,其余战役均失败。

清政府利用义和团对付列强的目的未能得逞,清政府又对义和团采取了什么态度?

[学生回答]慈禧太后命令清军“铲除”义和团。

[教师分析]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讲述,使我们不难看出,清政府从义和团运动兴起、发展、失败整个过程采取的态度可概括为:

招抚——镇压——招抚——镇压,一开始义和团兴起于山东,山东巡抚对之采取招抚政策,势力很快发展起来,袁世凯任山东巡抚后便对之采取镇压政策,迫使山东义和团转移。

而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使清政府诛不胜诛,便对之因而用之,徐图挽救。

利用义和团对付西方列强,由于没有满足清政府的目的,所以清政府对义和团又采取铲除的态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清政府不同时期采取的手段不一样,但目的一样都是消灭义和团,说明清政府始终站在与人民对立的立场上,为了自己政权的苟延残喘,而不惜对列强奴颜卑膝、出卖国家民族的利益。

而导致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它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板书]4.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学生回答]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教师总结]关于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大家在分析时可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对比,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客观方面: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主观方面: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其次分析“扶清灭洋”口号,“扶清”使义和团丧失了对清政府应有的警惕性,这也是义和团失败的主观原因。

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农民群众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由于农民阶级无法超越自身的局限性,再加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最后失败。

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教师提问]到目前为止,我们共学习了两次农民阶级在救国救民道路上的探索,即: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下面我们来比较二者的异同点。

[学生回答]学生参考教材回答。

[教师分析]相同点:

(1)都是以农民为主体的旧式农民运动。

(2)斗争方式上都采用了暴力斗争的形式。

(3)都暴露出农民阶级落后性的一面。

(4)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

(5)从作用上看都不同程度地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不同点:

(1)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鸦片战争后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背景下;义和团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的背景下。

(2)太平天国的矛头主要指向清政府,而义和团的矛头主要指向帝国主义。

(3)太平天国运动有统一的组织、领导和革命纲领;义和团运动无统一组织、领导和革命纲领。

(4)太平天国运动建立了政权、斗争时间长;义和团未建立政权,斗争时间短。

(5)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人表现出向西方学习的强烈愿望,而义和团运动则是盲目排外。

(6)太平天国领导人吸取基督教的合理成分,为“我”所用,反对清政府;而义和团运动则利用中国本土的各种宗教,来达到联合群众的目的,打击外来宗教及其在华势力,实现“扶清”,而且义和团运动存在着浓厚的封建迷信思想。

[教师过渡]就在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城时,清政府不但不给予抵抗,却反回头来下令清军“铲除”义和团,充分说明了清政府的腐败,对列强的俯首贴耳,奴颜卑膝。

最后与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板书]4.《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教师提问]什么时间、哪些国家与清政府签订了条约?

[板书]1.时间、参与国

[学生回答]1901年9月,英、俄、德、法、美、日、意、奥以及比利时、荷兰、西班牙11国。

[教师提问]《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齐声朗读。

[板书]2.《辛丑条约》的内容

[教师总结]为了帮助同学们熟练掌握条约的内容,我们可以用六个字概括“赔、划、拆、惩、改、修”。

[教师过渡]下面我们重点来学习《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在学习这一问题上同学们可参照咱们前面所讲的《南京条约》《马关条约》。

[板书]3.《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危害

[教师分析]①巨额赔款,这是自鸦片战争以来最多的一次赔款。

赔款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担保。

从此,清政府的重要税收,几乎全被帝国主义控制。

清政府的税收机构实际上成了替帝国主义收款的代办机关。

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凋敝。

②在北京设立“使馆界”。

从此,“使馆界”成了“国中之国”,成了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各国公使成了清政府的太上皇。

③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国防安全,侵略者可以随时对清政府进行军事控制,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④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这是帝国主义要清政府更加唯命是从,使清政府成为他们的帮凶,进一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

帝国主义粗暴干涉中国内政,硬要提高外务部的地位,以便操纵中国的对外机构。

通过《辛丑条约》,帝国主义进一步扩大了在华权益,又维持了清朝统治。

慈禧太后则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从此,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教师总结]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共计61年,这61年中国从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一步步地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那么在此期间有三个关键时期要求同学们掌握。

下面我们来看投影。

[投影显示]

《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教师总结]中国人民此后的反清斗争,客观上具有了反对帝国主义代理人的性质,间接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华势力。

[课堂总结]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虽然被中外反动派联合绞杀,但中国人民敢于同帝国主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使帝国主义分子认识到要瓜分“地土广阔,民气坚劲”“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的中国是不易实现的,而不得采取“以华治华”的政策。

正是义和团运动所显示的力量打乱了列强共同瓜分中国的侵略计划。

中国人民通过这一次血的教训,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已经变成帝国主义的忠实走狗,不打倒它,中华民族不可能有振兴之日。

全国人民反清斗争日益高涨,清政府则愈来愈孤立,终于在十年之后,为辛亥革命的浪潮所吞没。

[布置作业]

对义和团运动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该运动是中国近代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起了巨大的作用。

另一种则认为该运动不值得过多赞扬,它并不能代表近代中国的发展方向。

你认为哪一种观点正确?

请说出理由。

参考答案:

同意第一种观点。

19世纪末期,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一方面,列强加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掠夺中国资源,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另一方面,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

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义和团奋起反抗,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也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加速了清朝政府的覆亡。

义和团运动上承太平天国的革命精神,后为辛亥革命准备了条件,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史上人民革命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意第二种观点。

从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和方向来看,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近代化是两大主题。

在这一主题下,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为中国引进的是新的生产技术和政治制度,而义和团运动则企图维护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性质,但并没有起到挽救民族危亡的作用。

义和团运动以后,帝国主义陆续推行对中国分而治之的政策,扶植反动军阀,变相瓜分中国,日美两国甚至为独霸中国进行了激烈争夺。

义和团运动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但“扶清”表明义和团对封建统治者抱有幻想,“灭洋”具有盲目排外的性质。

这些都是农民阶级受落后生产方式限制所表现出来的阶级局限性。

由此可见,义和团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同植根于自然经济的保守意识连在一起的;抵御外侮的强烈愿望是同陈旧的天朝观念和华夷之见连在一起的。

这种矛盾显示了义和团运动中落后的封建主义内容,这与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和方向是相违背的。

●板书设计

第八节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背景

2.“扶清灭洋”口号

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1.中心转移

2.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的态度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暴行

1.时间1900年6月

2.参与者英、俄、德、法、美、日、意、奥

3.战争过程

4.失败原因

四、《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1.时间、参与国

2.内容

3.危害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八节教案三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第一课时第二章

一、教学目标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义和团的由来、帝国主义列强在山东的侵略

活动、赵三多等攻打教堂、朱红灯与平原大捷、“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袁世凯

镇压义和团、义和团直逼京津地区、清政府对义和团策略的变化。

义和团进入

北京、天津。

2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

八国联军第一次进攻北京、义和团廊坊大

捷、八国联军攻占大沽、天津、义和团在北京、天津的战斗、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及

其罪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3《辛丑条约》的签订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辛丑条约》签

约时间、签约国、主要内容、危害及影响。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线索理清楚义和团运动兴起、发展和失败的基本线索,训练、培养学

生独立理清重大历史事件,以利于全面掌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的分析、评述,训练、培养学生运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分析、认识具体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对《辛丑条约》主要内容的具体分析,训练、培养学生通过

对史实的具体分析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对义和团抗击帝国主义列强的战斗和对义和团运动历史作用的教

学,使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使其既受到爱国主义的

教育,又受到唯物史观的教育。

2通过对“扶清灭洋”口号,对义和团运动失败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认识到他们不可能完成反帝斗争的任务。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

(2)对“扶清灭洋”口号的分析、认识。

(3)《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难点

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的变化。

3解决办法

(1)从社会基础、民族危机严重(日、美、德在山东的侵略活动)、中外矛盾的

激化(外国教会势力恣意横行)三个方面分析、认识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

(2)认识“扶清灭洋”口号的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

从当时中国封建思想

意识浓厚、尤其在农民头脑中仍居统治地位,而容易丧失对清朝封建统治者的

警觉加以分析,认识其盲目排外性。

从当时中国社会矛盾激化、斗争的总体高

度、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面来认识“扶清灭洋”口号的实质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

族矛盾激化的结果。

(3)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难点在其变化的原因、清政府、义和团、帝

国主义列强三个方面的关系的变化,而教材又未写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的矛

盾这一关键环节。

从两个方面来分析、讲述“原因”,其一是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及其威力。

其二是清政府、义和团、帝国主义列强三者关系的变化。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1将《义和团运动形势示意图》展示多幅或条状投影片,制成组合式投影教

学片,以备讲述运动兴起、发展、抗击侵略的过程,逐一展示,强化学生对运动全

过程的识记。

2制作“义和团运动大事记”投影片

1897冬德国强占胶州湾

1898英国强行租借威海卫

德国划山东为势力范围

山东传统运输业急剧衰落

洋教堂1000多所遍布山东全境

势力恣意横行

10月赵三多率冠县义和拳攻打教堂

1899春毓贤任山东巡抚,采取安抚政策

义和拳在山东迅速发展

10月朱红灯率义和拳取得平原大捷,此后,改称义和团

12月列强要求清政府:

撤换毓贤,镇压义和团

清政府派袁世凯任山东巡抚

袁世凯到任后,疯狂屠杀义和团

1900初山东义和团向直隶转移

1900春义和团运动在直隶已成燎原之势,义和团挥师北上,逼近北京

4.各国公使联名照会清政府,限期剿灭义和团,同时,以保护使馆为

名,调兵进驻北京、天津

5下旬,义和团已进入北京城内

6.9.-16日慈禧召开御前会议,决定“招抚”义和团

6.10.日西摩尔率八国联军第一次进攻北京

13.-18日义和团廊坊大捷

15日外国公使及兵士肆意枪杀义和团民

北京义和团进攻东交民巷外国使馆和西什库教堂

17日八国联军攻占大沽口

天津义和团进攻租界和老龙头火车站展开天津保卫战

21日清政府向列强宣战,继之又……

7月14日天津失陷

侵略军成立都统衙门,进行殖民统治。

8月4日八国联军沿运河推进,进攻北京

义和团和清军沿途设防阻击

8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分区占领,洗劫北京

慈禧太后携光绪帝逃往西安

9月7日慈禧太后发布剿灭义和团的上谕

11日瓦德西率八国联军增援军队到达中国继续扩大战争,镇压义和团

1901.9.7.签订《辛丑条约》

五、学生活动设计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出“义和团运动大事记”。

2指导学生联系已学知识,归纳出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

3指导学生具体分析《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表述以下基本史实

(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2)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及其变化。

(3)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战斗。

(4)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5)《辛丑条约》的签订。

2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分析、说明如下几个问题

(1)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

(2)正确分析、认识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

(3)分析、说明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变化的原因。

(4)具体分析、认识《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3使学生通过学习,达到如下目标

(1)从义和团的英勇斗争精神和历史功绩,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从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和《辛丑条约》的签订,认识,在当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