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1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a.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9612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2.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1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a.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1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a.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1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a.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1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a.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1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a.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1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a.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1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a.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1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a.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1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a.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1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a.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1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a.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1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a.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1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a.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1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a.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1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a.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1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a.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1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a.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1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a.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1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a.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1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a.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1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a.docx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1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a.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1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a.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1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a.docx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1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a

好题狂练

A组(限时4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秋风袅袅秋虫鸣

张强

①秋天是虫的季节。

蝉在林中“知了,知了”不停地叫着,仿佛已感到时光将尽,要抓住这最后的时刻释放出生命中最后的热情;田野未收割的豆地里,蝈蝈也伏在豆棵下“吱吱,吱吱”聒噪着,和树上的蝉声相应和。

夜晚月朗星稀,凉风习习,蛐蛐、油蛉、纺织娘躲在一个角落里忘我地弹唱,时而独奏,时而合唱,直到月已西斜,夜色阑珊,仍迟迟不肯睡去,它们怕辜负大好的时光。

②蝉从五月末由黑暗的地下爬出,开始羽化为成虫,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六月三日夜闻蝉》中写道:

“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

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

”可见六月就已经可以听到蝉声了。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阴。

”整个夏季都是蝉的,它们不知疲倦,伴随着一路攀升的气温,把一个夏天吵得沸沸扬扬,这盛大的阵势一直要持续到秋初。

③古时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

立秋的三候为“寒蝉鸣”,这时的蝉已禁不住越吹越凉的秋风和越来越浓重的夜露,开始发出凄苦的哀号。

宋代柳永《雨霖铃》中: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一层秋雨一层凉,蝉弱小的身躯的确难以抵挡秋雨的侵袭,这凄凄切切的悲鸣或许就是它们无奈的抗争吧?

“薄暮寒蝉三两声,回头故乡千万里。

”(郎士元《送别》)一声凄切的蝉鸣曾触发了多少人的千古愁思,因此采蝉就成为悲凉的代名词,这悲凉,有的是身世之痛,有的是家国之思,有的则是离别之苦。

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

④秋夜中叫得最欢快最忘我的莫过于蟋蟀,月华如水,洒在庭院中、窗台下,洒在枕边,洒在滴露的梦里。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这些从《诗经》中走来,唧唧吟唱的秋虫,此时就蹲在檐下的月影里,或者躲在墙缝里,趴在草丛中,它们歌唱凉如水的夜色,歌唱大地的丰收,歌唱村庄的温暖。

“空庭疏雨后,四壁乱蛩鸣。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看,秋夜漫漫,陪伴人打发这寂寥时光的不只是一盏昏黄的灯,还有蛐蛐缠缠绵绵的歌吟。

⑤秋夜,纺织娘“轧织,轧织”“织,织,织啊,织,织,织啊”的叫声一点儿也不比蟋蟀逊色,和蟋蟀不同的是,纺织娘似乎很少躲到村庄的屋檐下,野外的草丛才是它们最宽广最自由的舞台。

纺织娘古称“络纬”,《诗正义》中“络纬鸣,懒妇惊”是说纺织娘叫起来的时候,懒惰的妇人突然开始吃惊,原来她意识到秋天到了,冬天也就不远了,还没准备好过冬的棉衣,她怎能不惊呢,其实猛然吃惊的何止懒妇,李白《长相思》中写道: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⑥霜降三候为“蛰虫咸俯”,俯,蛰伏也。

过了霜降,秋虫的吟唱渐渐稀疏,这时古人认为秋虫都蛰伏了,实则不然,即使养在笼中,置于炉旁,蟋蟀、蝈蝈、纺织娘也只能勉强活过春节。

虫的寿命使然,非人力所能逮也。

但秋虫的一生是响亮的一生,它们认认真真活过,这是它们对生命的尊重。

⑦我庆幸和小虫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吧,它们还醒着,还用村庄朴实的方言唱着大地的歌,生命不息,大地的歌唱也永不会停止!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描写秋虫在月夜忘我地歌唱,主要表现出秋虫对时间、对生命的珍视,展示了它们对生命的热情。

B.人们常以寒蝉来表现身世之痛、家国之思或离别之苦,这体现了王国维所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C.古人认为蟋蟀、蝈蝈、纺织娘到霜降后都蛰伏了,作者不认同这种说法,作者认为这时的秋虫大部分因为寒冷而冻死了。

D.文章层次条理清楚,行文自然流畅,极富文化意蕴,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表现出作者对秋虫的赞美。

答案 C

解析 “这时的秋虫大部分因为寒冷而冻死了”说法错误,是因为秋虫的寿命使然。

2.文章多处引用古诗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说明。

(5分)

答:

 

 

答案 ①增添文章的文学性(语言典雅,富有文采),增强了文章艺术感染力。

②丰富文章内容,使自己的见解更加深刻(突出作者的看法和情感态度),增强文章说服力。

解析 这是一道分析文中引用古诗文的好处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先答出一般的作用“增添文章的文学性”“增强了文章艺术感染力”,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文中的具体作用,首先看引用哪些古诗文,然后看和作用的目的有哪些相关的地方,如文中引用“薄暮寒蝉三两声,回头故乡千万里。

”是为了表达作者的观点“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

这样可以归纳“使自己的见解更加深刻,增强文章说服力”的作用。

3.在作者看来,“秋虫鸣”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6分)

答:

 

 

答案 ①不辜负美好时光,释放生命的热情(忘我地歌唱)。

②面对生活中的凄苦,虽无奈但依然抗争。

③歌唱生活的美好、大地的丰收、村庄的温暖,生命不息,歌唱不止。

④生命虽短暂,但应尊重生命,要认真地活。

解析 题干要求结合“秋虫鸣”分析,答题的关键是找出描写“秋虫”的地方,然后归纳概括作者的生活态度,如结合文章的倒数第二段写“霜降三候为‘蛰虫咸俯’”“蟋蟀、蝈蝈、纺织娘也只能勉强活过春节”的内容可以概括出作者的“生命虽短暂,但应尊重生命,要认真地活”的态度。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很亮的秋天

王清铭

①南方的季节分野不是很明显,还穿短袖的时候,秋季就在不知不觉中来临了。

叶子还是那么绿,偶尔飘落几片黄叶,但这还不是秋天。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在南方往往也等到冬天。

郁达夫曾感慨南国的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如果不是肌肤偶尔感觉有点凉意,看到那轮月比夜色还早升上有些黯淡的天空,我还真的感觉不到秋季的足迹正从远处逶迤而来。

②我很少仰望天空,也极少出门。

刚读过两句古诗:

“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

”我只是用肌肤感觉到一点很淡的秋意,而大雁好像有很多年不见了,这些旧时相识大概也忘了混迹于普通市民的我了吧。

如果我也能够长出翅膀,大概也很能飞离这复制一般的日子。

站在楼的最高层,我在高处,但天空在更高的地方,秋高气爽,秋天的高度不是任何人可以触摸到的。

③但秋天毕竟到来了,尽管不像故都的秋那样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前天中午出门,天气还很热,抬头,天似乎显得高了,应该是逐渐枯落的河水给天空腾出一些位置了吧。

立秋以来,有几个阴天,太阳似乎在夏天把自己的能量挥洒殆尽,显得有点有气无力的。

不过这一天还好,在很高的天空中太阳依旧炽热,阳光很亮。

秋天不是诗人所感慨的那样愁云惨雾、落木萧萧,秋天也是很亮的。

④夏天是在炎热的极致中自己化掉的,那么,很亮的秋天是怎么到来的?

秋在心上,就是愁。

年轻的时候,我面对悄然侵袭而来的秋天总有一种诗人般的感伤,现在没有了,或许是心灵钝化了吧。

但有一点,我是明确的,秋天从心境开始,也在心境中延伸。

我所要做的就是,在自己的心境中酝酿一个属于自己的秋天。

⑤走在很亮的秋天里,我们也没有萧瑟的感受,南方的秋天更适宜心灵的远行。

我很自然地默念几句前人写秋的诗句。

比如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空中有没有鹤不要紧,重要的是我让自己的思绪翱翔起来了;再比如毛泽东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鱼在清浅的水底也能够飞翔,真的有点佩服诗人的想象了。

鱼没有天空,没有翅膀,但照样可以飞翔。

环境只能限制身体,但不能束缚人的心灵。

昂扬向上的人,在秋天,或无暇感伤,或超越了悲伤。

⑥人生也有四季,秋季是人的壮年时期。

读蒋捷的《虞美人·听雨》词,词人感慨壮年的羁旅漂泊生活: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其实在秋雨中听雨滴落在心上,偶尔感伤一下,说明内心的诗意并没有随流水消逝,随黄叶飘零。

晴朗的时候,也不妨让这只断雁引诗情到碧霄。

壮年漂泊的生活足够让自己的人生也波澜壮阔。

换一个角度看秋天,我们或许能够从中看出秋天的缤纷、高远和壮阔。

说过“人生即痛苦”的叔本华也说过这么一句话:

“事物的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对事物看法的影响。

”秋在心上,可以是愁,也可以是无边的诗意。

⑦秋天是在心境里展开的,也是在心境中酝酿的。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犹如酝酿果实,我们也为自己的秋天灌浆,着色。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我想我的秋天应该会有自己的收获的,最少,秋天来过我的心灵,在我的心内停留了一段,我的秋天就在心境中铺展开去。

⑧或许秋意渐浓的时候,我也会有点感伤。

我不喜欢张爱玲,但她写的一段话我喜欢:

“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

然而现在还是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我应当是快乐的。

⑨走在很亮的秋天里,我应当也是快乐的。

(有删改)

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说的“秋天不是诗人所感慨的那样愁云惨雾、落木萧萧”,是对中国传统文人常有的“伤春悲秋”意识的一种新的突破,这种意识在古典诗词中前所未有。

B.“秋天是在心境里展开的,也是在心境中酝酿的”一句强调了人自身对于环境的体验的重要性:

不同的季节和境遇尽管会给人不同的感受,但人生的心态最终要靠自己去调适。

C.第④段中“秋在心上,就是愁”一句,恰当地运用了双关手法,还巧妙地结合了汉字的构成,表现了秋天常常带给人的一种感受。

D.本文多处引用古典诗词,除了帮助表达丰富的意蕴外,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色彩,使之呈现出浓厚的文学味,也呈现出作者对“秋天”思考的更深层内蕴。

答案 A

解析 “在古典诗词中前所未有”不正确,古诗词中的秋也并不全部是“愁云惨雾、落木萧萧”。

5.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5分)

(1)如果我也能够长出翅膀,大概也很能飞离这复制一般的日子。

答:

 

(2)我所要做的就是,在自己的心境中酝酿一个属于自己的秋天。

答:

 

答案 

(1)想象奇妙独特,又合情合理,表达了作者对于当前单调重复、远离自然、令人疲乏的生活状态的解脱的渴望。

(2)运用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过去“感伤”心境的超越,以及对人生的积极的成熟的感悟。

解析 所谓“重要句子”往往是表达段落和篇章中心主旨的句子,或结构上有起承转合作用的句子,或运用修辞手法表意含蓄的句子。

解题时,我们的任务是解说其含蓄的部分,还原这些句子的本来的意义。

如果它有比较明显的表现手法(主要是修辞手法),我们也应指出来,然后分析其刻画的形象、表达的情感等。

6.请结合本文以及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探究“秋天”这个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所包含的意蕴。

(6分)

答:

 

 

答案 ①秋天在中国传统文学中,作为一种“悲凉、感伤”(尤其是在承载着离别、思乡怀人、悼念逝者、感叹年华等情感时)的意象而存在。

如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再如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②秋天在中国传统文学中,作为一种“豪放、旷达”(一些诗人一反传统“悲秋”色彩)的意象而存在。

如本文中所引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再如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中的“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观点正确,能结合文学作品分析即可)

解析 “秋天”这个意象对于中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多有接触,所以考生如能积极调动积累,深入思考,是有话说的。

况且,本文也已从一些方面解说了传统文学中的“秋天”意象的内涵。

B组(限时4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身后那双眼睛

陈福玉

①据母亲讲,我来到人世,是父亲盼了多年盼来的惊喜,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有了儿子,左邻右舍通知了一遍之后,竟担心不是真的,又匆匆跑回家再看个虚实。

那年,父亲已满48岁,是一个给日本人当过苦力、在井下采了近30年煤的老采煤工了,父亲当年惊喜的心情可想而知。

②然而,从我懂事开始,却不曾记得父亲对我有过什么偏爱,母亲打我,他往往非但不拦,还在一旁助阵:

“狠打,打他个不懂事的东西。

”学校里组织种试验田,不少家长都有意见,父亲却鼓励:

“去吧,干点活儿好,没害处。

”在我15岁时,放暑假父亲硬把我送到煤矿铁道线替母亲当起了护线工。

于是,我在内心深处对父亲产生了一种漠然的感觉。

记得父亲给我的唯一一次帮助,就是高中毕业那年冬天我要当兵,母亲坚决不同意,悄悄藏起了户口本,父亲却偷偷把户口本塞给我,对我说了句:

“出去吃点苦,比在家里有出息。

③入伍后首次见到父亲,是父亲因缺铁性贫血住进了医院,我请了假回去看望。

父亲见到我来到床前,却丝毫没有高兴的意思,反复追问是谁告诉了我,消瘦的脸上布满了阴云,当我扬扬自得地告诉父亲我已到了团部当兵时,父亲却极不赞赏地连连摇头:

“团部有什么好,要出息还得到那吃苦的地方去。

”只过了两天,我便被父亲撵回了部队。

临行,父亲拉着我的手一再说:

“别怕出力,到那锻炼人的地方去!

”说话时父亲的手有些颤抖,他那苍白的脸色和语重心长的神情好像定了格,一下子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后来,我主动申请离开机关,回连队当了一名炮手。

再后来,我由一名炮手当上了副班长、班长,入了党,并被保送上了军校。

这期间,我每次探亲回家,父亲都极少同我说更多的道理,我想帮家里干点家务,父亲也不客气,既不像母亲那样又阻又拦,也不像我小时候那样对我指指点点,只是每当我干完了活儿,父亲就不声不响地把老白干烫好拿上桌,淡淡地告诉我:

“喝点吧,男人长大了不能不喝点。

”邻居和同学前来看我,夸我上了军校、当了军官有出息,父亲却坐在一旁从来不搭话,好像说的全然与他无关。

然而,每次我离家归队,父亲却一次又一次地嘱咐我,“在外面别怕吃苦,别干那些不争脸的事儿!

④于是,说不清从什么时候起,无论去干一件什么样的事情,都好像有一双父亲的眼睛在我的身后看着我,对我的行为作着评判。

⑤1995年农历正月初八这天,是我生命中难以忘怀的黑色日子。

这天,我生活在黑龙江老家、已近80岁的父亲在出门倒垃圾的路上因突发心脏病而去世。

我赶到家中的时候,是父亲遗体火化的前夜,我守在父亲的遗体旁,看到父亲的面容很安详,他的手上裂满了细细的小口子,在一只手背上,还留着劈柴留下的伤痕。

顿时,我的心头一酸,眼前涌起了父母多年来生活上可能遇到的许多艰辛。

也就在这时,我的耳边再次响起父母多次安慰我的话:

“家里挺好,什么也不缺,生活得很舒心,你就在外面安心地干吧!

⑥送走了父亲,我在一段时间里处于一种落寞的状态,仿佛不再有父亲的眼睛看着我如何进取了,我变得懈怠起来。

突然有一天,我接到了家中老母亲打来的电话,令我感到吃惊的是,一向只过问我生活的母亲,完全改变了关注的内容,越过以往的话题竟问起了我工作上有什么长进,这种转变令我愕然,一时间,我无言以对,母亲的语气和声调和父亲是那样的相似,瞬间里我感到透过母亲的话语,父亲的那双眼睛还在身后紧紧地盯着我。

尽管我岔开了母亲的话题,却一连数天睡不踏实,我想如果父亲在天有灵,那双眼睛一定正目不转睛地看着我。

很快,我又回到了原来的我。

(选自《散文选刊·下半月》,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善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心理,开篇描写父亲“左邻右舍通知了一遍之后,竟担心不是真的,又匆匆跑回家再看个虚实”,凸显了父亲因为太高兴了,以致于不敢相信的心理。

B.父亲老来得子,虽然当时惊喜,但对儿子却不溺爱甚至残酷,第②③两段中父亲的做法和态度致使作者在内心深处对父亲产生了一种漠然的感觉。

C.当上副班长、班长,入了党,考上军校、当上军官,作者每一步的成长、进步都源于父亲的一双眼睛在自己的身后看着自己,对自己的行为作着客观的评判。

D.文章语言平实,感情真挚,以“身后那双眼睛”为线索,结构全文,刻画出了平凡而又典型的父亲的形象,同时也表达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答案 B

解析 “作者在内心深处对父亲产生了一种漠然的感觉”是在15岁还年少的时候,而非后来所有的事情。

2.为什么“邻居和同学前来看我,夸我上了军校、当了军官有出息,父亲却坐在一旁从来不搭话,好像说的全然与他无关。

”是真的全然与他无关吗?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答案 不是真的全然与他无关。

①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父亲总是不断地激励自己,但取得成绩时,父亲却从不用言语夸赞;②父亲以这种沉默的方式激励我不断前进;③父亲其实在沉默中肯定了我的进步,每次我离家归队,父亲嘱咐我,“在外面别怕吃苦,别干那些不争脸的事儿!

”,说明我的“出息”,在父亲眼里是“争脸的事儿”。

(意思接近即可)

解析 联系关键句“别怕出力,到那锻炼人的地方去”,可以看出父亲希望我有出息;“从来不搭话”是因为父亲鼓励我前行,但从不当面称赞;“别怕吃苦,别干那些不争脸的事儿!

”表明了父亲虽未当面搭话,但在沉默中肯定了我。

3.“我守在父亲的遗体旁,看到父亲的面容很安详,他的手上裂满了细细的小口子,在一只手背上,还留着劈柴留下的伤痕。

”请简要分析这一细节在文中的作用。

(6分)

答:

 

 

答案 ①“手上裂满了细细的小口子,在一只手背上,还留着劈柴留下的伤痕”,体现出父亲作为劳动人民的身份及辛苦、劳碌的一生。

②尽管两个老人在生活上可能遇到许多艰辛,但从不给在外的儿子添麻烦,可以体现出父亲对儿子工作事业的支持。

③儿子对父亲仔细地端详,发现父亲受伤的手,体会到了父亲一生的艰辛,表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理解和爱。

(意思接近即可)

解析 根据“他的手上裂满了细细的小口子”“还留着劈柴留下的伤痕”,可以看出父亲生活的艰辛,还可以看出父亲不给儿子添麻烦,支持儿子的事业。

结合下文的内容可知,父亲生活虽然艰辛,但从来报喜不报忧,体现了他对儿子工作的支持,作者字里行间表达了对父爱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

静夜品瓷

程应峰

①夜静时分,忽地就想到了景德镇,想到了多年前不经意打碎的一只来自景德镇的薄胎青花瓷瓶,想到了曾经读过的一首诗,想到了诗中所写的“一根白发,掉落在洁白的瓷盘上,牵动心中万千愁绪”的情景,这情景,竟然一直存留在我的记忆之中。

②都是因为瓷器。

瓷器这东西,每一道工序都是一个故事,每一片温润都是一种情怀,每一种光泽都闪烁着离奇的色彩,它总是古色古香、不着痕迹地将生活的美和好嵌入一个人的生命。

③我有两次抵达景德镇的经历,一次是在梦里,一次是在梦外。

这两次都披着夜色,悄悄的,静静的,没有喧闹和喧哗,但我却分明听见质地优稚的瓷器的声音天籁般传来。

这声音,沾染着浓重的人文气息,漫溢华宇,贯穿古今,美轮美奂,直入心扉。

④就像大都市总是陷落在繁华里一样,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景德镇总是陷在瓷器里。

这里的花盆是瓷的,灯杆是瓷的,景观是瓷的,图案装饰也是瓷片镶嵌而成的。

比比皆是的商铺,摆放着五花八门的瓷器,旅馆、饭店、广场、游乐园,哪里都泛现着瓷器的光泽。

那些看起来无处不在的,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瓷器,总是旗帜鲜明地撞入眼帘,令人心怡而感叹。

就像有人说的,景德镇的瓷,比汉语里的词还要多得多哩。

⑤灯影笼罩下的瓷都,是值得慢慢品味的。

无须外在的叩击,这满街满巷遍布的瓷,就可以层层叠叠地在心中回响起来,回响起千年的美丽和沧桑。

如此美妙的去处,如此美妙的音韵,是值得在静夜、在灯影月色里、在行云流水处细细品味的。

⑥走过一家乐器店,我看见了各种瓷乐器:

瓷排箫、陶埙、瓷琴、瓷二胡、瓷唢呐、蓝斑腰鼓等,令人目不暇接。

我不知道它们究竟能散发出怎样不同凡响的音韵,但在我的想象中,它们一定有着或厚重,或悠远,或美丽多姿,或情意绵绵的音韵,这音韵,有着不可抵御的诱惑力。

⑦回转,静坐宾馆大堂,入目的博物架上,“荷花碗”“旋纹搏”“荷叶口瓶”……在声光电的策动下呈现出古朴、娴雅、沉静、大气之神韵,那优美的形态、别致的釉色、含蓄的花纹生动而传神,教人观之再三,不舍移步离去。

是啊,最美的瓷器如淑女,最精致的瓷器如少女,就算在幽幽暗暗里,明明灭灭中,也能感受其晶莹剔透的质地,滑润如玉的釉面,以及迷离状态下所具有的神秘温润的气息。

这聚集着东方女性纯洁、温柔、细腻、内敛品性的瓷器啊,究竟蕴含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生命美丽?

透过眼前的瓷器,所能体验的,除了窑变的神奇,还有空明无尘的人间趣味。

⑧无论读瓷还是听瓷,都需要慢慢慢慢地品。

用心品了,就能品出它的源远,品出人类卓越的智慧,品出属于它的春花秋月,品出它所承载的历史蕴含。

用心品瓷,可以让人沉入或清新或愉悦或凝重的人生境界里,继而在思想的枝丫上,长出簇新的可以自由飞翔的芽叶来。

(选自《文学与人生》,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夜静时分,忽地就想到……薄胎青花瓷瓶”与“一根白发,掉落在洁白的瓷盘上”诗句开头,既呼应题目,又增添文化气息。

B.文中多处运用比喻,如“就像大都市总是陷落在繁华里一样”“最美的瓷器如淑女”“滑润如玉的釉面”等,起到了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

C.文章开头从夜静时分想到瓷器写起,然后展开梦里梦外听瓷与读瓷的经历,随之触发人生的思考,构思巧妙,感情真挚。

D.文章总体上运用了象征手法,字面上写品瓷,实际上是借品瓷写人生,强调人们要像品读瓷器一样品读人生独特的滋味。

答案 B

解析 “就像大都市总是陷落在繁华里一样”不是比喻。

5.请结合全文简析文章结尾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5分)

答:

 

 

答案 结构上:

①点题(照应题目);②总结全文,卒章显志。

内容上:

①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思想”比作“芽叶”“枝丫”,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品瓷能让人更深层地体会人生的境界,让人们的思想自由;②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品瓷就是品人生。

解析 解答作用类题目,一般从内容、结构和主旨等方面作答。

内容上,结合所用修辞分析句子的内涵,很明显能看出该句运用了比喻,将“思想”比作“芽叶”“枝丫”,形象地说明了品瓷对品人生的启发;结构上,结合此句的位置,不难答出照应题目、总结全文的作用;另外该句在文章结尾,从主旨表达角度来说,颇有卒章显志的意味。

6.从全文看,作者静夜品瓷“品”出了哪些韵味?

(6分)

答:

 

 

答案 ①品出了生活的美和好;②品出了贯穿古今的浓重的人文气息;③品出了有着厚重悠远、美丽多情的不可抵御的诱惑力;④品出了空明无尘的人间趣味。

解析 从第②段“瓷器这东西,……不着痕迹地将生活的美和好嵌入一个人的生命”可知品出生活的美和好;从第③段“这声音,……直入心扉”可知品出贯穿古今的浓重的人文气息;从第⑥段“它们一定有着或厚重,……有着不可抵御的诱惑力”可知品出厚重悠远、美丽多情的不可抵御的诱惑力;从第⑦段“透过眼前的瓷器,……还有空明无尘的人间趣味”可知品出空明无尘的人间趣味。

C组(限时4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米的恩典

甘典江

①在所有的汉字当中,我最敬重的一个字,是“米”。

②甲骨文中,“米”字像琐碎纵横的米粒,典型的一个象形字。

《说文解字》曰:

“米,果实也。

象禾实之形。

”意思是,米是谷物和其他植物去壳后的籽实。

③断奶之后,我们开始要吃饭了。

民以食为天,说明吃饭是天大的事。

多少年以来,中国人见面都要问候一句:

“吃了吗?

”难怪古代的圣人早就明察:

仓廪实而知礼节。

④吃饭要靠天,更要靠地。

没有谁能够管得了天,但是,地,却是被人牢牢控制住了。

⑤在中国的传统中,土地是万有之源,万物都从中孕育化生。

《易经》云:

“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安土便能乐业,就会诞生故乡,同时,还象征着淳朴的道德选择与坚守的精神意志。

土地联系着历史与道德、政治与民生,而其中的媒介与命脉,即是白花花香喷喷的米。

一切财富与权力,最终,都可以通过米来衡量与转化,以“石”计量。

⑥广义的“米”,包括稻米、高粱、玉米、小米、黄米等等,一般而言,主要指稻米,即大米。

在南方,稻田随处可见,甚至在陡斜的山坡上,也被开垦出一圈一圈的梯田。

在雾气中,在月光下,那些成片的梯田,像大地的行为艺术,在视觉上极为震撼,彰显着人的力量和创意。

⑦上世纪八十年代,母亲带我去粮店买米,揣着一册购粮本。

彼时,每个人的粮食,都是一个定数,有钱也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