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2课考点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基本派别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9649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0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2课考点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基本派别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2课考点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基本派别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2课考点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基本派别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2课考点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基本派别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2课考点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基本派别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2课考点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基本派别 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2课考点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基本派别 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2课考点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基本派别 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2课考点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基本派别 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2课考点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基本派别 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2课考点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基本派别 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2课考点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基本派别 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2课考点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基本派别 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2课考点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基本派别 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2课考点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基本派别 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2课考点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基本派别 含答案.docx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2课考点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基本派别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2课考点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基本派别 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2课考点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基本派别 含答案.docx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2课考点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基本派别含答案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课前自我把脉

1.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2013·山东高考·24A]

2.为日本的侵略历史翻案的言论是否认历史客观性的唯心主义观点(√)[2013·重庆高考·12A]

3.“元气”是构成万物本原的观点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2011·上海高考·19C]

4.世界是不可认识的(×)[2010·江苏高考·25D]

[提示]

1.先有物质,后有精神,物质派生精神。

2.为日本的侵略历史翻案的言论,否认了历史的客观性,把人的意志作为世界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3.“元气”是构成万物本原的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4.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认识世界。

考点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基本派别

知识精讲

一  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图示:

特别提醒 不能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1)从社会实践来看: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从哲学自身派别来看: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特别提醒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包括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谁决定谁及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两个方面的内容。

而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畴,它的基本内容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它是对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的科学回答。

二  哲学的基本派别

1.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1)根本观点:

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基本形态

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

否认神创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合理性

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

局限性

缺少科学依据;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共同性

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特别提醒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

五行说:

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阴阳说: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形神说: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

气理说:

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活火说:

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经典观点:

狄德罗:

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培根:

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霍尔巴赫:

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拉美特里:

人是机器,思想是人脑的特性。

2.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1)根本观点:

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基本形态

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区别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基本评价

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局部的作用而言,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夸大了客观精神的作用;就局部的作用而言,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联系

二者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特别提醒 

(1)主观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

孟子:

万物皆备于我。

王守仁:

心外无物。

慧能: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陆九渊: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笛卡儿:

我思故我在。

康德: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贝克莱:

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休谟:

我们的知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

费希特:

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

普罗泰戈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叔本华:

万物是我们的表象。

杜威:

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

(2)客观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

中外“神创论”(盘古开天辟地、上帝创世记)。

孔子: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老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朱熹:

“理在事先”“理生万物”“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柏拉图:

认为现实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创造的,理念是世界的本原。

黑格尔:

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

3.哲学上的“两个对子”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区别

回答的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

回答的是世界“怎么样”以及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来把握世界的问题

联系

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要正确揭示世界的本原,不仅要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还要坚持辩证法的观点,只有这样,才可能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图示:

哲学上“两个对子”的关系

特别提醒 从思想观点上看,哲学上存在“两个对子”,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从哲学派别上看,哲学上只存在“两大阵营”,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知识拓展 不能认为二元论是独立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第三个基本派别。

二元论是把物质和精神看作两个彼此独立的本原。

从表面上看,二元论有时坚持唯物主义,有时坚持唯心主义,但它是无法将唯物主义贯彻到底的,而且必然会滑向唯心主义。

由此可见,在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问题的回答上,或者是唯物主义的,或者是唯心主义的,二者必居其一,不存在第三个基本派别。

易错纠偏

易错点一:

对哲学基本问题认识不清

提醒

(1)明确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明确对第一方面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第二方面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区分“意识和物质的关系”与“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

(3)明确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这是由(  )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理论指导决定的

B.哲学作为世界观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C.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决定的

D.哲学能够使人认识自身的本质决定的

答案 B

解析 A项阐述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无关;C项阐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D项指出了哲学的作用,皆与题意无关;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解答世界最普遍的规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哲学作为世界观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B正确。

易错点二:

混淆哲学的基本派别

提醒

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们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但由于对意识有不同的理解,形成了两种基本形态,即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

”与此哲学观点相通的是(  )

A.自然从来不飞跃 B.物理不外于吾心

C.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D.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

答案 C

解析 题干观点强调宇宙是一个物质生生不息、变化不止的合乎规律的运动过程。

用道来概括这一过程,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A项强调静止,属于形而上学观点,不符合题意;B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不符合题意;D项虽然强调运动,但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不符合题意。

C项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而且强调物质是运动的,符合题意。

固本随练

1.[2015·北京丰台一模]最近,我国科学家发现人感染H7N9致病新机制,并根据这一发现,采用新的治疗策略,大大降低“炎症因子风暴”,显著减轻肺组织病理损伤,从而能够有效治疗病毒感染引起的严重肺炎。

这一事实证明(  )

①认识推动事物的发展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③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④意识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正确的认识推动事物的发展,排除①。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排除④。

科学家发现人感染H7N9致病新机制,并采用新的治疗策略,大大降低“炎症因子风暴”,体现了②③。

2.[2016·葫芦岛模拟]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说:

“水”是万物的“始基”。

下列观点与之一致的世界观是(  )

①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②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③物是观念的集合 ④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②③

答案 C

解析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的观点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②④与题干一致。

①③皆为唯心主义思想。

3.[2016·惠州质检]与下列两幅漫画所反映的哲学史上的“对子”相同的是(  )

A.“气者,理之依也”与“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B.“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被人的头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与“有条件要上,没条件也要上”

C.“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与“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D.“我思故我在”与“是就是,不是就不是”

答案 B

解析 两幅漫画反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B项符合题意。

A项两句话都反映了古代唯物主义思想。

C项两句话说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D项前一句是主观唯心主义,后一句是形而上学思维方法。

4.[2016·潍坊调研]

下列观点与右面漫画中观点属于同一种哲学派别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C.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D.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答案 D

解析 “闭上眼睛就是天黑”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而

D认为仁义礼智是我本身固有的,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符合题意;A、C两项并未涉及世界本原问题,不属于哲学基本派别问题;B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阴阳二气”,属于唯物主义观点,不符合题意。

5.[2015·江苏常州期末]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说法,认为“道”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

下列与之最一致的观点是(  )

A.气者,理之依也

B.天下万物之理不外乎吾心

C.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D.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答案 D

解析 题干材料认为“道”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D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念”,符合题意;A认为理依赖于气、C认为神依赖于形,均属于唯物主义观点;B认为“吾心”是世界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考向聚焦

动态发布

命题特点

2015·浙江卷·27

2014·江苏卷·25

2014·山东卷·33

2013·福建卷·34

2013·天津卷·7

……

预计高考中,本考点仍会以古代哲学观点、漫画、引言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哲学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相关知识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考查的题型仍会以选择题为主

命题点1 哲学的基本问题

例1  [2013·天津高考]近年来,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2012年3月,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织宣布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有助于破解反物质消失之谜。

2013年3月,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宣布首次在实验上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誉为“一个诺贝尔奖级别的发现”。

科学家的这些新发现再次证明(  )

A.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D.哲学源于对世界的惊异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知识。

材料中科学家的这些新发现表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即思维能正确反映存在,故A项符合题意;B项是主观唯心主义,排除;C项表述正确,但未体现材料主旨;D项错误,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命题点2 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

例2  [2015·浙江高考]中国的先哲认为世界由金木水火土构成。

到了19世纪,人们认为世界的最基本成分就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上100个左右的元素。

现在人们认为最基本的是夸克、电子等。

由此可见(  )

①唯物主义的观念由来已久 ②具体认识会在发展中不断被超越 ③真理的价值要到实践中才能实现 ④认识的目的归根到底是改造世界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答案 A

解析 材料分三个时间段说明了人类对世界的基本成分的认识不断变化和发展,但这些认识都体现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思想,由此可以看出,唯物主义的观念由来已久,人们对事物的具体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从而超越以往的认识,①②正确。

③④从材料中看不出来与材料不符。

命题点3 唯心主义的形态

例3  [2014·山东高考]宋代的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进行过多次辩论。

朱熹认为,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

陆九渊则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理”是离不开心的。

此处所示的“朱陆之争”实质上属于(  )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C.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

D.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派别的知识,旨在考查识记和分析知识的能力。

朱熹认为,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这种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的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陆九渊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这种把人的主观精神当成世界的本原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故“朱陆之争”实质上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故C项正确。

随堂高考

1.[2014·江苏高考]我国的许多成语蕴含着朴素的哲学道理。

下列每组成语中,所体现的哲学观点相近的是(  )

A.胸有成竹 一叶障目B.掩耳盗铃 画饼充饥

C.盲人摸象 唇亡齿寒D.拔苗助长 刻舟求剑

答案 B

解析 胸有成竹——意识的能动作用;一叶障目——片面地看问题;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唯心主义;盲人摸象——片面看问题;唇亡齿寒——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拔苗助长——违背规律的客观性;刻舟求剑——静止地看问题。

正确选项为B项。

2.[2013·福建高考]以下选项能够正确反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  )

①存在就是被感知 ②人是机器,思想是人脑的特性 ③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A.③→④→②B.②→③→④

C.③→②→④D.②→①→③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哲学基本派别的理解。

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①属于唯心主义,排除;②属于机械唯物主义,③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④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答案为C。

3.[2013·重庆高考]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抗战。

随着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1945年中国取得抗战全面胜利。

1972年中日建立外交关系。

1995年日本首相村山富市发表谈话,承认侵略并道歉。

2013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提出,“侵略”的定义在学术界或国际上都没有定论,在国与国的关系中,从不同角度看这一问题的结论也不同。

安倍晋三的言论意在为日本的侵略历史翻案,体现了其(  )

A.否认历史客观性的唯心主义观点

B.历史认识中的主观能动性思想

C.关于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思想

D.英雄创造历史的唯意志主义观点

答案 A

解析 日本侵略中国是不争的事实,安倍晋三对“侵略”定义的言论,意在为日本的侵略历史翻案,体现了其否认历史客观性的唯心主义观点,A正确;B、C选项材料未体现;D说法错误,英雄创造历史否认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

4.[2012·天津高考]有一种雷人的“楼盘文化”:

挨着臭水沟叫水岸风光;旁边有小土包叫依山而居;周围有荒草地叫无限绿意;弄个喷水池叫英伦风情。

这种现象反映了(  )

A.人的主观随意性

B.实践和认识具有统一性

C.真理的条件性

D.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将挨着臭水沟说成是水岸风光,是一种主观上的胡乱联系,体现了人的主观随意性,A项正确。

材料中的现象反映了主观与客观的背离,是主观唯心主义思想,B、D两项与之不符。

C项是对这种不正确现象的辩解,不符合题意。

5.[2011·上海高考]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有“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的说法,认为“元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

这种哲学观点属于(  )

A.朴素唯物主义B.主观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

答案 A

解析 “元气”属于物质范畴,认为“元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B、C、D与题意无关,故选A。

[学法指导·悟一悟]

巧用名言警句区分哲学流派

在政治学科的高考试题中,哲学试题的背景材料,常常用一些名言名句、成语典故、古诗词等人文性材料设计成选择题考查哲学知识,尤其是在考查第二课哲学的基本派别相关内容时,分析名言名句、成语、古诗词等人文性材料已成为哲学高考题的常规模式,考生在复习生活与哲学的过程中,要搜集和整理一些常用成语,并把握其中的哲理,还应适当积累一些哲理性的名言名句和古诗词,善于结合哲学知识进行分析,这是十分必要的。

方法指导:

解答这类题型,思路分为两步:

首先弄懂题干诗词名句或成语的含义及其蕴含的哲理,其次弄清选项中诗词名句或成语的含义及其蕴含的哲理,并与题干材料所蕴含的哲理进行对照,从而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考题示范]

真正吓倒一个人的往往不是困难本身,而是对困难的恐惧。

对这句话的正确分析是(  )

①属唯心主义观点,忽视物质第一性 ②具有辩证法思想,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③既唯物,又辩证,全面看问题 ④属形而上学观点,片面看问题

A.①④B.②③

C.①③D.②④

答案 B

解析 材料观点强调恐惧这一心理的影响,该观点并没有否定物质第一性,所以,不属唯心主义观点,①排除;④排除,该观点看到了恐惧的影响,用了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所以,不属形而上学观点;②应选;③应选,该观点既看到了困难这一客观存在,又看到了恐惧的影响,即意识的反作用,故答案为B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