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土地整治规划.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99786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79 大小:103.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安市土地整治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西安市土地整治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西安市土地整治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西安市土地整治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西安市土地整治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西安市土地整治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9页
西安市土地整治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9页
西安市土地整治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9页
西安市土地整治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9页
西安市土地整治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9页
西安市土地整治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9页
西安市土地整治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9页
西安市土地整治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9页
西安市土地整治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9页
西安市土地整治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9页
西安市土地整治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9页
西安市土地整治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9页
西安市土地整治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9页
西安市土地整治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9页
西安市土地整治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9页
亲,该文档总共7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安市土地整治规划.docx

《西安市土地整治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安市土地整治规划.docx(7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安市土地整治规划.docx

西安市土地 整治规划

(2011-2020年)

(评审稿)

西安市国土资源局

西安市土地整 治规划

(2011-2020年)

(评审稿)

西安市国土资源 局二〇一三年六月

西安市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录

目 录

III

第一章 总则 1

一、规划目的 1

二、规划任务 1

三、规划依据 1

四、规划范围 2

五、规划期限 3

第二章 背景与形势 4

第一节 自然、社会经济条件 4

第二节 上轮规划实施评价 6

第三节 土地利用现状与特点 9

第四节 土地整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

第三章 土地整治潜力 16

第一节 农用地整理潜力 16

第二节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 17

第三节 土地复垦潜力 18

第四节 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潜力 19

第五节 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理潜力 19

第四章 土地整治战略与目标 21

第一节 指导思想 21

第二节 规划原则 21

第三节 规划目标 22

第四节 各县(区)土地整治指标分解 23

第五章 土地整治重点区域 25

第一节 土地整治分区 25

第二节 土地整治重点区域 27

第六章 土地整治任务与重点项目安排 31

第一节 集中连片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 31

第二节 大力推进农用地整理 34

第三节 稳步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36

第四节 加快推进损毁土地复垦 38

第五节 适度开发宜耕后备土地资源 39

第六节 合理开展土地综合整治 40

第七节 有序实施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理 40

第八节 协调土地整治与生态建设 42

第七章 土地整治投资与效益评价 43

第一节 土地整治投资 43

第二节 效益评价 45

第八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49

第一节 完善落实规划实施相关政策 49

第二节 加强规划实施的透明度 49

第三节 健全规划实施管理制度 50

第四节 强化规划实施经济手段 51

第五节 加强土地整治基础和能力建设 51

第九章 附则 53

附表

1、西安市土地利用现状表

2、西安市土地整治规划控制指标表

3、西安市土地整治规划指标分解表

4、西安市土地整治潜力汇总表

5、西安市土地整治重点区域表

6、西安市土地整治重点项目表

7、西安市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表

附图

1、西安市土地利用现状图(2010年)

2、西安市农用地整理潜力分布图

3、西安市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分布图

4、西安市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分布图

5、西安市土地复垦潜力分布图

6、西安市宜耕后备资源开发潜力分布图

7、西安市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规划图

8、西安市土地整治规划图

西安市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则

第一章总

第一章 总则

一、规划目的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开展农村土地整治精神,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有序推进农用地整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土地复垦、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全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和《陕西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结合西安市土地资源状况,编制《西安市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

二、规划任务

(一)评价上轮土地整治规划实施情况;

(二)开展土地整治重点问题研究;

(三)提出土地整治目标任务;

(四)确定土地整治重点区域;

(五)确定土地整治重点项目;

(六)进行资金供需分析和效益评价;

(七)制定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八)建立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

三、规划依据

13

(一)土地资源利用、保护与管理的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8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

4、《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257号);

5、《土地复垦条例》(国务院令第592号)。

(二)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国家有关部门及省、市相关规划

1、《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

2、《陕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3、《陕西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

4、《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13年);

5、《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三)国土资源部及省国土资源厅土地整治规划编制的相关规程、技术要求

1、《土地开发整理标准》(TD/T1011~1013—2000);

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TD/T1033-2012);

3、《市(地)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规程》(TD/T1034-2013);

4、《陕西省市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相关审查办法及技术要点》。

四、规划范围

西安市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未央区、雁塔区、灞桥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和蓝田县、户县、周至县、高陵县。

土地总面积10096.81平方公里。

五、规划期限

规划基期:

2010年

规划期限:

2011-2020年近期目标年:

2015年

规划目标年:

2020年

西安市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势

第二章背景与形

第二章 背景与形势

第一节 自然、社会经济条件

西安,古称长安。

是中国历史上周、秦、汉、唐等13个封建王朝建都之地。

历史遗存(迹)众多,人文景点星罗棋布,旅游资源丰富,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

一、自然条件

西安市位于关中平原中部,秦岭北麓,渭河两岸。

东北以荆山黄土台塬为界,与富平县、三原县、泾阳县接壤;东以零河和灞源山地为界,与渭南市临渭区、华县相接;东南和南部以秦岭山脉主脊为界,与商洛市商洲区、洛南县、柞水县、宁陕县、佛坪县相邻;西与太白县、眉县毗连;北临渭河,与扶风县、杨陵区、武功县、兴平市、咸阳市秦都区、渭城区隔河相望。

地理坐标东经107°39′30″—109°

49′22″,北纬33°41′46″—34°44′38″,东西长约199.8公里,南北宽约117.1公里,土地总面积10096.81平方公里。

西安市域以东西走向的秦岭和渭河为骨架,形成南部秦岭山地、北部渭河平原两大地貌区域。

总的特点是:

南高北低,高差悬殊;山地、山前洪积扇、黄土台塬和渭河冲积平原等地貌类型均呈条带状东西分布。

秦岭山地、渭河平原两大地貌类型按照形态、成因和农业利用方向,可划分为秦岭侵蚀剥蚀中山,包括蓝田、周至的大部和长安、户县、临潼、灞桥的一部分;渭河冲积洪积平原,包括临潼、长安、户

县、周至的北部,高陵、阎良的全部及市郊区的绝大部分;黄土台塬,处于平原与山地之间,包括蓝田、长安、灞桥境内的白鹿塬、少陵塬、神禾塬等;骊山断块与黄土丘陵,主要分布在临潼骊山周围,包括灞桥的洪庆山和蓝田北部的横岭。

西安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受南部秦岭影响,平原地区温暖少雨半湿润、山区温凉多湿润。

总的气候特点是冷热干湿四季分明。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间有伏旱;春季干旱多风、温度回升快;秋季天高气爽、降温迅速、多连阴雨。

全市平均气温13.3°C;年平均日照时数1983.4-2267.2小时,实测年太阳总辐射量

136.00千卡/平方厘米。

无霜期207天。

降水量南多北少,西部多于东部,多年平均降水量594.1毫米。

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3.47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量19.73亿立方米,地域分布山区多于平原,郊县多于城区。

土壤按其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可分为12个土类,24个亚类,50个土属,181个土种。

主要有褐土、垆土、水稻土、潮土、黄绵土、红粘土、新积土、紫色土、暗

棕壤、棕壤、沼泽土、亚高山草甸土等。

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较多,秦岭山地素有“生物基因库”之称,有野生种子植物2200多种,药用

植物800多种,野生动物600多种,鸟类300多种。

矿产资源较多,全市已经查明储量的矿产47种。

地下热水可采储量约为5.39亿立方米。

二、社会经济条件

西安市现辖9区4县,176个乡(镇、街道),701个社区居委会,

3063个村民委员会,15981个村民小组,226.71万户。

2010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47.4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84.71万人。

年末社会从业人数477.58万人,在岗职工人数132.49万人,农村劳动力225.04万人。

城镇私营经济及个体劳动者104.89万人,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数分别为117.27万人、145.41万人、214.91万人。

201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3241.69亿元,占全省32.02%。

人均

国内生产总值38343元,是全省人均27000元的1.42倍。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50.5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41.86亿元,地方财政支出

371.62亿元。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11.04亿元。

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787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4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50元。

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227.10亿元,其中农业143.89亿元,林业2.68亿元,牧业62.94亿元,渔业1.28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16.31亿元。

粮食播种面积41.45万公顷,粮食总产量

221.65万吨。

第二节 上轮规划实施评价

一、上轮规划目标实施情况

2002-2010年间,全市以4大重点区域、8大重点工程为重点,实施土地整治项目14个,完成补充耕地6838.77公顷,完成上轮规划目标94.98%。

(一)土地整理

上轮规划确定,全市通过土地整理增加农用地1703.00公顷,增

加耕地面积1536.00公顷。

规划期间,全市通过土地整理增加耕地

1965.45公顷,年均增加耕地218.38公顷;其中农用地整理补充耕地

535.70公顷,农村居民点整理补充耕地1429.75公顷,超额完成土地整理补充耕地任务。

(二)土地复垦

上轮规划确定,全市通过土地复垦增加耕地1894.00公顷。

规划期间,全市通过土地复垦增加耕地1583.39公顷,完成目标的

83.60%。

(三)土地开发

上轮规划确定,全市通过土地开发增加耕地面积3770.00公顷,规划期间,全市通过土地开发增加耕地3289.93公顷,完成目标的

87.27%。

二、上轮规划实施效益

规划实施期间,土地整治的内含在不断加大,从以补充耕地为主的宜耕后备资源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逐步扩大到城乡建设用地整治;从平整土地、农田水利建设,逐步发展到主要河流流域生态环境整治和集中连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突出。

(一)经济效益

2002—2010年,全市通过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6838.77公顷。

完成了上级要求的耕地占补任务。

通过实际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粮食产量由2002年的192.4万吨提高到2010年的221.7万吨,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2002年的2641元提高到2010年的7750元,为全市粮食

增产和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社会效益

通过大力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为农业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条件,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通过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优化了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通过对城镇工矿用地中城中村和工矿废弃地整治,提高了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三)生态效益

通过田、水、路、林、村综合土地整治,林地增加了63239.90公顷,提高了森林覆盖率,防治了水土流失,通过对渭河、泾河、灞河、浐河、沣河、黑河等流域土地整治,土地生态功能得到了恢复,人居生态效益十分显现。

三、上轮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补充耕地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占用耕地一般都在城市周边及平原区,且耕地质量较好,补充耕地受潜力逐步减少,投资持续增加,补充难度不断加大,不可避免为了完成补充耕地任务,只注重了数量,降低与原耕地质量。

(二)整治项目有待与其他规划加强衔接

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前,由于相关建设部门规划滞后,以致有些项目完成后,又在项目区完成城乡建设、道路建设、旅游开发等建设活动,导致部分新增耕地减少,基础设施损坏,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三)土地整治资金有待集中整合

农村土地整治项目资金,来源于国土、水利、农业、环保等各部门投入,多方管理,分散使用,没有形成合力,导致资金重复投入、利用率低,成效不显著。

第三节 土地利用现状与特点

一、土地利用现状

2010年,全市土地总面积1009680.61公顷。

耕地298973.54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9.60%。

其中水田

857.61公顷,占0.08%,水浇地193488.49公顷,占19.16%,旱地

104627.44公顷,占10.36%。

园地31594.88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13%。

其中果园

27811.64公顷,占2.75%,其他园地3783.24公顷,占0.38%。

林地482755.73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7.81%。

其中有林地

391670.09公顷,占38.79%,灌木林地39773.84公顷,占7.90%,其他林地11311.80公顷,占1.12%。

草地23675.25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34%。

其中天然牧草地7979.26公顷,占0.79%,其他草地15695.99公顷,占1.55%。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24206.13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12.30%。

其中城市41817.57公顷,占4.14%,建制镇13713.20公顷,占1.36%,村庄58383.21公顷,占5.78%,采矿用地6456.81公顷,占0.64%,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3835.34公顷,占0.38%。

交通运输用地20771.5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06%。

其中铁路用地1686.07公顷,占0.17%,公路用地9450.22公顷,占0.94%,农村道路9630.64公顷,占0.95%。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1324.23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2.12%。

其中河流水面7681.68公顷,占0.76%,水库水面1087.18公顷,占0.11%,坑塘水面2040.11公顷,占0.20%,内陆滩涂6616.11公顷,占0.66%,沟渠2688.24公顷,占0.27%,水工建筑用地

1210.91公顷,占0.12%。

其他土地6379.29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63%。

其中设施农业用地1071.56公顷,占0.11%,田坎4849.88公顷,占0.48%,裸地457.80公顷,占0.05%。

西安市土地利用现状面积详见附表1。

二、土地利用特点

(一)土地利用资源类型多样,地域差异明显

市域内有平原、台塬、丘陵、河谷、山地等多种土地资源类型,构成北部渭河平原、南部秦岭山地两大地貌区域。

北部地势平坦、地下水资源丰富,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好,既是全市粮食生产区,又是城镇和工业建设集中区;南部秦岭山地沟壑纵横、山大林密,土地零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是全市豆著类、林果业生产基地。

(二)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初步形成,用地结构各具特色

全市已初步形成了基本农田集中区、一般农业发展区、城镇村发展区、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等多种土地利用

功能区。

这些功能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土地空间结构与利用布局,为农林牧渔业和城镇、工业建设提供了发展空间,也为各类型土地整治提出了新要求。

(三)土地利用城市特征明显,各类保护区面积大

西安是我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和现代国防科技工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著名大都市,地处关中城镇群核心位置,城镇及省级各开发区集中分布在渭河平原区,土地利用城市特征明显。

市域文物遗址保护面积187.47平方公里,其中西安中心城区文物保护面积

53.74平方公里;湿地保护区面积235.78平方公里;秦岭北麓自然生态保护区面积1860.12平方公里。

第四节 土地整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地整治工作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基本农田”。

土地整治工作已成

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

(二)陕西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方案实施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精神,全面推进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陕西省研究制定高标

准基本农田建设方案,下达了西安市“十二五”期间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156万亩,资金来源主要有国家和省专项资金的保证,这项工程的实施,将极大促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

(三)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将有力推动土地生态环境整治的安排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推进,西安国际化大

都市建设的帷幕已拉开,城乡统筹、秦岭北麓生态保护、主要流域的生态整治、文物遗址保护公园的建设等既是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任务,同时也是土地整治的重要任务。

加快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对全市土地整治工作又是一个千载难逢机遇。

二、面临挑战

(一)耕地后备资源短缺,耕地保护任务更加艰巨

市域南部为秦岭自然生态保护区,约占全市土地面积54.6%,属生境敏感区,不宜安排补充耕地整治活动;市域北部平原和东部骊山丘陵区,约占全市土地面积45.4%,且是全市耕地和基本农田的集中分布区,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土地利用率高,土地整治和复垦增加耕地潜力有限,补充耕地难度不断加大,耕地保护任务更加艰巨。

(二)土地整治内涵扩大,整治难度不断增加

随着土地整治工作的不断推进,其内容由单纯的补充耕地向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加快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节约集约用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相结合转变,导致土地整治目标的多样化,使土地整治难度不断增加。

(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土地整治面临更高要求

规划期是西安国际化、生态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加快时期,西安市“十二五”规划提出,促进浐河、灞河流域的治理和开发,打造世界一流的生态化城区;加大渭河西岸的治理和开发力度、建设渭河和泾河生态景观长廊,带动城市重心北移;加快实施沣河综合利用和涝河治理,全面优化城西的空间格局;实施氵矞河、滈河治理工程,促进秦岭北麓休闲旅游区的快速发展;发展以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外向型农业为特色的都市农业、现代农业。

这些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给新一轮土地整治提出了更高要求。

西安市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力

第三章土地整治潜

第三章 土地整治潜力

经调查,全市土地整治规模353575.04公顷,预计新增耕地总潜力为9416.95公顷。

其中,农用地整理规模318976.71公顷,新增耕地2385.47公顷;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规模6238.02公顷,新增耕地

1602.95公顷;土地复垦整治规模3639.68公顷,新增耕地1932.78公顷;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规模10662.68公顷,新增耕地潜力为

3495.75公顷;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理规模14057.95公顷。

第一节 农用地整理潜力

一、新增耕地来源

新增耕地主要来源于设施农用地、农村道路、零星的坑塘水面、农田水利用地、田坎和分布于大片耕地中的零星其他地类。

二、农用地整理潜力数量与分布

规划期间,全市可整理农用地规模为318976.71公顷,农用地整理增加耕地潜力2385.47公顷,增加耕地系数0.74%。

农用地整理潜力分布于平原区向山区的过渡区、台塬丘陵区,及河道阶地区,环山旅游沿线,涉及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长安区、临潼区、高陵县和阎良区等县(区)的大部分区域。

三、农用地整理潜力分级

通过调查测算,将全市农用地整理潜力分为五个等级,一级潜力区面积91541.00公顷,可增加耕地1418.30公顷,涉及30个乡(镇、街道);二级潜力区面积31298.00公顷,可增加耕地192.80公顷,涉

56

及8个乡(镇、街道);三级潜力区面积11869.00公顷,可增加耕地面积156.00公顷,涉及13个乡(镇、街道);四级潜力区面积

177671.71公顷,可增加耕地面积618.37公顷,涉及72个乡(镇、街道);五级潜力区面积6597.00公顷,涉及莲湖、新城、碑林、未央、雁塔、灞桥及周边区域农用地。

第二节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

一、新增耕地来源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主要是通过对现状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过大、超标准的农村居民点改造,对闲置、散乱、布局不合理的农村居民点集中合并,改造空心村等。

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数量与分布

通过对全市农村居民点面积、户数、人口等情况调查汇总,全市可整理农村建设用地规模为6238.02公顷,通过整理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1867.22公顷,增加耕地系数29.93%。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主要分布于长安区、周至县、临潼区、阎良区、户县、蓝田县、高陵县等县(区)。

三、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分级

通过调查、测算,全市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分为五个等级,一级潜力区面积1612.52公顷,可增加耕地面积744.80公顷,涉及12个乡(镇、街道);二级潜力区面积1844.20公顷,可增加耕地682.92公顷,涉及28个乡(镇、街道);三级潜力区面积1081.10公顷,可增加耕地291.40公顷,涉及28个乡(镇、街道);四级潜力区面积

799.00公顷,可增加耕地145.40公顷,涉及36个乡(镇、街道);五级潜力区面积901.20公顷,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2.70公顷,涉及24个乡(镇、街道)。

第三节 土地复垦潜力

一、新增耕地来源

全市复垦潜力主要是分布在各县(区)的废弃粘土砖窑、挖损地、灾毁地及挖沙取土、固定废弃物压占的土地等。

二、土地复垦潜力数量与分布

经调查,全市可复垦的土地规模为3639.68公顷,新增耕地潜力为1932.78公顷,增加耕地系数53.10%。

土地复垦潜力分布比较集中的有长安区、临潼区、户县、高陵县、周至县等县(区);潜力等级较高的分布在渭河、涝河、沣河、灞河、清水河两岸及平原区,潜力等级较低的分布在中心城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