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案范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9798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1.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案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案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案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案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案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案范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案范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案范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案范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案范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案范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案范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案范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案范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案范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案范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案范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案范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案范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案范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案范文.docx

《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案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案范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案范文.docx

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案范文

附件1:

课外作业习题集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A、A、B、A

二、填空题

1、环境、可持续发展;2、人类活动、生态环境;3、退化原因、恢复与重建

三.简答题

1、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答:

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1)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1分);

(2)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1分);(3)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1分);(4)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1分)。

总之,运用生态学,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污染和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使环境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1分)。

2、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和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

环境生态学主要的学科任务是:

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措施(2分)。

进入21世纪后,其学科内容和任务不断丰富,环境科学将更为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人为干扰的方式及强度;

(2)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1分);(3)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4)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1分);(6)生态系统管理;(7)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1分)。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一、选择题

C、B、A、A、C、A、A、D、B、B、D、B、B、A、C、A、D、A、B、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2、B、C、D;3、B、C、D;4、B、C、D

三、名词解释题

1、最小值定律:

最低量定律是德国化学家利比希(Liebing)提出的,他在研究谷物产量时发现,植物生长不是受需要量大的营养物质影响,而是受那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物质成分影响,如微量元素等,后来人们把这种为利比希最小值定律。

2、限制因子:

生物的存在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3、耐受性定律:

即每种生物适应范围都有一个最低点和一个最高点,两者之间的幅度为耐性限度,此即为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

4、生态幅:

每种生物对一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生态上的适应范围的大小,称生态幅。

5、短日照植物:

日照时数少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6、环境(environment):

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1分),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2分)。

7、生态因子:

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2分),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1分)。

四、填空题

1、遗传、生态系统;2、复合、环境

四、判断题

1、×;2、√;3、×;4、√

五、论述题

1、试述光的生态作用。

答:

光是太阳的辐射能以电磁波的形式,投谢到地球表面上的辐射线。

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后,一部分被反射到宇宙空间,一部分被大气层吸收,其余部分投射地球表面(2分)。

投射到地球表面上的太阳辐射称为总辐射,其中包括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

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作为太阳全部辐射的47%,其中直接辐射平均为24%,散射辐射为23%,光质在空间变化总的趋势是随纬度增加而减弱,随海拨升高而增加,一年中夏季光照最强、冬季光照最弱,一天中以中午最强,早晚最弱(3分)。

从生态学上要特别注意光周期的变化,如一昼夜中光照和黑暗(1分)。

光的生态作用有四个方面,即

(1)生物生活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太阳光,植物利用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1分);

(2)制造有机物,动物直接或间接从植物中获取营养(1分);(3)光是生物的昼夜周期、季节周期的信号(1分);(4)光污染对生物和人类带来危害(1分)。

2、论述温度的变化规律。

答:

太阳辐射使地表受热,产生气温、水温和土温的变化。

地球上的不同地区与太阳的相对位置不同,而且相对位置不断地发生变化,这样温度也发生有规律的变化(1分)。

(1)空间变化

纬向变化:

纬度决定一个地区太阳入射高度的大小及昼夜长短,因此也就决定了太阳辐射量的多少。

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量也大,昼夜长短差异小,太阳辐射量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在北半球随着纬度北移,太阳辐射量减少,温度逐渐降低。

纬度每增加1度,年均温度大约降低0.5℃。

因此,从赤道到极地一般划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分)。

海拔变化:

海拔高的地方,空气稀薄,水蒸气和CO2含量低,地面的辐射散热量大,所以尽管太阳辐射较强,温度还是较低。

通常海拔每升高100m,平均温度降低-0.6℃,相当于纬度北移1度分)。

(2)时间变化

时间变化分为季节变化和昼夜变化。

地球绕太阳的公转是一年四季温度变化的原因。

根据气候的冷暖、昼夜长短的节律,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平均温度10-22℃为春秋季,10℃以下为冬季,22℃以上为夏季)。

四季长短受纬度、海拔高度、海陆位置、地形、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差异较大分)。

温度的昼夜变化是地球的自转引起的。

日出后温度逐步上升,一般在13-14点达到最高值,以后逐渐下降,直到日出前降至最低值。

此外,纬度高、海拔高以及远离海洋,昼夜温差也大分)。

(3)土壤和水体中的温度变化

土温变化:

白天土壤表面受热后,热量从表土向深层输送;夜间土表冷却后,热量从深层向表层流动。

土壤热量正反两方面的输送量及流动速率决定了土壤温带的状况。

土壤温度的变化比大气要缓慢且稳定,所以冬暖夏凉分)。

水体温度变化:

光线穿过水体时,辐射强度随深度的增加呈对数值下降,因此太阳辐射增温仅限于水体最上层。

由于暖水密度比冷水的密度小,在高温季节或者白天在静水体内形成一个比较稳定、明亮的表水层;在距表层水较深处有一个较冷、密度较大的静水层;在两层之间是温度剧烈变化的变温层。

夜晚,特别在寒冷季节,水面温度下降,表层水密度增加而下沉,深层温暖的水上升,上下层水体发生对流、交换充分混合分)。

第三章?

?

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

一、选择题

B、C、B、B、A、A、D、D、B、C、B、B、C、B、D、D、D、A、D、A、C、A、A、A、A、B

二、名词解释

1、生活型:

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物种,不但体态相似,而且其适应特点也是相似的。

生活型是不同生物对相同环境趋同适应的结果。

2、种群:

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1分)。

种群是由相同的个体组成,具有共同的基因库,是种族生存的前提(2分)。

3、生态入侵(ecologicalinvation):

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某种生物带入适宜于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2分),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个过程称生态入侵(1分)。

4、生态对策(ecologicalstrategy):

又称为生活史对策life-historystrategy),指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对某一些特定的生态压力所采取的生活史或行为模式,称生态对策(3分)。

5、生态位(niche):

主要指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3分)。

三、填空题

1、微观、分子;2、出生、死亡;3、繁殖、第三;4、种内、种间;

5、资源利用性、相互干涉性;6、个体、群体;7、性比、年龄;

8、暴发性、过多;9、临时性、永久性

四、判断题

1、×;2、×;3、×;4×

五、论述题

1、当前在山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中,有的人认为应该植树造林,有的人认为应该封山育林。

试用群落演替的有关原理,阐明您的观点。

恢复和重建林草植被有两种基本方式,一个是利用自然力的封山育林,一个是人工造林种草.在当前的退耕还林工程中,着重强调人工造林,但是,对封山育林重视的不够,应用的不广.(2分)已有许多实践证明,在大部分地区可以通过封育来恢复林草植被,但恢复的时间要长一些,有时要经历若干个演替阶段,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组成结构,但都是比较稳定的.人工造林种草见效快,但要较多投入,在技术掌握不当时,人工林草植被有可能与当地生态环境不相适应而呈现不稳定状态.(2分)因此,我们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大自然生态修复能力.在地形较破碎且草灌植被发育良好的宜林荒山,可采用封禁治理模式,适当种植地带性树种,通过采取封禁措施让那些抗逆性强的草本植被、木本植被,通过天然繁衍演替恢复生态.(2分)这种模式虽然成林较慢,但其物种丰富、结构复杂,这是人工林所不能比拟的,对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2分)

退耕还林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这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技术难度大的系统工程.认真探索、研究、总结退耕还林试点示范阶段的植被建设布局,分析和解决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对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启动实施后的持续稳定发展至关重要.(2分)

2、论述裸地上群落形成的过程。

答:

(1)侵移或迁移:

是指植物生活在繁殖结构进入裸地,或进入以前不存在这个物种的一个生境过程,繁殖结构主要是指孢子、种子、鳞茎、根状茎,以及繁殖的植物的任何部分。

植物能借助各种方式传播它的繁殖体,使它能从一个地方迁移到新的地方,繁殖体的传播,首先决定于其产生的数量。

通常有较大比率的繁殖体得不到繁殖的机会。

实际的繁殖率和繁殖体产生率之间差异是很大的,能作为传播的繁殖体,在其传播的全部过程中,常包括好几个运动阶段,也就是说植物繁殖体到达某个新的地点过程中,往往不只有一次传播,繁殖体迁移的续性决定于可动性、传播因子的传播距离和地形等因素。

侵移不仅是群落形成的首要条件,也是群落变化和演替的重要基础。

(4分)

(2)定居:

是指传播体的萌发、生长、发育,直到成熟的过程,植物繁殖体到达新的地点,能否发芽、生长和繁殖都是问题,只有当一个种的个体在新的地点上能繁殖时,才算定居过程的完成。

繁殖是定居中一个重要环节。

如不能繁殖,不仅个体数量不能增加,而且植物在新环境中的生长只限于一代。

开始过入新环境的物种,仅有少数幸存下来繁殖下一代,或只在一些较小的一些生境存活下来,这种适应能力较强的物种称之为先驱种或称先锋植物。

这种初步建立起来的群落,称先锋植物群落,对以后的环境的改造,对相继侵入定居的同种或异种个体起着极其重要的奠基作用。

这一阶段物种间相互关系方面,是互不干扰,这个阶段物种的数目少,种群密度低,因此,在资源利用上没有出现竞争。

(3分)

(3)竞争:

随着已定居的植物不断繁殖,种类数量的不断增加,密度加大,资源利用逐渐由没有充分的利用,而出现了物种间的激烈竞争。

有的物种定居下来,并且得到了繁殖的机会,而另一些物种则被排斥。

获得优势的物种得到发展,从不同角度利用和分摊资源,通过竞争达到相对平衡,从而进入协同进化,更能充分利用资源。

(3分)

3、什么是植物群落的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请比较二者的异同。

答:

在植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现象称为演替。

演替可以从裸露的地面上开始,也可以从已有的一个群落中开始。

裸地可以分为原生裸地和次生裸地。

原生裸地是指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段(1分)。

次生裸地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有曾经生长在此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段(1分)。

植物群落的原生演替是指发生在原生裸地上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发生在次生裸地上的演替。

(2分)

二者的共同点:

(1)演替都是在裸地上开始(1分)。

(2)群落在形成过程中,都有植物的传播、植物的定居和植物之间的竞争这三个方面的条件和作用(1分)。

(3)都是进展演替,即群落向着物种多样化、中生化和高生产力方向演替。

(1分)

二者的不同点:

(1)演替开始的土壤条件不同,原生演替开始的裸地条件严酷,从来没有植物的繁殖体或被彻底消灭了(1分),而次生演替开始的裸地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有一些繁殖体存在(1分);

(2)演替速度不同,原生演替慢,而次生演替快(1分)。

4、什么是生物多样性?

哪些因素可以增加生物多样性?

答: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1分)。

生物多样性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描述,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1分)。

可以增加生物多样性的因素包括:

(1)生物多样性与进化时间有关,进化时间越长,且环境条件稳定的物种多样性高(1分);

(2)物理环境越复杂,或叫空间异质性程度越高,群落的复杂性也高,生物多样性就越大(1分);(3)气候越稳定,变化越小生物多样性越高(1分);(4)物种之间的竞争是物种进化和分离的动力,所以竞争能增加物种的多样性(1分);(5)捕食将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压到较低的水平,从而减轻了被捕食者的种间竞争。

竞争的减弱允许有更多的被捕食者共存。

捕食者维持群落的多样性(1分);(6)植物群落的多样性越高,生产的食物越多,通过食物网的能流量越大,整个区域物种多样性就越高(1分);(7)人为因素(1分)。

第四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

一、选择题

A、A、C、D、D、A、C、A、A、B、D、C、D、A、D、B

二、多项选择题

1A、C、D;2、A、B、C;3、A、B、C;4、A、B、D

三、名词解释

1、生态系统(ecosystem):

指在一定的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1分)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2分)。

2、冗余种(speciesredundancy或ecologicalredundancy):

在一些群落中有些种是冗余的,这些种的去除不会引起生态系统内其他物种的丢失(2分);同时,对整个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1分),这样的物种称为冗余种。

四、填空题

1、同等重要、丢失(灭绝);2、链索、网络;3、较低、较高;

4、营养、食物链;5、顶位、基位;6、较低、较高

五、论述题

1、论述森林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特点。

答:

(1)生物种类多、结构复杂:

森林的垂直成层现象形成的各种小生境,发展了种类繁多的动物群落和其他生物群落。

(2分)

(2)系统稳定性高:

森林生态系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各类生物群落之间协同进化,使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成分与其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保持着相对平衡状态。

(3分)

(3)物质循环的封闭程度高:

自然状态的森林生态系统,各组分健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与无机环境间的物质交换完全在系统内部正常进行,对外界的依赖程度很小。

(3分)

(4)生产效力高: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生态优势,它的生物量最大,生产力最高。

(2分)

2、论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答:

(1)生物生产: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生产包括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两个过程,前者是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把太阳转变为化学能的过程,故又称之为植物性生产;(2分)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是指能量通过食物网络在系统内的传递和耗散过程。

(2分)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中生命成分的生存和繁衍,除需要能量外,还必须从环境中得到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

(3分)

(4)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的功能整体性除体现在生物生产过程,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方面外,还表现在系统中各生命成分之间存在着信息传递,习惯上称为信息流。

(3分)

3、影响生态系统初级净生产量的因素有哪些?

各有何影响?

初级生产量有哪些主要测定方法?

答:

光、CO2、水和营养物质是初级生产的基本资源,温度是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2分),而食草动物的捕食会减少光合作用生产的生物量(1分)。

对于陆地生态系统而言,一般有充足的光照和CO2供应,但对林下植物而言,可能存在光照不足的情况(1分);水最易成为限制因子,特别是干旱地区(1分);营养物质的缺乏,也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1分);对水域生态系统而言,水和CO2不会光合作用造成影响,光、营养物质和食草动物的捕食是主要的限制因素。

(1分)

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主要有:

收获量测定法、氧气测定法、CO2测定法、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和叶绿素测定法等,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精度和适用情况(3分)。

4、为什么说生态系统是地球上自然界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答: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及信息传递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生物与环境密不可分,地球表面是不同生态系统的镶嵌,任何一自然环境单元就是一个或多个生态系统。

一个生态系统就是一个自然结构单元(2分)

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首先是能量流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贮藏在植物体内,然后在转给其他动物,这样营养就从一个取食类群转移到另一个取食类群,最后由分解者重新释放到环境中。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实现是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结果。

(2分)

其次,在生态系统内部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不断的进行着复杂而有序的物质交换,这种交换是周而复始和不断地进行着。

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

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态系统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各要素结合而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集中表现在系统的整体性。

生态系统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进行的基本单位。

(2分)

最后,生态系统中某一要素的改变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例如,在生态系统中关键种的消失会影响整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

生态系统中某一要素作用的发挥都离不开生态系统其它耍素的支持,离开生态系统的谈某一要素的功能是不完全的。

(2分)

另外,生态系统中各个要素的功能发挥都以生态系统的讯息传递相关的。

以讯息传递为基础建立起了正负反馈调节功能,保障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稳定(2分)

5、请论述生态系统中四个基本成分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答:

(1)生态系统的四个基本成分,在能量获得和物质循环中各以其特有的作用而相互影响,互为依存,通过复杂的营养关系而紧密结合为一个统一整体,共同组成了生态系统这个功能单元(2分)。

(2)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对于生态系统来说是缺一不可的。

倘若没有环境,生物就没有生存的空间,也得不到赖以生存的各种物质,因而也就无法生存下去。

但仅有环境而没有生物成分,也就谈不上生态系统(2分)。

(3)从这种意义上讲,生物成分是生态系统的核心,绿色植物则是核心的核心。

绿色植物既是系统中其它生物所需能量的提供者,同时又为其它生物提供了栖息场所。

而且,就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而言,绿色植物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正因为如此,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始终是第一位的。

一个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状态,除决定于环境条件外,更主要决定于绿色植物的种类构成及其生长状况(3分)。

(4)生态系统中还原者的作用也是极为重要的,尤其是各类微生物,正是它们的分解作用才使物质循环得以进行。

否则,生产者将因得不到营养而难以生存和保证种族的延续,地球表面也将因没有分解过程而使动,植物尸体堆积如山。

整个生物圈就是依靠这些体型微小,数量惊人的分解者和转化者消除生物残体,同时为生产者源源不断地提供各种营养原料(3分)。

6、论述群落与生态系统的关系。

答:

群落和生态系统究竟是生态学中两个不同层次的研究对象,还是同一层次的研究对象。

这个问题,目前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大多数学者认为应该把两者分开来讨论,但也有不少学者把它们作为同一个问题来讨论(3分)。

但我们认为,群落和生态系统这两个概念是有明显区别的,各具独立含义(2分)。

群落是指多种生物种群有机结合的整体,而生态系统的概念是包括群落和无机环境。

生态系统强调的是功能,即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2分)。

但谈到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时,确实是很难区分。

群落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是生物群落和环境相互关系及其规律,这恰恰也是生态系统生态学所要研究的内容。

随着生态学的发展,群落生态学与生态系统生态学必将有机的结合,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统一的生态学分支(3分)。

第五章生态系统服务

一、单选题

D、A、D、B、C、B、C、B、A、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2、A、B、C

三、名词解释

1、生态系统

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的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效用。

2、替代花费法:

某些环境效益和服务虽然没有直接的市场可买卖交易,但具有这些效益或服务的替代品的市场和价格,通过估算替代品的花费而代替某些环境效益或服务的价值。

3、市场价值法:

以生态系统提供的商品价值为依据,例如,森林每年提供的木材和林副产品的价值。

4、费用支出法:

常常用于评价环境或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

它以人们对某种环境效益的支出费用来表示该效益的经济价值。

5、消耗性使用价值:

是指没有经过市场而被当地居民直接消耗的生物资源产品的价值(2分),如薪柴和野味肉品等(1分)。

6、遗产价值:

指当代人为将来某种资源保留给子孙后代而自愿支付的费用(2分),如为保护大熊猫自愿捐献钱物(1分)。

7、生产性使用价值:

是指经过市场交易的那部分生物资源产品的商品价值,如木材、药材、鱼、蔬菜等。

8、选择价值:

指个人和社会对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潜在用途的将来利用,这种利用包括直接利用、间接利用、选择利用和潜在利用。

四、填空题

1、市场价格法包括(市场价值法)和(费用支出法)两种方法。

2、在GDP中扣除由于经济增长造成(自然资源)消耗、生态环境破坏的直接经济损失,以及为恢复生态平衡、挽回资源损失而必须支付的(经济)投资,初步形成了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被称为“绿色国民账户”。

3、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选择价值、(遗产价值)和存在价值。

4、某些环境效益和服务虽然没有(直接)的市场可买卖交易,但具有这些效益或服务替代品的市场和价格,通过估算替代品的花费而代替某些环境效益或服务的(价值),称为替代花费法。

5、生态代价包括(直接)代价和(间接)代价,前者指利用活动中资源和生态系统自身付出的代价,后者指由于外部不经济性而导致受影响区域所付出的生态代价。

6、生态系统或自然资源对人类产生净效益的同时,亦存在因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带来的生态影响,即生态破坏的(经济)损失以及为消除这些损失而须支付的(费用),统称“生态代价”。

7、可持续收入是在不减少现有资本资产水平的前提下所必须保证的收入水平,资本资产包括(人工)资本(厂房、机器及运输工具等)、人力资本(知识和技术)以及(环境)资本(矿产、森林及草原等)。

五、判断题

1、√;2×

六、简答题

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主要内容是:

有机质的生产与生态系统产品;生物多样性的产生与维护;调节气候;减缓灾害;维持土壤功能;传粉播种;控制有害生物;净化环境;感官、心理和精神益处;精神文化的源泉。

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特征是什么?

答: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特征是:

(1)整体有用性:

生态资源的使用价值不是单个或部分要素对人类社会的有用性,而是各组成要素综合成生态系统之后,表现出来的有用性。

(2)空间固定性:

生态系统是在某个特定地域形成的,因而生态资源都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其使用价值,也具有地域性,或称空间固定性。

(3)用途多样性:

例如森林生态系统在提供木材产品的同时,它还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固定二氧化碳和观赏旅游等多种用途。

(4)持续有用性:

生态资源只要利用适度,其多种使用价值可以长期存在和永续使用。

(5)共享性:

生态资源使用价值是生产者与非生产者、所有者与非所有者都可共享生态资源的使用价值。

(6)负效益性:

人类在生态系统中投入越来越多的劳动,如果投入不当,就会使生态系统恶化或污染,这样生态资源使用价值既可以表现对人类有益,又可以表现为有害,前者是正效益,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