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复习导学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9814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78 大小:745.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物理复习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中考物理复习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中考物理复习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中考物理复习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中考物理复习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中考物理复习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8页
中考物理复习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8页
中考物理复习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8页
中考物理复习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8页
中考物理复习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8页
中考物理复习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8页
中考物理复习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8页
中考物理复习导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8页
中考物理复习导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8页
中考物理复习导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8页
中考物理复习导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8页
中考物理复习导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8页
中考物理复习导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8页
中考物理复习导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8页
中考物理复习导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8页
亲,该文档总共7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物理复习导学案.docx

《中考物理复习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物理复习导学案.docx(7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物理复习导学案.docx

中考物理复习导学案

声现象

一、复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性。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3、了解超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了解次声的一般特点和危害性。

二、基础知识回顾,规律方法小结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___而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是需要____的,一切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播声音。

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______。

3、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在介质中是以的形式传播的。

4、__________不能传声,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只能靠无线电话交谈。

(完成课本P39作业“2”)

5、有规律、好听悦耳的声音叫乐音。

乐音的三个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声音的称为响度。

响度一般与声源振动的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

7、声音的称为音调。

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的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

8、我们能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就是因不同。

9、无规律的、难听刺耳或污染环境的声音叫做。

通常人们从噪声的______、噪声的______、噪声的_____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噪声。

10、正常人的耳朵只能听到频率为20HZ~20000HZ的声音。

通常把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_____,把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____。

超声有很强的___能力和________能力。

能量大的次声具有极大的___力。

三、基础练评

1、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溅起水花,这个现象表明发声体在;声的利用非常广泛,例如:

人们利用声能传递来清洗钟表等精密机械。

2、通常说月球上一片“死寂”,它的意思是无声,其原因是月球上_________,________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

3、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弱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然后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相同

D、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4、“棒打衣服无声,棒举空中何其响”。

是描述一位妇女在河边洗衣的句歌谣。

从物理知识的角度解释:

在空气中,由于光传播的速度声音传播的速度,棒打衣服振动产生的声音通过传入远处人耳时,看到棒已举到空中了。

5、一场大雪过后,人们会感到外面万籁俱静。

究其原因,你认为正确的是()

A、可能是大雪后,行驶的车辆较少,噪声减小B、可能是大雪后,大地银装素裹,噪声被反射

C、可能是大雪蓬松且多孔,对噪声有吸收作用D、可能是大雪后气温低,噪声传播速度变慢

6、下列司机的行为,体现“减弱噪声,保护环境”理念的是()

A、驾驶消声器已损坏的汽车B、超车时,长时间按响高音喇叭

C、驾车进入市区减速慢行,不鸣笛D、深夜,开着重型卡车在居民小区内行驶

7、某人对着山崖喊话,经1.2s听到回声,则喊话人距山崖__________m。

8、水牛“哞哞”的叫声和蚊子“嗡嗡”的叫声相比较,_________的叫声音调高,________的叫声响度大。

用小提琴和二胡同时演奏《二泉映月》,能分辨出琴声,是因为二者的__________不同。

9、成语“掩耳盗铃”是在哪个过程中减弱噪声()

A、声源处B、传播过程中C、接收处D、无法判断

10、有一种超声波牙刷,能发射一种超声波,这种超声波可以穿过牙齿周围的液体引起强烈的振动,从而将牙齿上的污垢清除下来而不会损坏牙齿,使用超声波是因为它产生的振动比可闻声_________。

11、声纳探伤就是人们向待查工件发射一种超声波,经工件反射后接收,经分析反射回来超声波的时间,就可以判断出工件的伤痕在什么位置,这是利用了超声波具有极强的____________能力。

12、有人注意到,蝙蝠即使在黑暗中飞翔,也不会碰到任何东西。

为了揭开这个迷,外科医生路易斯·朱林做了一个实验:

用蜡封住蝙蝠的耳朵,让它在明亮的屋里飞翔,结果蝙蝠到处碰壁。

1938年前后,哈佛大学的物理学教授皮尔斯把一个“声波探知器”放在蝙蝠前面,该仪器能把超声波转变为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结果该仪器里传来了“啪哧,喀嚓…”的声音。

以上实验说明蝙蝠是利用(填“眼睛”或“耳朵”)来“看”东西的。

除了蝙蝠,还有(说出一种)也是利用超声波来探测目标的位置的。

我们知道人耳是听不见超声波的,除了超声波,还有人耳也听不到。

13、假如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变为0.1m/s,请你结合所学的知识,写出三种合理的情景。

例:

上课时,看见老师觜动后,后排的同学1min长时间才能听见讲课内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重点、考点分析

例1:

如图,小白兔能分辨出门外不是自己的外婆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A.响度B.音色C.音调D.频率

例2:

声音在海水中传播速度为1500m/s,从海面发出声音到听到回声的时间为4s,海深是多少?

五、中考演练

1、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声势浩大的“击缶而歌”精彩绝伦,缶声是由于缶面产生的,然后通过传播到现场观众耳朵的。

这壮观的场面由同步卫星通过波传递到全国各地。

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B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C、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D、用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3、共和国六十华诞献礼剧《共和国摇篮》在革命老区龙岩拍摄,剧中扮演老一辈革命家的特型演员除了要模仿扮演对象的动作形态,还得模仿他说话的。

4、长途汽车经过长时间行驶后,驾驶员常常会下车,拿根铁棒敲打车轮,凭借声音可以判断轮胎内的空气是否充足,这主要是因为敲击轮胎内空气不足时发出声音的()

A、响度较大B、响度较小C、音调较高D、音调较低

5、古诗<小儿垂钓>中有“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钓鱼的小儿面对路人的询问,只是招招手却默不作声,这是因为他知道声音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还能在

中传播。

6、如图19所示,将一把金属叉子拴在一根约1m长的线的蹭,把线的两端分别缠绕在双手的食指上,缠绕多圈,插入耳朵,然后让叉子撞到坚硬的物体上,等它垂下把线拉直时,你就可以听到敲钟似的响声,通过撞击,金属叉子发声,声音主要通过   传递到人耳。

7、通过对“声现象”的学习,你认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B、“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C、在校园内植树可减弱校外传来的噪声D、超声波的频率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8、李明同学发现,硬纸片在木梳上划得快时音调高,划得慢时音调低,这表明     。

9、下列四个句子:

①这首歌调子高,我唱不上去;②引吭高歌;③她是唱高音的;④请勿高声喧哗。

其中“高”字指音调的是()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10、某测量员站在两平行峭壁间某一位置鸣枪,经过1.00s第一次听到回声,又经过0.5s再一次听到回声。

回声测距离是利用了声波的________,两峭壁间的距离为___________m(声速为340m/s)。

11、当喇叭里响起“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时,小伟和小明齐声说:

“是韦唯在演唱。

”他们的判断是根据声音的()

A、音调不同B、响度不同C、音色不同D、频率不同

12、深夜时,正在播放的电视机屏幕上通常会出现“夜深了,请你把音量关小!

”的字幕,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这是从    减弱噪声;从乐音的角度分析,这是减小声音的    。

13、一部科幻电影中有这样的场面:

一艘飞船在太空中遇险,另一艘飞船在前去营救的途中突然听到飞船的爆炸声,接着看到了爆炸的火光,请你指出这个场面中两个科学性错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下列一段文字描写中涉及一些声学知识,思考后回答问题。

“……驻足倾听,隐隐传来‘威风锣鼓’的节奏,渐渐地鼓声、锣声变得雄伟、喧腾起来,汇成一片……”

(1)“隐隐传来”说明了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鼓声、锣声变得雄伟、喧腾”是指声音的什么特征发生了变化?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能区分出鼓声还是锣声?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1912年一艘名叫“泰坦尼克号”的大海船,因为跟冰山相撞而沉没。

为了避免悲剧的重演,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利用声音传播规律制成的探测装置安装在船上,利用该装置能较早地发现冰山或暗礁的存在。

(1)你能说出这种装置的名称吗?

(2)如果这种装置发出的信号遇到暗礁10s后接收到返回的波,则暗礁到船的距离至少有多远?

(假设这种波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为1500m/s)

(3)这种装置可用来探测月球等太空中的奥秘吗?

为什么?

 

光现象A

一、复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

3、通过实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能从众多的光现象中辨识出光的反射现象。

4、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5、能在实际中应用光的反射现象和平面镜成像特点。

二、基础知识回顾,规律方法小结

1、光在________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举出三个日常生活中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

(1);

(2);(3);

3、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为________m/s,合________km/s。

4、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_________;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射角__________入射角。

5、光的反射有两种,一种是_______反射,另一种是__________反射,它们都遵循光的________________。

我们能从不同角度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发生了。

6、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像(填“虚”或“实”像),这个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_________,像和物体大小__________。

像和物体相对于平面镜________。

三、基础练评

1、太阳、月亮、电灯、反光的镜子等,能称为光源的是。

2、打靶时要求三点一线,即缺口、准星、靶心在同一直线上,这样子弹才容易命中目标,这是利用了光在均匀介质

中的原理。

3、发生雷电时,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由于___________。

4、入射光线跟反射光线成100°角,则入射角是____________。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手影的形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B、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C、光射到任何表面都会发生反射D、在光的反射中,光的反射是可逆的

6、下列各成语所反映的情景,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图7

A、立竿见影B、凿壁偷光C、镜花水月D、井底之蛙

7、利用平面镜可以制成()

A、放大镜B、望远镜

C、眼镜D、潜望镜

8、紫金山天文台2009年6月13日通报:

2009年7月22日,我国将出现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奇观。

能够解释日食现象的是光的__________传播理论。

如图7所示,位于地球上A区域的人看到的是日__________食,位于B区域的人看到的是日__________食。

9、一个人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看不到自己的全身像,如果此人想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A、应向前移动;B、应向后移动;

C、向前移动或向后移动都看不到;D、向前移动或向后移动都看得到。

四、重点、难点分析

例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图中的入射光线,并注明入射角的大小。

例2、一束平行光与水平面成30°角斜向下传播,欲用一平面镜使光反射后竖直向上传播,平面镜与水平面的夹角应为     。

五、中考演练

1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常常看到下面的情形:

研究光的反射时,测得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40º,则反射角是______度。

说起光速,人们总是感觉快得无法想象.其实科学家已经在实验室内将其降得很慢。

请你设想一下,假如光速只有3m/s,我们的世界会发生什么变化?

写出一个场景:

____________________。

图15

图2

2、2009年7月22日上午8时左右,将发生本世纪最重要的一次日全食。

如果天气晴好,中国是全球最佳观测地。

日食现象可以用我们学过的光的__________道理解释。

观察日食时要注意保护眼睛,不能用肉眼或通过没有减光设备的望远镜直接观看,否则容易造成视网膜损伤,甚至失明。

比较简易的做法是如图所示,用一盆滴有墨水的水来观看,这是利用了__________。

3、有时,教室黑板反光能“晃”着一些同学的眼睛,其原因是_____;为了保护同学的眼睛,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提出改变这种现状的一条建议:

_________。

4.图2中AO是一条与平面镜成60o的光线,请在图中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度数。

S2

5、通过门缝往外看,眼睛离门缝越近,观察到的范围越_______,这可以用光的________来解释。

6、请各举一实例,说明光的反射作用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利与弊。

①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图15是利用透明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像的大小与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有关

B.蜡烛远离玻璃板过程中,蜡烛的像始终与蜡烛等大

C.把光屏放在玻璃板后像所在的位置,像会成在光屏上。

D.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在玻璃板后成一实像

8、小明同学在课外用易拉罐做成如图25所示的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如果易拉罐底部有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小孔,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

图25

A、蜡烛的正立像  B、蜡烛的倒立像  

C、三角形光斑   D、圆形光斑

9、放映电影、幻灯的银幕常用粗糙的白布做成,其优点在于:

一是利用______反射使剧场中各处的观众均能看到画面;二是白布能反射________颜色的光,使观众能看到色彩正常的画面。

黑板“反光”,这是由于产生_______反射。

10、图中两条光线是由同一点光源发出经平面镜反射后形成的,请完成光路图,并确定光源S的位置。

 

11、如图所示,发光点S在平面镜MN中的像为S1,当平面镜转过一定角度后,它的像为S2,请你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转动后平面镜的大致位置。

13、小明实验小组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的实验课上,利用蜡烛、玻璃板、刻度尺等器材实验完毕后,画出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图和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

S1

S′1

S′2

S′3

S2

S3

蜡烛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S1

20cm

S11

20cm

S2

10cm

S21

10cm

S3

5cm

S31

5cm

(1)、请你分析,此探究过程中得到平面镜成像的哪些特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丽用平面镜观察物体时发现,当人靠近平面镜时,从镜子中观察到的景物的范围将。

(3)、小丽拿一支12cm长的钢笔立在平面镜前15cm处,请你帮她判断:

她看到钢笔的像高是cm,钢笔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cm。

 

光现象B

一、复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2、能从众多的光现象中辨识出光的折射现象。

3、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

4、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二、基础知识回顾,规律方法总结

1、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的两侧。

折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

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入射角减小时,折射角。

2、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里时,__________角小于___________角,光从水里斜射入空气中时,__________角小于__________角。

如果光沿着法线方向入射时,通过界面后,光的传播方向将___________。

3、太阳光可以分解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种颜色的光。

(演示课本P60实验探究)

4、光的“三基色”是:

_____、_____、_____。

颜料的“三原色”是:

_____、_____、_____。

三、基础练评

1、画出图中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2、2005年5月23日,蓬莱阁附近海滩上空出现了极为罕见的“海市蜃楼”奇观,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光沿直线传播 B、光经过密度不均匀的空气发生漫反射

C、景物经水面成像D、光经过密度不均匀的空气产生折射

3、 下列现象,属于光的色散现象的是【】

A.小孔成像B.水中月亮C.雨后彩虹D.海市蜃楼

4、一束光线从空气射入水中:

入射角是300,在界面上同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现象,则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夹角为()

A、等于1200B、等于1500C、在600~1200之间D、在1200~1500之间

四、重点、难点分析

例1、如图所示,有一条光线从空气射入某种介质,在分界面处发生反射和折射,则_________是入射光线,_________是反射光线,_________是折射光线,界面的_________侧是空气。

【解后反思】本题考查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能正确地分析图形并找出法线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五、中考演练

1、下列叙述与图中情景相符的是【】

 

ABCD

A.把铅笔斜插入盛水的玻璃杯里,看上去铅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这是光的反射

B.水兵们站在地面上,他们的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C.平静的水面上倒映着岸边的景物,这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D.通过放大镜看邮票的细微之处,看到的是放大的实像

2、放映电影、幻灯的银幕常用粗糙的白布做成,其优点在于:

一是利用______反射使剧场中各处的观众均能看到画面;二是白布能反射________颜色的光,使观众能看到色彩正常的画面。

3、戴蓝色眼镜在只有红色灯光的房间内看白纸,则白纸呈()

A、黄色B、红色C、黑色D、白色

4、下列物理事实中属于光的色散现象的是()

A、霓虹灯的灯光五颜六色B、彩色画面的五彩缤纷

C、色彩丰富的水彩画D、雨过天晴,天空出现彩虹

5、为了探究光反射的规律,小李进行如图12所示的实验。

(1)小李想探究反射光线与人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他将如何操作?

_______

(2)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F方向射出,这表明:

_________________。

 

透镜及其应用

一、复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

2、认识凸透镜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发散作用。

3、知道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4、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5、了解眼睛的简单构造和眼睛视物的基本原理;了解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6、了解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的用途。

二、基础知识回顾,规律方法总结

1、凸透镜是利用原理制成的光学透镜,其形状是中央边缘。

常见的以凸透镜为基本元件的光学仪器有、、等。

2、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凸透镜的。

凸透镜有_____个焦点。

焦点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叫。

3、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及应用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成像情况

应用

u>2f

u=2f

f<u<2f

u<f

4、近视眼戴的是________,老花眼戴的是_______。

前者是利用它对光线有______作用,后者是利用它对光线有_______作用。

三、基础练评

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1)某同学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前,先把凸透镜正对阳光,镜后15cm处的纸片上看到一个光点,他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

(2)实验时,为了使蜡烛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中间,应调整光屏、蜡烛、凸透镜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_______。

(3)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凸透镜左侧30cm以外,在凸透镜右侧光屏上能成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像。

(4)要想成放大的实像,蜡烛到凸透镜距离应该______;要想成放大的虚像,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应该____________。

四、重点、难点分析

例1、一支蜡烛的烛焰与凸透镜的距离20cm,在另一侧光屏上得到与烛焰等大的像,移动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为u,则()

A、当u=22cm时,凸透镜成缩小实像B、当u=11cm时,凸透镜成放大虚像

C、当u=15cm时,凸透镜成缩小实像 D、当u=8cm时,凸透镜成放大实像

五、中考演练

1..简易“傻瓜”照相机镜头的焦距不能改变,暗箱长度也不能改变。

拍照时只要把景物全部纳入取景器内,无论物距如何变化,都能拍出比较清晰的照片,这种“傻瓜”照相机的镜头应选用()

A.焦距较大的凸透镜;

B.焦距较小的凸透镜;

C.焦距较大的凹透镜;D.焦距较小的凹透镜。

2.图1-6-2是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记录并绘制的物体离透镜的距离u跟实像到透镜的距离v之间的关系,则凸透镜的焦距为()

   A.60cm;B.40cm;C.20cm;D.10cm。

3、 小明同学用一个焦距未知的凸透镜、蜡烛、光屏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①由图13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实验时,应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___.

②如图14所示,若在光屏上(光屏未画出)能得到清晰放大的烛焰实像,则蜡烛可能置于透镜左边a、b、c、d四点中的__________点上,此成像特点可应用在_______机上.

③小明依次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放置在光具座上,按①的要求调整好三者中心的位置,但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始终都没能看到烛焰所成的像.原因可能是(写出一个原因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探究“近视眼的形成原因和矫正方法”时,冰蓉同学选择了如下器材:

图40

蜡烛(模拟所视物)、水凸透镜(模拟人眼晶状体,并与注射器相连)、光屏(模拟人眼视网膜)、光具座等。

(注:

水凸透镜的凸起程度可以通过注射器注入或吸取水的多少来调节。

(1)她安装并调整好实验装置,如图40所示,将点燃的蜡烛置于透镜前某一位置时,在光屏上得到了烛焰清晰的像;当向水凸透镜内注入水,使透镜更凸后,发现光屏上已无烛焰清晰的像,若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烛焰清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