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读后感.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9927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984》读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1984》读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1984》读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1984》读后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1984》读后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1984》读后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1984》读后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1984》读后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1984》读后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984》读后感.docx

《《1984》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84》读后感.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984》读后感.docx

《1984》读后感

聚焦《1984》中人性的维持与破灭

徐梦佳(人文学院中文2班)

摘要:

本文指出虽然《1984》中描绘的未来社会确有不少当时的法西斯德国以及斯大林统治时期的苏联的特征,但作为世纪很有影响的一部反乌托邦小说,它所针对的实际上是各种形式的极权主义可能带来的恶果。

其魅力在于它不仅昭示了极权主义对人性的摧残,而且通过主人公温斯顿的内心斗争以及他对历史和未来的思索,展示了作者对生活意义、基本真理的探求。

另外,作者企图通过温斯顿对母爱、性爱的追求以及他对生命的热爱来唤醒读者对生活的热爱。

关键词:

奥威尔《1984》极权主义人性母爱性爱

一:

奥威尔与《1984》

提起乔治·奥威尔,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其主要作品的政治性。

发表于二战结束、冷战开始之际的《动物庄园》的确是通过动物寓言

形式讲述的政治寓言。

它向许多西方人生动地再现了斯大林统治时期苏联国内的政治气氛以及一些重要政治事件,引起了人们对苏联式共产主义的关注。

奥威尔的另一部代表作《1984》,通常也被看作是一部政治性极强的作品,尤其是一部反苏作品。

的确,奥威尔在西班牙内战中曾亲身经历了苏共对异己力量的迫害和打击。

这极大地动摇了他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

二战期间,法西斯分子的残酷行径则使他认识到人类潜在的残忍以及对权力的欲望。

另一方面,他在参与新闻报导时一年所体会到的英国政府对舆论的操纵使他清醒地看到政府控制大众传播媒介的危害性,即“限制人民的思想,使文化贬值”。

主人公温斯顿在“真理部”的无聊工作与作者在的工作有许多相似之处。

作者本人是如何看待这部作品的呢?

他明确表示“我最近这部小说的意图并非攻击社会主义或者英国工党我是工党的支持

者,而是要揭示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可能走上的邪路。

这些可能性在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统治中已部分实现。

他强调指出,在这部讽刺作品中他力图展现的是极权主义思想按照其内在逻辑所可能导致的结果。

之所以将其背景设在英国,正是为了说明“极权主义,如果不与之斗争的话,可能在任何地方泛滥。

西方有些评论家也意识到了《1984》的普遍意义。

黛安娜·特里林在刀记刃山乞上发表的一篇评论中写道《1984》的背景是伦教,奥威尔先生的理论基础是玩争冈,即新语中英国社会主义,这说明奥威尔先生所想象的不仅是已经建立了独裁统治的俄国,而且是工党统治的英国。

事实上,他很明确地指出,“到20世纪年代,世界上所有的政治思想的主流都是独裁主义的,任何新的政治理论,不管它采用什么美名,都会引向等级制度和对人民的严格控制。

”我们必须认识到,奥威尔要人们引以为戒的东西有其普遍性。

二:

极权主义对温斯顿人性的摧残

奥威尔所描绘的大洋尼亚在生活细节上非常真实,与二战后的伦敦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满目萧条,日用品、食品奇缺,街道上到处可见弹坑,大多数建筑物破旧不堪尸但是,对读者以及对主人公温斯顿来说,物质生活的贫乏远不是最主要的。

这里的万恶之源乃是极权主义统治。

在这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由极少数人占人口总数的组成的内层党是国家的领导核心。

温斯顿所属的外层党人数较多,其成员所做的只是机械的脑力劳动。

其余的是占人口总数的无产者。

由于他们愚昧无知,对党的统治不会构成威胁,因此,党除了给他们输送一些低级淫秽作品作为麻醉剂外,对他们基本上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

但是国家对党员却实行最严密的思想控制。

高科技及电视技术的高度发达使党员每时每刻都处于电视荧屏、盗听器和思想警察的监控之下。

这里没有法律,但任何人在思想、言行上都得与党保持一致,而且要总是显得高兴、很满足。

人们随时可能因为脸部的某个被认为对党不忠的表情或梦中某个与党的思想不一致的吃语而被捕或被杀。

即使是写日记这种小事温斯顿也需鼓起足够的勇气,也会招致杀身之祸,因为它表明你有与党不一致的想法。

除了像柏森斯这样极其麻木愚鲁的人,大部分人都整日提心吊胆。

历史不再是有案可查的客观事实。

党可以根据当前的需要任意改变历史事实。

基本的真理不复存在。

所有的人都必须有双重思想,能同时接受两种自相矛盾的观念,无论它有多么荒唐。

其典型为党的三大口号“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在博爱部,尤其是其中的室,各种原始的、现代的酷刑应有尽有。

它们可以摧毁最坚强的异己分子的意志和信念。

提起“室”,政治犯们便会不寒而栗。

然而,《1984》决不是一本现代恐怖小说,也不是一个政治宣传工具。

奥威尔是位使命感极强的作家,其创作目的是为了改变生活。

他具有正视不愉快事实的能力。

作为一名人道主义者,他认为“人是衡量一切的标准。

我们的任务是使地球——我们惟一拥有的地球上的生活更有意义。

《1984》描述了极权主义对人性的摧残,暗示了对世纪政府和政党的批评讽刺。

更重要的是,通过主人公温斯顿的内心斗争以及他对历史和未来的思索,这本书展示了作者对生活意义、基本真理的探求。

相隔不到三十1984的两次世界大战使人们对世界的前景,对人的本性产生了深刻的悲观情绪。

《1984》的结局看上去也恰好反映了这种悲观情绪。

内层党的代表人物奥布赖恩,这个高度智慧与邪恶的统一体,最终使温斯顿屈服了。

但是这部著作的动人之处在于它不仅向人们警示了极权主义可能带来的恶果,更在于作者通过描写温斯顿对母爱、性爱的追求,以及他对生命的热爱,企图唤醒读者对生活的热爱。

正如莫顿在论及乌托邦的历史时所言“最初乌托邦是理想的化身。

后来它逐渐变得复杂多样了,甚至会成为一个很精巧的表达社会批评和讽刺的工具。

但它永远是基于人们真正想得到的某种东西的。

”《1984》也不例外。

它以一种曲折的方式表达了主人公温斯顿以及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奥威尔设想1984时世界将处于一种动态稳定状态“战争即和平”。

二十五年来仅存的三个超级大国—大洋尼亚、欧雷细亚和东亚细亚—中的每一个国家都出于其自己的极权统治的需要,常年不断地与另外两个超级大国之一结盟,与另一国交战。

由于三国的军事实力相当,这种战争不会对任何一国构成任何实际威胁。

正如书中的“反动教材”所言,三国统治者的出发点是一致的“现代战争的主要目的是消耗机械产品,避免生活水平的提高,”因为,世纪末以来

的科技发展己经证明,大机器生产很容易造成财富的快速增长,而“财富的全面增长显然会威胁等级社会制度,甚至导致其毁灭。

”维护等级制度,或者说维护统治者自身的权利,是他们的最终目的。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他们必须压制人民的本性“随着电视的发展以

及先进的用同一台仪器接收、发送信息的技术的应用,个人生活已不再存在。

党员处于二十四小时受监控状态。

他们所有的信念、习惯、感情、内心态度,甚至脸部表情都必须与党的要求一致,“党员不应拥有任何个人感情,不应有激情的宣泄。

”党提供的宣泄感情的渠道是每天的“两分钟僧恨”以及憎恨周等活动—对敌对国的憎恨、对国内叛徒如戈德斯坦等的憎恨。

人的本性是否能被完全压抑呢温斯顿的内心活动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答案。

三:

温斯顿对母爱的怀念与肯定

年近四十的温斯顿是外层党的普通一员。

他相貌平平,身体状况一般,工作兢兢业业,与传统的叛逆者形象相去甚远。

因此,他的感受、经历应当说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经历多年的熏陶,温斯顿对人类的许多感情已经麻木。

在小说开头,他试图在日记写下自己的一些真实想法。

在思想混乱的状态下,他写下了前一天晚上在电影院的所见所闻,观众们很开心地观看着银幕上一艘满载着难民的大船在地中海遭到直升机的狂轰滥炸你可以看到一条坐满儿童的救生艇。

一架直升机在其上空盘旋。

小艇上坐着一位中年妇女可能是犹太人,怀里抱着个大约8岁的小男孩,小男孩在惊恐地尖叫,脑袋一个劲儿地往母亲怀里钻。

那名妇女自己也已吓得脸无血色,但还是用胳膊护着孩子并安慰着他,尽量用躯体护住孩子,好像她的胳膊可以挡住射向孩子的子弹似的。

此时直升机在孩子们中投下一枚二十公斤的炸弹。

可怕的闪光。

小艇顿成碎片。

接着是一段很美妙的镜头一条孩子的胳脾不断地向空中上升,上升。

党员座区响起阵阵喝彩,但是无产者座区有名妇女突然大吵大闹起来他们不该放这片子,不该在孩子面前放它,他们不该,这是不对的,不该在孩子面前放。

直到警察将她轰了出去。

典型无产者的反应。

离开了这个世界。

对母亲的想念加深了他对生活的理解。

他认识到“母亲的死是悲剧性的,悲哀的,”而悲剧属于很远的、尚存在于个人隐私、爱情和友谊的过去之中,而现在却只有“恐惧、仇恨和痛苦,但没有感情的尊严,没有深刻的或复杂的悲哀。

”对母亲的记忆也使他痛心不已,因为她至死都在爱着他。

他当时却太小、太自私,不懂得回报这份爱。

这段记述明确表达了温斯顿和其他党员的心理对孩子缺乏同情心,不理解母爱,不懂得珍惜生命。

可见党的教育有多么成功。

因为党告诉他们“纯粹的冲动及感情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但是,在温斯顿的内心深处,他却无时不渴望母爱。

影片中母亲用胳膊护住孩子这个动作其实也深刻地烙在了他的脑海里。

温斯顿的父母亲在他十岁左右时便在年代初的第一次大清洗中失踪了。

首先是父亲。

在度过一段饥饿难熬的日子后,母亲和小妹也失踪了。

他对母亲的记忆已很模糊,对母爱的追求通常是以梦境的形式出现,母亲抱着体弱多病的小妹在离他很远的某个深井、深墓或沉船上看着他,脸上没有丝毫责备,只是知道为了使他能活下来她们必须离开。

与朱莉娅相爱后,朱莉娅每次给他捎来的巧克力总会引起他某种莫名的强烈而不安的记忆。

后来,通过梦境,他终于想起了多1984

来一直刻意压住的记忆,在母亲失踪前的最后一天,他蛮横地要求母亲将家里仅剩的一块巧克力全都给他吃。

母亲给了他,将剩下的给了小妹。

在他抢走小妹的一份后,他看到母亲抱紧垂死的小妹,将孩子的脸紧贴自己的胸膛。

这动作之无济于事与充满爱意,他当时是体会不到的。

但是,对母亲的爱和内疚以及爱情的体验使他被压抑的许多感情复苏了。

他体会到了这个动作所表现出的无私的母爱,并联想到电影中那位试图用胳膊护住孩子的妇女。

他对生活的认识又加深了一步,意识到个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

“一个完全于事无补的动作,一个拥抱,一滴眼泪,对垂死的人所说的某句话,都可能有其自身的价值。

”由此,他突然发现了党员与无产者的一个重要区别“无产者保持了他们的人性。

他们投有变成铁石心肠。

他们保持了朴素的感情,而他却要通过有意识的努力才能重新发现这些感情。

他想起了自己几个星期前的一个很不人道的动作从马路上将一只被炸断的手踢进街沟。

可以看出,对母爱的记忆在很大程度上使温斯顿对人类朴素的同情、关怀、爱护等感情有了正确的认识。

即使是他在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下几乎成为白痴之后,与母亲嬉戏的快乐景象仍会浮上脑海,令他难以忘怀。

四:

温斯顿对性爱的追求与破灭

与大部分小说一样,爱情故事也是《1984》主要组成部分。

然而,它使人联想到的不是浪漫、嫉妒,而是爱情给恋人们带来的精神解放、对生活的渴望,以及人性之不可抹杀。

党的性教育颇具清教色彩。

婚姻惟一合法的目的是为了生育孩子,使国家的事业后继有人。

孩子们从小就接受反对性爱的教育。

“少年反性协会”则主张大家都独身,通过人工授精的办法繁殖后代,孩子们则由公共机关抚育长大。

这种具有浓厚清教色彩的性教育在1984轻女性身上尤为成功,他的妻子凯瑟琳是个典型的例子。

婚后不久,他便发现她极其愚蠢,脑子里空空如也。

党的任何荒唐的宣传她都当作真理信奉。

然而,使他无法与她继续共同生活下去的是她对待性的态度。

他只要一碰她,她便浑身紧张。

拥抱她的感觉犹如拥抱一具泥塑木雕。

与她作爱是件非常令人难堪、非常可怕的事。

但她又不同意他们之间停止作爱,因为她要“对党尽义务”,生个孩子。

后来他们终于在十年前分居了。

原本是很美好的事现在变得令人可怕了。

夫妻之间已没有任何亲情。

实际上,党反对任何家庭亲情。

在党的教育下,孩子会随时告发自己父母的反党言论。

恋人之间也一样。

因为除了对党的忠诚之外,人们不得对任何个人忠诚,包括父母、恋人。

但是更可怕的是,党似乎已铲除了性欲这种原始冲动。

它已成功地被转化为政治狂热与领袖崇拜。

党员们,包括奥布赖恩,在“两分钟憎恨”中的表现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党力图将人转变成驯服的可操纵的机器。

但是人的本能是抹杀不掉的。

与绝大部分党员一样,温斯顿时刻提心吊胆,生活在高度紧张与孤独中,不知道也不在乎厄运会在哪一天降临到自己头上。

可是,当看到朱莉娅塞给他的那张写着“我爱你”的纸条后,“想活下去的欲望突然涌上了心头”。

他的生活因此而有了意义,有了盼头。

对性生活的渴望在他心中复苏了。

他丝毫不介意朱莉娅曾经有过其他男人。

重要的是她有着健康的性欲冲动。

与朱莉娅的交往很快唤醒了他内心沉睡的许多柔情。

从第二次单独在一起之后,她已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对她产生了深深的眷恋、深切的温柔。

“他希望他们已是结婚十年的夫妻,能坦然地毫无畏惧地一起走在大街上,谈论着家务琐事。

”由此他想到了查林顿先生破旧的小商店。

它的二楼是一个老式的卧室,古色古香。

虽然明知道风险很大,他还是决定租用它,并在那里与朱莉娅度过了许多难忘的甜美时光。

他怎么也不会想到温文尔雅的查林顿竟会是位思想警察。

他看上去是那么善解人意,那么留恋过去的一切。

温斯顿早就料到了自己的结局,却没有想到会栽在这个“避难所”或者说“世外桃源”里。

在查林顿的小商店里度过的美好时光使温斯顿对生活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了。

当他第一次在这里见到那位体格硕大无比、唱着流行歌曲、整日晾晒尿布的妇女时,他觉得她丑陋无比。

但他最后竟然在她身上发现了美。

当然他看到的是一种内在美。

她那不断歌唱的乐观精神,她那生育过许多孩子、象征多产的健壮,或许在他眼里她体现了最重要的女性美德——母爱和性爱。

五:

温斯顿对人性的思索

在《1984》中,奥威尔着墨最多的并不是温斯顿的感情生活,而是他对历史和未来的思索,对基本真理和人生意义的探求。

在小说的开头,温斯顿放弃了食堂的午餐,回到宿舍写日记。

虽然腹中空空,厨房里也仅有一块留作第二天早餐的黑面包,但精神生活对他来说却更为重要。

他心里很清楚,一旦被人发现,写日记这个行为本身就足以导致他被处决或被判二十五年劳改。

他鼓起勇气提起了笔“为了未来,为了尚未出世的人们。

”他要把平时不能表达的一切思想写在日记上。

他知道自己的处境。

在这个“一切都整齐划一的时代,这个孤独的时代,这个老大和双重思想统治的时代”,他是“一个孤独的鬼魂,诉说着无人能够听到的真理。

”但他有坚定的信念,他要通过保持自身的心智健全,使人类优秀的精神遗产传下去。

他意识到自己所处的时代是个畸形物,并逐渐看清了自己的写作目的“为了将来或者过去,为了一个思想自由、人与人各不相同并不再孤独的时代—为了一个有真理存在、历史不能被改写的时代”。

一个小人物与一个强大的极权社会抗衡,无异于毗蟀撼大树。

温斯顿所能做的真是微不足道。

但是他那不屈的精神震撼了无数读者,也使人们看到了人类的希望。

温斯顿自始至终坚持的一点是,这个看来再显然不过的等式却体现了他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党随时都在改写历史以适应目前的需要。

它的口号是“谁控制了过去,谁就控制了未来谁控制了现在,谁就控制了过去。

”温斯顿在真理部的工作就是改写历史。

他意识到早晚有一天党会宣布。

这是他们目前政策的逻辑结果。

他知道自己可能很孤立,但他坚信自己是正确的“他们是错误的,而他是正确的。

必须捍卫那些显而易见的微不足道的、真实的东西。

必须坚持自明之理是真理。

石头是硬的,水是湿的。

”他在日记中写道“自由就是能够说十的自由。

如果这一点被承认了,其它一切都会被承认。

”在他被捕以后,奥布赖恩软硬兼施,想让温斯顿通过双重思想认识到可能等于。

应该说奥布赖恩失败了。

温斯顿只有在被高压电击弄得眼冒金星,确实看不清是几个手指后才屈服。

维持温斯顿信仰的不是上帝,也不是什么主义,而是“人的精神”。

即使在备受折磨后,他仍认为与党的欺骗与残忍相比,他在道德上是胜利者。

一个平凡的人,其精神在磨难中尚如此熠熠闪光,怎么能说《1984》是“文艺复兴式人文精神的死亡证明书”呢?

六:

《1984》的现实意义

通过主人公温斯顿的遭遇及其内心活动,奥威尔肯定了人类对真理、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同时也指出了人类社会潜在的危险。

如果温斯顿真是最后一个人类精神的守护者,如果大家都听任极权主义的泛滥而不与之斗争,那么大洋尼亚就是我们的明天,温斯顿的命运就是我们的命运。

温斯顿对奥布赖恩既信赖又失望的复杂心情生动地表述了作者对现代统治阶级的怀疑。

他们似乎具有高度的智慧,但他们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是人类的幸福和平,或者是任何意义上的进步都不是。

他们已将权力本身作为追求目标。

他们随意改写历史,对人民实行精神奴役。

他们所设想的未来是“一只永远踩在人脸上的脚”奥威尔似乎在告诉我们这种对人性的践踏、对权力的追求已近乎疯狂。

半个世纪过去了。

人类在科技方面又取得很大进步。

但是和平、幸福的未来依然遥远。

回首本世纪,人们可以轻松愉快地阅读《我们》和《美妙的新世界》,但却无法以同样的心情阅读《1984》。

它与现实太相似。

对历史真相的掩盖,甚至对历史的有意篡改,依然存在。

八十多岁高龄的东史郎老人还在奔波,为的是让其日本同胞能正视南京大屠杀这个显然的历史事实。

对权力本身的追求、对人性的肆意践踏依然随处可见。

年代初美国为了原油资源对主权国家伊拉克实行了空袭以及长期的经济封锁。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又悍然轰炸南斯拉夫,并炸

毁中国驻南使馆、炸死三名中国记者。

他们这种恃强凌弱、侵犯他国主权、使无数无辜百姓遭殃的行径,居然会得到许多政府的默许

和支持,这无法不使人对人类的明天产生深刻的忧虑。

人民都希望在温斯顿梦寐以求的金色田野里徜徉,静静地倾听小溪在其中轻轻地流淌,都希望在画眉的尽情歌唱声中忘却自己的一切烦恼。

但是世纪末严峻的国际形势使这些依然只是美好的愿望。

《1984》还远没有失去其时效性。

它应当成为所有现代人必读的一本书。

参考文献:

1.《1984》,译林出版社

2.《现代英国小说史》,侯维瑞,人民文学出版社

3.《当代英国文学论文集》,南方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