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广东省中山市中山一中丰山学部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9972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93.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广东省中山市中山一中丰山学部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学年广东省中山市中山一中丰山学部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学年广东省中山市中山一中丰山学部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学年广东省中山市中山一中丰山学部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学年广东省中山市中山一中丰山学部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学年广东省中山市中山一中丰山学部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学年广东省中山市中山一中丰山学部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学年广东省中山市中山一中丰山学部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学年广东省中山市中山一中丰山学部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学年广东省中山市中山一中丰山学部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学年广东省中山市中山一中丰山学部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学年广东省中山市中山一中丰山学部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学年广东省中山市中山一中丰山学部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学年广东省中山市中山一中丰山学部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学年广东省中山市中山一中丰山学部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学年广东省中山市中山一中丰山学部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学年广东省中山市中山一中丰山学部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学年广东省中山市中山一中丰山学部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学年广东省中山市中山一中丰山学部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学年广东省中山市中山一中丰山学部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广东省中山市中山一中丰山学部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广东省中山市中山一中丰山学部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广东省中山市中山一中丰山学部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广东省中山市中山一中丰山学部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广东省中山市中山一中丰山学部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中山一中丰山学部高一语文

第二次段考试卷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语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B.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C.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D.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

考核的重点是通假字,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现象,高考中主要在解释词语意思和文言翻译中考核,平时注意积累。

一般通假有两类:

同音(或音近)通假和形声通假(相同的声旁的字或声旁),平时注意积累。

题中A项,“取”通“娶”;B项,“帘”通“奁”;C项,“奄奄”通“晻晻”。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徒留无所施 徒:

徒然,白白地

B.却与小姑别却:

但,然而

C.自可断来信信:

音信,消息

D.始适还家门适:

刚刚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题中B项,却:

从堂上退下来;C项,信:

使者,指媒人;D项,适:

出嫁。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人君无愚智贤不肖/举贤以自佐

B.举贤以自佐/举世皆浊而我独清

C.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何故怀瑾握瑜

D.是以见放/而自令见放为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题中D项,两个“见”都表示被动。

A项,前一个“贤”是形容词,译为“贤明”,后一个“贤”是名词,译为“贤明的人”;B项,前一个“举”是动词,译为“任用”,后一个“举”是副词,译为“全、都”;C项,前一个“故”是连词,译为“所以”,后一个“故”是名词,译为“原因”。

4.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C.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D.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者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主要考核文言句式,题中A、B、D三项都是被动句式,C项,宾语前置句。

点睛:

古汉语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

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

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还有固定结构“唯***是***”结构,判断句注意“者”“也”,被动句注意“为****所***”结构和“见”“于”,定语后置句注意“之”“者”,介宾短语后置句经常用“于”“以”引导。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者

B.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C.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D.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考核的重点是双音节古今异义,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大致有几种情况,一般的是古汉语的一个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个词组,而古汉语的一个词语就对应一个现代汉语的词组,还有词义的转移词义范围的变化等。

题中A项中的“客死”与现代汉语意义一样,都是指“死在他乡”。

B项中的“至于”在文中的意义是“到”,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连词;C项中的“颜色”在文中的意义是“脸色”,此外,“颜色”在古代汉语中也可指“女子的美貌”,在现代汉语中是“色彩”“厉害”;D项中的“形容”在文中是名词,译为“身形容貌”,在现代汉语中则是动词,解释为“用言语去描述”。

6.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奉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B.《楚辞》是屈原的一部诗歌集,因为它具有浓郁的楚地风味,所以后世人称这种诗体为“骚体”。

C.《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它与《木兰诗》齐名,被后人合称为“乐府双璧”。

D.《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

它是五言诗歌样式,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有重大影响。

【答案】B

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孔子弟子者有七十多人,其中谁是最贤能的呢?

(2)他是这样一个固执的人,别人的建议和劝告,他一概。

(3)政府要真正转变职能,非要对现有的政府机构进行彻底的不可。

A.登峰造极置若罔闻改弦更张

B.登堂入室置之度外改头换面

C.登堂入室置若罔闻改弦更张

D.登峰造极置之度外改头换面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题中登峰造极:

比喻达到顶峰。

登堂入室:

比喻学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

亦比喻学艺深得师传。

句中有“弟子”用“登堂入室”。

置若罔闻:

放在一边儿不管,好像没听见一样。

置之度外:

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

句中为“建议和劝告”应“置若罔闻”。

改弦更张:

琴声不和谐,换了琴弦,重新安上,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方法。

改头换面:

比喻只改形式,不变内容,常用于贬义。

句中是“政府机构”的改革,用“改弦更张”。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南迁之初,客家人常与土著和盗匪发生冲突,这强化了他们的身份意识、宗族观念和居住方式。

B.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过去中国大部分历史学家主要精力就用在这一方面。

C.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致使很多人提笔忘字,这种现象将影响汉字文化的传承。

D.上千名中国留学生在马德里市中心举行游行集会,抗议西方某些报刊、电视台和媒体歪曲报道中国的事件。

【答案】C

9.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独坐在书斋中,忘记了尘世间一切不愉快的事情,怡然自得。

世界之大,宇宙之大,此时却仿佛只有我和我的书友存在。

,,,。

①阳光照在玉兰花肥大的绿叶子上

②连平常我喜欢听的鸟鸣声“光棍好过”,也听而不闻了

③窗外粼粼碧水,丝丝垂柳

④这都是我平常最喜欢的东西,现在也都视而不见了

A.③①④②B.①②③④C.①③④②D.③④①②

【答案】A

【解析】分析:

细读各句可知,④是一个总结句应放在③①之后,且③中“窗外”起限制作用,必须放在前面。

②句有关联词“连……也……”,应放在后边,体现出句子间的递进关系。

本语序动静结合,应考虑到这方面的关系。

试题分析:

考点:

排列语序

点评:

对于排列语序,首先对各段话认真阅读,对所有语序进行分析,找出关键语句和能表明层次的语句,确定首句和尾句,同时把语句分层次,确定哪一个或几个句子先说什么,哪一个或几个句子是接着说什么,这样,把众多语句划分为几个小组,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找出其中的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据此进行句间的连缀排列,最后将初步连成的段落连起来读一读,看结构是否完整,句间层次关系是否恰当,如果检查出有不当之处,立即调整,在整体审视之后,可最终确定答案。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

“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①,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

“父死不葬,爰②及干戈,可谓孝乎?

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

“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

于嗟徂③兮,命之衰矣!

”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耶非耶?

或曰: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耶?

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世莫之知也。

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

是遵何德哉?

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耶非耶。

子曰:

“道不同,不相为谋”。

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

“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有改动)

【注】①木主:

死人的牌位。

②爰:

于是;就。

③徂:

通“殂”,死亡。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盍往归焉       盍:

何不

B.伯夷、叔齐叩马而谏叩:

通“扣”,拉住

C.我安适归矣适:

刚才

D.左右欲兵之兵:

施刑,杀害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语句进行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耶/非耶

B.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耶非耶

C.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耶非耶

D.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耶非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渊敏而好学,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

其命运与残暴滥杀的盗跖这类人正好相反,作者颇感困惑。

B.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就征讨纣王,伯夷、叔齐认为武王不“孝”不“仁”,因此不吃周粮而饿死。

C.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国人只好另立他人。

D.作者认为世俗混浊不堪,清高的人才会显现出来,并不是因为重视富贵就成为世俗之人,轻视富贵就成为清高之人。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

(2)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3)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答案】10.C11.C12.A

13.

(1)武王已经平定了商纣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仁义,不吃周朝的粮食。

(2)这个女子的行为并没有什么不当之处,哪里想到会招致(母亲)不喜欢呢?

(3)再三告诉后世的人,将此事引以为戒,千万不要忘记!

【解析】

10.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题中C项,适:

往、到。

11.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句中“时”“行”作后句的谓语,前面断开;“是耶”“非耶”选择问,前面断开。

点睛:

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12.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

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

题中A项,“回也屡空”与“学习伯夷、叔齐坚守节操”无因果关系,选项强拉因果。

13.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此题注意,宗:

动词,归顺;耻:

意动用法,认为这是耻辱;义:

坚持仁义;偏斜:

不当之处;何意:

哪里想到;致:

招致;谢:

警示;多:

再三;之:

代词,这件事。

参考译文: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了,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

伯夷说:

“这是父亲的遗命啊!

”于是逃走了。

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逃走了。

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

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

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并把他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向东方进兵去讨伐殷纣。

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说:

“父亲死了不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

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

”武王身边的随从人员要杀掉他们。

太公说:

“这是有节义的人啊。

”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

等到武王已经平定了商纣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仁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靠采摘野菜充饥。

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那歌辞是:

“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薇菜。

以暴臣换暴君啊,竟认识不到那是错误。

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

唉呀,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的不济!

”于是饿死在首阳山。

从这首诗看来,他们是怨恨还是不怨恨呢?

有人说:

“天道是没有偏私的,总是经常帮助好人。

”像伯夷、叔齐应该说是好人呢,还是不该说是好人呢?

他们如此地积累仁德,保持高洁的品行,却终于饿死!

没有人了解他们啊。

再说,孔子七十名得意的学生里,孔子只推重颜渊为好学;然而颜渊总是穷困缠身,连粗劣的食物都吃不饱,终于过早地死去了。

天道对好人的报偿又是怎样的呢?

盗跖成天杀无辜的人,烤人的心肝当肉吃,凶残放纵,聚集党徒几千人在天下横行,竟然长寿而终。

这是遵循的什么道德呢?

这是极大而又显著的事啊。

至于说到近代,那些不走正路、专门违法犯禁的人,却能终生安逸享乐,过着富裕优厚的生活,世世代代都不断绝。

而有的人,选好地方才肯迈步,适宜的机会才肯说话,走路,不敢经由小路,不是公正的事决不发愤去做,像这样小心审慎而遭祸灾的人,数都数不过来。

我深感困惑不解。

倘若有所谓天道,那么这是不是天道呢?

孔子说:

“思想志向不一致的人,不能在一起商量谋划。

”也只有各人按着自己的意志行事。

所以他又说:

“假如富贵是可以寻求得到的话,即使作个卑贱的赶车人,我也愿去做;假如寻求不到,那还是依照自己的爱好去做。

”“到了严寒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整个社会混乱污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会显露出来。

难道是因为他们把道德看得太重,或将富贵看得太轻吗?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题。

郊 行

王安石

柔桑采尽绿阴稀,芦箔①蚕成密茧肥。

聊向村家问风俗,如何勤苦尚凶饥?

【注】①芦箔:

养蚕器具,用芦苇编织成的席子或筛子,蚕可在上面吐丝织茧。

14.请对“柔桑采尽绿阴稀”中的“稀”字作赏析。

15.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4.“稀”字写出了桑叶被采摘后树阴稀疏的特点,和“尽”“密”“肥”相照应,暗示蚕农的丰收。

15.运用对比手法,农民大获丰收却仍然身处饥荒之中,表达出诗人对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和对剥削者的愤慨。

【解析】

14.试题分析:

该题为炼字。

方法上首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其次分析技巧,展开联想,描绘该字原句中的景象。

最后点出该字烘托了什么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中结合“柔桑采尽绿阴稀”可知,“稀”是“柔桑采尽”的结果,结合整首诗尤其是“芦箔蚕成密茧肥”可知,"稀"字暗示了蚕农的丰收。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试题分析:

诗词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鉴赏诗词的艺术手法,就是把握景、情、意之间的关系。

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把握,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手法。

鉴赏时不仅要辨识作品运用了哪些技巧,而且要分析、评价作者运用这些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效果。

本题重在对修辞手法的考核。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理解性默写

(1)《氓》中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然遭到不公的待遇,但是为了自己心中追求的目标九死不悔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离骚》中屈原通过加高帽子,加长佩带表明要使品格更加高洁的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离骚》中表明自己追慕古代圣贤,宁死不失正义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桑之未落

(2).其叶沃若(3).亦余心之所善兮(4).虽九死其犹未悔(5).高余冠之岌岌兮(6).长余佩之陆离(7).伏清白以死直兮(8).固前圣之所厚

【解析】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

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

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选准句子,不要写错别字。

重点注意“岌”的写法。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

江南的冬景(节选)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

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

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

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

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

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

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

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

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

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

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

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

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17.文章要写的是“江南的冬景”,为什么开篇却是“北国的冬天”?

18.划线句“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中,以“味”来作“红黄”的量词,有什么巧妙之处?

19.作者在文中提到“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结合本文及联系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7.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与北国的冬天的对比,表明江南的冬天也很可爱,并突出了江南冬天温暖怡人的特点。

18.“红黄”是灯光映在窗上的颜色,属于视觉效果,这里用味觉上的“味”作它的量词是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把视觉与味觉融合在一起,调动读者更丰富的感觉与联想,使读者融入冬夜与朋友聚在茅屋喝酒的温馨场景中。

19.江南的冬天,冷而不寒,充满生机,处处都是悠闲的景象,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在这样的境界中,世俗的名利纷争,荣辱得失都会被淡忘,也就是“胸襟洒脱起来”,这表明环境对人有很大的影响,就像江南水乡易养育水般女子,而塞外汉北则易养育威猛汉子。

【解析】

17.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分析文章的情节的作用的题目,要去分析文章要写的是“江南的冬景”,为什么开篇却是“北国的冬天”,答题时注意从文章的结构,手法以及情感等角度分析,文中以“北国的冬天”开头,从手法上看,是对比;从情感上看,通过与北国的冬天的对比,表明江南的冬天也很可爱,并突出了江南冬天温暖怡人的特点。

点睛:

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

18.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考核文中的语言的效果的题目,要求分析句中“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中,以“味”来作“红黄”的量词的妙处,答题时注意从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从手法看,“红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