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谈中国诗》讲解与例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0067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32.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谈中国诗》讲解与例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谈中国诗》讲解与例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谈中国诗》讲解与例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谈中国诗》讲解与例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谈中国诗》讲解与例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谈中国诗》讲解与例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谈中国诗》讲解与例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谈中国诗》讲解与例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谈中国诗》讲解与例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谈中国诗》讲解与例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谈中国诗》讲解与例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谈中国诗》讲解与例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谈中国诗》讲解与例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谈中国诗》讲解与例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谈中国诗》讲解与例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谈中国诗》讲解与例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谈中国诗》讲解与例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谈中国诗》讲解与例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谈中国诗》讲解与例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谈中国诗》讲解与例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谈中国诗》讲解与例题.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谈中国诗》讲解与例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谈中国诗》讲解与例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谈中国诗》讲解与例题.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谈中国诗》讲解与例题

10 谈中国诗

学习目标

1、理解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学习本文运用比较阐明中国诗特征的方法,品味语句含义,

体会幽默技巧。

3、把握作者观点,加深对中国诗的了解。

作家作品

简历:

钱钟书(1910—1998),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深造,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

新中国成立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

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宋诗选注》,《管锥编》等。

其中小说《围城》有独特的成就。

钱钟书就是20世纪我国最杰出的学者之一。

她不仅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及西班牙文、拉丁文,而且对西方古典的与现代的文学、哲学、心理学以及各种新兴的人文学科,都有很高的造诣与透辟的理解。

钱先生的治学特点就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融汇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

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代表作:

长篇小说《围城》

课文背景:

1945年12月6日,钱先生面对一群客居上海的美国人,畅谈中外诗歌。

《谈中国诗》就就是钱先生根据这次演讲的英文稿翻译而成的。

字词广场

★字音识记

羡妒(

xiàndù) 精髓(suǐ)   颦蹙(píncù)

无垠(yín)饶恕(ráoshù)叫嚣(xiāo)

轻鸢(yuān)一蹴而至(cù)数见不鲜(shuòxiān)

★字形辨析

★词义辨析

静默·沉默:

“静默”,寂静,没有声音;肃立不作声,表示悼念。

“沉默”,不爱说笑,不说话。

※此前的媒体瞧片会上,影片所描写的1942年河南灾荒的故事让影厅内气氛压抑,全国媒体在散场之时并没有爆发出往常观瞧冯小刚导演影片时的掌声,而就是以全场静默代替。

※4年来成绩起伏不定且不断经历换帅风波,而眼下,中国女排干脆陷入选帅难的尴尬境地——郎平、蔡斌、陈忠与等热门人选要么不愿接手,要么保持沉默。

洋溢·充溢:

“洋溢”,(情绪、气氛等)充分流露。

“充溢”,充满。

※坐落于美国加州金门大桥上的景观豪宅可谓就是穷奢无极限,洋溢着一种奢贵气息,如童话迷幻般让人憧憬。

※《撒哈拉的故事》充溢着一种浪漫、浓情的异域情调,它让我了解了沙漠的新奇、生活的乐趣,千疮百孔的大帐篷、铁皮做的小屋、单峰骆驼与成群的山羊……

情调·情绪:

“情调”,思想感情所表现出来的格调。

“情绪”,人从事某种活动时产生的兴奋心理状态。

※西班牙风格的别墅散发出地中海生活的浪漫与自然情调,并且从骨子里透出贵族的高傲与奢侈。

※这些表态都极大缓解市场之前对“财政悬崖”的担忧情绪,风险偏好大幅增加,股票与原油等市场出现大涨。

★熟语积累

一蹴而就:

踏一步就成功。

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成功。

蹴,踏;就,成功。

※我

国的水电开发利用程度不高,这一方面就是由于水电建设的复杂性,移民、环境等等问题,在短时间内不可能一蹴而就。

心广体胖:

心胸舒畅,体貌泰然安详。

※摩羯座一向脚踏实地,做人极稳重,没有大起大落的情绪困扰,自然心广体胖,精神爽利啦!

回肠荡气:

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

※为辛亥革命量身定做的歌曲《那一枪》,被歌手演绎得回肠荡气,倾情讴歌辛亥志士的铮铮铁骨与肝胆侠情。

小贴士

“数见不鲜”应读“shuòjiànbùxiān”,不少同学把“数”与“鲜”读错。

数见不鲜:

经常瞧见,并不新奇。

※另一方面,伊朗针对以色列的回击虽然措辞强烈,但事实上也只就是属于本色回应而已,这一招数早已数见不鲜。

“谈中国诗”,一个“谈”字,表现了本文的体裁,属议论性质。

谈话的对象就是外国人,话题就是外国友人感兴趣的中国诗歌,然而却处处以西洋诗为比较,以中西诗歌的

异同为切入点。

什么就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

发这个问题的人一定就是位外国读者,或者就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

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

她能辨别,她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

[1]她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独个的美一一分辨出来。

具有文学良心与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

她会牢记诗人勃莱克的快语:

“作概论就就是傻瓜。

”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她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

她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①”,有居高临远②的观点。

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与外国诗在。

这立场就是比较文学③的。

[2]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作者认为评论中国诗要全面了解诗人,用具体的事实作证据。

并且必须在相对比的前提下才能作出结论,也就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只有这样才公平。

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就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

中国诗可不然。

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

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与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早。

所以,中国诗就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就是早衰。

[3]中国诗一蹴而至④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⑤。

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

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

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与思想体构,往往就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

[4]

第二部分(第2段),谈中国诗的发展特点与规律。

先中外对比,直接概括;再类比中国其她学术艺

术门类,说明诗并非特例。

最后归结原因,比喻、类比生动诙谐。

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就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

上的阅读。

她不懂中文,太可惜了。

中国诗就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

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就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⑥。

[5]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

可就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就是诗心⑦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

[6]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就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7]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

仿佛我们要瞧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⑧。

外国的短诗

贵乎尖刻斩截⑨。

中国诗人要使您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8]

一位中国诗人说:

“言有尽而意无穷。

”另一位诗人说: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⑩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

富于暗示。

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就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9]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

济慈名句所谓:

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

有时候,她引诱您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

下面就是深秘的静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有时她不了了之

引得您遥思远怅

: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不知”得多撩人!

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就是极耐寻味的事实。

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

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就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

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

每一句先问何处就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

“可就是何处就是去年的雪呢?

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

[10]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

够了,不再有了。

就就是有也不像从前那样美了。

中国诗人呢,她们都像拜伦《哀希腊》般地问:

她们在何处?

您在何处?

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您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

的没有下文。

余下的,像哈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就是静默——深挚于涕泪与叹息

的静默。

[11]

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与。

[12]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与典故压得腰弯背断。

可就是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

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

[13]这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例如法国诗调就比不上英国与德国诗调的雄厚,而英国与德国

诗调比了拉丁诗调的沉重,又见得轻了。

何况中国古诗人对于叫嚣与呐喊素来视为低品的。

我们最豪放的狂歌比起您们的还就是斯文;中国诗人狂起来时只不过有凌风出尘的仙意,我造过aeromantic一个英文字来指示这种心理。

您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

有拔木转石

的兽力与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就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就是文明人话,并且就是谈话,不就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除非耳朵太听惯了麦克风与无线电或者……[14]

我有意对中国诗的内容忽略不讲。

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如就是而已。

譬如田园诗——不就是浪漫主义

神秘地恋爱自然,而就是古典主义

的逍遥林下——有人认为就是中国诗的特色。

[15]不过自从罗马霍瑞斯《讽训集》卷二第六首以后,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在西洋诗卓然自成风会。

又如下面两节诗就是公认为洋溢着中国特具的情调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瞧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我试举两首极普通的外国诗来比,第一就是格雷《墓地哀歌》的首节:

晚钟送终了这一天,

牛羊咻咻然徐度原野,

农夫倦步长道回家,

仅余我与暮色平分此世界;

第二就是歌德的《漫游者的夜歌》:

微风收木末,

群动息山头。

鸟眠静不噪,

我亦欲归休。

口吻情景与陶渊明、李太白相似得令人惊讶。

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

斯屈莱欠就说中国诗的安静使她联想起魏尔兰的作风。

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

[16]

第三部分(第3~7段),分析中外诗歌的“同中之异”。

①篇幅短小。

原因就是,“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

②富于暗示性,“言有尽而意无穷”。

③“笔力轻淡,词气安与”。

一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中国诗调较轻,比不上西洋诗调的沉重;二就是中国古代诗人“对于叫嚣与呐喊素来视为低品”,中国诗“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

④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所以,您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中国诗只就是诗,它该就是诗,比它就是“中国的”更重要。

好比一个人,不管她就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总就是人。

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您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

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17]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每逢这类人讲到中国文艺或思想的特色等等,我们不可轻信,好比我们不上“本店十大特色”那种商业广告的当一样。

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

在我们这儿就是零碎的,薄弱的,到您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

反过来也就是一样。

因此,读外国诗每有种她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您回到本国诗。

这事了不足奇。

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就是家居,出门,回家。

[18]我们一切情感、理智与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就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

出门旅行,目的还就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

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

[19]

第四部分(第8段),说明中国诗与西洋诗的共性。

总结:

钱钟书的《谈中国诗》也可以用一个“通”字概括,即一就是通古今,二就是通中外,三就是通学理。

在行文布局上,《谈中国诗》也可谓别具一格。

其主要特点就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兼容,古今兼顾,且处处都设计巧妙,让读者回味无穷。

①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超越事物的表象,才能把握其本质。

②居高临远:

站得高,瞧得远。

③比较文学:

一种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它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与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与可能。

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与宽容。

④一蹴而至:

踏一步就达到,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成功。

蹴,踏。

⑤数见不鲜:

多次见到,不觉得新鲜。

数,屡次。

⑥轻鸢剪掠:

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

文中说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显得简短轻灵。

⑦诗心

:

文中指诗歌表达的内容,跟“诗体”(诗歌的艺术形式)相对。

⑧颦蹙:

收缩肌肉,皱起眉头。

⑨尖刻斩截:

文中指尖锐深刻,干脆利落。

⑩逗:

文中就是“表现、呈现”的意思。

穷边涯际:

文中指语言文字的边际、深处。

穷,尽头。

不了了之:

该办的事情没有办完,放在一边不去管它,就算完事。

遥思远怅:

怅惘地远望。

吞言咽理:

文中形容受感动而说不出话语与道理的情形。

咽,吞咽。

深挚于涕泪与叹息:

深切诚挚到流泪叹息(的程度)。

拔木转石:

使树木连根拔起,使大石头转动,形容威力大。

浪漫主义:

作为创作方法与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现实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与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与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

古典主义:

欧洲文艺复兴后产生的一种崇尚理性与自然的文艺思潮。

它的代表人物在创作实践与文艺理论上,把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文艺视为必须仿效的崇高典范,从中吸取题材、情节、形象与创作经验,并赋予它们新的历史内容。

[1]为什么不能?

请结合下文概括一下。

一个“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没有居高临远的观点,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

[2]作者认为,谈中国诗应该采用什么方法?

只有采用比较文学的立场,居高临远地对中外诗进行比较,才能对中国诗作出正确的评价,得出合理的结论。

比较:

就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它就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就是发现发明的一把钥匙。

人们不仅运用比较法来认识各种事物,而且在写作中总要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这一方法来阐明道理,表述见解、瞧法或论证问题。

[3]如何理解画线的句子?

“中国

诗”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

“早熟”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与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早;“早衰”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这句话借助比喻与对比,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

中国诗的艺术性与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4]如何理解“聪明”一词?

句中“聪明”一词就是反语,就是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

所谓的“聪明”不过就是自欺欺人。

“流毒无穷的聪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错误的东西长期得不到批评、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沿传下去,贻害无穷。

[5]这两个比喻有什么表达效果?

以“闪电战”“轻鸢剪掠”等比喻加以论证,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诗简短而又意味悠远的特点。

比喻:

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地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6]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指出其本体、喻体。

这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本体:

鞋子。

喻体:

诗体,即诗歌的形式。

本体:

脚。

喻体:

诗心,即诗歌的内容。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指形式与内容应该完美结合:

诗体正就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

比喻形式与内容相互作用,谈诗体、诗心互相制约的关系就是“雅”事,鞋与脚却就是“俗”物,“雅”事居然凭“俗”物说明白了。

[7]“雕刻者”体现中国诗的什么特点?

这种雕刻者所从事的就是微雕,以此来比喻中国诗人创作诗歌之精练简短。

用眉眼颦蹙来比

喻中国诗的精练微妙更就是形象逼真,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

[8]这句话有什么含意?

这里的“易尽”指短小的篇幅,“无垠”指悠远的意味。

借助比喻,通过比较,中外诗歌的异同一目了然。

[9]您能说说“怀孕的静默”的表达效果不?

“暗示”已经比较形象了,在作者的笔下竟然还能创造出更形象、更生活化、更准确的词句:

“怀孕的静默。

”怀孕就是女人的一种生理现象,一般而言,将要做妈妈就是一种甜蜜的幸福,这里用这种生活中的现象比喻诗歌的暗示性分外妥帖,且别具幽默。

表达效果:

就是指您所要表达的意思,在接受对象中所产生的影响与作用,具有理想表达效果的言语可以就是明白晓畅、生动活泼、形象而富于表现力的。

语言就是一种机智,一种才华,一种素养。

要增强语言的美感与表达效果,还要善于修饰句子,用好形容词、修饰语,或者适当运用修辞格,使句子变得生动出彩。

[10]通过这几个例子,我们瞧出中国诗里的这个公式就是什么?

西洋诗爱用一个“何处就是”的公式,中国诗爱用疑问语气结束。

这个疑问,给了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也就是中国诗美的表现。

[11]此段前后,作者引用了大量的中外诗歌名句,作用就是什么?

作者旁征博引,通过比较,论证中外诗歌都有富有暗示的佳作,但中国诗人尤其注意含蓄之美。

大量的诗句,似信手拈来,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表现了作者渊博的学识。

引用:

在说话与行文中,引入现成的语句(包括诗文、成语、谚语等),借以在说明问题、阐明观点时增强说服力,叫作“引用”。

其作用就是:

(1)语言凝练,言简意明;

(2)形象鲜明,增强表现力(如说明文中引用诗文);(3)加强真实性(如引资料);(4)起证明作用(如引名人名言或格言等作理论论据)。

[12]中国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征?

请结合下文概括一下。

一就是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中国诗调较轻,比不上西洋诗调的沉重;二就是中国古代诗人“对于叫嚣与呐喊素来视为低品”,中国诗“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

[13]这句话的含义就是什么?

作者用“蛛丝网”与“钢丝网”,“乐队合奏”与“吹芦管”的对比,指出中西诗的差异。

中国的诗笔力轻淡,词气安与;西方诗狂放,有拔木转石的兽力与惊天动地的神威。

中国诗瞧似轻淡,却字字珠玑,敲人心扉。

[14]以上两句话说明什么内容?

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作者通过比喻与对比的方式论述中国诗的风格,观点鲜明,语言鲜活,明白晓畅。

这句话形象地进行中外诗歌风格的比较,说外国一些诗人的风格就是“拔木转石的兽力与惊天动地的神威”,十分形象而准确。

以“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比喻中国诗歌中的豪放狂歌,既“新”且“准”,妙趣横生中凸显出总体上“笔力清淡,词气安与”的特点。

[15]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观点?

作者的这种诗学观点就是对诗人田园诗歌创作动机的最深刻、最准确的定位。

[16]把中国的田园诗与外国诗的某些诗句比较,论述了什么内容?

论述了中西诗作不但内容上差异不大,而且作风上也往往暗合。

[17]画线句子有什么含意?

暗讽那些对于西方文化不懂装懂的人,她们鼓吹所谓“中西本位文化”,无视中国诗与西洋诗在思想内容上无甚差异的事实。

[18]这句话有什么含意?

这句话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人的思想、情感、理智、意志等可以有所放纵、驰骋,但最终还得有所回归,寻找定所。

生动确切的比喻,令人拍案叫绝。

[19]请分析一下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从语言技巧上分析,词语反常搭配,以“甜蜜”修饰“家乡”,还使用“反复”,让“甜蜜”接连出现,加强了表达效果。

词语反常搭配:

就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出于表达的需要,有意将本来互不相干的、甚至就是相悖的词语搭配在一起,使它们各自的语义或作用力彼此抗衡、相互抵消,从而造成语义的模糊,这种超出常规的搭配,往往能够起到出色的表达效果。

深层探究

本文用幽默睿智的语言,通过中西方诗歌的对比,形象地阐释了中国诗的特征:

以抒情诗为主,篇幅短小,富于暗示,笔力轻淡,词气安与等。

同时对中西诗本位思想提出批判,提出研究中国诗歌的正确态度。

1、举例说明与引用论证的手法。

整个演讲,引用广博,全文引用的中外诗人的谈话与诗句有30多处,引文内容甚至还涉及中西方哲学与绘画,以及宗教著作《百喻经》,可谓

洋洋大观,体现了作者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丰厚的学术素养。

2、形象精妙的比喻。

本文谈的就是“中国诗歌”这一笼统抽象的概念,作者不就是空洞地去谈理论。

而就是化抽象为形象,运用巧妙的比喻,把一些抽象的概念、道理阐述得深入浅出。

如讲到中国诗歌的篇幅短小时,作者以“闪电战”与“轻鸢剪掠”、“樱桃核”与“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喻之,形象

生动。

说到中国诗轻淡的笔力与安与的词气时,由“蛛丝网之于钢丝网”“像吹着芦管”与“像乐队合奏”这样形象的比喻与外国诗雄厚、沉重的笔调相比,明白如话。

最后讲到中西诗内容、作风暗合时,打了一个比方:

“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

”设喻生动、亲切。

1、课文的结构布局有什么特点?

提示:

本文在行文布局上的主要特点就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兼容,古今兼顾,且处处都设计巧妙,让读者回味无穷。

比如要回答“什么就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钱钟书巧妙地设下一个“陷阱”。

她告诉我们,用这样的问题来提问就是不合适的,只有在具有居高临远的观点与将中外诗进行对比的情况下才能作出合理的结论。

并且告诉读者,这立场就是比较文学的。

不多的几句话,就把基本观点与原则交代清楚了。

以下的每一个论述几乎都包藏着对比与综合。

谈中

国诗的发展史问题,就由伏尔泰引出,然后道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谈中国诗的篇幅,则以爱伦·坡的话立论。

不仅指出了中国诗的特点及其原因,还指出了中国诗的特殊之处:

“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瞧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中国诗人要使您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在谈中国诗的意韵与特殊表达方式时,则援引了魏尔兰、济慈、维荣、莎士比亚、拜伦等外国诗人的见解,材料充实,说服力强。

2、本文就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中国诗的独特风格的?

提示:

本文题目就是“谈中国诗”,作者并不仅就中国诗而谈,而就是时时与外国诗作比较,通过比较,发现中国诗的特点及风格。

如谈中国诗以抒情诗为主时,与外国史诗、戏剧诗比较;谈中国诗篇幅短小时,与外国的长诗作比,“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就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谈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与时与西洋的雄厚、沉重、豪放作比……作者就就是通过这些对比,把中国诗的独特风格描写出来的。

她山之石

通感(节选)

钱钟书

中国诗文有一种描写手法,古代批家与修辞家似乎都没有理解或认识。

宋祁《玉楼春》有句名句:

“红杏枝头春意闹。

”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己见,加以嘲笑:

“此语殊难著解。

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

‘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

”同时人方中通《与张维四》那封信全就是驳斥李渔的,虽然没有提名道姓;有一节引了“红杏‘闹春’实之未见”等话,接着说:

“试举‘寺多红叶烧人眼,地足青苔染马蹄’之句,谓‘烧’字粗俗,红叶非火,不能烧人,可也。

然而句中有眼,非一‘烧’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