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谈中国诗同步练习2新人教版必修.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3856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谈中国诗同步练习2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谈中国诗同步练习2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谈中国诗同步练习2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谈中国诗同步练习2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谈中国诗同步练习2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谈中国诗同步练习2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谈中国诗同步练习2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谈中国诗同步练习2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谈中国诗同步练习2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谈中国诗同步练习2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谈中国诗同步练习2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谈中国诗同步练习2新人教版必修.docx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谈中国诗同步练习2新人教版必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谈中国诗同步练习2新人教版必修.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谈中国诗同步练习2新人教版必修.docx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谈中国诗同步练习2新人教版必修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谈中国诗同步练习2新人教版必修

一、语基落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轻佻/挑灯夜战 症结/对症下药 石舫/坊间流传

B.施与/与人为善当真/势不可当处暑/处变不惊

C.脉络/恪尽职守空缺/空谷足音数叨/数九寒天

D.揾泪/不瘟不火仓廪/大义凛然渐次/东渐于海

思路解析:

A项,分别读tiāo/tiǎo,zhēng/zhèng,fǎng/fāng;B项,分别读yǔ/yǔ,dàng/dāng,chǔ/chǔ;C项,分别读luò/kè,kòng/kōng,shǔ/shǔ;D项,分别读wèn/wēn,lǐn/lǐn,jiàn/jiān。

答案:

A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影射  譬喻  注消  酩酊大醉

B.含糊  烂调  疏朗  遥思远怅

C.因缘  圆晕  干躁  回肠荡气

D.斩截  默契  飘零  得鱼忘筌

思路解析:

A项,“消”应为“销”;B项,“烂”应为“滥”;C项,“躁”应为“燥”。

答案:

D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在灌输、说教式教育中,教育者站在教学主导地位,以    的方式给某些教学内容下“精华”或“糟粕”的定义。

 

(2)这次会议提出:

切实加强和改进管理工作,把    化管理和勤俭办学做实、做透,促进内涵建设,促进学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新医改方案就像    ,落不了地,雾里看花,下面的人不懂怎么实施。

”华西医院院长在做新医改解读主题报告时说。

 

A.居高临下  精密  海市蜃楼

B.高屋建瓴  精细  海市蜃楼

C.高屋建瓴  精密  空中楼阁

D.居高临下  精细  空中楼阁

思路解析:

“居高临下”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或傲视他人,多含贬义。

“高屋建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

(1)句中说的是“在灌输、说教式教育中”,应选“居高临下”。

“精密”指精确细密。

“精细”指精密细致或指人精明细心。

形容“管理”应选“精细”。

“空中楼阁”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

“海市蜃楼”比喻虚幻的事物。

由(3)句意来看,应选“空中楼阁”,与后文衔接。

答案:

D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举办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目的在于为了唤醒人们对历史的记忆,表明维护二战成果、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B.教育宣传工作,是我们内在的需求,不是任何外在的要求,宣传工作做得好不好,好到什么程度,直接影响着教育自身的质量和发展。

C.搜狐人物排行榜对当今文化名人的调查发现,钱钟书和张岱年表现极佳,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多年来都名居榜首。

D.针对农民反映的问题,我市简化补贴兑付办法,变购买者先申报、财政审核后兑付为销售网点先行垫付补贴资金,这调动了农民购买的极大的积极性。

思路解析:

A项,“目的在于为了唤醒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句式杂糅,改为“目的在于唤醒人们对历史的记忆”或“是为了唤醒人们对历史的记忆”;C项,不合逻辑,“榜首”只有一个;D项,语序不当,“极大的”应放在“调动”前,“的”改为“地”。

答案:

B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7题。

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

可是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

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

这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例如法国诗调就比不上英国和德国诗调的雄厚,而英国和德国诗调比了拉丁诗调的沉重,又见得轻了。

何况中国古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的。

我们最豪放的狂歌比起你们的还是斯文;中国诗人狂起来时只不过有凌风出尘的仙意,我造过aeromantic一个英文字来指示这种心理。

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

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除非耳朵太听惯了麦克风和无线电或者……

我有意对中国诗的内容忽略不讲。

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如是而已。

譬如田园诗——不是浪漫主义神秘地恋爱自然,而是古典主义的逍遥林下——有人认为是中国诗的特色。

不过自从罗马霍瑞斯《讽训集》卷二第六首以后,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在西洋诗卓然自成风会。

又如下面两节诗是公认为洋溢着中国特具的情调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我试举两首极普通的外国诗来比,第一是格雷《墓地哀歌》的首节:

晚钟送终了这一天,

牛羊咻咻然徐度原野,

农夫倦步长道回家,

仅余我与暮色平分此世界;

第二是歌德的《漫游者的夜歌》:

微风收木末,

群动息山头。

鸟眠静不噪,

我亦欲归休。

口吻情景和陶渊明、李太白相似得令人惊讶。

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

斯屈莱欠就说中国诗的安静使他联想起魏尔兰的作风。

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

5.下列有关文段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洋读者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这是与他们的诗雄厚和沉重相比较而言的。

B.其实中国也有厚重的诗,那是指那些在情感、思恋和典故方面比较丰富或考究的诗歌。

C.西洋诗在音调、笔力和词气方面也不尽相同。

如法国诗调就比不上英国和德国诗调雄厚。

D.中国诗的狂放也与西洋诗不尽相同,中国的诗人狂得不过有仙意,而西洋的诗人则有“兽力”与“神威”。

思路解析:

B项说“那是指那些在情感、思恋和典故方面比较丰富或考究的诗歌”在文段中没有依据。

原文的意思是“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

答案:

B

6.为什么作者说“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

思路解析:

这句话运用了对比和比喻的手法,说明中国诗在语言音调上的不同,从下文“何况”一词可以看出,应从两个方面回答。

参考答案:

作者这么说的原因,一是中国诗的音调较轻,比不上西洋诗音调的沉重;二是中国古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中国诗“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

7.作者为何要列举格雷的《墓地哀歌》和歌德的《漫游者的夜歌》?

思路解析:

这是作者为说明中外诗歌在内容上的异同而举的例子、作的比较。

可以从例子后面的结论中找到答案。

参考答案:

作者是为了拿它们跟陶渊明、李白的诗句作比较,从内容上说明“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的特点。

(二)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0题。

中西诗在人伦上的比较

朱光潜

西方关于人伦的诗大半以恋爱为中心。

中国诗言爱情的虽然很多,但是没有让爱情把其他人伦抹杀。

朋友的交情和君臣的恩谊在西方诗中不甚重要,而在中国诗中则几与爱情占同等位置。

把屈原、杜甫、陆游诸人的忠君爱国爱民的情感拿去,他们诗的精华便已剥丧大半。

从前注诗注词的人往往在爱情诗上贴上忠君爱国的徽帜,例如毛苌注《诗经》把许多男女相悦的诗看成讽刺时事的。

张惠言说温飞卿的《菩萨蛮》十四章为“感士不遇之作”。

这种办法固然有些牵强附会。

近来人却又另走极端把真正忠君爱国的诗也贴上爱情的徽帜,例如《离骚》《远游》一类的著作竟有人认为是爱情诗。

我以为这也未免失之牵强附会。

看过西方诗的学者见到爱情在西方诗中那样重要,以为它在中国诗中也应该很重要。

他们不知道中西社会情形和伦理思想本来不同,恋爱在从前的中国实在没有现代中国人所想的那样重要。

中国叙人伦的诗,通盘计算,关于朋友交谊的比关于男女恋爱的还要多,在许多诗人的集中,赠答酬唱的作品,往往占其大半。

苏李、建安七子、李杜、韩孟、苏黄、纳兰性德与顾贞观诸人的交谊古今传为美谈,在西方诗人中歌德和席勒、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济慈和雪莱、魏尔伦与兰波诸人虽亦以交谊著,而他们的集中叙友朋乐趣的诗却极少。

恋爱在中国诗中不如在西方诗中重要,有几层原因。

第一,西方社会表面上虽以国家为基础,骨子里却侧重个人主义。

爱情在个人生命中最关痛痒,所以尽量发展,以至掩盖其他人与人的关系。

说尽一个诗人的恋爱史往往就已说尽他的生命史,在近代尤其如此。

中国社会表面上虽以家庭为基础,骨子里却侧重兼善主义。

文人往往费大半生的光阴于仕宦羁旅,“老妻寄异县”是常事。

他们朝夕所接触的不是妇女而是同僚与文字友。

第二,西方受中世纪骑士风的影响,女子地位较高,教育也比较完善,在学问和情趣上往往可以与男子欣合,在中国得于友朋的乐趣,在西方往往可以得之于妇人女子。

中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女子的地位较低。

夫妇恩爱常起于伦理观念,在实际上志同道合的乐趣颇不易得。

加以中国社会理想侧重功名事业,“随着四婆裙”在儒家看是一件耻事。

第三,东西恋爱观相差也甚远。

西方人重视恋爱,有“恋爱最上”的标语。

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真正的恋爱往往见于“桑间濮上”。

潦倒无聊、悲观厌世的人才肯公然寄情于声色,像隋炀帝、李后主几位风流天子都为世诟病。

我们可以说,西方诗人要在恋爱中实现人生,中国诗人往往只求在恋爱中消遣人生。

中国诗人脚踏实地,爱情只是爱情;西方诗人比较能高瞻远瞩,爱情之中都有几分人生哲学和宗教情操。

这并非说中国诗人不能深于情。

西方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媾之前,所以称赞容貌诉申爱慕者最多;中国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媾之后,所以最佳者往往是惜别悼亡。

西方爱情诗最长于“慕”,莎士比亚的十四行体诗,雪莱和布朗宁诸人的短诗是“慕”的胜境;中国爱情诗最善于“怨”,《卷耳》《柏舟》《迢迢牵牛星》,曹丕的《燕歌行》,梁元帝的《荡妇秋思赋》以及李白的《长相思》《怨情》《春思》诸作是“怨”的胜境。

总观全体,我们可以说,西诗以直率胜,中诗以委婉胜;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西诗以铺陈胜,中诗以简隽胜。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题目是后加的)

8.下列对中西诗在人伦上的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关于人伦的诗大半以恋爱为中心,朋友交情和君臣恩谊在西方诗中不很重要。

B.整体上算来,中国叙人伦的诗,关于朋友交谊的比关于男女恋爱的要多一些。

C.西方爱情诗都写于婚媾之前,以称赞容貌诉申爱慕为多,最长于“慕”。

D.中国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媾之后,常以惜别悼亡诗为最佳,最善于“怨”。

思路解析:

C项,表述不当,原文为“西方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媾之前”,不是“都”。

答案:

C

9.下列对中西诗在人伦上不同的原因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西方社会骨子里侧重个人主义,中国社会骨子里侧重兼善主义。

B.西方女子地位较高,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在学问和情趣上常可以和男子有契合点。

C.中国女子地位较低,夫妻志同道合的乐趣很不易得,且中国社会理想侧重于功名事业。

D.西方人重视恋爱,要在恋爱中实现人生;中国人重视婚姻,为了消遣才恋爱。

思路解析:

D项,概括不正确。

原文为“西方诗人要在恋爱中实现人生”,不是“西方人”;原文为“中国诗人往往只求在恋爱中消遣人生”,不是“中国人”,也不是“为了消遣才恋爱”。

答案:

D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把中国诗人的忠君爱国爱民的情感拿去,中国诗的精华也就没有了。

B.牵强附会地把爱情诗说成是忠君爱国的诗,或是相反,都是不正确的。

C.比较中西诗在人伦上的不同要考虑到中西社会情形和伦理思想的不同。

D.中西方诗人都能深于情,所写的爱情诗各有所妙,不能简单地说孰优孰劣。

思路解析:

A项,理解分析不正确。

原文为“把屈原、杜甫、陆游诸人的忠君爱国爱民的情感拿去,他们诗的精华便已剥丧大半”,不能推出“中国诗的精华也就没有了”。

答案:

A

三、表达交流

11.下面一段话是形容钱钟书淡泊名利、潜心学术的,请你续写几句意思连贯的话,不少于30字。

国外重金礼聘讲学,他一一谢绝。

他唯一热衷的是工作,并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献给了它。

他就像一条静穆的大河,     。

 

思路解析:

根据题干来看,所续写的句子应表现钱钟书淡泊名利、潜心学术。

而题目所给出的开头句是本体“静穆的大河”,再联系“他唯一热衷的是工作,并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献给了它”以及河流的特点可以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

不管夹岸的高山、平远的田畴、巍峨的城郭、冷落的村庄,也不管日丽风和、雨泼雪舞,只是不舍昼夜,浩浩荡荡地向前流去,默默向世间提供舟楫灌溉之便

12.把下面四个短句转换为一个长句,要求不改变原意,可以适当改变个别词语。

①美国大学教授马克·鲍尔因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②为什么当代青年拥有网络资源却沉浸于自我的小世界?

③他悲观地认为人类或许将进入一个黑暗无知的时代。

④在这样一个时代里将只剩下娱乐和成功。

思路解析:

先在所给句子中找出一个中心句,以此句作为新句子的主干,再把其他句子作为新句子的修饰成分(如定语或状语)添加进去。

参考答案:

曾提出“为什么当代青年拥有网络资源却沉浸于自我的小世界”这一问题的美国大学教授马克·鲍尔因悲观地认为人类或许将进入一个只剩下娱乐和成功的黑暗无知的时代。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谈中国诗导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

导学目标

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并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2、理清文章思路和行文脉络,把握文章大意。

了解本文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3、通过本文的学习,提高自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生发对我国优秀诗歌艺术的热爱之情。

  

导学过程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

1、本文的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2、学生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

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段),

第二部分(第段),

第三部分(第段),

第四部分(第段),

三、合作交流探究

1、筛选有关段落中的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请学生自主思考后交流。

 

2、通过比较中西诗的异同,作者究竟要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

请同学们阅读第八自然段,找出作者的结论。

 

3、请举例说明本文特色。

(请学生分组讨论,探究交流。

 

四、总结

  钱钟书融会多种知识,探幽入微,条理精辟地论述了中国诗歌的特点。

并在保证论述严谨周密的同时运用了大量比喻,使文章多姿多彩,幽默睿智。

真不愧为“文化大家”!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1、钱钟书(1910.11.21---xx.12.19),现代著名学者、作家。

字默存,号槐聚。

江苏无锡人。

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仁中学。

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

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

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

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

1938年秋归国,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

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

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

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

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

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2、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第3---7段),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

 第四部分(第8段),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合作交流探究

1、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2、明确:

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

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

3、明确:

(1)结构严谨,层分缕析。

比如第一段要回答“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钱钟书巧妙地设下一个“陷阱”。

并且告诉读者,这种方法即是比较文学的方法。

不多的几句话,就把基本观点和原则交代清楚了。

以下的每一个论述几乎都包藏着对比和综合。

(2)论证充分,见解独到。

如中国诗的发展史问题,就由伏尔泰所引出,然后道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如谈中国诗的篇幅,则以爱伦•坡的话立论。

不仅指出了中国涛的特点及其原因,还指出了中国诗的特殊之处:

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意味。

如在谈中国诗的意韵和特殊表达方式时,则援引了魏尔兰、济慈、维荣、莎士比亚、拜伦等外国诗人的见解,材料充实,说服力强。

(3)语言形象生动,幽默深刻。

课文用了许多精妙的比喻,显示出作者特有的幽默和睿智。

如:

①“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

”②“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行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

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