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6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学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0240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00.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6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6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6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6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6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6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6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6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6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6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6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6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6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6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6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6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6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6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6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6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6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学案.docx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6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6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学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6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学案.docx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6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学案

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

从民国成立至国民革命失败(1912~1927年)是中国近代化深入发展时期。

政治上:

新制度的创建,新道路的开辟。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旧的世界被扫荡,新的制度创建起来。

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最终取得胜利。

经济上:

三者并存,多元发展。

中华民国时期,经济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条件,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

同时,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矛盾的变化调整土地政策。

思想上:

三民主义在当时历史条件所能允许的范围内反映了中国人民力求使中国由贫弱变为富强的强烈愿望,反映了中国人民力图使中国快速近代化、快速融入人类世界主流文明的迫切要求。

新文化运动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并逐步中国化,指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走向胜利。

第16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一、五四运动

1.背景:

1919年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收回国家主权的正当要求。

2.经过

(1)初期:

运动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

(2)后期:

从6月初开始,运动中心转移到上海,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3.口号: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4.成果

(1)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卖国贼职务。

(2)中国外交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5.意义

(1)性质:

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2)影响: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特别提示 五四运动的特点

(1)革命性:

近代史上最早由学生、工人、商人掀起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2)群众性:

学生、工人、商人多阶层参加,联合斗争。

(3)爱国性:

维护主权,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4)成功性:

运动斗争的目标基本实现。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条件:

五四运动的实践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使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改造中国的新途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2.成立: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

3.意义:

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4.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1922年,中共二大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三、国民革命

1.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1)背景

①工人运动的挫折使中共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②孙中山决定“以俄为师”,同意以“党内合作”的方式同中国共产党合作。

(2)标志:

1924年初,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3)影响:

国民革命运动由此兴起。

误区警示 国民革命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1)国民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新三民主义,而不是马克思主义。

新三民主义并不等于三大政策,前者是纲领与目标,后者是方法与手段。

(2)国民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

(3)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北伐战争胜利了;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国民革命失败了。

2.北伐战争

(1)开始: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2)成果:

北伐军连克武昌、九江、南昌,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1927年初直捣南京、上海。

3.国民革命的失败

(1)标志: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制造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

(2)原因

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②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4.历史意义

(1)性质:

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

(2)作用:

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概念辨析 “左”倾与右倾

(1)“左”倾:

是激进冒险主义、机会主义,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如王明的“左”倾错误,“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等。

(2)右倾:

是保守主义、投降主义,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如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3)“左”倾和右倾都是主观主义。

因此,既要反“左”,也要反右。

考点一 新旧民主革命的分水岭——五四运动

1.五四运动彰显的新的时代潮流

(1)新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

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发挥领导作用。

(2)新的思想潮流——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并逐渐和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成为先进中国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3)新的精神面貌——彻底地反帝反封建。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4)新的觉醒——民族意识觉醒。

五四运动中,各阶层广泛参加,相互支援,形成反帝反封建的强大力量。

2.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1)新式知识精英群体走上中国社会舞台。

通过新文化运动和反巴黎和会出卖中国利益的社会运动,新式知识群体精英整体地、主动地出现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舞台上,成为一支无法忽视的巨大力量,这充分展现了他们改造中国的主动意识、集体意识。

(2)近代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

巴黎和会上列强对于日本侵略中国的要求予以满足的做法使接受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知识群体终于忍无可忍,最终以火山爆发的方式表现出来。

这种意识的形成对于后来中国的民族独立起到了巨大的保障作用。

(3)对现代化的探索不断深入。

五四运动从根本上说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政治运动也是在近代思想文化的长期熏陶下自然发酵出来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无论是提倡文学革命,还是提倡思想启蒙,无论是提倡社会风俗变革,还是主张个性自由,都触及了西学东渐下的中国文化改造命题。

1.论从史出

五四运动的特点

史料一 沪埠自青岛问题发生后,学生二万余人全体罢课,以抵制日货、取消密约为名义,开会演说,发布传单,纷扰业已多日……本日因北京学生被捕消息传沪,晨间学生结团出发,先在南市要求商号罢闭……于是顷刻之间,南市一律罢闭……(10日)有火车、轮船机工及钱业大司务均罢工之事,人心大慌。

——上海交通银行1919年6月5日、10日电函

结论 史料反映了五四运动是由巴黎和会上山东问题引发的,体现了群众性、联合性。

反映了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显示出巨大力量。

史料二

结论 史料体现了五四运动的革命性、爱国性与彻底性。

2.史由证来

分析史料,论证感性爱国与理性爱国的统一性。

史料 五四学生运动,可分为以傅斯年、梁实秋为首的理性爱国者和以杨晦、匡互生为主的以情感宣泄为主的暴力爱国者。

对于杨晦、匡互生这样的火烧赵家楼,并且痛打所谓“卖国贼”的学生,许多学者认为他们表现了毫不妥协的战斗精神。

1919年6月,陈独秀在题为《我们究竟应不应该爱国》的文章里写道:

自从山东问题发生,爱国的声浪更陡然高起十万八千丈,似乎“爱国,这两字,竟是天经地义,不容讨论的了。

感情和理性,都是人类心灵的重要部分,而且有时两相冲突。

……爱国大部分是感情的产物,理性不过占一小部分。

有时竟全然不合乎理性,爱国就是害人的别名。

——摘编自黄广明、杨潇《启蒙是最好的爱国

——新文化运动健将的觉悟》等

论证:

答案 首先,爱国主义是和中华民族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当民族利益受到严重危害,能够挺身而出,坚决反对外来侵略是一种爱国行为。

山东问题发生后,爱国学生奔走相告,唤起了民众的觉醒;抗战时期为国捐躯的将士们,他们都是爱国英雄。

同时,激情爱国往往又极不理性,导致无政府主义倾向加剧。

五四运动中,学生用暴力惩治了他们眼中的“汉奸”。

这样的结局就是暴力赢了,文明输了,情感赢了,法律丢了。

激情爱国往往破坏了社会理性,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考点二 国共两党的首次合作——国民大革命

1.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

(1)革命任务:

“打倒列强,除军阀”说明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2)群众基础;以两党合作为核心,形成了四个阶级的统一战线。

(3)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

(4)革命军队:

组建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战争,基本消灭了封建军阀,打击了列强的侵华势力。

2.国民革命的历史功绩

(1)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3)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宣传了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纲领,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共产党开始掌握一部分武装,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洗礼。

从材料中找出国民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有怎样的新特点。

材料 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

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

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

主要信息:

答案 宣传发动广,群众参与多(群众基础更广泛);国共两党合作;以新三民主义作指导;具有明确的反帝目标。

1.五四运动彰显新的时代潮流

当这些和平的缔造者同意日本继续干涉中国的时候,这些希望破灭了。

这一决定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充当先锋的是中国城市的学生和知识分子。

这一运动唤醒了这个国家,唤起这个国家的各个阶层反抗外国尤其是日本人的干涉。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发现问题 材料反映出五四运动中民族意识觉醒,作者认识到这一点难能可贵。

命题角度 五四运动与时代潮流;对五四运动的再认识。

2.时评的政治倾向

1919年6月,北京《晨报》就政府派军警抓捕上街演说的学生发表时评:

“打雷,闪电,下雨,一时天地如晦。

记者这个时候,不禁发了悲天悯人的感想,何以故呢?

因为老天大怒的时候,正是那几百位青年学生被围的时候。

”《鲁迅日记》记载当日:

“晴,下午昙(多云)……晚大风一阵后小雨。

发现问题 北京《晨报》的时评与《鲁迅日记》对当日天气的说法不尽相同。

命题角度 史料使用与甄别,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的关系;个人主观观点与政治倾向的关系。

3.军歌中的国民革命

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

大联合!

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

——国民革命歌歌词

发现问题 材料反映出国民革命的含义。

命题角度 国民革命的特点;共产党在国民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时间

题号

时间

题号

2015

全国Ⅰ,29

其他

无考题

1.命题点:

民国初期的政治状况

(2015·课标全国Ⅰ,29)《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

“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

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

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

”这一时局出现在(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答案 D

解析 由题干“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等信息,说明此时地方军阀正在混战,从而判断为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故选D项。

A、B、C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2.命题点:

中国民主革命道路的选择

(2012·课标全国)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

“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奈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

”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

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B.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

答案 C

解析 题干材料体现了当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认为,要改造中国社会,必须采用俄国式革命——暴力革命的方式,故选C项。

认识到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在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排除A项;认为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是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排除B项;D项与题干相矛盾。

3.命题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的发展方向

(2013·山东高考)1923年,陈独秀说:

“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

”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  )

A.武装革命B.无产阶级革命

C.民族革命D.国民革命

答案 B

解析 武装革命和民族革命并非新的方向,辛亥革命即已实现了这两点,故A、C两项错误;国民革命是指1924年后国共合作领导的革命运动,故D项错误;从材料“五四运动……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可以分析出这是指无产阶级革命,故选B项。

1.命题点:

五四运动对民族意识觉醒的影响

(2017·湖北华中师大新高考联盟高三5月教学质量测评,30)“世界似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学生像中国的学生这样,一致而热切地追求现代的和新的思想。

”这种社会和思想的酝酿,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

这场“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的主要影响是(  )

A.推动现代科学的传播

B.促进民众的思想解放

C.加速国家统一的进程

D.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是指五四运动,推动现代科学的传播并非五四运动的主要影响,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大大促进民众的思想解放,故B项正确;五四运动对国家统一没太大影响,故C项错误;五四运动发生时日本还未大举侵华,因而五四运动不可能造成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的影响,故D项错误。

2.命题点:

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思想

(2018·全国Ⅱ卷高考考前模拟预测一,29)《中共二大宣言》中写道:

“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目前利益计,引导工人们帮助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使工人和贫农与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

”这导致了(  )

A.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性质变化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C.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D.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建立

答案 C

解析 中共二大没有改变中国共产党代表工人阶级的性质,故A项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于1919年五四运动,故B项错误;从中共二大内容可知中国共产党要与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联合战线,其结果是推动了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故C项正确;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形成于解放战争时期,与材料中共二大1922年召开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3.命题点:

第一次国共合作存在的问题

(2018·长沙高考猜题卷,3)1926年3月13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通过一项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坚持“国民党与共产党人的战斗联盟”;谴责党由于在吸收工人时的“狭隘的宗派主义观点”而使组织发展缓慢。

据此可知(  )

A.革命统一战线内部矛盾重重

B.国共第一次合作已濒临破裂

C.共产国际错误指导中国革命

D.国民大革命出现的叛逆倾向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坚持‘国民党与共产党人的战斗联盟’;谴责党由于在吸收工人时的‘狭隘的宗派主义观点’而使组织发展缓慢”可以得出革命统一战线内部矛盾重重,故A项正确;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是在1927年,故B项错误;1926年,革命统一战线内部确实是矛盾重重,共产国际错误指导中国革命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国民大革命出现的叛逆倾向应该是指国民党右派的叛变革命,材料中没有涉及这个问题,故D项错误。

4.命题点: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到期修约”和“革命外交”

20世纪20年代,北洋政府以“到期修约”成功废除中比、中西两个不平等条约;1926年,国民政府以“革命外交”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

对此,当时民众更多地肯定“革命外交”的成果,而忽视“到期修约”的成果。

这主要是因为(  )

A.对华殖民体系的瓦解B.新三民主义得以贯彻

C.北洋政府统治的腐败D.民主革命形势的高涨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远非殖民体系的瓦解,故A项错误;材料中“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不等于新三民主义的全部,故B项错误;材料中“成功废除中比、中西两个不平等条约”不能表明统治的腐败,故C项错误;1926年北伐战争掀起大革命的高潮,北洋军阀成为革命对象,故D项正确。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下面框内所叙内容是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某一历史事件的评论,这一事件(  )

评论一:

中国人民抗日史的第一步——尽管是以和平的形式进行的抵抗。

评论二:

是由中国的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等在内的不同“社会势力”组成的一个统一战线领导和参加的革命运动。

A.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B.促进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C.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D.开启了十四年抗战的历程

答案 B

解析 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与材料中“由中国的工人阶级”不符,直到五四运动中国工人阶级才登上政治舞台,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故B项正确;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是北伐战争而非五四运动,故C项错误;开启了十四年抗战的历程是九一八事变,与材料中“以和平的形式进行的抵抗”不符,故D项错误。

2.20世纪20年代,部分教会学校出现退学潮,学生喊出了“与其为奴,勿宁退学”的口号,纷纷离校,广州圣三一学生还组成退学团。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B.民权主义运动的兴起

C.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D.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

答案 C

解析 实业救国思潮,是中国近代史上主张以兴办实业拯救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退学并非因为创办实业,与其无关,故A项错误;民权主义偏重于争取民主权利,与材料“教会学校出现退学潮”民族矛盾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教会学校”“与其为奴,勿宁退学”可知,为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列强间的矛盾,所以受到了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20世纪20年代”“广州”等信息可知,并非日本势力范围(东北、山东一带),故D项错误。

3.(2017·郑州三模,29)孙中山在1920年《致海外国民党同志函》中说:

“自北京大学学生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

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

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倡导……此种新文化运动,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

”由材料可推断出孙中山此番言论的意图是(  )

A.强调国民党应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纲领

B.要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

C.要进行彻底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D.借鉴五四经验调整革命策略和方法

答案 D

解析 材料体现不出要求国民党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纲领的内容,故A项错误;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是1924年出现的三大政策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彻底反封建的内容,故C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孙中山借鉴五四运动对青年人革新思想的积极影响,号召国民党进行适当的革新调整,故D项正确。

4.(2017·北京顺义一模,17)下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学习中国近代史过程中根据学者观点绘制的结构图。

按此理解属于“组织反应”的是(  )

A.兴办开平煤矿

B.提出三民主义

C.宣传民主与科学

D.共产党成立

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开矿办厂属于技术层面,故A项错误;三民主义的目的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属于制度层面的内容,故B项错误;民主与科学属于意识形态层面的内容,故C项错误;共产党的成立属于政党组织形式,故属于组织层面的内容,故D项正确。

5.中共一大提出党的纲领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

二大提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

A.开始改变中国革命的道路

B.认清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

C.认识到建立军队的重要性

D.与资产阶级的革命对象相一致

答案 B

解析 开始改变中国革命的道路是在1927年秋收起义后,故A项错误;中国共产党二大的纲领较之一大,联系中国的国情,说明中国共产党认清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故B项正确;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使党认识到建立军队的重要性,故C项错误;中国共产党二大纲领中还有最高目标,故D项错误。

6.(2018·蚌埠联考,30)陈独秀在谈到党内合作的方式时说:

“只不过是因为第三国际(共产国际)的压力,中国共产党才勉强承认在国民党内开展活动的必要性。

”这表明(  )

A.中共坚持独立自主的路线

B.中共在政治上尚不成熟

C.共产国际错误指导中国革命

D.陈独秀排斥革命统一战线

答案 B

解析 中共迫于第三国际(共产国际)的压力,没有坚持独立自主的路线,故A项错误;中共没有坚持独立自主的路线,表明中共在政治上尚不成熟,故B项正确;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正确与错误都存在,故C项错误;陈独秀排斥的是党内合作的方式,而不是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故D项错误。

7.(2017·黑龙江哈三中二模,29)1925年1月,中共中央指出:

“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

”这表明此时的中国共产党(  )

A.认识到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

B.预见到国民党背叛革命

C.试图纠正“左”倾冒险主义错误

D.坚持社会主义革命路线

答案 A

解析 “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反映了无产阶级要掌握领导地位,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国民党的问题,故B项错误;1925年没有出现“左”倾错误,故C项错误;材料与社会主义革命路线无关,故D项错误。

8.(2018·湖南十校协作体高三调研,20)1926年2月,广州国民政府“统一两广特别委员会”会议议定,将广东、广西两省的军政、民政、财政统一,均受国民政府之指挥监督。

这一举措(  )

A.利于土地改革顺利开展

B.推动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C.实质是军阀的互相勾结

D.为北伐战争提供了条件

答案 D

解析 土地改革是中共在农村推行的措施,而材料提供的主体是国民政府,故A项错误;革命统一战线强调对各阶级积极性的调动,材料则是国民政府强化对两广地区的控制,故B项错误;根据“广州国民政府‘统一两广特别委员会’”可知不是军阀的勾结,故C项错误;通过“将广东、广西两省的军政、民政、财政统一,均受国民政府之指挥”可将这一地区的人力、物力、财力统一调配,保障当时国民政府将要进行的北伐战争,故D项正确。

9.(2017·莱芜二模,29)1926年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特别会议,认为:

“广东国民政府的北伐,便成了第一等重要的问题……不仅是广东作军事的准备,更要在广东以外北伐路线必经之湖南、湖北、河南、直隶等省预备民众奋起的接应,特别是农民的组织……中国的潮流已渐由宣传群众组织群众而近于开始准备武装群众的时期。

”根据上述材料,对北伐战争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广东国民政府的军事行动

B.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开始了工农武装割据

D.促成了国共两党合作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不仅是广东作军事的准备,更要在广东以外北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