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课外背诵古诗.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0357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2.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课外背诵古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四年级课外背诵古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四年级课外背诵古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四年级课外背诵古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四年级课外背诵古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四年级课外背诵古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四年级课外背诵古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四年级课外背诵古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四年级课外背诵古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四年级课外背诵古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四年级课外背诵古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四年级课外背诵古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四年级课外背诵古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四年级课外背诵古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四年级课外背诵古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四年级课外背诵古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四年级课外背诵古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四年级课外背诵古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四年级课外背诵古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四年级课外背诵古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课外背诵古诗.docx

《四年级课外背诵古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课外背诵古诗.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课外背诵古诗.docx

四年级课外背诵古诗

1、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1.岳:

此指东岳泰山。

  2.岱宗:

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3.齐、鲁:

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即山东地区。

  4.青:

山色。

  5.未了:

不尽。

  6.造化:

天地,大自然。

钟:

聚集。

神秀:

指山色的奇丽。

  7.阴阳:

阴指山北(水南),阳指山南(水北)。

8.割:

划分。

这句是说,泰山横天蔽日,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

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

  9.荡胸:

心胸摇荡。

  10.曾:

通“层”。

  11.决:

裂开。

眦:

眼角。

决眦形容极目远视的样子。

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

  12.会当:

终当,终要。

  13.凌:

登上。

  14.小:

渺小。

  15.钟:

聚集。

【诗文解释】

泰山是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

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为黄昏与白昼。

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赏析评价】:

  诗中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会当凌绝顶”中的“凌”字,表现了作者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

“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中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显得低小,以此衬托出泰山的高大。

这首诗的题目是“望岳”,全篇紧紧抓住“望”字写景,写景中又处处烘托着一个“高”字。

从而把泰山的万千景色、高大的气势渲染得纤毫毕现,令人如亲临其境。

故此《望岳》一诗,成为历代描写泰山的佳篇,被人们传颂不绝。

【考考你】

1.五岳是指?

2.除本诗外,你还知道杜甫的哪首诗?

 

2、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

1.飞来峰:

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

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以为它象天竺国的灵鹫山,并说“不知何

时飞来”,故而得名。

2.千寻:

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3.不畏:

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4.浮云:

陆贾《新语•慎微》有“邪臣之蔽贤”句。

【诗文解释】

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赏析评价】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

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

不知道。

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

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

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

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

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

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

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

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考考你】

1.“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让你想起了哪句诗?

2.这首诗的哲理句是哪一句?

 

3、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尽:

沉没,消失。

 2.穷:

尽,达到极点。

 3.更:

再。

【诗文解释】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评价】

  黄昏时分登上鹳鹊楼,万里河山,尽收眼底;夕阳也在遥远的天际渐渐沉落。

首二句诗「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苍茫壮阔,气势雄浑。

末二句是境界的升华,出人意表、别有一番新意,既有高瞻远瞩之胸襟,又寓孜孜进取之深意,有情有理。

在这首诗里,诗人把道理和景物、情事自然贴切地融合在一起,使人感觉不到它是在说理,而是理在其中。

【考考你】

1.给划横线字选择正确解释。

1)白日依山尽

①依靠        ②同意       ③按照             (      )

2)黄河入海流

①参加到某种组织中   ②进来或出去     ③收入  (      )

3)欲穷千里目

 ①需要        ②将要       ③想要            (      )

2.这首诗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4、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释】

1.酬:

答谢,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2.乐天:

指白居易,字乐天。

 

3.弃置身:

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置:

放置。

弃置:

抛弃,搁置。

4.吟:

吟唱

5.翻似:

倒好像。

翻:

副词,反而。

6.长(zhǎng)精神:

振作精神。

长:

增长,振作。

7.空吟:

突然地吟诵。

8.见赠:

送给(我)。

9.侧畔:

旁边

10.巴山楚水:

泛指今四川、湖南、湖北一带。

【诗文解释】

巴山楚水一片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我被朝廷抛弃在那里。

回到家乡,熟悉的人都已逝去,只能吟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

我如同一艘沉船,新贵们好比千帆竞渡,飞驰而过,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机盎然。

今天听到你为我歌唱的那一曲,就凭借这杯美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

【赏析评价】

全诗运用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饱含着诗人无限的辛酸,也流露出他内心的愤懑与不平;颔联自叙被贬归来后的感触,缅怀战友,描述自己回到故乡,已人事全非;颈联将新贵们的得势和自己的沉沦进行对比,一改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变为慷慨昂扬的气概。

本联是名句,历来为世人所称道;尾联顺势而下,点明酬赠的题意,以自勉、自励来结束全诗。

全诗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不仅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考考你】

1.题目中的乐天指:

___

2.本文运用了两个典故,请把他们找出来,并说说表达了什么情感。

 

5、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释】

  1.乌衣巷:

在今南京市东南,是东晋大贵族王导、谢安家族的聚居地,其弟子都穿乌衣,因此得名。

  2.朱雀桥:

在金陵城外,乌衣巷在桥边。

  3.乌衣:

燕子,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

  4.王谢:

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之南京)巨室。

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

  5.寻常:

平常、普通。

【诗文解释】

朱雀桥边一些野草开花,乌衣巷口惟有夕阳斜挂。

当年豪门檐下的燕子啊,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

【赏析评价】

这是刘禹锡怀古组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

诗人通过对夕阳野草、燕子易主的描述,深刻地表现了今昔沧桑的巨变,隐含着对豪门大族的嘲讽和警告。

这首诗通篇写景,不加一字议论。

诗人从侧面落笔,采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加以表现。

语言含蓄,耐人寻味。

【考考你】

1.根据古诗内容填空。

这是一首凭吊(                 )的诗,当年热闹(             ),

如今(             ),当年繁华的(         ),如今(       ),

当年富家屋檐下的燕子,如今(            )。

诗人描写乌衣巷的(          ),辛辣地讽刺了(               )。

2.事实上,是不可能有四百余年前的"王谢堂前"的老燕如今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6、  山中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芳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释】

1.柴扉:

柴门。

【诗文解释】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坠我关闭柴门。

明年春草再绿的时候,友人您能不能回来呢?

【赏析评价】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

这是超出

一般送别诗的所在。

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

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

一定。

惜别之情,自在话外。

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考考你】

1.“王孙”指的是?

2.默写一首除本首以外你喜欢的送别诗。

 

7、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1.董大:

大约是董庭兰,一位颇有名的音乐家。

原诗共二首,这是第一首。

 2.“千里”二句的意思是说:

千里黄云把太阳遮得昏昏暗暗;北风卷着大雪送走了南去的大雁。

曛(xūn):

天色昏黄。

 3.“莫愁”二句的意思是说:

不要发愁前边的路上没有知己,天下的人有谁不了解你董大的啊!

【诗文解释】

天空万里乌云,遮天蔽日,昏昏暗暗,北风吹来大雪纷飞,不要担心往后不会遇到知己,天下还有谁不认识你呢?

【赏析评价】

  《别懂大》共两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此诗作与天宝六年(747),当时高适在睢阳。

这首送别诗别开生面,诗人劝当时不得志的董庭兰不要气馁,只要有才能就会得到社会承认,在未来人生道路上就会遇到知己。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金子在哪儿都能闪光。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纭”,写送别的情景。

千里黄云,日光昏暗,北风吹雁,大雪纷飞。

在这样荒寒而又壮阔的背景下,诗人为好友送别。

离别在即,两情依依,身怀绝艺的董庭兰还要在这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奔波,诗人自己也是飘泊不定,二人可以说是惺惺相惜。

一般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惆怅,是没有什么豪言壮语的,但是诗人却笔锋一转,“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不要担心前边路途上没有知己,像您这样有才能的人,全天下的人谁不知道呢?

这是对友人的宽慰和劝勉,在这寒冷的风雪中无疑飘荡一缕缕暖融融的春意,给友人以温暖,使友人亢奋。

董庭兰在弦乐上有很深的造诣,崔珏曾赋诗赞叹:

“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

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

”董庭兰会找到知音的。

这两句很是豁达,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首诗用白描手法表达对朋友的真挚情怀,没有悲凄,只有豪迈,尤其是末二句能够催人奋进,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考考你】

1.为下列字注上拼音。

曛(     )   雁(     )  莫(      )  己(      )

2.这首诗所表达出的情绪与一般送别诗不同,你还能写出一句类似的诗句吗?

 

8、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1.杜少府:

王勃的友人,生平不详。

少府县尉的别称。

“蜀州”一作“蜀川”。

城阙指京城长安。

城阙:

指京城长安。

2.辅:

护卫。

3.三秦:

今陕西省关中地区,古为秦国,项羽在灭秦后,曾将秦地分为雍、塞、瞿三国,史称三秦。

4.五津:

四川岷江古有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五个著名渡口,合称五津。

此则泛指四川。

5.宦游:

在外地作官。

6.海内:

天下。

7.存:

有。

8.天涯:

天边。

9.比邻:

近邻。

这两句说,只要是互相了解的好朋友,虽然彼此住处隔得很遥远,也和邻居一样。

曹植《赠白马王彪》:

“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

”这里化用其意。

10.无为:

不要。

11.歧路:

岔路,指分别之处。

这两句说,我们在分手时不要象普通男女一样啼哭,让眼泪弄湿了佩巾。

【诗文解释】

雄伟的长安城有辅佐的三秦,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别的情意,因为都是离家在外做官之人。

只要四海之内有一知己朋友,纵使远在天涯也如就在近邻。

不要因为我们就要离别两地,就像普通儿女一样泪湿衣襟。

【赏析评价】

    别离之苦,文人墨客笔下的永恒主题。

诗人王勃却一反别离的愁怨,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抒写送好友上任的情怀。

王勃送他的一位姓杜的好友去上任蜀州的少府,不知不觉间已来到城外。

回望那长安城在三秦的护卫下显得如此无奈;遥望那蜀州的五大渡口,在风烟迷雾中竟是如此凄迷。

好友此去,何日才能相会?

离别的伤感,袭上王勃的心头。

但想到为官的友人与自己,上任、调离,实在是平常之极的事,又何必徒伤别离。

悲伤的情绪也去了不少。

高兴地面对别离,只要我们彼此心中着对方,即使远隔千里,我们的心却紧帖在一起。

念及此时,所有的离愁别绪似乎都已荡然无存。

    送君千里,终有别。

在即将分手的岔路口,好友的眼眶已然湿润。

“快别像女孩子一样,流泪送别。

看,只要我们彼此心里有着对方,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如同近在咫尺啊。

这是何等开阔的胸襟,何等超脱的情怀。

空间上的距离永远隔不断心灵的联系。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将千古传颂。

【考考你】

1.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辅”气势宏大;“望”以实写虚,因为从长安实际上是望不见“五津”的,是作者的想像。

B.颔联是劝慰朋友的话,意思是说既然离乡“宦游”,离别是常事,不必感伤。

啼啼。

C尾联中的“儿女”指的是男子和女子:

我们在分别时不必像他们那样哭哭。

2.本诗押韵的字是:

____,韵脚是:

_。

 

9、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注释】

1.凌寒:

冒着严寒。

2.遥:

远远的。

3.为:

因为。

4.暗香:

指梅花的幽香。

【诗文解释】

在偏僻的墙角,有几枝梅花正在冒着严寒默默地开放。

远远地就知道那不是雪,因为梅花那淡淡的幽香早就一阵一阵地从远处隐隐传来了。

【赏析评价】

  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在古人吟唱梅花的诗中,有一首相当著名,那就是在作者之前,北宋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

  尤其是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更被赞为咏梅的绝唱。

  林逋这人一辈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个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种梅养鹤,过着隐居的生活。

所以他的咏梅诗,表现的不过是脱离社会现实自命清高的思想。

  作者此诗则不同,他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诗句,却能推陈出新。

你看他写的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

  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

  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

【考考你】

1.填空。

十一月水仙供上案,_______。

2.默写一首写花的古诗。

 

10、         墨梅

(元)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

 1.墨梅:

用水墨画成的梅花。

 2.洗砚池:

传说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池边练习书法,在池水里洗刷毛笔,池水都变成了黑色。

 3.淡墨痕:

用洗砚的池水浇灌梅花,花朵上显出淡淡的墨痕。

 4.清气:

清香之气。

 5.乾坤:

天地。

诗中指人间。

【诗文解释】

长在我家洗砚池边的梅花树,花儿朵朵都染上淡淡的墨痕。

不需要别人夸奖它颜色美好,只求得让清香之气充满乾坤。

【赏析评价】

这是一首语言质朴,不同一般的题画诗。

梅花本是彩色的,她不会因为墨池水的浇灌而变成黑色。

显然,这墨梅不是现实中所有,而是出自于诗人的画笔之下;同时,这也不是对梅花外表之美的描摹,而是诗人对梅花品格的赞美。

试想,那傲霜斗雪的梅花,即便没有那娇艳颜色,她那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凌寒独开的高洁品格不照样值得我们去歌唱、去赞美吗?

这同诗人自己不畏权贵、蔑视功名利禄的高洁情怀是多么一致。

所以诗人看来,他画笔之下的梅花不需要有美丽的颜色,只要能长久保留住她的清香之气就足够了。

这是诗人对梅花精神的独特体会,也是这首诗的高妙之处。

【考考你】

1.“吾”是“我”的意思,在古文中还有哪些词语表示“我”的意思?

2.写出一句含有颜色词语的诗句。

 

11、   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释】

  1.乐游原:

在长安城南。

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

在长安城南,地势甚高,四望宽敞。

汉宣帝时曾在此建立乐游苑。

唐代是游览胜地。

  2.向晚:

傍晚。

  3.不适:

不高兴,不悦,不快。

  4.古原:

即乐游原,是当时长安郊区。

【诗文解释】

傍晚十分我心情不太好,独自驱车登上了乐游原。

这夕阳晚景的确十分美好,但遗憾的是已经临近黄昏。

【赏析评价】

自古诗人词客,善感多思,而每当登高望远,送目临风,更易引动无穷的思绪:

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所怅万千,殆难名状。

陈子昂一经登上幽州古台,便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叹,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

如若罗列,那真是如同陆士衡所说“若中原之有菽”了吧。

至于玉谿,又何莫不然。

可是,这次他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

知此前提,则可知“夕阳”两句乃是他出游而得到的满足,至少是一种慰藉—这就和历来的纵目感怀之作是有所不同的了。

所以他接着说的是:

你看,这无边无际、灿烂辉煌、把大地照耀得如同黄金世界的斜阳,才是真的伟大的美,而这种美,是以将近黄昏这一时刻尤为令人惊叹和陶醉!

【考考你】

1、每次看到如诗如画的夕阳,我们感到它的美好,又惋惜它即将逝去。

这种感情可以用李商隐的诗句(                )来表达。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珍惜时间的诗句吗?

 

12、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释】

  1.商山:

又名楚山,在今陕西商州市东南。

  2.动征铎:

震动出行的铃铛。

  3.征铎:

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4.铎:

大铃。

  5.槲:

一种落叶乔木。

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6.枳:

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

  7.驿墙:

驿站的墙壁。

  8.驿:

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这句说:

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9.杜陵:

在长安城南,因汉宣帝陵墓所在而得名,这里指长安。

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

这句说:

因而思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10.凫雁:

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来往北飞,秋天往南飞。

  11.回塘:

岸边弯曲的湖塘。

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诗文解释】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叮噹作响,出门人踏上旅途,还一心想念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凫雁,正嬉戏在明净的池塘。

【赏析评价】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考考你】

1.从体裁来看,这首诗是       诗中的       ,韵脚是         。

2.诗中最能表现“早”的是    联“                  ,                。

”这两句从描写角度看既有        ,如          ;又有       ,如        。

3.“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描写的景象有    有     (只能填一字),互相映衬。

诗中写到“雁”是用以表达                            之情。

 

13、六月二十七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1.六月二十七日:

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2.醉书:

喝醉酒时所写。

  3.翻墨:

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

遮:

遮盖,掩盖。

  4.白雨:

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

<

  5.跳珠:

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6.卷地风:

风从地面卷起。

  7.水如天:

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诗文解释】

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

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赏析评价】

    这首诗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

作者先从暴雨临前写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

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

正在人们感受暴雨的壮观场面的时候,一阵狂风席地卷来,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大雨。

云开日出,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

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

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

作者自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

“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考考你】

1.苏轼,字      ,号         。

与      和       并称“三苏”。

2.诗中的湖是?

 

14、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释】

  1.滁州:

现在安徽省滁县。

  2.西涧:

在滁县城西,俗名上马河。

  3.怜:

爱。

  4.深树:

枝叶茂密的树。

  5.野渡:

郊野的渡口。

【诗文解释】

我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

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来,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

【赏析评价】

这是一首山水诗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

诗写于唐得宗建中二年(781年)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

唐滁州的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外。

这首诗描写了山涧水边的幽静景象。

  诗的前两句,诗人表示在春天繁荣的景物中,只怜爱涧边自甘寂寞的幽草,而繁茂的树丛中传来黄莺动听的鸣声,诗人却似乎不以为意。

后两句写晚雨野渡所见,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

而郊外渡口,此刻更是杳无行人。

也许船夫已归家歇息,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漂泊。

  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

有人认为它通篇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

实则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显,开篇幽草、黄莺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伤的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