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写作导学案第三章 记叙文序列训练9 Word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0437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写作导学案第三章 记叙文序列训练9 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写作导学案第三章 记叙文序列训练9 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写作导学案第三章 记叙文序列训练9 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写作导学案第三章 记叙文序列训练9 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写作导学案第三章 记叙文序列训练9 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写作导学案第三章 记叙文序列训练9 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写作导学案第三章 记叙文序列训练9 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写作导学案第三章 记叙文序列训练9 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写作导学案第三章 记叙文序列训练9 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写作导学案第三章 记叙文序列训练9 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写作导学案第三章 记叙文序列训练9 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写作导学案第三章 记叙文序列训练9 Word版.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写作导学案第三章 记叙文序列训练9 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写作导学案第三章 记叙文序列训练9 Word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写作导学案第三章 记叙文序列训练9 Word版.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写作导学案第三章记叙文序列训练9Word版

第三章 记叙文序列训练

序列训练9 文似看山不喜平——记叙文如何写出波澜

了解并在记叙文写作中体现情节的波澜。

(2013·上海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总还有更重要的事。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也不尽相同。

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

(1)题目自拟;

(2)全文不少于800字;(3)不要写成诗歌。

更重要的事

手里捧着奶奶做的虎头鞋,我终于明白了这些天我们所忽略掉的更重要的事。

就在今天,一家人筹划许久的家庭聚会终于得以实现了。

半个月以来,奶奶的生日聚会是大家共同期待的最重要的事。

妈妈忙着采购,爸爸负责联系亲属,婶婶去买蛋糕,兴高采烈地问妹妹要什么口味。

一家人情绪高涨,好不热闹。

久违的团聚气氛让我感到阵阵温暖,而我心里却总有一丝难以言说的不安——是否有什么更重要的事被我们遗忘了?

傍晚踏进奶奶家熟悉的铁门,一派大家庭团聚的氛围立刻将我包围。

妈妈从厨房进进出出,菜香扑鼻而来;妹妹得意地向我展示新连衣裙;叔叔则麻利地打开一箱啤酒。

我看了看四周,奶奶呢?

果然,我在房间最里面的老藤椅上看到了奶奶的身影。

她正安静地绣花,手里托着布一针一针地专注地绣。

偶尔抬头扶一扶老花镜,瞄一眼电视,又很快低下头重复飞针走线的动作。

满屋的喧闹和来回的人影几乎把她的存在都淹没了。

一瞬间我的心里像是被那根细细的绣花针扎了一下,那种不安感似乎清晰了几分。

晚餐一如既往在欢笑和吵闹中度过。

杯碗碰撞声中我有意看了一下唯一不太和谐的一角——奶奶依然安静地坐着,虽然是在上座的位置,却只是笑眯眯地听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

终于在妹妹闹着要端上蛋糕时,身为寿星的奶奶缓缓站起,慢悠悠地走进里屋,轻掩房门,门把发出咔嗒一声。

“奶奶,怎么不吃了?

”我推开房门问。

“奶奶吃饱了,让你叔叔伯伯再喝点酒吧。

”我看着奶奶又捧起白布,绣花针带着彩线再次舞动起来。

我这才注意到,柜里不知何时又多了三五幅绣品,还有好几双精致玲珑的虎头鞋。

我随手捧起一双细细端详。

“做了这么多为什么不送掉些?

”我本是随口一问。

“这幅呀将来给你挂在新房里,这两幅给你姐姐妹妹。

虎头鞋你们一人两双,将来给孩子穿。

奶奶还给你们做了几件睡衣……”

鼻子突然酸了,我没有再听下去。

奶奶的生日,妹妹在吃着自己最爱的蛋糕,叔叔伯伯们谈论的是汽车和股票:

所有人为了聚会而聚会。

而奶奶,她在给我们准备礼物。

被我们忘掉的事,那就是今天是奶奶的生日,是那个一直以来牵挂着子女、早已把奉献当成习惯的奶奶的生日。

忍了忍泪水,我上前挽住奶奶的手臂:

“奶奶,明天您跟我们一起去西太湖散步吧。

让爸爸开车送您,那儿晚上可漂亮了……”

什么是“更重要的事”?

开篇点题,同时引起悬念。

交代了“半个月以来,奶奶的生日聚会是大家共同期待的最重要的事”,继而提出“是否有什么更重要的事被我们遗忘了”的疑问设置悬念。

吞吐之法,初显波澜;引而不发,引人入胜。

以“每个人做着自己认为重要的事儿”反衬奶奶的寂寞。

此三段场景描写利用对比衬托法推进情节发展。

气氛和人物形成对比。

“不太和谐”又形成对比。

 

“咔嗒一声”是情节的一个转折。

此三段祖孙对话引出不同人不同的兴趣中心,不同的兴趣中心就是不同的“爱”的方向,这是情节的高潮,为下文抒情蓄势。

 

仍然是对比。

通过抒情点题。

以淡淡的描述性情节收尾,更添温馨色彩,余味无穷。

【主编点评】

本文是简单写人记事散文中情节波澜处理的佳构。

文章在开头点出“更重要的事”——虎头鞋,为后文作铺垫,倒叙手法十分巧妙。

之后众人的“忙碌”与奶奶的孤独“安静”形成强烈对比,给人以感觉落差。

将众人各自“做着自己重要的事儿”与奶奶“做的重要事儿”进行对比,孩子们对奶奶的忽视与奶奶对孩子的牵绊形成对比,将对比衬托法用到了极致,从而使作品达到了波澜起伏的效果。

所谓波澜,就是作者根据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和读者的阅读心理进行构思的一种技巧。

简言之,文章的起伏变化,人们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叫作波澜。

在记叙文的写作中,人们常用以下几种方法掀起文章的波澜。

一、设置悬念法

悬念就是设置悬而未决的疑问,引起读者的关注。

巧设悬念,能使文章曲折生动、起伏跌宕、引人入胜,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这是中学生写作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如某年高考江苏一考生《对不起,我前桌的女孩》的片段:

黑黑瘦瘦,头发干黄干黄还带着卷。

耳朵紧紧贴靠在头两侧,还略微向内卷曲,活像个“小老太”。

这就是我前桌的女孩。

她有个特殊的习惯,她的左手永远插在口袋里,或是伸在课桌下,或是压在大腿下。

她从不用左手传递课本讲义,从不用左手梳理发髻,从不举左手回答问题。

这一切,我都理解。

因为一次无意的一瞥让我发现了她的秘密——原来她的左手只有三根手指。

文章开头就巧妙地设置了悬念,前桌的女孩为什么有“左手永远插在口袋里,或是伸在课桌下,或是压在大腿下”等等的特殊习惯呢,“原来她的左手只有三根手指。

”这个悬念,设置得非常成功,而且安排在文章的开头,一下子吸引住读者的注意力。

再如:

《地球上最后一个人》

地球上只剩下了一个人。

在房间里,他突然听到了一阵敲门声……

这是一篇精短的科幻小说,只有25个字,却渲染了一种神秘的气氛,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为什么“地球上只剩下了一个人”?

又是谁在敲门?

为什么敲门?

接下来会有什么事情发生?

悬念的设置极为巧妙。

二、巧设误会法

这种方法是让作品中人物的一方对另一方造成误会,或双方互相误会,从而引起矛盾,推动情节发展,使人物情感的波澜层层推进。

如某年高考作文《友谊》安排了一个情节,离高考只有10天了,最后一个假期“我”准备回家补充给养,想着还能吃上妈妈亲手做的香喷喷的手擀面,心里不免着急起来。

正准备回家时,班长突然要“我”留下来,说是要帮助班主任王老师打扫卫生。

碍于情面,又不好意思推辞,只好很不情愿地留了下来。

“到了王老师家里,发现他家收拾得有条不紊,干干净净。

王老师微笑着说:

‘你们帮我拖拖地吧。

’我心里想,这么干净还拖,真拿指使人不当一回事。

拖完地,王老师说道:

‘今天晚上都在我这吃饭,算是我对你们的劳动补偿。

你们就先休息一会儿吧。

’说完,他和爱人就赶紧做饭去了。

吃饭的时候,王老师看出我一脸的疑惑,便说:

‘其实,留下你们,一方面想了解一下最近的班级情况;另一方面想给你们开个小灶,单独补补课。

’听了这些话,我才恍然大悟。

不过,何必绕这么大个弯子呢?

直到高考结束,我收拾行李准备回家,班长才告诉我事情的真相。

原来,在那个星期,班长从他的邻居我小姨那里得知,我妈妈因车祸住进了医院,我爸爸又出差在外,是我小姨在医院照看我妈。

班长怕我得知真情影响我高考,于是和王老师上演了这一出‘双簧’。

本文巧妙地运用误会法设计情节。

误会法运用恰当,不但能在大开大阖的情节中使人物性格鲜明地凸现出来,而且能使文章在情节结构上跌宕多姿。

三、抑扬法

1.先扬后抑

就是先赞美,后贬损。

又称为欲抑先扬。

如:

这时候,一个二十二三岁的靓丽女孩突然闯进了人们的视野。

窈窕的身材,优美的曲线,摇曳着一袭乳白色的长裙,举手投足间透着三分雍容,七分典雅,……一时间,喧闹的候车大厅变得安静下来。

她像一块磁石,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凝聚了所有人的目光。

她在人们艳羡的眼神中,寻了一个干净无人的座椅,将行李箱放到上面,紧挨着提箱款款落座,然后从包里掏出一份报纸、一袋瓜子,打发等车的时光。

她读得那样忘我,吃得那样优雅。

报纸一页页翻过,两只纤细的手指不停地将吃完的瓜子皮弹出,宛如天女散花,不到二十分钟,她面前的地上,已“画”出了一个大大的“扇面”……

这里,运用欲抑先扬手法,使女子表面之美与不注重公德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更突出作者对女子不注重公德的贬抑。

2.先抑后扬

就是先贬损,后赞扬。

又称为欲扬先抑。

如:

一日黄昏,我倚着阳台远眺,无意间瞥见了角落里的仙人掌。

它竟横竖添了许多新节,刀戟般凛凛叉开,歪歪斜斜,怪模怪样。

绿色的掌面,皱皱巴巴,黑刺密布,像一张老人的脸。

我真弄不明白,妈妈为什么要养这样丑陋粗鄙而可怕的东西!

因为期末考试忙,再次光顾阳台,已是一个月后的午后。

没想到的两种景象同时撞进我的瞳孔:

那些以前精心侍养的花,全都变成了褐色的枯枝;而角落里的仙人掌却以另一种姿态出现在我的面前,碧绿水嫩的叶片高擎着一片金光。

那是难得一遇的仙人掌花:

金黄的色泽,花瓣一如流光溢彩的绸缎,柔软的花穗如流苏般,上面细密地布着雪乳般的花粉。

花凝然静立,却闪烁着宫殿般辉煌灿烂的光芒。

谁能想到,昔日的丑小鸭,竟能涅槃羽化,开出如此美丽的花来!

这里,运用欲扬先抑手法,使仙人掌外表之丑与本质之美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外在之丑反衬内在之美,更突出作者对仙人掌的褒扬赞颂之情。

3.以扬写抑

就是看似是扬,实为抑——从字面和表达语气、用词的感情色彩上看,作者都是在赞扬笔下的人或事物,细细一品,实际饱含贬损之意。

如:

他最突出的品质,是节俭。

妈妈过生日,原本打算给妈妈买一束鲜花,到了花店一看,最便宜的一束也要三十多元,于是最终捧到妈妈手上的,变成了一枝康乃馨。

汶川地震的时候,班里同学都捐钱,就连家里最困难的同学也捐出了二十几元。

那天,他是最后一个捐的,从兜里好不容易掏出了一张五元钱的纸币,犹豫了半天,最后还是塞回了兜里,换成了一枚一元面值的硬币。

用“节俭”这个褒扬的词语写出人物的吝啬,小气。

4.以抑写扬

与以扬写抑正相反,从字面和语气上看,作者似是在批判、指责笔下的人或物,实际却在赞美。

作者以表面之丑,反衬本质之美,人或物的美好形象便会显得更加突出。

如:

操场上,一个小男孩学着骑车,旁边站着他的父亲。

没有一句指导,没有一丝安慰,小男孩自然是摔了又摔,双腿早已是鲜血淋漓。

终于,孩子坐在地上,哇哇大哭。

父亲依旧是那么笔挺地站着,眼中满是不屑与冷漠。

孩子多么渴望爸爸的鼓励,没有;孩子多么渴望爸爸的拥抱,还是没有。

父亲那双空洞的眼睛,让孩子感到冷酷与无情。

终于,孩子不哭了,倔强地站起来,跨上车,开始又一次的尝试。

父亲早已转过身,迈着大步,走了。

身后又是一阵金属与地面的摩擦声,父亲只是不经意地回了下头,手却在颤抖。

孩子站起来,想着刚才父亲冷漠依旧的眼神,两行热泪滑过他的脸颊。

一步、两步、三步……父亲的脚步声依旧坚定。

写父亲在孩子学车摔跤时的旁观,表面写父亲的狠心,实则写出父亲让孩子自立的本意。

四、情节突转法

突转指的是将情节突然转变,完全超出人们所预料的正常轨道,以使读者惊奇的一种手法。

这种转变,或表现为喜事突然变成悲事,或表现为人物从顺境突然转为逆境。

如:

小说《送礼》

送礼的人都走了。

牛书记像往常一样,兴奋地欣赏着礼品。

“嘿嘿,这是什么?

”他怀着极大的兴趣拿起一个纸筒展开。

啊,是一幅国画!

牛书记高兴极了。

因为他姓牛,而画的又是一头“孺子牛”,赞誉之意,跃然纸上。

不过,作画者似乎功底不够,把牛画得有点像鼠,突然,一只猫窜了出来,直扑那幅国画……

用情节的突变——“牛”变“鼠”来揭示故事中人物的贪婪。

五、对比衬托法

对比可使人辨真伪,明是非,识好坏,促使人冷静地思考,做出正确的判断。

要想全面反映事物,就要涉及事物的两面,并让它们形成鲜明的对照,让人在对照中比较,以便全面认识或分清是非、善恶、美丑。

如:

小小说《捎》

他要出国的消息不胫而走。

回到家里,屋里早坐满了人。

弟弟兴奋地说:

“哥,给我捎台收录机!

”妹妹是那么激动:

“哥,给我捎一套高级化妆品!

”他问丈母娘:

“妈,您捎什么?

”丈母娘嘴都快咧到耳朵根底下,道:

“不捎别的,捎台洗衣机就行!

”当他问自己的母亲要捎点儿什么时,母亲眼里闪着晶莹的泪花说:

“不管咋着,把你捎回来就中!

文章起笔处看似平静,却为后面的陡转做了充分的铺垫,结尾处母亲的回答与其他人的要求形成对比,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情感震撼力。

一、片段训练

(2013·全国Ⅱ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个记叙文片段,要有情节的波澜。

高中学习阶段,你一定在班集体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收获了深厚的情谊。

同窗共读,互相帮助,彼此激励,即便是一次不愉快的争执,都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伴你走向成熟。

某机构就“同学关系”问题在几所学校作了一次调查。

结果显示,60%的人表示满意,36%的人认为一般,4%的人觉得不满意。

如果同学关系紧张,原因是什么?

有人认为是自我意识过强,有人认为是志趣、性格不合,也有人认为缘于竞争激烈,等等。

对于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营造和谐氛围,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他们认为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关系就会更加融洽。

示例:

试卷——让我泪流满面

一个山村孩子转学到城市,因为英语口语差给自己的心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一场考试来到了……

考后,学习委员从老师办公室回来,一脸高兴地大声叫我:

“吴畏!

你考了80分!

”“什么?

弄错了吧,别取笑我,我要是考了80分,恐怕大家都得100分了!

”“真的,没骗你,是老师告诉我的!

”我虽然没见到试卷,但细看他那真诚的表情,也就信了。

这时同学们也纷纷上前向我表示祝贺,我兴奋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觉得心里生出一丝丝暖意……后来的几次考试,我的英语成绩稳步上升,84分、88分、93分。

为此,老师表扬了我,充分肯定了我的进步;同学们真诚地祝贺我,令我感动得热泪盈眶……

然而,更令我泪流满面的是高考前一天老师终于发下来的试卷——我得了“80分”的英语试卷。

这可是帮我走出困境、改变命运的试卷,我盼望已久,视为至宝。

可当我打开它时,眼前赫然现出的却是鲜红、刺目的59分!

怎么会呢?

我怔怔地看了几分钟,终于明白:

原来是老师和同学为了激励我学习,特意说成了“80分”啊。

  二、整篇训练

(2016·安徽高三百校大联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东莞的张先生在天猫商城“誉满家电器专营店”看到某国际著名品牌的65英寸超高清3D电视机售价仅为3199元,立即下单购买三台,并在线支付货款,在线成交。

不料,卖家称商品标价因员工失误少填一个“9”,应是31999元,如需发货,要补9万元。

双方因此陷入网购纠纷并诉诸法庭,广大网民对此也是各执一词。

对于以上事件,你有着怎样的思考与联想?

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完成写作任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我来立意】 

 

【写作提纲】 

 

写作指导:

材料所涉及的话题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规则与诚信,法律与情理(道德),换位思考与和谐互利,义与利,宽容。

不论是哪个话题,考生都应该在文中阐述自己的价值选择,要注意辩证分析,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可采用情节突转法、对比衬托法等来表现主旨。

参考立意:

①让规则约束人的行为,规则面前人人平等;②诚信是无价之宝;③要追求公平,更要呼唤正义;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⑤“不义而富且贵”的价值观应遭到鄙弃,提倡公平获利,劳动获利;⑥要有宽容之心。

范文示例:

诚 信

那天下午6点多,该上公交车的人早已上了车,唯独有个小女孩,在车门边徘徊。

眼看着司机就要开车了,我在想,这小女孩肯定是没钱上车。

“小姑娘,上车吧,我帮你交车票钱。

”当看到我为她刷完卡后,她随即上了车,说了声“谢谢阿姨”,一时脸蛋儿全红了。

近距离一看,才发现,小女孩左侧脸上有颗小痣。

几天前的一幕不由浮现眼前——

送走远方的朋友,我从火车站迎着风雨赶到就近的公交车站台,已是下午5点多。

这时正是下班高峰期,来了几辆公交车,我总也挤不上去。

雨还在急速地下着,人还在不断地涌来。

当又一辆10路公交车驶来后,我和许多人一起先往前门挤,但挤不上去。

等司机发话后,才从后门好不容易挤上车。

车内人头攒动。

这人贴人的,身体若要移动一下都难。

正感叹着,我突然感觉好像有一件事还没做。

是什么事呢?

哦,对了,没买车票。

本想挤到前面去交车钱,可大伙儿都好像没事人一样在原地一动不动,根本挤不过去。

见此情形,司机也没说什么。

这样,我也就心安理得地和大家一样坐了一次免费的公交车。

再转乘5路车,前门又开不了,我只好再次从后门挤上车。

和10路车一样,车内不是鼻子顶鼻子,就是脸靠脸的,甚至连身体和湿雨伞挤在一起,也得忍着。

“阿姨,请帮我传一下车钱吧。

”正当我心里想着又要享受一次免费的“午餐”时,突然身后一个浑身湿透、十一二岁的小女孩碰了一下我的肩膀,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小女孩左手两指夹着一枚一元硬币伸了过来。

“好的。

”我伸手接过一元硬币,似乎感觉到这钱好烫,仿佛有一股电流一下子通遍全身,脸也不由自主地热了起来。

我赶紧将这一元钱向前面的人递了过去。

随后我也飞快地拿出了自己的钱包,找到一元硬币给前面的人:

“朋友,再帮我传一下。

”这时,站在后门的乘客,也都不约而同地像我一样,纷纷掏出自己的钱包,找出一元钱,递给前面的人。

一切又都恢复了平静。

不知咋的,冥冥之中,我好像听到有人在与我说话。

“你要再给一元钱。

”那人说。

“我不是已经给了吗?

为什么还要再给啊?

”我极力争辩。

“别人都给一元钱,为什么要我给两元钱呢?

”“你就是要再给一元钱。

”那人紧催不止。

“一元钱虽小,可也不能无缘无故多给吧?

”我与之评理,“我多给一元钱,人家非但不会说我好,弄不好,反而有人会说我是傻子呢。

没理由的钱我不能给。

”前面一个拐弯,一辆10路公交车在我乘坐的5路车前横行而去。

看到这辆公交车,我似乎想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呢?

我自己也说不清楚,但左手不由自主地伸向裤袋的钱包中,很费劲地取出一元硬币,让人帮忙传递着投进无人售票车钱箱。

一周之后的一天傍晚,我又乘坐5路公交车。

夜色中,一个小女孩来到我的面前:

“阿姨好,还你车票钱。

”事隔那么久,小女孩还念念不忘还我一元钱。

为了还我一元钱,我估摸她天天都在这茫茫人海之中寻找着我。

还好我今天来了,否则,为了还我一元钱,她不知要在这儿等候多久。

透过这枚硬币,我似乎看到了小女孩那颗金子般的心。

在小女孩面前,我为自己深感惭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