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野外填图工作细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0615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66.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野外填图工作细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野外填图工作细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野外填图工作细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野外填图工作细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野外填图工作细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野外填图工作细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野外填图工作细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野外填图工作细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野外填图工作细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野外填图工作细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野外填图工作细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野外填图工作细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野外填图工作细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野外填图工作细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野外填图工作细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野外填图工作细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野外填图工作细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野外填图工作细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野外填图工作细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野外填图工作细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野外填图工作细则.docx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野外填图工作细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野外填图工作细则.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野外填图工作细则.docx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野外填图工作细则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

野外填图工作细则

1.水文地质

1.1水文地质测绘

水文地质测绘其调查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

地质调查、地貌调查、地表水调查、地下水点调查及与地下水有关的物理地质现象等的研究工作。

通过以上工作,初步查明地下水理藏、分布和形成条件的一般规律,并阐明区内水文地质条件。

要求:

调查记录格式要求统一,点位准确,图文一致。

各类观察点观察要仔细,描述要准确,记录内容尽可能详细,要有详细的照片或素描图。

各类地质调查点除对岩性描述外,对地层的基本层序、产状要素、接触关系及构造特征要详细描述。

各类地下水调查点要描述出露位置、地形、地层、含水层、构造条件等,并确定泉或井的成因和类型,测定流量、涌水量、水位、了解水质并取样,同时访问泉(井)的动态特征,记录井的口径、结构及抽水设施。

各种观测成果必须当日检查整理完毕,发现有疑问、错误、异常或遗漏时,必须到场据实更正或补测,严禁在室内凭记忆修改。

工作手图、清绘图、实际材料图应齐全,标绘内容及图式符合制图原则,标记准确,记录和图件相互一致。

1.1.1地质观测点的观察与描述

地质观察点的布置,以能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和地质体为原则。

下述情况一般都应定点:

地层、标志层、化石层的界线;不同岩性、岩相或内部相带的分界线;断层、褶皱枢纽、构造转折部位;重要的或具有代表性的地层产状、裂隙、臂理、脉岩及样品采集地点;岩溶现象和滑坡、塌方等自然现象发育处以及阶地、夷平面或其它地貌界线。

1.1.1.1对基岩地层岩性的观察与描述

对各类岩层的观察与描述,一般包括:

岩石名称、颜色、(新鲜、风化、干燥、湿润时的颜色)、成分、(机械成分、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与构造、产状、岩相变化、成因类型、特征标志、厚度(单层厚度、分层厚度和总厚度)、地层年代和接触关系等。

1.1.1.1.1对沉积岩,必须注意调查层理特征、层面构造、沉积韵律和化石。

对碎悄岩类,应着重描述颗粒大小、形状、成分、分选情况、胶结类型和胶结物的成分、层理(平行层理、斜层理、波状层理和交错层理)、层面构造(波痕、泥裂、雨痕等)和结核等。

对泥质岩类,应着重描述物质成分、结构、层面构造、泥化现象等。

对炭酸岩类,应着重研究化学成分,结晶情况、特殊的结构和构造(如鲕状结构、竹叶状结构、斑点状构造及缝合线等)、层面特征及可溶性现象等。

1.1.1.1.2对火成岩,必须注意调查其成因类型、产状、规模及围岩的接触关系。

以侵入体,应注意研究其与围岩间的穿插和接触关系,接触带特征(包括自变质现象、围岩的接触变质和机械破碎等情况);所处的构造部位及原生裂隙和岩脉等情况。

对喷出岩,应注意研究其喷出或溢流形式;岩性、岩相的分异变化规律;原生或次生构造(气孔状、杏仁状、流纹状或枕状构造等);原生裂隙、捕掳体、韵律、层序及与沉积岩的相互关系等。

1.1.1.1.3对变质岩,应注意研究其成因分类(正变质或副变质)、变质类型(区域变质、接触变质、动力变质)、变质程度和划分变质带;恢复原岩性质与层序。

着重观察变质岩的矿物成分(原生矿物与变质矿物)、结构、(变晶结构、变余结构和破裂结构等)、构造(包括变质构造和原岩的残留构造);分析矿物的共生组合和交代关系。

特别注意片理、臂理以及小型褶皱等细微构造和原岩层理的区别。

1.1.2地质构造的观察与描述

1.1.2.1褶皱的位置(包括空间位置和与其它构造相互间的位置)、规模、沿走向的变化规律和倾伏情况;褶皱的形态特征(两翼岩层和轴面的产状、枢纽起伏情况等)、类型、组成岩层的相变、时代和特征;两翼岩层的厚度变化及低次序构造特征以及其褶的组合形式等。

1.1.2.2断裂的位置、规模、产状及在平面和剖面上的形态特征;构造破碎带的构造岩种类、特征(角砾的粒度、排列情况、胶结类型和程度、溶蚀现象和风化特征)及破碎带和破碎影响带的宽度;判定断层的两盘相对错动方向、力学性质、构造次序,并分析与地下水活动关系。

1.1.2.3裂隙统计点的位置和所处的构造部位;裂隙的分布、宽度、产状、延伸情况及充填物的成分和性质;裂隙面的形态特征、风化情况;各组裂隙的发育程度、切割关系、力学性质和性质转变情况;并注意裂隙的透水性。

裂隙统计应力求在相互垂直的两个面貌上进行,其面积不应小于1×1平方米。

观测内容填在记录表上。

1.1.2.4臂理和片理的空间位置和所处的构造部位、分布规模、产状、性质等。

1.1.3对第四纪地层的观察与描述

在地质—水文地质调查中,对第四纪地层的露头应详细观察描述,内容包括:

地层的颜色、岩性、岩相、结构和构造特征、特殊夹层、各层间的接触关系、所含化石及露头点所处的地貌部位等。

1.1.3.1颜色

注意原生与次生、干与湿、水平与垂直方向的颜色变化及特殊色、色带、色斑的过渡和混染情况,特别是一个地区主要沉积物的主要色序。

描述时,一般辅色在前,主色在后。

特殊颜色最好用常见物品的颜色来形容,如栗色、砖红、瓦灰、藕荷色等。

1.1.3.2岩性

1.1.3.2.1砾石类

砾石的成份、粒径(最大、最小、一般)、分选性、磨圆度等的相对含量;测定砾石的长轴方向与长轴轴面产状,以供绘制砾石扁平面极点分布图或玫瑰花图,帮助判断物质来源、搬运动力与距离,为确定成因类型和地层的相对年代提供依据。

砾石分类表1—1

土名称

颗粒形状

颗粒级配

漂石、块石

前者圆形及次圆形为主,后者棱角状为主

粒径大于200㎜的颗粒超过全重型50%

卵石、碎石

前者圆形及次圆形为主,后者棱角状为主

粒径大于20㎜的颗粒超过全重型50%

砾石、角砾

前者圆形及次圆形为主,后者棱角状为主

粒径大于2㎜的颗粒超过全重型50%

野外肉眼鉴定:

砾石,卵石等颗粒较为粗大的土,土粒可以用尺直接测量,形状也明显可见。

应取有代表性的样品,测量其最大和最小的土粒,分成粒组,估计其含量,并注意其形状是浑圆的还是棱角的,即可相当准确的定出土的类型名称。

见表1-1

1.1.3.2.2砂类

砂的矿物成分、颗粒形状、粒度、磨圆度,压密程度和湿度状况,次生矿物成分及胶结状况(胶结物成分与胶结性状),加酸起泡程度,重矿物含量及其富集部位等。

野外肉眼鉴定:

砂土干时为松散状,没有结块。

砂粒的大小可以用放大镜在地质野外记录本的毫米方格纸上进行估计。

一般毫米方格纸的线条本身宽约0.25㎜,方格的空白宽约0.75㎜,在放大镜下可以根据这些标准测定土粒的直径。

并粗略估计各种大小的砂粒的百分含量,据以进一步划分砂土的类型。

见表1-2

1.1.3.2.3土类

干湿时的物理状况,特殊现象(如黄土的大孔隙性、泥炭的气味、腐烂程度;淤泥的矿物含量等)。

并利用搓条等野外简易方法对土进行分类命名。

砂土的分类表1—2

土名称

颗粒级配

砾砂

粒径大于2㎜的颗粒占全重25~50%

粗砂

粒径大于0.5㎜的颗粒超过全重50%

中砂

粒径大于0.25㎜的颗粒超过全重50%

细砂

粒径大于0.1㎜的颗粒超过全重75%

粉砂

粒径大于0.1㎜的颗粒不超过全重75%

野外肉眼鉴定:

粘性土湿时都具有粘性,所以一般用湿测法进行粘性土的野外鉴定。

湿测法就是取土若干放在手掌上,稍加水数滴,调成稠糊状态搓粘之,看其搓成土条或土球的性能,以鉴定之。

如土条能搓成直径小于1㎜的细条,可定为粘土。

若为亚粘土(粘粒含量小于30%),其粘着性就要比粘土差些,因此搓出的土条不会小于1㎜,只能搓成1~3㎜的细条,而且将土条可以搓成球。

亚砂土不象亚粘土那样能搓成表面光滑的土球。

砂土搓不成球,这是和亚砂土不同的,用这种方法很容易将二者加以鉴定。

见表1-3

细碎屑土详细分类表表1—3

>2㎜土粒的含量%

粘粒组

(<.005㎜含量%

粉粒组(0.05~0.005㎜)

<砾砂组(大于0.05㎜)

含量

粉粒组>砾砂组含量

> 10%

粗碎屑土

<10%

100~90

90~30

重粘土

轻粘土

粉质重粘土

粉质轻粘土

30~20

20~15

15~10

重亚粘土

中亚粘土

轻亚粘土

粉质重粘土

粉质中粘土

粉质轻粘土

10~6

6~3

重亚砂土

轻亚砂土

粉质重粘土

粉质轻粘土

<3

粉粒组

<20%

粉粒组

20~25%

粘土

砂土

粉质砂土

1.1.3.3结构与构造

详细观察描述地层剖面的结构特征(冲积层的二元结构,洪积层的相变和透镜体夹层,残积层与基岩的过渡关系等)及土的结构与均一程度,碎屑混入物的成分,砂的松散和胶结状况(胶结程度、胶结物种类及胶结类型)以及砾石的排列方向等。

对层理或层面的类型、产状以及孔隙、生物构造特征等均应详细观察描述。

1.1.3.4特殊夹层

地层中的含矿层(石膏夹层或石膏散晶、软锰矿、芒硝、盐晶等)、泥炭层、淤泥层、结核层、纹泥层、胶结砂层及古土壤层等在地层剖面中的位置与特征。

对结核与包裹体,应分别描述其颜色、成分(加酸起泡程度等)形状(大小、形态和表面特征)、内部结构与构造(层状、同心圆状、斑状、块状、坚硬、松散等)、散布状况、与围岩的过渡关系(明显的、渐变的)以及伴生情况与侵染情况等。

1.1.3.5化石

产出层位,名称、数量、形态大小、保存状况、石化程度、分布状况等。

1.1.3.6各层接触关系与岩相变化

接触类型(冲刷接触、明显接触、突变接触和逐渐过渡)与特征,界面上有无冲刷痕迹和砾石。

对突变接触,应注意观察是沉积条件的改变还是沉积长期间断。

选取地层出露较全的露头点进行分层描述与地层厚度的测量,并注意观察岩属岩性与厚度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化规律。

此外,对第四纪地层露头点所处的地貌部位与地貌形态特征,应作观察描述,必要时进行素描或照象。

对砂层中的土块或土层中的砂包等现象亦应作详细的描述。

1.1.4对地貌的观察与描述

地貌的观察与描述应与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研究紧密配合,着重观察研究与地下水富集有关或由地下水活动引起的地貌现象。

1.1.4.1基本地貌单元(平原、丘陵、山地、盆地等)的分布情况和形态特征(海拔高程、水系平面分布特征,分水岭的高度及破坏情况,地形高差、切割程度及地表坡度等),并分析确定其成因类型。

1.1.4.2河谷地貌的调查

谷底和河床纵向坡度变化情况,各地段横剖面的形态、切割深度及谷坡的形状(凸坡、凹坡、直坡、阶梯坡等)、坡度、高度和组成物质,谷底和河床宽度以及植被情况等。

1.1.4.3河流阶地的调查

阶地的级数及其高程,阶地的形态特征长、宽、坡向、坡度(阶面的相对高度和起伏情况以及切割程度等),阶地的地质结构(组成物质,有无基座及基座的层位、岩性,堆积物的岩性、厚度及成因类型)及其在纵横方向上的变化情况,阶地的性质及其组合形式。

1.1.4.4冲沟的调查

位置(所在的地貌单元和地貌部位)、密度与分布情况,规模及形态特征,冲沟发育地段的岩性、构造、风化程度、沟壁情况及沟底堆积物的性质和厚度等,沟口堆积物特征,洪积扇的分布、形态特征(长、宽、坡向、坡度、起伏情况和切割程度等)及其组合情况。

1.1.4.5微地貌的调查

所处地貌部位和形态分布特征及其与地下水富集和地下水作用的关系。

1.1.5水点的观察与描述

调查的水点包括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及人工露头。

前者有泉、沼泽和湿地;后者有水井、坎儿井及揭露了地下水的钻孔、矿井、坑道和试坑等。

1.1.5.1水井、钻孔的调查

1.1.5.1.1井孔的位置及所处的地貌部位,井孔的深度、结构、形状及口径。

1.1.5.1.2了解井孔所揭露的地层剖面,确定含水层的位置、厚度和含水性质。

1.1.5.1.3测量水位、水温、选择有代表性的水井进行简易抽水试验,并取水样作化学分析。

通过调查访问搜集水井的水位和涌水量的变化情况。

1.1.5.1.4了解水的使用和引水设备情况.

1.1.5.1.5对自流井,应着重调查出水层位和隔水顶板的岩性、水头高度及流量变化情况。

在地下水已被开发利用的地区,要采取访问与调查相结合的机民井普查方法,充分搜集和利用历次调查登记的以及地方保存的机、民井资料。

调查内容填在“民井调查记录表”上。

见附表1

1.1.5.1.6“民井调查记录表”填写要求

(1)野外编号:

按地质点号依次排列。

(2)室内编号:

依地质点顺序号大小依次排列为井1、井2、井3……井n,

或用字母代替为J1、J2、J3……Jn。

(一个工区要统一)

(3)井名:

若有井名时则旅真写井名,如“甜水井”、“幸福井”“党恩井”等;没有井名时则填写村名,如“小纪汉井”、“薛庙滩井”等;若一个村有两个以上井时,如小纪汉村有3个井,井名则为“小纪汉井1”、“小纪汉井2”、“小纪汉井3”等。

(4)图幅名称:

本井所在的地形图名称。

(5)井口标高:

井口与地面相平的标高,若有井台时,则减过井台高度。

(6)坐标:

(方里网)本点所在的X:

Y:

H:

,用手持GPS定点。

其方里网X:

Y:

H:

大小图上及记录表要一致。

(7)井的位置:

以最近的具有明显标志的村庄、水塔、庙宇、高压线杆及及通讯基站等为参照物。

如:

位于小纪汉村东关公庙120°方位300m处。

(8)井深:

地面至孔底的深度。

有两个方面直得注意,一个是原成井时的深度,一个是淤积后的深度,两方面均要填写清楚。

(注意:

不要把井深填写成井台口至孔底的深度)

(9)井台高度:

地面以上井台的高度。

(10)井口直径、井底直径:

当井为圆形时,直接量取直径;当为方形时,则量取长、宽。

如长为0.8m,宽为1m,井口直径则写成0.8×1.0。

(注意:

井筒形状各异,有直筒形、上大下小,上小下大,要如实填写。

(11)距地表水:

本井至地表水边缘的距离。

地表水一般指河流、湖泊、海子、池塘、鱼池、水库等具有一定容积的水体。

(12)静水位埋深:

地面至水面的深度。

(注意:

不要把静水位埋深填写成井台口至水面的深度)

(13)出水量:

若是机井时,要访问潜水泵是几吋,出水量每小时或每天多少吨。

连续能抽多长时间,恢复至抽水前水位时需要的时间。

若是民井,若安有小潜水泵时,和访问机井相同;若是用人或辘轳提水,则访问每天能提多少担,最后合成每天能出多少吨。

(14)气温、水温:

气温直接量取,水温量取时,把温度计放在水中最少5分钟后,握住上方,读数。

(15)色:

一般为无色,当含有某种化学成分或有悬浮杂质时,地下水则可能呈现出其它颜色。

如含FeO的水呈浅蓝色;含Fe2O3的水呈褐红色;含腐植质的水呈暗黄褐色;

气味:

一般为无,当含有H2S时,水便有臭鸡蛋味;若有有机物存在,水便有鱼腥臭味;

口味:

一般为无,其味道的产生与水中含有某些盐分或气体成分有关。

含有NaCl的水具有咸味;含NaSO4的水具有苦味;含有机质的水具有甜味;含CO2气体的水具有清凉可口之感等。

透明度:

一般为透明、半透明、微透明、不透明。

(16)井的类型:

为完整井、不完整井。

完整井是指该井全揭露含水层,底部为隔水层;不完整井是指该井含水层未揭穿,即孔底未见隔水层。

(17)建井时间:

指成井时的时间。

年、月、日。

(18)井壁结构:

当井壁未采取措施时,一般为土质结构、石质结构、上为土质下为石质结构等;当井壁采取措施时,一般为砖砌、石砌、水泥管等。

(19)洗井记录:

由于井内被泥沙淤积,过一段时间需要清理,即洗井。

访问多长时间洗井一次。

(20)距污水坑:

井至污水坑的距离。

污水坑大的一般指,工业、生活排放的污水聚集的地方,小的指农村中的污水坑,如臭水塘、猪圈;厕所等。

(21)水位动态:

丰水季节与枯水季节水位的变化幅度。

如:

丰水季节水位埋深是1.5m,枯水季节水位埋深为2.1m,水位动态变化为0.6m。

(22)开采时水位变化:

指取水时水位的下降情况,一般为迅速、较迅速、较慢、很慢。

它是与含水层的富水性有直接的关系。

当富水性大时,水位下降则慢,反之则亦。

(23)水样编号:

一般和记录点相同,如点号为SHD125,则水样编号为SH125。

(24)水样采取深度:

如水位埋深4.8m,取样在5.0m,那么取样深度为5.0m。

(25)井使用情况:

从两个方面填写。

第一:

使用情况,如正常、较正常、不用、废弃;第二:

用途,如人畜饮用、浇地、锅炉用水等。

(26)地貌特征:

是指井所处的地貌部位及地貌特征,如:

××河流的左(右)岸的一级(二级、三级)阶地、河流漫滩、沟谷的阶地,底部、黄土梁上,坡上、滩地的中部,边缘等。

(27)地层结构:

是指从井口至井底所揭露的各个地层,仅可能的详细访问。

如:

若井深6m,0~1.5m,粉砂质粘土;1.5~2.6m,粉质粘土;2.6~5.7m,砂砾石层,5.7~6.0m,灰色泥岩。

(28)含水层:

是指含水的地层。

如粉砂层、细砂层、砂砾石层、砂岩,灰岩等。

(29)剖面图:

一般按比例做图,井径可适当放大。

必须有比例尺,方位、地层结构,时代。

方位一般指井与地表水的位置关系。

如井的120°方向100m处有一水库,则剖面图方位120°,但必须在剖面图上画出井与水库相距的示意图。

(30)备注:

一般把能进行简易抽水试验的井填在备注栏上。

1.1.5.2泉的调查

1.1.5.2.1泉水出露的地形地貌部位、高程(一般根据地形图查得,有特殊意义者实测)及与当地基准面的相对高差。

1.1.5.2.2泉水出露处的地质构造条件和涌出地面时的特点(是明显一股或几股水涌出,还是呈片状向外渗出),泉的类型。

1.1.5.2.3根据地质构造玫泉的特点,判断补给泉水的含水层,绘制泉水出露处的素描图。

1.1.5.2.4观测泉水的物理性质,取水样作化学分析。

测量泉水的水温和流量,并通过访问和观察泉眼附近的各种痕迹,了解流量的稳定性。

1.1.5.2.5泉眼附近有特殊的泉水沉淀物时,应进行肉眼鉴定,必要时采样进行化学分析。

对人工挖泉,应了解其挖掘位置,深度,泉水出露的高程和地形条件,遇水层位和水量等。

1.1.5.2.6对流量较大的泉水,应调查水的去路,对有重要水文地质意义和开采利用价值的大泉,应在初步调查的基础上及早开始动态观测。

泉水调查内容填在“泉水调查记录表”上。

见附表2

1.1.5.2.7“泉水调查记录表”记录要求:

(1)野外编号:

按地质点号依次排列。

(2)室内编号:

依地质点顺序号大小依次排列为泉1、泉2、泉3……泉n,

或用字母代替为Q1、Q2、Q3……Qn。

(3)泉名:

若有泉名时则真写泉名,如“龙凤泉”、“黑龙泉”“月亮泉”等;没有泉名时则填写距该泉最近的村名,如“马连沟泉”、“段寨泉”等。

(4)图幅名称、出露标高、坐标、位置、水样编号、水温、气温、色、气味、口味、透明度与民井调查记录表填写的相同。

(5)含水层:

泉水流出的地层。

按表中要求填写。

(6)顶板、底板:

即含水层的顶板、底板。

(7)泉的类型:

下降泉:

分为悬挂泉、侵蚀泉、接触泉、堤泉、溢泉。

如果在填图过程中能分出以上泉的类型则按上述填写;若不能分出,则按基岩下降泉、第四系下降泉填写。

上升泉:

分为断层泉、自流斜地上升泉、自流盆地上升泉。

在陕北工作区很少见。

(8)泉的产出状态:

是明显一股或几股水涌出,还是呈片状向外渗出。

(9)附近地形:

泉周围的地形,如“U”形谷、“V”形谷,陡坡、缓坡、坡脚、半坡等。

(10)泉水流量:

必须用三角堰测量,所填写的泉水流量一定要准确,不能目估。

因为最后要根据泉水流量的大小决定采取水样的位置,以防因水量差距太大而引起布点的失误。

涌水量最小为三角堰高1cm,Q=0.014L/s。

(11)动态变化:

泉涌水量在丰、枯水季节的变化情况。

如随季节变化大,较大,较小,不变等。

(12)泉水用途:

指泉水现在利用情况。

如可浇地××亩、供村多少人口及多少性畜饮用、未利用。

(13)沉淀物及气体成分:

泉眼附近有无特殊的泉水沉淀物,应进行肉眼签定,如泉华等。

(14)工程地质特征:

若为第四系泉时,要填写含水层岩性,节理发育情况及底部隔水层岩性等;若为基岩时,则要填写岩石节理、裂隙发育情况,边坡的稳定状态等。

(15)备注:

一般填写该泉是否易采取水样。

(16)平面及剖面图:

平面图,可从地形图上示意画出,比例尺为填图比例尺,标出方位;剖面图,要有比例尺、方位、含水层时代、含水层岩性、隔水层岩性及时代、泉符号、泉涌水量。

(17)照相编号:

当有特殊意义或具有代表性的泉要进行照相,按顺序进行编号。

1.1.5.3矿坑的调查

1.1.5.3.1矿井的位置及地形特点;矿井与河流距离,河水位(包括洪水位与平水位)标高与井口标高,河流最大流量与平均流量,汛期的延续时间及其泛滥淹没范围。

1.1.5.3.2矿井的修建年代、生产能力、开采方法、排水设备装置和效率,开采层位及其标高,生产工作面、线的长度,采空区的面积与深度。

1.1.5.3.3挖掘井巷和露天采矿场的涌水量,随开采规模的加大含水层特点(指岩性、厚度、水头及富水性等)的变化情况;矿井排水时降落漏斗的形成和扩展情况。

1.1.5.3.4观测典型的涌水点;查明地下水进入坑道的状态和坑道充水的来源,并水样进行化学分析。

1.1.5.3.5查明接近构造破碎带、溶洞、老窑时矿井涌水量的变化情况。

1.1.5.3.6矿井淹没的原因,时间、天然涌水量和疏干排水资料。

不同开采方法所引起的顶底板破坏,地表沉陷和裂隙发展情况;坑道顶底板和露天采矿场边坡的稳定性,岩石的工程地质特征,隔水层的厚度、作用及其上的静水压力,滑坡形成的原因和范围。

调查内容填在“煤窑(井)调查表”上。

见附表3

1.1.5.4老窑的调查

重点了解老窑开采和停采时的水文地质条件。

在调查访问中,应尽可能地查明它的分布范围、开挖深度,窑内积水情况;并了解其所处的地形条件、地质剖面特征、开采方法、排水装置、涌水量大小及停采原因等。

调查内容填在“老窑调查记录表”上。

见附表3

1.1.5.5地表水体(河流、湖泊、水库)的调查

1.1.5.5.1河流、湖泊、池塘、渠道、水库等地表水体的位置及周围的地形特征。

1.1.5.5.2观测地表水体的形态,包括河流的宽度、长度和深度,湖泊的面积及积水深度。

1.1.5.5.3地表水体附近的地层岩性、地貌条件及其所处的构造部位。

1.1.5.5.4测定其水位、流量、流速、含砂量等。

1.1.5.5.5观察水的物理性质(水温、颜色、嗅、味、透明度),必要时取样进行化学分析。

1.1.5.5.6调查访问动态资料,了解水量、水位、水温一年四季的变化。

1.1.5.5.7测量和搜集河流上下游间流量的变化、支流的水量、河床沿途的变化情况,特别要重视枯水期地表河流的测定。

1.1.5.5.8调查地表水的利用情况。

1.1.5.5.9水库调查内容填在“水库调查记录表”上。

见附4

1.1.5.5.10水库调查表部分填写要求:

(1)野外编号:

按地质点号依次排列。

(2)室内编号:

依地质点顺序号大小依次排列为水库1、水库2、水库3……水库n,或用字母代替为SK1、SK2、SK3……SKn。

(3)水库名称:

若有水库名时则真写水库名,如“河口水库”、“红石峡水库”等;没有水库名时则填写距该水库最近的村名,如“十八墩水库”、“石峁水库”等。

(4)坝体类型:

混凝土拱形坝、石质坝、土质梯形坝等。

在陕北地区一般都因地就简,多为土质梯形坝。

(5)汇水面积:

是指大气降水均汇入水库的面积。

可从地形图上圈出,估算其面积。

1.2水文地质钻探过程中的观测与编录

1.2.1水文地质钻探过程中的观测工作

其内容主要有岩芯观测、地下水位观测、水温观测、涌水现象观测、冲洗液消耗量和性质变化观测,以及钻进过程中钻具陷落、掉块、塌孔、涌砂等异常现象的观测记录等等。

要求在现场及时进行,否则可能造成岩芯位置错乱,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