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毕业论文).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200703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毕业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毕业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毕业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毕业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毕业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毕业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毕业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毕业论文).docx

《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毕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毕业论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毕业论文).docx

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摘要: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必有其成为经典之处一一精神瑰宝。

我们需要去阅读经典重读经典。

笔者喜欢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早已深深被马克思、恩格斯那深遂而严谨的洞察力,博大而精深的思想所震撼,对两位伟大革命导师的敬仰只能说是越来越强。

与此同时,感到欣慰的是,本学期开设《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这门课程,在对学生授课和交流下,使笔者更加系统而深入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笔者试图将所学著作之体会与理解感悟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此后出现简称《提纲》)进行一个解读。

《提纲》的解读主要涉及《提纲》的写作背景、主要思想、经典段落语句的展开以及意义(包括当时、现代、及思想政治专业的意义)。

以此来重新梳理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继续领略伟人的风采。

以下是对《提纲》所涉及内容的几点看法,因认识能力有限,不妥之处再所难免,敬请读者加以斧正。

关键词:

物质意识实践真理

1背景

1.1时代背景

始于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已在欧美一些国家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1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劳动生产率获得奇迹般的提高。

社会化大生产使社会财富急剧增长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同时这种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也日趋尖锐,使社会日益分裂成两大对立阶级: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随着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不断激化,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相继爆发,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的舞台。

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这几次起义均以失败而告终,这就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精神武器。

1.2思想背景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

在思想领域方面上,当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瓦解之后,费尔巴哈重新恢复了唯物主义哲学的权威,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

但是,费尔巴哈不了解实践活动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脱离了社会实践活动抽象理解人的本质、以及在宗教观上的不彻底。

是“下半截是唯物主义者,上半截是唯心主义者”2。

同样,哲学经过漫长而黑暗的中世纪固化下,经院哲学家们把哲学套进了书斋里,为封建社会的统治和宗教服务。

为了把哲学从哲学家的书斋里解放出来,变成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1.3现实背景

1845年2月5日,马克思被驱逐来到了布鲁塞尔,在布鲁塞尔,马克思用大量的时间从事理论研究,“当我们1845年春天在布鲁塞尔再次会面时,马克思已经从上述基本原理出发大致完成了发挥他的唯物主义历史理论的工作,于是我们就着手在各个极为不同的方面详细制定这些新观点了”3。

在此之前,马克思一直从事政治学方面的研究,写了《巴黎手稿》,他的研究只有一个目的,就是阐明一种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统一在人们实践基础上的新的世界观。

在1844年巴黎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主义思想的影响做了清算,马克思准备队费尔巴哈的影响做一次彻底的批判,因而写作《提纲》。

2物质与意识

2.1意识的能动性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4。

但是,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一一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一一的主要缺点是:

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

做感性的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所以,结

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发展了,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的”5。

在这里,马克思一方面揭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

没有把客观世界当做实践的对象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9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来理解,仅仅只是将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人和自然的关系看作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不是看作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同时把实践从人的认识过程中排斥出去,只看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一面,没有看到意识具有能动作用的一面,否定了意识的能动性。

把意识能动反映物质世界的复杂过程片面化、简单化、直观化;另一方面揭示了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错误:

歪曲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把精神的能动性无限地夸大了,把意识看作是独立于客观世界的创造物质世界的能动性主体。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原因,其本质在于不了解实践的本质、实践活动的意义。

2.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物质的派生,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但是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具有能动的作用,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的作用体现出来的。

集中表现在意识能动地反映和创造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我们应当坚定物质决定意识,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指导我们的人生。

3实践与真理

3.1实践的本质

什么是实践?

卢梭在筹办《德法年鉴》时曾向费尔巴哈提问:

什么是理论、什么是实践。

他们的区别存在的问题。

费尔巴哈说:

“暂时只在一个人头脑的东西就是理论,而在许多人头脑中已有的东西就是实践。

”很明显,费尔巴哈没有分清实践的本质,与理论混为一谈。

把人的活动理解为仅仅是一种理论或认识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把实践理解为犹太人经商某利或利己主义的活动。

列宁指出:

“实践高于

(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6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

毛泽东指出:

“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7实践是自觉能动的活动。

实践一开始就是社会的实践,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实践,实践是社会的历史

6《列宁全集》第5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3页。

7《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77页。

的活动。

总之,实践的本质是人能动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3.2真理的本质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旧唯物主义由于不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把这种“符合”看成是消极的、被动的、直观的反映的结果。

对认识的真理性的理解是形而上学的。

认识的直接目的是获取真理。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过程。

真理就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本质属性的它的客观性。

3.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唯心主义从主观方面去寻找真理的标准,把某种主观的东西当做真理的标准,属于主观真理标准论,就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从而无法根本上怀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

旧唯物主义上,费尔巴哈认为,真理的标准有两个:

第一,是感性的直观,认为真理性、感性、现实性是一回事;第二,意见一致是真理的标准。

费尔巴哈离开了社会实践谈真理标准。

马克思认为: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两个方面共同决定的。

只有从真理的本性与实践的特点的统一中去理解真理的检验标准,才能真正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环境、教育与人

4.1环境决定论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论及人与环境的关系,他认为希腊民族兼有两种优良品德,主要是因为希腊处于寒冷与炎热的北南气候之间的自然环境所致。

到18世纪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书中,将亚里士多德的论证扩展到不同气候的特殊性对各民族生理、心理、气质、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的决定性作用,认为“气候王国才是一切王国的第一位”。

19世纪,德国的拉采尔继承和发挥了上面二人的思想,进一步提出社会的发展和历史命运皆决定于地理环境的理论。

18~19世纪的旧唯物主义和空想者,他们信奉“环境决定论”认为有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

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人,环境变了,人才改变,环境没变,人也不会变。

4.2教育万能论

教育万能论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提出的论点,他否认先天观念,认为教育对人的成长起着决定性。

“教育万能论”者十分强调教育的作用,把教育看成是无所不能,无所不及。

洛克认为,儿童的心灵就像一块光洁的黑板一样,每个人都是如此,至于成年人中有好人、有坏人,有有用的人、有无用的人,这些差异都是由于受到不同教育的结果,费尔巴哈也是如此。

4.3环境决定论?

教育万能论?

“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都是错误的。

马克思认为:

“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这种学说一定会把社会分成

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9“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者们片面夸大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和作用,没有看到无论是环境还是

教育,其来源都是人民群众实践的结果而产生的,其实质就是忽视了实践去谈环境和教育,这样的观点就会把社会成员分立成先知先觉者和无知群氓。

人不能自由地选择他们出生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决定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但是,人在环境和教育面前不是消极的接受驱奴,而是能够通过积极实践去能动的改变环境和教育。

对待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不能过分夸大而走极端,应该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将其二者统一起来,客观公正地看待。

5人与社会

5.1人的本质

在《提纲中》马克思指出: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

的总和。

”10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理解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显然是错误的。

社会是人构成的社会,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属性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本质属性。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指建立在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在共同生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

产活动中做结成的相互关系,如:

政治、宗教、法律、伦理等各种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没有从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没有从人与实践活动的统一中去探讨人的本质问题。

因此,也就孤立地抽象地,而不是具体的历史地来考察人的本质,同样也就无法用社会属性去说明人的本质,而仅仅只是用自然属性去说明。

5.2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指出:

个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同样地他也是总体、观念的总

体、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主体的自为存在,正如他在现实中既作为社会存在的直观和现实享受而存在,又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一样”11。

人是“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和“社会的自为的主体存在”的统一体。

现实的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每个人都不能脱离社会存在而生存;人的存在和发展收到社会的制约。

社会也总是人的社会,由无数的个体所组成,离开了人,社会也就不复存在了;人在受到社会制约的同时也会作用与社会。

因此,我们应当将个人与社会辩证统一起来看待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

6《提纲》的价值

6.1《提纲》的评价

“这是一份供进一步研究用的匆匆写成的笔记,根本没有打算付印。

但是这些笔记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12。

恩格斯对《提纲》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为新世界观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提纲》以实践观点为线索,马克思把实践观引入到了认识论,阐明了实践在人类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清界限;马克思把实践观点应用到了社会历史领域的研究,指出旧唯物主义不懂得实践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结论;马克思把实践引入到了哲学领域,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

实践观构成了《提纲》的中心思想和灵魂,是唯物史观的首要和基本前提。

因此,《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

6.2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习的意义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41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7

6.2.1理论意义

《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同所有旧唯物主义划清界限的标志,是马克思彻底摆脱一切资产阶级哲学思想的影响的标志,是马克思为建立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基础的标志。

如果说,《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

《神圣家族》是在完成转变的土壤上播下新世界观体系的种子的话,那么,

《提纲》可以说是破土而出、长出幼苗的了。

我们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学习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须学习《提纲》。

6.2.2实践意义

改革开放展新貌,人民幸福乐安康。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公开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随后全国展开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定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国策。

之后,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概念。

时至今日,改革开放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只有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国才能有出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

6.3对学习生活的意义

哲学来源于人们长期的生活实践,学习哲学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充满智慧,使我们聪明。

《提纲》的精神一一实践观。

不言而喻,我们生活就是实践,实践无处不在。

我们学习既是学理论的过程也是实践的过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坚持实践的观点,坚持物质决定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坚持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不断学习,不断地完善自己和改造自己,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意识,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以及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在学习和生活中,多实践,多动手,多锻炼。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相信学习会充满趣味和乐趣,相信生活会充满色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