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0876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docx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docx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策略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渗透

内容提要:

本文从时代的特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语文学科的特点等方面阐述了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结合教育教学的实践阐述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德育渗透的几点做法,以求共同探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多媒体声色的冲击使许多学生无法自控以致无法自拔,正义、道德、理智、诚信……早已抛之脑后,自私、任性、叛逆、脆弱……在无限的伸展,一种令人不战而栗的阴影正笼罩着我们,一种令人胆颤惊心的危机正呑噬着我们,我们的灵魂正在逐步走向堕落、腐化,正义、道德正处在被人遗忘的角落而无法伸张,我们的教育正面临着极大困境,如何培养和教育青少年一代,使之成为国家的脊梁,成了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思想品德的好坏,不仅影响到社会风气的好坏,也将影响到国家、民族的前途,但是当我们把目光定格在现在的许多青少年身上时,不禁有点心寒,有点迷惘。

现在许多学生能大谈周星驰、小燕子,大写明星的秘史、隐私,而对诺贝尔大奖获得者竟然一无所知,他们崇拜腰缠万贯青春亮丽的影视明星,追求自我价值,崇尚名利,而对流落街头的乞丐却嗤之以鼻唾之以沬,豪无同情可言。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不能不引起深思,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我们的教学是否有问题?

如何构建我们现在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我们知道在学校教育中德育为首,但是许多人往往错误地理解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政治教师和班主任的事,是学校领导的事。

不错,学校领导、政治教师、班主任应当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但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个人都有教书育人的责任,因此德育不是政治教师、班主任的专利,而是每一个老师都要承担的一项责任,作为教师,我们都要用熏陶、感染、启发、诱导的方法将德育融入各科的教学活动中,将道德目标贯穿于家庭、学校和具体的社会生活中去,这是提高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好方法,而不能把学科教学和德育教育相割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语文课程标准这一规定不仅明确了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重要意义,而且还特别强调了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德育渗透。

但语文课毕竟有自身的特点,语文课不能等同于政治课和班会课,更不能脱离德育教育而单纯地进行知识传授,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把思想教育、语文知识教学、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缘文释道,因道解文,激发学生“对善良事物的钦佩感情和对邪恶势力的不可容忍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语),从而使学生思想得到教育,感情得到熏陶,能力得到提高。

下面笔者试就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在语文课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我们知道高中语文课本中大多数文章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

有的蕴藏着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支柱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的具有反对剥削、反对压迫,以解放全人类为已任的共产主义思想,有的表达无私忘我献身人民的高尚情操,有的则为读者提供认识世界的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等,都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

有的课文还富有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的力量,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思想感情起到积极深刻的影响。

可以说,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具有特殊的有利条件。

语文教师如能根据各篇课文的特点,深钻教材,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使德育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渗透、交融、同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教学《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时,其中有两句话“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我引导学生思考:

“直的猛士”是不是指四十多个被害的青年?

在学生认识到这里是泛指“真正勇猛的革命者”的基础上,我紧扣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点拨:

为什么说他们是哀痛者和幸福者?

他们为什么而哀痛?

又以什么为幸福?

通过分析和讨论,学生透彻地理解了这两句话的含义:

真正勇猛的革命者充满了正义感和勇气,他们不回避黑暗的现实,对反动统治怀着满腔的仇恨,他们在血腥屠杀面前豪不畏惧,面对牺牲者的鲜血,他们牢记血海深仇,化悲痛为力量,前仆后继,为推翻黑暗的反动统治而浴血奋战。

他们看到了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为国家、民族的前途和人民悲惨的命运而哀痛,是哀痛者,他们为自己能投身于正义斗争而幸福,敌人的血腥屠杀吓不倒他们,他们的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革命而献身,是幸福者,“真的猛士”的幸福观,体现了他们的伟大和崇高,这样既使学生加深了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又使学生受到了继承和发扬爱国传统的教育。

如在教学《项链》一课时,我在分析路瓦栽夫人的形象时,让学生讨论“应该怎样评价路瓦栽夫人?

”通过讨论,大家统一了认识,路瓦栽夫人有资产阶级的虚荣心,为“借项链出风头”,一时的欢乐换来了“失项链赔项链”的十年的辛酸,其悲剧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她既是资产阶级思想的体现者,也是受害者。

她有错误,我们既要批评她的爱虚荣的庸俗的作风,也要同情她的不幸遭转自http:

//www.Z遇,让学生懂得资产阶级的虚荣心与真正的爱美之心的区别,从而爱到教育。

我们知道课文中有许多古今名人,他们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他们的业绩彪炳千秋,永垂史册。

如伟大爱国诗人屈原,那种忧国忧民,为国家衰亡而疾心疾首的爱国情怀,博学多才,刚直不阿的气质,敢于同邪恶势力斗争的愤世疾俗的凛然正气,都为人们所倾慕和景仰。

这样的英雄,热爱祖国、忠于祖国、报效祖国的高风亮节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他们的光辉业绩和高贵品质是我们后代学习、继承的宝贵精神财富。

教学这些课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的培养,在头脑中树立起英雄形象,让这样的英雄深入学生心中,成为他们追求的真正的“明星”,照亮学生的人生。

我们知道在诗词当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

教材中的诗词大都是文质兼优、形神俱佳,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的作品,每一首诗词都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妙的天地,都是闪光的人伦、理想、信念、情操的寄托者,它为我们进行德育渗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因此,引导学生赏析精品或名句,不仅会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潜移默化中孕育一种内在美的气质,而且也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以净化。

如品味“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能激发起学生勇于开拓未来、建功立业的满怀豪情;品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可以认识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以此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总之,教学中如能善于引导学生赏析诗词,能使学生在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上受到细雨滋润、春风沐浴的教育,收到良好的陶冶效果。

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训练是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训练,是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水平的综合体现,再者,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一直是强调作品的思想内容、立意,即要求做到思想健康、立意深刻,高考改卷的老师一般都是将作品的立意、思想作为打分高低的最重要的标准,可见作品思想健康、立意深刻的重要性。

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自然应当重视德育教育。

在写作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奋发向上,使他们的思想健康发展。

文为心声,学生作文是学生世界观、道德情操、理想追求、思想方法的一面镜子,要学生写出观点正确、格调高尚、看法全面的文章,作文教学中就必须自觉地有计划地渗透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充分发挥作文教学的特殊功能。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忽视或淡化作文的德育功能,是与新时期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相悖的。

我曾设计一些作文题,如有次我看到杂志上有篇报道,说某记者去采访一个山区放羊娃,问他放羊干什么?

放羊娃说为了赚钱,赚了钱娶媳妇,娶了媳妇生小孩,小孩长大再放羊。

对此我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放羊娃的人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生?

人生怎样才有意义?

人活着为了什么?

于是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最后我要求学生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写成文字上交,这样的作文课学生喜欢上,也喜欢写,因为他们有话要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有议可发。

但教师要善于点拨,这样对学生是一次很好的思想教育,无形中引导他们要正确对待自己的人生,人生应该要活的有意义。

公务员之家

再如有一次,我选一则材料:

当大家都在惋惜地感叹雷锋不见了的时候,竟发现美国西点军校挂出了雷锋画像,开展了学雷锋活动,丢失了的便格外感到珍贵,痛心于雷锋出国的同时,神州大地又响起了一片“雷锋回来”的呼唤,这一声声的呼唤激起了你怎样的思绪?

请写一篇《有感于雷锋回来》。

于是学生议论纷纷,我们知道现在的学生对雷锋是知之甚少,做的更是少之又少,学习雷锋觉得是过时了,我在分析材料举了许多社会不文明的现象,要求学生,假设当年的雷锋还在身边,我们社会上许多的不文明的现象还在吗?

事实上,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确实也涌现了不少雷锋式的人物,你了解了多少?

要弘扬雷锋精神,从根本上扭转社会的不良风气,只是呼唤能行吗?

经过讨论分析,学生理解了时代需要雷锋,我们不能只是呼唤雷锋回来,而更重要的是唤醒自己,雷锋就是你我他,雷锋就是每个人,只有如此,社会才会进步……

同时作文批改与讲评也很是重要,需要语文教师好好探究,这也是对学生德育渗透的一个广大天地。

三、在言教身教以身作则中渗透德育

叶圣陶先生说过:

“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进行思想教育,教师自己首先要接受课文思想内容的教育,并内化为思想行动,为学生作出榜样,这样,学生才觉得老师的话真实可信。

作为老师,如果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就会失信,这样的老师,即使能说出大道理也不能说服学生,因此我在教学中地按照师德规范的要求去做,热爱学生,严于律已,严谨治学,积极工作,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

我从教以来,认真教学,从未旷课,从未说谎,要求学生做的,自已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

通过自己的言教、身教,影响学生,用自己的敬业爱生的精神教育学生,学生好的思想品德自然就形成了。

以上只是我关于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粗浅认识和做法,总而言之,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这牵涉到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知识、能力、觉悟的统一,牵涉到教师熟练地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正确处理教材及对教学各环节的设计,牵涉到教师如何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不失时机地选取渗透点和教法实施德育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操作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我相信只要语文老师有浓厚的基本功、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意识地渗透德育于教学实践中,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就有可能如同“春雨”随“春风”“潜入”学生的心田,德育教育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资料:

1、王义洲《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做法》(2001年1月20日《中国教育报》)

2、《语文课程标准》(2003年4月人民出版社出版)

3、杨四耕《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简论》(来自网络:

江西省南城一中)

 

抓住契机春风化雨——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内容提要】:

语文教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应该具体、灵活而有效地穿插德育教育,妥善地处理好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渗透的方法进行德育教育。

即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抓住契机,春风化雨,进行有效的情感渗透。

【关键词】:

语文教学德育德育渗透

古人写文章、评文章讲究“文以载道”,要求文道统一,说明中国历史上语文教育和德育是密不可分的。

素质教育,德育为首;教育创新,德育为先。

德育应该是教育的永恒主题。

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品德,使学生树立法纪观念,养成文明习惯,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是学校各学科教学的共同任务,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初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不可否认,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这并不是一个崭新的话题。

然而,这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话题。

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在优化课堂,体现课改精神的同时加强德育渗透,我认为语文教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应该具体、灵活而有效地穿插德育教育,妥善地处理好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渗透的方法进行德育教育,似乎更符合语文教学的实际。

而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也强调语文教师在平时教学要重视:

“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抓住契机,春风化雨,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我有以下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精心设计导语,力求渗透德育教育

新课的导入是渗透德育的极好时机。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导语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好的开篇,虽然只有一两分钟甚至几句话,却能顺利地把学生引入新的学习情境。

例如在七年纪(下)教《荒岛余生》时,我以一句名言“Tobe,nottobe,it’saquestion”(生或者死,这是个难题)为导语,强调人只有一次生命,在面对生与死的考验时,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

语文老师用英语导入课文易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在此基础上,我再过渡到本文主人公鲁滨孙,一人流落荒岛,一点不气馁,在荒无人烟,缺乏最基本的生存条件的小岛上,孤身一人,克服了心理上、物质上、精神上的种种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以惊人的毅力顽强地活了下来。

然后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你在此种情况下面对人生困境,能否像他一样具有顽强的意志?

会不会有他那样的胸襟?

我们应怎样面对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鲁滨孙在荒岛的经历和不懈努力,做出了正确的回答。

这样学生在了解主人公的处境、人生经历和执著追求后,更为他的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所感染。

这样既为学生学习课文作了必要的准备,又使学生思想上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深刻教育。

二、巧借文章背景,进行德育渗透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诗文是时代的产物。

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或重大历史事件的思考和思想感情的流露,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向学生适当介绍时代背景,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而且能让学生从中深切感受到作为一个时代的人应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多关心社会,思考社会,为社会的进步尽自己的力量。

学校中一堂课在学生眼里平平常常,而都德的《最后一课》,为什么能强烈震撼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我们必须从其时代背景里寻找原因。

1870年,普鲁士王国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王国。

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自己的祖国,达到长久统治的目的,下令禁止这两个州的学生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就是以这一历史时事件为背景,反映阿尔萨斯沦陷后,作者对普鲁士侵略者强行禁止教法语这一事件的深入思考。

学生在学习这课过程中不仅领会了作者悲愤情绪和爱国情感,同时也会感受到作者在民族危亡时唤醒民众,教育后代的强烈责任感。

为了拉近学生空间及情感上的距离,再介绍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惨遭日本帝国主义蹂躏的心酸历史,给学生们以情感上的共鸣和激发,进而引发学生体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含义,这实际上又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增强主人翁意识的德育课。

《陋室铭》也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抒发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陋室铭》为什么能强烈震撼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我们必须从其时代背景寻找原因。

刘禹锡因革新而得罪当朝权贵被贬为和州县通判。

可是和州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故意百般刁难他。

半年时间内,州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斗室。

想想这位势力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

《陋室铭》本身就是与恶势力进行不屈的抗争的真实写照。

利用这个背景材料,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和州知县本为刁难刘禹锡,为什么刘禹锡的这篇短文却让知县十分生气而又无可奈何?

情境的铺设,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热情,回答既涉及到陋室不陋的几个方面,又从中领会出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操和不折不屈的个性,不知不觉将德育渗透于快乐学习中。

三、赏析探究文章中,灵活渗透德育

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字词语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咬文嚼字地揭示其中的德育内涵,深刻领会课文的思想底蕴,是进行德育渗透的一个有效途径。

如讲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父亲爬月台时的几个关键词语“攀”、“缩”、“微倾”等进行分析,使学生体会到那种深深的父爱。

又如,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让学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通过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的充分感悟赏析,体会作者所抒发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感受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

我在教授《岳阳楼记》时,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对洞庭景色的出色描写,同时也要让他们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理解范仲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

讲解鲁迅小说《故乡》,不仅要分析闰土的艺术形象,同时也要学生理解和背诵最后的句子: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鼓励学生:

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应有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

语文教学中,有时候需要从与事物对立的矛盾中,以启发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在对比中确定情感倾向,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如《伤仲永》一文,寓理于事、先扬后抑、对比鲜明,语言精炼,启人心扉。

仲永五岁便能“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岁时“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二十岁时“泯然众人矣”。

其不幸结局,令人警醒、惋惜。

“不使学”固然是造成仲永不幸的直接原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则更能引起读者的深思。

天赋并不是成才的唯一条件,后天的教育非常重要。

玩物可以丧志,贪财毁灭人才。

教学中可以反向启发学生:

怎样才能使仲永发挥先天的良好天赋呢?

不言而喻,学生在这种德育渗透中可以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四、进行作文训练,渗透德育教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训练是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训练,是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水平的综合体现,再者,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一直是强调作品的思想内容、立意,即要求做到思想健康、立意深刻,中考改卷的老师一般都是将作品的立意、思想作为打分高低的最重要的标准,可见作品思想健康、立意深刻的重要性。

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自然应当重视德育教育。

在写作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奋发向上,使他们的思想健康发展。

文为心声,学生作文是学生世界观、道德情操、理想追求、思想方法的一面镜子,要学生写出观点正确、格调高尚、看法全面的文章,作文教学中就必须自觉地有计划地渗透马列主义、唯物辨证法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充分发挥作文教学的特殊功能。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忽视或淡化作文的德育功能,是与新时期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相悖的。

如让学生写《雷锋出国了吗》和《有“钱”就是幸福吗》一类驳论文,倘若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准不能冲破世俗偏见的局限而达到较高的层次,困惑的局面将无法排除。

因此,动笔前,必须对学生进行认真的而不是敷衍的、细致的而不是粗疏的思想上的“导航”,让学生把“雷锋精神”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悟透,把革命的幸福观和庸俗的享乐观的本质区别搞清楚,认识世人偏见的弊端和腐朽思想的危害,使学生划清先进与落后、正义与邪恶、真理与谬误两种思想的基本界限,这样才能写出一篇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来,同时学生正确的是非观也得到了培养。

还如,在父亲节、母亲节前后,开展“感悟父爱”“感悟母爱”的活动,要求每个学生自己动手为父亲、母亲准备一份礼物,让学生明白:

爱不只是得到,更要懂得回报。

又如在教学中遇到“植树节”、“世界环境日”、“国际禁毒日”等,组织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讨论这些节日的来历,理解节日的内涵,从而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

再如2007年9月乐清市文明办举行关于“我爱家乡”的征文活动,通过师生互动,寻找资料,了解历史,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发现家乡一系列的变化,于是引发他们在内心思考家乡变化的原因,继而明白这是社会主义新中国诞生后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大大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操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学生们在寻找资料、交流讨论中,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各自的想法,这时教师鼓励他们或记叙或以调查报告的形式或用手抄报的方法来表达出来,通过写作,又在无形中再一次地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

“我们经常怀着无限的赞美和敬畏心来看待的东西有二:

一个是高悬在上空的星斗灿烂的天空;另一个是内心的道德规律。

”此话说明了道德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没有语文,德育像是没有绿叶的光杆;没有德育,语文也只是剩下河床的枯河。

语文中有德育,但语文本身并不能代替德育,语文只是渗透了德育。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语文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能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清新、和谐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去领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殿堂里一幅幅闪耀着人类理性光辉的美丽画图!

基础教育在改革,语文教学也应当与时俱进,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有待于我们去进一步积累、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1、王义洲《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做法》

2、《语文课程标准》(2006年4月人民出版社出版)

3、罗春明《浅谈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来自网络:

成都西北中学)

4、戴剑平《语文教育学新论》

 

谈谈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

内容摘要:

一.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的有利条件和必要性。

二.德育渗透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挖掘德育因素,完善价值取向积极引导学生感受英雄豪杰、仁人志士身上的伟大精神和人格力量,...

内容摘要:

一.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的有利条件和必要性。

二.德育渗透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挖掘德育因素,完善价值取向

积极引导学生感受英雄豪杰、仁人志士身上的伟大精神和人格力量,使学生辨别是非曲直、真善美丑,培养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

(二)创设教学情境,以情动人,熏陶浸染,激发道德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努力创设有意义的情境或组织有意义的活动来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真挚的道德情感。

(三)以美育人,培养健康情趣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以其进步的思想内容和近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弘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富有情感色彩和美育因素。

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描绘的山川景物,表达的思想感情,都会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震撼和美的熏陶。

激发起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提高审美情趣,使人在潜意识中得到美的教育,受到美的启迪。

三、总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谈谈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

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融文、史、哲、自然科学等诸多学科内容为一体。

这些文章在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发展的同时,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浸润”。

“文学即人学”,语文学科最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情操、意志、品性、爱好、禀赋、性格、才能、气质等方面的丰富内容,最具有的深厚蕴藉的鲜明人文特征与深厚感召力。

抓住语文学科“文以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