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1536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3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上海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上海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上海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上海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上海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上海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上海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上海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上海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上海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上海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上海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上海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上海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上海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上海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上海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上海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上海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docx

《上海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docx

上海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

上海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

一、选择题

1.商鞅变法内容中,对秦国封建制度确立起决定作用的是

A.废除旧贵族的特权B.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C.奖励耕战富国强兵D.推行县制治理地方

2.《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封尚父(姜子牙)于营丘,曰齐。

这反映了当时的制度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禅让制D.井田制

3.“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此联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分别发生在秦末和

A.商朝B.西周C.春秋D.战国

4.歌曲《国家》中唱道:

“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我国早期国家产生于

A.约公元前2070年

B.约公元前1600年

C.公元前1046年

D.公元前771年

5.商周是我国灿烂的青铜文明时代。

下列文物属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

A.

利簋B.

司母戊鼎

C.

毛公鼎D.

四羊方尊

6.在远古的农耕时代,我国长江流域原始居民的主食最有可能是

A.水稻

B.粟

C.小麦

D.玉米

7.以下关于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的顺序,正确的是

A.商朝—→夏朝—→西周B.夏朝—→商朝—→西周

C.商朝—→西周—→夏朝D.西周—→商朝—→夏朝

8.假如你想穿越时空,回到远古时期去体验我国最早人类的生活,那么你应该最好选择去

A.北京B.云南C.浙江D.陕西

9.史明智同学在刚结束的模拟考试中考砸了。

爸爸暴跳如雷,说要“家法伺候”。

爷爷慢吞吞地说:

“这次考差了不全是坏事,知道差在哪儿,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嘛!

”其中爷爷的言论与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主张最为接近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10.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这一年处于

A.公元前7世纪前期

B.公元前7世纪后期

C.公元前8世纪前期

D.公元前8世纪后期

11.历史上人们常常把秦皇和汉武并称,这主要是因为()

A.二人都是暴君

B.二人死后陪葬的物品都很多

C.二人都是对历史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人物

D.一人坑儒,一人尊儒

12.原始农业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

下列能反映这一进步的是

A.北京人采集狩猎

B.河姆渡人种植水稻

C.半坡人制作陶器

D.相传黄帝造船只

13.下图反映的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白渠

14.“民以食为天”。

世界上,由我国先民最先培育种植的粮食作物是

A.稻、粟、黍

B.稻、麦、黍

C.粟、麦、黍

D.稻、栗、黍

15.“天下为家”取代“天下为公”开始于(  )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16.据《韩非子》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在这种自然环境下,远古人类要生存,最需要的是

A.学会制造工具B.过群居生活C.学会狩猎D.学会烧烤食物

17.促使原始定居的主要因素是

A.原始农业的发展

B.木构建筑的发明

C.饲养家畜家禽

D.原始艺术的发展

18.大型纪录片《长城:

中国的故事》全面展现了长城的雄姿和周边优美的环境。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秦朝长城的东西起止是

A.辽东、临洮B.鸭绿江、嘉峪关

C.山海关、嘉峪关D.山海关、临洮

19.《论语》云:

“管仲相齐桓,霸诸侯,一匡天下。

”这则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

A.齐桓公称霸B.楚庄王称霸C.晋文公称霸D.勾践称霸

20.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只有3次。

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

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方面有什么特点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B.鲁国主动与秦晋结好

C.天子依附予诸侯D.周王室地位衰落,诸侯势力强大

21.某考古学家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我们在这里发掘过一座完整的土木建筑的房子,在里面发现了一些小罐罐,打开一看,竟然是小米,只是没有米瓤。

”文中的“土木建筑的房子”可能是(  )

A.山洞B.半地穴式房子

C.砖木瓦房D.干栏式房屋

22.史明智同学在刚结束的模拟考试中考砸了。

爸爸暴跳如雷,说要“家法伺候”。

爷爷慢吞吞地说:

“这次考差了不全是坏事,知道差在哪儿,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嘛!

”其中爷爷的言论与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主张最为接近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23.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通过下图所示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

A.夏朝B.商朝C.秦朝D.西汉

24.关于甲骨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是我国最早的文字符号

B.它出现于商朝,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

C.它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D.今天的汉字就是从它发展而来

25.一年一度的高考圆了许多莘莘学子进人国家高等学府深造的梦。

汉武帝时,学生要进人全国的最高学府接受儒学教育,必须到

A.长安

B.洛阳

C.咸阳

D.开封

二、综合题

26.秦朝是中国极为重要的一个朝代。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材料三: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的文字、度量衡。

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

秦始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作用要肯定,但他在统一六国以后,丧失了进取的方面……

——毛泽东

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所学回答秦朝哪一地方行政制度“取代了周朝的制度”?

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与周朝的制度相比有何特点。

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回答秦朝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中央政府官员中掌管监察事务的是?

(3)材料三中哪些措施适应了国家统一的需要。

由材料三可见评价历史人物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27.春秋战国是一个割据混战的时期,也是我国历史大变革的重要时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材料二鼓励农民开垦田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1)材料一中的“桓公”是哪国国君?

“管仲相桓公”的结果如何?

(2)下图是战国七雄简易示意图,回答各字母所代表的诸侯国。

A._______B._______C._______D._______

(3)根据材料二说出,这是_________时期发生的__________(人名)变法。

这次变法有什么作用?

(4)你认为桓公首霸和秦国国势日趋强盛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28.阅读下图:

请回答:

(1)图一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的政治制度示意图,它的建立者是谁?

这一政治制度被人们称为什么?

这一政治制度来源于战国时期哪一个学派的思想?

(2)图二、图三分别反映了秦朝巩固统一的什么措施?

(3)秦始皇采取的这些措施对国家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4)从秦朝的兴衰历史中,你有什么感悟?

29.战国后期秦国言廷正在进行一场有关治国方略的论,学者们针对当时形势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者甲:

“民为贵,君为轻”,统治应该以“仁政治理天下。

学者乙:

先生此言差矣。

我们应该互相关爱,反对不义战争

学者丙:

君主治理国家,不应空谈仁义,应该进行改革,实行“法治”。

学者丁:

你们说的都不对,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如果像在陆地上行船,水中驾车一样治理国家,怎么能行呢?

(1)郭沫若曾经用“蓬蓬勃勃的白由探索”来评价以上学者之间辩论,那么你认为这种“自由探索”指的是什么历史现象呢?

(2)学者甲所代表的学派的创始人是谁?

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他诸多的思想中最能体现出“教育公平”的思想是什么?

(3)当时秦国的国君最有可能支持哪位学者?

请你写出这位学者所代表的学派及代表人物。

30.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变革之中。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尤其是春秋后期,……(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这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主要标志。

——摘编自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分别是指什么?

材料二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2)材料二中,周室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怎样的社会局面?

材料三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强烈要求打破有旧贵族时代控制军政大权的传统旧制,各诸侯国纷纷掀起了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风潮,这些改革进一步推动了东周社会向建立在个体农耕基础上的地主经济转型。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3)根据材料三,推动战国时期改革风潮的是哪一社会阶层?

这些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4)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典型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商鞅变法以依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故答案选B。

2.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西周建立后,将宗室、功臣分到各地镇守疆土,这就是分封制,故A符合题意。

郡县制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种制度,禅让制是传说时期推举首领的制度,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故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关键词“破釜沉舟”可知,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战。

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破釜沉舟,巨鹿一战,大破秦军;春秋时期吴越争霸,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打败吴国,成为霸主,故C符合题意;AB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4.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诞生。

故A符合题意;约公元前1600年是夏朝灭亡和商朝建立的时间,故B不符合题意;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西周建立。

故C不符合题意;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商朝时期,制造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青铜器。

B选项符合题意;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A选项不符合题意;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铜器,在目前所见青铜器铭文中为最长。

C选项不符合题意;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特点是造型奇特。

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B。

6.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题文要求选出原始社会在长江流域的食物,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长江流域原始农耕居民培植的作物是水稻。

所以答案选A。

7.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夏朝、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西周,故B符合题意;AC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8.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生活在云南省元谋县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故B符合题意。

北京先后生活过北京人、山顶洞人,浙江生活过河姆渡人,陕西生活过半坡人,时间上晚于元谋人,故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题目中爷爷的话“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相互转化嘛!

”可知,这是朴素的辩证法,体现于道家著作中,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关于百家争鸣,学生要重点掌握这一时期的不同学派及其观点。

如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施行仁政”;墨家代表人物墨子提出的“兼爱”、“非攻”;道家庄子提出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

10.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一百年是一个世纪,每十年为一个年代,世纪就是百位上的数加一,公元前771年属于公元前8世纪前期,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11.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和汉武帝都为中国历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都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所以人们常常把秦皇和汉武并称,称之为“秦皇汉武”,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2.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于距今约七千年,生活于浙江省余姚的河姆渡村。

河姆渡原始居民开始种植水稻,是我国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种植水稻的国家。

B项符合题意;北京人采集狩猎时,我国还没有原始农业。

A项不合题意;半坡人制作陶器反映了原始手工业的发展,C项不合题意;相传黄帝造船只反映的原始制造业的发展。

D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点睛】

“原始农业的出现”的出现是解题的关键,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河姆渡原始居民是我国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会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人工栽培水稻的国家。

13.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图中的“鱼嘴”“飞沙堰”可判断此水利工程为都江堰。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修建的,在成都西北,由李冰父子主持修建,是一项综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

都江堰分为分水堤、宝瓶口和飞沙堰三部分。

分水堤的前端像鱼嘴,后人称为都江鱼嘴。

分水堤位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

在分水堤和宝瓶口之间斜垒飞沙堰。

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14.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

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5.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

所以答案选A

16.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原始社会里,人口稀少,到处都是森林草原,猛兽虫蛇很多,人类生存环境十分恶劣。

单靠个人的力量,无法生活下去,因此,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过着群居生活,这才有可能战胜险恶的生存环境,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7.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原始农业出现即原始农耕出现,农耕生活使人类有了定居的生活,并从事更多的生产劳动,进一步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所以A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是主要因素,排除,故选A。

18.A

解析:

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建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19.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管仲相齐桓,霸诸侯……”,这是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故A符合题意。

楚庄王称霸、晋文公称霸、勾践称霸均在齐桓公之后,故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0.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予朝贡7次……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诸侯势力大于王室势力,故D符合题意。

题干是在说春秋时期诸侯势力和王室势力的消长变化,故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本题以鲁国朝贡为切入点,考查春秋周王室和大诸侯国的关系。

掌握,春秋时,周王室地位衰落,诸侯势力强大。

21.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小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米即粟,我国古代原始居民中种植粟的居民是半坡居民,他们居住的房屋是半地穴式的房屋,为土木结合,故选B。

22.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题目中爷爷的话“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相互转化嘛!

”可知,这是朴素的辩证法,体现于道家著作中,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关于百家争鸣,学生要重点掌握这一时期的不同学派及其观点。

如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施行仁政”;墨家代表人物墨子提出的“兼爱”、“非攻”;道家庄子提出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

23.B

解析:

B

【解析】

依据图片第一幅图为商代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商代是我国青铜文化灿烂的时期;第二幅图是甲骨文,甲骨文是殷墟出土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记录了商王的活动,反映了商朝的政治经济状况。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因此,这两幅图反映的都是商朝的历史。

B符合题意。

夏朝还没有出现甲骨文,A不合题意;青铜器司母戊鼎是商代青铜文明的特征,秦朝和西汉时期最著名的工艺不是青铜器,CD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B。

24.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或者记事在龟甲或是兽骨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由此可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因此关于甲骨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它是我国最早的文字符号”。

所以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符合史实,但是不符合题意,故选A。

25.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为促成大一统局面,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

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故A项符合题意,BCD项不符合题意。

故应选A。

二、综合题

26.

(1)郡县制;中央直接管辖地方,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并对中央政府负责;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皇帝;御史大夫

(3)统一文字、度量衡;一分为二

【解析】

【详解】

(1)

解析:

(1)郡县制;中央直接管辖地方,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并对中央政府负责;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皇帝;御史大夫

(3)统一文字、度量衡;一分为二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指的是分封制,秦朝时期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

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的特点是,中央直接管辖地方,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并对中央政府负责。

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建立秦朝后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3)根据材料三“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的文字、度量衡。

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统一文字、度量衡适应了国家统一的需要。

根据材料“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的文字、度量衡。

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

秦始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作用要肯定,但他在统一六国以后,丧失了进取的方面……”可知,评价历史人物时应遵循一分为二的原则。

27.

(1)齐国。

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2)A:

齐B:

楚C:

秦D:

(3)战国,商鞅,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

解析:

(1)齐国。

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2)A:

齐B:

楚C:

秦D:

(3)战国,商鞅,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重用人才、改革等。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桓公”指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齐桓公;管仲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军队,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按地图位置,战国七雄中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诸侯国依次是齐、楚、秦、燕。

(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可知这是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是在战国时期的秦国进行的变法。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作用是:

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立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都起了重要作用。

(4)根据材料内容可以总结出,齐桓公首霸和秦国国势日趋强盛是由于任用了人才管仲和商鞅,国家进行了有效的改革。

28.

(1)秦始皇(或嬴政)中央集权制度法家

(2)统一文字、统一货币

(3)①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②有利于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等

(4)①要从政以德,执政为民,②要以人为本,③要施行仁政,④要建立和

解析:

(1)秦始皇(或嬴政)中央集权制度法家

(2)统一文字、统一货币

(3)①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②有利于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等

(4)①要从政以德,执政为民,②要以人为本,③要施行仁政,④要建立和谐社会等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图一的内容,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掉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这一政治制度来源于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思想。

(2)依据材料的图二、图三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秦朝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秦始皇统一了货币,在全国使用圆形方孔铜钱,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图三是统一货币。

后来,秦始皇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推广,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图二是统一文字。

(3)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采取的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等措施对国家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巩固了秦朝的统治。

(4)依据所学可知,秦朝的兴衰历史告诉我们,统治者要从政以德,执政为民,要以人为本;要施行仁政,要建立和谐社会,要制定政策符合国情,要注意维护人民的利益。

29.

(1)百家争鸣。

(2)孔子,仁;“有教无类”。

(3)学者丙;法家,韩非。

【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

解析:

(1)百家争鸣。

(2)孔子,仁;“有教无类”。

(3)学者丙;法家,韩非。

【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因此郭沫若这种“自由探索”指的是百家争鸣。

(2)根据材料““仁政治理天下。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学者甲所代表的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其思想的核心是仁;他诸多的思想中最能体现出“教育公平”的思想是“有教无类”。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强盛,因此当时秦国的国君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