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教育版语文必修二单元达标检测卷第四单元 doc.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1820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教育版语文必修二单元达标检测卷第四单元 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广东教育版语文必修二单元达标检测卷第四单元 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广东教育版语文必修二单元达标检测卷第四单元 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广东教育版语文必修二单元达标检测卷第四单元 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广东教育版语文必修二单元达标检测卷第四单元 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广东教育版语文必修二单元达标检测卷第四单元 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广东教育版语文必修二单元达标检测卷第四单元 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广东教育版语文必修二单元达标检测卷第四单元 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广东教育版语文必修二单元达标检测卷第四单元 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广东教育版语文必修二单元达标检测卷第四单元 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广东教育版语文必修二单元达标检测卷第四单元 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教育版语文必修二单元达标检测卷第四单元 doc.docx

《广东教育版语文必修二单元达标检测卷第四单元 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教育版语文必修二单元达标检测卷第四单元 doc.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教育版语文必修二单元达标检测卷第四单元 doc.docx

广东教育版语文必修二单元达标检测卷第四单元doc

广东教育版语文必修二单元达标检测卷·第四单元

(150分  150分钟)

一、(每小题3分,共24分)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窈窕(yáo)  泠然(líng) 蹇焉(jiǎn) 鼎铛玉石(chēng)

 B.追溯(sù) 栏楯(xún) 扃牖(yǒu) 万乘这势(shèng)

 C.慰藉(jiè) 桂棹(zhào) 愀然(qiū) 倚歌而和(yǐ)

 D.嫔妃(pín) 逦迤(yǐ) 辇车(niǎn) 不霁何虹(jì) 

2.下列各组中字形全对的一组是(  )

 A.晤面    食不果腹    瞑目    扶摇而上

 B.分辨    闻过饰非    晦朔    无动于中

 C.贪焚    忠贞不逾    抉择    运筹帷幄

 D.船舷    无耻滥言    梳装    荼毒生灵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所有同类题材的绘画作品同达 ·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比较起来,都显得相形见绌。

 B.读书做学问的人要甘于寂寞,舍得气力,吃得辛苦,方能升堂入室,取得成绩。

 C.在街上,商场里,到处是游玩的、购物的人,熙熙攘攘,不绝如缕。

 D.他们同样是出租车司机,但思想行为却南辕北辙。

4. 下列词语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5.下列各句中活用现象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B.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C.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D.君将哀而生之乎

6.下列各句中含古今同义的加点词的一项是(  )

 A.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B.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C.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D.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方框处的最恰当的词语是(  )

《项脊轩志》被誉为“明文第一”,开头只描写了项脊轩这座破阁子的  ,静谧得有点   ,荒凉的环境,烘托出作者   、凄婉的心情。

A.清幽  萧条  寂寞 B.清静  萧疏  孤苦

C.清爽  萧索  孤独 D.清幽  萧瑟  孤寂

8.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归有光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散文流派“唐宋派”的代表人物。

在文学上主张学唐宋文章法度,人称其文“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善于描写日常琐事。

此派代表人物还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袁宏道等。

 B.《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子及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其中内7篇,外15篇,杂11篇。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他认为真正的“逍遥游”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而这样的境界只有“至人、神人、圣人”能做到。

 C.林觉民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他的《与妻书》写得感情真挚,痛彻心扉。

字里行间充斥着对妻子无尽的爱意,然“吾至爱汝”,却“忍舍汝而死”更体现了一个为了祖国、民族而牺牲一己之幸福谋大家永福的赤诚心怀和高尚品格。

 D.杜牧,晚唐诗人,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常在诗中用典,借古讽今。

散文著作成就很高,气势恢宏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骈散结合的文赋。

道出了秦灭亡的根本原因: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二、(每小题3分,共12分)

庄子和屈原,是中国哲学史与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巨星。

他们同时出现于中国的战国时代,庄骚比翼,哲诗辉映,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

庄子是一位将认知与审美融为一体的哲人,他的人本体论哲学,让人们追思“有限的个体生命如何去把握永恒的美的人生”,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

一部探讨哲理的《庄子》,充满了艺术想象、浪漫情调和浓郁的诗情。

以“辩多而情激”著称的庄子,是在理智与情感、哲学与诗之间寻求美和自由的人生   诗意的人生的。

庄子即是哲人,又是诗人,确切地说,他是一位“哲诗”。

屈原则恰好是诗人而兼哲人,是位“诗哲”。

 他不仅写出了《天问》那样广泛涉及宇宙、神灵、万物、历史、政治、人生问题的哲理诗,以诸子式的怀疑、批判、探索的精神,叩问宇宙、历史与人生之迹,即使《离骚》《九歌》这类抒情诗篇,也都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意识,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哲学、历史哲学、人生哲学的思考。

庄子、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远远超出了哲学、诗歌艺术的范畴,而具有了整个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

庄子与屈原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文化高峰中文史哲互涵互动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

战国时代,经济、政治经历着极为深刻的变化,文化上亦在历史继承和南北交流的基础上总结、革新、开创,从而掀起了中国文化史上灿烂的第一个高潮。

在这个“高峰”和“源头”时代,出现了以“楚辞”为代表的文学,以《左传》《战国策》为代表的史学和以诸子为代表的哲学,它们体现了整个历史时代的学术造诣和文化水平。

而且,三者之间还表现出一种互涵互动的关系:

无论是文学、史学还是哲学,其中任何一科,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互相联系、渗透,彼此促进错综地发展的。

在文史哲的交融中,不仅文学自身兼含着史哲的因素,从而呈现了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同时还出现了史著文学化与哲学诗意化的倾向。

史著文学化导致了史传文学的产生,它们是史与文的有机统一,是用文学的手法写出的历史,又是以历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从而既把历史文学化了,又把文学历史化了。

哲学的诗意化,其结果是哲理艺术散文的产生和诗化哲学的出现。

《老子》等虽是自创体系的哲学,但认知中又都运用了以形见理的方法,逻辑思维的线索上缀满了形象的花结,使哲理和艺术达到了完善的结合,进而更在情与理的交融中,出现了睿智与深情结合的诗化哲学。

庄子与屈原正是在这种学术文化背景中出现的。

作为一种文化奇观的“庄骚辉映”,实则是在诗意的沉思和沉思的诗意中,表现了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

1.对文章某些概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哲诗”是指作品富于哲理的诗人,“诗哲”则是指著作充满诗意的哲学家。

 B.作者认为战国时代出现了文史哲的“互涵互动”,“互涵”指彼此促进,“互动”则指彼此渗透。

C.“史著文学化”指的是不拘泥于历史的真实,用文学的手法撰述历史;“哲学诗意化”指的是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哲学的思想。

D.“诗意的沉思”指庄子的文章洋溢着诗情;“沉思的诗意”指屈原的作品充满了哲理。

2.作者认为庄子“既是圣人,又是诗人”,屈原“是诗人兼哲人”,下列不属于这种说法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富于哲理。

 B.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充满诗意。

 C.庄子和屈原都是以哲学著作和诗歌作品传世。

 D.庄子和屈原的作品具有整个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

3.关于战国时期文史哲之间互涵互动关系的表现,下列表述和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文学呈现了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

 B.文学自身兼含着史哲因素,以形见理的《老子》一书的产生便是例证。

 C.史著文学化促成了“史传文学”的产生。

 D.哲学诗意化导致了“诗化哲学”的出现。

4.对文章论述的主旨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庄子与屈原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和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

 B.战国时期文史之间呈现出互涵互动的关系。

 C.庄子和屈原出现的历史、社会和背景。

 D.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促生了“庄骚辉映”这一文化奇观。

三、(24分)

1.阅读下面文言短篇,完成文后的练习。

(12分)

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

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遗,恚而语女曰:

“而翁长铨,迁我辛职,则汝朝夕侍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

”女寄言于母。

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出驾则宿于朝房旬乃还第婿竟不调。

 

(1)为画线句子填上标点。

(3分)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3分)

A.嫁为畿辅某官某妻(妻子)

B.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落下的叶子)

C.而翁长铨(长:

名词作动词,担任长官;铨:

铨选,吏部的任务是按照规定任免、考核、选拔官吏)

D.婿竟不调(竟然)

 (3)本文用白描手法写人记事,即用极简练的语言记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写出了人物特征,反映作者的感情。

请从上文中找出典形的两处,并进行分析,说说写出了人物什么特点。

(6分)

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4)题。

(12分)

武 技  蒲松龄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

豪爽好施。

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

僧甚感荷,乃曰:

“吾少林出也。

有薄技,请以相授。

”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

三月,艺颇精,意得甚。

僧问:

“汝益乎?

”曰:

“益矣。

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

”僧笑,命李试其技。

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诩诩然交叉而立。

僧又笑曰:

“可矣,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

”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

既而支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

僧抚掌曰:

“子尚未尽吾能也。

”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

又数日,僧辞去。

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

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尼告众客曰:

“颠倒一身,殊大冷落。

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

”如是三言。

众相顾,迄无应者。

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

尼便笑与合掌。

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

“此少林宗派也。

”即问“尊师何人?

”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

尼拱手曰:

“憨和尚汝师耶?

若尔,不必较手足,愿拜下风。

”李请之再四,尼不可。

众怂恿之。

尼乃曰:

“既是憨师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

但两相会意可耳。

”李诺之。

然以其文弱故,易之。

又年少喜胜,思欲败这,以要一日成名。

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

尼乃起。

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起。

尼笑谢曰:

“孟浪迕客,幸勿罪!

”李舁归,月余始愈。

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

僧惊曰:

“汝大卤莽!

惹他为何?

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 鄙:

粗俗。

B.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 要:

求取。

C.然以其文弱故,易之 易:

轻视。

D.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   适:

到……去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吾少林出也。

有薄技,请以相授。

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

B.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

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C.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

  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既为定例。

D.幸先以我名告之。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超武术技艺不精的一组是(  )

①李请之再四,尼不可。

众怂恿之

②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

③三月,艺颇精,意得甚

④李以为怯,固请再角

⑤僧笑,命李试其技

⑥方颉颃间,尼即遽止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超与憨和尚交手,时时想找出憨和尚的破绽以打败他;憨和尚为了惩罚李超,一脚把他踢出一丈多远,愤而择日告辞而去。

  B.憨和尚德高艺精,机智风趣;李超敏而好学,豪爽好施;尼僧武技高超,争强好胜。

小说中几个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C.本文善于通过“笑”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憨和尚与尼僧高强的武艺、谦和的性情,这些关于“笑”的描写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D.本文通过曲折跌宕的情节安排,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故事性强,引人入胜,体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

四、(18分)

1.把文言文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

(3分)

 

(2)众相顾,迄无应者。

(2分)

 (3)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

(3分)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并按要求作答。

(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沿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4分)

(2)对第三联: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2分)

3.背诵默写。

(只选两小题)(4分)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         。

(苏轼《赤壁赋》)

(2)子在川上曰:

“        !

         。

”(《论语·子罕》)

(3)业精于勤,荒于嬉;        ,        。

韩愈《进学解》

(4)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

         ,珊珊可爱。

(归有光《项脊轩志》)

五、(12分)

1.把3个备选的句子分别填入方括号(只填序号),使下面这段景物描写语意连贯,画面完整。

(3分)

    到了德胜桥。

[ ],两岸青石上几个赤足的小孩子,低着头,持着长细的竹竿钓那水里的小麦穗鱼。

[ ],几只白鹭,静静立在绿荷丛中,幽美而残忍的,等候着劫夺来往的小鱼。

北岸上一片绿瓦高阁,清摄政王的府邸,依旧存着天潢贵胄的尊严气象。

[ ],池中的绿盖,摇成一片无可分割的绿浪,香柔柔的震荡着诗意。

    就是盲人也可以用嗅觉感到那荷塘的甜美,有眼的由不得要停住脚瞻览一回。

  ①一阵阵的南风,吹着岸上的垂杨

  ②西边一湾绿水,缓缓从净业湖向东流来

  ③桥东一片荷塘,岸际围着青青的芦苇

2.下面是一首题为《春》的诗稿,有三句尚待斟酌,请你补缺,完成全诗的创作。

要求:

第①处完成后,前三行诗应是一组排比句;第②处和第③处应保持语意连贯,结尾处应有表明诗句语气的标点符号。

(6分)

不管命运的手如何沉重,

不管皱纹怎样锁着前额,

①         

不管你在忍受怎样的

残酷的忧患,但只要你

②         

③         

3.逢年过节,人们往往用贺卡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和真挚的感情,请根据要求,用优美含蓄的语言写一段话,运用一种修辞。

(3分)

  写给曾经开导过自己的老师:

六、(60分)

梁启超在《论毅力》中开篇便亮明观点:

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然而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面前,有多少人在面对问题时承受不住打击和压力而迎难而退。

面对挫折与阻力他们眉头紧锁,仰天长叹,感到走投无路。

难道果真就没有出路了吗?

请以“障碍与风景”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第四单元标准检测卷

一、1.D 点拨:

A项窈yǎo;B项楯shǔn;C项愀qiǎo。

2.A 点拨:

B项闻→文,中→衷;C项焚→婪,逾→渝;D项滥→澜,装→妆。

3.B 点拨:

A项“相形见绌”指跟另一个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

与“显得”重复。

C项“不绝如缕”指声音的微细悠长或形势十分危急。

对象不当,应为“络绎不绝”。

D项“南辕北辙”心里想往南却驾车往北走。

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用在同一人或事物上。

4.C 点拨:

“与人为善”的“与”为“偕同”之义。

5.A 点拨:

A项“哀”,为动用法,“鉴”,意动用法。

B项“舞”“泣”,使动用法。

C项“平”使动用法。

D项“生”使动用法。

6.D 点拨:

A项“可怜”为“可惜”之义,今义为“同情,怜悯”。

B项“金块”为“把金子当地土块”,今义:

黄金块。

C项“果然”为“饱腹的样子”,今义为副词,“果真”。

D项“扶摇”古今均为“旋风”之义。

7.A 点拨:

结合文中写景部分判断第一空为“清幽”。

排除B、C两项。

再看第三空,“寂寞”较“孤寂”更符合当时作者的心情。

8.A 点拨:

“袁宏道”为公安派。

二、1.D 点拨:

A项是对“哲诗”和“诗哲”两个概念的理解。

“哲诗”是指庄子,说他既是哲人,又是诗人,他的作品充满哲理。

“诗哲”是指屈原,他的作品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意识。

所以A项错。

B项对“互涵互动”的理解正好相反了。

C项中解释“史著文学化”,是“史与文的有机统一,是用文学的手法写出的历史”,不是“不拘泥于历史的真实”。

“哲学诗意化”是“以形见理的方法,逻辑思维的线索上缀满了形象的花结,使哲理和艺术达到了完善的结合”,而不是“用诗歌的形式”。

2.C 点拨:

庄子只有《庄子》,并没有诗歌著作,屈原只有诗歌,并没有哲学著作,文章只说他们的作品有这样的特点。

只要通读全文,或者借助一般常识即可理解此题。

3.B 点拨:

B项观点与例证不一致,选项讲“文学自身兼含着史哲因素”,而后举的却是《老子》这一哲学例证。

4.D 点拨:

此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A、B、C三项都是本文的枝叶,不是主旨。

本文要说明的是为什么会产生“庄骚比翼,哲诗辉映”的现象。

故D项正确。

三、1.

(1)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

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出,驾而宿于朝房,旬乃还第。

婿竟不调。

 

(2)C 点拨:

A项“妻”名词用作动词,做妻子。

B项“落”是使动用法,“落叶”为“使叶子落下”。

D项“竟”为“最终”义。

 (3)①“恚”字极简省双极形象地写出了女婿对岳母家要挟的心理和形态。

②“置酒”“跪白”简省而又生动地写出了王夫人战战兢兢求情的心理。

③“公大怒……还第”,寥寥几笔,使一个刚正无私的官员形象凸现在读者面前,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2.

(1)A 点拨:

鄙:

边界、边远的地方。

 

(2)B 点拨:

A项第一个“以”是“把”的意思,第二个“以”是“凭借”的意思。

B项“所”都是“……的东西”的意思。

C项第一个“而”是修饰连词,第二个“而”是转折连词。

D项第一个“之”是代词,第二个“之”是结构助词,的。

 (3)D 点拨:

③是表示李超技艺进步很快。

④是表示李超自大。

 (4)C 点拨:

A项“愤而择日告辞而去”不正确,应为“数日后辞去”。

B项“争强好胜”不符文意。

D项说本文‘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不正确。

四、1.

(1)李超从此凭武技闻名,走遍南北,没有他的对手。

点拨:

“以”后省略“之”。

(2)大家互相看着,最终没有应战的人。

 点拨:

迄:

最终。

(3)李超开始不说话,尼僧一再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他。

 点拨:

固:

坚决,顽固,引申为“再三”。

2.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若答“雁别秋江去”更妙,言之成理也可)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写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端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点拨:

首联写岳阳楼四周的壮丽景色。

首句“岳阳”不是楼名,而是指岳山之南一带(阳为山南)。

“尽”“迥”“开”三字表现出景色的邈远辽阔,显示出了诗人立足点之高,侧面衬托出楼之高。

次联写雁儿高飞,月出山口,但这样的自然美景被诗人赋予了生命,能引愁心去、衔好月来,想象新颖而有独创性。

第三联写诗人在岳阳楼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便用了夸张手法,衬托出岳阳楼之高。

最后两句写楼高风急,通过写风“吹人舞袖回”,既写诗人超脱豁达,更写楼之高耸,气韵生动,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3.

(1)侣鱼虾而友麋鹿 渺沧海之一粟

 

(2)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3)行成于思 毁于随

 (4)桂影斑驳 风移影动 点拨:

注意:

麋、沧、行、斑字形勿错。

五、1.②③① 点拨:

注意前后文中的暗含信息。

“桥下有水”,“孩子在水中钓鱼”故②为第一空。

“绿荷丛中有鹭”,③填入第二空。

“摇成绿浪”是因为风吹。

故①填入第三空。

2.示例:

①不管心里充满几多创伤。

 ②碰到初春的和煦的风。

 ③这一切岂不随风飘去?

 点拨:

只要句意连贯完整即可。

3.示例:

小苗得以茁壮成长,是阳光雨露的滋润;春藤得以攀援,是靠树干的扶持;桃李得以成熟,是靠大地的培育。

谢谢您曾给予我的指导,老师!

六、例文:

使障碍变成风景

记得爱因斯坦说过:

“苦和甜来自外界,坚强则来自人的内心。

”很多时候,我们倚着一块巨石,却无力推动它。

怅惘之时,蓦然回首,却发现风景这边独好  只要我们愿意,障碍便是一道风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我们被这样雄奇壮阔的意境所深深震撼,却不一定想在那里生活。

撒哈拉,一片神奇的土地,却也是贫穷、荒凉、愚昧的代名词。

这样的生活,眼前终日弥漫着无边的黄沙,周围时刻会响起枪声,但在三毛的眼中却是一道别样的风景。

她开着她的“白马”在沙漠中驰骋;她寻找骆驼头盖骨,体会“拾荒”的快乐;她与那些最贫穷、生活在最底层的奴隶成为亲密的朋友;她“悬壶济世”,拯救那些她所爱的人们……在她的眼里,生活的艰辛已完全蜕变为一种真实的美丽,人性的真善美早已驱散了一切阴霾。

我为三毛而深深感动,感动于她的生活,更感动于她对生活的那份态度。

是的,只要心中存有那份爱和真诚,还有什么样的障碍不能变成风景?

喜欢在清晨出门,细数路边的菊花,遥望天边的云彩,偶尔吟一句五柳先生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我时常在想,在那样一个文化屈服于权贵的时代,人人幻想“出仕”,但陶渊明为什么能够安于旁人看来平淡的生活,而不为自己的前途担忧,却依然迷恋“种豆南山下”的闲适?

是他的诗给了我答案: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好一个“心远地自偏”!

他的从容淡定,使别人眼中难以理解的障碍,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

感动于爱迪生的一千次失败,是他的乐观和执著和第一千零一次的成功使得一切障碍成为绝美的风景;感动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他的顽强和对事业的热爱使得失聪成为他命途中最美的点缀;感动于冰心的善良和真诚,感动于她这样一段话:

“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也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

我们,能使障碍变成风景  只要我们愿意。

总评:

本篇作文对话题“障碍与风景”进行了深透的理解,开篇精炼而又准确地切中文章主旨。

文章旁征博引,古今中外名家名人的生平事迹信手拈来,内容丰富,展示了宽阔的知识视野,显示了作者的文化底蕴。

语言流畅自如,引用名言、名诗,运用排比修辞,字里行间洋溢着思想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