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1839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6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女性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女性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女性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女性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女性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女性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女性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女性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女性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女性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女性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docx

《女性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女性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女性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docx

女性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

女性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

女性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

  女性的性功能,随年龄的增长,分为新生儿期、幼年期、青春期、性成熟期、更年期、绝经期及老年期等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它的生理特点。

它是一不断发展的过程,没有截然的年龄界限,可因遗传、营养、环境和气候等影响而出现差异。

  一、新生儿期

  出生四周内的婴儿为新生儿。

胎儿在宫内受到母体性腺及胎盘所产生的性激素(主要为雌激素)的影响,其子宫、卵巢及乳房等,均可有一定程度的发育,个别的有乳液分泌现象。

出生后,性激素浓度骤减,可引起少量阴道出血,这些都是生理现象,多很快消失。

  二、幼年期

  从新生儿期至12岁左右称幼儿期。

此期内生殖器官处于幼稚状态。

阴道狭窄,上皮薄,无皱襞,细胞内缺乏糖元、酸度低、抗感染力强。

子宫颈较子宫体长,占子宫全长2/3。

卵巢狭长,卵泡不发育。

七、八岁起,内分泌腺开始活动,逐渐出现女性特征,骨盆渐变宽大,髋、胸及耻骨前等处皮下脂肪渐增多。

10岁左右,卵巢中开始有少数卵泡发育,但大都达不到成熟程度。

11~12岁时,第二性征开始出现。

  三、青春期

  从月经来潮至生殖器官发育成熟,一般在13~18岁之间。

此期全身及生殖器官迅速发育,性功能日趋成熟,第二性征明显,开始有月经。

  丘脑下部和垂体的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加,作用加强。

卵巢增大,卵泡细胞反应性提高,进一步发育,并产生性激素。

在性激素的作用下,内外生殖器官发育增大,阴阜隆起,大阴唇变肥厚,小阴唇变大且有色素沉着;阴道的长度及宽度增加,阴道粘膜变厚,出现皱襞,上皮细胞内有糖元;子宫体增大,为宫颈长度的两倍;输卵管增粗。

  第二性征是指除生殖器官以外女性所特有征象。

此时女孩的音调变高,乳房丰满隆起,乳头增大,乳晕加深,阴阜出现阴毛,腋窝出现腋毛。

骨盆呈现质薄的女性型,脂肪分布于胸、肩及臀部,显现出女性特有的体表外形。

12~13岁左右开始有月经,第一次行经称为“初潮”。

由于卵巢功能尚不稳定,所以月经不规则。

初潮后一般要隔数月,半年或更长时间再来月经,一般在二年左右才渐变规则,女孩至18岁尚不见月经来潮,应查明原因。

  四、性成熟期

  一般自18岁左右趋于成熟,历时约30年。

此时为卵巢生殖功能与内分泌功能最旺盛时期。

在此期间,身体各部分发育成熟,出现周期性的排卵及行经,并具有生育能力。

受孕以后,身体各器官发生很大变化,生殖器官的改变尤为突出。

  五、更年期

  是妇女由成熟期进入老年期的一个过渡时期,一般发生于45~55岁间。

分绝经前、绝经、绝经后期。

卵巢功能由活跃转入衰退状态,排卵变得不规律,直到不再排卵。

月经渐趋不规律,最后完全停止。

  更年期内少数妇女,由于卵巢功能衰退,植物神经功能调节受到影响,出现阵发性面部潮红,情绪易激动,心悸与失眠等症状,称“更年期综合征”。

  六、老年期

一般指妇女60岁以后,机体所有内分泌功能普遍低落,卵巢功能进一步衰退的衰老阶段。

除整个机体发生衰老改变外,生殖器官亦逐渐蒌缩。

卵巢缩小变硬,表面光滑;子宫及宫颈蒌缩;阴道逐渐缩小,穹窿变窄,粘膜变薄、无弹性;阴唇皮下脂肪减少,阴道上皮萎缩,糖元消失,分泌物减少,呈碱性,易感染发生老年性阴道炎。

月经生理调节

  女性自青春期到更年期,生殖器官出现周期性变化,称“性周期”。

由于最明显的外在表现为月经,因而称“月经周期”。

这种周期性变化,是通过在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的下丘脑、垂体、卵巢(称为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内分泌系统的兴奋和抑制作用来调节的(图15)。

图15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相互间关系示意图

虚线示负反馈

  一、下丘脑性激素

  位于脑底部,其中间隆突细胞能分泌肽类激素,具有高度生物活性,只需几毫微克(ng)就可产生生物效应。

这些激素通过垂体门脉血管系统达到垂体前叶,促进或抑制其分泌各种相应的激素。

起到促进作用的称释放激素(RH),起抑制作用的称抑制激素(IH)。

  

(一)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

  为调节月经的主要激素,于1971年人工合成,其化学结构为10肽化合物。

此激素能使垂体分泌促卵泡素(FSH)和促黄体生成素(LH),但主要为后者,故又称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LH-RH)。

它们究竟是一种还是两种激素,目前尚无统一认识。

  

(二)生乳素抑制激素(PIH)

  下丘脑通过抑制来调节垂体泌乳激素(PRL)的分泌。

脑组织中多巴胺即有此作用,故有认为多巴胺即系PIH者,但也有认为系经激发另一种物质而起作用,至今尚无定论。

  (三)下丘脑激素的释放与抑制调节

  1.神经介质

  主要有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及5-羟色胺。

  ⑴去甲肾上腺素促使LH-RH的分泌。

  ⑵多巴胺对LH-RH和PRL有抑制作用(或促进PIH的分泌)。

  ⑶5-羟色胺对LH-RH有抑制作用,但对PRL则有促进作用。

  2.反馈调节

  卵巢性激素可逆向影响下丘脑和垂体前叶促性腺激素的分泌,称反馈作用。

有促进性作用者,称正反馈,反之称负反馈。

雌激素与孕激素协同作用时,负反馈影响更显著。

  垂体促性腺激素系在Gn-RH调节下分泌,但又可反过来对下丘脑起负反馈作用。

  3.松果体

  位于第三脑室顶部,是一很小腺体。

幼年时被破坏易发生性早熟。

成年时被破坏,则Gn-RH的释放将受影响。

发生肿瘤时,常伴有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状态的抑制。

  二、垂体性激素

  

(一)促卵泡激素(FSH)

  卵巢分皮质和髓质两部分。

皮质内散布着30~70万个始基卵泡,是胎儿时卵原细胞经细胞分裂后形成的。

人的一生中仅有400~500个卵泡发育成熟,其余的发育到一定程度后退化消失。

每一个始基卵泡中含有一卵母细胞,周围有一层梭形或扁平细胞围绕。

临近青春发育期,始基卵泡开始发育,其周围的梭形细胞层增生繁殖变成方形、复层。

因细胞浆内含颗粒,故称颗粒细胞。

颗粒细胞分裂繁殖很快,在细胞群中形成空隙,称卵泡腔。

内含液体,称卵泡液,液中含雌激素。

随着卵泡液的增多,空隙扩大,颗粒细胞被挤至卵泡的四周,形成卵泡液,液中含雌激素。

随着卵泡液的增多,空隙扩大,颗粒细胞被挤至卵泡的四周,形成颗粒层。

此时,卵细胞也在增大,被多层颗粒细胞围绕,突入卵泡腔内,称“卵丘”。

环绕卵泡周围的间质细胞形成卵泡膜,分为内外两层,内层血管较丰富。

内膜细胞和颗粒细胞有分泌性激素的功能。

在正常成年妇女的卵巢中,每月有若干个始基卵泡发育,但其只有一个(亦可能有2个)卵泡发育成熟,直径可达20mm左右,其余的发育到某一阶段时闭锁、萎缩。

  二、排卵

  卵泡在发育过程中逐渐向卵巢表面移行,成熟时呈泡状突出于卵巢表面。

在卵泡内液体的压力和液体内蛋白分解酶及某些激素等的作用下,卵泡膜最后破裂,卵细胞随卵泡液排入腹腔,即“排卵”。

排卵时初级卵母细胞完成其第一次成熟分裂(减数分裂),排出第一个极体,成为次级卵母细胞。

随后又迅速开始第二次成熟分裂,但仅停留在成熟分裂中期,如在输卵管遇精子侵入时,才最后完成第二次成熟分裂,排出第二个极体,成为卵细胞。

排卵一般发生在月经周期的第13~16天,但多发生在下次月经来潮的第14天左右。

排卵一般无特殊不适,少数人可感到排卵侧下腹酸胀或坠痛。

卵子可由两侧卵巢轮流排出,也可由一侧卵巢连续排出。

  三、黄体的形成和退化

排卵后,卵泡皱缩,破口被纤维蛋白封闭,空腔内充满凝血块,为早期黄体(血体)。

随后结缔组织及毛细血管伸入黄体中心血块,此时颗粒细胞增生长大,胞浆中出现黄色颗粒,称黄体细胞,主要分泌孕激素(孕酮或黄体酮);卵泡膜细胞主要分泌雌激素。

排卵后如受精,则黄体将继续发育并将维持其功能达3~4个月之久,称妊娠黄体。

如未受精,黄体开始退化,4~6天后来月经。

已退化的黄体渐为结缔组织所代替,成为白体。

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子宫内膜随卵巢的周期性变化而发生改变,一般分为四期,简述如下(图16):

图16月经周期中卵巢与子宫内膜间关系示意图

  一、增生期

  经期后,在雌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基底层细胞开始增生,先是修复剥脱处创面,随后因继续增生而变厚,腺体增多、变宽,并渐屈曲。

血管也增生,渐呈螺旋状。

间质则增生致密。

  此期相当于卵泡发育成熟阶段,即月经周期的第5~14天左右。

  二、分泌期

  约为月经周期的15~23天,相当于排卵后黄体成熟阶段

  黄体分泌的孕激素和雌激素,将使增生期内膜继续增厚,腺体进一步扩大、屈曲、出现分泌现象。

血管也迅速增长,更加屈曲。

间质变疏松并有水肿。

此时内膜厚且松软,含有丰富营养物质,有利于受精卵着床发育。

  三、月经前期

  相当于黄体退化阶段,约经期的24~28天。

黄体退化时,孕激素、雌激素水平逐渐下降。

激素的这一减退,将使内膜间质水肿消退变致密,致血管受挤压而使血流郁滞。

最后轮番地出现局部血管的痉挛性收缩,造成内膜缺血、坏死,血管破裂出血。

  四、月经期

为月经周期第1~4天。

在内膜功能层(在基底层以上的部分,厚约5~6mm形成的散在小血肿,将使坏死的内膜剥脱,随血液排出,称之为月经。

内膜的基底层随即开始增生,形成新的内膜。

故月经期实际上是一个周期的结束,也是下一周期的开始。

月经周期的调节机制及临床表现

  下丘脑在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受到兴奋即产生Gn-RH,通过丘脑下部与垂体之间的门脉系统进入垂体前叶,使之分泌FSH和少量LH。

这些垂体激素使卵巢内的卵泡发育成长,并随着卵泡的逐渐成熟而分泌愈来愈多的雌激素,促使子宫内膜增生。

日益增多的雌激素,将对下丘脑和垂体产生负反馈作用,使FSH的分泌减少,但促进LH的分泌。

排卵前LH分泌明显增多,卵泡生长迅速,终至破裂而释放出成熟的卵子,即排卵、排卵后LH急聚下降,而后LH和FSH协同作用,使破裂的卵泡形成黄体,其中粒层黄素细胞及卵泡细胞将分泌雌激素、孕激素,并随着黄体发育产生愈来愈多的孕激素,使增生的内膜转入到分泌期或月经前期。

黄体期孕激素与雌激素达到一定浓度时,将协同对下丘脑及垂体起负反馈作用。

排出的卵子如未受精,黄体即退化,孕激素及雌激素的分泌随之渐减少,导致子宫内膜的退化剥落,月经来潮。

下丘脑、垂体因卵巢激素浓度的下降而不再受抑制,于是一个新的性周期又从此开始。

  一、初潮 月经首次来潮称为“初潮”。

初潮年龄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环境、气候及健康状况等,一般在13~15岁之间,也有早到10~12岁或迟到17~18岁的。

  二、周期 自月经来潮的第一天算起,一般25~35天,平均28天。

  三、持续时间和经血量 持续时间因人而异,可从1~2天到7~8天不等,多数在3~6天之间。

经血量通常以用多少纸垫及浸透程度来作粗略的估计,有人用放射性59Fe或51C同位素标记红细胞来测定人的经血量,前者为10~55ml,后者为35~58ml,并认为总失血量超过80ml者为病理状态。

  四、经血特点 为暗红色,血量过多时为鲜红。

血内含有退变的内膜碎片、宫颈粘液、阴道上皮细胞、细菌及白细胞等。

经血一般不凝固,但偶亦有小凝血块者。

如有较大血块出现,说明经血量超过正常。

经血不凝的主要原因为破坏后的内膜释放出多量活化物质,将经血内纤溶酶原激活为纤溶酶,使纤维蛋白裂解成流动的分解产物,内膜内还含有破坏其它凝血因子的活化酶,使凝血受到影响。

  五、经期症状 一般无特殊症状,有时可有全身不适、困乏、乳房胀痛、手足发胀、下腹及背部酸胀下坠等,还可有便秘、腹泻(前列腺素作用)、尿频及纳差。

个别的有头痛、失眠、心悸、精神抑郁或易激动等,多在月经后自然消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