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思想品德阅卷情况分析2106627.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1891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思想品德阅卷情况分析210662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考思想品德阅卷情况分析210662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考思想品德阅卷情况分析210662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考思想品德阅卷情况分析210662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考思想品德阅卷情况分析210662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中考思想品德阅卷情况分析2106627.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中考思想品德阅卷情况分析2106627.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中考思想品德阅卷情况分析2106627.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中考思想品德阅卷情况分析2106627.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中考思想品德阅卷情况分析2106627.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思想品德阅卷情况分析2106627.docx

《中考思想品德阅卷情况分析210662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思想品德阅卷情况分析2106627.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思想品德阅卷情况分析2106627.docx

中考思想品德阅卷情况分析2106627

2016年中考思品主观题阅卷情况分析

溧阳市中考思品阅卷小组

2016年我市有10位思品教师参加常州中考阅卷。

他们充分发扬认真细致、团结互助的精神,高质量地完成了本次阅卷任务。

为了让全市思品教师更深入地了解本次阅卷的基本情况、学生答题中的表现,以及本次考试对今后教学的启示等,我们特别安排其中6位阅卷老师(蒋淑芬、钱来娣、傅梅、姚刚、陈东、丁珊)认真撰写了所批试题的“阅卷分析”,最终由上沛中学姚刚老师合并成本文。

每道题的“阅卷分析”大致包含“试题概述”“评分标准”“答题情况”和“教学启示”等方面的内容。

从老师们的阅卷分析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出他们务实的工作态度和优良的专业品质。

在此对以上老师表示由衷的感谢!

同时也希望更多的教师加入到中考试题的研究中来,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作出新的贡献。

15

(1)(绸缪实验蒋淑芬)

一、试题概述

本题材料选取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考试作弊处罚相关规定的修改”的材料,重点考查的知识点是法律的三大特征。

试题采用表格填空的形式,两列内容分别为:

材料内容和法律特征。

二、评分标准

第一个空格标准答案:

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法律修改,主体一定要写“全国人大常委会”,其余表达均不得分;第二个空格标准答案:

法律对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评卷重点强调在于普遍性,因此法律具“普遍约束力”“普遍性”均可得分,其余不得分;第三个空格标准答案:

作弊行为受相应法律制裁材料内容中三点任选一点或者概括均可得分。

包括取消考试成绩、禁考一到三年、甚至受到刑事处罚等。

三、答题情况

1.优点:

本题比较基础,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较好,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也较强,故满分居多。

2.不足:

(1)基础知识掌握不到位。

存在不知道法律三大特征是什么的现象,也存在对这三大特征不理解的现象。

(2)表达不规范。

第一空学生的表述出现了如“全国人大委员”“人大常委会”,第二空则有“法律具有普通性”“约束所有人”“约束对象是学生”等等。

(3)错别字较多。

如普“便”性,全国人大“长”委会,“形”事处罚等等。

(4)仍旧存在不顾材料问题,随意抄书的现象。

(5)部分学生字迹不清,辨识较难,给阅卷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四、教学启示

1.要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忌套路化和机械化的训练学生,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表达,尤其要敢于给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

2.教学要注重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教学不能停留在学生表面掌握,不是划划背背,浅尝辄止。

3.复习后期,要回归基础知识。

过多重复的做题,既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同时也容易造成学生过分关注热门知识而忽略其他知识点的情况。

15

(2)(二中钱来娣)

一、试题简介

该题背景材料大致是在国家教育考试中,组织作弊、买卖作弊设备、买卖考题、提供试题答案、代考、替考等作弊行为,不仅仅是考试违规行为,还是犯罪行为,相关人员将会受到刑事处罚。

设问是:

(2)依据材料,谈青年学生应有的责任担当。

二、阅卷标准

本题共4分,批阅标准是分3个角度,每个角度有2个知识点,每点1分,每个角度答到2个知识点得2分,若3个角度答到4个知识点得3分,也就是说每个角度知识点要答全才能得2分,(如:

第一个角度答到2个知识点,第二个角度答到1个知识点,第三个角度答到1个知识点,得3分;若第一个角度答到1个知识点,第二个角度答到1个知识点,第三个角度答到1个知识点,得2分;对于满分的标准近乎苛刻)本题的均分我估计2分左右(我走的时候忘了看均分,但从批阅情况看2分的同学居多,3分的小半,1分和4分的不多)

这3个角度的6个知识点分别是:

1、学习的角度:

2个知识点分别是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努力学习,勤奋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说是从理论知识和具体做法两个方面;其实我不大理解)2、诚信的角度:

2个知识点分别是树立诚信意识,培养诚信的品格,做诚信的人,诚实做人,讲诚信,诚信做事;考试不作弊,诚信学习,诚信考试;(也说是从理论知识和具体做法两个方面;我还是不理解)3、法律的角度:

2个知识点分别是树立或增强法治观念或意识;守法,承担法律责任,遵守考场规则;(这个应该是从意识和行动两个方面)

三、存在问题

1.审题能力不强。

因为设问是责任担当,大部分学生都长篇大论的写了与责任有关的知识点:

如具有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是成人的基本标志。

责任意识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人都有行动的自由,但是自由必须以不损害他人的、集体的和社会的权利和自由为前提。

任何人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同时承担相应的义务;作为公民,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的、道德的责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节、自我引导与调控的过程,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在行为前预见与选择,行为中自律与自控,行为后自省与负责。

写了这么多,不得分的知识点。

完全没有依据材料来组织答案。

(说实在的,我觉得材料也能体现责任这方面的知识点的);还有少数学生不知这是怎么做的题型,写成意义类的答题

2.答题角度不全面。

大部分学生都围绕两个角度来答题,不过每个角度的2个知识点没答全,多数学生都只答到其中一个知识点;

3.书写不规范。

很多学生字迹潦草,不清晰,阅卷老师靠猜测来打分;还有的学生用箭头标识补充要写的知识点,东一块,西一块的,卷面很不美观,阅卷老师要依据箭头找答案;

4.时间安排不合理。

有少数空白卷,本题是第一大题的第2小问,可见这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很薄弱,审题能力差,估计也看不懂题目,不知写什么。

四、教学启示

1.培养学生对材料和设问的审题能力。

审设问时明确答题要求,是为什么还是怎么做?

审材料抓住关键词,找出“题眼”所在,寻找答题的落脚点。

要紧密联系材料来答题,结合升学指导来找材料反映的知识点。

平时注意对学生答题方法的指导与训练,研究历年来中考题的答案,加强有效的针对性训练,做到精选、精练、精讲。

2.拓宽学生答题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考虑问题,使答案力求全面,以免失分。

在练习上要做到举一反三,变换各种角度分析训练;在评讲时,讲清答题思路和学生失分的原因;

3.注意对学生答题习惯和答题规范的训练。

可以先简要列提纲,再正式下笔答题,以免漏答要补充;平时要求学生字迹清楚,训练学生组织答案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会统筹安排时间,不要前紧后松,有时间观念。

4.要强调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要求学生在识记的基础上理解它们的内涵和实质。

中考开卷后,对考生素质要求更高了,好成绩必须建立在考生对基础知识良好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依靠考前“临时抱佛脚”,“小聪明”,缺乏扎实的知识功底,是难以取得理想成绩的。

16

(1) (后周初中  傅梅)

一、试题简介

本题材料选取的是“2016年发生的父母经常出差在外,无法照看家中女儿,于是安装一个摄像头在女儿房间,一可防盗贼,二可实时关注孩子动态。

17岁的女儿离家出走以示抗议。

”设问:

(1)父母好心办了坏事,为什么?

重点考查的知识点是“隐私权”与“尊重”。

该题情景材料具有真实性,素材贴近生活,具有教育意义。

二、评分标准

1.得分点:

父母侵犯的女儿的隐私权。

(2分)父母对女儿的不尊重。

(2分)反过来讲父母要尊重女儿隐私权(2分)父母要尊重女儿。

(2分)也可以得分。

写到伤害女儿自尊心也可得两分。

2.不得分情况:

①写侵犯女儿人格尊严权不得分;②隐私权字写错了不得分,比如侵私权,稳私权,私隐权;批改过程中这种错误占至少百分之五。

③把隐私权和尊重放在一句话里回答(父母应该尊重女儿的隐私权)虽然提到两个关键词,但是只能得2分,因为这句话只是法律角度的“隐私权”,少了道德角度的“尊重”。

三、答题情况

答案多没有条理,找到最后一个关键词也没有,得0分;出现侵私权,稳私权,私隐权,这种错别字两分就扣掉了很可惜;有一个学生写了满满的一段,只有隐私权三个字可以得两分,只可惜这么一段话涂掉三个字,也就是隐私权这三个字。

四、教学启示

1.践行生活德育理念,突出教学内容的生活意义。

我们的教学应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实现教材与现实生活的交融,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引导学生留心生活,关注社会,感悟人生,以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2.教学过程中对一些重要的名词,关键字不能写错。

尤其要求学生平时作业过程不能把关键字写错。

16

(2)(上沛初中姚刚)

设问:

请对孩子处理问题的方式加以评析。

(5分)

一、评分标准

判断(1分)孩子的做法不恰当,不可取,是错误的等;为什么(3分)因为中学生自我保护能力不强、缺乏自我保护意识(2分)。

离家出走的危害(1分)例如:

不利用问题的解决;加剧家庭矛盾,淡化亲情;遇到侵害或危险;助长不良社会风气等;怎么做(1分)加强沟通交流,调节情绪,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等。

二、命题思考

个人认为本题的设问与答案离散,缺乏严谨性。

试题题肢提到“针对家长装摄像头这一行为,该孩子一怒之下,离家出走,以示抗议。

”设为要求“请对孩子处理问题的方式加以评析”。

本题答案的设计是围绕该孩子离家出走这一行为进行的,但在阅卷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用大量的篇幅对孩子进行抗议这一行为进行了评析,理由充分,论据有力,不无道理,因而在离家出走这一行为上展开得就不够充分,导致失分。

建议命题者将设问修改为:

请对孩子离家出走这一行为加以评析,或者增加孩子进行抗议维权这一行为的相关答案点,如此,设问与答案才更匹配,也更加严谨。

三、问题与启示

1.层次不清、答题逻辑混乱。

本题为行为评析题,从赋分的内容上看,符合评析题的相关答题步骤。

大多数答题规范清晰,层次分明,少部分学生答题随意,逻辑混乱。

教学启示:

在答题训练时,加强对常见题型的训练和把握,只讲方法,不限思维。

2.角度单一,缺乏考点意识。

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碎片化,不能从宏观上把握,对知识点混淆不清,不能正确运用,答题角度单一,不能多角度回答。

教学启示:

训练学生的考点运用能力,点拨学生根据设问中的指令认真阅读材料,提取符合要求的信息,将考点锁定后,再考虑相关知识点。

3.审题不清、概念理解错误。

设问要求“对孩子处理问题的方式”进行评析,部分学生将其理解为“家长管理孩子的方式”概念理解错误。

教学启示:

加强审题指导,准确把握设问要求,避免非智力因素失分。

17

(1)(略)

17

(2)(汤桥初中陈东)

设问:

材料中“雪域雄鹰”和“东方之子”的分歧在哪?

正确的态度是什么?

(5分)

一、参考答案

答案一:

分歧:

不能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

(1分)正确的态度:

既要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2分)又要积极吸收外来文化。

(2分)

答案二:

分歧:

“雪域雄鹰”认为培育“工匠精神”应该积极向外国(德、日)学习,“东方之子”认为培育“工匠精神”应该从中国自身(传统或传统文化)挖掘。

(1分)正确态度:

既要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2分)又要积极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

(2分)(备注:

本次阅卷中我们没有把“优秀的”作为一个得分点,没写“优秀的”我们也都算对了。

二、评分标准

【分歧】不能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

(1分)“雪域雄鹰”认为培育“工匠精神”应该积极向外国(德、日)学习,“东方之子”认为培育“工匠精神”应该从中国自身(传统文化)挖掘。

(如果答成不能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和“中华文化”也可以。

在第二种答案中分别概述两位网友的观点在这次阅卷中也算对的,即一个认为应该向外国学习,另一个认为应该从中国自身挖掘,但如果把“外国”答成“外国人”“中国”答成“中国人”是不得分的。

【正确态度】既要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2分)又要积极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

(2分)(如果把“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分别答成“中国的工匠精神”和“外国的工匠精神”是要分别扣一分的。

其他如果答到“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酌情给1分)

三、答题情况

从知识点上来看本题应该是基础题,已连续考了三年,但设问上差异明显。

今年本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概括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的能力(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本题在题目形式的设计上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网友留言讨论这样一种方式,设问比较新颖,“分歧”既要求高度的概括,又要一眼看到问题本质,所以第一问难度比较大。

学生能答到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寥寥无几。

而且第一问的设问和第二问”正确态度“的设问是层层递进的。

阅卷中我们发现如果第一问能答到“不能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第二问答案自然很清晰、流畅地呈现出来了。

本题平均得分:

3.5分,得分率70%。

四、问题与启示

1.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不强。

本题主要失分为:

在“分歧”的回答上,大部分学生都没能准确的概括,仅仅是浮于表面,泛泛而谈。

【教学启示】在答题训练时,要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训练,通过材料的阅读能够精准地看到问题的本质。

从而准确地回答问题。

2.用学科语言准确表达的能力不强。

在阅卷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把“传统文化”表述为“文化传统”将“外来文化”表述为“外国文化”。

另外有很多错别字令阅卷老师很为难。

如“文化”写成“文华”“取其精华”写成“去其精华”“糟粕”写成“糟迫”“弘扬”写成“宏扬”等。

【教学启示】讲清有关的理论观点,帮助学生准确掌握、牢固掌握学科语言,不能抱有考试可以翻书的侥幸心理,对于这些最基础的学科语言必须牢记于心。

同时我们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主动创造机会,多给学生表达、掌握这些学科语言的机会。

3.知识迁移错误,死套老师提前归纳的相关模式。

设问要求回答“正确态度”,有部分学生完全答偏,答到“自主创新”“民族精神”等。

更有甚者套用模式,老师提前归纳过关于“工匠精神”的内容,回答了“工匠精神”的内涵、意义、做法,甚至在做法中还分国家、公民、社会。

令人啼笑皆非。

【教学启示】在平时大题的训练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审题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同时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重要的理论一定要采用多种方式讲清、讲透,这样学生才能准确地迁移。

另外,最好不要帮学生归纳所谓的万能公式、模式,这本身就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17(3)(周城初中丁珊)

一、试题概述

  本题题目为:

根据所学知识,论证“工匠精神与中学生成才”,150字左右。

这种“小论文”形式出现的试题,具有创新性、开放性的特点,学生难以把握题目的侧重点,故失分严重。

本题总分6分,大市平均得分1.8分左右,是整张试卷得分率最低的一道题目。

二、评分标准

  第一点:

中学生把工匠精神融入日常学习生活中,为成才提供了精神动力。

(2分)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分析,也能看出题目中含有工匠精神与中学生成才的关系,所以有很多学生都用了“工匠精神促进中学生成才、中学生成才需要、离不开工匠精神”等话语来综合概括,也属于审题准确的表现,但只给予1分,必须答到“精神动力、精神基础”才另给1分。

第二点:

围绕学生目前的学习生活答到在学习中,我们要发扬工匠精神,做到严谨、细致、认真,有利于提高自身素质,为将来的成才奠定基础。

(2分)本大点主要要求学生把握当下自己学生的身份,只需要谈到认真、努力、勤奋、刻苦这些与工匠精神内涵一致的学习表现均可给1分,另外得答到学习认真带来的意义,类似提高成绩、提高能力,将来成为祖国建设的接班人等均给1分。

第三点:

围绕自己将来踏上工作岗位后的表现答到将来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只要埋头苦干,行行都可以出状元,成为国家需要的成才。

(2分)本点主要考查学生的职业观,成才观等,只要分为在工作上的表现(如踏实勤奋、严谨细致)及带来的意义两层,缺一不可。

所以,从标准上来看,相当严格,6分其实分为6个小点,学生要想面面俱到,确实不太容易。

三、答题情况

学生在答题过程中表现的最好的一点就是在题目设问并不是很明确的情况下,能用平时的学习方法,分析出题目中隐藏着关系类的题型,大多数同学都知道先摆明两者总关系(相当于总述),再从两个角度答分关系,这就势必会答到工匠精神中学生成才的影响,就不会偏离本题的轨道。

但本题得分率低,就说明学生存在的问题很多,主要表现在:

1.审题不清。

从题目上来看,包含两个要素:

工匠精神及中学生成才,而学生容易抓住一个自己学过的点大段抄书,比如学生最容易抓住成才这个关键词,围绕复习指导中学生如何立志成才的答案,写4-5点,而最多得1分。

2.答题不符合要求。

本题属于论证类型的题目,明确标明字数在150字左右,大多数学生以平时答题的习惯简单罗列要点。

3.考试时间分配不合理。

导致本题一字未写以及书写不规范等常规问题。

4.学生思维不开阔,答题角度较少。

5.容易抄袭教师给予的资料,而缺乏自己的思考。

6.表达不完整。

有很多学生都想到的工匠精神用于将来的工作中,但都只是带到一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并未展开,均不得分。

四、教学启示

每年的中考都是指挥棒,它对于我们长期从事初三教学的教师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所以我们可能更希望中考出卷及阅卷的标准更具有延续性,这样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才能及时改正。

今年试卷上出现这样的试题,对于我们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挑战,我认为我们平时要做到这几点:

1.试题的创新要求教师也能走在教学的前沿,多吸收新的理论,新的教学方式等。

这种试题对学生的组织和表达能力要求较高,在平时可以在课堂中多设置探究类型的活动,比如时事点评、小演讲等开放性的活动,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教师结合所学知识给予指导,锻炼学生的能力。

2.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在平时的学习中,包括课堂回答问题,平时的作业等都不唯答案是从,我们经常能发现有些学生的想法比参考答案更好,多指导方法,不限制思维,比如本题中有很多学生从工匠精神联想到了我们学到的“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等知识点,本人觉得很有道理,但本次明确规定不得分。

3.加强对考试答题的有效指导。

包括专业主语、答题规范、认真审题等,把这种良好的习惯渗透于平时教学的方方面面。

2016年6月27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