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美字的文化阐释精品.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1900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 美字的文化阐释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最新 美字的文化阐释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最新 美字的文化阐释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最新 美字的文化阐释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最新 美字的文化阐释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最新 美字的文化阐释精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最新 美字的文化阐释精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最新 美字的文化阐释精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最新 美字的文化阐释精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最新 美字的文化阐释精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最新 美字的文化阐释精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最新 美字的文化阐释精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最新 美字的文化阐释精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最新 美字的文化阐释精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最新 美字的文化阐释精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最新 美字的文化阐释精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最新 美字的文化阐释精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最新 美字的文化阐释精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最新 美字的文化阐释精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 美字的文化阐释精品.docx

《最新 美字的文化阐释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 美字的文化阐释精品.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 美字的文化阐释精品.docx

最新美字的文化阐释精品

“美”字的文化阐释

摘要:

“美”字的形义及其演变显示,其本义似应为“好”,现代汉语中主要衍生出“美丽”“美好”“优美”等词汇。

从价值论来看,“美”是一种审美上的价值,往往与真和善成为人类的最高精神价值追求。

从来看,“美”是指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美学的核心问题。

美的本质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开放性的问题,从本体论上看,美是事物的一种社会属性或者价值;从认识论上看,美是事物的客观属性;从发生学上看,美是社会实践的自由的产物;从现象学上看,美是显现为形象的价值。

中西美学史上探讨“美”的本质大约有四种途径:

一是从事物的自然性质上探讨美;二是从客观精神世界寻找美;三是从主观精神世界寻找美;四是从社会生活寻找美。

现代还出现了一种完全否定美的本质问题的反本质主义的倾向。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是一种“向内求善”的伦理型美学思想,其表现为“和合之美”“美善相乐”“天人合一”的中华美学精神,它与西方“向外求真”的科学型美学思想相反相成。

不同的美学思想体系有不同的美的范畴。

一般来说,美的范畴有:

美与丑、优美与崇高、幽默与滑稽、悲剧性与喜剧性。

美的形态,一般可以分为:

自然美、社会美、美。

关键词:

美;美丽;美好;优美;美的本质,美的范畴;美的形态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4年财政部中央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汉字数字化技术产业应用项目——汉字数字化文化体验馆第一期工程”(2014-126);2015年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共数字文化全国共享服务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2015BAK25BOO)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字是承载和传播文化的符号,是人类话语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工具和产品。

透过每一个字及其所组成的词语的形、声、义的演变及其阐释,我们就可以了解这种文字所承载和传播的文化的具体内涵、独特特征、变化发展。

因此,我们选取了一些中华文化关键词,来进行一些文字和词语的诠释,从一个侧面来理解和阐释中华文化。

下面来看“美”字。

一、“美”字的形和义

“美”字的形义及其演变显示,其本义似应为“好”,现代汉语中主要衍生出“美丽…‘美好…‘优美”等词汇。

关于“美”字的本义,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中指出,《说文·羊部》:

美,甘也。

从羊,从大。

羊在六畜,主给膳也。

徐铉日:

“羊大则美,故从大。

”段玉裁日:

“甘部云:

‘美也。

’甘者,五味之一。

而五味之美,皆日甘。

引申之,凡好皆谓之美。

”舜徽按:

美从羊大而训甘,本谓味之好也。

女部有姨字,专谓色好。

今则通以美为之。

王朝忠:

《汉字形义演释字典》说:

“从古图形看,在人的头上饰戴着翎羽,有漂亮美观之意。

今天演古典戏剧时仍沿袭饰用,使我们能窥见远古遗俗。

从甲骨文看,由于将人形省化,遂与‘羊’字相混。

小篆从羊、从大。

《文字源流浅说》:

‘像头上戴羽毛装饰物如雉尾之类的舞人之形。

’‘美’的本义是‘美丽’。

”顾建平在<汉字图解字典》中说:

“美,会意字。

其形像人戴着头饰,表示美丽。

本义是美丽。

”李格非主编的《汉语大字典(简编本)》列举了“美”的21个义项,主要有:

味道可口,形貌好看,素质优良,歌舞优美,精、质量高,肥沃,景物佳胜,茂盛,丰收,成长、成熟,贵重,完美、淳良,业绩巨大,品德或志趣高尚,长处、才能,舒服、美满,称赞、褒奖,等等。

宗福邦、陈世铙、肖海波主编的《故训汇纂》中列举了“美”的55个义项,主要有:

甘,好,丽好,好色,形貌美,恣媚,声容之盛,服饰盛也,善,茂,滋润,充实,堪合当时,褒宠,福庆,人心之所近乐也,使人服之而无厌也,假借为姨,或作嫩,或作娓,等等。

根据这些字书,我们可以确定“美”字的本义就是“美丽”“美好”。

不过因字形不同也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一种是“羊大为美”,主要是指“味道鲜美”;另一种是“羊人为美”,主要是指“形貌美好”,或者指原始歌舞中的巫师或者巫人的“装饰美好”以娱乐神灵祖先。

二、作为价值的“美”

从价值论来看,“美”是一种审美上的价值,往往与真和善成为人类的最高的精神价值、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

作为一种审美价值,“美”是对象事物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要的肯定性价值属性。

与它组成价值体系的正价值主要有:

利(满足人的实用需要的肯定性价值)、真(满足人的认知需要的肯定性价值)、善(满足人的伦理需要的肯定性价值)、圣(满足人的宗教需要或信仰需要的肯定性价值)。

与“利”“真”“美”“善”“圣”相对的否定性价值或者负价值就是“害”“假”“丑”“恶”“俗”。

无论古今中外人类的不同群体都会形成不同的价值体系,并具有相应的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

一般说来,价值观,特别是核心价值观,往往是一种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的最主要方面,也决定着该种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每一个人的言行举止、理想追求。

审美价值是人类价值体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审美观是每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方面。

审美价值和审美观不仅制约着人们的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理想,而且也制约着人们的实用价值和利益观、认知价值和认知观、伦理价值和伦理观、宗教价值和宗教观。

之所以如此,不仅仅因为人们的价值观和一切价值属性是一个由不同的价值和价值观及其要素所组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还因为审美价值和审美观在整个价值体系之中处于举足轻重的枢纽或者中介位置。

美和审美及其艺术,历来是中外思想家、家、美学家们所看重的热点和关键。

古希腊时代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十分重视美和审美及其艺术。

苏格拉底把有用视为美,并且强调美与善的统一。

他说:

“任何一件东西如果它能够很好地实现它在功用方面的目的,它就同时是善的又是美的,否则它就同时是恶的又是丑的。

”“艺术不但摹仿美的形象,而且可以摹仿美的性格。

”在苏格拉底那里,“善”是最高的价值,但是善却与美和艺术不可分割。

他的学生柏拉图也非常重视美和艺术,特别是音乐和诗()。

在他的理想国中,对城邦的保卫者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他的教育主要就是音乐教育和体育教育。

而且他极力反对摹仿的艺术,因为摹仿的艺术是“摹仿的摹仿”“影子的影子”,是不真实的,而且这种摹仿的艺术,特别是神话和诗,还把神都描摹得跟凡人一样,所以它就可能亵渎神灵,从而毒害城邦保卫者的心灵,所以,他要把这种摹仿艺术赶出理想国。

柏拉图说:

“我们是否只监督诗人们,强迫他们在诗里只描写善的东西和美的东西的影像,否则就不让他们在我们的城邦里做诗呢?

还是同时也监督其他艺术家,不准他们在生物图画,建筑物以及任何制作品之中,摹仿罪恶,放荡,卑鄙,和淫秽,如果犯禁,也就不准他们在我们的城邦里行业呢?

我们不是要防止我们的保卫者们在丑恶事物的影像中培养起来,有如牛羊在芜秽的草原中培养起来一样,天天在那里咀嚼毒草,以至日久就不知不觉地把四周许多坏影响都铭刻到心灵的深处吗?

我们不是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青年们象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象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吗?

”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针对柏拉图的诗的“不真实”的说法,却强调作为摹仿艺术的诗不仅是真实的,而且比历史更加真实。

他说:

“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历史家与诗人的差别不在于一用散文,一用‘韵文’;希罗多德的著作可以改写为‘韵文’,但仍是一种历史,有没有韵律都是一样;两者的差别在于一叙述已发生的事,一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因此,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更被严肃地对待;因为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

所谓‘有普遍性的事’,指某一种人,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会说的话,会行的事,诗要首先追求这目的,然后才给人物起名字。

”因此,无论是否认还是肯定美和艺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看到了美和艺术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和价值。

到了18世纪美学正式由德国哲学家和美学家鲍姆加登确立以后,美和审美及其艺术就更加受到重视。

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奠基人康德就把美和审美及其艺术作为他的整个哲学体系的枢纽和关键。

他的“批判哲学”由三本书组成:

第一本书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这是康德哲学的认识论,研究的是“我们能够认识什么”,其对象是认识对象的“真”,研究的结果是:

人的认识只能达到现象界,达不到物自体;第二本书是<实践理性批判》(1788),这是康德哲学的伦,研究的是“我们应该做什么”,其对象是意志对象的“善”,研究的结果是:

人的意志应该信仰“自由”“灵魂”“上帝”的存在,它们就是“物自体”。

这样,在“物自体”与“现象界”之间仿佛就留下了不可逾越的鸿沟,使得批判哲学体系无法完成。

经过反复思考,康德写了第三本书<判断力批判》(1790)。

这就是康德的美学和目的论,研究的是“我们能够希望什么”,其对象就是情感对象的“美”和“完善”,研究的结果是:

对象的形式的主观合目的性就是“美”,对象的内容的客观合目的性就是“完善”;由于在心理结构上“情(感情)”可以沟通“知(认识)”和“意(意志)”,因此,感情的对象价值“美”也就可以沟通认识的对象价值“真”与意志的对象价值“善”,从而就形成了他的“三大批判”所对应的“真一美一善”相统一的“批判哲学”整体。

从而最后得出了他的结论:

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在康德哲学和美学的启发下,德国诗人、戏剧家、美学家席勒发现,18世纪的欧洲人类社会的人性已经不再像古希腊时代那样是“完整的”,而是“分裂的”,于是他要寻找一条不同于法国大革命暴力手段的恢复人性完整的方式。

最终,他找到了美和艺术,想通过美和艺术的审美教育来克服人性的分裂,而回归到古希腊时代的人性完整。

因此,他从人性的分析中看到了人类的两种对立的冲动:

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并且找到了能够把二者统一起来的游戏冲动。

而美和艺术正是这种游戏冲动的对象。

正是游戏冲动的对象——美和艺术能够把人带到一种“可规定性状态”的自由境界,从而把原来对立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结合起来,使人的人性完整了。

在这种人性分析的基础上,席勒把人类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

自然的人的“自然王国”,其中的人是感性冲动的人;分工和文化使得人类的人性分裂了,感性的人与理性的人不能统一在一个人身上,于是需要一个“审美王国”,在这里美和艺术培养起人类的“游戏冲动”,从而把感性冲动(感性的人)和理性冲动(理性的人)结合起来成为审美的人,这种审美的人的人性处于“可规定性状态”之中,从而能够结合了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自由状态”;进一步,人类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成为“理性的人”进入“自由王国”或者“理性王国”之中。

这样一来,席勒似乎就用美和艺术解决了法国大革命的暴力所没有解决的问题。

最终,席勒自己也发现自己建立的是一个审美乌托邦。

但是,他的美学理论却把美和审美及其艺术放置到了极其崇高的地位。

后来的德国古典哲学家、美学家谢林和黑格尔都在康德和席勒的基础上非常重视美和审美及其艺术。

一直到创始人才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上科学地揭示了美和审美及其艺术的伟大作用。

那就是,在消灭了私有制和社会分工的社会中,美和审美及其艺术可以培养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8J206他们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

“私有制只有在个人得到全面发展的条件下才能消灭,因为现存的交往形式和生产力是全面的,所以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能占有它们,即才可能使它们变成自己的自由的生活活动。

”[8J218‘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没有单纯的画家,只有把绘画作为自己多种活动中的一项活动的人们。

”[8J220马克思在《手稿(1857-1858)》中明确说过,在共产主义社会“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因此,并不是为了获得剩余劳动而缩减必要劳动时间,而是直接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那时,与此相适应,由于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到发展。

”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充分肯定了美和艺术对于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伟大作用。

中国中儒道两家都非常重视美和审美及其艺术。

孔子日: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尽管孔子始终把“美”作为“善”(仁、义、礼、智、信)的手段和途径,把“善”作为“美”的目的和归宿,但是,他始终要求美善相融,美善统一。

因此,他说:

《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而《武》乐“尽美矣,未尽善也。

”从而他更喜欢《韶》乐,以至于听了《韶》乐以后竟然三个月都不想吃肉了。

孔子与学生们在一起谈各自的志向喜好,孔子特别赞赏曾点的审美式的生活志趣:

“日: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日:

‘吾与点也。

庄子是先秦诸子中把“美”作为最高价值取向的思想家。

他倡导“道法自然”的美,赞赏懂得这种“美”的圣人或者真人。

他说: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10133(《庄子·知北游》)这种“天地之大美”是自然、无为的最高境界,所以他说: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只有通过“心斋”“坐忘”达到了“虚静”境界的人,才能够“与天和”,也才能够获得天乐,即最大的审美快乐。

所以他说:

“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

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所以,到了融合儒道的苟子那里就明确地提出了“美善相乐”。

他说:

“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

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磬管。

故其清明象天,其广大象地,其俯仰周旋有似于四时。

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

”把“美”作为与“善”相融合、统一的价值取向,用美和审美及其艺术,尤其是音乐(乐)来培养“君子”达到以“礼”治国的和谐社会。

所以,在以儒为主、儒道互补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美和审美及其艺术也是一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和途径,是决定人们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因此,曹丕《典论·论文》有云: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10J136刘勰《文心雕龙·原道》日:

“《易》日:

鼓天下动者存乎辞。

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101194他们所讲的都是“美善相乐”的文学艺术的伟大作用和崇高地位。

三、美学上的“美”

从美学来看,“美”字主要是指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美学的核心问题。

汉字“美”作为一个词,从字面上来看,其词性往往不容易确定,根据上下文(语境),它既可能是名词(一般名词“美的东西”或“美的事物”,集合名词“美”),又可能是形容词(“美的”)。

这种情况在、德语、俄语等欧美语言中就比较清楚。

一般它们都有标示词性的词缀,比如,英语的beauty是名词,beautiful是形容词;德语的dasSchon就是由形容词schon名词化的中性名词“美的事物”或“美的东西”,dieSchonheit是集合名词“美”,schon是形容词;俄语的KpaCHBoe是形容词KpaCHBLIH的中性而作为一般名词“美的事物”或“美的东西”,Kpacora是集合名词“美”。

因此,单从字面上人们就可以知道这个词是一般名词,还是集合名词,或者形容词。

比如说,“美是什么?

”这一个句子,单从汉语的字面上很难确定这个主语“美”究竟是一般名词,还是集合名词,或者形容词。

“美是什么?

”这个句子,德文可能有两种表述:

WasistdasSchon?

或者WasistdieSchonheit?

前者的意思是:

“美的事物是什么?

”或者“美的东西是什么?

”后者的意思是:

“美的性质是什么?

”或者“美的本质是什么?

”之所以有这样的区别就在于,dasSchon是一般名词,意指“美的事物”或者“美的东西”,而dieSchonheit是集合名词,其意义要比dasSchon更加抽象,意指“美的性质”或者“美的本质”;dasSchon指的是具体的美的存在物,如“花”“西湖”“王昭君”等,而dieSchonheit指的是各种美的东西的共同性质或者“美的事物”区别于“非美事物”的规定性。

同样,“美是什么?

”译成俄语也可以有两种:

“qroKpaCHBoe?

’’或者“LITORpaCOTa?

’’前者应该是“美的事物是什么”,后者应该是“美的性质是什么?

”或者“美的本质是什么?

”正因为如此,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区别“美本身”(美的本质)和“美的事物”(美丽的小姐,美丽的汤罐,美丽的骏马等等)就是把“美是什么?

”这个问题规定为“美的本质是什么?

”或者“美的性质是什么?

”所以,法国百科全书派唯物主义美学家狄德罗在他主编的世界上第一部《百科全书》中就有“美和美的”条目,把“美的本质”和“美的事物”严格区分开来。

不过,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的命题,俄文原文是“KpaCI/IBoeecrrbxm3H-b”。

从字面上来看,似乎应该译为“美的东西是生活”,可是,这样的汉语翻译让人总觉得有点别扭,所以,译成“美是生活”好像要顺畅一些,只是与俄文原文似乎有一点“隔”。

从这样的观点来看,“美是什么?

”应该是指“LITOKpacora?

”“WasistdasSchon?

”那么,“美是什么?

”这个命题就应该指的是“美的本质是什么?

”是探讨美的本质的问题。

美的本质问题,从人类有美学思想开始就有人在探讨,至少在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和中国先秦时期就有文献记载。

然而至今美的本质问题或者“美是什么”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比较满意或者一致的结论。

于是,从20世纪初西方分析哲学就开始怀疑这个问题,认为这个问题是伪问题,“美是什么”是伪命题,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更是掀起了“反本质主义”思潮,完全否定了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

中国大陆也有些人持这种分析哲学和后现代主义的反本质主义立场和态度。

其实,美的本质问题或者“美是什么”的问题,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根本性问题。

第一,人类的认识不同于动物之处,主要就在于,人类认识应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一般动物,甚至灵长目动物的认识,主要是感性的和粗浅理性的,往往不可能达到对对象的本质认识。

因为一般动物主要是适应环境而生存和发展,它们依赖于自然界而生活,不需要了解事物的本质,它们没有成熟的理性能力,所以,至今没有看到一般动物界任何物种具有完整的语言和理论。

而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改造世界,要改造世界就必须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的核心问题,解决美的本质问题就基本上决定了一种美学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比如,主张美是主观的美学基本上就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主张美是客观精神的美学基本上就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主张美是客观物质的美学就是唯物主义的,主张美是与人无关的客观物质的美学就可能是机械唯物主义的,主张美是与人类社会实践相关的客观物质的美学就可能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主张美是一成不变的、永恒的美学就必然是形而上学的,主张美是单一的、封闭的美学就必然是形而上学的,主张美是开放的、多层次的、多维度的美学就应该是辩证法的,主张美是在社会实践中开放的、多层次的、多维度的美学就应该是唯物辩证法的。

第三,美的本质或者“美是什么”问题,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如果“美是什么”或者美的本质问题没有一个整体上的决断,其他的所有美和审美及其艺术的问题都无法得到相应的解决。

美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三方面:

美的客体(美的本质、美的形态、美的范畴),审美主体(美感的产生和发展、美感的性质和特征、美感的心理要素),审美创造(艺术哲学、审美教育、技术美学)。

这些方面的所有问题几乎都取决于“美是什么”的基本解答。

比如,主张美是主观的美学,它的美感论就只能从人的心灵和精神世界出发。

例如,移情说美学认为,美是人的感情的移入,那么它就一定主张美感是与客观世界无关的“自我”欣赏(立普斯)或者“内模仿”(谷鲁斯)或者“生命活动的快感”(浮龙·李),艺术就是这种“移入感情的形式”。

唯物主义的美学就必然主张美是客观物质的,那么,美感就是对美的感觉(经验论)或者反映(反映论),而艺术就应该是现实生活的“模仿’’或者“反映”。

第四,分析哲学家们,例如维特根斯坦、奎因等人,早期思想是否定“美的本质”的,认为哲学就是研究语言及其分析和应用的学问,所以探讨“美是什么”之类问题就是形而上学的,是伪命题或者伪问题,可是到了晚期他们却发现这个本质问题回避不了,于是,维特根斯坦就用一个“家族相似”来替代事物的本质,奎因就提出来一个“本体论承诺”来代替事物的本质问题。

21世纪以来大量的分析哲学家和分析美学家又回过头来研究本质问题,不过主要研究“艺术是什么”的问题。

这充分说明,美的本质或者“美是什么”的问题是美学的核心问题,是不可回避的原则性问题,是解决所有其他美学问题的前提或者关键。

中西美学史上探讨“美”的本质大约有四种途径:

一是从事物的自然性质上探讨美,比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的“美在依靠大小比例安排的有机整体”,古罗马美学家贺拉斯的“美在合式”,英国经验派美学家博克的“美在细小、光滑、逐渐变化、不露棱角、娇弱、颜色鲜明而不强烈等”,法国启蒙主义美学家狄德罗的“美在关系”,中国当代美学家蔡仪的“美是典型”等,这是一种旧唯物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的美学观点。

二是从客观精神世界寻找美,比如,古希腊柏拉图的“美是理念”,中世纪奥古斯丁的“美是上帝的美的光芒的流溢”,德国古典美学家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美学观点。

三是从主观精神世界寻找美,比如,英国经验派美学家休谟的“美就是快感”,德国古典美学家康德的“美是形式的主观合目的性”,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的“美即直觉”,移情说美学的“美在移情(情感的投射和移入)”,中国当代美学家吕荧的“美是一种意识形态”、高尔泰的“美是自由的象征”等,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美学观点。

四是从社会生活寻找美,比如,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中国当代美学家李泽厚的“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等。

还有一种主张“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的观点,主要是中国当代美学家朱光潜的观点,这种观点在早期被视为主观唯心主义美学观点,到晚期引进实践观点以后,似乎可以归为“社会生活派”的观点。

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来看,美的本质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开放性的问题。

从本体论上看,美是事物的一种社会属性或者价值。

美不是与人无关的事物的自然属性,而是事物的自然属性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要的价值属性,是只有人类社会才有的、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属性,或者说是事物的“第三性质”。

从认识论上看,美是事物的客观属性。

美是事物客观存在的一种价值属性,美是美感的对象,人类的美感可以感受或反映它,也可以不感受或不反映它,却无法否定它;美还有相对独立的客观评价标准。

从发生学上看,美是社会实践的自由的产物。

美并不是自然界存在以来就有的事物的自然属性,而是在人类社会中通过人类的社会实践而生成的社会属性或价值属性。

当人类实践达到了一定的自由程度时,人对自然就产生出一种审美关系。

这种审美关系是一种超越功利目的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饱含着人类情感的人对自然的特殊关系。

这种审美关系体现在对象事物上就是美,体现在人类主体上就是美感。

从现象学上看,美是显现为形象的价值。

美这种价值属性不是一种抽象的存在,它必然会依附于一定事物对象之上,显现为具体可感的感性形象。

因此,美具有社会价值性、客观对象性、实践自由性、感性形象性。

似乎可以这样下一个定义:

美是显现实践自由的形象的肯定价值。

四、中国传统美学中的“美”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是一种“向内求善”的伦理型美学思想,其表现为“和合之美”“美善相乐”“天人合一”的中华美学精神,它与西方“向外求真”的科学型美学思想,相反相成,相辅相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出“和合之美”,以“和谐”为美,以“中和”“中庸”为美,形成了区别于西方美学,特别是西方现代美学的重要特色,表现出中华美学精神的主要特色。

《尚书·虞书·舜典》记载:

“帝日:

夔!

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