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政治学概论考研真题解析.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201964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政治学概论考研真题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政治学概论考研真题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政治学概论考研真题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政治学概论考研真题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政治学概论考研真题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政治学概论考研真题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政治学概论考研真题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政治学概论考研真题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政治学概论考研真题解析.docx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政治学概论考研真题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政治学概论考研真题解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政治学概论考研真题解析.docx

更多北大国际关系学院考研专业课真题解析搜索淘宝店铺党校考研考博  2015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专业一政治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密尔的《论自由》

19世纪自由主义思想家约翰密尔系统论述自由观念的政治思想著作。

密尔继承了洛克的自由主义思想和其父及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在《论自由》中首次对自由的范围和内容作了较为清晰的界定,书中认为个体自由的边界是其行为不能妨害他人的自由自由不仅包括行动的自由,还包括思想的自由和言论的自由。

密尔提出政府权力应以保护公民、并且促进公民的美德为目的,因此除了非政府做不了的事情,其余事情都应交由公民自治。

密尔还在书中表达了对民主政治可能侵害公民自由的担忧。

密尔《论自由》中的自由观后被自由主义思想家们广为推崇和引用。

 2

、麦卡锡主义指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由国会议员麦卡锡发动的席卷美国政坛的反共政治清洗运动。

其背景是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后,美国政界舆论界普遍对“失去中国”表示困惑和质疑,此时美苏冷战正处入第一个高潮。

国会议员麦卡锡指责是部分国会议员和政府官员“通共”造成共产主义造成在东亚的失败,这被美国政界的反共顽固派所利用,随即掀起了一场大清洗,清洗中大量曾在社会主义国家工作过、表达过对社会主义同情和从事对社会主义国家工作的议员和官员被革职甚至审判,造成了美国政界的“白色恐怖”。

麦卡锡主义极大巩固了美国的顽固反共政策,其后成为极端意识形态化政治指控的代称。

3、英国圈地运动指英国在工业革命初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由资本驱动的对土地大规模改农为牧的现象。

其背景是英国工业革命首先在棉纺织业发动,一时羊毛供给不足,价格飞涨,因此在资本的驱动下英国大量农场主、庄园主圈农田为牧场、改种粮为牧羊,导致大量佃农失去生活来源甚至陷入饥饿绝望的境地。

英国的圈地运动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行为,其客观上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但也造成了英国普通百姓的悲惨境遇。

圈地运动还导致了英国粮食产量长期低下甚至不能自给,其对英国的恶性影响一直持续到二战后。

 4

、国际体系国际体系指国际上各行为体的状态、分布及其相互间所有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

通常认为国际体系由结构和过程嵌合组成。

结构即国际格局,是各行为体的状态和分布,通常体现为行为体间的实力对比和排序,如“多极均势”、“两极格局”、

“一超多强”等。

过程即行为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方式,通常体现为国际制度、原则、规则、惯例等,表现为国家间的行事方式,如合作、冲突、威慑、谈判等的倾向。

 5

、非国家主体广义上指一切非国家的独立行动个体,狭义上指国际关系中的非国家行为体,即国家之外的能够独立地对国际关系产生一定影响的稳定的行为主体,如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跨国政党、某些个人等。

非国家行为体的特点有非国家性、独立性、稳定性和能对国际关系产生实质影响。

非国家行为体的广泛出现与发展使二战后世界相互依存趋势持续更多北大国际关系学院考研专业课真题解析搜索淘宝店铺党校考研考博  推进的产物。

当下,有些非国家主体如联合国、欧盟、大型跨国公司、绿色和平组织、阿桑奇等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中相当有影响力的行为体,其作用常常超过大多数国家行为体。

 6

、原教旨主义或称“基要主义”,指各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者中,坚持以其原始教义为唯一基准,拒绝对其的任何修正,并按原始教义行事,与修正者坚决斗争的思想和实践,较为典型有基督教原教旨主义坚持《圣经》、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瓦哈比派,坚持《古兰经》、原教旨马克思主义坚持一切马克思原著等。

原教旨主义通常是信仰者对于现代化冲击的一种激进反应,但其极端化的思想特点使之容易与极端主义和暴力行为相结合,常常会造成对信仰本身和社会安全的恶性影响,近年来国际恐怖主义和区域的极端主义在意识形态上都带有浓重的原教旨主义色彩。

二、简答题

1、民族国家的历史、形成与局限民族国家是民族认同与主权国家相结合的衍生出的现代国家形式,其要义在于

1.基于民族观念的公民国家认同——认同。

2.对内至高、对外独立的国家主权——主权。

认同和主权赋予了民族国家强大的动员能力和发展潜力,其在西欧产生后短短数百年时间便席卷全世界,成为全世界几乎唯一的国家形式,迄今其仍是认识世界政治最主要的出发点。

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历史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即萌芽、形成、扩散

1.萌芽阶段——民族君主国的形成。

民族国家萌芽于西欧,中世纪末期西欧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但是教权和封建权力对自由交易和市场范围的限制阻碍了其发展。

此时,

在已经出现的主权思想和战争需要推动下,一些君主开始对内削弱封建侵蚀、对外抵抗教权渗透,将国家权力向君主集中,逐渐产生了本质上是主权国家的民族君主国,此阶段较为典型的民族君主国有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

2.形成阶段——民族认同与主权国家的结合。

民族君主国一方面在战争中展现了强大的威力,一方面刺激了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然而随着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的形成和传播,君主作为主权者和认同对象的合法性日渐削弱,英国、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北美也爆发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革命的结果是君主主权变成了人民主权,对具体的君主的认同变成了对抽象的民族的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主权实现了结合,民族国家真正形成,这时期典型的民族国家有英国、法国、美国。

3.扩散——殖民扩张与世界战争。

工业革命与资产阶级革命的结合使西欧成为了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地区,西欧产生的新思想和新观念通过西欧国家在世界的殖民扩张传播扩散,民族认同和民族国家的思想一旦扎根某地,那么只要世界局势发生较大动荡,这个地区就很有可能形成民族国家。

最早的民族国家观念是由英西殖民者扩张到了美洲,拿破仑战争使民族国家观念扩张到了东欧,并促使拉美各国形成民族国家,19世纪末世界殖民浪潮将民族国家观念又扩展到广大亚非地区,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东欧各国形成民族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的去殖民化浪潮又使广大亚非各国形成民族国家,至此,民族国家已经扩散到全世界。

民族国家的局限主要体现在

1.民族国家所依赖的民族主义思想过度抽象模糊,因此其常常反被用来削弱民族国家,

这点在各国的分裂主义势力上体现的很明显。

此外,民族主义思想有内在的极端化更多北大国际关系学院考研专业课真题解析搜索淘宝店铺党校考研考博  倾向,在历史上常常演变为帝国主义或种族主义的极端形式。

这都是民族国家内在的悖论。

2.民族国家客观本质上不利于人类共同利益的实现与共同体的形成。

民族国家以民族的名义人为将人类分为泾渭分明的不同群体,同时也就把人类共同利益切割成了互相拮抗的群体利益,从根本上不利于人类世界的和谐与整合、以及共同利益的实现。

虽然民族国家间也可以合作,但是其合作仍然是建立在主体狭隘的国家利益的基础上。

事实上,有民族国家以来的历史几乎是人类历史上纷争最多、最激烈、最血腥的时期。

 2

、公共道德的形成与破坏公共道德是各个个体在共同体内共同自觉遵守的以促进集体共同利益为目标的行为守则与非正式约束。

通常来讲,公德是在人们为求生存和抵御灾祸而团结协作的努力中形成的,

而公德的破坏则是人们竞相角逐利益的结果。

简言之,公德成于“共苦”,败于“同甘”。

公共道德形成于人们为了摆脱困境的共同努力。

比较典型的例子有游牧文明的道德观念游牧文明通常会产生具有很强约束力的公德观念,甚至常常以宗教的形式。

其原因在于游牧民族的生产方式均以较大的集体为单位,强调秩序、纪律与合作,而且游牧民族生活条件通常恶劣且不稳定,动辄被自然变化置于死地,因此游牧文明在为生存而共同奋斗的过程中形成了有力的公共道德的观念。

这种公德观念不仅使逆境时合作更容易实现,也使顺境时的合作更能够保持。

公共道德的破坏通常是人们竞相谋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结果。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共地悲剧,由于集体内的每个人都希望最大限度占有集体资产,导致集体资产迅速枯竭。

而且公德的破坏具有“破窗效应”,即只要集体内出现了破坏公德的行为,通常公共道德很快就会被所有个体所抛弃。

此外,制度的缺失、执行不力与个体对相对利益的重视也可能是公共道德被破坏的原因。

 3

、摩根索关于权力制衡的两种模式权力制衡是指国家间维持大致的权力均衡分布的行为和努力。

摩根索认为权力制衡主要有“直接对抗”和“间接竞争”两种模式。

“直接对抗”是指两国或多国间正面的、直接的以对方为对抗对象的制衡方式,即如

A国进攻B国,那么B国则将直接反抗,或者A国与B国的军事政治努力都是以进攻对方、威慑和抵御对方的进攻为目的。

这种情况直接且对抗性强,是试图以剥夺对方的权力来绝对地增强己方权力的方式。

“间接竞争”是指两国或多国围绕

第三国或域外地区展开竞争以制衡对方的方式,即如A国和B国都希望从C国获得权力,或者A国希望从C国攫取权力,而B国希望C国维持现状。

这种情况两国的制衡手段主要是间接的,竞争性而非对抗性的,是试图以增强己方权力来相对削弱对方权力、或控制对方权力增强以维护自身相对权力的方式。

4、列宁的民族殖民地理论列宁的民族殖民地理论是将世界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纳入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范畴的理论。

列宁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的扩展,不仅仅产生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一组矛盾,还产生了帝国主义剥削民族和殖民地被剥削民族这一组矛盾,这两组矛盾实质上是同质的,帝国主义对殖民地民族在资源和剩余价值上的剥削和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别无二致。

广大殖民地被剥削民族应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与无产阶级一样和帝国主义展开坚更多北大国际关系学院考研专业课真题解析搜索淘宝店铺党校考研考博  决斗争。

因此殖民地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实质上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所以无产阶级政党应当积极支持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和广大民族解放运动保持良好的关系与沟通,共同反对帝国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民族殖民地理论是列宁根据资本-帝国主义的新特点对马克思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发展和深化,主观上壮大了无产阶级的力量,客观上博得了广大殖民地人民和进步思想家的好感,强化了社会主义实践和思想的合法性与吸引力。

 三、论述题

1、结合中西历史分析政治与宗教的联系结合历史观察,政治与宗教的联系主要体现为宗教对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的影响以及政治对宗教的利用,其在不同地域表现差异很大。

在中国,政治和宗教联系不太紧密,政治思想、宗教思想和哲学的界限不明晰,因此很难评估宗教对政治思想的影响,仅偶尔时会出现政治利用宗教实现其目标,几乎没有出现过宗教大规模的介入政治在西方基督教世界,基督教兴起后,宗教长期通过影响政治思想来影响政治实践,偶然时会直接介入政治实践在中东伊斯兰世界,伊斯兰教兴起后,政治和宗教长期紧密结合,宗教在思想和实践上都高度介入政治,宗教和政治经常轮流相互利用。

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存在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宗教,除了东汉时期本土产生的道教和自汉代以来逐渐传入中国并发展壮大的佛教,其他起到类似宗教作用就是孔子开创的儒家文化。

应该看到,儒、释、道文化对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有着深刻影响,尤其是儒家文化为之提供了一套伦理体系,其对中华文明政治思想与实践却有很大的影响。

但是儒家文化并不能算作宗教。

佛教、道教等宗教丰富并深刻了中华文明的伦理思想体系,不过很难判断其是否对中华的政治思想产生了影响。

就政治史而言,宗教高度介入政治的政权通常只是存在时间十分短暂的造反政权,如汉末黄巾政权、清末太平天国等此外,宗教与政治的联系都较为松散甚至没有联系,仅仅体现为统治者个人的宗教偏好或者政治利用宗教巩固政权,如唐皇室信奉道教、清皇室信奉藏传佛教、梁武帝信奉佛教等。

西方政治思想受基督教长期而直接的影响,对政治实践的影响大多是间接的,而且宗教也常被政治利用。

基督教对西方近代政治思想的奠基作用体现在

1.巩固了罗马时期以来的平等观念。

基督教认为在上帝面前无论贫富贵贱人人平等,

这一观念后来体现为“人人生而平等”,并且促进了民主的政治思想与实践。

2.奠定了政府和政治权力“恶”的属性。

经院学家通过“上帝之城”和“尘世帝国”的二分首次将政治权力界定为恶的一方,这对后来的政治思想家影响颇大,后世的许多政治思想都将政治权力视为需要加以限制的恶。

3.理性的自然法观念。

基督教思想家们承接了自希腊以来的自然法观念和理性主义方法,将上帝意志与自然法结合,实现了自然法的神圣化和上帝意志的理性化。

后世政治思想家自然法和自然权利的挂念均是受到基督教理性自然法思想的影响。

基督教主要是通过影响政治思想和人民的道德观念间接影响西方的政治实践,欧美的代议制民主等政治实践最开始都被认为是最符合上帝旨意的制度。

基督教直接介入政治主要是在中世纪国家权力衰弱时,教权试图向世俗社会扩张,十字军东征是其巅峰,但是很快就遭到政治权力的反扑,纵观英国国教的设立、法国囚禁教皇、三十年战争与神圣同盟,当基督教表现为直接介入政治时,其往往只是暂时充当了政治的工具而已。

伊斯兰教在中东的政治发展中长期扮演重要角色。

自从穆罕穆德创立伊斯兰教并且通过军事征伐创建了政教合一的中东大帝国后,这一区域政治和宗教始终联系紧密。

伊斯兰教的更多北大国际关系学院考研专业课真题解析搜索淘宝店铺党校考研考博  特别表现在其不仅是一种宗教,还是一种生活方式,还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所以其政治、社会、文化无所不包。

在政治上伊斯兰教有政教合一的哈里发制度。

因此在中东腹地先后产生的几个逊尼派大帝国都是政治领袖同时兼任宗教领袖,甚至政治宗教不分。

近代以来这些帝国区域虽然有的地方实行了世俗化政策,但是政治上还是主要体现为寡头政治,而且社会宗教势力强大,宗教力量常常可以撼动政府、影响政策,但是政府对宗教的制约总是力不从心。

即使是相对民主的什叶派伊朗,其民主共和也绝对服从于神权领导。

因此,中东伊斯兰地区宗教与政治联系始终高度紧密,而且十分有力的干预政治。

总体而言,人类历史上政治与宗教的联系主要体现为宗教通过塑造人们的思维观念与价值体系进而实现对政治思想的影响,非直接的影响政治实践。

也就是说,宗教从哲学意义上塑造政治。

虽然政治思想和实践都有其内在的独立性和传承性,而且时常将宗教作为工具,

但是其终究难逃宗教打造的思想框架。

人类历史充分证明了宗教对政治的建构确要远胜过政治对宗教的建构。

 2

、试用肯尼斯·沃尔兹的三层次分析一战爆发的原因三层次分析法指通过体系、单位国家、个人三个层次分析一个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

一战是1914-1918年协约国与同盟国之间爆发一场波及全世界的全面战争,战争以萨拉热窝事件引发的外交危机为开端,以同盟国的投降为终结。

体系层次

㈠结构角度。

体系层次的结构角度主要关注国家间实力对比的变化,一战的体系结构原因主要体现为

1.德国实力急速膨胀。

一战前德国工业产值已经超过英国,远超法国,德国的人口、工业水平、科技能力、陆上军事力量已成为欧洲最强,甚至拥有同时打败俄法两国的能力,而且还在继续增长,欧陆均势被明显打破,德国客观上成为欧陆体系内的潜在霸权国,这引发了体系内英、法、俄等国的焦虑。

2.俄国实力出现快速增长势头。

俄国在日俄战争失败后实行改革,工业能力快速增长并且得到了法国的支持,俄国拥有巨大的人口基数和工业潜力,其工业化进程引发了德国的不安。

3.联盟体系僵化。

一战前,由于两次摩洛哥危机、波斯尼亚危机和英德海军竞赛,欧洲已经形成了明显德奥同盟国集团和英法俄协约国集团,两大阵营坚固对立,使欧陆体系丧失灵活性,并且易于使地区争端扩大为全面对抗。

㈡过程角度。

体系的过程角度主要关注国家间的交往方式和对外政策取向。

一战的体系过程原因主要体现为

1.民族主义思想的盛行。

一战前的数十年各国都发生了政治权力的扩散,大量平民拥有选举权促进了各国国内的民族主义思想,使各国对外更倾向于采取强硬姿态和帝国主义政策。

2.德国混乱的扩张主义政策。

德国从1890年起实行扩张主义的“世界政策”,但是其政策连续性低、意图模糊、前后矛盾、四处树敌,德国在非洲得罪了法国,在巴尔干得罪了俄国,在海军竞赛中得罪了英国,在土耳其和波斯同时得罪了英国、俄国和法国,这些都使德国进一步孤立,一方面促进了联盟体系的僵化,一方面又刺激德国采取更不理性的政策。

3.各国对和平的自信。

两次摩洛哥危机和波斯尼亚危机的和平解决给予了各国战争不会爆发的幻觉和侥幸心理,因此在遇到危机时各国都显得更不愿意让步,更咄咄逼人,试图在危机中捞到最大的利益。

 更多北大国际关系学院考研专业课真题解析搜索淘宝店铺党校考研考博  单元层次单元层次主要考虑国家的国内政策和政治社会状态。

㈠德国社会在现代化压力的驱动下形成了强大的扩张主义舆论。

德国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而掌握政治权力的既得利益集团如“铁麦同盟”等积极将德国的国内压力引向对外扩张方向。

对外扩张成为政治正确,甚至影响了德国官员的战略评估工作,使德国统治者常常一厢情愿忽视对其不利的因素,对自身计划过于乐观。

㈡奥匈帝国为了维护国内统治的合法性,遏制斯拉夫人的离心倾向,也积极将国内注意力引向对外扩张,而且长期计划吞并塞尔维亚建立奥匈塞三元帝国。

㈢俄国在1908波斯尼亚危机中的忍气吞声实际上动摇了其统治合法性与既存官僚的政治地位。

1914年俄国决策层在国家实力有所恢复的情形下不愿再次做出有损自身合法性和利益的让步。

㈣各国军事僭越了政治各国的军事动员体系大大压缩了外交人员的斡旋时间德国的双线作战计划也破坏了各国外交的灵活性。

个人层次个人层次主要考虑历史当中重要人物个人性格与行为的影响。

㈠威廉二世与尼古拉二世的色厉内荏、志大无谋。

尤其是威廉二世,其上台伊始便率性而为,罢免俾斯麦,推行内涵模糊的世界政策,陷德国于孤立,好冒险又屡屡临阵而止,独断专行又少智乏谋。

萨拉热窝事件后其不顾外交人员劝解,向奥匈发出了误导性信息,而后在最关键的时间中前往北欧度假,返回后又忙中出错,加快了战争的爆发。

⑵斐迪南大公和暗杀者普林西比。

斐迪南大公在敏感时期视察对塞尔维亚具有挑衅性的军事演习,而且在萨拉热窝招摇过市,遭遇袭击后故作镇定不采取措施,与暗杀者普林西比“合作”酿成了萨拉热窝事件,后者成为一战爆发的导火索和直接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