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级考试心理学心得.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2009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54 大小:14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晋级考试心理学心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4页
晋级考试心理学心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4页
晋级考试心理学心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4页
晋级考试心理学心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4页
晋级考试心理学心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4页
晋级考试心理学心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4页
晋级考试心理学心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4页
晋级考试心理学心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4页
晋级考试心理学心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4页
晋级考试心理学心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4页
晋级考试心理学心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4页
晋级考试心理学心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4页
晋级考试心理学心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4页
晋级考试心理学心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4页
晋级考试心理学心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4页
晋级考试心理学心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54页
晋级考试心理学心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54页
晋级考试心理学心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54页
晋级考试心理学心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54页
晋级考试心理学心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54页
亲,该文档总共1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晋级考试心理学心得.docx

《晋级考试心理学心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晋级考试心理学心得.docx(1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晋级考试心理学心得.docx

晋级考试心理学心得

心理学部分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

1.人的心理现象极其复杂,概括来说,它主要包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分呢。

2.认识过程是指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反应客观事物的特征、关系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3.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4.辩证唯物主义心理观认为,人的心理实质上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5.实验者在进行心理学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的三项变量是控制变量、自变量和因变量。

6.心理现象又可以称为心理活动,简称心理。

7.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人的心理规律,实现对人的心理活动的正确说明、准确预测和有效控制与调节,从而提高人的实践活动的效率。

8.心理学史研究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相互关系的规律的科学。

9.在心理学史上,一般把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的心理实验室视为心理学独立的标志,把冯特誉为心理学独立的旗手。

1.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神经元,它由核心颗粒和连接线DNA两部分组成。

2.神经元主要有接受信息功能和传递信息功能。

3.两个神经细胞相互接触的部位称突触。

4.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5.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组成。

6.高级神经活动过程包括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7.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8.人脑由大脑、小脑、间脑和延髓组成。

1.知觉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4种特性。

2.直观教学形式包括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等。

3.“戴着眼镜找眼镜”是因为感觉适应造成的;从不同的角度看,我们总是把门知觉为长方形是知觉恒常性的表现。

4.在社会知觉中常出现的4种偏差是晕轮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和刻板印象。

5.内部感觉包括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6.物体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1.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2.记忆过程的基本环节是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

3.根据信息加工的内容分,记忆可分为形象记忆、语词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4.根据信息加工的时间长短,记忆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5.遗忘可分为永久遗忘和暂时性遗忘。

6.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出人的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

7.联想具有4个规律,他们是接近律、类似律、对比律和因果律。

8.记忆的品质包括敏捷性、持久性、正确性和准备性。

1.人的思维过程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特征。

2.人类思维活动的过程表现为输入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输出信息、完成等。

3.人类的抽象思维是以语言符号为中介对现实的反映。

4.根据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或思维形态的不同,思维可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5.个体掌握概念有两条途径:

一条是掌握日常概念,另一条是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6.问题解决的过程可以分为4个阶段,这4个阶段分别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

7.幻想是指向未来的想象;梦是一种睡眠状态下的想象。

8.有意想象按其创造性的不同,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其特殊形式是幻想。

9.发散性思维的三个维度是流畅度、变通度、独创度。

10.创造性思维的形式有理论思维、直观思维、倾向思维、联想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

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的反映。

2.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3.情绪和情感表现为喜怒哀乐等特殊的情态变化。

4.一般地讲,如果客观事物符合和满足人的需要,人就会产生愉快、喜欢、满意等内心体验;反之,如果客观事物不能满足人的需要,人就会产生不愉快、痛苦等内心体验。

5.从需要的角度看,情绪是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体验,情感则是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体验。

6.从表现的角度看,情绪带有情境性,易变化,而情感则相对比较稳定。

7.表情可以分为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动作表情。

8.根据情绪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性,可把它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9.比较持久的、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心理活动的情绪状态是心境;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是激情;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叫应激。

10.按照情感的社会内容,可把情感分为道德感、美感、理智感。

11.在人的智力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体验叫理智感。

12.人根据审美的需要,按照一定的美的评价标准,把在创作或欣赏美的事物过程中产生的情绪体验叫美感。

1.意志是自觉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对具有高度自觉性和坚定性的人的赞颂。

3.意志对行动的调节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发动;一是制止。

4.意志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是采取决定阶段;第二是执行决定阶段。

5.意志行动以随意动作为基础,往往与克服困难联系。

6.引起一个人开始参加某种活动的相当稳定的行为倾向称为动因。

7.动机冲突主要有双趋式、双避式、趋避式和多重趋避冲突。

8.“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是一种双趋式冲突。

9.坚强意志的基本品质有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

10.与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

11.与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受暗示性和独断性。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在人的心理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表现在注意具有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3.注意的特征有广度、稳定性、分配、转移。

4.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品质是注意的分散。

5.根据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可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1.个性的心理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2.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气质、能力和性格。

3.个性倾向性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的动力系统。

4.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5.人的个性不仅受生物因素的制约,而且还受社会因素的制约。

6.生物因素对个性发展提供可能性,对个性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因素。

7.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把需要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8.根据需要的对象,可以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9.马斯洛认为,人类有5种基本需要: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10.诱因可以划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

13.动机具有激发、指向和维持与调节的功能。

14.根据动机的起源,可以把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1.能力按照它的倾向性可以划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智力是一种以抽象思维为核心的综合的认知能力,它包括感知记忆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创造能力。

3.社交能力使人们的社交活动表现出来的能力。

4.能力的类型指的是在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方面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

5.才能就是各种能力的完备的、独特的、质的方面的结合。

如果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各种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和最完善的结合,并能创造性的完成相应的活动,那么通常把这种能力叫做天才。

6.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模仿能力是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活动来学习各种知识,然后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反应的能力。

1.气质在一定条件影响下可以或多或少地变化,它由可塑性。

环境因素、教育因素、个人的主观努力、年龄都会影响气质发生变化。

2.巴甫洛夫认为大脑皮质的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具有3个基本特性:

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

3.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动力特征包括6个心理成分,即感受性、耐受性、反应的敏捷性、行为的可塑性、情绪兴奋性、倾向性。

4.古希腊著名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中有来自不同器官的4种体液,根据体液的混合比例中哪一种占优势,把人分为4种类型的气质:

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1.道德是由社会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道德品质是在道德动机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种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

3.道德认识是对社会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4.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评价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5.当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称为稳定的、经常地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时,它们就构成了道德意志。

6.道德品质的形成就是一定的道德规范与一定的道德行为方式之间建立起比较稳固的联系。

7.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实质是社会的行为规范内化为个人行动的指南,称为个人的道德信念。

8.道德信念是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激发起强烈的道德情感,并经过道德实践的反复验证而形成的。

1.班集体形成的一般过程:

第一阶段,试探性交往期;第二阶段,小群体涌现期;第三阶段,小群体的统合期;第四阶段,班集体的形成期;第五阶段,班级集体的巩固发展期。

2.班级群体动力的要素包括班群体压力、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群体人员的人际关系等。

3.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包括社会助长和社会阻抑、从众和服从、去个性化、群体极化。

4.班群体中非正式群体的常见类型根据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可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①利益型。

②爱好型。

③信仰型。

④情感型。

⑤亲缘型。

求知型、嫉妒型、逆反型

根据非正式群体成员的构成情况,可分为下面三种类型:

①平行型。

②垂直型。

③混合型。

二、选择

1.气质的类型无好坏之分。

2.行为表现为孤僻、动作缓慢、很少表现自己,尽量摆脱出头露面的活动,避免同陌生的、刚认识的人交际的气质类型为抑郁质。

3.胆汁质和多血质类型的人更适合于要求迅速、灵活反应的工作。

1.性格是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的评价和行为倾向,它是在生活环境中,随着意识的成熟、情感的丰富、经验的积累逐步形成的。

2.性格的结构主要有性格的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

3.现代人应具有的性格特征有:

自尊心、独立性、自信心、责任心、自制、竞争心。

4.恩格斯曾说,“人的性格不仅表现在做什么,而且表现在怎么做。

5.从心理机能上划分,性格可分为:

理智型、情感型和意志型。

1.课堂管理的基本功能是促进和维持。

2.心理气氛是指群体中占优势的人们的某些态度与情感的综合体现。

3.学校领导的管理类型一般有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

4.课堂内环境包括人环境和物环境。

5.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往具有多层性、自主性、求异性、情趣性和差异性等特点。

1.提高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方法有角色改变技术、教学反馈技术、现场指导技术。

2.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及其影响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产生的。

3.影响教师效能感的关键是教师的教育观和自信心。

4.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一般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

5.在学校里,教师要求学生正直、公正,作为教师本人,应首先正直、公正。

这充分体现出教师充当的行为规范的示范者角色

1.目前世界各国都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

2.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标准是智力正常。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和最基本途径是日常教育教学活动。

4.心理咨询与辅导中心的会谈技术主要包括倾听的技术、影响的技术和非言语的技术,掌握这些技术和技巧,有利于提高辅导效果。

5.心理咨询与辅导的会谈中的信息主要有认知性的和情绪情感性的两种。

6.给予当事人引起强烈焦虑或恐惧的刺激,从而使紧张、焦虑或恐惧消失的心理辅导方法叫做冲击法。

7.心理咨询与辅导的过程包括:

信息收集阶段、分析诊断阶段、目标确立阶段、方案探讨阶段、行动实施阶段、结束阶段。

1.人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3.在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的心理学家是罗杰斯。

4.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

5.由实验者安排刺激情境或实验情境,并由其操纵、借以引起被试反应的因素或条件是自变量。

6.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的方法是测验法。

7.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学者是冯特。

8.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因此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

1.下列属于第二信号刺激物的是:

数字。

2.心理学界认为,动物心理的真正出现是在腔肠动物阶段。

3.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是巴甫洛夫。

1.人在看书时,用红笔画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是利用知觉的选择性。

2.“一目了然”是由于知觉的整体性。

3.视觉的适应有明适应、暗适应。

4.“胖人宜穿竖条衣服”是利用错觉的原理。

5.“情人眼里出西施”是晕轮效应。

1.短时记忆的记忆广度约为7+-2组块。

2.一个较长的学习材料,它的开头与末尾遗忘较少,而中间部分遗忘较多,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作用而产生的。

3.考试时,有些试题要求默写、填空、回答问题等,这是属于有意记忆。

4.由冷想到热,由苦想到甜,由小想到大……是对比联想。

1.情绪和情感反映客观事物同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

2.情绪和情感是以需要为中介的反映形式。

3.情绪和情感是人所特有的的说法是错误的。

4.情感具有情境性的说法是正确的。

5.“喜者见之而喜,忧者见之而忧”是心境的描述。

6.狂喜、暴跳如雷是激情的描述。

7.义务感、责任感是道德感的核心。

8.发现问题时的怀疑感、百思不得其解时的苦闷感都是理智感的表现。

1.下面哪种活动是意志行动?

背诵课文

2.克服困难、自觉的目的是意志过程不可缺少的因素。

3.毕业生择业时,面对多重选择,是哪种冲突的表现?

双重趋避式冲突

4.与受暗示性和独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自觉性。

5.中国女排奋力拼搏,获得“五连冠”,表明中国女排具有的意志品质是坚持性。

6.“我行我素”、“固执己见”是和意志的自觉性品质相反的表现。

7.在面对问题时经常举棋不定,是果断性意志品质弱的表现。

8.对于胆小而易受暗示的学生,老师要培养他们的自觉性意志品质。

9.对过分活跃和缺乏自控的人,应注意特别培养他的自制性。

10.某学生遇到难题时,会仔细思考,甚至连喜爱的动画片也不去看,表明该学生具备自制性这种意志品质。

1.骑自行车的时候,眼耳手并用是注意的分配。

2.在夜晚的大街上,闪烁的霓虹灯更能引起人的注意,这是由刺激物的运动、变化引起的无意注意。

3.“鹤立鸡群”的“鹤”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原因是刺激物的对比关系。

4.不属于注意品质的是注意的选择。

l.个性是指一个人的〔)。

A.心理过程B.整个心理面貌C.气质D.性格B

2.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A.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B.性格气质和能力

C.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D.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C

3.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是()A.个性倾向性B.气质C.性格D.能力A

4.个性结构中比较稳定的因素是()A.需要B.动机C.兴趣D.个性心理特征D

5.个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力是()A.感觉B.知觉C.需要D.能力C

6.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心理学象是()A.马斯洛B.勒温C.默里D.罗杰斯A

7..引起动机的内在心理条件是〔〕。

A.感觉B.思维C.需要D.性格C

8.人类主要的社会性动机是〔〕A.饥饿动机和干渴动机B.成就动机和交往动机

C.好奇动机和探索动机D.探索与操作动机B

9.下列哪个选项是根据动机对活动过程作用大小划分的?

()

A.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B.意识动机和潜意识动机C.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D.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A

10.下列哪个选项是指对活动过程本身的兴趣?

()A.物质兴趣B.精神兴趣C.直接兴趣D.间接兴趣C

11.下列哪个选项是指对活动结果的兴趣?

()A.物质兴趣B.精神兴趣C.直接兴趣D.间接兴趣D

12.“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说明个性特征的()A.稳定性B.独特性C.可变性D.倾向性B

1.骄傲和虚心是性格的表现。

2.性格在个体的整个个性特征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核心意义。

3.阿德勒根据人的竞争性的不同把性格划分为“优势型”与“自卑型”。

4.场依存性简单地说是指一个人独立性的程度。

1.道德品质的基础是道德认识。

2.最高层次的道德动机是道德信念。

3.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道德信念。

4.人们在具有了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条件下,是否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主要取决于道德信念。

5.关于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和影响因素,社会学习论的研究更侧重于道德行为方面。

6.社会学习论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

7.小学生在回答“什么是讲道德”这一问题时,只能答“不打架、不骂人”等而不能作出概括性的回答,这种道德概念称为具体的道德概念。

8.有的学生对“五讲四美”的内容、意义和要求都能讲出来但却不能体现在行动上,这种道德概念称为知识性的道德概念。

9.低年级学生经常会出现好心干错事的现象,其原因主要是不善于选择道德方式。

1.教师角色意识的形成一般要经过几个阶段。

当一个教师将教师角色的社会期望转化为自己的心理需要时,这属于信念阶段。

2.使教师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明确问题情境,这时教学反思过程的具体经验阶段。

3.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这是教学反思。

四、名词解释

1.心理学:

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具体来说,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实验法:

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3.观察法:

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的言行变化,作出详尽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4.调查法:

同是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问题。

为了研究那些不能从外部观察的心理活动或心理特征,可用调查法。

1.反射:

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有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一定的外界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

2.反馈:

被作用部位反作用于作用它的上级部位,叫反馈。

泛指发出的事物返回发出的起始点并产生影响。

3.条件反射:

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是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

1.知觉:

人对事物的各个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

是个体组织、选择并解释感觉的过程。

2.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人认识过程的最初阶段。

3.适应:

感受性变化的普遍规律。

同一感受器内,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4.错觉:

也叫错误知觉,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不正确地、歪曲地知觉。

5.晕轮效应:

也叫光环效应,是指人在社会知觉中,将知觉对象的某种特征不加分析地扩大到其它方面或总体特征去的现象。

1.记忆:

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遗忘)、回忆或再认三个基本环节。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

2.识记:

获得事物的映象并成为经验的过程。

3.保持:

是人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贮存过程。

是记忆过程的一个环节。

4.遗忘:

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和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5.回忆:

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在一定条件下能把它重新再现出来。

6.记忆策略:

是指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1.思维: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2.想象:

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3.再造想象:

是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等的提示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4.创造性思维:

是创造活动的一种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水平。

5.问题解决:

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6.概念:

是用一定的词来记载和标志的,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也是构成人类知识的最基本的成分,形成或掌握概念是人类认识事物、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

1.情绪和情感:

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它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2.心境:

较持久而微弱的情绪状态。

3.激情:

强烈的、暴风雨般的、激动而短促的情绪状态。

4.应激:

又称应激状态。

是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险情境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5.道德感:

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6.理智感:

人在智力活动中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7.美感:

是人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的美的特征的情感体验。

1.注意:

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它是心理活动动力特征之一。

2.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亦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一种积极主动地指向与集中于当前目的任务的注意,受人的意识支配、调节与控制,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特点。

3.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有预定目的而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它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注意形式。

1.能力:

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表现在人所从事的各种活动中,并在活动中得以发展。

2.超常儿童:

是指智力发展明显高于同龄儿童平均水平,一般认为,智商在140以上的儿童称为超常儿童。

3.特殊能力:

是指从事某项专业活动所必备的能力。

4.一般能力:

是指各种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它是从事一切活动所必备的。

抽象概括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

智力是一般能力的综合。

5.智力落后儿童:

是指智力发展明显低于同龄儿童平均水平,并有适应行为障碍的儿童。

1.气质:

是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的程度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特点。

2.气质的体液说:

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著名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气质。

他认为人体中有来自不同器官的四种体液的混合比例决定机体的状态。

根据这些体液的混合比例中哪一种占优势,把人分为四种类型的气质:

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血液占优势的是多血质,粘液占优势的是粘液质,黄胆汁占优势的是胆汁质,黑胆汁占优势的是抑郁质。

体液说虽然并未被科学研究所证实,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确实可以观察到它所描述的四种气质类型。

正因为这样,希波克拉底关于四种气质类型的概念一直沿用至今。

1.性格:

性格是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

2.皮格马利翁效应也有译“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1968年,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

亦称“罗森塔尔效应(RobertRosenthalEffect)”或“期待效应”。

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

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因此教师的期望对学生性格的形成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学校是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主轴构成的社会集体,教师对学生期望、期待、热情关注是影响学生性格的一个重要因素。

3.性格的态度特征

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指人对待现实的态度方面的特征。

它是性格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由于客观现实的多样性,因此,人对现实的态度的性格特征也是多种多样的。

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1.对他人、集体、社会的态度特征。

表现在这方面的性格特征主要有: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富于同情心、诚实、正直、有礼貌等;与此相对立的有对国家和集体漠不关心、自私、孤僻、虚伪等。

2.对学习、工作、劳动和劳动产品的态度特征。

表现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