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202222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76 大小:707.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6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6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6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6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6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6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6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6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6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6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6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6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6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6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6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6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6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76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76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76页
亲,该文档总共17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docx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docx(17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docx

第一单元

1消息二则

精彩开篇词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报吗?

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

新闻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

喜欢新闻,可以培养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学习目标

1.了解消息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消息的能力。

2.能根据消息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和层次。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构筑成了一个庞大的视听世界,而人们要了解世界日常接触最多的文体之一便是新闻。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即时的新闻的报道,它使我们足不出户,便遍知天下事。

接下来我们将利用两节课的时间来了解两则气势恢宏的新闻,看看新闻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

首先来学习第一则: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芜湖(wú)摧枯拉朽(kū)溃退(kuì)荻港(dí)

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经营:

筹划、组织、管理。

摧枯拉朽:

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溃退:

溃败后退。

3.背景链接

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该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

4.文体链接

(1)“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典型事实所作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2)新闻的五要素(五个W)是:

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

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

(3)新闻的表达方式:

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4)新闻的特点:

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

(5)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

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

引题:

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正题:

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副题:

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导语,一般指新闻开头(即“电头”)后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文字,它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

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

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

背景和结语有时也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6)消息固定的格式:

倒金字塔结构,即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高潮在前(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住最重要的信息。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五要素”。

【交流点拨】在这条消息中,何时: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午夜到二十一日不到二十四小时;何地:

芜湖、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

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何事: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故:

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签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命令。

2.速读消息,找出导语、主体和结语。

【交流点拨】导语: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主体: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结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二)语言品析

这则消息明显流露出作者的自豪之情,试揣摩下面句子具体表达的情感和内涵。

1.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交流点拨】“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中毫不隐讳地流露出作者的自豪之情。

“经营了三个半月”极言准备的充分,按理说长江防线应当是牢不可破的,但是后面紧接着说国民党军溃退之快,二者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对比中愈显我军势不可挡,敌军不堪一击。

2.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交流点拨】“风平浪静”“万船齐放,直取对岸”表现了我军稳操胜券的心态。

这可以说是在新闻消息中难得一见的抒情笔调,渡江战斗如有天助,江景美丽,军威壮观,犹如一幅景物画,令人赏心悦目,透露着乐观轻松的心情。

3.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交流点拨】“不到、即已、正向”,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和“突破、占领、进击”这些表示行为的词语恰当地配合,把我军攻势迅猛、锐不可挡的态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板书设计

标题三十万(兵力)胜利南渡(结果)

我三十万大军导语英勇渡过(自豪)

胜利南渡长江主体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突破、占领(英勇无畏)

敌军——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败(不堪一击)

结语英雄式坚决地执行(赞扬)

五、拓展延伸

本文作者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他的许多经典语言哲理深刻,广为流传。

下面是毛泽东流传较广的几句话,请将它们连线。

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最豪迈最傲气的一句话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最谦虚的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最震撼人心的一句话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交流】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豪迈最傲气的一句话——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最谦虚的一句话——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最震撼人心的一句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这则消息所报道的渡江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通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它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正义的胜利。

我们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这则消息就是: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锐不可当(dāng)泄气(xiè)要塞(sài)签(qiān)订歼(jiān)灭

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锐不可当:

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当,抵挡。

溃退:

因被打垮而后退。

溃,败,常指(军队)被打垮。

要塞:

指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业已:

已经。

歼灭:

消灭(敌人)。

3.背景链接

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

思考:

这个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交流点拨】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2.速读主体部分,完成下面表格。

【交流点拨】

渡江三路大军

时间

兵力

渡江人数

中路军(安庆—芜湖)

二十日夜—二十一日夜

三十万

三十万

西路军(九江—安庆)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三十五万

三分之二

东路军(南京—江阴)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时—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三十五万

大部

3.跳读课文,口头复述记叙的六要素。

【交流点拨】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夜至四月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

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

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二)深层探究

本篇报道的主体是写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为何是从中路写起?

何处详写?

何处略写?

为什么这样安排?

【交流点拨】中路于二十日首先渡江,所以先写。

二十一日夜即已渡完,只用一句话就交代清楚了。

至于其受阻情况,因与西路一样,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所以此路略去。

次写西路,略写。

最后写东路。

由于这里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加之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意义重大,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报道写得十分具体。

尤其是最后两句详写了我军的战果,是为了说明水路长江和陆路京沪线已经全部被我军切断,敌人毫无退路,敌我双方态势已十分明朗。

(三)语言品析

文章中有许多语言极富表现力,试揣摩以下加点字的含义。

1.西起九江(不含)。

【交流点拨】“不含”指不包括,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去掉就成了包括九江在内了。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交流点拨】“百万”以数量的庞大,“冲破”“横渡”以动作的激烈显现出战役的壮阔,表现我军排山倒海、摧枯拉朽、无坚不摧的气势。

3.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交流点拨】“不料”充满嘲讽的语气,显示出我军的神勇。

4.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交流点拨】连用六个动词,表现出我军的英勇善战,所向披靡。

四、板书设计

标题百万(兵力)横渡(锐不可当)

冲破(排山倒海)

扬将士神威

展渡江盛况扬将士神威

人民解导语渡江概况

放军百横渡(一往无前)

万大军中路军——首战告捷(略写)

横渡长江主体西路军——所向无敌(详写)

东路军——战绩辉煌(详写)

背景一方面……一方面……

结语占领要塞封锁长江

五、拓展延伸

找出下列这则新闻的电头、导语、主体。

路透社2月9日电中美两国空军军机在南海黄岩岛附近上空相遇,两者最近距离仅为305米。

受访的美国官员表示,相遇双方为美国海军一架P-3巡逻机和中国的一架空警-200预警机。

这名美国官员称,中美之间的类似互动并不常见,2016年仅发生过两次。

据调查,其中有一次也是发生在南海上空。

2月8日事件发生后,美军官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尽管仍旧使用“不安全(unsafe)”一词描述这一事件,但是表示此事是“无心之失(inadvertent)”。

【交流点拨】电头:

路透社2月9日电导语:

中美两国空军军机在南海黄岩岛附近上空相遇,两者最近距离仅为305米。

主体:

受访的美国官员表示……是“无心之失(inadvertent)”。

2外国消息二则

精彩开篇词

“请将我的财产变做基金,每年用这个基金的利息作为奖金,奖励那些在前一年度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人。

”这是诺贝尔生前立下的遗嘱,这位为世界贡献一生的伟大科学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鼓励着一代一代的科学家不断前行。

而钞票呢?

我们每天都在用,它也在不断改进,那它的改进会给人们带来哪些影响呢?

接下来我们就要来学习两则消息,了解它们的始末。

学习目标

1.了解消息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消息的能力。

2.学习诺贝尔为科学艰难而又执着追求的精神以及诺贝尔奖本身的人文精神。

3.了解欧盟各国的货币,用心体会凝聚在货币中的文化和民族精神。

4.研读课文,仔细体会欧盟各国告别本国货币的心情。

5.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发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895年11月27日,诺贝尔立下遗嘱,诺贝尔奖产生。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去世,1897年,诺贝尔的遗嘱公布,诺贝尔基金在1900年创立,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奖项评审团建立,1901年12月10日下午四点半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经过了种种质疑和争论,经过了各方的不懈努力,诺贝尔的遗愿终于实现了。

诺贝尔奖在科学界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它对激励世人探索科学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1901年诺贝尔奖的首次颁发,深深体会它的精神吧!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的词语注音。

颁发(bān)仲裁(zhòng)遗嘱(zhǔ)

霍夫(huò)渗透(shèn)拨款(bō)

2.解释下面的词语。

拨款:

指政府或上级拨给款项。

遗嘱:

一个人说明他死后如何处理其动产和不动产的书面文件。

建树:

表示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或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

卓有成效:

卓:

卓越,高超。

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

仲裁:

公认的第三者在争端两方间进行裁定公断。

3.知识链接

(1)诺贝尔

诺贝尔,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炸药的发明者,1833年10月21日出生于斯德哥尔摩,1896年12月10日逝世。

诺贝尔一生拥有355项专利发明,并在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2)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

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5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于1901年首次颁发,截至2016年共授予了881位个人和23个团体。

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仔细阅读标题,看看标题告诉了我们哪些内容?

【交流点拨】标题清晰简洁地交代了消息的主要内容,并强调了首次颁发,暗示了本则消息叙述的角度和下文需要详写的内容。

2.朗读课文,找出消息的导语部分,在课本上标注出来。

【交流点拨】文章开头一段是导语。

(导语是指一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

它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揭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本段有两句话组成,第一句交代了人物、时间和事情的结果。

第二句交代了事情的缘由(诺贝尔的遗嘱)。

3.研读课文,找出消息的主体部分,简要说说主体部分的内容有哪些?

【交流点拨】主体部分是文章的二、三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一一列举了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条理清晰,简明扼要;消息事实准确而翔实。

第三自然段叙述了颁奖机构、拨款来源、授奖的时间和地点,交代了诺贝尔奖的基本情况,让人们明白诺贝尔奖颁发机构的组成。

4.研读课文,找出消息的背景部分,简要说说背景部分的内容有哪些?

【交流点拨】文章的第四段是背景部分,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这在委婉告诉人们诺贝尔奖的公平公正,也正如诺贝尔遗嘱中所说:

在评选的整个过程中,获奖人不受任何国籍、民族、意识形态和宗教的影响,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

(二)深层探究

文章的背景部分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审权的分离,你觉得作者有什么用意?

【交流点拨】诺贝尔奖资金管理权和评审权的分离在于说明诺贝尔奖的公平公正,各个机构各司其职,互不干涉,从而保证了诺贝尔奖的诚信度。

事实证明,现在诺贝尔奖可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奖了,这与诺贝尔奖资金管理权与评审权的分离是有一定关系的。

(三)语言赏析

消息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

认真研读课文,举例子来加以说明。

【交流点拨】“从即日起,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句中“从即日起”说明了颁发诺贝尔奖从今天开始了;还说明今天的颁奖是首次。

用词准确,表达简明。

“根据”一词准确地说明实施及颁发诺贝尔奖的依据,从源头上回答了人们的疑问。

四、板书设计

标题——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首届诺导语——人物、时间、事情的结果、事情的缘由

贝尔奖主体——获奖情况、颁发机构及时间地点

颁发背景——颁奖资金来源、资金管理与评审的分离

五、拓展延伸

1.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

通过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他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2015年屠呦呦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人,获奖理由:

发现了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

2.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新闻的内容。

(不超过20个字)

本报讯 连日来,南方大部分地区连降暴雪,造成几十年来罕见的冰雪灾害。

身处全国各地的体育界人士也纷纷用行动表达对于灾区人民的支持和慰问。

正在上海进行冬训的刘翔和教练孙海平捐出三件刘翔亲笔签名的球衣进行拍卖,以表示对灾区人民的支持。

包括奥运冠军张国政、石智勇、刘春红在内的国家举重队全体成员和国家体育总局举摔揉中心向灾区人民捐赠了24000元。

张连伟、梁文冲、张娜、冯珊珊四位高尔夫球员将60万人民币奖金全部捐献给灾区人民。

为表示对战斗在抗灾第一线英雄的支持,姚明昨天特意捐赠出亲笔签名的篮球一个,他还从美国发回了祝福。

【交流】南方暴雪成灾,体育界人士用行动支持灾区。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货币是一个国家的名片,是一个国家主权的象征,它映射出各民族的民情、民俗和信仰,浓缩了的典故、传统,仿佛无声地诉说着各国人民求福求喜求安宁的生存主题,向我们透露着超越时空的信息。

当需要告别这一切时,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别了,钞票上的民族文化》去感受一番吧!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的词语注音

吞食(tūnshí)安慰(ānwèi)钞票(chāopiào)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吞食:

指吞吃,吞并。

安慰:

指安顿抚慰。

用欢娱、希望、保证以及同情心减轻、安抚或鼓励。

3.知识链接

(1)欧元

欧元(Euro)是欧盟中19个国家的货币。

欧元的19会员国是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芬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希腊、马耳他、塞浦路斯。

1999年1月1日在实行欧元的欧盟国家中实行统一货币政策,2002年7月欧元成为欧元区唯一合法货币。

欧元由欧洲中央银行和各欧元区国家的中央银行组成的欧洲中央银行系统负责管理。

欧元是自罗马帝国以来欧洲货币改革最为重大的结果。

欧元不仅仅使欧洲单一市场得以完善,欧元区国家间自由贸易更加方便,而且更是欧盟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欧元的意义已不仅仅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它也将对保持欧洲的稳定、和平与繁荣作出贡献。

欧元是欧洲经济和政治一体化的象征,是欧洲稳定和统一的象征。

经历了数个世纪战争创伤的欧洲国家誓言团结起来,捍卫自由、民主和人权。

欧元使欧盟获得了走向更紧密联合发展的基础,欧元的意义不仅仅是一种货币单位,其重要性在于它淡化了欧洲地区的疆域和国别概念,是欧洲各国团结的标志。

(2)文中人物

卡拉瓦乔:

意大利画家,1593年到1610年间活跃于罗马、那不勒斯、马耳他和西西里。

他通常被认为属于巴洛克画派,对巴洛克画派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贝尔尼尼:

意大利雕塑家,建筑家,画家。

早期杰出的巴洛克艺术家,十七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大师。

弗洛伊德:

是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他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现代医学模式的新基础,为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柱

塞尚:

法国著名画家,是后期印象派的主将,从19世纪末便被推崇为“新艺术之父”,作为现代艺术的先驱,西方现代画家称他为“现代艺术之父”、“造型之父”或“现代绘画之父”。

《静物苹果篮子》是他的著名作品。

阿波罗:

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光明、音乐、预言与医药之神,为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是众神之王宙斯与黑袍女神勒托之子,狩猎神阿尔忒弥斯之弟。

亚历山大大帝:

即亚历山大三世,马其顿帝国国王,亚历山大帝国皇帝,生于古马其顿王国首都佩拉,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四大军事统帅之首(亚历山大大帝,汉尼拔,恺撒大帝,拿破仑)。

“小王子”:

《小王子》是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于1942年写成的著名儿童文学短篇小说。

本书的主人公是来自外星球的小王子。

书中以一位飞行员作为故事叙述者,讲述了小王子从自己星球出发前往地球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历险。

格林兄弟:

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两人的合称,他们是德国19世纪著名的历史学家,语言学家,民间故事和古老传说的搜集者。

两人因经历相似,兴趣相近,合作研究语言学、搜集和整理民间童话与传说,故称“格林兄弟”。

他们共同整理了销量仅次于《圣经》的“最畅销的德文作品”——《格林童话》。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仔细阅读标题,看看标题告诉了我们哪些内容?

【交流点拨】文章的标题,语气中带着强烈的感情,点出这则消息的独特视角——钞票上的民族文化,颇有特色。

2.朗读课文,找出消息的导语部分,在课本上标注出来。

【交流点拨】导语是文章第一段,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以直接抒情的方式告别欧盟各国中有代表性的钞票,表达了难舍之情。

3.研读课文,找出消息的主体部分,简要说说主体部分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交流点拨】文章二、三、四、五段是消息的主体部分,一一列举了将被欧元代替的各国法定货币,还列举了人们熟悉的格林兄弟等来说明钞票上的民族文化将要成为历史。

(二)深层探究

消息报道强调客观性,但作者的情感总是免不了要流露出来。

找出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并作简要分析。

【交流点拨】文章的标题,语气中带着强烈的不舍之情。

开头用抒情的方式,第一段连续两个“再见啦”,第二段连续三个“再见了”,用人们只有分别时才用的“再见”,运用反复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不愿分离和依依不舍之情。

“我们不愿看到你们离去。

”这一句运用直接抒情的方式直抒胸臆表达了欧盟区各国人民对本民族货币的眷恋和难舍。

“对民族自尊心的唯一安慰将是欧元的硬币,采用欧元的12个国家,可以在这小小硬币的一面自由选择一种图案”句中通过“唯一”“小小”“一面”等词语叙述了欧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