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通风课程设计说明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2244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9.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矿井通风课程设计说明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矿井通风课程设计说明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矿井通风课程设计说明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矿井通风课程设计说明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矿井通风课程设计说明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矿井通风课程设计说明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矿井通风课程设计说明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矿井通风课程设计说明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矿井通风课程设计说明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矿井通风课程设计说明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矿井通风课程设计说明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矿井通风课程设计说明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矿井通风课程设计说明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矿井通风课程设计说明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矿井通风课程设计说明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矿井通风课程设计说明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矿井通风课程设计说明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矿井通风课程设计说明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矿井通风课程设计说明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矿井通风课程设计说明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矿井通风课程设计说明书.docx

《矿井通风课程设计说明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矿井通风课程设计说明书.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矿井通风课程设计说明书.docx

矿井通风课程设计说明书

目录

摘要3

第一章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1

1.1矿区概述1

1.1.1地理位置1

1.1.2地形、地势及水文1

1.1.3矿井气候条件1

1.2井田地质特征2

1.2.1煤系地层概述2

1.2.2井田范围及勘探程度2

1.2.3地质构造2

1.3煤层特征2

第二章井田境界及储量4

2.1井田境界4

2.2井田的工业储量4

2.3井田可采储量4

2.3.1井田储量的确定4

第三章矿井工作制度及设计生产能力、服务年限6

3.1矿井工作制度6

3.2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6

第四章井田的开拓及基本巷道布置9

4.1矿井开拓9

4.1.1井田开拓方式的原则9

4.1.2井筒开拓方式的选择9

4.1.3开拓系统综述9

4.2矿井基本巷道9

4.2.1主井和风井和井底车场9

4.2.2采区巷道和峒室和主要巷道布置9

4.3采煤方法和矿井运输、提升系统9

4.3.1采煤方法和回采工艺10

第五章矿井通风系统11

5.1矿井通风系统的选择11

5.1.1选择矿井通风系统的原则11

5.1.2采掘工作面的通风方式11

5.1.2.1采煤工作面的通风方式11

5.1.2.2掘进工作面的通风方式12

5.1.3采区通风系统的选择13

5.2矿井需风量的计算13

5.2.1风量计算的标准和原则13

5.2.2矿井风量计算13

5.2.2.1回采工作面所需风量13

5.2.2.2掘进工作面需风量的计算16

5.2.2.3硐室实际需风量计算17

5.2.2.4其它巷道所需风量17

5.2.2.5总供风量17

5.2.3矿井局部通风方式的选择17

5.2.3.1局部通风机的通风方式17

5.2.3.2局部通风机和风筒的类型18

5.3采区通风阻力的计算19

5.3.1矿井通风总阻力的具体计算19

第六章采区安全技术措施23

6.1预防瓦斯和煤尘爆炸的技术措施23

6.1.1预防瓦斯爆炸的技术措施23

6.1.2预防煤尘爆炸的技术措施23

6.2火灾和水患的预防措施24

6.2.1火灾的预防措施24

6.2.2水患的预防措施24

6.2.3采区避灾救灾路线25

课程设计体会及改进意见26

参考文献27

摘要

矿井通风设计是整个矿井设计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周密考虑,精心设计,力求实现预期要过。

本文通过对确定矿井通风系统、矿井总风量的计算与分配、矿井通风阻力计算、选择通风设备、概算通风费用等问题的研究与分析,深化了矿井通风设计中相关环节的设计与应用。

关键词:

矿井通风系统;矿井通风设备;矿井通风相关数据计算

 

第一章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1.1矿区概述

本井田内构造主要以断裂为主,并伴有岩浆活动。

井田内共查明断层21条,其落差大于50m的18条,小于50m的3条,将井田分割成若干块段,除零星非经济块段外,相对完整的块段有7个,但其几何形状均不规则,给机械化开采造成一定的难度。

另外,从与本矿井相邻的立新三矿的实际生产经验看,实际揭露的地质情况与地质报告所提供资料对比,大的构造如断层、褶曲控制较准,但与大构造伴生的小构造较多。

因此,虽然本矿井储量较大,按着规范要求可以满足1.50Mt/a及以上的井型,但设计认为本井田构造属简单偏复杂,且本报告依据是详查地质报告,预测精查之后地质条件很可能还要复杂,故井型不宜定的过大。

1.1.1地理位置

立新煤矿位于七台河矿区西部,距七煤公司约十二公里,行政区划属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立新区管辖。

地理坐标为北纬45°46′~45°47′,东经130°30′~130°31′。

井田东西走向长约5.5km,南北倾斜宽约2.5km,面积约13.75km2。

1.1.2地形、地势及水文

立新煤矿的水文地质条件为较强坚硬裂隙岩层充水的矿床。

单位涌水量为3.25L/s.m,含水层以静储量为主,根据近几年来的实测资料,年平均涌水量为247m3/h,最大涌水量为370m3/h,个别断层偶尔会发生出水现象,但其水量有限,且在短期内就会被疏干,区内小井虽多,但掌握都比较清楚,对矿井安全生产影响不大,随着开采水平的延伸,涌水量越来越小。

本区属寒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夏季温热,年平均最高气温为20.1~23.7℃,年平均最低气温为-17.4~-23.9℃,极端最低气温-35℃。

年降水量325.7~692.3mm,年蒸发量1095.5~1430.6mm,年平均相对湿度61~70%,年平均风速为4.1~4.7m/s,最大风速可达24m/s,风向多偏西风。

每年11月至翌年4月为冻结期,最大冻结深度为1.55~2.08m。

1.1.3矿井气候条件

该井地处黑龙江东部,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和多雨。

本区属寒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夏季温热,年平均最高气温为20.1~23.7℃,年平均最低气温为-17.4~-23.9℃,极端最低气温-35℃。

年降水量325.7~692.3mm,年蒸发量1095.5~1430.6mm,年平均相对湿度61~70%,年平均风速为4.1~4.7m/s,最大风速可达24m/s,风向多偏西风。

每年11月至翌年4月为冻结期,最大冻结深度为1.55~2.08m。

1.2井田地质特征

1.2.1煤系地层概述

本区位于集贤煤田的东南部,为一全隐蔽区。

区内地层系统简单,发育有元古界麻山群、古生界泥盆系中统、中生界侏罗系上统、新生界第三系上新统和第四系。

其中侏罗系上绕(鸡西群)最大地层厚度大于2400m。

井田内地层有元古界麻山群、古生界泥盆系、中生界侏罗系、新生界第三系和第四系。

井田内地层走向近南北,倾角一般为15~25°,局部地段由于断裂影响形成急倾斜带。

1.2.2井田范围及勘探程度

本井田共有可采煤层9层,经济可采煤层7层,其中14、20-1、29-1、30四个层基本全区发育,矿井总地质量226.70Mt,可采储量为126.31Mt。

其中适于综采及刨煤机开采的可采储量为93.47Mt,约占可采储量的74%,可满足建设1.20Mt/a矿井的储量及服务年限的要求。

1.2.3地质构造

本井田位于绥滨—集贤拗陷带的立新向斜东翼的南段,井田内以弧形断裂为主。

井田内地层走向近南北,倾角一般为15~25°,局部地段由于断裂影响形成急倾斜带。

井田内断层按走向可分为四组,共有断层21条,其中北北西~南北向组有9条,北东向组4条,北西向组6条,东西向组2条。

断层多为压扭性断裂,导水性差。

断层特征见表1-2-1。

井田内主要褶皱有两组,均位于井田中部的24~27勘探线间。

其中一组受F5和F10挤压及F38牵引所致,另一组受F6、F10、F33扭压产生。

井田内煤层局部受岩浆岩侵入,为燕山期侵入岩,主要见于29-1层的24勘探线及30层28~30勘探线间,呈岩床侵入煤层。

岩性以中性石英闪长岩、闪长玢岩及基性辉绿岩、玄武岩为主,少量流纹斑岩及石英斑岩,对煤层有一定的影响。

1.3煤层特征

主要由构造划分成六大块段,特别是初期开采的下部层组29-1、30层,其两层的总工业储量为105.53Mt,约占矿井总工业量的50%,厚度为1.33~4.09m,平均厚2.71m。

本井田内各可采煤层,按其在纵向剖面的分布规律及组合特征,可分为上、下二个煤层群,共9层煤。

上层群含有14、16、18、20、20-1、24层6个可采层,下层群含有29-1、30上、30层3个可采层。

其中经济可采煤层共7层,即上层群的14、16、18、20、20-1和下层群的29-1、30层。

其中14、20-1、29-1、30层为全区可采煤层,其余为局部可采煤层。

井田内煤层属稳定~较稳定,结构简单~复杂,一般含1~2层夹矸。

内煤层属低~中灰、特低硫、中~低磷、高发热量、易选~中等可选、弱粘结~中等粘结性、低变质阶段的气煤和长焰煤。

以气煤为主,长焰煤次之,局部见有少量弱粘结煤,主要做为动力用煤。

第二章井田境界及储量

2.1井田境界

在“立新矿区总体设计”及其批复所确定井田境界的基础上,结合立新三矿精查地质报告和其初步设计确定的井田境界,设计对本矿井的井田境界进行了重新核定,调整后的井田境界为:

南起F5、F33、F81断层,北至F16断层,东起30煤层露头,西至14煤层-1000m垂直投影。

其南北走向长约11km,东西倾斜宽约6km,井田面积约66k²。

2.2井田的工业储量

根据立新矿区总体设计的批复,本矿井的地质储量为212.92Mt。

本次预可研根据立新勘探区详查地质报告及重新核定的井田境界,对储量重新进行了核算,在25勘探线至F81断层间新增地质储量13.78Mt。

故本矿井的地质储量为226.70Mt。

2.3井田可采储量

计算可采储量时,采区回采率按薄煤层0.85、中厚煤层0.8、厚煤层0.75计算。

全矿井的地质储量226.70Mt,工业储量218.88Mt,可采储量126.31Mt。

2.3.1井田储量的确定

根据«煤炭工业技术政策»,从开采的经济效益出发,结合本井田具体地质、技术及经济条件,对全井田储量分析如下:

1、工业储量

如前所述,本矿井地质储量为226.70Mt,扣除远景储量7.82Mt,矿井工业储量为218.88Mt。

2、非经济可采储量

对部分煤层虽然达到可采厚度,但由于地质及开采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开采费用高,经济效益差或无经济效益的储量,结合本井田具体情况,列为非经济可采储量,主要包括下列情况:

(1)构造复杂,断层发育,断层间块段尺寸较小而难以采出的储量。

(2)虽能布置工作面回采,但由于块段孤立,储量小,开采的工程量大,经济效益不好的块段。

经计算全井田非经济可采储量为46.02Mt。

3、各类煤柱

(1)断层煤柱

根据断层落差暂定为:

落差≤50m的,断层一侧留30m煤柱,落差>50m的,断层一侧留50m煤柱。

全井田断层煤柱量为13.7Mt。

(2)工业场地煤柱

根据“三下”开采规程及七台河矿区的经验数据,其岩石移动角选用的参数为:

Φ=45º、δ=γ=70º、β=70º-0.3α(α为煤层倾角)。

经计算,工业场地煤柱量为1.06Mt,采区上山煤柱量为0.81Mt,合计为1.87Mt。

第三章矿井工作制度及设计生产能力、服务年限

3.1矿井工作制度

矿井设计年工作日为300d,每天三班作业,其中两班半生产、半班准备,每班工作8h,每天净提升时间为14h。

3.2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矿井设计生产能力的确定

根据国家计委对立新矿区总体设计的批复,立新四矿设计生产能力确定为1.20Mt/a。

本次预可研,设计从市场供求、技术可能及技术经济合理等原则出发,对矿井生产能力重新进行了分析论证,认为矿井设计生产能力确定为1.20Mt/a是合理的。

根据国家计委对立新矿区总体设计的批复,立新四矿设计生产能力确定为1.20Mt/a。

本次预可研,设计从市场供求、技术可能及技术经济合理等原则出发,对矿井生产能力重新进行了分析论证,认为矿井设计生产能力确定为1.20Mt/a是合理的,现论述如下:

1)市场供求

按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国家对煤炭产业作了较大的调整,增加了煤炭的出口,加大了关井压产的力度,减少了煤炭的供应能力,使我国煤炭总体上由前几年的严重供大于求转向供求基本平衡,煤炭销售转旺,市场活跃,局部煤炭供应趋紧,使煤炭价格回升,煤炭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

预测今后十年全国煤炭销量仍呈增长趋势,由2000年的12.85亿t,增长到2005年的14.1亿t,到2010年可达到15亿t,年均增加2000万t以上。

而2000年全国煤炭产量12.5亿t,根据目前在籍矿井和在建矿井生产能力分析,2005年全国产量可达13.3亿t,煤炭供应缺口0.8亿t;2010年全国煤炭产量可达13亿t左右,煤炭供应缺口2亿t左右。

从东北地区看,煤炭调入省主要是辽宁省和吉林省。

而辽宁、吉林两省的煤炭主产区均已处于后期,煤炭产量将逐年大幅度下降,煤炭调入量必将急剧上升。

2000年东北地区煤炭总需求量169.2Mt,产量141Mt,调入量28.2Mt,预计2005年煤炭需求量172Mt,产量140Mt,调入量32Mt,2010年总需求量可达180Mt,产量为138Mt,调入量42Mt。

2)储量分析

本井田共有可采煤层9层,经济可采煤层7层,其中14、20-1、29-1、30四个层基本全区发育,矿井总地质量226.70Mt,可采储量为126.31Mt。

其中适于综采及刨煤机开采的可采储量为93.47Mt,约占可采储量的74%,可满足建设1.20Mt/a矿井的储量及服务年限的要求。

从采区分布看,主要由构造划分成六大块段,特别是初期开采的下部层组29-1、30层,其两层的总工业储量为105.53Mt,约占矿井总工业量的50%,厚度为1.33~4.09m,平均厚2.71m。

而首采区二采上山又具有储量大(地质储量28.44Mt,可采储量19.29Mt),地质构造简单,开采条件较好,适于进行大规模的开采,可实现一井一面保证1.20Mt/a的生产能力。

3)从井田构造复杂程度分析

本井田内构造主要以断裂为主,并伴有岩浆活动。

井田内共查明断层21条,其落差大于50m的18条,小于50m的3条,将井田分割成若干块段,除零星非经济块段外,相对完整的块段有7个,但其几何形状均不规则,给机械化开采造成一定的难度。

另外,从与本矿井相邻的立新二、三矿的实际生产经验看,实际揭露的地质情况与地质报告所提供资料对比,大的构造如断层、褶曲控制较准,但与大构造伴生的小构造较多。

因此,虽然本矿井储量较大,按着规范要求可以满足1.50Mt/a及以上的井型,但设计认为本井田构造属简单偏复杂,且本报告依据是详查地质报告,预测精查之后地质条件很可能还要复杂,故井型不宜定的过大。

4)从目前采掘技术及工作面装备水平分析

根据目前国内中厚煤层开采的实际经验并参照相邻矿井及其它矿区的矿井生产情况,中厚煤层一次采全高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据统计资料,煤层厚度在2m及以上时的综采产量可达到1.00~1.50Mt/a左右,而2m以下的高档普采产量在0.3~0.6Mt/a。

另外,近年来引进的薄煤层刨煤机组也将薄煤层的生产能力和生产工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回采工艺的不断更新,使矿井的全员效率提高,生产成本降低,建设现代化矿井,实现高产高效成为可能。

经统计,本井田适于综采(包括薄煤层刨煤机综采)的储量占全矿总量的74%。

因此,推荐一井一面,提高采煤机械化程度、加大开采强度、减少工程量及工作面的搬家次数,特别是初期开采的后部层组(29-1、30层)储量占全矿井总储量的比例近50%,初期移交的首采区服务年限11.1a,单翼走向长度达2000余米,对保证采区长期稳定高产提供了先决条件。

另外,本报告就采区及工作面接续作了详细的安排,按1.20Mt/a井型考虑,矿井移交后前20a内可实一个采区一个面,20~55a间为一个采区1~2面,55a后形成两个采区同时生产的格局。

5)从现场管理水平看

七台河矿业集团系七台河矿务局整体改制的国有独资公司,具有几十年煤矿开采积累的实践管理经验,更有相邻立新二、三矿大型矿井综合机械化开采的实际经验,其中立新二矿的中厚煤层综采工作面的单产最高已达到0.15Mt/月,实际年产超过1.00Mt,这些都为本矿井建设成一个高产、高效的现代化矿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综上所述,在充分考虑上述各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煤炭市场的需求情况,以及七台河矿业集团的发展规划,本报告推荐矿井设计能力为1.20Mt/a,并为后期发展留有余地,设计中其主要生产系统在满足现有设计能力的基础上加一定的富余量。

2.矿井服务年限

本矿井采用单水平上下山开采,其运输水平标高为-550m。

矿井可采储量126.31Mt,储量备用系数1.45,矿井服务年限为72.6a。

第四章井田的开拓及基本巷道布置

4.1采区开拓

4.1.1井田开拓方式的原则

井田开拓索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一定的矿上地址和开采技术条件下,根据矿区总体设计的原则规定,正确的解决下列问题:

(1)确定井筒的形式、数目及其配置,合理选择井筒及工业场地的位置;

(2)不值大巷及井底车场;

(3)确定矿井开采程序、做好开采水平的接替;

(4)合理地确定开采水平数目和位置;

(5)进行矿井开拓延深、深部开拓及技术改造;

(6)总体设计和矿井生产能力要求等。

4.1.2井筒开拓方式的选择

在一定的井田地质条件、开采技术条件下,矿井开拓巷道有多种布置方式,开拓巷道的布置方式通称为开拓方式。

本矿井根据井田的地质状况、煤层赋存情况及井型、服务年限等要求,开拓方式确定为斜井开拓。

4.1.3开拓系统综述

本矿井开拓系统是指为全矿井、一个水平或若干采区服务的巷道,如井筒、井底车场、主要石门、运输大巷和回风大巷(或总回风道)、主要风井等。

4.2采区基本巷道

本采区的基本巷道有井筒,运输大巷,回风大巷,回风井。

4.2.1主井和风井和井底车场

考虑到煤的地质条件、赋存条件和交通运输的方便,主井和风井均位于井田的一侧。

本矿井因井型小,且为斜井开拓,但有必要的绕道辅助运输。

4.2.2采区巷道和峒室和主要巷道布置

本井因井型小,硐室只有绞车房。

本矿井主要巷道有运输大巷和回风大巷。

4.3采煤方法和矿井运输、提升系统

采煤方法为走向短壁后退式,无采掘机械,支护为金属支护顶板。

矿井运输、提升都采用绞车。

4.3.1采煤方法和回采工艺

采煤方法为走向短壁后退式,采煤工作面采用炮采。

1.回采工作面的工艺过程

采煤工艺主要包括落煤、装煤、运煤、工作面支护和采空区处理五个方面。

根椐本采区地质情况,采用高档普采的采煤工艺,用液压支柱进行支护。

矿井生产系统安排回采作如下;

(1)落煤,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使用双滚筒采煤机割煤,工作面端头割三角煤斜切进刀方式,双向割煤往返一次割两刀,截深0.6m。

(2)装煤,采煤机落煤以后直接落入刮板输送机中,浮煤由铲煤板和人工装入刮板输送机中。

(3)运煤,由刮板运输机经转载机胶带输送机运到采区煤仓,然后由大巷装车站运于井底车场。

(4)工作面支护,工作面内部用单体支柱加铰接顶梁,工作面端头支护用密集单体支柱及基本架与抬棚长梁组合,并采用超前支护方式,超前20m左右,主要原因则由于其对地质条件适应性强,而且有利于机头与架子的稳定。

(5)采空区处理方法有全部垮落法、缓冲法、刀柱法和充填法。

本采区井田范围内没有铁路、良田及需要保护的特殊建筑物,无须对顶板进行二次处理,故采用全部垮落法处理采空区。

本回采工作面中使用的机械设备主要有采煤机,刮板输送机,液压支柱,铰接顶梁,胶带输送机等;

2采掘比例的确定

由于具体条件限制,本采区使用一采一掘的方式惊醒生产,临近采区为满足本采区生产的需要,多设一采掘面,是理论上本采区达到一采两掘的标准生产模式。

第五章采区通风系统

5.1采区通风系统的选择

5.1.1选择采区通风系统的原则

采区通风系统是矿井通风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它主要取决于采区巷道和采煤方法,同时要满足通风的特殊要求。

如高瓦斯或地温很高,有时是决定采区通风系统的主要条件,在确定采区通风系统时应满足的条件如下:

(1)在采区通风系统中,保证风流流动的稳定性,尽可能避免对角风路,尽量减少采区漏风量,并有利于采区瓦斯的合理排放及采空区浮煤自燃,使新鲜风流在其流动路线上被加热与污染的程度最小。

(2)回采工作面和掘进工作面都应采取独立通风。

(3)煤层倾角大于

的回采工作面都应采取上行通风,如采用下行通风时,必须报矿总工程师批准,并遵守下列规定:

①回采工作面的风速不得低于1m/s;

②机电设备设在风道时,回采工作面回风道风流中瓦斯浓度不得超过1%,并应装瓦斯自动检测报警断电器;

③应有能够控制逆转风流、防止火灾气体涌入风流的安全措施。

在有煤和瓦斯突出的危险的、倾角大于

的煤层中,严禁采用下行通风;

④开采有煤尘爆炸危险的矿井,在井下的两翼、相邻的采区和相邻的煤层,都必须用水棚隔开,在所有运输巷道和回风巷道中,必须散布岩粉或冲洗巷道。

(4)必须保证通风设施规格质量要求。

(5)要保证风量按需分配,尽量使用通风阻力小而且风流畅通。

(6)机电硐室必须在进风流中。

(7)采空区必须及时封闭。

(8)要设置管线、避灾路线、避灾硐室和局部反风系统。

5.1.2采掘工作面的通风方式

5.1.2.1采煤工作面的通风方式

采煤工作面的通风系统由采煤工作面的瓦斯、温度和煤层自燃发火等所确定的。

根据采煤工作面进回风巷道的布置方式和数量,可将工作面通风系统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U型和Z型通风系统(后退式)

优点:

结构简单、巷道施工维修量小,工作面漏风小,风流稳定,易于管理;

缺点:

上隅角瓦斯易超限,工作面进、回风巷要提前掘进,维护工程量大;

2)H型通风系统;

优点:

工作面风量大,采空区瓦斯不涌向工作面,气象条件好,增加了工作面的安全出口,工作面机电设备都在新鲜风流流巷道中,通风阻力小,在采空区的回风巷道中可以抽放瓦斯,易于控制上隅角的瓦斯气体;

缺点:

沿空护巷困难,由于有附加巷道,可能影响通风的稳定性,管理复杂;

结合设计盘区具体情况,经过各种通风方式优缺点比较,采用“U”型通风。

5.1.2.2掘进工作面的通风方式

新建矿井和生产井,都需要掘进大量的井巷,在掘进井巷时,需要进行通风,其目的就是为了供给掘进工作面新鲜矿空气,排出工作面炮烟,矿尘和有害气体,以保证安全生产。

掘进工作面的通风方法,有总风压通风法,引射器通风法,在这里我们着重讲述总风压通风法。

1)总风压通风法

总风压通风法,是利用矿井主要通风机所造成的总风压,作为掘进工作面通风的动力,以挡风墙截堵风流,用风筒将新鲜生气引入掘近工作面,排出工作面的炮烟和有害气体。

这种通风方法有以下几种:

(1)利用纵向风墙通风

在掘进巷道中设置纵向风墙,将巷道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进风,一部分回风,作为风墙的材料,以漏风少,牢固耐用为宜,一般采用木板,砖石,涂胶帆布等。

为减少漏风,木板风墙的板缝要钉严,并抹面厚10mm以防漏风。

也可用砖石帆布作风墙,这要根据需要而定。

用风墙向掘进工作面通风,送风距离一般在200m以内,如构筑严密,通风断面积大,维护的好,畅通,送风距离可达1000m以上。

由于纵向风墙受巷道顶板压力的影响,容易变形或压坏,产生漏风。

所以这种通风方法,在地质条件比较稳定,矿山压力比较小,其它条件适宜(支护、顶板),位置合理的条件下选用较为合适。

(2)利用风筒通风

通风,在进风巷构筑挡风墙1—2道,挡风墙的材料,可用木板或其它轻便材料构筑,也可用砖石砌筑,将风筒安设在挡风墙上,穿过挡风墙延伸到到工作面。

由于风流在矿井总风压的作用下,新风进入风筒到达工作面,从而达到掘进工作面通风的目的。

利用总风压来通风,有消除噪音,节省电力,减少局部通风机和电气设备,节约资金等优点,所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大力推广应用。

5.1.3采区通风系统的选择

采区通风系统采用U型通风,风流方向为上行风。

采区回采工作面通风系统的基本要求:

1、每一生产水平和采取都必须实行分区通风,即把井下各水平、各个采区以及各个采煤工作面、掘进工作面和其他用风地点的回风各自直接排入采区的回风巷或总回风巷道的通风布置方式。

2、准备采区,必须在采区内构成通风系统后,方可开掘其他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