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答题模板现代文文言文诗词鉴赏精简版+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262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62.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答题模板现代文文言文诗词鉴赏精简版+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答题模板现代文文言文诗词鉴赏精简版+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答题模板现代文文言文诗词鉴赏精简版+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答题模板现代文文言文诗词鉴赏精简版+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答题模板现代文文言文诗词鉴赏精简版+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答题模板现代文文言文诗词鉴赏精简版+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答题模板现代文文言文诗词鉴赏精简版+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答题模板现代文文言文诗词鉴赏精简版+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答题模板现代文文言文诗词鉴赏精简版+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答题模板现代文文言文诗词鉴赏精简版+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答题模板现代文文言文诗词鉴赏精简版+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答题模板现代文文言文诗词鉴赏精简版+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答题模板现代文文言文诗词鉴赏精简版+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答题模板现代文文言文诗词鉴赏精简版+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答题模板现代文文言文诗词鉴赏精简版+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答题模板现代文文言文诗词鉴赏精简版+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答题模板现代文文言文诗词鉴赏精简版+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答题模板现代文文言文诗词鉴赏精简版+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答题模板现代文文言文诗词鉴赏精简版+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答题模板现代文文言文诗词鉴赏精简版+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答题模板现代文文言文诗词鉴赏精简版+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

《高考语文答题模板现代文文言文诗词鉴赏精简版+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答题模板现代文文言文诗词鉴赏精简版+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答题模板现代文文言文诗词鉴赏精简版+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

高考语文答题模板现代文文言文诗词鉴赏精简版+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高考语文答题模板(现代文、文言文、诗词鉴赏)精简版

【现代文部分】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一)描绘类

【提问方式】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

为什么?

·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

为什么?

【答题模式】

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

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动词:

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

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

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二)结构类

【提问方式】

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答题模式】

不能。

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三)修辞类

【提问方式】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

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比喻: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答题格式: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比拟:

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答题格式: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借代: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夸张:

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对偶: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排比:

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答题格式:

强调了+对象+特性

·反复:

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对比:

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答题格式:

强调了……突出了……

·设问:

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答题格式: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

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答题格式:

强调,加强语气等;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

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

1)确认指定段落(句子)在行文中的位置

·文首:

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文中:

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文末:

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照应上文,前后呼应;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2)明确段落的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

【补充】

1.线索: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

·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2.段意的归纳

·记叙文: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

(时间+地点)+人+事。

·议论文:

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

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3.矛盾句。

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

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象征、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渲染、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人称等):

(一)艺术类

【提问方式】

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

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二)人称类

【提问方式】

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

或:

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 

·第一人称:

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

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便于对话(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感和亲切感,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

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三)表达方式类

1)明确五种表达方式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

2)确认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1、叙述方式

·顺叙:

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波澜起伏。

·插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叙:

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2、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

①再现自然风光。

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都可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景物描写:

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奠定感情基调,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

·环境、场面描写:

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白描:

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工笔细描:

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

·写景技巧:

动静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绘声绘色、虚实结合、远近高低;仰视、俯视、平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3、抒情、议论

·叙后议论:

画龙点睛,点明题旨,升华主题;比喻论证:

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间接抒情:

寓情于景,物,事,含蓄蕴藉。

·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

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

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

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

第三步,整合答案。

五、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提问方式】

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

第一步,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

第二步,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

第三步,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诗歌鉴赏部分】

一、炼字炼词型

【命题形式】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或者是请简要分析)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题指津】

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

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

【答题步骤】

第一步: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起到了什么样的好处。

二、分析语言特色型

【命题形式】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解题指津】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一般可表述为: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等。

【答题步骤】

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也可放至最后点出)

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第三步指出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注意:

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语言的层面,考生应该从语言的风格或特点来解答。

三、分析表达技巧型

【命题形式】

·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

·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解题指津】

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

此类题在诗歌鉴赏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值得重点关注。

【答题步骤】

第一步:

指出运用的表达技巧;

第二步:

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第三步:

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四、分析形象、意境类

(一)形象

【命题形式】

·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题指津】

诗中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因此,形象应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答题步骤】

第一步:

找出并描摹诗歌形象;(什么形象)

第二步:

概括形象特点;(具体特征)

第三步:

揭示作者情感。

(形象意义)

(二)意境

【命题形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题指津】

无固定模式,但一般分析诗歌意境须抓住三方面的内容:

一要描摹诗歌图景,二要概括意境特点,三要剖析作者思想。

五、分析思想内容类

【命题形式】

·请分析某句诗的思想感情或内涵,

·评价诗作的思想感情,

·概括诗歌的主题思想,

·归纳诗句的思想内容,

·阐述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等。

【解题指津】

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

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之上,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价。

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意,似是而非的问题,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

【答题步骤】

可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但一般应包括三点:

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

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往往用“描绘了……的景物,塑造了……的形象;通过……,抒发了诗人……的情感或歌颂了……的品质或批判了……的观点”等句式。

补充: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文言文部分】

一、文言实词释义题:

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

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

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第一种:

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

 例.自放驴,取樵炊爨樵:

打柴X柴火

·第二种:

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

例.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质:

质问X抵押

·第三种:

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例.自往候之,晖避不见候:

等候X拜访

·第四种:

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

例.粜(卖米);籴(买米)。

·第五种:

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

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以:

(被)重用、任用。

二、文言虚词题

【答题技巧】

1.先翻译每组学过句子中的虚词,再将这个意思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

2.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虚词解题五要”

(位置推断法、删除观察法、搭配分析法、联系语意法、对句联想法)

三、翻译题

方法:

做好“换、留、删、补、调“。

一定要直译,不要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赋分点:

1.译准词义:

实词(含词类活用、通假、偏义词,修辞语句)及虚词和固定结构。

2.译准句式(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

3.译准句子语气(陈述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和句间关系(并列转折因果等复句关系)

 

二、高中文言文阅读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周云渊先生传

黄宗羲

   周述学字继志,别号云渊,越之山阴人。

好深湛之思,凡经济之学,必探原板委,尤邃于易历。

古之言历者以郭守敬为最。

而守敬所作历经载于元史者,言理而不传其法。

   自西域经纬历入中国,始闻经纬凌犯之说。

然其立法度数与中历不合。

毗陵唐顺之慨然欲创纬法,以会通中西。

卒官不果。

述学乃撰《中经》,用中国之算,测西域之占,以毕顺之之志。

古来无所谓星道者,述学正其讹舛,删其繁芜,补历代之所未备。

莫不各有成书,发前人所未发。

盖博而能精,上下千余年,唯述学一人而已。

   嘉靖间,赵司马访之边事,述学曰:

“今岁主有边兵,应在乾、艮二州,京师可无虞也。

”已如其言。

总督胡宗宪征倭,私述学于幕中,以密计,卒成海上之功。

武林兵变,述学论以国运安平,不可妄动,其魁亦信述学之言多验,谋遂寝。

述学在南北兵间,多所擘画,其功归之主者,未尝引为己有,故人亦莫得而知也。

   甲戌,余邂逅述学诸孙周仲,见其架上堆云渊《神道大编》数十册,其册皆方广二尺余,仲言遗书多所散失,此不能十之一二也。

余欲尽抄其所有,会仲游楚,不果。

丙戌乱后,于故书铺中得中经测图、地理数种,见其历宗述学之《通议》,而掩之为己有也。

余读嘉靖间诸老先生文集,鲜有及述学者。

唐顺之与之同学,其与人论历,皆得之于述学,而亦未尝言所得之自,岂身任绝学,不欲使人参之耶?

天下承平久矣,士人以科名禄位相高,多不说学,述学以布衣游公卿间,宜其卜祝戏弄,为所轻也。

虽然,学如述学,固千年若旦暮,奚藉乎一日之知哉。

(选自《黄梨洲文集》,有删改)

(1)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尤邃于易历     邃:

精通                                     

B. 卒官不果       卒:

死亡

C. 京师可无虞也   虞:

忧患                                   

D. 谋遂寝         寝:

搁置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历法研究以郭守敬最有名,但他写的历经只讲规律不说方法。

B. 西域传入中原的经纬历与中原不合,周述学撰写《中经》,用中原算法测量西域占象术。

C. 周述学在帮助胡宗宪完成征倭之功中多有谋划,但他都归功其主子,因此没有人知道。

D. 唐顺之为了独占绝学,从来没有对人说过自己关于历法的观点来源于周述学这件事。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述学正其讹舛,删其繁芜,补历代之所未备。

②士人以科名禄位相高,多不说学,述学以布衣游公卿间,宜其卜祝戏弄,为所轻也。

(4)请简要概括周述学治学的特点。

【答案】

(1)B

(2)D

(3)①周述学修正其中的错误,删除其中繁多芜杂的内容,补充历代所没有具备的地方。

②读书人用科举、名利、俸禄、官位相互攀比,大多不再谈论学问,周述学凭借平民的身份交游于公卿之间,本来就是被当作专管占卜祭祀之徒戏弄,被别人轻视的人。

(4)学问广博、学贯中西,研究精深,富有创见,著述丰厚。

【解析】【分析】

(1)B项解释错误,“卒官不果”意思是:

(但从他开始做官到)任期结束都没有成功。

卒:

终止,结束。

故选B。

(2)D项,“唐顺之为了独占绝学,从来没有对人说过……”说法与文意不符,原文中指出“莫非他是想独占绝学”,“莫非”是一种推测,不是肯定的。

故选D。

(3)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与特殊句式的翻译:

①“正”,修正;“讹舛”,错误;“繁芜”,繁多芜杂的内容。

②“科名禄位”,科举、名利、俸禄、官位;“高”,攀比。

“为所轻也”是被动句式。

(4)文中,“述学乃撰《中经》,用中国之算,测西域之占,以毕顺之之志。

古来无所谓星道者,述学正其讹舛,删其繁芜,补历代之所未备。

”周述学还编有《神道大编》数十册,后来很多学问家都借鉴了他的思想和学术成果。

由此可见,周述学学问广博、学贯中西,研究精深,富有创见,著述丰厚。

故答案为:

⑴B;⑵D;

⑶①周述学修正其中的错误,删除其中繁多芜杂的内容,补充历代所没有具备的地方。

②读书人用科举、名利、俸禄、官位相互攀比,大多不再谈论学问,周述学凭借平民的身份交游于公卿之间,本来就是被当作专管占卜祭祀之徒戏弄,被别人轻视的人。

⑷学问广博、学贯中西,研究精深,富有创见,著述丰厚。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3)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4)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

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附参考译文】

   周述学字继志,别号云渊,是越州山阴人。

他喜欢深入精细地思考,只要是经世济民的学问,(他)一定要探究其中原委,尤其精通易历。

古代那些谈论历法的人以郭守敬最有名。

但郭守敬所写记载在元史中的历经,只说规律却不传授方法。

   自从西域的经纬历传入中原,才听说有经纬凌犯的说法。

但这种说法确立的法度多与中原历法不合。

毗陵人唐顺之对此十分感慨,就想要创立纬法,来使中西之法融会贯通。

(但从他开始做官到)任期结束都没有成功。

周述学于是撰写《中经》,采用中原的计算方法,测验西域的占象术,来完成唐顺之的心愿。

古代没有所谓星道,周述学修正其中的错误,删除其中繁多芜杂的内容,补充历代所没有具备的地方。

没有不各自成书,闻发前人所没有阐发的。

而且内容广博精当,上下千余年,(能做到这样的)只有周述学一人而已。

   嘉靖年间,司马赵锦咨询周述学一些边防之事,他说:

“今年主要部署边防军队,应该在乾、艮二州,京师就可以没有忧患了。

”后来果然如他所言。

总督胡宗宪征讨倭寇,私下里将周述学安排在自己的幕僚中,向他咨询一些机密策略,最终成就在海上战胜倭寇的功绩。

杭州发生兵变,周述学认为应该确保国运安定和平,不可轻举妄动,兵变的首领也相信周述学的话大多会应验,因此谋反的计划就搁置了。

周述学在南北的军队中,多有所策划,他把功劳都归结到主子身上,从未说成是自己所有的功劳,因此人们都不能了解。

   甲戌年间,我偶然遇到周述学的孙辈周仲,看到他的书架上堆满了周述学编撰的《神道大编》数十册,每册都长宽二尺多,周仲说遗留下来的书籍大多散失,这里的还不到(他所编写书籍的)十分之一二。

我想完全抄下来据为己有,不巧周仲远游楚地,没有实现。

丙戌年动乱之后,(我)在一个老书铺中搜得多种中经测图、地理书,看到其中的历法都继承周述学所写的《通议》,可他们都窃取观点据为己有。

我读嘉靖年间各位老先生的文集,很少有涉及周述学的。

唐顺之与周述学是同学,他和别人谈到历法,观点都是从周述学那里得到的,但他从未说过自己的观点来自周述学,莫非他是想独占绝学,不愿意让别人参与其中吗?

天下持续太平已经很久了,读书人用科举、名利、俸禄、官位相互攀比,大多不再谈论学问,周述学凭借平民的身份交游于公卿之间,本来就是被当作专管占ト祭祀之徒戏弄,被别人轻视的人。

即使这样,做学问就该像周述学那样,本来千年如朝夕一样,哪里能够凭借一天就可以知道的呢?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亡妻冯孺人行述

朱彝尊

   孺人姓冯氏,讳福贞,字海媛,世居嘉兴练浦之阳。

考讳镇鼎,归安县儒学教谕。

教谕君为学官,弟子有名,交渐广,徙碧漪坊,去先太傅文恪公第近止百步。

教谕君年过四十无子,生孺人,特珍爱之。

五龄,延塾师陈翁,授《毛诗》《孝经》。

有费姥者,往来教谕君家。

见孺人聪慧,为先妣唐孺人述之,唐孺人属姥为妁。

是夕,教谕君梦文恪公衣衮造其门,遂以孺人许彝尊为配。

寒家自文恪公以宰辅归里,墓田外无半亩之产。

至本生考安度先生,家计愈窘,岁饥,恒乏食,行媒既通,力不能纳币①。

彝尊年十七,为赘婿于冯氏之宅。

遭乱,两家各去其居,安度先生播迁塘桥之北。

   彝尊既昏,孺人赞予往侍养。

教谕君以田二十亩持券付孺人,孺人语予曰:

“割父之田以奉翁,非力养矣。

”辞不受,挈其女至塘桥,鬻所有金条脱,治饔膳。

隘不能容,遂赁梅里道南茅亭之居,迎先生至里。

   予年二十,即以诗古文辞见知于江左之耆儒遗老。

时四方知名士往来于禾者,辄造梅里,孺人治酒肴必丰,虽夜分区画立办。

宾客过者,谈宴极欢,或淹留旬日方去。

花钿无多,尽付质库,昼夜纺绩以赎。

客至,复质,如是以为常。

岁癸卯,予客永嘉。

其冬,安度先生病革,家无斗储,孺人邀予姊妹同视汤药。

予归未旬日,而安度先生弃世。

孺人哀毁,治丧事靡不中礼。

   既而予游大同,转客太原,入于京师,复留济南。

孺人力持门户,延经师于家诲昆田,必具酒肉,操作愈勤。

夜率二女治机绞不辍,坐昆田于纺车之旁,执卷于灯背,令就火光课昼所读书,必成诵乃已。

凡昆田交游至,或有燕朋杂于坐,孺人必严诫勿与交。

   孺人归予将五十年,盖终身忧患,未尝一日自安。

平居慈爱,虽渔娃灶妾,食必推与之。

以是孺人之殁,闻者无不叹息。

呜呼!

悲夫!

谨摭其遗行,以告立言之君子。

(节选自《曝书亭集》)

【注】①纳币:

古代婚礼六礼之一,男方向女方送聘礼。

条脱:

古代臂饰。

禾:

嘉禾,嘉兴的古称。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梦文恪公衣衮造其门   造:

拜访                         

B. 孺人赞予往侍养       赞:

称赞

C. 治丧事靡不中礼       中:

符合                            

D. 令就火光课昼所读书   课:

学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寒家自文恪公以宰辅归里   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

B. 江左之耆儒遗老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C. 延经师于家诲昆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