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题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2623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67.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题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人教版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题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人教版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题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人教版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题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人教版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题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人教版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题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人教版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题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人教版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题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人教版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题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人教版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题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人教版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题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人教版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题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人教版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题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人教版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题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人教版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题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人教版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题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人教版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题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人教版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题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人教版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题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人教版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题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题试题.docx

《人教版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题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题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题试题.docx

人教版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题试题

人教版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题试题

一、选择题

1.为解决温室效应加剧问题,科学家正在研究如下图所示的二氧化碳新的循环体系(部分生成物已略去)。

从图中分析得出的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化合物甲可能含碳、氢、氧三种元素B.I、II、Ⅲ中都消耗了二氧化碳

C.循环过程中不需要吸收能量D.涉及的化学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2.下列生活经验中,错误的是

A.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所以提倡节能减排

B.利用干冰汽化时吸热降温,常用于人工降雨和制造人造云雾

C.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应先检验二氧化碳的含量,防止中毒

D.二氧化碳能用作灭火剂,是因为其密度比空气大,且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利用肥皂水可以将硬水软化

B.电解水的实验中,正极与负极产生的气体的质量比为1:

2

C.冬天取暖时,煤炉上一盆水可以防止煤气中毒

D.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常用作保护气

4.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如图所示,实验结束时将导管从石灰水中取出后停止加热,冷却至室温。

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装置II中出现气泡,说明I中反应已开始

B.反应中,装置I减少的质量是氧元素的质量

C.冷却后,若装置I中有黑色固体,说明碳有剩余

D.冷却后,装置I减少的质量小于生成气体的质量

5.C60的发现使人类了解到一个全新的碳世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足球由C60构成

B.C60这种物质由碳原子直接构成

C.C60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D.C60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CO2

6.航天科学技术测得,三氧化二碳(C2O3)是金星大气层的成分之一,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下列有关三氧化二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C2O3分子中碳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

3

B.C2O3是氧化物

C.C2O3充分燃烧的产物是CO2

D.C2O3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7.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

称量NaOH

B.

CO2性质检验

C.

添加酒精

D.

制取CO2并验满

8.如图是某空间站能量转化系统的局部示意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循环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B.该转化系统中水可以循环使用

C.光电转换器中电能转化为光能

D.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是吸热过程

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pH试纸能区分肥皂水和食醋

B.灼烧的方法能区别棉花和羊毛

C.Ca(OH)2溶液可区分CO和CO2

D.燃着的木条可以区分稀有气体和N2

10.有关碳及碳的氧化物的描述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能灭火但会造成酸雨

B.碳燃烧不一定生成二氧化碳

C.用点燃的方法可以除去二氧化碳中少量的一氧化碳

D.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都能还原氧化铜

11.下列物质的用途体现其化学性质的是

A.干冰作制冷剂B.汽油洗涤衣物上的油污C.浓硫酸作干燥剂D.稀盐酸除铁锈

12.实验室制取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全部都不会用到的装置是(  )

A.①③⑤B.②④⑤C.①④⑤D.②④⑥

13.实验室里用双氧水溶液制取氧气,所选发生装置最合适的是(  )

A.

B.

C.

D.

14.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CO与Fe2O3的反应。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实验装置应增加尾气处理装置

B.加热前应先通入一段时间的CO以排尽装置内的空气

C.NaOH溶液应改为Ca(OH)2溶液以检验产生的CO2气体

D.反应后的固体是Fe和Fe2O3的混合物,可以采用加入盐酸并过滤的方法得到Fe

15.为研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是否发生反应,某同学设计的下列方案不可行的是

A.

B.

C.

D.

16.竹炭制品深受消费者欢迎,竹炭是竹子经过炭化处理后形成的多孔性材料,竹炭不具有的性质是

A.黑色固体B.易溶于水C.有吸附性D.能够燃烧

17.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已知氮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操作为:

①从b端通入氮气

②从分液漏斗中滴加适量水

③从a端通入二氧化碳

④将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放入广口瓶中

其中实验操作顺序最合理的是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④①③①②D.④③①②③

18.下列物质在应用中,只应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将活性炭放入冰箱中除去异味

B.用铅笔芯粉末使锁的开启变的更灵活

C.用二氧化碳灭火

D.用一氧化碳来冶炼生铁

19.用如图装置可以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

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棉花会变蓝

B.粗铜丝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C.粗铜丝也可以用粗铁丝代替

D.能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20.如图所示,集气瓶中盛有少量澄清石灰水和一氧化碳,当插入灼热的薄铜片,一会后再用燃着的木条检验剩余气体。

有关该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可验证CO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

B.图B的现象是:

受热部分的铜片由亮红色变为黑色

C.图C实验一段时间后振荡,只能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

D.图D用燃着的木条点燃瓶中的剩余气体,瓶口可能出现蓝色火焰

21.甲、乙、丙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三种物质,其相互转化关系如图,通常甲为固态单质,乙、丙为两种气体,且所含元素种类相同,乙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丙能产生温室效应

B.①②④三个转化的反应中有一种相同的反应物

C.③的转化只能通过和氧气反应来实现

D.乙和丙化学性质不同是由于其分子构成不同

22.小张用足量的盐酸、石灰石反应,并尝试直接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取和收集一瓶CO2。

你认为小张

A.不可能收集到一瓶CO2,因为CO2可溶于水

B.选择B、C两种装置,导管b接导管d可收集到一瓶CO2

C.选择B、C两种装置,导管c接导管d可收集到一瓶CO2

D.选择A、B两种装置,导管a接导管。

可收集到一瓶CO2

23.下列关于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性质比较不正确的是

A.组成:

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性质:

CO2、CO都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用途:

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一氧化碳气体可作燃料

D.危害:

二氧化碳会导致“温室效应”;一氧化碳会引起中毒

24.如图是部分含碳物质的转化关系图:

根据图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⑧都只能通过化合反应实现

B.⑤⑦均可用于实验室制取CO2

C.将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可用④来解释原因

D.图中物质均为含碳元素的化合物

25.如图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一“水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

用学科观点分析碳循环和氧循环,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变化观:

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

B.守恒观:

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

C.平衡观:

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D.微粒观:

绿色植物的作用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A

【解析】

试题分析:

A、化合物甲由氢气(含有氢元素)和二氧化碳(含有碳元素和氧元素)化合生成,那么甲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正确;B、二氧化碳是循环使用的,那么就有消耗和生成,错误;C、光为能量,要吸收,错误;D、氢元素在氢气中化合价为0,在化合物甲中一定不为0,化合价是改变的,错误。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化合价

2.C

【解析】

二氧化碳是无毒的,但是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也会使人因缺氧而死,故选C。

3.D

【解析】

【详解】

A、含有较多钙镁矿物质的水叫作硬水,不含或含有较少钙镁矿物质的水叫作软水,可以用肥皂水进行鉴别,产生泡沫较多浮渣较少的是软水,产生泡沫少浮渣多的是硬水,错误;电解水的实验中,正极与负极产生的气体的质量比为1:

8,正极与负极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为1:

2,错误;C、一氧化碳难溶于水,煤炉上一盆水不可以防止煤气中毒,错误;D、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在常温下,不易与其他的物质发生反应,所以常用作保护气,正确。

故选D。

4.D

【解析】

A.加热装置I,由于气体体积膨胀,装置II中会有出现气泡,不能说明I中反应已开始,错误;B.反应中,装置I减少的质量是氧元素的质量和碳元素的质量,错误;C.冷却后,若装置I中有黑色固体,可能是碳有剩余也可能是氧化铜有剩余,因为碳与氧化铜都是黑色,错误;D.反应前,试管内的气体为空气,反应后试管内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等体积的二氧化碳比空气质量大,故冷却后,装置I减少的质量小于生成气体的质量,正确。

故选D。

5.D

【解析】

【详解】

A、C60的分子结构和足球相似,但是足球不是由C60构成的,错误;B、C60这种物质由分子构成的,C60分子是由碳原子构成的,错误;C、C60这种物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而不是化合物,错误;D、C60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CO2,正确。

故选D。

6.D

【解析】

【详解】

A、1个C2O3分子是由2个碳原子和3个氧原子构成的,则C2O3分子中碳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

3,故选项A正确。

B、C2O3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有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选项B正确。

C、由于CO具有可燃性,而三氧化二碳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可判断C2O3具有可燃性,充分燃烧的产物为CO2,故选项C正确。

D、由于CO不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三氧化二碳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可判断C2O3不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故选项D选项错误。

故选:

D。

7.A

【解析】

【分析】

托盘天平使用原则是“左物右码”的,二氧化碳密度大且不支持燃烧,添加酒精的注意事项是灯内的酒精量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三分之二,且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详解】

A、托盘天平的使用遵循“左物右码”的使用原则,且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应当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故A不正确;

B、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密度,不支持燃烧,图示操作可以用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检验,故B正确;

C、向灯内添加酒精要使用漏斗,灯内的酒精量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三分之二,且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故C正确;

D、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可以制取二氧化碳,因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并且不支持燃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来验满,若木条熄灭则二氧化碳集满,故D正确。

故选A。

【点睛】

向灯内添加酒精要使用漏斗,灯内的酒精量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三分之二,且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可以制取二氧化碳,因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并且不支持燃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来验满。

8.B

【解析】

【分析】

根据空间站能量转化系统局部示意图,利用水的分解反应和燃料电池中的反应来分析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并判断各选项的正误。

【详解】

A、该反应中存在水的电解以及氢气的燃烧,所以在循环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由转化图可知,该系统中水既可分解也可生成,是可以回收并循环使用的,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

C、光电转换器中是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D、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情况下,反应生成水是放热反应,说法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本题利用信息来考查化学与能源问题,注重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也体现了利用所学课本知识并学以致用的特点。

9.D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分析、判断。

A、肥皂水呈碱性,食醋呈酸性,故用pH试纸能区分肥皂水和食醋,正确;

B、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燃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而棉花的主要成分是植物纤维素,燃烧有烧纸的气味,所以可用灼烧的方法能区别棉花和羊毛,正确;

C、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Ca(OH)2溶液)变浑浊,而一氧化碳不能,故可以用澄清的石灰水来区分CO2和CO,正确;

D、稀有气体和N2都不支持一般可燃物的燃烧,故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两个集气瓶中,木条都会熄灭,无法区分,错误。

故选D

考点:

物质的鉴别、推断

点评:

区分或鉴别物质时,所选取的试剂或方法应能与待区分的物质发生变化而出现明显不同的实验现象,这样才可以区分。

10.B

【解析】

【分析】

【详解】

A、二氧化碳能灭火,但不会造成酸雨,选项错误;

B、碳在氧气充足时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氧气不充分时燃烧生成一氧化碳,选项正确;

C、用点燃方法除去二氧化碳中少量的一氧化碳则必须加入氧气,但这样又会引入氧气杂质,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或氧化铁以使一氧化碳氧化,选项错误;

D、一氧化碳、碳具有还原性,能还原氧化铜;二氧化碳不具有还原性,不能还原氧化铜,选项错误。

故选B。

11.D

【解析】

必须经化学变化才能表现的性质叫化学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的性质叫物理性质.A.干冰作制冷剂B.汽油洗涤衣物上的油污C.浓硫酸作干燥剂,都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是物理性质;D.稀盐酸除铁锈时,盐酸和铁锈的主要成分氧化铁反应方程式6氯化铁和水;是化学性质。

选D

12.C

【解析】

实验室制取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不会用到的装置是C.①④⑤。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实验室制取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

13.B

【解析】

【详解】

A、实验室里用双氧水溶液制取氧气,属于固液常温型,不能用图中装置来制取,故选项错误。

B、实验室里用双氧水溶液制取氧气,属于固液常温型,图中装置属于固液常温型,且能通过控制滴加过氧化氢溶液的速率控制反应的速率,是最合适的发生装置,故选项正确。

C、实验室里用双氧水溶液制取氧气,属于固液常温型,图中装置属于固液常温型,C图中长颈漏斗的末端会导致不会伸入液面以下,故选项错误。

D、实验室里用双氧水溶液制取氧气,属于固液常温型,图中装置属于固液常温型,但不能控制反应速率,故选项错误。

故选:

B。

14.D

【解析】

【分析】

【详解】

A.该实验装置应增加尾气处理装置,否则会导致一氧化碳泄露在空气中污染空气,说法正确;

B.加热前应先通入一段时间的CO以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说法正确;

C.NaOH溶液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无明显现象,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沉淀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应改为Ca(OH)2溶液以检验产生的CO2气体,说法正确;

D.Fe和Fe2O3都能与盐酸反应生成盐溶液,说法错误。

选D

15.C

【解析】

【详解】

A中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导致烧瓶中的压强减小,烧瓶中形成喷泉,正确;

B中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导致瓶中的压强减小,U型管中的液面左高右低,正确;

C中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无任何现象,不能证明它们发生了化学反应,错误;

D中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把二氧化碳吸收了,澄清的石灰水不会变浑浊,正确;

故选C。

16.B

【解析】

此题是有关碳的知识考查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有关碳的性质,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由于竹炭是竹子经过碳化处理后形成的多孔性材料,所以其颜色为黑色,主要成分是碳所以可燃烧,多孔性说明竹炭具有吸附性,由于碳不易溶于水,所以竹炭也不例外,故选B。

17.D

【解析】

【详解】

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放入广口瓶中,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从a端通入二氧化碳,纸花不变色,证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色;由于氮气的密度小于二氧化碳的密度,从b端通入氮气足够长的时间,装置中完全是氮气,从分液漏斗中滴加适量水,纸花不变色,证明水不能使石蕊变色;再从a端通入二氧化碳,纸花变为红色,证明了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故选D。

18.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将活性炭放入冰箱中除去异味是利用了活性炭的物理性质--具有吸附性.故选项错误;

B、用二氧化碳灭火是既利用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密度比空气大,又利用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燃烧、不支持燃烧.故选项错误;

C、用铅笔芯粉末使锁的开启变的更灵活是利用了石墨的物理性质--滑腻.故选项错误;

D、用一氧化碳来冶炼生铁是利用了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具有还原性.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9.B

【解析】

【详解】

A、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棉花遇酸会变红色,故A说法错误;

B、粗铜丝能上下移动,能控制药品的接触,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故B说法正确;

C、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和氢气,不能用粗铁丝代替,故C说法错误;

D、由装置图知,该实验无法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还是小,故D说法错误。

故选B。

20.C

【解析】

【分析】

【详解】

A、集气瓶中盛有少量澄清石灰水和一氧化碳,当插入灼热的薄铜片,铜片上的氧化铜被一氧化碳还原为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观察到铜片由黑变红,振荡集气瓶,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实验结束后用燃着的木条接近瓶中的气体,气体燃烧产生蓝色火焰,这是一氧化碳燃烧形成的,所以该实验可验证CO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选项正确;

B、图中的铜片受热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铜,所以受热部分的铜片由亮红色变为黑色,选项正确;

C、集气瓶中盛有少量澄清石灰水和一氧化碳,当插入灼热的薄铜片,铜片上的氧化铜被一氧化碳还原为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观察到铜片由黑变红,振荡集气瓶,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选项错误;

D、实验结束后用燃着的木条接近瓶中的气体,气体燃烧产生蓝色火焰,这是一氧化碳燃烧形成的,选项正确,故选C。

21.C

【解析】

A、乙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故乙是一氧化碳,则丙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过多能产生温室效应,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

B、反应①是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反应②是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反应④是碳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三个转化的反应中有一种相同的反应物是碳,正确,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

C、一氧化碳可以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也可以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反应③的转化不只是通过和氧气反应来实现的,错误,符合题意,故C正确;

D、乙是一氧化碳,丙是二氧化碳,乙和丙化学性质不同是由于其分子构成不同,正确,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故选C。

22.C

【解析】

【分析】

【详解】

A、CO2可溶于水,只是一体积水溶解一体积的二氧化碳,如达到饱和就不会再溶于水了,所以用排水法也能收集到二氧化碳,故A错误;

B、择B、C两种装置,导管b接导管d不能收集到一瓶CO2,当二氧化碳从b进入集气瓶,无法将水排出,二氧化碳又从c逸出收集不到二氧化碳,故B错误;

C、选择B、C两种装置,导管c接导管d可收集到一瓶CO2,因为二氧化碳从c进入集气瓶内形成气压,把水从b排出而收集到二氧化碳,故C正确;

D、装置A中的长颈漏斗没伸入到液面以下,所以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就从长颈漏斗口逸出,所以收集不到二氧化碳,故D错误。

故选C。

23.B

【解析】

【详解】

A、根据物质的元素组成分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选项A正确;

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一氧化碳不跟澄清石灰水反应,选项B错误;

C、CO2的固体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CO可用作气体燃料、冶炼金属的还原剂等,选项C正确;

D、CO2会造成“温室效应”,CO有毒,极易使人中毒,选项D正确。

故选B。

24.C

【解析】

A、①⑧只能通过化合反应实现,②③不一定只能通过化合反应实现,还可分别能通过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碳与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等来实现,错误;B、实验室常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同时生成氯化钙、水,碳酸在常温下不稳定,不能通过碳酸分解的方法制取,错误;C、将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原因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可用④来解释原因,正确;D、图中物质中C属于碳的单质,错误。

故选C。

点睛:

熟练掌握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的化学性质与实验室制取CO2的反应原理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5.D

【解析】

【分析】

【详解】

A.人类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作用以及其他各项生理活动,进行其他工作与劳动,所以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故正确;

B.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故正确;

C.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故正确;

D.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的过程中,原子的种类与数目均保持不变,所以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不变,故错误。

故选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