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的起源与发展.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202653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doc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礼仪的起源与发展.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doc

第一节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教学目标:

了解礼仪的起源、发展及意义

教学重点:

正确的礼仪观形成

教学难点:

礼仪的发展及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景教学法、小组讨论法。

教具:

多媒体

课  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用:

无礼是无知的私生子。

——巴特勒!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荀子

二、新授:

(一)、礼仪的起源

礼仪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它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人们对于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的崇拜中。

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类的生存环境极其恶劣,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有限,对许多自然现象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便形成了对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丘陵、凶禽猛兽的崇拜。

在崇拜中人们创造了神话,如中国的女娲补天以及大禹治水等。

有了神话,便创造了祭神仪式,于是,以祭人、敬神为主要形式的礼仪产生了。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礼仪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人类脱离动物界并形成人类礼会以后,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大量的历史学材料证明,原始礼会时期.同一氏族成员间在共同的聚集、狩猎、饮食生活中形成的习惯性的语言、表情、动作,是构成礼仪的萌芽。

而不同氏族、部落间为沟通而使用的一些被普遍认同的语言、动作、表情,可以看成是礼仪的最初形态。

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和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社会生产中逐渐形成一些群体内部或群体之间应该如何和不应该如何的观念,一些反映等级权威的礼制和协调礼会关系的礼俗逐渐产生、这些礼制和礼俗虽然是粗糙而且极不完善的,但是这种小成文的礼仪具有其自身的功能。

人类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进入了文明时代,礼仪的相对完整的形态逐渐成熟,它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和结晶.从而使人和动物、文明和愚昧区别开来。

(二)、中国礼仪的发展历程

1、礼仪的萌芽阶段

礼仪的萌芽阶段约在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产生以前。

这一时期我目的原始民旗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形成了一衅对后世颇具影响的礼仪规范,原始的政治礼仪、宗教礼仪、婚姻礼仪等在这个时期均有雏形,尤以敬神礼仪更为突出。

《礼记·祭统》说:

“凡治人之道.奠急于礼。

礼有五经,莫重丁祭。

”可见,礼是原始人类祈福的宗教典仪。

2、礼仪的发展阶段

礼仪的发展阶段约在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的夏、商、周三代时期。

在这个阶段,中国第一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周家礼仪与制度。

最早记载中国古代礼制的名典有==部:

《周礼》、《仪礼》、《礼记》,统称“三礼”。

“三礼”的主要内容大体反映了周代的礼仪制度,提出许多极为重要的礼仪概念,如“五礼”等。

3、礼仪的变革阶段

礼仪的变革阶段约在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春秋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过渡时期,学术界百家争鸣,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系统地阐述了礼的起源、奉质和功能。

作为我国历史t第一位礼仪学专家.孔子把“礼”作为治国安邦的基础,他主张“为围以礼”“克已复礼”,并积极倡导人们“约之以礼”,做“文质彬彬”的君子。

孟子也重视“礼”,并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道德规范,他还认为“辞让之心”和“恭敬之心”是礼的发端和核心。

苟子则比孟子更重视“礼”,把礼看做做人的根本目的和最高理想,把识礼、循礼与否作为衡量人的贤愚和高低贵贱的尺度。

从这些思想家的言论中,不难看出,礼仪是适应调节人际关系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

4、礼仪的强化阶段

礼仪的强化阶段约在公元前220年的秦朝时期到公元l911年清末。

封建社会的礼仪习俗有了新的变化,礼仪规则分化为与目家政治息息相关的札仪制度和社会交往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两个部分。

汉代时,萤仲舒提出“三纲五常”的学说。

宋朝时期,礼仪的发展有两个特点:

一是程朱理学的出现,二是礼仪向家庭迅速扩延。

到了明朝,理论上虽然没有发展,但名目增多,礼仪形式也更加完善,如家礼的名目有忠、贞、节、烈、孝,此外,君臣之礼、尊卑之礼、交友之礼等更加明确。

在这种腐朽的统治思想笼罩下,人类个性自由发展受到阻碍,人类平等交往受到阻挠,思想自由被严酷地束缚了。

5、现代礼仪阶段

现代礼仪阶段约从l911年小华民国初期到新中国建国前。

辛亥革命为两方资产阶级革命的理性思想传人中国提供了平台,改变了封建落后的政治体制,人们的生活风貌、风俗礼仪也随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礼仪规范、制度逐渐被时代抛弃,如普及教育,废除祭礼读经;改易陋习,剪辫子、禁缠足。

随着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的观念逐渐深人人心,新的礼仪标准、价值观念得到推广和传播。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通商口岸的城市受西方服饰文化的影响,一些为外国人办事的买办穿起西装,成为中国最早的摩登一族。

随着民主革命的兴起,不少仁人志士、青年学生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制的决心。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夸,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在穿长衫、马褂的同时,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喜欢穿一种简便的西服.被祢为“学生装”。

穿着这种服装,能给人以压重、儒雅之感,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服装,中山装五个扣代表中国五大民族,袖口三个扣代表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上衣四个兜代表东南西北全国的统一。

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中国由此出现了男子穿中山装,女子穿旗袍的局面,百姓也开始穿上洋衣洋袜。

想一想:

新的礼仪标准相对于旧的礼仪规范有何先进之处?

6、当代礼仪阶段

当代礼仪阶段从1949年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昔日束缚人们的“神极天命”“愚忠愚孝”以及严重束缚妇女的“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被摒弃,以合作互助和男女平等匀主的新刭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得到确立。

但是优良的民旅传统、良好的礼仪习俗则得到继承和发扬。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大潮叉使礼仪获得了新的生命,中国的礼仪建设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天地。

三、小结:

礼仪的起源是以祭人、敬神为主要形式,中国礼仪的发展历程六个阶段:

1、礼仪的萌芽阶段2、礼仪的发展阶段3、礼仪的变革阶段4、礼仪的强化阶段5、现代礼仪阶段6、当代礼仪阶段

四、作业讨论

试金石

中国人在有关寿命的问题上总是希攀与神仙攀上关系,导致中国历史上产生了许许多多神仙祝寿故事,如麻姑祝寿、八仙庆寿、东方朔偷桃等,这些故事中的祝寿场面也往往带有浓厚的仙境色彩,如住的是瑶池仙境,喝的是琼浆玉液,舞的是霓裳羽衣,伴的是青云向鹤…它们将本来是一些平淡无奇的人间生活内容引向了一个充满神奇、美妙意韵的天国世界。

对于中国人这些长寿观念与贺寿心理,你是如何理解的?

五、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