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高考观点论述类试题专项训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2851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6.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新课标历史高考观点论述类试题专项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届高三新课标历史高考观点论述类试题专项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届高三新课标历史高考观点论述类试题专项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届高三新课标历史高考观点论述类试题专项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届高三新课标历史高考观点论述类试题专项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届高三新课标历史高考观点论述类试题专项训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届高三新课标历史高考观点论述类试题专项训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届高三新课标历史高考观点论述类试题专项训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届高三新课标历史高考观点论述类试题专项训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届高三新课标历史高考观点论述类试题专项训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届高三新课标历史高考观点论述类试题专项训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届高三新课标历史高考观点论述类试题专项训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届高三新课标历史高考观点论述类试题专项训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届高三新课标历史高考观点论述类试题专项训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届高三新课标历史高考观点论述类试题专项训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届高三新课标历史高考观点论述类试题专项训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届高三新课标历史高考观点论述类试题专项训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届高三新课标历史高考观点论述类试题专项训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届高三新课标历史高考观点论述类试题专项训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届高三新课标历史高考观点论述类试题专项训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新课标历史高考观点论述类试题专项训练.docx

《届高三新课标历史高考观点论述类试题专项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新课标历史高考观点论述类试题专项训练.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新课标历史高考观点论述类试题专项训练.docx

届高三新课标历史高考观点论述类试题专项训练

历史高考观点论述类试题专项训练

一、试题举例

例1、(2010陕西高考)(13分)材料三:

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

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要求:

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题思路解析:

第一步:

明确答题要求——“阐述”

第二步:

解读“观点”的内涵(如:

时间界定、包含因子等)

观点梳理:

“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发展需要哪些必备的因素(历史前提)?

第三步: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与内涵相关的史实。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条件和因素:

政治前提;资本;劳动力;市场;技术;原料等

第四步:

思考所列举史实与“观点”的联系或者影响——所列举“因素”在“观点”中是如何实现的?

如英国,这一历史前提表现为:

①英国较早产生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②早期的殖民掠夺为其提供了大量的资本原始积累;

③圈地运动为其提供大量羊毛即自由劳动力;

④早起商业革命为其奠定良好基础;

⑤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其奠定科学理论基础。

以上的历史前提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促使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爆发。

再如中国,在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是由于当时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和海禁,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而当时商人经营商业挣来的钱多用来买田置地,没有继续扩大资本,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中国的“历史前提”没有促进中国的发展。

综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经济、政治、社会多方面条件的共同存在,这样的“历史前提”才能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参考范文:

论点:

只有在市场这一历史前提具备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能正式形成。

论证:

英国的殖民扩张促进了海外市场的需求,进而极大地刺激了纺织业的发展。

原有手工业生产无法满足市场需要,从而催生了工业革命,机器化大生产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

明清时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民贫困导致的低购买力,重农抑商政策对国内市场的限制,以及闭关锁国形成的海外市场的萎缩,中国失去了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结论:

中英两国的历史证明,只有当市场这一历史前提具备的时候。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才能形成。

恩格斯的观点是正确的。

例2、(2011陕西高考)(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界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发达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临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

—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2分)(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题思路解析:

第一步:

明确答题要求——“评论”

第二步:

解读“观点”的内涵(如:

时间界定、包含因子等)

观点梳理:

归纳材料中的观点(是什么);

有几种观点?

观点1:

近代欧洲崛起是欧洲文明自身发展的结果(欧洲中心论):

第一段材料;

观点2:

近代欧洲崛起是其它地区文明影响的结果(反欧洲中心论):

第二段材料。

第三步: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与内涵相关的史实。

评论和阐述自己的观点:

①判断观点(是否同意)

②多角度举出理由(为什么)

欧洲崛起的时间定位:

16—19世纪末

欧洲中心论:

政治:

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

经济:

世界市场发展过程

思想:

人文主义兴起发展

反欧洲中心论:

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亚非拉地区为欧提供了市场、原料和劳动力;文明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第四步:

思考所列举史实与“观点”的联系或者影响——所列举“因素”在“观点”中是如何实现的?

参考范文一:

(答案仅供参考)

观点:

我认为西方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非洲、拉美、亚洲是被西方文明征服的。

史实:

西方的崛起的开端是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兴起。

思想:

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成为思想核心,民主科学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政治:

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经济: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又通过殖民扩张(外交)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所以西方的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

当西方崛起的时候,亚非拉各国相对落后。

比如中国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时期,资本主义萌芽虽然产生,但发展缓慢,受以下因素阻碍:

政治上专制主义达到顶峰;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外交上闭关锁国政策;思想上八股取士极大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创造力。

所以亚非拉被殖民侵略,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所以亚非拉是被西方文明征服的。

范文二:

(答案仅供参考)

观点:

我认为西方的崛起主要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但也受到其他文明成就的影响。

史实:

西方的崛起的开端是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兴起。

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成为思想核心,民主科学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又通过殖民扩张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所以西方的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

中国古代文明长期世界领先,对西方产生巨大影响。

比如:

经济上: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达,综合国力在清前期以前一直世界领先。

政治上:

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影响到欧洲,尤其是科举选官制度影响近代西方文官制度。

科技上: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对西方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西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创造了条件,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

贸易上:

中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连接欧洲和中国,以及郑和下西洋,都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贸易的中心,传播了中国先进的技术和文明。

(注:

如果只答西方或只答中国,最多给一半分数。

西方史实和中国史实至少要各有3个角度也就是6方面史实才可以得满分,如果少一个角度的史实就扣2分。

如果只有一个观点加一个史实,只能得三等文)

例3、(2008年海南)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天下已平,(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孝惠、高后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

工商杂色之流,假令术逾侪类(同辈之人)……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旧唐书》

古者官民一家也,农商一事也……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

——(宋)陈亮:

《龙川集》

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

严氏之先,则士商相杂,(严)舜工又一人而兼之者也。

然吾为舜工计,宜专力于商,而戒子孙勿为士。

盖今之世,士之贱也,甚矣!

——(清)归玄恭:

《归庄集》

评述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

(12分)

答题思路解析:

第一步:

明确答题(答什么、怎样答)——“评述”

第二步:

叙述变迁(是什么)

第三步:

变迁原因(为什么)

第四步:

总体评价(说明了什么)

解析:

评述主题是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以此作为理解材料的角度,在理解材料过程中不可偏离这一主题。

《史记》描述了汉代商人在生活、赋税、政治仕途受政府的严格抑制,说明商人社会地位低下;旧唐书描述了唐代政府在政治生活中对商人的压制,但在生活中放宽,说明地位有所提高;宋代史料描述了作者对农商关系的理解,认为农商并立,相辅相成,一反以往重农抑商的政府政策,说明民间商人地位的大幅度提高;清代史料则描述了士商相杂的现象,及作者扬商贬士的态度,说明清代商人地位大为提升。

从整体来看,中国古代商人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所受限制不断减少,社会观念中对商人的认识越来越正面,探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不断发展,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最后还需对商人社会地位不断提高这一历史事件做出整体性的评论。

特别说明:

本题要求考生评述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

给出的四条材料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每条材料都涉及当时商人的活动或地位。

在提取有效信息时,应注意材料的时段、四个时期商人社会地位的差异和对商人态度变化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作出总体性评价,把握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并分析造成这种变化和差异的主要原因,得出规律性认识。

例4、(2011•江苏)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

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

如果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

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

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

她很少停手的时候。

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

有一回,她对我们说:

“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

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

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

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

”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材料二:

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

……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任何变革都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产妇随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添了小宝宝而沾沾自喜。

……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

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

……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

材料三:

旧时妇女织成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

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

……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

……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

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堕落。

——方鸿铠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

(6分)(要求:

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答题思路解析:

明确答题要求——“论证”(其余各步骤的分析按照例1、2、3的提示操作。

范文:

(答案仅供参考)

观点:

我认为作者的观点正确。

旧生产方式解体虽然产生了苦难,但历史的主题更主要的是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

(2分,必须要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

史实:

旧生产方式解体带来的苦难:

中国自鸦片战争之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瓦解,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收入减少),没有了谋生的手段,无所事事,世风日下,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任意两点就可以得2分)

新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

如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化的开端(机器生产)。

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瓦解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

(生产力1分,生产关系1分)

例5、(2010年上海)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位团民私自替政府拟了一份对外“和约”。

“和约”虽不具法律效力,作为历史材料却真实的反映了作者的思想。

内容如下:

一、各国前所索赔款,一概作废。

二、各国应偿还中国兵费四百兆两。

三、各国兵船已在中国口者,不准驶出。

四、各国租价照今加倍。

五、将总署交还中国.六、康有为回国治罪.七、所有各国教堂一律充公。

八、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

九、德国将胶州交还中国。

十、俄罗斯将大连湾交还中国。

十一、所有教士各归其国,不准再来。

十二、中国仍有管理高丽安南之权。

十三、中国海关仍归华人处理。

十四、各国使臣来中国者,照乾隆时所定之例,不许进京。

十五、另赔义和拳兵费四百兆。

十六、日本亦照乾隆时例入贡。

十七、华人交通西人,及不遵官场约束着,归朝廷治罪。

十八、所有东西洋人与中国官场相见,须行叩头之礼。

十九、外人不准在中国游历。

二十、俄罗斯西伯利亚及各处铁路,均需拆毁。

二十一、英国须将新安九龙交还中国。

二十二、各国运来中国货物合应加倍收税。

二十三、洋人商船到口者,须先禀明该处守口中国兵官,方准入口。

二十四、大米不准出口。

二十五、凡货物运往外国者,亦须加倍收税。

问题(3)你是如何看待这份“和约”的?

(15分)

回答思路:

答题要求——谈认识

(1)提的是否合理,哪些合理、哪些不合理?

为什么?

(2)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物?

(3)该事物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或者反映出什么?

答案1:

能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并结合史实进行论述。

(13-15分)

材料与史实:

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论述:

论述充分;论述较充分。

叙述:

叙述完整流畅形成结构。

抽象视角:

如“和约”反映了社会形态更替时农民阶层只能使用传统精神武器和物质武器进行抗争的无奈现实;又如“和约”反映了现代化后来者在反抗不平等的资本主义现代世界体系的同时,却不自觉地运用西方国家“游戏规则”的矛盾心态。

答案2:

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

(8-12分)

材料与史实:

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视角:

从两个以上角度展开分析,如指出“和约”中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和约”中反映爱国精神与盲目排外的要求;“和约”中抵御外来侵略的要求与传统天朝观念(华夷观念)的要求;“和约”中属于农业社会的要求与工业社会的要求。

观点清晰;观点较清晰。

论述:

论述充分;论述不够充分。

答案3:

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纬度的解释。

(3-7分)

材料与史实:

运用较多材料;运用较少材料。

视角:

提炼一个视角。

如“和约”反映了作者的排外心理(反帝、抗争、反对基督教文化);“和约”反映了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约”反映了作者的保守心态。

观点清晰;观点不清晰。

叙述:

叙述完整流畅;仅能列举。

答案4:

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

(1-2分)

其他答案:

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

(0分)

例6、(2008宁夏)(节选)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三:

新政挽救资本主义结构的计划,还有两方面值得注意。

首先是1933年6月建立的房主贷款公司。

在这个机构存在的三年之中,它向100万以上的房主共贷款30多亿美元。

其次,为刺激近于停工的房屋建筑业,国会于1934年6月建立联邦住房管理局,发放建筑新房和修理房屋的抵押贷款。

运用长期低怎贷款,联邦住房管理局对恢复私营住房建筑业起了巨大作用。

在1934年至1940年之间,它发放修理住房贷款合计9.45亿美元,发放建筑新房贷款合计23亿美元。

——摘自(美)阿瑟·林克等《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

材料四:

美国“次货危机”是从革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次级抵押贷款是美国部分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方式之一。

在借款人无力偿贷而不得不将名下财产抵押的情况下,贷款机构为了规避风险又把抵押品上市转成基金。

鉴于住房市场降温,银行利率上升,很多借款人无力履约的局面引发了美国“次贷危机”,造成贷款机构遭受重创,导致大量买入次级抵押贷款衍生出来的证券投资产品的投资基金陷入困境,引发金融形势激烈变化,殃及国际市场。

——摘编自《光明日报》,2007年8月17日

比较材料三、四,指出房贷为什么在新政时期有利于缓解经济危机,而在当前却引发了次贷危机。

答题思路:

比较材料三、四,指出房贷为什么在新政时期有利于缓解经济危机,而在当前却引发了次贷危机。

(1)明确答题要求——根据、内容、条件、方式

答题根据:

①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②根据材料一、二;③指出…

答题内容:

原因、背景、目的、变化、比较、作用或影响或意义、特点等

答题条件:

时间或内容限制等

答题方式:

行为动词——指出、说明、比较、概括、分析、简析、阐述、评述、简评、评析、评价、评论

(2)寻找原因的角度(围绕一件事物)

(3)用“指出”的形式回答

(4)总结

①从金融背景的角度说明:

例如,通货膨胀时期和通货紧缩时期不同,或危机阶段和繁荣阶段不同。

②从贷款性质的角度产明:

例如,良性贷款和不良贷款的不同,或适度贷款和过度贷款的不同。

③从贷款发放者的角度说明:

例如,政府低息房贷和商业房贷的不同

角度特点:

围绕事物本身的方方面面

二、方法总结

观点论述题解题方法:

1、亮明观点。

用词一定要确定。

比如我认为……正确、我认为……错误等。

正确、错误之后一定要用明确的语句把你的观点表述清楚。

要对材料进行提练概括,尽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

(关键词可以抄下来)

2、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

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

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二:

外因、外因。

思路三:

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

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

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3、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

(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题目的内容写出,一般不要照搬政治课所学的原理,但要以政治课上所学原理为思路、为依据,用历史的语言来表达。

列表归纳总结:

类型

要求

思路——结合例题说明

提练观点评论

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①观点是什么?

②是否合适?

③为什么?

(用具体史实结合当时背景说明)④总结

从某一概念出发对某一观点阐释认识

①观点明确;②能有机结合材料并充分利用中外史实,多角度论证观点;③逻辑严密,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①历史前提包含哪些内容

②结合英、明清阐释认识

③总结

评论一种历史现象

①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能充分运用所给材料;②对古代商人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分述完整,并作出总体性评价;③文字通顺,逻辑严谨。

①叙述情况(要求完整);②变迁的原因。

③总体性评价 (说明了什么?

对一事谈认识

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并结合史实进行论述。

是什么?

为什么?

说明了什么?

三、专题训练

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财富的增长与国家海权而非陆权的扩张是同步上升的。

这是因为,海洋是地球的“血脉”,因而也是将国家力量投送到世界各地并将世界财富送返资本母国的最快捷的载体。

于是,控制大海就成了控制世界财富的关键。

——摘编自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

根据材料概括其核心观点,列举世界范围的至少三个史实来论证这一核心观点。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全球化,这个在当今颇为时髦的词,在全球范围内被接受和运用。

全球化改变着世界,影响着全球60多亿人的生活。

这一全球化浪潮,有人认同,也有人反对。

这一历史潮流,冲击着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方面。

一个“全”字,包括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蓝色星球的整体,涉及了经济、政治、文化各个层面的问题,成了历史新阶段的特征。

格蕾厄姆•汤普森指出:

“全球化的思想是一种言过其实的思想。

最近30年中所经历的许多相互依存和一体化的情况并不是什么新东西。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是在重温具有‘金本位’极盛时期特点的那些话题”

——格蕾厄姆•汤普森:

《全球化与国内经济政策的可能性》

罗兰•罗伯特把全球化解释为“世界的压缩”,他的话很有意思:

“我完全可以不时地滑回到只用‘全球化’这一名词来指自1870年世界已经迅速地向整体性移动的条件(尽管也展示可供选择的道路以及反趋势)。

不过,我的意图一直是论证全球化这一总过程(和有时的逆全球化)至少像所谓的世界宗教两千多年前兴起一样持久”。

——罗兰•罗伯特:

《全球化:

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

结合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核心思想,谈谈你对于“全球化”过程的认识。

(12分)(要求:

能够依据题目要求,观点突出,史论结合,文字通顺流畅。

 

3、(12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和英国革命比较起来,法国革命显得更经典一些,因为它对封建因素的革除最为彻底——实际上惟有法国革命才真正实现了对封建社会的革命性改造,因而惟有法国革命才能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革命”。

……事实上它历来被认为是世界政治发展史上的一块划时代的里程碑,是全球性的政治民主化潮流开启的标志。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当法国大革命开始之时,此前的15年中已经发生了很多动荡,他们动摇了美洲和欧洲的社会秩序。

其中最重要的风暴发生在北美。

……(19世纪初)法兰西共和国已经死亡,而在整个旧大陆,这个共和国的继承者和旧制度力量之间产生了对抗,前者就是拿破仑体制。

……从逻辑上说,法国大革命的身影掩盖了它此前或随后的各次运动。

但这些运动同样在现代世界的诞生中扮演了重要作用。

——雅克•索雷《18世纪美洲和欧洲的革命》

评述材料中关于法国大革命对民主制度发展所产生影响的论点(12分)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任意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4、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对20世纪对欧洲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进入深入研究,提出了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西方的衰落。

伦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闻。

它们也不再控制世界上的帝国。

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欧洲除了在进入一个衰落的时期外,还在进入一个成功的时期:

它的思想、技术和制度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迅速地传遍全球。

从根本上说,这意味着欧洲三大革命——工业、科学和政治革命——的传播……在战后的年代里,越来越多的民众积极地、自觉地卷入了西方化的进程。

当今时代的希望和危险远远超过世界历史上的任何时代。

人类还从未看到过展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同样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

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论证材料中的观点。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300字左右)

 

5、(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史学界对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

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几乎陷于停止状态。

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认为中国社会似乎“停滞于静止状态”了。

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在1787年出版的《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中,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状态持同样的看法,认为这个帝国的“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止,犹如冬眠的动物一般”。

而早期近代化研究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它将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罗文兴《被误读的中国历史》中国档案出版社

评材料中关于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的观点。

(12分)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6、(8分)20世纪初,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场著名的“妥协”。

他(袁世凯)同起义各省在南京建立起来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和同盟会领袖进行谈判。

……(孙中山)表示:

只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