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2854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62.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6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6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6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6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6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6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6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6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6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6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6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6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6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6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6页
亲,该文档总共6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点.docx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点.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点.docx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点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点

教育学理论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校产生需要具备的条件?

学校教育的出现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一般来说,学校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社会生产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业从事学习的学生。

(2)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

(3)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

2)古代教育的特点

(1)教育从社会生活特别是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2)学校教育被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等级性。

(3)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教育过程是一种灌输和被动接受的过程。

现代教育呈现出一些全新的特征:

(1)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2)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

(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20世纪中叶以来教育出现的新特征: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呈现出新的特征;

(1)教育逐渐走向民主化,教育的服务性、可选性、公平性和公正性将成为学校改革的基本价值诉求。

(2)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学校教育网络逐步建立,学校的教育教学时空得到根本性改变。

(3)教育的功能得到全面理解,除了教育的产生性以外,教育的政治性和文化性将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教育性质,教育在政治改革和文化建设中的功用在进一步得到系统和深刻的认识。

(4)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同时彰显,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阶段性教育向终身化教育转变。

3)教育学的价值表现:

(1)作为科学认识形式的教育学能够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2)作为“科学的”认识方式的教育学能够有效地解释教育问题。

(3)作为学科知识体系或课程的教育学能够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沟通。

中介作用:

1.通过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是他们不断领悟教育的真谛,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增强做好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2.通过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中的理论视野,提高全面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3.促进教育实践工作者产生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理念4.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5.优化教师的教育思维,为成为研究型教师大侠思想基础。

6。

通过传播教育理论,改善全社会的教育舆论环境和教育观念,从而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4)教育学的学科特点:

(1)研究对象的普遍性、平凡性。

(2)问题领域的恒定性喝解答的不确定性。

(3)学科基础的广泛性和跨学科性。

(4)理论类型的多元性、学科路径的多样化。

(5)学科属性的综合性和理论结构的层次性。

5)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1)教育学的问题领域不断拓展。

(2)教育学研究基础的扩展和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3)教育学学科的细密分化和高度综合同时进行。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6)教师应该如何学习教育学:

教师学习教育学因该注意以下几点:

(1)把教育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使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与教育实践能力相互促进。

(2)继续继承我国优秀教育传统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起来。

(3)把专业理论学习与经验交流和专题讨论结合起来。

(4)把专业阅读与教育写作结合起来。

二、小知识点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

《孟子》: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说文解字》: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1

教育学理论

养子使作善也;《中庸》:

修道之谓教;《荀子》: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学记》: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

教学相长。

不陵节而施。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相观而善。

禁于未发。

2.教育的起源:

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说(孟禄)、劳动起源说。

(前两个都否定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3.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中介)。

4.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

非独立性、原始性、平等性、普及性。

5.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培养人的科学。

6.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学记》

7.培根《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确定下来;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教授;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第一步科学形态的教育学(哲学论理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传统教育的代表;实验教育学,梅伊曼、拉伊;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现代教育的代表,“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1.遗传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也称遗传素质,是指人那些与生俱来的有机体的构造、形象、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解剖生理特点。

(1)遗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

格塞尔

(3)遗传素质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4)遗传素质本身可以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2.环境极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是指人生活于其中,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的形成和发展的全部外在因素。

(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2)环境制约着身心发展的水平、方向,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进程和速度。

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主要的、导向性的作用

(2)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源于学校教育的特殊性。

为什么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系统性以及较高的组织性。

3)学校教育是一支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队伍负担的培养人的工作。

4)学校教育能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加以调节、控制和利用,以利于学生的发展。

同时,学校教育可以抓住儿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主观恩呢广东星是任的发展的动力。

(2)主观能动性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

5.教育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儿童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差异性,教育要适应和遵循儿童发展的这些基本规律和特性。

顺序性:

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无论是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是思想品德的发展,都应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少到多、有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

“拔苗助长”、“陵节而施”都是有违身心发展的规律的。

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来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的进行。

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上,不能搞“一刀切”,既不能把小学生当中学生看待,也不能把初中生和高中生混为一谈,同事还应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引渡”工作。

不均衡性:

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发展的速度是不均衡的,表现出时快时慢,有早有迟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在同一方面的发展上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不均衡;同一个体在不同方面的发展不均衡。

(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更后)

差异性:

同一年龄阶段的每个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除了有共同的、典型的特征以外,都存在着不同于其他学生的特点,这称之为个别差异。

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个别差异是由先天因素、后天因素以及主体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因此,教育工作不仅要认识到学生发展的共同特征,又应当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选择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使具有个别差异的学生都能各得其所的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人的发展的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即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根据受教育者的个别差异和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这就要求教育者全面深入的了解每个学生,系统掌握其成长发展的特点,注意对个别学生进行特殊培训,采取弹性教育制度等教学组2

教育学理论

织形式。

二、小知识点

1.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内发论(孟子、柏拉图、弗洛伊德),外铄论(荀子、洛克、华生),实践主体论。

2.遗传决定论的代表:

高尔登、董仲舒(性三品)、霍尔(一两遗传>一顿教育)。

环境决定论代表:

洛克(教育万能论)、华生(环境决定论)、斯金纳。

3.人的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向着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1.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一)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

(1)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

(2)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及教育的内部结构。

(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的目的。

(4)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内容。

(5)经济发展水平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在接受经济的决定和制约的同时,也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培养出大批能够直接使用和操纵现代化生产工具的人;培养出大批能够在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上不断有所革新的人;培养出一批能够在科学技术领域有所发现和有所发明的人。

(2)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的形式。

(教育是使科学技术得以继承和传递的重要条件;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再生产是一种扩大的再生产;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再生产是一种高效的再生产。

(3)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

2.教育与政治制度的关系:

(一)社会的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

(3)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体系。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从历史发展来看,历代统治阶级都非常重视教育在稳定社会秩序中的作用。

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是通过传播思想意识和培养人才来实现的。

(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青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通过选拔和培养专业的政治人才,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完善和发展。

(3)教育通过形成舆论、思潮,对社会政治产生影响。

3.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一)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社会文化规范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制约着人的教育观念。

(2)社会文化影响教育内容。

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内容完全来源于社会文化。

(3)社会文化还具有非正式的教育作用。

(二)教育的文化功能:

文化传承功能、文化选择功能、文化融合功能、文化创新功能。

4.教育与社会人口的关系:

(一)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人口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其战略重点。

(2)数量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经费。

(3)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

(4)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二)教育优化人口的功能:

(1)教育是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2)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3)教育是促进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的要手段之一。

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所谓教育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等具有能动作用:

(1)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3

教育学理论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3)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6.认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意义:

认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促使我们在分析和研究教育问题时,不仅仅从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去考察,还必须从教育教育目的

1)在确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中应注意的问题。

争论最多的是注重个人个性的发展还是社会需求

(1)教育是发展人的一种特殊手段,教育目的直接指向个体的发展,但个体的发展又离不开社会。

(2)个人的自我价值与人的社会价值是统一的,前者只有通过后者才能表现出来。

(3)人既需要社会化,又需要个性化:

即必然社会化,又必然个性化。

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的表现: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体现。

从社会价值来看,维护社会主义利益,为社会主义服务,一直是我国教育的根本所在。

(2)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与文化素养的统一,明确了所培养的人才赢具有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

(3)使受教育者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这是对所培养的人才的素质及其结构的规定,充分体现了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功能。

(4)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不仅是微观层面的教育教学活动内容及方法要与社会生产劳动结合,而且指宏观层面上的教育结构体系要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相结合。

(5)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视。

这是教育目的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的部分。

3)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基本思想:

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2.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工业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基本含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就是个人智力和体力尽可能多方面地、充分地、自由地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才能。

4)我国素质教育产生的背景

1.教育自身的问题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护士学生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教育“主智主义”倾向严重,忽视学生的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情感与意向等因素的协调发展;教育偏重知识的传递和灌输,忽视对学生智力的启发与心灵的点拨。

2.知识总量的急剧增长、知识发展速度的空前加快

3.对教育认识的深化。

(从知识到素质需要转化,而素质转化生成的关键在于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内化和内在身心品质的发展,这就需要教育本身的转变,于是素质和素质教育的概念就应势而出。

5)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

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要大力实施创新教育。

(1)素质教育立足于“发展人”来培养人,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

(2)应试教育则立足于“选拔人”来培养人,它是一种面向少数学生的选拔性教育。

二、小知识点

1.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一句和归宿。

(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各育目标、单元教学目标、每节课的目标)

2.教育的功能:

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

3.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卢梭、帕克、爱伦凯、马斯洛、罗杰斯),社会本位(柏拉图、涂尔干、孔

德、凯兴斯泰纳)

4.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

①政治素质教育,②思想素质教育,③道德素质教育,④科学文化素质教育,⑤身体

素质教育,⑥心理素质教育

5.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

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

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6.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我国确定教育目的的意义:

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明了人的发展的历史必

4

教育学理论

第五章学生、教师及师生关系

1)教师职业的发展阶段:

(1)非职业化阶段,在人类社会的初期,教育活动与其他活动融合在一起,教师不是独立的职业。

(2)职业化阶段,出现了独立的教师职业,但是教师专业的职业化程度很低,从业人员数量也十分有限。

(3)专门化阶段,出现了专门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

(4)专业化阶段。

教师工作被视为一种职业,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掀起“教师专业化”的改革浪潮。

2.教师的职业素养

(1)教师一种专门职业或专业。

(2)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教师的职业具有示范性、公众性

(3)专业知识素养:

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

(4)专业才能素养:

教学技巧、教学能力、教研能力。

(5)专业精神素养:

专业道德、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人格和专业自我。

3:

教师制定自己发展计划的环节:

(论述)

(1)自我分析:

全面认识自己的能力、兴趣、优势及缺陷;

(2)环境分析:

把握专业发展的大方向,使自己的发展与学校、社会、学生的需求结合在一起

(3)确定目标,形成专业发展愿景,列出优先发展领域,长期与短期目标等;

(4)拟定发展路径,设计发展方案。

4.良好师生关系的作用:

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良好的生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2)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

(3)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5、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

(1)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建立起来。

(2)良好师生关系也在课外活动中建立和丰富起来。

(3)校外活动是师生关系形成的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途径

二、小知识点

1.学生具有的权利:

生存权利、受教育权利、受尊重权利、安全的权利。

2.教师的常规角色:

父母的替代者;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的楷模;集体的领导者;法官与裁判;学生的朋友和知己。

教师角色的更新转换:

学习的促进者、学生的交流者和合作者、终身学习者、教育教学行为的研究者、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3.教师劳动的特点:

①劳动对象的能动性、②劳动方式的示范性、③劳动手段的创造性、④劳动效果的隐含性、⑤教师劳动时间的广延性、⑥个体性与集体性相统一的工作方式。

4.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辅导、在职培训、自我教育。

5.傅乐的教师关注阶段论:

教学前关注阶段、早期生存关注阶段、教学情境关注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6.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个人环境、组织环境、

7.教师自我发展的具体途径:

①日常教学反思、②个人行为研究、③个人阅读和反思性写作、④同伴交流与合作、⑤跳出教育谋发展。

8.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包括:

文化科学知识、科学专业知识。

9.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

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

10.师生关系的模式:

专制型:

这一类型的师生关系模式是以命令、权威、疏远为其心态和行为特征。

教师在教室内采取专制的作风,并担负全部的责任,计划班级的学习活动,安排学习的情景,指导学习的方法,控制学生的行为;学生没有自由,只是听从教师的命令,对教师往往是敬而远之。

民主型:

这一类型的师生关系模式以开放、平等、互助为其主要心态和行为特征。

教师在教室内以民主的方式教学,重视集体的作用,与学生共同计划,共同讨论,帮助学生设立目标,指引学生对照着目标进行学习。

放任型:

这一类型的师生关系模式以无序、随意、放纵为其心态和行为特征。

在教学中,以这种师生关系模式为主要的教师采取放任的作风,不负任何实际责任,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要他们学习自己所高兴的东西。

教师不控制学生的行为,也不指示学习方法,一切活动由学生自己进行。

11.中国最早的师范教育,1897,盛宣杯上海开办“南洋公学”

12.学生的本质属性:

①一个完整的人。

②发展潜能的人。

③发展需要的人。

④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5

教育学理论

第六章学校教育制度

1.终身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

①在教育过程上,传统教育仅把教育限制在青少年时期,而终身教育把教育贯穿于人的全部生活。

②在教育活动的组织上,传统教育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等隔绝开来,而终身教育统筹安排各种教育活动,谋求各类教育之间的联系和统一。

③在教育目的上传统教育强调各个领域的专门知识,而终身教育重视提高受教育者的学习能力,促进自我表现发展。

④在教育功能上,传统教育注重教育的刷选功能,而终身教育注重使人的素质充分地得到发展。

⑤在教育机构上,传统教育主要限定在学校,而终身教育扩大到与人们实际生活相关的各个环境。

⑥在施教人员上,传统教育只能由社会中的一部分人来施教,而终身教育根据时间和情况的不同,由社会整体来提供教育机会。

⑦在教育教育途径和课外教育活动

1.教学的特殊作用主要表现:

(1)教学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形式进行人类经验的传授、使教学活动有着良好的秩序和节奏,从而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

(2)教学将传授的内容经科学的选择,依据知识构成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获得知识的认识是规律编成教材,作为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

(3)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和精心安排的过程中进行的。

(4)教学能够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2.课外活动的实施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周密计划性

(2)坚持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增强活动的吸引力。

(3)要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

(4)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

(5)充分发挥学校和校外教育机构的组织领导工作。

3.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

及特点:

(1)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是新时期对课外活动、活动课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其基本理念主要有四点:

突出学生主体、面向学生生活、注重学生实践、强调活动综合。

(4)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其性质为:

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②一种实践性课程,③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④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三级管理的课程。

(5)其特点有:

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二、小知识点

1.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教育内容,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的,进行双向活6

教育心理学

动所经历的渠道的总称。

2.教育途径的主要形式:

教学、思想教育、课外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咨询与指导、社会实践。

3.课外活动:

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外,由学校或校外教育机关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实施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

课外活动的特点:

组织上的自主自愿性、形式上的灵活性、内容上的灵活性和广泛性、过程上的实践性。

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

思想政治活动、科学技术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社会公益活动

4.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范围: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第八章:

教育研究与方法

1.教育研究的重要意义

教育科学研究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采用科学方法并按一定程序步骤去认识、解决教育问题,探索教育规律的研究活动。

(1)增强教师自身素质;(开阔教师的科学视野,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促进专业发展;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开法创造潜力;增强教师的成功体验,激发教育热情)

(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推动教育改革发展‘

(4)丰富教育科学理论。

2.研究假设在教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研究假设必须是:

对问题的解答;解答定是未经验证的;有一定的理论事实依据。

教育研究假设一般具有推测性、科学性、逻辑性。

(1)假设是课题研究的核心。

(2)假设是通向理论的桥梁。

假设是理论先导,当假设的基本观念或预言被证实或被证伪,就有可能上升为理论。

理论在未经实践检验之前只能具有假设的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