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名师精编中学生文学创作教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2935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67.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校名师精编中学生文学创作教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名校名师精编中学生文学创作教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名校名师精编中学生文学创作教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名校名师精编中学生文学创作教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名校名师精编中学生文学创作教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名校名师精编中学生文学创作教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名校名师精编中学生文学创作教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名校名师精编中学生文学创作教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名校名师精编中学生文学创作教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名校名师精编中学生文学创作教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名校名师精编中学生文学创作教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名校名师精编中学生文学创作教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名校名师精编中学生文学创作教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名校名师精编中学生文学创作教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名校名师精编中学生文学创作教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名校名师精编中学生文学创作教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名校名师精编中学生文学创作教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名校名师精编中学生文学创作教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名校名师精编中学生文学创作教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名校名师精编中学生文学创作教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校名师精编中学生文学创作教程.docx

《名校名师精编中学生文学创作教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校名师精编中学生文学创作教程.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名校名师精编中学生文学创作教程.docx

名校名师精编中学生文学创作教程

名校名师精编中学生文学创作教程

  第一章写人记事

  当我们融入社会、投身生活之际,就会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许许多多的人和事。

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之中,一定会情有所动,心有所思,产生一种强烈的表达与交流的欲望。

这就是写人记事文章的源流与成因。

  写人记事的文章称为记叙文,是生活中最常见最常用的一种文体。

具体地说,写人与记事各有侧重点,写人的文章突出表现人物的个性与品质,记事的文章突出事件的因果与意义。

当然,写人离不开记事,记事离不开写人,只是叙写的角度与重心不同而已。

把握好人与事的关系,明确叙写的角度与側重点,就能适当选取材料,写好记叙文。

无论是写人还是记事,都要明确把握好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几个基本要素。

不管是什么人,也不管是什么事,都离不开特定的时间和空间。

时空就是人物生活、事件发生的具体环境。

适当而又准确的描写环境,对于表现人物、凸现事件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时空交代不清,或者遗漏错乱,就会让人摸不着头脑,弄不清你究竟在写什么。

时空的变换尤为重要,因为不同的场景才能显现人与事的特点和变化状况。

写人必须有适当的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都是描写的范畴,可全面描写,也可抓住一两个方面重点描写。

写人还要注意人物关系,如果是叙写几个人,就要分主次,不能平均用力。

叙事必须注意前因后果、发展过程,理清脉络,叙写连贯。

叙事要有详略,关键之处重点写,一般之处交代清楚就行。

如果叙写几件事,除了注意各自完整以外,也要分主次,齐头并进往往冲淡了主题,不能突出中心。

时、空、人、事几个要素把握好了,记叙就顺手,而且眉目清楚,给人一种明朗、充实的感觉。

  记叙要选准角度,把握基准点,安排好线索。

从“点”生发,以“线”串通,文章就结构浑圆,水到渠成。

这个“点”,就是作者的观察点,写人的切入点,记事的着眼点。

写人突出写什么,用什么事例来表现他的个性品质,扣住了这个“点”,写作就得心应手。

记事突出写什么事,如何突出这件事的关键之处,抓住了这个“点”,千头万绪的事也会条理清楚。

至于线索,则要贯穿文章的始终,使之成为文章的脉络。

或以“人”为线,或以“事”为线,或以“物”为线,或以“情”为线,或以“时”为线,或以“地”为线,总之,有“线”才能“穿珠”,把零散的材料有机的组合起来,成为完整的篇章。

否则,就不成文章。

  记叙有倾向性,或偏重于人,或偏重于事。

社会生活是纷繁而又多变的,因而人与事都有其复杂性。

写人不能面面俱到,要抓住能表现人物主要个性品质的材料加以综合,突出其特征。

成功的个性刻画,就形成了典型,就有别于另一个人。

没有个性的人物,如同日常生活中的任意一个张三李四一样,那就不是文学人物。

记事要透过现象抓本质,揭示事物的真相和意义。

复杂纷纭的事,平凡易见的事,惊世骇俗的事,稀奇古怪的事,都有它内在的原因和外在的发展过程。

只有开动脑筋,启用慧眼,才能洞察其奥秘,准确而又有条理地将其表述出来。

一事之中重写关键之处,几事之中重写关键之事。

叙事之中突出关键之人,写人之时突出关键之事。

记叙中的“人”与“事”,原来就是如此的辩证关系。

  记叙有节奏,“快”与“慢”有其内在的规律。

属于交代与铺垫的内容叙写节奏要快,属于刻画与描述的内容叙写节奏要慢。

快要简洁,慢要厚实。

记叙的“快”与“慢”,也就是写作的“略”与“详”。

一般内容略写,重点内容详写,就形成了“快”与“慢”的节奏。

文章有了节奏,也就有了韵味,有了艺术感染力。

当快而慢,当慢而快,就本末倒置,写走水了,那就是人们常说的“跑题”、“空洞”了。

如果写文章不讲快慢,都是“一溜小跑”或“慢三步”,那么写出的文章不是“干巴巴”,就是“杂货摊”了。

要控制住记叙的节奏,就要学会剪裁,恰当组织运用写作材料。

  记叙的本质就是能够反映事物的因果。

人性的形成,事件的发展,都有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写因是为了突出果。

人与事的成因,受时空限制,受环境制约,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也因此演绎出曲折或者变幻的发展过程。

只有准确地把握住了成因,详略有序地叙写发展过程,才能正确地表现事物的结果,从而突出文章的主题。

审察人物,审视事件,审定记叙的本质,这就是文学创作中审题选材、确定主题的原则和方法。

  写人记事是文学创作的基本功。

在观察中选材,在体验中起步,在积累中提高,在实践中探究,不懈努力,就会成功。

莫泊桑年青时师从福楼拜,福楼拜要他注意观察身边的各种人物,学会刻画不同的人物。

莫泊桑不断练习,渐进渐深,终于写出《羊脂球》,一举成名,后来成为法国文学大师。

注重练习记叙文,步入文学创作的殿堂并不是异想天开的空想。

  第一节“点”与“线”——叙述的角度

  【例文1】

  世界选择北京

  ——写在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获胜之际

  王军刘江

  “北京成功了!

  “我们赢了!

  北京时间7月13日22时1l分,本社赴莫斯科记者发来急电:

2008年奥林匹克盛会选择了北京。

  瑞士奥委会主席沃•卡奇当即向北京奥申委表示祝贺:

“现在应该是北京举办奥运会的时候了。

”加拿大体育部长丹尼斯•库珀说:

“结果就是结果,今天北京很幸运。

  这是世界对北京的选择。

  天安门广场,人潮欢涌,其情撼地震天;中华世纪坛,鼓乐高亢,其势排山倒海。

  曾经的坎坷化作今夜的辉煌

  让时光倒流。

  1993年9月23日,北京仅以两票之差与2000年奥运会失之交臂,当中国在悉尼奥运会上以金牌总数第三实现历史性突破的时候。

当中国的综合国力一步步增强、人们的奥运情结越来越浓烈的时候,8年前的这一幕,仍如此真切地搅动着人们的心绪。

  曾经的坎坷,已积淀成神圣而执著的理性……

  让时光倒流。

  1894年,国际奥委会成立。

1896年。

第一届奥运会的圣火,在希腊雅典燃烧。

此前.国际奥委会的一封邀请函寄至清王朝,可正值中国甲午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清朝统治者哪还有暇顾及奥运!

  1915年,国际奥委会又一次发来邀请。

然而,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国内的护法战争,中国又一次与国际奥林匹克运动擦肩而过。

  1908年,《天津青年》首次提出:

中国何时能派一名运动员参加奥运会?

中国何时能派一支代表队参加奥运会?

中国何时能自己举办一届奥运会?

  这一声声呼喊,在那个中国人被蔑称为“东亚病夫”的年代,是如此的悲壮与高昂,

  这一切,使今夜的喜悦变得凝重……

  让时光倒流,

  1928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奥运会、看台上的中国全国体育协进会干事宋如海百感交集,反复用英语吟诵“奥林匹亚”,忽然喊出一句中国话:

“我能比呀!

  后来,他将奥林匹克运动会音译为“我能比呀”。

  代表中国实现“我能比”这个愿望的,是1932年的东北大学学生刘长春。

  在爱国将领张学良的资助下,他只身在海上漂泊21天到达洛杉矶。

  疲惫不堪的刘长春在男子100米预赛中,一路领先,70米后,脚步明显吃力,最终被淘汰。

  1936年柏林奥运会,进入撑杆跳决赛的中国运动员符保卢,竟买不起比赛用杆;1948年伦敦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是参赛团中唯一住不起奥运村的。

  这不堪回首的一页,已被我们翻过。

  昨日的悲歌,只会使今天这不眠的狂欢,更加酣畅淋漓!

  “坚定不移地走向世界”

  从鸦片战争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从1921年至今,中国经历了截然不同的两个80年。

  前80年,积贫积弱,民不聊生;后80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最悲惨的境遇走上光明的道路。

  1979年,中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得到公正、圆满的解决。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

许海峰一声枪响,中国奥运金牌“0”的纪录成为历史。

  在这个曾经苦难深重的国家,人民的爱国之情、强国之梦与体育是如此密不可分。

  不能忘记,20世纪80年代,女排精神给人们带来的巨大鼓舞。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成为时代强音。

  从第23届落杉矶奥运会的15枚金牌,到第27届悉尼奥运会的28枚金牌,中国当之无愧地成为国际公认的体育大国。

  可是,“中国何时能自已举办一届奥运会?

”——上世纪初,同胞的呼喊犹在耳际。

  这是一个不畏惧任何艰险的民族。

8年前北京申奥失利之后,人们高呼的口号是:

“坚定不移地走向世界!

  8年来的事实回应了这一声呐喊。

今年5月,香港《财富》论坛得出这样的结论:

美国从1870年到1930年,60年时间人均收入增长3.5倍;日本从1951年到1975年,25年时间人均收入增长6倍;而中国从1977年开始,短短20年时间,人均收入增长了7倍。

  中国走向世界的脚步不可阻挡。

奥运之梦牵系着中华民族为创造人类文明共同奋斗的理想。

  人类一次智慧而诗意的选择

  2000年9月9日,北京。

  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致信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信中说:

“如能在具有悠久文明并且迅速发展的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无论对奥林匹克运动,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积极意义。

  2001年5月5日,瑞士洛桑。

  国际奥委会评估委员会公布了对2008年奥运会5个申办城市的评估报告,其中特别指出,2008年北京的奥运会将为中国和世界体育运动留下独一无二的遗产。

  中国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举世皆知。

  “在北纬45◦上下的世界各大城市,只有北京是历经3000年而不衰的都城。

古迹之多,胜过罗马;气魄之大,胜过巴黎。

  今日中国已成为最具潜力的新兴市场,谁能漠视这个巨大市场给予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新北京,新奥运”,已不仅仅是响亮的口号。

  律动着来自世界各地信息的互联网,已成为公众表达意见的窗口。

在北京奥申委网站上,一次为支持北京申奥而举办的签名活动中,仅一个月签名者就达100万人。

  20多家民间环保组织加入北京申奥队伍;“绿色社区”活动,正由居民们自发推行。

  “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正实实在在地成为中国赋予奥林匹克运动的崭新内涵。

  1913年,“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寓意深远地为国际奥委会设计了“五环”标志,以象征五大洲通过体育紧密联系在一起。

  奥林匹克圣火就要在古老的中国燃烧。

时间将证明,这是人类的一次智慧而诗意的选择。

  “1908—2008”,从第一个中国人提出申办奥运会,到北京主办奥运会,历史的回声将穿越整整100年。

这看似巧合,却蕴含着历史的必然。

【评析】

  中华民族圆了奥运之梦,这是激动人心的盛事。

新华社记者王军、刘江的新闻特写文章《世界选择北京》,从历史的角度全方位地叙写了中华民族申奥成功的过程和意义,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感人至深。

  一篇有深度的文学作品,必须具有特殊的着眼点和合适的着眼点。

此文紧扣“申奥”这一个特定的历史性事件,全力抒写“民族兴衰”的全景式图卷。

由申奥成功引发历史的回顾,把中华民族与奥林匹克的渊源、离合、融入、拥有等诸多情结,淋漓尽致地展现于广大读者眼前。

“申奥”这个“点”,既是观察点,又是联想点;既是起笔点,又是抒写点;既是引发点,又是归结点;既是用力点,又是扩展点。

“点”的确定与动作,体现了作者的匠心独运之技巧。

  有“点”还须有线。

如果说“点”是一颗一颗的闪亮珍珠,没有经纬之“线”也成不了文学艺术之“链”。

此文的“线”就是时间。

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历史,勾勒出中华民族由屈辱到自豪、由衰弱到强盛、由期盼到贡献的沧桑巨变。

以“时”为线,连串一个一个的历史事件,把数十个“蒙太奇”组合成雄浑律动的历史画卷,让人耳目一新。

  文章开篇,作者以一则电讯扣住读者的心眩。

引用世界名士的祝语,导入主题——“世界选择北京”。

简绘天安门广场和中华世纪坛的欢庆场面,油然生情。

简述申奥成功的结果,不去大事铺陈地描写申奥的欢庆场景,就是为了节省笔墨,留出大量的叙写空间去抒写历史,表现民族的变迁与升华。

这种大手笔的安排,境界开阔,有利于从世界的视角来审视一个伟大民族的自强不息精神。

  文章的三个标题,分别从民族的衰弱、民族的富强和民族的发展三个方面展示历史的画卷。

富有诗意和哲理的标题,透着一种执着而又自豪的民族精神,紧紧地牵拽读者的思绪。

  “曾经的坎坷”,多么贴切的比喻!

每一个良知未泯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中华民族近代史上的贫弱与屈辱。

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姑且不论,单从体育一个方面,而且就在能否参加奥运会这一特定的事项中,我们就能体会到落后的辛酸苦涩。

请你记住几个时间:

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期间,清朝政府正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丧权辱国。

1915年,中国由于陷入战争又远离了奥运。

1932年,中国运动员只身参加奥运,可惜由于长途漂泊疲惫不甚而遭淘汰。

1936年,中国运动员连一根撑杆也买不起。

1948年,中国运动员无钱住进奥运村。

这一个又一个的历史视点,该是何等的触目惊心。

奥运反映的是国运,这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中国人是不甘屈辱的。

1908年,《天津青年》首先发出“中国何时能参加奥运会”的呐喊。

1928年,中国体育官员将“奥林匹克”翻译成“我能比呀”,反映了中国人强烈的愿望。

  一组特定的历史视点,把中国与奥运的悲欢离合表现得淋漓尽致,引发世人对国运衰、民族弱的深层思考。

  “坚定不移地走向世界”,不仅仅是中华民族庄严的誓言,而且切切实实地成为中华民族渐进渐强的脚步。

  视点一,两个80年的翻天覆地变化。

  视点二,1979年,国际奥委会承认中国的合法席位。

  视点三,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奥运金牌实现了零的突破。

  视点四,从23届到27届,中国奥运会金牌增长速度惊人。

  视点五,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超过了世界强国。

  如果说前一组历史境头引发的是人们的深沉思考,那么这一组历史镜头激发的是人们的奋进的热情。

“走向世界”,理所当然地要举办奥运会。

第一次申奥失败,中华民族不气馁,而且更坚定。

申奥的过程,印证了中华民族自强不强的精神。

  “人类一次智慧而诗意的选择”,恰如其分的评说。

中国申奥的成功,有利于全人类的发展创新,其意义之巨大不言而喻。

选择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会,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诗意,因为无论从历史角度还是着眼于发展,中华民族对于全人类都是举足轻重的。

  还是一组令人难忘的镜头:

1.江泽民致信萨马兰奇陈述北京申奥的意义;2.国际奥委会评估北京的结论;3.北京申奥网站的签名者众多;4.许多民间组织加入北京申奥队伍;5.北京申奥的口号“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增添了奥运亮彩。

  这些新闻亮点,多角度地、全方位地表现了北京申奥的巨大影响力,体现了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

正因为如此,中华民族申奥愿望历经一个世纪终能得以实现。

  本文的叙写线索是时间,从现实而回顾历史,从历史渐进依次叙写至现在,脉络清晰,有一线串珠之妙。

不仅如此,文章另有一线,那就是“民族情”。

随着申奥的过程,民族精神情感跌宕起伏,不能自禁。

两条线“时”与“情”相辅相成,将一组一组珍贵的史料组合成恢弘雄壮的历史篇章。

  文学作品讲究以情感人。

当我们读完此文掩卷遐思,心灵激荡,不能不为中华民族的雄起而深感自豪。

  【例文2】

  我的舅舅

  湖北黄冈汪爱玲

  舅舅的诗

  山谷寂静,\\\\桐子花开了,无人欢呼;\\\\白云悠悠,\\\\桐子花谢了,无人理会;\\\\果实长出来了、长出来了,\\\\桐子树挂满了果实。

\\\\沉沉的,沉沉的,\\\\个个很饱满。

  这是舅舅创作的诗,舅舅常常把它挂在嘴边。

我不爱诗,也不懂这诗,由于听多了,我也记熟了。

  一枚硬币

  每年春节,我都收到很多压岁钱,今年收到三千多元,可舅舅从未给过我一分。

提起钱那一幕,我还记忆犹新:

绵绵的秋雨下过不停,我家门前的那条路变得泥泞不堪。

一个硬币斜嵌在泥面上,我不经意地踩上一脚。

“丽儿,等等我,”我回头一看,舅舅正蹲下身,手指正在抠着什么?

过路的人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你可以想象得出他们那怪异的眼神。

“舅舅快走!

”舅舅象没听见似的,不理会我。

只见他手中夹着的是分值一角的硬币。

舅舅掏出口袋里干净的手帕,把那枚沾满污泥的硬币擦得干干净净的,那只是一角钱的硬币。

现在想想我还觉得他真恶心呢!

  舅妈眼中的舅舅

  “哎,丽儿,你别提你舅舅,真是个窝囊废。

跟你舅舅同学的,有几个没带长字的,最低也弄了个教育组长当当,可他却守着那一间破教室,守着那几十个娃娃,三个年级的复式班,累死累活不说,还要垫付学费。

你看,我家的房子,还是你外祖爷留下来的几间土砖屋。

我因为这地面总潮乎乎的,而落下风湿病。

夏天雨季,我总是担心不得了,怕这房子不能经受风雨的折腾?

”舅妈说着眼泪直在眼睛里打转。

“哎!

舅舅真可怜。

”一丝怜悯之情顿时涌上心头。

  清脆的铃声

  “舅舅,你的电话”“哎,我是……新年好!

……”叮铃铃……“新年好!

新年快乐!

  叮铃铃、叮铃铃……,铃声一阵接一阵,这些电话都是打给舅舅的,舅舅告诉我:

“这些电话有的来自上海,有的来自北京……反正有国内的电话,也有国外的电话……”说着他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又一阵清脆的铃声打断了舅舅的话,从清脆而欢快的铃声中,我读出了舅舅的快乐。

原来舅舅是非常快乐的人,生活得十分丰盈充实。

随着铃声我豁然开朗的领悟着舅舅那首诗的内涵。

“……桐子树挂满了果实,沉沉的、沉沉的,个个饱满”我情不自禁地吟诵着,回味着舅舅的诗。

  【评析】

  写人怎么写?

常见的是直接描写,写外貌,写言行,写正面事例,还加上褒扬的议论。

而本文的小作者一破常规,采用先抑后扬的方法来写人,从特殊的角度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颇有创意。

  “舅舅的诗”,吟咏的是山区很普通的桐树,开花无人欢呼,结果无人理会,而结出的果实沉实饱满。

舅舅咏桐,是托物言志,虽然“我”不理解,但耳熟能详。

舅舅为什么写这样的诗,又为什么常常吟诵,小作者留下悬念,后文自有解答。

  一枚硬币,微乎其微,而舅舅是那么的珍惜,联想到他从未给“我”一分钱的压岁钱,“我”觉得“恶心”。

舅舅是那样的小气,那样的惜财,真让人瞧不起。

  在舅妈的眼里,舅舅简直是“窝囊废”。

他的同学都带了“长”字,可他仍旧当一个清贫的教师,守着破教室,教复式班,整天累死累活。

自家的老房子住几代人了,也没钱修补。

你说他无钱吧,又常常给孩子们垫学费。

舅舅可怜,但他的那种敬业的精神,那种无私的奉献,还有那种淡泊名利、甘于清贫的思想境界,难道不感人吗?

  春节时,舅舅家的电话不断,那是他的学生给他拜年。

这时舅舅可高兴了,他如数家珍,自豪地介绍学生的情况。

“我”读懂了舅舅,原来他很快乐,生活得十分丰盈充实。

“我”也悟解了舅舅的诗,原来他是在吟咏自己有意义的生活。

  小作者选取最能表现舅舅个性情操的典型事例,以“舅舅的诗”为叙写线索,欲扬先抑,用侧面描写来突出人物性格,其独特的构思与表达方式值得借鉴。

  【总结】

  1.写人要注意选取观察点。

可以是人的外形特点,也可以是人的个性特点。

诸如独特的外貌、语言、动作、爱好、习惯、处事方法等方面。

不必面面俱到,扣住一、二个方面深入描写记叙,就能人物的个性。

  2.叙事要选准观察点。

可以突出写事因,也可以突出写事果,还可以突出写事件的发展过程。

要注意事与人的联系,此事与彼事的联系,一事与多事的联系。

还要注意事件发生的环境与背景,交代要明确清晰。

  3.记叙文的线索必须贯串全文。

以“时”为线,可选用顺叙、倒叙、插叙等叙述方法。

以“物”为线,要突出“物”的作用和意义。

以“地”为线,要注意场景的变换。

以“情”为线,注意情感的变化及褒贬色彩。

  4.根据需要,有时几条线索并存。

明线与暗线关系要密切,主线与副线主次要分明。

“一线串珠”就是围绕线索把几件事情或一件事情的几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不使变得零散、孤立。

文章的完整与圆润全在于线索的安排。

  5.观察点与行文线的有机结合,就增强文章的表达力。

观察准确、细致,行文明晰、有序,文章就充实、圆满。

点与线的结合,可以组合成优美的图画。

  【操练】

  请看艾青的一首哲理诗《伞》。

  早晨,我问伞:

     我追问它:

  “你喜欢太阳晒    “你考虑些什么?

  还是喜欢雨淋?

  伞说:

“我想的是——

  伞笑了,它说:

     雨天,不让大家衣服淋湿,

  “我考虑的不是这些。

”  晴天,我是大家头上的云。

  我们的生活中,有不少人具有这种“伞的精神”。

请你以这首诗的意境为话题,写一个平凡而个性鲜明的人。

第二节“人”与“事”——叙述的倾向

  【例文1】

  父亲

  [美]鲁思•西德•兰斯

  父亲下班回来,家里总是充满着欢乐的笑声。

他身体结实,英俊潇洒,乌黑厚实的鬈发闪闪发亮,两眼炯炯有神。

在父亲吻我的时候,我总是试图用小手将他推开,因为短而硬的胡子扎得脸很痛。

他宽大的双手散发出装潢工厂所特有的那种香味,指甲缝里有时还塞着制造缎子沙发时留下的棉绒。

  父亲的名字叫本杰明,但从来没有谁这样称呼过他。

和母亲一样,父亲的耳朵也是聋的。

正因为如此,我在完全截然不同的两个环境里生活长大,一个是家里寂静的天地,另一个是外面热闹的世界。

在这种特殊的条件下,我与寂静和手语结下了不解之缘。

  母亲一生下来耳朵就聋了,我以为父亲也是如此。

可是有一天,他告诉我情况并不是这样。

  “那怎么会聋的呢?

”我用手语关切地问道。

  “是因为生病,而且病了很长一段时间。

”他比画着回答,“奶奶最清楚。

  当利齐奶奶来到我们家时,我立即跑上前去寻找答案。

她说:

“不错,得的是脑膜炎。

”老人还告诉我,父亲刚满两岁时就患了这种病。

当他到上学年龄时,听力已经全部失去了,甚至连对声音的记忆也消失了。

  父亲小时候很聪明,但他的才华却因为耳聋而受到了压抑。

当别的小伙伴开始与语音和音节打交道,并且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却因为缺乏正常的说话能力而与自己的智力分隔开来了。

虽然其他感官的敏锐性与日俱增,但断文识字的能力却很差,无法一页一页地看书。

对于父亲来说,由一行行字母和一排排铅字组成的语言就像一条流动的“河”,他无法驾驭。

  即使陷入如此的困境,父亲也没有沮丧悲观。

他用手语乐观地表示——“把痛苦变成幽默,用笑声去迎接生活的挑战,不失为一种处世的好方法,这使我更容易度过那些艰辛的时光。

”.

  直到一天傍晚,母亲给我一枚镍币,要我去给在装潢工厂做临时工的父亲打电话告诉一件事时,我才真正理解他这番话的深刻含义。

  我投入硬币,拨通了电话。

  “先生,您好!

请找一下西德兰斯基先生。

  “我根本就不认识什么西德兰斯基先生。

”对方嘟哝着。

  “他的名字叫本杰明,是我父亲。

  “姑娘,我忙得很,没有时间在这里和您闲聊。

  “他的耳朵是聋的。

”我连忙解释说。

  “啊!

您指的是‘哑巴’,为什么不早一点说呢?

  我震惊了,记不清后来说话的内容,但是“哑巴”这个词却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底。

  我父母认为,聋和哑总是连在一起的。

但我不同意,努力地解释说:

他们虽然耳聋,但决不是哑巴。

  “爸爸,您为什么让老板和同事叫您‘哑巴’?

”我第二天问父亲。

  他耸耸肩,不以为然地比画着:

“这对他们来说方便,记住我更容易。

  我被激怒了,大声喊道:

“爸爸,您绝不是哑巴,而是一个很精明的人。

理直气壮地告诉他们,您的名字叫本杰明。

  父亲脸上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苦笑,比画着手势:

“孩子,没关系,我知道自己不是哑巴,这就够了。

”他用宽容的态度“说”起了同事,对他们喊自己哑巴或者粗暴地推肩膀来代替打招呼这种蔑视的举动表示了极大的容忍。

在这种环境里,父亲竟然处之泰然,换了我可无法做到。

  “哑巴”,这是一个多么令人讨厌的字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