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结构图3.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2936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10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结构图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结构图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结构图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结构图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结构图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结构图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结构图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结构图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结构图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结构图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结构图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结构图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结构图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结构图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结构图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结构图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结构图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结构图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结构图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结构图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结构图3.docx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结构图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结构图3.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结构图3.docx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结构图3

七年级地理上册(此文档XX外校,仅限本校学生使用,如发现,必追责任)彭程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课标要求】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知道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划分。

3、知道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与大小(第一课时)

 

地一、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

1、盖天说:

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2、根据日月形状,推测地球是球体。

3、麦哲伦的环球旅行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4、人造卫星的发射,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状二、认识过程

1.平均半径;6371千米

2.周长:

4万千米

3.表面积:

5.1亿平方千米

三、地球的大小

 

 

第一节经纬网(第二课时)

1、地球仪:

按一定比例缩小的地球模型

2、地轴:

假想的地球旋转轴

3、两极:

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的交点,指向北极星的为北极(N),反之为南极(S)

4、赤道:

到南北两极距离相等,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

一、四个基本概念:

1、定义:

与赤道平行的圆圈

(1)形状:

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

2、特点

(2)特点:

长短不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3)方向:

示东西方向。

3、纬度的表示:

赤道(0°纬线)以北为北纬,习惯上用"N"表示;以南为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

南北纬各划分90°;南北极分别为90°S和90°N。

低纬度:

0°~30°

4、中低高纬度的划分中纬度:

30°~60°

高纬度:

60°~90°

5、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所有北纬均位于北半球,所有的南纬均位于南半球。

 

二、纬线

经纬网

 

1、定义:

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

2、特点:

(1)形状:

半圆

(2)长度:

相等2万千米

(3)方向:

指示南北

3、经度的划分:

从本初子午线(0°经线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向东、向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为东经,代号E,以西的180°为西经,代号“W”。

三.经线4、经线圈:

所有的经线均为半圆形,故在地球仪上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组成经线圈之和等于180°,且两条经线中一条为东经,另一条则为西经。

5、东西半球的划分:

国际上习惯用20°W和16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限。

小东大西原则,所给经度是东经度,就和160E去比较,所给经度是西经度,就和20W去比较。

四、经纬网:

1、定义:

纬线和经线交织成的网

2、意义:

地球上上任何一点都可以看成特殊的经线与纬线交织成的点。

 

第二节地球的自转(第一课时)

一、定义: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

二、昼夜更替的原因:

1、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2、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

(1)方向:

自西向东,北半球呈逆时针,南半球呈顺时针。

球三、特点:

(2)周期:

大约是24小时

的(3)产生的现象:

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自四、地方时:

由于经度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时刻叫地方时

1、划分:

每15°划分为一个时区(360°÷24=15°)。

0°经线所在的时区为中时区,向东分为东十二区;向西分为西十二区.

五:

时区2、计算:

东加西减

3、日界线:

以经度180°为界,东12区比西12区日期要早一天。

凡从西向东越过该线,日期减一天;相反,从东向西越过该线,日期加一天。

一、定义:

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转动。

第二节地球的公转(第二课时)

1.方向:

自西向东

2.周期:

一年

3.产生的现象:

四季的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4.重要特征:

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着66.5°的夹角,并且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

二、地球的公转

一、

1、阳光直射赤道:

春分3月21、秋分9月23,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2、阳光直射北半球:

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越往北去白昼越长,直射北回归线(夏至6月22)时,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最长。

3、阳光直射南半球:

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越往北去白昼越短,直射南回归线(冬至12月22)时,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最短。

昼夜的长短:

地球的公转

 

1、五带的划分:

依据——地球表面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2、范围:

(1)、0°~23.5°S(23.5°N)为热带;

(2)、23.5°N~66.5°N为北温带;23.5°S~66.5°S为南温带

(3)、66.5°N~90°N为北寒带;66.5°S~90°S为南寒带。

3、特点:

(1)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无极夜极昼现象,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

(2)寒带——阳光斜射,有极夜极昼现象,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少

(3)温带——阳光斜射,无极夜极昼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三、温度带的形成与分布

 

第三节

1、知道地图的基本要素。

2、学会在任何地图上判别方向,运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3、学会运用比例尺计算实地距离。

4、学会在地形图上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

5、学会在地图上获取地理事物的能力。

定义:

图上距离比上实际距离

类型:

(1)线段比例尺:

50km

(2)数字比例尺:

1︰5000000

(3)文字比例尺:

图上一厘米代表实际距离50千米

大小:

(1)比例尺大:

表示范围小,内容详

(2)比例尺小:

表示范围大,内容略

第三节地图的阅读

一、比例尺

地图的要素

1、传统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N

2、用指向标指示(注意:

指向标所指示的方向是北)

3、在经纬网上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二、方向

三、图例和注记(见课本)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

一、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度:

1、海拔高度:

一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1、平原:

海拔200米以下,地面宽阔平坦。

2、丘陵:

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较小,地面起伏和缓。

3、高原:

海拔500米以上,地面起伏和缓。

4、山地:

海拔500米以上,坡度较斗,沟谷较深。

5、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

2、相对高度:

一地高出另一地的垂直距离。

二、地形

地形图

1、等高线:

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成的线。

2、等高线地形图:

由等高线构成的地图,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距相等。

3、山体部位等高线特征:

(1)山峰:

中间数值高,四周数值低。

(2)陡崖:

等高线重合。

(3)鞍部:

两个山峰之间的平坦地。

(4)山谷:

等高线由数值低的地方向数值高的地方突出是河流的发源地且河流流向与等高线突出方向相反。

(5)山脊:

等高线由数值高的地方向数值低的地方突出。

三、地形图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课标要求】

1、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分布。

2、知道并能指出亚欧、亚非、南北美洲的分界线。

3、知道六大板块及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成因。

4、能简略分析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脉形成原因。

【知识网络】

 

第一节海陆的分布

1、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

2、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

3、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

一、分布不均

1、名称: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2、地理位置:

(见地图)

(1)亚欧:

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2)亚非:

苏伊士运河

(3)亚洲与北美洲:

白令海峡

(4)南北美洲:

巴拿马运河

(5)非欧:

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

二、七大洲

海陆的分布

3、分界线

 

三、四大洋

1、名称: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地理位置:

(见地图)

1、海:

大洋的边缘部分。

2、洋:

海洋的中间部分。

3、海峡:

间于陆地之间,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

3、岛屿:

海洋中的小块陆地。

4、半岛:

陆地向海洋的突出部分。

四、地理名词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1、地壳运动

2、海平面上升。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南北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3、人类活动:

拦海造田等。

一、变迁的原因

 

(1)、提出:

德国魏格纳

(2)、观点:

2亿年前地球上的陆地是一整块,以后逐渐解体、分裂。

(3)、大陆漂移说依据:

古老地层相似、共同的动物

1、大陆漂移说

海陆的变迁

二、大陆漂移说与板块构造说说

(1)六大板块(非亚美南印太)

①板块内部:

相对稳定。

2、板块构造说

②交界处:

比较活跃

a、张裂处:

裂谷、海洋

b、碰撞处:

山脉、岛弧、海沟

(2)板块运动

碰撞、张裂

三、火山和地震带:

板块交界处,环太平洋沿岸,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1.地中海为什么会消失?

答:

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碰撞边界。

2.红海为什么会扩张?

答:

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处。

3.喜玛拉雅山脉形成原因?

答:

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边界。

4.北美洲落基山脉形成原因?

答:

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边界。

5.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形成原因?

答:

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边界。

 

第一节第一节天气

天气:

一地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具有多变性。

气候:

一地多年天气的平均状况,具有稳定性。

一、天气与气候的概念

1.卫星云图:

绿色为陆地,蓝色为海洋,白色为云层白色深的地方,云层厚,为阴雨区。

2.天气符号:

见49页。

3.风级符号:

见48页。

二、天气:

天气

 

空气质量指数小,空气清新,对人体健康有利。

空气质量指数大,空气污浊,对人体健康有害。

三、空气质量: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1、日变化:

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2、年变化:

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3、气温变化曲线:

见课本53页图。

4、特点:

热带、寒带气温变化小,温带气温变化大。

一、气温的变化: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1)、定义:

将气温相等的点连成的线。

1、等温线

1.同一条线上的点的气温相等。

2.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温差小,密集的地方温差大。

3.等温线闭合,中心温度低,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

4.等温线闭合,中心温度高,表示这里是高温中心。

(2)、特点:

⑴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下午2点,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⑵一年中,北半球大陆,最高气温出现7月,最低气温1月;南半球大陆,最高气温出现1月,最低气温7月.海洋比陆地晚一个月。

⑶由低纬度向高纬度,气温逐渐递减

⑷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海拔每降低100米,气温就升高0.6℃.

 

二、气温的分布

2、分布:

 

根据气温可以判断南北半球,七月份气温高就是北半球;一月份气温高就是南半球。

北半球:

全年气温在15℃以上,就是热带;一月份气温在0℃到15℃之间的,就是亚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气候、地中海气候);一月份气温在0摄氏度以下,就是温带。

全年气温在0℃以下,就是寒带。

 

1、形式:

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雾、霜、露不是降水。

2、时间不同降水不同。

3、地点不同降水不同。

4、降水量柱状图:

横坐标(时间),纵坐标(降水量)。

第三节降水量的变化与分布

一、变化:

降水量的变化与分布

1、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2、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3、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4、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5、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中国雨极:

台湾火烧寮,中国干极:

新疆托克逊

二、分布:

 

五种降水柱状图;全年多雨型、全年湿润型、全年少雨型,冬季多雨型,夏季多雨型。

 

第四节气候的类型

(1)

一、依据:

气温和降水量的不同。

(1)热带雨林:

赤道到南北纬10°,全年高温多雨.

(2)热带草原:

10°到20°大陆西岸,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3)热带季风:

北半球10°N到20°N大陆东岸,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4)热带沙漠:

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

全年高温少雨

1、热带:

气候的类型

⑴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

⑵地中海气候:

30°到40°,大陆西岸。

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

⑶温带季风气候:

北半球30°N到60°N大陆东岸。

⑷温带海洋气候:

40°到60°大陆西岸。

⑸温带大陆气候:

大陆内部。

⑹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纬度较高,在极圈附近。

2、温带:

二、类型:

3、寒带:

1、冰原气候:

两极

2、苔原气候:

极圈内只长苔藓的地方。

1、青藏高原

2、安第斯山脉

4、高原山地气候:

 

(1)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温带: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

寒带:

寒带气候

(2)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亚欧大陆东岸、内部、西岸的气候类型

大陆东岸: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大陆内部:

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陆西岸:

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5、热带雨林气候特点:

全年高温多雨;

6、地中海气候特点:

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

第四节影响气候的因素

(2)

1、原因:

纬度不同,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也不同。

2、低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热量多,则气温高,降水量大;越往两极(纬度越高)获得太阳的热量越少,则气温越低,降水量越小。

影响气候的因素

一、纬度因素:

1、夏季,陆地比海洋气温高;冬季,海洋比陆地气温高。

2、沿海地区降水量大,内陆地区降水量小。

二、海陆因素:

1、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2、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三、地形因素:

 

第四节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3)

(1)、因纽特人:

雪橇、雪屋

(2)、傣族:

高脚屋

(3)、沙漠:

骆驼

(4)、水乡:

以水代步

1、生活:

气候与人类的关系

1、水稻:

湿热环境

2、小麦:

温凉干爽环境

一、气候对人类的影响:

2、生产:

1、植树造林

2、人工降雨

1、良性:

二、人类对气候的影响:

1、臭氧空洞

2、温室效应

3、酸雨

2、不良:

 

第四章世界人口

1、人口的增长速度由人口增长率决定。

2、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影响因素:

⑴生活水平⑵医疗条件⑶文化素质

4、增长较快的地区:

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

5、增长较慢的地区:

欧、北美、大洋洲等发达国家。

第一节人口的增长

一、人口的增长速度(目前每年净增8000万人口)

1、人口密度=人口总数÷面积(即:

每平方千米所居住的人口数)

2、人口分布密集区:

欧洲、亚洲东部、南部、北美洲东部。

(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区)

3、人口分布稀疏区:

极端干旱沙漠、潮湿的热带雨林、海拔高的高原山地地区、高纬度地区。

世界人口的增长

二、人口的分布

 

1、控制人口的必要性:

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2、发达国家:

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劳动力短缺,老年人口增多。

采取措施;鼓励生育、

3、发展中国家:

城市人口膨胀,交通、就业、环境压力大。

三、人口问题

 

第二节人种、语言与宗教

1、白色人种分布在:

欧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大洋洲东部南部、南美洲东南部,北美洲中部。

2、黄色人种分布在:

亚洲东部、南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也属黄色人种。

3、黑色人种分布在:

非洲的中部和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一、人种:

人种、语言与宗教

1、英语:

使用范围最广。

2、汉语:

使用人数最多。

3、俄语

4、法语

5、西班牙语

6、阿拉伯语

二、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言:

1、基督教:

产生于公元1世纪、欧洲西部,经典为《圣经》,信徒最多、流传最广,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活动场所在教堂。

2、伊斯兰教:

产生于公元7世纪、阿拉伯半岛,经典为《古兰经》,主要分布在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

活动场所在清真寺。

3、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活动场所在寺庙。

 

三、宗教:

 

第三节民居聚落

一、聚落:

1、定义:

人类居住并从事生产生活的场所。

2、类型:

(1)、农村:

农业

(2)、城市:

工商业、服务业

1、平原:

分布密集,呈团状,规模大。

2、山区:

分布在河谷,呈条状,规模小。

3、沙漠:

分布在绿洲,呈点状,规模小。

4、城市:

分布在河流交汇处,铁路沿线。

二、聚落与环境:

民居聚落

1、学术价值

2、旅游资源

3、正在遭受破坏

三、保护聚落的原因: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第一节国家与地区

1、从面积上看:

俄罗斯最大,加拿大第二,中国第三,美国第四,澳大利亚第五,巴西第六,梵蒂冈最小,摩纳哥倒数第二。

2、从人口看:

中国最多,印度第二。

3、从社会制度看:

⑴社会主义(中国、朝鲜、越南、老挝、古巴)

⑵资本主义

4、领土:

包括领陆、领水、领空

5、国界线:

以经纬线、河流、湖泊、海洋、山脉等划分。

6、地区:

未取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目前还有30多个。

一、国家与地区:

国家与地区

1、发达国家有20多个,分布在欧洲、北美、大洋洲,日本也算。

2、经济发达,国民受教育程度高,医疗卫生完善,掌握高科技。

二、发达国家:

1、发展中国家有150多个,分布在亚、非、拉(拉丁美洲:

美国以南的美洲)

2、经济不发达,贫穷落后,国民无受教育机会,医疗卫生差,以传统农业为主,技术落后。

三、发展中国家:

 

第二节国际合作与国际组织

国际合作与国际组织

一、人类社会的主题:

和平与发展

1、人口与贫困: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多,贫困加剧。

2、资源与环境:

资源逐渐枯竭,环境恶化。

3、不平等贸易:

发达国家工业技术含量高,掌握着高科技,价格高,有竞争优势;发展中国家则相反。

二、人类面临的问题:

1、南北对话: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

2、南南合作:

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合作。

三、国际合作

1、联合国:

总部纽约,宗旨:

维护人类和平,逐进社会发展。

2、北约:

总部比利时布鲁塞尔,军事组织,为美国霸权主义服务,到处欺负弱小。

四、国际组织:

 

THANKS!

!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