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牧业信息化建设助推现代农牧业发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3165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95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快农牧业信息化建设助推现代农牧业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加快农牧业信息化建设助推现代农牧业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加快农牧业信息化建设助推现代农牧业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加快农牧业信息化建设助推现代农牧业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加快农牧业信息化建设助推现代农牧业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加快农牧业信息化建设助推现代农牧业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加快农牧业信息化建设助推现代农牧业发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加快农牧业信息化建设助推现代农牧业发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加快农牧业信息化建设助推现代农牧业发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加快农牧业信息化建设助推现代农牧业发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加快农牧业信息化建设助推现代农牧业发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加快农牧业信息化建设助推现代农牧业发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加快农牧业信息化建设助推现代农牧业发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加快农牧业信息化建设助推现代农牧业发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加快农牧业信息化建设助推现代农牧业发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加快农牧业信息化建设助推现代农牧业发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加快农牧业信息化建设助推现代农牧业发展.docx

《加快农牧业信息化建设助推现代农牧业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快农牧业信息化建设助推现代农牧业发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加快农牧业信息化建设助推现代农牧业发展.docx

加快农牧业信息化建设助推现代农牧业发展

加快农牧业信息化建设,助推现代农牧业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校第35期学员对内蒙古及黑龙江部分农牧区新农村建设相关问题进行了调研,走访了包括呼伦贝尔市、陈巴尔旗、海拉尔、满洲里市、室韦镇、齐齐哈尔市、大庆市和哈尔滨市等多个省、市、县、镇和嘎查,与当地政府、农牧业部门、基层组织广泛交流,并对重点农户进行上门走访,取得了大量调研一手资料。

通过此次调研,笔者重点对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信息化发展有了直观的了解,尤其是在农牧业混合地区的农村及农牧业信息化建设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一、关于农业农村信息化

笔者在2009年参与过一项关于新社会主义农村建设中农村信息化问题的国情调研课题,对国内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农村信息化情况比较了解。

在此次调研前,笔者再次对农村信息化的一些相关问题论进行了梳理。

1、农业农村信息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近年来,信息化和新农村建设均被作为国家发展战略被提出,意义非同一般。

农民问题历来是中国社会的关键问题,而对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言,要解决城乡二元差距矛盾、维持社会长治久安、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这些核心问题,都要通过解放农村生产力和消费力来实现,简言之,富农是保证中国现代化进程顺利进行的关键。

同时,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中国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信息化是一个重要的契机。

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便能理解何以中央决策把农村信息化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

从2005年开始,连续四年中央在一号文件(一般一号文件都是为加强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而发,从一个侧面可见中央对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视)中都提到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农村信息化做了比较集中的阐述,强调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服务,重点抓好“金农”工程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2007年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求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并强调要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2008年一号文件又具体指出要利用信息化手段来“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支撑”。

从文件来看,中央对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决心越来越坚定,思路越来越清晰。

那就是,充分利用信息科技的成果加快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利用信息社会的资讯传播与社会整合方式缩小城乡信息差距,促进新农村建设。

理解决策层对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定位,结合我国农业处于向现代农业转型、新农村建设刚刚起步的实际,就知道我国的农业-农村信息化是由政府主导的一项系统工程。

这种主导,其运作内容具体来说包括:

政策扶持与倾斜,提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资金,领导、组织、协调,建立农业与涉农部门之间、系统上下的协调机制,建立与电信运营、IT企业、非政府组织、农民之间的密切协作机制;研究解决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建立健全相关法规与标准;推动信息资源整合与技术研发;鼓励和支持科研部门、院校和企业的研发等。

农业-农村信息化是一项系统社会工程,许多部委都规划和实施了推进农村信息化的工程。

如下表所示:

部门

工程名称

信息产业部

——农村通信“村村通”工程

――信息服务业“助农”工程

――邮政“惠农”工程

――农村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工程

――农村信息化教育培训工程

广电总局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农业部

——金农工程

——延伸到县乡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

——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中国农业门户网站群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阳光工程”)

商务部

——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信福工程)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文化部

——文化信息共享工程

――送书下乡工程

中组部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

教育部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计生委

――人口基础数据库建设

国土资源部

――金土工程

国家测绘局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中国农村兴业工程组委会

――万村信息扶贫工程

所有这些工程的具体实施都涉及部门系统内部整套的运作和资源整合。

如中组部的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资金主要由中组部划拨,但建设主要依靠省市、级组织部。

物理平台通过电信部门修建专门线路,内容方面则统一开发基础平台,通过市县、乡镇、行政村采集信息,制成节目,并在网内传播。

又如农业部的“金农工程”,其系统结构的基础是国家重点农业县、大中型农产品市场、主要的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和各农业专业学会、协会。

其主要任务包括:

一是网络的控制管理和信息交换服务,包括与其它涉农系统的信息交换与共享;二是建立和维护国家级农业数据库群及其应用系统;三是协调制定统一的信息采集、发布的标准规范,对区域中心、行业中心实施技术指导和管理;四是组织农业现代化信息服务及促进各类计算机应用系统,如专家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卫星遥感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同时,我们注意到,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系统除了实现党员教育这一功能外,又不断拓展,加入了农技推广、经济信息传播、法治教育、文化培训等多种业务功能。

对于省市县一级组织来说,多个工程同时运作,意味着要同时为多个项目筹措配套资金,协调资源配置,避免重复建设和物资浪费等,对于乡村级基层组织来说,则需要抽调人员、时间来管理、维护各个系统的正常运转。

同时,由于与农业和农村具有最直接的联系,乡村一级行政、服务组织还负者把握农民信息需求,搜集农情、农村社会信息、反馈信息化应用的效力和问题等责任。

所有这些都说明,农业-农村信息化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它的主节点在省市,而基本单元则在乡村。

每一项工程的建设和运营都需要系统内部每一节点和单元的整体联动及相互配合。

综合而言,农业-农村信息化是由政府主导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建设农村信息平台(硬软件)和提高农民信息利用水平为主要手段,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促进新农村建设为目标的社会系统工程。

2、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发展瓶颈

根据对新农村建设中信息化的理解和实际调研,笔者认为农业-农村信息化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同时也是难点所在,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是做好统筹,二是掌握农民实际的信息需求,针对需求开发信息内容、第三是信息渠道建设。

而发展的瓶颈则主要有:

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农业信息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资金匮乏等。

首先说统筹,我们认为这是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环。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

“整合资源,共建平台,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然而,行政上的条块分割、利益上的部门牵扯、不同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包括教育)发展水平乃至基层干部的行事风格差异,都决定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统筹是最难的一关。

举例来说,各部委运作的信息化项目,像中组部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育部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文化部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这些项目多头并进,多措并举为信息化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也出现了条块分割、各行其道的局面,缺少有效的统筹和协调。

多部门重复投资导致设备闲置,只发挥了有限的功能,没有充分利用网络化的信息管理方式,导致了人力、财力、物力的多重浪费。

统筹主要涉及平台建设和涉农资源整合两方面。

目前我国农业相关信息分散于不同的管理部门,难以满足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要求。

2005年,《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关于落实〈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2005年工作要点〉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农村信息服务部门间信息共享和政务协同任务由农业部牵头会同发改委等22个部委共同完成。

因此,开展农村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搭建涉农信息资源共享技术平台,并以多种形式推进涉农信息资源整合是大势所趋。

农村信息资源整合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农村数据库建设与涉农信息平台的整合、信息服务场所与信息传播渠道的整合、信息服务业务与信息服务队伍的整合。

在这三大类整合中,如何协调各方利益、制定统一规划、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协调机制成为关键。

例如,农业部门负责农业网站的资源整合;信息产业部门负责解决信息化的技术手段问题;各个涉农部门之间应该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实现互联互通。

此外,还应该建立严格的农村信息资源档案制度,实施农业基础数据工程,确保信息资源数据的有效共享。

我们认为,农村信息资源整合的途径与策略方面,要系统分析基层农村信息资源整合过程中各利益主体的行为动机,按照目标趋同和利益共享的原则,积极探索农村信息整合的利益分配机制和最佳运行机制,根据不同的运行机制,研究农村信息资源整合的模式类型,因地制宜,开展不同整合模式的试验和示范。

其次来说信息需求和信息渠道问题,这二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前面说到农民的信息需求多样化,这是事实。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农民最需要的信息主要包括农情、技术和生活三大类,信息需求的类别其实相对固定。

又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农情信息变化快,不同作物需求的信息不同,因此,涉农信息的主要需要保证定向和及时,这是农业信息需求的主要特点。

为了满足这样的需求,对应的信息渠道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电视、网络这些新型的信息渠道在提供农情、技术信息方面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例如,去网吧上网的农民(主要以青年为主),更多关注娱乐生活信息,而在农民最主要的收视时段,电视中播放的内容主要被电视剧所占领(许多专门的农业频道也是如此)。

农民更多是去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和信息服务站了解农情和技术信息,或者通过村干部、党员骨干、生产大户来了解相关信息。

这与农民信息素质不高,利用信息手段的主动性不够直接相关。

因此,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系统、信息服务综合大厅这样的信息渠道就在实际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同时,随着电话、手机的普及,诸如12316热线系统、农情短信服务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农业-农村信息化的重要信息渠道,并越来越多的发挥积极作用。

考虑到技术发展的趋势,我们认为,手机等移动通信工具的定制信息服务应该是大势所趋。

而作为公共信息平台的互联网,虽然具有互动性强,跨时空优势等特点,但目前运营的农业网站尤其是具有很强针对性的地方农业网站,缺乏运营资金和维护人员,还没能像城市中那样充分发挥其信息渠道的巨大影响力。

不过,这其中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我国农业生产的集约规模不够,因此对网络信息资源的依赖和使用程度都不够高,散户农民还是通过大户和基层政府来了解信息。

要充分发挥互联网作为信息渠道的优势,必须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的协作和集约化经营。

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瓶颈主要在于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农业信息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资金匮乏等等。

不少地区存在着信息化设备陈旧和应用软件缺乏的问题,同时运行经费等问题也制约着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信息服务的广泛开展。

农业信息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流动性大。

金农工程中的农村信息员重要依靠村组干部、农村经纪人、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经营大户等,通过培训考核和资格认证,建立农村信息员队伍。

但实际情况是农村信息员队伍十分不稳定,流失严重。

 

二、呼伦贝尔市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情况

1、呼伦贝尔市概况

呼伦贝尔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

全市辖1区5市7旗,人口267万人,市府所在地海拉尔区。

全市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之一。

北部、西北部以额尔古纳河为界与俄罗斯接壤,西部、西南部同蒙古国交界,边境线总长1723.8公里,沿边有满洲里、黑山头、室韦等8个国家一二类口岸,其中满洲里口岸不仅是全国最大的陆路口岸,而且是连接亚欧大陆的重要国际通道。

大兴安岭纵贯呼伦贝尔中部,形成三大自然经济区,大兴安岭山地为全国重点林区,岭西为草原畜牧业经济区,岭东为农业经济区。

1998年以来,呼伦贝尔市先后被国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重点旅游开发区和生态建设示范区。

呼伦贝尔市是一个以汉族为多数,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集区。

境内有32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49.46万人,占总人口的18.1%。

呼伦贝尔市有耕地1898万亩,天然草场1.25亿亩,天然林地2.03亿亩,人均占有量居全区全国前列。

森林覆盖率49%。

境内有3000多条河流、500多个湖泊。

水资源总量286.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占全区的73%,人均占有量是全国的3.9倍。

探明各类矿产资源40余种、矿点370多处。

野生动物500余种,占全区的70%以上。

有经济价值的植物多达500种以上。

呼伦贝尔市是全国重要的旅游资源开发区。

因其古迹的民族性、草原的垄断性、森林的天然性、野生动植物的珍奇性和民俗的独特性,被国家列为全国旅游二十胜景之一和全国六大景区之一,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草原旅游重点开发区。

2、呼伦贝尔市农牧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呼伦贝尔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属于农区与牧区、半农半牧相结合的地区,有农民也有牧民,是一个农牧业大市。

用信息化手段推进农牧业产业化,促进农牧民增收势在必行。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农牧业信息化工作紧密围绕农牧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涉农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加快“信息惠农”步伐,建立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在探索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的有效途径,拓宽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渠道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农村信息化建设道路。

它的发展模式比较新颖,是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典型。

制度先行

2005年呼伦贝尔市就成立了以农牧局长为组长农牧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贯彻落实自治区农牧业厅及市委、政府关于农牧业信息化工作的有关精神,组织开展局系统农牧业信息化工作,研究制定全市农牧业信息化政策、发展规划及分阶段实施方案,统一组织实施农牧业信息化建设项目。

呼伦贝尔市信息化十一五规划中明确了农牧业信息化建设目标。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紧贴农牧民的信息应用需求,建设统一标准的综合性涉农涉牧信息服务应用平台,以农牧业特色网站为统一出口。

整合地区内外的信息资源,培育信息服务主体,建立和完善“金字塔”式的服务体系,多种方式多种手段实现信息进村入户。

逐步建立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分工协作、平台集中、进村入户、造福于民的长效机制。

网络平台初具规模

截止2009年底,呼伦贝尔市信息化网络建设已初见雏型,市农牧业信息网建成运行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阿荣旗、根河、新左旗、新右旗、鄂伦春旗五个旗市的农牧业局和呼伦贝尔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络平台。

乡镇信息服务站达到30个,发展农村信息员206个。

全市农牧业信息化投资累计达500多万元。

注:

新巴尔虎左旗农牧业信息网

积极参与自治区信息化共建共享工作

截止2009年底,呼伦贝尔市农牧业信息报送工作完成良好,共报送各类信息709条,浏览量达到18000多次,为各级领导了解情况、进行决策和指导农牧业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9年度盟市农牧业局信息报送情况统计表

名次

单位名称

报送信息数

浏览量

任务数

(条/月)

完成任务

情  况

1

巴彦淖尔市农牧业局

1956

84861

10

完成

2

赤峰市农牧业局

1417

58848

10

完成

3

通辽市农牧业局

1507

40878

10

完成

4

呼伦贝尔市农牧业局

709

18294

10

完成

5

包头市农牧业局

313

17276

10

完成

6

乌兰察布市农牧业局

383

12681

10

完成

7

兴安盟农牧业局

379

12333

10

完成

8

呼市农牧业局

300

11311

10

完成

9

乌海市农牧业局

233

10507

10

完成

10

鄂尔多斯市农牧业局

151

6812

10

完成

11

锡盟农牧业局

188

5050

10

完成

12

阿盟农牧业局

123

3741

10

完成

合 计

注:

信息报送统计表以各单位报送信息浏览量排名。

 

阿荣旗作为三电合一示范点取得了明显成效

阿荣旗地处内蒙古东北部,,是呼伦贝尔市的南大门。

全旗总人口32万,其中农业人口23万,是个以农业为主的旗县。

阿荣旗自2005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实施“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项目以来,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农民致富能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各领域的应用,细化措施、狠抓落实,本着把“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项目做大做强的原则,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008年阿荣旗承担的农业部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试点项目顺利通过了自治区验收,实现了包括电话、网络、电视等全方位信息服务,主要包括:

1、电话语音系统。

建立了阿荣旗语音信息数据库,实现信息的“本地化”,目前共录入信息4640条,内容涉及农业技术、农机技术、水产养殖、牲畜养殖等方面。

农业专家每天从早上8点30分到晚上5点30分轮岗值班,随时在线回答农民朋友的咨询,服务热线覆盖率达到90%以上;2、电脑网络系统。

2005年12月"阿荣旗农牧业信息网()",网站正式开通,2007年第二次改版。

网站包括14个栏目。

信息加载主要采取相关涉农部门添加;在权威网站上转载;建立了135个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经纪人大户等信息联系点,发布各种信息2.1万多条,实现信息共享、覆盖面广、服务便捷的网络整合平台,为阿荣旗农村信息化示范工作奠定良好的网络环境。

几年来,共帮助农民实现农产品销售额400多万元、招商引资200多万元。

为阿荣旗的新农村建设,为农民致富奔小康做出了积极贡献;

注:

阿荣旗农牧业信息网

3、电视节目制作系统。

充分发挥和利用全旗电视覆盖面大的资源优势,与阿荣旗广播电视局合作,在旗广播电视台设置“致富金钥匙”、“农牧天地”栏目,邀请农业专家录制电视讲座,讲解农业生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关键管理技术,累计播出158期。

黑龙江客商通过观看“致富金钥匙”和阿荣旗霍尔奇镇养殖獭兔大户达成长期合作协议负责销售,为阿荣旗霍尔奇镇獭兔对外销售开阔了市场。

根据牧区特点,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造福牧民

呼伦贝尔市有大片牧区,地域辽阔,牧民居住分散,最后一公里问题较其他地区更为突出。

目前呼伦贝尔市通过建设无线网络,解决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通过风、光互补,解决无电牧户无线传输、电脑、手机和照明等用电问题;通过整合社会资源,突出综合服务、开发蒙文短信,方便牧民收发信息;将家庭旅游上网,使牧区与世界联通。

通过多种信息化手段造福牧区、牧业和牧民,并逐步将宽带网、无线网络设备、电脑手机等现代化装备进嘎查入牧户,给牧区融入了现代化元素;牧民通过信息化手段获取新信息、开阔新视野、掌握新技能,牧区发展优质高效畜牧业有了人力保障;牧民通过互联网及时准确地掌握国内畜产品市场供求和价格信息,收入明显增加等显著成效。

通过信息化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认真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的新要求,重点开展“三项建设”,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进程,着力破解因牧区点多线长面广、人口居住不集中、语言环境复杂而导致党建工作行政成本高、工作运转周期长等难题。

(一)推进现代远程教育建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全面加强农村牧区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建设,累计投入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00多万元,建成独立终端站点1041个。

开发制作适合牧区实际的乡土特色课件,建立起了3000多个小时、节目容量达2000G的特色教学资源库。

牧业四旗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简便实用的学习途径,通过远教流动播放车、移动硬盘、光盘,把牧民需要的知识和党的政策送到蒙古包,解决了牧民集中不便而无法学习的难题。

推广“远教+基地”、“远教+示范户”、“站点+协会(合作组织)”等模式,加快实用技术转化进程,提升了农牧民创业致富能力。

(二)加快蒙语译制基地建设,共享民族语言文字教育培训资源。

在新巴尔虎左旗创建了“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东部区蒙语译制基地”,累计投入财政资金60万元,建立起一支由11名专职人员、20余名志愿者组成的管理员队伍,开展听抄翻译、技术服务、资源开发等工作。

已制作专题片4部、蒙语课件90部,部分节目已被纳入全区农村牧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面向全区播放,实现了省级资源库的互联互通,有效填补了民族地区无少数民族语言教材的空白。

(三)开展党建信息平台建设,共享民族语言党建信息资源。

开通了全区第一个党建蒙文网站,突出蒙古族文化特色,为以蒙语为母语的群众提供系统全面的党建信息资源,推动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信息化建设。

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在“呼伦贝尔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官方网站”开辟蒙文专版。

启动党建信息工程,建立健全党建工作电子信息平台,强化对流动党员、无职党员、离退休党员的动态管理,对党组织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跟踪。

牧业四旗蒙语广播覆盖率达90%以上,解决了牧区因地广人稀、居住分散而造成的广播节目覆盖难问题。

注:

呼伦贝尔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官方网站”蒙文专版

 

3、呼伦贝尔市农牧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信息化所需的基础设施落后、农牧户贫困,对信息工具的投入较少。

农村信息化的建设和实施必须有一定的基础设施作为基础。

而根据笔者对呼伦贝尔牧区噶查(村)和牧民的实地调研,目前每个牧民管理的草场平均达到将近5000亩(陈巴尔旗),牧民居住非常分散,噶查没有固定活动地点,更谈不上信息化设备(如电脑、传真等),只能采用手机联系。

而草原偏远地区没有手机信号,没有通电,许多牧民处于完全封闭的状态。

另外,很多牧民相当贫困,家里根本看不到电器,更无力购买各种信息化工具。

这两方面因素使得很多牧区信息化工作处于瘫痪状态,只能靠口口相传来进行通讯。

2)农民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

目前农村中青壮年劳动力有的在当地企业务工,有的外出打工,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老人、妇女,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

农民市场意识、信息意识相对薄弱,接受信息和技术服务的基础也较差,不适应信息技术、农业种养新技术迅速发展的形势。

许多农民仍就生产谈生产,对新形势下信息的作用认识不足或无可奈何,获取信息、交换信息的能力较差。

3)农村信息服务人才缺乏。

农村信息服务人才缺乏,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还需加强。

首先从数量上,信息工作人员与所需服务的农村劳动力人数相比,基本上是1人对数千人的比例,显然是极度缺乏的;其次,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农村种养品种向精、细、杂方向发展,对农业技术提出了多样化的需求,而现有农业技术人员知识已显陈旧、过时,难以适应新的、复杂的需求;

第三,农村信息服务人员不仅要熟悉农业专业技术知识,还要懂得计算机操作、网络应用知识,掌握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精通市场信息的收集、处理、发布等。

笔者在调研陈巴尔虎旗时,发现各个噶查基本没有信息员,往往是村长一人身兼数职,信息服务的质量可想而知。

4)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生产规模较小,信息需求散杂。

在农牧民组织化程度较高,龙头企业、种养加大户以及专业协会带动作用明显的地区,农牧民普遍感觉得到信息相对容易,信息服务工作人员提供的信息取得的效益也比较明显。

而更多的情况是,很多乡村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低,农牧业主导产品不突出,个体生产经营规模小,对信息的需求五花八门,小、散、乱、杂,使得信息服务陷入低层次的被动局面,结果就是,政府部门对农业信息服务的投入不少,而信息应用的效益却不高。

在调研陈巴尔虎旗时,该旗农业局局长就曾提到,牧民在销售牛羊等牲畜时,由于各自为战,缺乏组织和协调,信息渠道也不通畅,往往会被收购的商贩压价,使牧民的收入受到很大影响。

甚至出现过牧民因为收购价过低宁愿烧掉羊皮也不愿意卖的现象。

5)基层信息服务能力不平衡。

目前,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网络延伸不到位的问题在有些地区还比较突出。

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提供的信息服务基本上是一对多的服务,缺乏针对性,服务的效果不是很明显。

因此,进一步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