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3564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4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子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电子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电子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电子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电子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电子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7页
电子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7页
电子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7页
电子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7页
电子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7页
电子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7页
电子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7页
电子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7页
电子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7页
电子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7页
电子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7页
电子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7页
电子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7页
电子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7页
电子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7页
亲,该文档总共7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子教案.docx

《电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子教案.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电子教案.docx

电子教案

教案首页

第1次课授课时间2006年2月22日教案完成时间:

2006年1月12日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年级

2005级

专业、层次

中医本科

教师

专业技术职务

副教授

授课方式(大、小班)

学时

2学时

授课题目(章、节)

绪论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中医诊断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

《中医诊断学》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中医诊断学精要》海南出版社

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悉:

诊断、诊法的含义,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了解:

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启发式、互动式、问题式)

1.概述:

10使用多媒体课件,简单介绍。

含义

学科性质

主要内容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整体观念、相互联系的认识基础。

含义25分钟。

使用多媒体详细讲解,举例说明。

与现代医学理论的联系。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25分钟。

使用多媒体详细讲解,举例说明。

含义

运用意义

4.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30分钟。

使用多媒体,举例简单说明。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中医诊断学的概念、内容;症、证、病的概念,病证结合的意义。

难点: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教研室(或实验室)审阅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研室或实验室主任签名)

年月日

(教案末页)

小结

绪论是中诊的概貌,主要学习了中医诊断学以及主要内容,基本原则,基本原理,中诊发展简史和学习方法。

其中,以基本原则,基本原理为学习重点

要求熟练掌握各项原理和原则的含义并会运用。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1.“病”与“证”的概念有何不同?

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基本原则有哪些?

你是如何理解的?

3.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实施情况及分析

教案首页

第2次课授课时间2006年2月24日教案完成时间:

2006年1月12日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年级

2005级

专业、层次

中医本科

教师

专业技术职务

副教授

授课方式(大、小班)

学时

3学时

授课题目(章、节)

绪论

第二章望诊第一节全身望诊一、望神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中医诊断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

《中医诊断学》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中医诊断学精要》海南出版社《中医诊断学望诊图谱》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望神的重点及得神、失神、假神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熟悉少神、神乱的典型表现、识别方法及意义。

了解:

望诊的概念、原理、意义、方法、注意事项及主要内容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启发式、互动式、问题式)

绪论

5.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15分钟。

讲解要点,要求学生课后归纳。

全身望诊

1.望诊的概念、内容、目的和方法:

5分钟。

简单介绍

2.神的含义、望神的原理和意义、主要内容。

15分钟。

使用多媒体进行讲解并总结。

3.神气判断分类:

70分钟。

使用多媒体详细讲解;并总结。

4.望神的注意事项:

10分钟。

使用多媒体讲解。

小结:

5分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望神的重点;得神、失神、假神的典型表现、识别方法及临床意义。

难点:

望神原理;假神的临床特征;假神与疾病好转的区别。

 

教研室(或实验室)审阅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研室或实验室主任签名)

年月日

(教案末页)

小结

神是脏腑气血显示于外的标志,辨神的旺衰,可知脏腑气血的盈亏,疾病的寒热虚实。

望神的内容,重点在察看两目、神情、气色、体态四个方面。

对神气的判断,重点在得神、失神、假神的典型表现、识别方法和临床意义。

望神中,应注意区别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1.望神的重点是什么?

如何对神气判断分类、临床意义如何?

2.正常的病情好转与假神有何区别?

3.神乱有何临床表现?

多见于哪些病证?

 

实施情况及分析

教案首页

第3次课授课时间2006年3月1日教案完成时间:

2006年1月12日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年级

2005级

专业、层次

中医本科

教师

专业技术职务

副教授

授课方式(大、小班)

学时

2学时

授课题目(章、节)

第二章望诊-------第一节全身望诊

二、望色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中医诊断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

《中医诊断学》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中医诊断学精要》海南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望诊图谱》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常色、病色的概念、特征、类型、临床意义;五色常见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了解:

望色诊病原理、面部分候脏腑的理论、望色十法的内容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启发式、互动式、问题式、多媒体教学)

复习,引入新课5分钟。

望色

1.望色:

望色概念、诊病原理:

5分钟

2.色泽的意义:

5分钟

3.常色与病色:

概念

特征20分钟,讲解并总结。

意义

4.五色主病:

表现

分类主病45分钟。

详细讲解并总结

临床意义。

5、望色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5分钟。

简单讲解,启发学生自已归纳。

6、小结:

5分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常色与病色的概念、特征、类型、临床意义;色与泽的意义;五色主病;

难点:

望色诊病原理;理解色泽关系和气色综合判断

教研室(或实验室)审阅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研室或实验室主任签名)

年月日

(教案末页)

小结

色也是脏腑气血显示于外的标志

辨五色的变化,可知脏腑气血的盈亏,疾病的寒热虚实表里。

面部五色诊法体现了中医诊断的传统经验与特色。

掌握常色和病色的特征及意义,是学习望诊的重点之一。

色以明润含蓄为常,枯暗暴露为病,是分辨常色病色的关健。

五色应五脏以及“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是理解五色主病的要点。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1.常色与病色的特征及意义是什么?

2.色与泽各有何临床意义?

3.五色主病的内容是什么?

4.实热证、虚热证、假热证均可见面赤,如何鉴别之?

实施情况及分析

教案首页

第4次课授课时间2006年3月3日教案完成时间:

2006年1月15日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年级

2005级

专业、层次

中医本科

教师

专业技术职务

副教授

授课方式(大、小班)

学时

3学时

授课题目(章、节)

第二章望诊-------第一节全身望诊三、望形四、望态

第二节局部望诊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中医诊断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

《中医诊断学》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中医诊断学精要》海南出版社《中医诊断学望诊图谱》

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悉:

形体的强弱胖瘦的表现和意义;体质形态的表现特点和临床意义;动静姿态、异常动作的表现和意义。

小儿囟门、颜面、目、口唇、颈项、胸胁、腹部、皮肤的异常表现及意义

了解:

头发、五官、腰背、四肢的常见异常表现及意义、望形态诊病原理、体质形态及惫态的表现和意义。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启发式、互动式、问题式、多媒体)

复习,引入新课5分钟。

全身望诊

1、望形体:

概念、原理和意义:

15分钟,讲解。

2、望姿态:

概念、原理、意义15分钟,简单讲解。

局部望诊

1.局部望诊的意义及内容:

2分钟,简单讲解。

2.望头面:

望头部;望面部异常表现、临床意义。

10分钟。

讲解。

3.望五官:

基本内容、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20分钟。

详细讲解。

4.望躯体:

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10分钟。

讲解。

5.望四肢:

动态异常及其临床意义。

10分钟。

讲解。

6.望皮肤:

表现、临床意义。

30分钟。

讲解

小结:

3分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形体强弱、胖瘦的表现和意义;动静姿态的表现和意义。

望小儿囟门、颜面、目、口唇、颈项、胸胁、腹部的常见异常表现及意义;望全身皮肤色泽变化的意义及斑疹的表现和鉴别。

难点:

斑疹的鉴别;望各局部诊病的原理。

教研室(或实验室)审阅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研室或实验室主任签名)

年月日

(教案末页)

小结

 

望形体的强弱胖瘦及望姿态的动静阴阳,皆可测知脏腑气血的盛衰,阴阳邪正的消长,以及邪气之所在和病势之顺逆,再结合神便可获得一个总的印象。

局部望诊对窥察脏腑的病变有重要意义,首先熟悉分部望诊的基本理论和原理,结合整体望诊的方法,然后才容易理解和熟悉各分部望诊的基本内容。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1.小儿囟门常见异常变化有哪些?

各有何特征及临床意义?

2.什么是目部的“五轮学说”?

3.望皮肤的色泽、形态要点有哪些?

4.如何分辨斑疹?

5.痈疽疔疖各有何特点?

6.强弱与胖瘦的特征及意义有何不同?

7.怎样从患者的动、静、坐、卧等不同姿态辨别病证的阴、阳、寒、热、虚、实等属性?

实施情况及分析

教案首页

第5次课授课时间2006年3月8日教案完成时间:

2006年1月15日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年级

2005级

专业、层次

中医本科

教师

专业技术职务

副教授

授课方式(大、小班)

学时

2学时

授课题目(章、节)

第二章望诊

第三节望排出物第四节望小儿指纹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中医诊断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

《中医诊断学》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中医诊断学精要》海南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望诊图谱》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正常小儿指纹的表现;常见病理指纹及其临床意义

熟悉:

望小儿指纹的概念、方法、三关划分;望排出物的总规律;痰、大便、小便等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了解:

涎和呕吐物的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望小儿指纹的诊病原理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启发式、互动式、问题式、多媒体)

复习,引入新课5分钟。

1.望排出物:

内容、原理10分钟,讲解。

2.望痰涎:

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15分钟。

详细讲解

3.望呕吐物

4.望大便表现、机理30分钟。

简单讲解

5.望小便。

6.望小儿指纹的概念、源流、原理:

10分钟。

讲解。

7.望小儿指纹方法:

风气命三关的划分操作手法先由25分钟。

结合示范讲解。

8.正常小儿指纹的表现:

5分钟。

结合图谱,详细讲解。

9.病理小儿指纹的内容、意义。

15分钟。

详细讲解。

小结:

5分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望排出物的总规律;痰的形、色、质、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正常小儿指纹的表现及常见病理指纹及其临床意义。

难点:

望排出物诊治病的原理;理解小儿指纹色泽与血氧含量的关系。

教研室(或实验室)审阅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研室或实验室主任签名)

年月日

(教案末页)

小结

 

望排出物要注意观察分泌物、排出物、呕吐物的量、色、质、形的变化,其中重点把握排出物变化总的规律和痰液的主要表现及临床意义。

望小儿指纹适用于3岁以内的小儿,通过观察指纹的形色变化,可以诊察病情的轻重的预后。

要求重点把握正常小儿指纹的表现及常见病理指纹及其临床意义。

熟练掌握具体操作方法。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1.望排出物的具体内容及变化规律是什么?

2.望痰液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3.如何分辨二便异常的临床意义?

4.小儿正常指纹表现如何?

5.望小儿指纹有何临床意义?

6.何谓透关身甲?

有何临床意义?

实施情况及分析

教案首页

第6次课授课时间2006年3月10日教案完成时间:

2006年1月15日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年级

2005级

专业、层次

中医本科

教师

专业技术职务

副教授

授课方式(大、小班)

学时

3学时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三章舌诊----------第一节舌诊概说第二节望舌质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中医诊断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

《中医诊断学》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中医诊断学精要》海南出版社《中医舌诊图谱》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舌诊的内容、正常舌象的特征、生理变异及临床意义;淡红舌、淡白舌、红绛舌、青紫舌等舌色,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等形质、痿软、强硬、歪斜、颤动、吐弄、短缩等舌态的特征、意义和主病规律。

熟悉:

舌的结构、舌诊的概念、原理,舌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舌下络脉的内容、异常表现及意义。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启发式、互动式、问题式、多媒体)

复习,引入新课5分钟。

舌诊概说:

35分钟。

作图讲解、多媒体课件讲解。

1.舌诊的概念:

舌,舌质,舌苔,舌象,舌诊的含义

2.舌的组织结构

3.舌诊原理

4.舌诊的方法

5.舌诊的内容

6.正常舌象及其生理变异:

望舌质:

75分钟。

廛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结合图谱展示。

1.舌神:

特征及临床意义。

2.舌色:

特征、临床意义及主病规律。

3.舌形:

特征、临床意义及主病规律。

正常舌形的特征。

4.舌态:

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舌态的特征。

5.舌下络脉:

观察方法、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小结:

5分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正常舌象的特征和意义、正常舌象的生理变异;正常舌质的色、形、态的异常表现、一般临床意义及主病规律。

难点:

舌诊的原理;各类异常舌质的色、形、态的形成机理。

教研室(或实验室)审阅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研室或实验室主任签名)

年月日

(教案末页)

小结

舌诊在辨证中占居重要地位,舌通过经络气血与脏腑密切相联

舌质可反映脏腑气血的虚实

舌苔可辨别邪气的浅深与胃气的存亡,大抵气病察苔,血病观质。

重点把握正常舌象及其生理变异。

舌体的诊察从舌的神、色、形、态及舌下络脉几方面进行,重点要求掌握舌色、形、态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再结合中医以常达变的原理把握其主病规律。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1.正常舌象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是什么?

正常舌象的生理变异有哪些情况?

2.诊舌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3.常见病理舌色有哪些,其特征及临床意义如何?

4.常见病理舌形有哪些,其特征及临床意义如何?

5.常见病理舌态有哪些,其特征及临床意义如何?

 

实施情况及分析

教案首页

第7次课授课时间2006年3月15日教案完成时间:

2006年1月16日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年级

2005级

专业、层次

中医本科

教师

专业技术职务

副教授

授课方式(大、小班)

学时

2学时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三章舌诊--------第三节望舌苔第四节舌象分析与舌诊意义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中医诊断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

《中医诊断学》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中医诊断学精要》海南出版社

《中医舌诊图谱》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舌苔薄厚、润燥、腻腐、真假、偏全等苔质、白苔、黄苔、灰黑苔等苔色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熟悉:

舌象分析要点及综合分析原则

了解:

舌象的动态分析及舌诊的临床意义。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启发式、互动式、问题式、多媒体)

复习,引入新课5分钟。

望舌苔:

60分钟,使用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

1.苔质:

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2.苔色:

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3.临床常见舌象及其主病。

舌象分析与舌诊意义:

30分钟,使用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举例说明。

1.舌象分析要点:

综合分析;动态分析。

2.舌诊的临床意义

3.危重舌象诊法:

形、色变化。

自学。

4.舌诊研究进展。

自学。

小结:

5分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常见舌苔在苔质、苔色方面的异常特征及临床意义。

难点:

舌象综合分析。

教研室(或实验室)审阅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研室或实验室主任签名)

年月日

(教案末页)

小结

 

本章节主要讨论望舌苔、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意义。

重点为异常苔色、苔质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在此基础上还应把握舌象分析要点、综合分析原则以及常见舌象及主病。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1.常见病理苔质、苔色有哪些,各有何临床意义?

2.分辨舌苔厚薄的标准是什么?

3.如何区分腻苔与腐苔?

4.如何辨别灰黑苔的临床意义?

实施情况及分析

教案首页

第8次课授课时间2006年3月17日教案完成时间:

2006年1月16日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年级

2005级

专业、层次

中医本科

教师

专业技术职务

副教授

授课方式(大、小班)

学时

3学时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一章问诊

第一节问诊的意义及方法第二节问诊的内容

第三节问现在症

一、问寒热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中医诊断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

《中医诊断学》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中医诊断学精要》海南出版社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主诉、常见现在症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熟悉:

问诊的意义、内容、方法及注意事项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启发式、互动式、问题式、多媒体)

1.问诊的意义、方法、主要内容:

10分钟。

简单讲解。

2.

问现在症:

2.问现在症:

概念、方法、内容:

10分钟。

简单扼要讲解。

3.问寒热:

95分钟。

使用多媒体详细讲解

1)含义、机理、表现、意义

2)寒热类型:

概念、表现、机理、意义。

小结:

5分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问现在症;恶寒、恶风、寒战、畏寒;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

难点:

寒热产生的机理。

教研室(或实验室)审阅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研室或实验室主任签名)

年月日

(教案末页)

小结

本章节主要学习了问诊的概念、意义、方法和内容。

问诊包括问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和家族史。

在问现病史中,除问发病情况、病变过程及诊治经过外,还特别重视问现在症。

中医问现在症一般以明代张景岳所总结出的《十问歌》为纲,围绕主诉进行询问。

学习者应深刻理解和牢记其内容,并能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以详细收集临床资料,为辨证打好基础。

寒热的类型、特点及临床意义是该章节的重点内容。

重点把握问汗的内容;疼痛的病因、病机和性质;失眠、嗜睡的含义和意义;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概念及意义;不同部位疼痛的特点和意义。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1.如何进行问诊?

问诊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恶寒发热与哪些因素有关?

2.何为潮热?

潮热的类型有哪些?

各有何临床意义?

3.自汗与盗汗的特征及意义是什么?

4.常见的疼痛的性质有哪些?

各有何临床意义?

 

实施情况及分析

教案首页

第9次课授课时间2006年3月22日教案完成时间:

2006年1月16日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年级

2005级

专业、层次

中医本科

教师

专业技术职务

副教授

授课方式(大、小班)

学时

2学时

授课题目(章、节)

第二章问诊

第三节问现在症

二、问汗三、问疼痛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中医诊断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

《中医诊断学》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中医诊断学精要》海南出版社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主诉、常见现在症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熟悉:

问诊的意义、内容、方法及注意事项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启发式、互动式、问题式、多媒体)

复习,引入新课5分钟。

问现在症

1.问汗:

40分钟。

详细讲解。

1)问汗的内容。

2)汗的概念、分类、表现

3)“病理性汗出”的概念和诊断意义。

2.问疼痛:

35分钟。

使用多媒体详细讲解。

疼痛的病因和病机

1)疼痛的性质

2)疼痛的部位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汗出的常见异常表现的特征及临床意义;疼痛的性质;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概念及意义。

难点:

疼痛的病因和病机。

教研室(或实验室)审阅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研室或实验室主任签名)

年月日

(教案末页)

小结

 

本章节主要学习了问诊的概念、意义、方法和内容。

问诊包括问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和家族史。

在问现病史中,除问发病情况、病变过程及诊治经过外,还特别重视问现在症,中医问现在症一般以明代张景岳所总结出的《十问歌》为纲,围绕主诉进行询问。

学习者应深刻理解和牢记其内容,并能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以详细收集临床资料,为辨证打好基础。

寒热的类型、特点及临床意义是该章节的重点内容。

重点把握问汗的内容;疼痛的病因、病机和性质;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概念及意义;不同部位疼痛的特点和意义。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1.自汗与盗汗的特征及意义是什么?

2.常见的疼痛的性质有哪些?

各有何临床意义?

 

实施情况及分析

教案首页

第10次课授课时间2006年3月24日教案完成时间:

2006年1月17日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年级

2005级

专业、层次

中医本科

教师

专业技术职务

副教授

授课方式(大、小班)

学时

3学时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一章问诊

第三节问现在症(问头身胸腹、耳目、睡眠、经带)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中医诊断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

《中医诊断学》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中医诊断学精要》海南出版社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常见现在症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了解:

常见现在症产生的病理机制、各相似症的区别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启发式、互动式、问题式、多媒体)

提问:

上次课程复习思考内容20分钟。

1、问头身胸腹不适:

各症状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20分钟。

简明讲解。

2、问耳目:

10分钟。

简单讲解。

1)各种耳病概念及虚实鉴别。

2)目昏、雀目、歧视的异同。

3.问睡眠:

40分钟。

详细讲解。

1)失眠、嗜睡的含义和意义

2)失眠、嗜睡的病机

3)嗜睡与昏睡的区别。

4.问经带:

内容、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40分钟。

使用多媒体讲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头晕、耳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